五台山曹洞宗
五台山曹洞宗
正森 焦瑾琦 张云飞
2009年12月7日,我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新闻中心的焦瑾琦、张云飞等3人冒着一10℃的严寒,踏着冰天雪地,到了五台山车沟村西的公路北面,看到了一座八角二层幢式石塔。该塔塔座为束腰莲花座,边长0.65米,塔身通高4.3米。一层平面八边形,边长0.63米,八角石棱柱高1.95米,上为八角仰莲盖。二层也为八角石棱柱,上覆莲花宝盖,形制优美,石色青绿,可惜塔刹坠地,幸好保存完整。
塔坐北面南,一层正面刻有“曹洞宗派之图”六字,下为五台山曹洞宗演派字号:“信惠普闻从定思成道德清净正智圆迎行本庆口妙悟真宗能开祖义法海求具”等32字。再下为“清果”禅师及其徒子、徒孙法名。正面左侧还刻有:“清凉寺五祖曹洞宗第十代藏主德洪大川住持净奇”及“敕赐兴隆寺现任住持净宾”等字。其余各面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部,其落款为“明嘉靖六年”,即公元1527年,这当是建塔年代,距今已有482年了。塔的二层八面分别刻着8位如来名号,字体端正,清晰可辨。由塔身文字看来,明代时候,五台山盛行着曹洞宗。其中,清凉寺、兴隆寺还是曹洞宗的道场。其嘉靖年间(1522-1566)当是“清”字辈、“净”字辈和“正”字辈的僧人。
曹洞宗是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以其是由江西高安县的洞山良价(807-869)和其徒吉水县的曹山本寂(840-901)共同创立的一个禅宗宗派,故名曹洞宗。又以洞山良价入寂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曹山本寂入寂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所以,它与沩仰宗和临济宗一样,都是起于唐末,但又因其正系于四传后法脉断绝,唯赖良价之弟子云居道鹰(815-902)法脉才得以不涸。由是而传大阳警玄(948-1027)——浮山法远(?-1067)——投子义青(1032-1083)——芙蓉道楷(1043-1118)——丹霞子淳(?-1119)——真歇清了(1089-1151)时,于宋代传人五台山。清了,俗姓雍,又名寂庵,号真歇,四川左绵安昌人。11岁依圣果寺清俊师父出家,初学《法华》。18岁,受具足戒,入成都大慈寺学《圆觉经》、《金刚经》等。他认为“言说终非究竟”,遂出峡直抵沔汉(今湖北汉口),扣丹霞子淳禅师。淳问:“如何是空劫时自己?”师拟对,淳掌之,师契之。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才心安。”师趋进日:“今日瞒某甲不得也。”曰:“试举看。”师良久。淳曰:“将谓你瞥地。”师便出,继淳法嗣。既而北游五台,拜文殊,将曹洞宗法要和宗风传人五台山,成了五台山曹洞宗的始作俑者。后来,他又南游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县),谒长芦山祖照道和禅师。宣和五年(1123)继其法席,学者达千七百人。建炎二年(1128),登普陀山,拜观音菩萨。四年(1130)入主雪峰寺,大振曹洞宗风。其后,历主台州天封、福州雪峰、明州育王、温州龙翔、杭州径山、皋宁崇先等寺。寂后谥号“悟空禅师”。其著作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2卷,嗣法门人有宗珏等13人。其思想特点是融华严、净土(主张把“阿弥陀佛”四字作话头,二六时中提撕)入禅。
宋时,曹洞宗盛行于河北。辽、金、元之际,北方多为战场。其间,名山古刹也多蒙难。但仍有曹洞宗万松行秀及其弟子耶律楚材居士对五台山佛教多所护持。《五灯全书》卷61载,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金时为开州同知、燕京留守;入元之后,历事成吉思汗、窝阔台、乃真马后30余年,是元代的一位开国名相,也是万松行秀门下的一位得意居士。他“走参万松于报恩,甚相契合。于是杜绝人迹,屏斥家务。虽祁寒溽暑,无日不参。焚膏继晷,废寝忘餐者几三年,乃获印证,号湛然居士”,是一位曹洞宗的门徒。其传又云:“先是元世祖将西征,有司奏:‘五台等处僧徒,有能咒术武略及有膂力者,为部兵扈从西征。’士为言于上日:‘释氏之高行者,必守不杀戒,奉慈忍行,故有危身不证鹅珠、守死不拔生草者。法王法会,拳拳奉行,虽死不犯。用之从兵,岂其宜哉?其不循法律者,必无志行。在彼既违佛旨,在此岂忠王事,故皆不可以从王师也。’帝从之,乃寝其-奏。”耶律楚材居士以佛教尊奉慈忍、不能杀生的道理,制止了征集五台山僧人西征的建议,护持了五台山佛教。
入明之后,五台山曹洞宗相当兴盛。除了上面“曹洞宗派之图”石塔提到的近20位僧人之外,还有名之《经》《传》的嵩山少室月舟文载禅师的嗣法弟子“顺天宗镜庵小山宗书禅师”及其法孙“北京大觉寺慈舟方念禅师”、“建昌府寿昌无明慧经禅师”和“广信府博山无异元来禅师”等,都是至五台山参学弘法的曹洞宗僧人。
宗书禅师(1500-1567),俗姓李,号小山,别号大章,顺德南和(河北邢台县)人。《五灯全书》卷6l载,师在童稚之年就异于常伦,与儿嬉戏时就仿作佛事。幼年习儒,10岁即通大义。一日,掩卷叹日:“此皆治世法,非出世法也。”遂征得父母同意,至开元寺剃发染衣。以闻嵩山少室月舟文载禅师法席之盛,故往入室请教。潜淘密践,历经8年,方得文载禅师印可,受嘱大法。嘉靖十一年(1532),开法于兴德寺。次主天庆、五台,弘扬曹洞宗法要。嘉靖三十六年(1557),受嵩山少室邀请,出主少室。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京师,主宗镜庵。隆庆元年(1567),游西山,至谷集山三学洞,喜其幽寂,遂结夏至冬。12月圆寂,世寿68,僧腊36。其法孙大觉方念禅师继其遗志,也至五台山弘扬少室系的曹洞宗风。
方念禅师(?-1594),俗姓杨,字慈舟,号清凉,唐县(今属河北保定市)人。10岁出家,于金台广德大慈义座下落发受具。先学《楞严》,复历诸座,遍穷性相宗旨,知非的要,遂往少室,参幻休常润禅师。一见便问,言辞雅迈,命充维那。“一日,游初祖面壁处,忽然契悟,乃曰:‘五乳峰前,好个消息。大小石头,块块著地。’诣室呈似。润嘱曰:‘从上佛佛祖祖,以自己所证,递相承袭,欲令一切众生知有。余得之于小山先师,赴十余年如故。今授于汝,汝当体佛祖之心为心,以续慧命。然虽为是,亦宜晦迹林泉,乘时而出。付以偈曰:‘无上涅槃心,佛祖相传付。吾今授受时,云净峰头露。’是年28岁,继其法绪,遂往师爷小山宗书曾在之地——五台山掩关进修。昼则一食,夜则孤坐。后到东台时,忽然双目失明,但师坚持习定七日,突然,双目复明。足见师之功夫颇深。后来,师登普陀山,礼拜观音菩萨。次赴越州(浙江)大善寺,应请说法,传法于绍兴府(今浙江省绍兴市)云门显圣寺湛然圆澄禅师。师历主嘉兴东塔、云居匡芦、圆通等名刹,后又迁京师大觉寺。万历二十二年(1594)秋,五台山古清凉,复请师开法,缁素恳留,后示寂。门人圆澄迎遗骨,塔于显圣寺之南山。
慧景禅师(1548-1618),俗姓裴,号无明,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人。9岁入乡塾,及长
诵《金刚经》,21岁出家,往廪山,依常忠禅师。24岁上,偶阅大藏,始知有教外别传之旨,切志参究,遂辞廪山,结茆于峨眉山顶。自誓不发明大事,终不下山。住了3年,因阅《传灯录》,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于是疑情顿发。乃至忘了寝食。因搬石头,坚不可举,极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将此呈上忠师,忠师印为法器,遂为之剃发受具。师影不出山,专心修行24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应请住本邑宝坊寺。为广见闻,至云栖,访朱宏;入少林,礼初祖塔;往京都,礼达观真可;“登五台,参瑞峰。峰门庭孤峻,师一见而契。乃请古德机缘。复呈诸颂,峰深肯之。”这里的瑞峰是五台山的一座寺庙名称,其师为性通,亦作广通,字三际,俗姓李,宕渠(今属四川省渠县)人。8岁上双目失明,11岁上随父出家。由峨眉历鸡足,往还于滇南、衡湘之间。为明代著名的临济宗禅师笑严德宝法嗣。明代万历年间居五台山瑞峰寺,后至嘉定建真际庵。师能以耳受《经》,为人讲说;既得临济宗旨,且又门庭孤峻。慧景能够得到这样一位三际性通禅师的印可,确是一件幸事,但他唯以绍继洞宗自任,而又返回宝坊寺,开堂说法。万历三十八年(1610),应请住寿昌寺,接化甚盛。嗣法门人有大舣元来和永觉元贤等等。其著作有《无明慧经禅师语录》4卷,其思想特色是:他也提倡看话禅,主张“念佛心即净土”。
总之,慧景禅师这次至五台山参学,不仅受到了临济宗瑞峰三际通禅师的印可,而且将曹洞宗寿昌(今浙江省建德县境)系的禅法传人了五台山。下就介绍其嗣法门人大舣元来和五台山之关系。
元来禅师(1575-1630),俗姓沙,又名大舣,字无异,龙舒(今安徽舒城)人,世称博山禅师。师自幼聪明,16岁上游金陵(今南京),于瓦宫寺听讲《法华》,慨然曰:“求之在我,岂可循文逐句哉?”遂“往五台,从静庵通芟染。修空观五年,知非。乃参寿昌经于峨峰,不契。”元来出家于五台山,依静庵通禅师披剃,以在五台山修了五年空观而一无所得,遂至峨眉山寿昌寺参无明慧经禅师,机语不契。又入福建白云峰。一日,阅赵州有佛处不得住因缘有疑,复谒无明慧经禅师于宝坊寺,还不契。但师毫不气馁,再三发愤。又因见伽蓝像倒地有省,别居宗乘堂二年。一日如厕,见人上树,豁然大悟。趋见经师,呈上颂曰:“杀活争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时流意,依旧春风逐马蹄。”经师肯之,授曹洞法门。明万历三十年(1602),出任博山(在山东博山县东南)能仁寺住持,法事日隆。既而又住建州董岩寺、大仰宝林寺。天启七年(1627),至福建,为鼓山涌泉寺开山,徒众达数千。明崇祯二年(1629),又应请主金陵天界寺,开示法化,大阐宗风。次年九月圆寂,塔于博山,又于鼓山香炉峰建衣钵塔。师之一生高唱禅净不二之旨,大力弘扬曹洞法门。其著作有《无异元来禅师广录》35卷,随其礼足求戒者不下数万人,得法弟子瀛山智訚等,还为曹洞宗博山系法嗣。
入清之后,五台山的禅宗主要为临济宗,其次是曹洞宗。蒋维乔著的《中国佛教史》卷四载:
清一本临济宗。其居五台时,有福建鼓山耀灵禅师者,远来五台,与清一语,有如夙契;因脱衲衣赠清一,珍重言别。一著之经年。忽于衣之裂缝中露一纸,具载曹洞宗法脉,应相传授。清一知耀灵悲曹洞宗无人,不远千里,密为付嘱,故兼荷两宗云。
清一(1842-1916),俗姓舒,名古念,号幻影,湖北钟祥人。以幼年时家境贫寒,弱冠时父母俱逝,遂投本邑文昌阁出家。后行脚至浙江天目山禅源寺,嗣法于广福清禅师。师留心参究,废寝忘食60日,也没开悟。一天,宴坐,偶闻敲香板声,身心豁然,执念顿销,五官百骸如土委地,乃慨然曰:“古称见月忘指,觉照大千而无生死者,非虚语也。”起而证之于师,蒙师印可,成了一名临济宗师子正宗派的僧人。师后游金山、九华山,于光绪二十年(1894),结茅五台山,居6年后,又游京师,居于龙泉寺,遍览大藏经典。就是其师在光绪二十年至二十六年间(1894-1900),有福建鼓山的耀灵禅师步其大觉方念和大舣元来的后尘,也至五台山弘传曹洞宗的法要。二师相见如故,言语道契。耀灵禅师遂把自己穿的一件衲衣脱下,赠给了清一古念禅师,珍重道别。当清一禅师穿着这件衣服过了年后,忽见衣缝中露出一张纸来,上面写着曹洞宗的法脉,于是清一方念禅师就照禅宗以衣传法的方式,也兼传曹洞宗了。因此说,光绪年间五台山还有清一、耀灵等高僧在弘传曹洞宗鼓山系的禅法。其实,光绪十年(1884)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这两年中,就有身兼禅门五宗的驰名中外的虚云和尚(1840-1959)也至五台山弘传临济、曹洞、沩仰、法眼和云门等五宗禅法了。
民国年间,五台山还有青黄二庙124座,汉藏僧人2000余名。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发展成了五台山佛教中最大的宗派。就是禅宗中也还是临济宗居多,曹洞宗次之。新中国成立之后,禅宗依然盛行,据1983年统计,五台山74名禅宗僧人中还有2人是曹洞宗僧。
参考文献:
[1]清·超永,五灯全书[Z],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2]文中“□”为模糊字迹。
出自: 《五台山研究 》 2009年4期 崔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