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的造型结构
碑的造型结构
碑的形制
严格地说碑始于东汉之初,极盛于汉桓帝、灵帝时期。但一般来说,我国西汉时开始有碑不过当时的碑,碑额无标题,仅刻年月与某君姓名等字。如西汉河平三年《麃孝禹碑》,有碑额,无标题,额两边各刻一鸟,有穿孔,下刻字二行,右为“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左为“平邑侯麃孝禹”。从保存和发掘的石刻来看,此时建立的碑,为数较少,东汉顺帝以后,是汉代建碑的极盛时期。
古代之碑,到东汉的时候其碑的形制已具备其规模,换句话说,碑的形制已基本定型。故碑一般可分为碑阳、碑阴、碑侧、碑额,碑座也称为趺。
碑额 碑为竖石, 上端即碑首称为“额”。“额”多刻碑的标题,即碑头题字。书体篆文居多。四周多刻有蟠螭、蟠龙等图案。王芑孙《碑版广例》卷六:“碑首或刻螭、虎、龙、雀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他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谓之额,其额书,篆字谓之‘题额’。可见,古代的碑,上边有额,额上有篆字标题,故一般称篆额,以后也有用隶书、楷书、行书题额。汉代的碑额有圭形的,如圭璋之尖端,有圆形带绳纹的,还有圆形而有晕的,是从额上刻数道浅阴文通于穿眼。王惕甫《碑版文广例》云:“汉碑穿外有晕,其晕缭绕,或自穿中出,或从穿外起,尚存古制引纤之意。”此外碑额上还有雕刻螭龙、虎、鸟者,为雕刻艺术品。到唐代多为蟠龙。也有雕刻佛像者,称释氏之碑,如《唐怀仁集王圣教序》、《道因法师碑》等。
碑穿 汉碑之制,首有碑穿,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以前下棺,系牲旧碑,加刻碑文,穿孔仍存。又一种为新造碑,沿袭古制,仍凿穿孔,但此时穿孔已无实际用处。至于碑穿的位置,却有高有低,或大或小,或偏左或偏右,并不明文规定划一不变。一般而言,即在碑额标题之下,碑文之上,于书写碑文无碍之准。如《鲜于璜碑》的穿孔在圭首篆额的篆字标题之下。《赵菿碑》之穿,在碑文中间九行至十行处。《袁安碑》无额,穿孔在碑文中占两行,每行二字。碑穿之最下者,当推《景君碑》,在碑文之第八行至十三行处,每行占二字。汉碑也有无穿的。如《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赵宽碑》、《祀三公山》等,已取消穿孔,可见如此古制,汉末已消失,碑穿的取消为一大进步。故自汉之后的碑版均无穿孔。
篆额和题额 篆额,在碑的上端,用篆书题上碑文的名称,有一行、二行、三行不等。《旧唐书·李华传》:“李华尝为鲁山令无德秀墓碑,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后人争模写之,号为四绝碑。”题额:在碑的上端,用隶书题上碑文的名称,一行、二行、三行不一,这叫做题额。
碑阳:即碑的正面,刻有正文。一般而言,碑文刻在碑阳,倘碑文较长的话,碑阳容纳不下,可刊刻于碑侧,甚至刻在碑阴内。
碑阴:碑的反面称为碑阴。古人往往于碑阴刻文字,一般刻有碑的题名,或建碑的捐募者的姓名和钱款数字。也因碑文在碑阳中容纳不下,而接续刊入碑阴的,也有的碑阴只字不刊刻。
碑侧:碑的左右两个侧面称为“碑侧”。大多用以刻题名,大多碑侧也只字不刊。也有时因碑的正文过长,在碑阳、碑阴两面还容纳不下,也可刻在碑侧,但这种情况一般较少。如隶书正宗汉《礼器碑》即四面均刻有文字。两侧共七处,八行字,一字一奇,变化若风,成为人们学习隶书的范本之一。
龟趺:又称碑座,刻作龟形的碑座,故名龟趺。唐刘禹锡《刘梦得集·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碑》、“乃俾学古者书本系所自,且铭于龟趺螭首云”。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善之佥事兄南归述怀百韵》诗:“龟趺负穹石,浮语极褒侈。”一般都雕成昂首的巨龟形状。这种巨龟,传说它的力气特大,能负重,所以古人用它的形象来作成碑座。故名“龟趺”。据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反复对照和观察,汉代碑座尚无花纹,多为横长方形,到了唐代却大为改观,因唐代高官显爵者,所立之碑多有龟座。《金石例》云“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七品以上立碣,圭首为方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