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中国第一大佛守护者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孙聚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第一大佛守护者

  孙聚成

  唐中宗、唐睿宗年间(公元705年-712年),凌云寺方丈海通禅师以嘉州凌云寺开凿弥勒大佛“工巨用广”为缘,遍行有深厚弥勒信仰基础的巴蜀及富庶的湖广、江浙一带艰辛化缘,十方檀越积极响应,乐捐恺助。返寺后广聘各地能工巧匠,周密策划勘察。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在全国上下崇佛造像的浓厚佛教氛围下,海通坚韧不拔,大智奇勇,开始了规模浩大、工程艰巨的弥勒大佛建造。大佛工程历时90个春秋,总计挖凿石方量近十万立方米。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个皇帝三代人,终于使一座陡峭高山,变成一尊世无伦匹的巍巍大佛。

  现代作家戈壁舟诗赞乐山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

  乐山大佛是在凌云寺旁栖鸾峰临江峭壁上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气势宏大,气派非凡。头与山齐,临江而坐,威镇三江。气势雄伟,体态匀称,衣褶流畅,敛目凝神,面容慈祥威严,造型饱满壮硕,姿态伟岸雍容,与神奇的凌云山水融为一体,与天地日月同在。

  大佛喜逢盛世,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墨西哥梅里达举行第20届全委会,40多个国家代表全票通过批准峨眉山——乐山大佛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18个、中国第3个“双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评审专家德·席尔瓦说:“拥有如此奇妙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简直让世界惊奇!乐山大佛是中国僧人遗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古代劳动人民毅力和智慧的结晶,它应作为全人类的遗产加以保护。”他题词:“雕凿在红砂岩上的乐山大佛,是中国佛教信徒们的奉献、决心和技艺的结晶,它是一座世界丰碑”。

  一尊大佛的守护

  1920年,遍能法师在凌云山乌尤寺出家。此后他弘扬爱国爱教精神,传播人间佛教思想,为法忘躯,守护大佛70余载,终成中国当代高僧、著名佛学家、佛学教育家。

  历史长河流驶到1963年,照观法师出生于四川省有着浓厚佛教渊源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安岳县。安岳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目前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200余处,造像10万余尊,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的称号。安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紫竹观音,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精美的石刻;23米长的卧佛刻于唐开元年间,距今有1400年历史,为中国古代全身石刻卧佛之首。卧佛、紫竹观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孩童时代,照观法师就知道乐山大佛,多次听父母和当地寺院法师讲述,唐代凌云寺方丈海通禅师见凌云山峭壁突入江心,障塞江流,滩险浪恶,每逢水涨,冲垮城垣,舟覆屋毁,岁亡百人。他认为“石可改而下,江或积而平……善因可作,众力可集”。于是发宏愿“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海通托佛力,集众缘,临水凭崖,开山凿石,化险为夷,打通阻隔,疏浚河道,减缓水势,永镇风涛,保众平安,便利水运航行、农田灌溉。同时开凿弥勒大像,广宣慈容,弘法利生。自此,照观法师幼小的心灵便充满对乐山大佛的向往,充满对海通法师“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精神的敬仰。

  照观法师自幼聪慧睿智,珍爱生命,经常劝小朋友们不要伤害动植物。法师少年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喜读佛典,与佛有缘,随海静法师修习佛法,奠定了良好的佛学基础。年长法师出家的愿望日益强烈,家人见他心志坚定,信愿深固,同意他离家学佛。

  1982年6月,照观法师前往五台山塔院寺出家,依寂度大和尚为师,得大师悉心教诲。同年8月在五台山塔院寺受具足戒。法师告诉记者,他清晰地记得,刚到五台山,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漫长的冬季,几乎全是清水煮大白菜度日。塔院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林之一,这里高僧云集,其藏经阁存有汉、蒙、藏文经书两万册,其中属于宋以后至乾隆年间版本的两千余册经卷为国宝级善本。众多大师和丰富的藏书,为照观法师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他如饥似渴地研习各种佛经,虚心向高僧、师长请教,收获甚丰。

  1990年,照观法师考入中国佛学院求学。中国佛学院学修一体、从严治校,学校将传统丛林生活制度与现代教育体制融合、佛教传统精神与现代教学融合。置身于这所中国佛教最高学府的浓厚佛文化氛围学习生活环境中,置身于清净和合的高素质僧团队伍中,照观法师坚定了自己的信仰选择。他严守上殿、过堂、诵戒等丛林规制,佛学修养日益精深。毕业时,当时的赵朴初院长认为照观法师慧根深广,堪为法器,建议他留校工作。

  后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派,法师远赴南方深圳弘法寺参与寺院管理,尽管在这个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时间很短,但他明显感受到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佛教的尊重,感受到海外华人信众到大陆朝拜的热情,感受到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1994年底,遍能法师来到深圳,与照观法师一席长谈后,如获至宝,郑重邀请他回家乡。家乡有他自幼景仰的佛教圣地峨眉山、乐山大佛。于是,怀着为四川刚刚恢复的佛教事业出力的强烈愿望,照观法师回到了峨眉山报国寺。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时为四川省佛学院院长、峨眉山佛学院院长的遍能法师就来到了报国寺,希望照观法师担起重任,规范峨眉山佛学院的管理工作。照观法师先后担任峨眉山佛学院教务长、常务副院长,他当即着手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制定教学计划,提出僧才培养目标。他亲执教鞭,诲人不倦,为佛教事业后继有人,心灯永续,砥节砺行,忘我工作,受到全院师生敬重。在峨眉山祈祷世界和平法会、传戒大法会、水陆大法会、重庆市传戒大法会、四川省传戒大法会等一系列大型佛事活动中担任师承等职务,确保法会圆满成功。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担,协助抓好峨眉山寺院维修建设,卓有成效地保护好文物,为把峨眉山建设成为佛教“中国第一山”作出了重大贡献。

  谈起遍能大和尚,照观法师充满敬仰和热爱之情。他告诉记者,遍能法师才思敏捷,与人聊天,如实记录,不需修改便是一篇好文章。每次到峨眉山,遍能法师总会与照观深谈,最长的一次,遍能法师在峨眉山洗象池留住一周,每天与他谈论佛经与中华文化,使照观法师对佛学的认识得到升华。一次,遍能法师把他叫到乌尤寺,商议四川省佛学院的办学事宜,希望他到四川省佛学院担任常务副院长,管理佛学院教务工作。因峨眉山佛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刚刚步入正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照观法师婉言谢绝了遍能法师的邀请。时任四川佛教协会秘书长的杨伯明后来问遍能法师,事情谈得怎么样,遍能法师回答:“不欢而散”。遍能法师并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那种大度、那种宽厚、那种仁慈,始终在引导着照观法师的修行之路。

  近30年的修行生涯,一位又一位高僧、前辈的教诲,让照观法师对佛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始终把弘法利生,实现人间净土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他认为,佛教强调世间与出世间的统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所以佛教提倡做好人,但不满足于做好人,而是要修学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在给僧人授课时,一再强调要“上报四重恩”,要用自己的行动,利益他人,回馈社会。一个人来到世间,因为父母的生养哺育,才得以长大成人,因此,要懂得父母恩深,“报父母恩”;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佛教徒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把每天的工作、劳动都看作是对“众生恩”的报答;“报国土恩”,就是要爱国,报答我们的国家,共建和谐文明社会。佛、法、僧“三宝”使人们获得智慧,证得菩提,求得解脱,因此,“三宝恩”亦不可不报。

  时光飞驰,2009年,四川省佛教协会推举照观法师担任凌云寺方丈兼任乌尤寺住持。冥冥之中的佛缘把照观法师带到了大佛身边。从此这位遍能法师的优秀学生,成为乐山大佛的新一代守护者。

  一座古寺的复兴

  乐山凌云寺创建于唐初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乐山岷江东岸。凌云寺俯临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雄踞凌云山就日、丹霞、望云、祝融、兑悦、栖鸾、集凤、灵宝、拥翠九峰,与峨眉山遥遥相对。寺宇轩昂,苍楠翠柏、修竹茂密,花木扶疏,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士墨迹、碑刻众多。

  凌云寺有历史悠久的珍贵佛教文物700多件,有唐代至今的摩崖诗文、石刻佛龛、碑刻350余通,古今楹联150余副。有乐山大佛、兜率宫、沫若堂、东坡楼、九曲古栈道、九顶城古炮台遗址、碧津楼、东汉崖墓等三十多处古迹景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3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2处,国家二级文物保护4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处。每年接待游客、信众二百余万,香火旺盛。现中轴线建筑以早清风格为主,由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三重四合院组成。凌云寺弥勒殿门外咫尺之间,即是天下闻名的乐山大佛。气势浩荡滚滚而来的三江水汇流凌云山麓,从大佛足下向南迤逦而去。1300年来,凌云寺在海内外影响很大,是善信朝拜的灵域,是中外游客观光佛教文化的胜境,是世界著名的弥勒道场。

  佛法宏远,盛世教兴。2005年12月,凌云寺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照观大和尚率僧众驻锡凌云寺,依法开展佛教活动,宝镜重光,法炬复燃。

  照观法师发扬佛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经过四年多辛勤耕耘,各项寺务工作有序开展起来,并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寺庙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和管理办法。全寺法师团结一心,学修并行,良好的丛林道风蔚然成行!古寺复兴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肯定与嘉许,得到了海内外来此参礼的高僧大德的赞叹,得到了四众弟子一致好评。

  由于历史原因,千年名刹年久失修,加上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破坏,凌云寺已成危房,砖磴损碎,四壁颓堕,柱梁腐空,严重危及僧众、游客安全。照观法师誓发大愿,维修好古寺、守护好大佛。

  法师认为,这是自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凌云寺重修后的又一次复兴机会,一定要把寺院建成国内一流的精品寺院。照观法师殚精竭虑,自筹资金两千余万元。从寺院规划到建设细节,法师无不精细筹谋,从整体规划布局、设计制图、选料加工到施工建设,全部邀请当今国内最优秀的大师参与,选用上乘汉白玉石材、珍贵楠、柚木料。特聘全国工艺美术大师雕刻观世音菩萨、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和殿堂门饰。聘请高级工艺师重塑佛像金身,整饰庄严。聘请中央工艺美院的刘斌教授设计“乐山大佛修造历史”浮雕长廊。

  照观法师日夜操劳,为法忘躯。他每天都要到工地巡视,即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新问题。他要求各方严把质量关,层层监督,责任到人。法师处世智慧,圆融无碍,促进大家团结一心,为打造精品寺院共同努力。风雨四载,如今维修工程已圆满如法完工,大雄宝殿、弥勒殿、藏经楼、祖堂、法堂、禅堂、客堂、观堂、寮房、钟鼓楼、方丈院焕然一新,恢宏古朴,凌云寺成为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相匹配的精品寺院。

  在凌云寺的会客室,照观法师把今后一段时期寺院的工作重心向记者一一道来。

  法师说,寺院目前面临三大任务:第一要恢复僧团,培养僧才。僧人是寺院的主体,僧人的水平决定寺院的影响力。从我国佛教的发展历史来看,所有的知名寺院都是高僧辈出的地方。赵朴初曾经说过:“佛教的兴盛与弘扬需要大量人才。”千年古刹凌云寺培养僧人的高尚情操,全面提高僧人文化素质尤为重要。目前,寺院已经请回价值300多万元的佛经,为僧人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还购买了大量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书籍,礼请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授学者为僧人们讲授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等。为使寺院佛事法会如法如律,深入学习梵呗礼仪,礼请出家多年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法师为僧众讲授佛教经典,吸引更多的高僧前来弘法。我自己每周为僧人们讲解《唯识》《佛教史》等课程,通过循循善诱,充实僧众文化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使僧众在滚滚红尘中保持内心宁静。我们将把抓好僧团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人才建设,置于寺院建设首要位置,为佛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为国家和平、社会和谐、人心和悦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要重光寺院。寺院是僧人的家,是僧人、信众精神寄托的净土。寺院维修主体工程完工后,要精心装修,使其日臻完美。第三要弘扬佛法,守护好大佛。弘法利生、造福社会是寺院的第一责任,社会效益要永远大于经济效益,这是佛教得以永远传承下来的真理。寺院取得的经济收入,除了维持僧人基本生活和弘法的物质需求外,更多的收入应该回馈社会,利益苍生。乐山大佛巍然端坐在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三江汇流之处,是对信众心灵朝向和乐无忧弥勒净土的引领。我们要弘扬大佛镇水、护城、佑民的精神,承载佛教智慧神韵,蕴藏中华石刻艺术魂魄,饱含千年佛教文化信息留存,诠释信众对美好未来向往的历史价值。我们要一生一世悉心护卫大佛,让智灯常明,佛光普照。我们要满足干百万信众对佛法的虔诚崇敬;对克服艰难险阻、抚平心灵创伤的坚定信念;对降赐福泽,灾难消弭,离苦得乐的恒顺祈愿;对寄托诉求,企盼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一生弘法的夙愿

  照观法师在佛学教育、培养僧才方面成绩突出,深得僧众拥戴和社会各界普遍好评。他高度重视僧众教育,在峨眉山佛学院,他主讲《唯识》,在凌云寺每周都要给寺内和附近寺院僧众讲一次课,深入浅出,诲人不倦。如今他的学僧广布,多是法门龙象、佛苑中流。

  照观法师爱国爱教,禅德高尚。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乐山市人大常委,法师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提案,维护好信教群众合法权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把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传达给广大信教群众,及时反映广大信教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得到广大信众称赞,在省内外信教群众中影响大、威望高。

  法师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从我国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灾难,法师和寺院全体僧众表现出高度的慈悲济世情操,在自身受灾较重,急需大量维修资金情况下,主动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仅2008年来,法师个人及寺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先后给灾区捐赠善款共30多万元,捐赠药品等物资价值1万余元。同时广泛动员信众,为战胜灾害行善事,积功德,作贡献。法师还亲自主法举行了多场消灾祈福法会,祈愿三灾永息,逝者往生净土,生者吉祥安康,重建美好家园。

  照观法师佛学功底深厚,谙熟佛学教义和仪轨,对汉传佛教的发展史、哲学史、佛学理论以及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均有较高造诣。佛经多用专业术语写就,大众难以直接阅读,为广泛传播佛教思想,法师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演绎深邃的佛理,编印了十余万册《佛教三世因果文》《佛经故事选》等宣扬佛法的普及书藉,免费供游客信众请取。

  照观法师修持严谨,慈悯宽容。有一位股民是法师的皈依弟子,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对亲人有血浓于水的爱心,对好友有诚信的真心,但要对陌生人、一切有情之物生起慈悲心就难了,有必要吗?我就慈悲心的问题请教过大德高僧凌云寺住持照观法师,他的开示对我启发很大。他说,‘佛经云,一切男子皆我父亲、兄弟,一切女子皆我母亲、姐妹,如此对待每个人,慈悲之心自会生起。一切有情生活在世都不易,珍重生命,关怀人性,由物及物,常思不容易,就容易生起慈悲心’。照观法师关爱众生的慈悲心真令人敬佩!”

  照观法师精勤学修,持守职分。为深入挖掘和利用佛教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宏扬佛教文化精华,他主持整理编辑出版《乐山大佛凌云寺寺志》《乐山大佛凌云寺诗集》《乐山大佛凌云寺楹联选注》等著作。他发起成立“乐山大佛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多场大佛文化交流研讨活动,取得很好成效。

  照观法师先后接待了中央电视台、英国BBC电视台等媒体的拍摄采访,接待了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及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越南等旅游团,及众多中外佛教界著名高僧,广泛宣传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展示凌云寺悠久佛教历史文化、和谐文明新风貌,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法师以良好形象出访法国和日本等国,加强国际佛教界的友好交往。法师在四方参学行脚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泛走访国内知名寺院,参加大型佛事活动,收益丰硕。

  任凌云寺和乌尤寺住持后,由于寺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在海内外的广泛影响,照观法师的社会活动日渐增多。但他一如继往待人平和从容,这是所有接触过他的人的共同感觉。慕名来访的无论是佛家弟子,还是陌生人,他都谦恭有礼;即使事情再忙,他都坚持给每一位来访者耐心开示,直到来人欢喜信受而去。法师说,大家满意,就是和谐。当记者称赞他参与社会活动影响力日益扩大时,法师诚挚地对记者说:“我平生的志向就是做一位佛法的虔诚弘扬者,做一个慈悲喜舍的普通和尚,一生弘法利生,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绵薄之力!”

  照观法师这种爱国爱教的纯真信仰令人感动。

  一次真诚的对话

  《中华儿女》:佛教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影响很大,其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等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当今,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照观法师: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已经完成了中国化进程。中国政治、社会、宗教、哲学、语言、民俗、文学艺术、绘画雕塑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与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佛教强调世界以众生的业力和果报为转移,主张修达心境清净,超脱现实苦难,追求理想净土。佛教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抚慰信众精神创痛,教化信众今生和睦宽容,行善止恶,为来世和后人的吉祥积功累德。佛教支撑起信众豁达、乐观的信心和坚韧不屈的生活勇气,是信众精神之慰籍,心灵之皈依。儒、释、道三家道并行而不相悖,优势互补,和而不同,和合共存。儒家哲学,佛教法义和道家教理,互相浸渍濡染,各臻其妙,共同成为深宏博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体系。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佛教是和谐的宗教、和平的宗教。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没有一起因为佛教而引发的战争,同时,它用自己的精神把我们的国家、民族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平等观在佛教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佛教人文精神的体现。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不仅人与人平等,人与一切生物也是平等的。众生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除了众生平等外,佛教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因果规律”,就是佛教轮回观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教化人们诸恶莫作,作恶者恶当恶报,使作恶者时时有畏惧感。佛教教化人们向善向上,众善奉行,善因得善果,行善人善得善终。人们懂得因果,才能达到平衡与和谐,才能自觉努力去获得福报,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华儿女》:有些青年焦虑、浮躁、不耐烦,您对人们的修学有何指导?

  照观法师:佛教对中国信众精神信仰影响很大。佛教教义中有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爱国情怀,有“众生平等,社会一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博爱主张,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弘愿,有“自利利他,自觉觉人,觉行圆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价值观,有“广结善缘,广种福田”的做人原则,有“灾障消灭,刀兵尽除”的和平思想,有修习戒行的“五戒”、“八戒”、“十戒”清规戒律。这些思想主张,为人们提供了健康向上的心灵抚慰,让更多的人建立高尚道德品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佛教讲修行,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为最终目标。曾经有媒体报道说,不耐烦成为社会的普遍心态。这提醒我们,应静下心来研读经典,笃志修持,从中禅悟精华。看淡金钱、名利、地位,平凡、乐观、宽容处世,方能断灭“贪欲”、“激忿”和“愚痴”,逐渐克服浮躁心态。

  《中华儿女》: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毕生推崇“人间佛教”的理念,他曾经指出: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佛教作为社会良心保证的重大责任,把握时节因缘,契理契机地弘扬佛法,解决现实人生因信仰失落、精神空虚而造成的诸般烦恼,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和人民。请您谈谈您对“人间佛教”的见解。

  照观法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佛教进入中土以后,最初是宫廷佛教,后来,经过众多大德高僧的努力,开始走向民间。誉为近世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认为“佛教是属于最高级的自心教的至圆正觉教”。他倡导“人间净土”说,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成为当代中国佛教实践,追求佛教现代化的新路。这种中国佛教思想理念、强调无须离开人间另求净土,强调人人除去妄心,提高道德素质,升华精神境界,让社会日益净善文明、和谐美好,共建人间庄严净土。

  当今,众多的佛教徒以自己的辛勤劳作来实践人间佛教思想。如2008年5月14日,中国佛教协会号召为四川汶川大地震赈灾,一天时间就募集善款188.57万元、2000美元和价值共百万元的物资。短短一个月,海内外佛教界共为地震灾区捐款超过两亿元。台湾佛光山,几十年来致力于让佛教走向现实人间,成果卓著。佛教界的这些善举,有力地实践了“人间佛教”的精神,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中国佛教的慈悲济世的襟怀与风貌,为佛教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赵朴初居士曾经发表了大量文章,如《佛教与世界的关系》《挽救人心的基本方法》及《爱教必须爱国》等,阐述人间佛教思想,讲明普度众生的道理。目前,众多的僧人在弘法利生,他们广泛传播佛理,充分肯定人间快乐,切实而又生动地排除人们心中的各种烦恼,有效减缓大量社会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志远在他的文章中写道,近年来,僧人出现青年化趋势,和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近,数十位乃至上百位年轻僧人在全国各地讲经说法,受到了民众的喜爱。他们用现代语言进行演讲,将经典、古文以现代语言表达出来,带动佛教走出经典、走出寺院,逐渐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人间佛教。

  《中华儿女》:目前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有些人并不感觉幸福与快乐,请问照观法师,以您的理解,怎样才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照观法师:人要学会舍得,贪欲过多,自然不会快乐。世间万象似万花筒,各种诱惑太多,需要用佛的大智慧来明辨是非,化解心结,才能在各种诱惑之间做出正确抉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佛是每位社会人的引导者,是开启心智的良师。

  我认为,幸福不能和物欲划等号,幸福还应涵盖精神信仰,文明素质,文化修养等。现在,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却依然存在信仰危机,有些人欲壑难填,精神空虚,感到无聊、孤独、烦躁,甚至厌世走向极端。佛教“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可以为那些因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人际压力大的人化解心理郁结,指引人们去感恩生活。只有正视现实,热爱生活,有文明向上的精神情趣,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才能获得心灵上的自在,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才会真正体会到幸福的真谛。

  《中华儿女》:现在信息传播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请问您平时上网吗?

  照观法师:我每天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性,早上4点半就起床,然后开始诵经,在诵经中领会佛教经典的博大精深和无量智慧。上午用半个小时上网浏览新闻,主要关注国家重大时事政治,关注佛教文化弘扬。下午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系统研读《大藏经》,目前正深入领悟《大般若经》;读阅中华传统文化书籍,最近主要在读先秦文学著作。作为一位僧人,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掌握更多的知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恭恭敬敬学习,认认真真做事,一生一世守佛护法!

  人物简介:照观法师,男,1963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82年6月在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出家,中国佛学院毕业。历任四川峨眉山洗象池当家,峨眉山佛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峨眉山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峨眉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乐山市政协委员,峨眉山市政协常委,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乐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政协委员,乐山市人大常委。乐山凌云寺方丈兼乐山乌尤寺住持。

  出自: 《中华儿女 》 2010年21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