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魏晋南北朝宗教史之北方十六国的佛教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魏晋南北朝宗教史之北方十六国的佛教

  北方十六国的佛教

  (一)后赵佛教与佛图澄

  后赵是羯族石勒建立的政权。石勒于公元319年称赵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公元329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占有北方大部分地区。石勒在位15年,死后其侄石虎夺得帝位,并把国都迁至邺(今河南临漳西南)。石虎也在位15年而亡。其后诸子争位残杀,汉人冉闵夺得政权,后赵遂亡。

  佛图澄是西域人①,本姓帛。于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本想在当地建寺传教,而正值匈奴刘曜攻打洛阳,遂潛隐乡间以观世变。次年,刘曜部将石勒屯兵于葛陂(今河南新蔡北),以滥杀树立威望, 沙门遇害者甚众.佛图澄见此情景, 悯念苍生,欲以道化勒 ②,便到了石勒部将郭黑略家。郭黑略本来信奉佛教,佛图澄到其家后,黑略又受五戒,尊佛图澄为师。当时郭黑略随从石勒征战,经常预言胜负皆准确。石勒奇怪地问 道: 孤不觉卿有出众智谋,而每知军行吉凶何也? 郭黑略乘机推荐佛图澄说: 将军天挺神武,幽灵所助。有一沙门智术非常,云将军当略有区夏,己应为师。臣前后所白,皆其言也。 ①据有华夏,是石勒的目的,但却无根据,现从佛教沙门处得到了依据,石勒自然高兴,即召见了佛图澄。佛图澄便施用法术取得了石勒的信任,以后又取得了石虎的信任(关于佛图澄的法术,《晋书》和《高僧传》的《佛图澄传》有较详的记述,此不赘举)。

  佛图澄没有用佛教教义感化石勒、石虎,只用法术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但他对石勒、石虎的残杀生灵与残暴统治,是有劝阻的,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例如 石勒屯兵葛陂,专行杀戮,沙门遇害者甚众.佛图澄在取得石勒信任后就进谏说: 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则四灵表瑞。政弊道消,则慧孛见于上,恒象著见,休咎随行,斯乃古今之常征,天人之明试。 ②这是规劝石勒用德义感化天下,阻止其残杀无辜。据说石勒接受了这一谏议,在以后的征战中, 凡应被诛馀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 ③。中原人民也因此信奉佛教者不少。

  《高僧传?竺佛图澄传》还说佛图澄 诵经数百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皆暗若符契,无能屈者.可见佛图澄是个博学多识的僧人。加之他弟子众多,消息灵通,就能提出一些料事如神的预言,并以此参与石赵的军国大政。如鲜卑段末波攻石勒,兵众甚多,石勒畏惧,便问佛图澄,澄答道: 昨日寺铃鸣云,明日食时,当擒段末波。 石勒又上城察看未波军,兵众确实太多,以致看不清他的首尾。石勒不觉大惊失色说: 末波如此,岂可获乎! 再遣人问佛图澄。澄说: 已获末波矣。 因当时石勒埋伏在城北的军队刚出城,正遇上段末波,遂将其擒获①,佛图澄故有此说。又如刘曜率军攻洛阳,石勒将往救援,其部下皆以为不可。

  石勒因问佛图澄,澄说: 相轮铃云:' 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这两句是羯语,意思是说 军出捉得曜.佛图澄 又令一童子洁斋七日,取麻油合胭脂,躬自研于掌中,举手示童子,粲然有辉。童子惊曰:' 有军马甚众,见一人长大白皙,以朱丝缚其肘。' 澄曰:' 此即曜也。'②石勒非常高兴,即出军赴洛阳,果然生擒刘曜。再如石勒称赵天王后,其部将石葱将叛,佛图澄告诫石勒说: 今年葱中有虫,食必害人,可令百姓无食葱也。 石勒即下令境内慎无食葱。不久,石葱果然叛走。从此,石勒更加敬信佛图澄, 事必咨而后行,号曰大和尚 ③。

  ①   此据《高僧传》卷 9《竺佛图澄传》,《魏书》卷 114《释老志》及《晋书》卷 95 《佛图澄传》说佛图澄是天竺人。

  ②   《高僧传》卷 9《竺佛图澄传》。

  ①   《高僧传》卷 9《竺佛图澄传》。

  ②   《晋书》卷 95 《佛图澄传》。

  ③   《高僧传》卷 9《竺佛图澄传》。

  ①   见《晋书》卷 95 《佛图澄传》。

  石勒死后,石虎夺得帝位,迁都于邺,对佛图澄更加敬重。他下书使佛图澄穿绫锦, 乘以雕辇 ,每逢朝会,常侍以下皆助举辇,太子诸公扶之上殿,司仪高唱 大和尚至 ,众坐皆起。石虎还令司空李农早晚前去佛图澄处问候,太子诸公则五日前往问候一次。佛图澄在取得石虎的信任和尊崇后,就伺机劝阻石虎的残暴统治。某次,石虎问佛图澄: 佛法云何? 澄答: 佛法不杀。 石虎畏惧说: 朕为天下主,非刑杀无以肃清海内,既违戒杀生,虽复事佛,讵获福耶? 佛图澄即规劝说: 帝王之事佛,当在体恭心顺,显畅三宝,不为暴虐,不害无辜。至于凶愚无赖,非化所迁,有罪不得不杀,有恶不得不刑,但当杀可杀,刑可刑耳。若暴虐恣意,杀害非罪,虽复倾财事法,无解殃祸。愿陛下省欲兴慈,广及一切,则佛教永隆,福祚方远。 ①本来佛教的戒规是绝不杀生的,就是受五戒的在家居士的第一戒就是不杀生。佛图澄针对帝王,提出了另一套原则,即 体恭心顺,显畅三宝,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的奉佛原则和刑杀原则。其实,佛图澄的这种刑杀原则,正是儒家不杀无辜必诛有罪的刑杀原则,只不过佛图澄是以佛教的面孔出现,以祸福报应相诱胁。据说石虎 虽不能尽从,而为益不少 ②。

  佛图澄对石虎贪赃聚敛的大臣也有规劝。如石虎的尚书张离、张良,家富而贪得无厌,却又奉佛教各起大塔。佛图澄就规劝他们说: 事佛在于清静无欲,慈矜为心,檀越(施主)虽仪奉大法,而贪吝未已;游猎无度,积聚不穷。方受现世之罪,何福报之可希也? ③佛图澄以佛教慈悲戒杀的教义来规劝石勒的滥杀、石虎的残暴,并起了一定的作用。这对稳定社会,改善人民群众的处境以及发展生产,都是有利的。《高僧传?竺佛图澄传》就说佛图澄 慈洽苍生,拯救危苦。当二石凶强,虐害非道,若不与澄同日,孰可言哉 !言下之意是说,如果不是佛图澄,则石赵的暴虐统治还会更加厉害。

  这一评论,还是比较恰当的。

  由于佛图澄深受石勒、石虎的信任与崇敬。平民百姓信奉佛教者就急剧增多, 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 ④其中也有不少逃避赋役而出家者。石虎便下令清理说: 佛号世尊,国家所奉。……沙门皆应高洁贞正,行能精进,然后可为道士。今沙门甚众,或有奸究避役,多非其人。可料简详议。 ⑤著作郎王度从儒家立场乘机上奏说: 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汉代初传其道,惟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今可断赵人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其赵人为沙门者,还服百姓。 ①这种夷夏之别的儒家排外论调,不但不能使石虎禁止佛教,反而激发了石虎的民族感情,正式下书承认佛教说: 朕出自边戎,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所应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 ②自汉代以来不许汉人出家的政府禁令,被正式取缔了,汉人不合法的出家变为合法了。自此以后,佛教更为迅速地发展起来。仅佛图澄的弟子,就 遍于郡国 ③;跟随他的受业弟子,也 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 ④。当然,佛图澄如此众多的门徒,除石赵允许人民出家为僧的原因外,主要还由于佛图澄学识广博,佛学修养深,遵守戒律严。《高僧传?竺佛澄传》说他 妙解深经,旁通世论。讲说之日,止标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又说他 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无欲无求.因此,佛图澄深受中原及西域佛教学者的敬重,投其门下者甚众。就连天竺、康居等地的竺佛调、须菩提等数十人,也远涉流沙,慕名而至佛图澄门下受教。

  在佛图澄弟子中,也确实出了不少影响大的著名僧人,如释道安、竺法雅、竺法和、竺法汰、竺僧朗等等。佛图澄从西域来中原仅近40年,就传授了如此众多的弟子;又在各地建造了893所佛寺⑤。这对传播佛教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故《高僧传?竺佛图澄传》说: 弘法之盛,莫与先矣! 佛图澄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死于邺宫寺,终年117岁。

  ②   《晋书》卷 95 《佛图澄传》。

  ③   《晋书》卷 95 《佛图澄传》。

  ①   《高僧传》卷 9《竺佛图澄传》。

  ②   《高僧传》卷 9《竺佛图澄传》。

  ③   《高僧传》卷 9《竺佛图澄传》。

  ④   《晋书》卷 95 《佛图澄传》。

  ⑤   《高僧传》卷 9《竺佛图澄传》。

  ①   《晋书》卷 95 《佛图澄传》。

  ②   《晋书》卷 95 《佛图澄传》。

  ③   《晋书》卷 95 《佛图澄传》。

  ④   《高僧传》卷 9《竺佛图澄传》。

  ⑤   见《高僧传》卷 9《竺佛图澄传》。

  (二)前秦佛教与释道安

  前秦是氐人苻氏建立的政权。苻氏原为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

  氐。公元351年苻健在长安自称大秦王、大单于,次年改称皇帝,国号秦,史称前秦。苻健死后,其子苻生继位。而苻生淫杀过度,公元357年苻健侄子苻坚杀苻生自立。苻坚即位后,任用寒士王猛,抑制了氐部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致使秦国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因而统一了北方。王猛死后,苻坚一意孤行,发动了对东晋的淝水之战,结果大败而归,苻秦因此瓦解。不久苻坚被羌人姚苌俘获处死,前秦也就随之而亡。

  秦陇一带的氐、羌族,在西晋时已普遍信奉佛教。苻坚之崇敬佛教,实与此有关。苻坚即帝位后,即崇敬高僧大德,如将制织 价值百万 的袈裟赠与 戒行修备 的比丘尼智贤①。又 遣使征请 泰山金舆谷的僧朗。僧朗未能至长安后,苻坚 于是月月修书■遗 ②。后来苻坚终于请到了一位名冠于世的高僧,这就是释道安。

  1。道安的经历

  道安(公元312- 385年)本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北)人,生于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③。其家本为儒学世家。但道安父母早亡,为外兄孔氏所养大。道安天资聪颖,七岁读书时就能 再览能诵.12岁出家,由于形貌黑丑,被剃度师轻视,派往田间作农活。数年后,才请师传经。

  师先后予经两卷,皆在当日劳动完后即能背诵。其师方惊异,始另眼看待;为道安受具足戒后,就准其外出游学。道安至邺城,遇到佛图澄,即受到赏识,因拜佛图澄为师。佛图澄每讲经后,道安皆能复述,并能回答众人提出的疑难,人们都感到惊奇,因传言: 漆道人,惊四邻。 ①但道安并不以此为满足,遂离佛图澄, 游方问 道,备访经律.此后,佛图澄去世,石赵内乱灭亡。道安先后避乱于濩泽(今山西阳城西北)、太行恒山(在今河北阜平北)、王屋女林山(当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

  等地。在此过程中,道安曾在太行恒山创立塔寺,宣扬佛法,时 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影响是很大的。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道安率徒众南奔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行至新野(今河南新野),向其众说: 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徒众皆说: 随法师教。道安便令法汰及其徒众去扬州,说: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 又命法和入蜀,说那里 山水可修闲.道安才与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直抵襄阳。

  襄阳是东晋的一个重镇,地处南北要冲,是名流学士聚集之地。由于道安在河北已有很高的名望,他还未到襄阳时,襄阳大名士习凿齿就致书通好,恳请道安早日南下襄阳。及道安至襄阳,习凿齿即往拜访,刚坐下,就自我介绍说:四海习凿齿。 道安随即答道: 弥天释道安。 ②时人赞为名对。

  习凿齿还致书东晋宰相谢安,推荐道安说: 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睹,阴阳算术,亦皆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恨足下不同日而见。 ①由此可见道安学识之广博,道德之高尚。他并不靠法术诱惑人,也不凭威势压服人,而是以道德学识感化人。这正是道安高尚之处。

  ①   见《比丘尼传》卷 1《智贤传》。

  ②   《高僧传》卷 5《竺僧朗传》。

  ③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谓道安卒于晋太元十年(公元 385年)年7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史》第 8章,考证道安太元八年 72 岁时尚在写经序,则太元十年死时应 74 岁。

  ①   以上事迹均见《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又本段以下所引未注出处者,均出此传。

  道安不仅受到襄阳僧俗名士之敬重,也受到前秦主苻坚、东晋孝武帝及其他名士之敬重。苻坚曾遣使送来外国金箔倚像、金坐像、结珠弥勒像等。

  晋孝武帝也遣使问候,还下诏书说: 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徽绩兼著。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津来世。俸给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②由此看来,道安在襄阳的资给,全由当地政府负责,并与王公同等,资给是很丰厚的。此外,一些名士也资给道安,并致书敬问。如东晋名士郗超,在道安至襄阳后,即 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殷勤 ③。又道安初至襄阳时,住于白马寺,因寺小徒众多,便另建檀溪寺。此寺是当地大富张殷捐旧宅扩建的。建寺时, 大富长者并加赞助,建塔五层,起房四百 ④。

  由于道安学识广博,不仅在佛学方面受到僧俗大众及统治者的敬重,在政治上,还被有的统治者认为是辅政良才,前秦苻坚就常说: 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辅朕躬 ⑤。苻秦建元十三年(公元377年)太史奏说: 有星见于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 苻坚便说: 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襄阳有沙门释道安,将非此耶! ①建元十四年二月,苻坚即遣苻丕攻襄阳。次年二月城破,东晋镇将朱序被俘,道安与习凿齿也被送到长安。苻坚非常高兴,对左仆射权翼说: 朕不以珠玉为珍,但用贤哲为宝。

  今以十万之师攻襄阳,获一人有半。 ②可见苻坚之尊重道安。由于道安博学多识,苻坚还 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安。故京兆为之语曰:'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③道安不仅成了秦国的学术顾问,也是秦国的政治顾问。

  当苻坚统一北方后,企图南下灭晋。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十月,苻坚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只有秘书监朱彤及京兆尹慕容垂赞成,大多数朝臣皆反对。甚至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及太子苻宏皆以为不可,而苻坚却坚持己意,一意孤行。于是一些大臣就请求道安说: 主上将有事东南,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 ④道安从政治形势看,也认为东晋不可伐,遂在与苻坚同乘游东苑时乘机谏阻说: 陛下应天御世,……与尧舜比隆,何为劳身于驰骑,……

  蒙尘野次乎?且东南区区,地下气疠,……何足以劳神驾,下困苍生。《诗》云:'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苟文德足以怀远,可不烦寸兵而坐宾百越。⑤苻坚虽尊崇佛教,但政治上却推崇儒学,道安对此很清楚,故议论政事就以儒学为根据。但苻坚仍不采纳,坚持南下用兵。终于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挥兵南下,结果在淝水损失惨重,大败而归。此后,苻坚更加信重道安,并还请来处士王嘉, 每日召嘉与道安于外殿,动静咨问之 ①。但在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道安即去世,终年74。苻秦不久也解体覆亡。

  ②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①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②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③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④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⑤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①   《高僧传》卷 2《鸠摩罗什传》。

  ②   《大唐内典录》卷 3《前后二秦传译佛经录》。《高僧传?释道安传》无前两句。

  ③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④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2。道安的佛教活动及成就

  道安一生都在弘传佛教研究佛学,并且影响巨大,成就卓著。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宣讲研究《般若经》等道安非常重视《般若经》,在襄阳的15年中每年都要宣讲两遍;在到长安后,每年也坚持宣讲两遍。他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说: 昔在汉阴(指襄阳),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遍。及至京师(指长安),渐四年矣,亦恒岁二,未敢堕息。 ②但道安在襄阳所讲的《放光般若经》,由于译法上有些问题, 致使深义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③。而道安是位认真求实的学者,遇到滞碍时,就用不同的译本对比研究。以前他在河北时,曾见到《光赞般若经》的第一品,方知尚有此经,而寻求未得。到襄阳后,慧常、进行、慧辩等僧去天竺,路过凉州,发现此经,即抄写托人转至襄阳交道安④。道安遂将两经对比研究,著成《合放光光赞随略解》(书已佚,今仅存序文)。道安晚年在长安还得到《大品般若经》的梵本,遂由天竺沙门昙摩蜱与佛护摘译,凡 与《放光》、《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其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其义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下 ①。遂译出《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5卷(已散佚,仅存序文)。

  道安对佛经的原文原义非常重视,对两晋间兴起的 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 的 格义 ②,是反对的。他对《般若经》的掌握,除小品《道行》外,大品已有《放光》、《光赞》、《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三个不同的译本,这对他的比较研究是很有利的。道安对《般若经》的研究,先后撰写了以下著作:《道行经序》、《道行指归》、《放光般若折疑准》1卷、《放光般若折疑略》2卷、《道行经集异注》1卷、《放光般若起尽解》1卷、《光赞折中解》1卷、《光赞抄解》1卷、《合放光光赞略解序》、《般若折疑略序》、《大品经序》、《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实相义》、《性空论》。

  ⑤   《晋书》卷 114《苻坚载记》。

  ①   《晋书》卷 114《苻坚载记》。

  ②   《出三藏记集》卷 8. ③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④   见《出三藏记集》卷 7道安《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序》。

  ①   《出三藏记集》卷 8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②   见《高僧传》卷 4《竺法雅传》。

  道安一生对《般若经》的宣讲与研究特别用力,而对其他佛经也同样有整理研究。当他还在河北、山西等地避乱山居时,就在研究禅观之学。如在濩泽时,遇到了竺法济、支昙讲、竺僧辅、竺道护等。在这些僧人的帮助下,道安撰写了《阴持入经注》、《修行地道经注》、《大十二门经注》。这些经的原本,都是汉末安世高译的小乘禅经。又《安般守意经》、《人本欲生经》、《小十二门经》,也是安世高译的小乘禅经。道安也为他们作了注③,大概也是在河北作的。

  (2)整理佛经自汉末以后,佛经的大量翻译,社会上流传的佛经日渐繁多,有的同一佛经就有不同名称的几种译本,有的佛经又未标明译者和译出年代,甚至还有汉人编写的伪经。这些都给读经者及研究者造成极大的障碍。道安有鉴于此,在襄阳时,就大量搜集整理佛经,编撰了《综理众经目录》。这是我国最早最有系统的一部佛经目录。正如《高僧传?释道安传》所说: 自汉迄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综理众经目录》虽早已失传,但其大部分还保存在梁释僧祐编的《出三藏记集》里。

  从中还可见其原貌,其编排体例是谨严的。近人梁启超对此有很高的评价。

  他说: 《安录》虽仅区区一卷,然其体裁足称者盖数端。一曰纯以年代为次,今读者得知兹学发展之迹及诸家派别。二曰失译者别自为篇。三曰摘译者别自为篇,皆以书之性质为分别,使眉目犂然。四曰严真伪之辩,精神最为忠实。五曰注解之书别自为部不与本经混,主从分明(注佛经者自安公始)。

  凡此诸义,皋牢后此经录,殆莫之能易。 ①这一评论是恰当的。后世的经录,都在道安经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即是如此。唐初释道宣也说: 众经有据,自此而明。在后群录,资而增广。 ②(3)组织译经道安在长安整整六年的佛教活动,除宣讲研究《般若经》外,就是组织中外义学沙门翻译佛经。这项工作又得到苻坚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在财力、物力上为译经提供了丰厚的资给,还有官员积极参与组织。曾任著作郎、黄门郎与武威太守的赵正③,就积极参与组织。

  道安组织的译经,主要是小乘经典,参加之译僧,主要有竺佛念、佛护、慧嵩、道安的同学法和及弟子僧祐、僧睿、憎导等等。其中尤以竺佛念最突出。他是凉州人,少年即出家, 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其《苍》、《雅》训诂,尤所明达。……洞晓方语,华戎音义,莫不兼解 ①。除参与道安组织的译经外,自己还有翻译。

  道安组织翻译的经典,多由外来沙门带来或口诵。苻秦建元十七年(公元381年)罽宾沙门僧伽跋澄到长安,受到众僧的欢迎。赵正本来就崇信佛教,早闻知国外宗习《阿毗昙毗婆沙》(又作《鞞婆沙》),而僧伽跋澄又能背诵。赵正便提供丰厚的资给,由道安召集义学沙门,请僧伽跋澄口诵梵经,昙摩难提笔录为梵文,佛图罗什再译为汉语,汉僧敏智再笔录为汉文,道安最后校对,于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夏秋译出《阿毗昙毗婆沙》14卷。此论尚存,题为《鞞婆沙论》14卷,尸陀槃尼撰,苻秦僧伽跋澄译。

  ③   见《出三藏记集》卷 6道安《安般经序》、《人本欲生经序》、《十二门经序》。

  ①   梁启超:《佛教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载《饮冰室合集》专集。

  ②   《大唐内典录》卷 10.③   此依据《高僧传》卷 1《昙摩难提传》,《晋书》卷 114《苻坚载记》作 赵整.①   《高僧传》卷 1《竺佛念传》。

  僧伽跋澄来长安时,还带有《婆须蜜》(又作《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梵本,赵正又请求翻译。遂由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僧伽提婆三人共执梵本,竺佛念译为汉语,慧嵩笔录为汉文,道安与法和对校修饰,再由赵正稍加润色,于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出《婆须蜜》10卷。此论也尚存,题为《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10卷,尊婆须蜜造,苻秦僧伽跋澄等译。建元二十年僧伽跋澄还应赵正之请,诵出《僧伽罗刹所集经》3卷,仍由竺佛念译为汉语,慧嵩笔录为汉文,道安与法和对校。此经今亦存。

  昙摩难提是兜佉勒(即大夏)沙门,于建元中来到长安,因其 学业既优,道声甚盛,苻坚深见礼接 ②。在此之前,汉地尚无《阿含经》,赵正遂请昙摩难提出此经,又请道安召集义学沙门,由昙摩难提口诵梵本,慧嵩笔录为汉文,于建元二十年译出《中阿含经》59卷。接着仍由昙摩难提口诵梵本,竺佛念译为汉语,慧嵩笔录为汉文,道安与法和考校审定,僧祐、僧茂校补漏失,于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春译出《增一阿含经》41卷。此外,昙摩难提还译有《阿毗昙心》、《三法度论》,但因慕容氏攻长安,关中大乱,译者仓促,未善详悉,义旨句味,往往不尽 ①。加之道安不久去世,未能改正,故二经未行于世。

  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又有罽宾沙门僧伽提婆来到长安,应法和之请,诵出《阿毗昙八犍度论》30卷,由竺佛念译为汉语,慧力、僧茂笔录为汉文,法和校理,僧伽提婆检校。但法和还是认为不够准确完善,道安也认为不可,令再重译。又经46日,方成定本②。此后,道安去世,关中战乱益烈,僧伽提婆便与法和到了洛阳。在洛阳译出了《阿毗昙心》16卷、《鞞婆沙阿毗昙》(又名《广说》)14卷。至后秦初年,法和仍回到长安,僧伽提婆则南下江南。在江南译出了《阿毗昙心》4卷、《三法度论》2卷、《中阿含经》60卷、《增一阿含经》51卷、《教授比丘尼法》1卷。道安在组织翻译上述小乘经论前,还组织翻译了戒律。因当时戒律不备,道安非常重视。

  正值善于戒律的西域沙门昙摩侍在长安,道安便请昙摩侍于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译出《十诵比丘戒本》、《比丘尼大戒》、《授大比丘尼戒仪及二岁戒仪》三部戒律。参与其事者还有竺佛念、佛图卑、慧常与道贤③。此外,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还有罽宾沙门耶舍诵出《鼻奈经》,由鸠摩罗佛提笔录为梵文,竺佛念译为汉语,昙景笔录为汉文①。

  道安直接主持译出的佛经约14部183卷, 百馀万言 ②。其中小乘佛经占绝大部分,共有13部178卷。这是自汉末安世高后第二次大规模的翻译小乘经典。后世虽然大乘盛行,但小乘对佛教的基本概念、教义作了分门别类的解释,便于信徒学习掌握,因此也广为流传③。

  ②   《高僧传》卷 1《昙摩难提传》。

  ①   《高僧传》卷 1《僧伽提婆传》。

  ②   见《高僧传》卷 1《僧伽提婆传》及《出三藏记集》卷 10 道安《阿毗昙序》。

  ③   见《出三藏记集》卷 11 道安《比丘大戒序》、《关中近出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

  ①   见《大正藏》卷 24 道安《鼻奈耶序》。

  ②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道安在组织译经中,不仅组织人力物力,还总结了历代译经的经验教训,指出了译经的 五失本 的弊病和 三不易 作到的准则,作为译经的指导。

  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道安在组织摘译《大品般若经》所写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即提出 五失本 与 三不易。 ④所谓 五失本 ,即指在佛经翻译中失去原经本来面貌的五种情况: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即谓把梵文佛经的倒装句译为汉文的句式,就失去了梵经的本貌。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即谓梵文佛经较质朴,译为汉文就加以辞藻的修饰,又会失去梵经的本貌。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即谓梵文佛经多有重复咏叹,反复叮咛的句子,译为汉文就把重复的删去,这又失去了梵经的本貌。 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即谓梵文胡经在各段末尾都有 义记 ,近似于汉文辞赋篇末总结全篇要旨的 乱辞 ,译为汉文都把它删去,又失去了梵经的本貌。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旁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即谓梵文佛经在讲完一件事,将另讲别一件事前,要把已讲过的事重述一遍,译为汉文又把重述的全部删去,这又失去了梵经的本貌。所谓 三不易 ,是指翻译梵文佛经不容易作到的三点:第一, 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即谓佛经是佛陀因当时习俗而说的,而时俗是变化的,现今翻译佛经要使译文适合于时代的习俗,是不易作到的第一点。第二,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即谓佛经之精义深奥,翻译后要使一般信徒能够领会接受,这是不易作到的第二点。第三,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裁量。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

  此三不易也。 即谓佛陀弟子阿难与大迦叶,在佛陀去世不久,就召集五百罗汉(脱离生死轮回,具有六种神通者)结集佛经,当时可以相互审察,相互校写,而已很不容易。现在没有脱离生死轮回的一般译经者,在没有旁证的情况下,要准确无误地表达佛经原意,就更加困难了。这是不易作到的第三点。因为译经有此 五失本 、 三不易 ,故道安强调译经要特别慎重,并主张直译,译笔应力求质朴, 不令有损言游字 ①。道安译经的这种总结,不但对当时的佛经翻译有指导作用,对后世也有巨大的影响。

  苻秦的译经,主要由道安组织译出。《大唐内典录》卷3谓苻秦 所出经、戒、论、集、志、解、传四十部,合二百三十九卷.(4)注解佛经由于佛经深奥难懂,再加旧佛经时有疏误,更使经义难通,故当时讲经的沙门只能叙述大意,或只能诵读。《高僧传?道安传》就说: 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道安有鉴于此,便 穷览经典,钩深致远 ,对一些佛经作了注释。他所注的经,除上述提到《般若经》诸注外,主要的还有《大十二门经注》2卷、《小十二门经注》1卷、《了本生死经注》1卷、《密迹金刚经、持心梵天经甄解》1卷、《贤劫八万四千度无极解》1卷、《人本欲生经注撮解》1卷、《安般守意经解》1卷、《阴持入经注》2卷、《大地道经注》1卷、《九十八结连约通解》1卷、《三十二相解》1卷等。道安的注经,后来评价很高,梁释慧皎说道安的注经 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①。

  ③   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 2卷第 2章第 196页。

  ④   见《出三藏记集》卷 8. ①   《出三藏记集》卷 10 道安《鞞婆沙序》。

  (5)创立戒规魏晋以来,虽传入了一些佛教戒律,但至道安时,还很不完备。而道安在襄阳就有僧众数百人,虽然靠道安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识,也使其僧团 师徒肃肃,自相尊敬 ②,但仍需戒规。道安在襄阳作的《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叙》就说: 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四部(指四部戒律)不具,于大化有阙。 ③他便参照已有的戒律,在襄阳制定了 僧尼轨范.《高僧传?释道安传》说: 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此三例更具体的内容不可得知。大体说来,第一例是讲经说法的仪式和方法的规定;第二例是日夜六时修行、食宿的规定;第三例是说戒仪式和忏悔集会的规定。在《出三藏记集》卷12《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中,有《安法师法集旧制三科》,当即上述 僧尼轨范 的三例。此三例制定后,不但用于道安的僧团, 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①。影响是巨大的。

  道安还统一了僧人的姓氏。《高僧传?释道安传》说: 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即是说,在道安以前,中国僧人的姓氏随师。如师从天竺来姓竺,弟子也姓竺;师从月支来姓支,弟子也姓支。道安认为,僧人之师莫尊于释迦,僧人应以释为姓。后来传入的《增一阿含经》果然说: 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②道安主张的,正与佛经吻合。

  自此,中国僧众皆以释为姓,至今仍然如此。

  道安是两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对当时流行的大小乘经典皆有精研。

  自汉末安世高以来的小乘禅法、阿毗昙经典以及迎合魏晋玄学而风行的大乘般若经典,道安都有精深的研究,撰写了一系列著作, 据统计,道安所著各种佛教著述(包括注解、序)48种,其中可断为小乘著作的有24种,大乘般若著述14种,地志1种,经录1种,戒规1种 ③。这些著述对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

  道安又是弘传佛教的大师。他徒众甚多,并主张 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④。故有意两次分散徒众,使之遍布于大江南北,这对佛教的传播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声誉和影响,也就迅速传于各地。就连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的鸠摩罗什也闻知道安,称之为 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 ①。东晋孙绰撰《名德沙门论》,称道安 博物多才,通经明理.在道安去世后,又为之赞曰: 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汧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 ②后世的佛教徒,也一直铭记着道安。

  ①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②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载习凿齿《与谢安书》。

  ③   《出三藏记集》卷 9. 此经目题为 未详作者 ,但从内容看,为道安所作。

  ①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②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③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 2卷第 195页。

  ④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①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②   《高僧传》卷 5《释道安传》。

  (三)后秦佛教与鸠摩罗什

  后秦是羌人姚苌开始建立的政权。姚苌本为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县西)

  人,曾为苻坚将,累建大功。苻坚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姚苌在羌族和西州豪族支持下,脱离苻坚,在渭北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大秦天王。后在五将山杀了苻坚,乘机入据长安,于公元386年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姚苌在位8年病死,其子姚兴继位。

  姚兴即位后,依靠大族尹纬,并留心政事,重视刑狱,大兴儒学,使秦国很快强盛起来。但至姚兴病死,太子姚泓继位后,姚氏内部互相攻击,东晋刘裕乘机攻至长安,姚秦遂亡。

  姚氏崇信佛教由来已久,早在西晋时,秦陇一带的氐、羌族就普遍信仰佛教。姚氏也不例外。姚苌兄姚襄曾与苻坚将邓羌作战,战前,军中 沙门智通固谏襄,宜厉兵收众,更思后举 ③。可见姚襄军中已有沙门。姚兴更崇敬佛教。《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说姚兴, 少崇三宝,锐志讲集.他即位后,就向泰山僧朗致书赠礼①;对入关中的中外高僧,均甚礼敬。如释昙影 入关中,姚兴大加礼接 ②;释僧睿为 司徒公姚嵩深相礼贵,……兴大赏悦,即敕给俸卹、吏力人舆 ③;弗若多罗于 秦弘始中振锡入关,秦主姚兴待以上宾之礼 ④;佛陀耶舍 方至长安,兴自出候问,别立新省于逍遥园中,四事供给 ⑤。由于姚兴崇敬僧人,僧侣至长安者甚多。《高僧传?佛驮跋陀罗传》说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供僧三千馀.《出三藏记集》卷11《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也说姚兴弘始三年,逍遥园中有 三千学士与什(鸠摩罗什)参定大小乘经五十馀部.《大唐内典录》卷3《后秦传译佛经录》也说长安有 三千德僧,同止一处,共受姚秦天王供养,世称大寺.这三千馀僧是由国家供给住在逍遥园中的僧人,并不是长安所有的僧人。而且住在逍遥园中的这三千馀僧,还是平常的人数,僧众最多时还不止此数。《晋书?姚兴载记》说: 兴既托意于佛道,公卿以下莫不钦附,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馀人,……坐禅者恒有千数。 这是姚兴供僧最多的时候。在当时来说,可谓极盛。《高僧传》卷3《传论》说: 姚兴窃号,跨有皇畿,崇爱三宝,……

  使夫慕道来仪,遐迩烟萃,三藏法门,有缘必睹,自像运东迁,在兹为盛。 在数千僧众中,姚兴最敬重的是鸠摩罗什。

  1。鸠摩罗什的经历

  鸠摩罗什(公元343- 413年)⑥,祖籍天竺,家世相国。父鸠摩炎,去相位出家,移居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被逼娶国王之妹耆婆,生罗什。

  当时龟兹佛教盛行,是葱岭以东佛教中心之一。

  ③   《晋书》卷 116《姚襄载记》。

  ①   见《广弘明集》(四部丛刊本)卷 28 上秦主姚兴《与朗法师书》。

  ②   《高僧传》卷 6《释昙影传》。

  ③   《高僧传》卷 6《释僧睿传》。

  ④   《高僧传》卷 2《弗若多罗传》。

  ⑤   《高僧传》卷 2《佛陀耶舍传》。

  ⑥   鸠摩罗什的生卒年记载不一,此据僧肇《鸠摩罗什法师诛》,载《广弘明集》卷 23.

  罗什7岁随母出家,12岁就遍通小乘经论。后遇莎车的大乘名僧须耶利苏摩,因学习大乘教义,诵习大乘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后在龟兹宣传的就是大乘教义。20岁时在王宫受具足戒。不久,其母辞往天竺。临行前,嘱咐罗什应不顾自身利益,将大乘佛法传往东土中国,罗什表示: 使大化流传,能洗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 ①后来罗什又找到《放光般若》等大乘经论,遂广为诵读,探其奥秘,学识大增。龟兹王乃造金师子座,铺以大秦锦褥,请罗什升座说法。一时之间,名扬西域。每年罗什升座说法之时,西域 诸王皆长跪座侧,令什践而登焉 ②。

  罗什既 道震西域,声被东国 ③。在长安的道安早已闻知,便劝苻坚西迎罗什。而苻坚也 素闻什名 ④,故于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⑤,派氐人吕光西伐龟兹等国。出发前,苻坚对吕光说: 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

  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 ⑥次年,吕光击败龟兹及诸国援兵,遂获罗什东归。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至姑臧(今甘肃武威)。次年,吕光得知苻坚已死,便自称凉州牧、酒泉公,后又改称三河王、大凉天王。史称后凉。鸠摩罗什也因此滞留凉州16年。

  凉州自前凉张轨后, 世信佛教,……村坞相属,多有塔寺 ①。但吕光及其后人都不信佛教,故罗什也不能传教和译经,只成了吕氏预测吉凶的术士。但鸠摩罗什在此期间学习了汉语文;又有青年学者僧肇自关中至凉州从罗什受学②,将关中的佛教情况介绍与罗什。这些都为以后罗什在关中的译经作了准备。

  后秦姚苌称帝后曾邀请罗什,但吕凉不放。至姚兴继位后,又遣使敦请,吕凉仍不放行。姚兴便于弘始三年(公元401年)遣姚硕德西伐吕隆。吕隆大败,上表归降。鸠摩罗什方于同年十二月二十日到达长安。姚兴非常高兴,将罗什安置于逍遥园, 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 ③。自此,罗什便在长安开展译经讲经活动,直到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去世为止。

  2。鸠摩罗什的译经

  鸠摩罗什在长安的译经,得到姚兴及其大臣的大力支持。当罗什看到已有的旧译佛经 义多纰僻,皆由先度失旨,不与梵本相应 ④。必须重译,再加需要新译的佛经,译经的工作量就很大。于是姚兴就敕命 僧祐、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咨受什旨 ⑤,协助罗什译经。姚兴本人也积极参与。他除常到逍遥园听罗什讲经外,还亲自参与译经。如重译《大品经》时,罗什手持胡本, 秦王躬揽旧经,验其得失,咨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恭、僧祐、僧迁……等五百馀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 ①。由于姚兴 托意于佛道,公卿已下莫不钦附 ②。有些佛经就是在公卿大臣的请求或主持下翻译的。其中又以姚氏宗人最为突出。如《维摩诘经》是姚兴于 弘始八年,……命大将军常山公(姚显)、左将军安成侯(姚嵩)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于常安大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本 ③;《自在王经》是 秦大将军尚书令常山公姚显,……请鸠摩法师译而出之 ④;《小品经》是 秦太子……闻究摩罗法师神授其文,真本犹存,以弘始十年二月请令出之  ⑤;《百论》是 大秦司隶校尉安城侯姚嵩,……

  以弘始六年,……集理味沙门与什考校正本,陶练复疏,务存论旨 译出的⑥。

  ①   《高僧传》卷 2《鸠摩罗什传》。以上所述事实均据此传。

  ②   《高僧传》卷 2《鸠摩罗什传》。

  ③   《出三藏记集》卷 14 《鸠摩罗什传》。

  ④   《出三藏记集》卷 14 《鸠摩罗什传》。

  ⑤   此从《晋书》卷 114《苻坚载记》。《高僧传》卷 2《鸠摩罗什传》作 建元十八年.⑥   《高僧传》卷 2《鸠摩罗什传》。

  ①   《魏书》卷 114《释老志》。

  ②   《高僧传》卷 6《释僧肇传》。

  ③   《高僧传》卷 2《鸠摩罗什传》。

  ④   《高僧传》卷 2《鸠摩罗什传》。

  ⑤   《高僧传》卷 2《鸠摩罗什传》。

  在姚兴及其公卿大臣的大力支持下,鸠摩罗什的译经进展很快,在前后11年中,译出了很多佛经。具体数字各书记载不同,《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的《鸠摩罗什传》都说罗什译经300馀卷,《出三藏记集》卷2则著录为35部294卷。《开元释教录》经过审定,谓有74部384卷。经现代学者刊定,现存还有39部313卷⑦。罗什译经的质量是很高的,由于他对经论理解的透彻,又通梵汉语文,并有较高的文学欣赏和表达能力,态度又认真严谨,译经时,常 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 , 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名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 ⑧。协助罗什译经的弟子和助手,又是学识渊博才能出众者。故其译经,改变了以前朴质的古风,运用了达意的译法,作到了文质统一,既准确,又有文采,使中国习诵者易于接受理解,也就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因此,后世对罗什的译经评价很高。《高僧传》谓其 畅显神源,挥发幽致 ①。《出三藏记集》说: 表发挥■,克明经奥,大乘微言,于斯炳焕。 ②现代学者的评价也相当高。

  吕澂先生说罗什的译经, 不论技巧和内容的正确程度方面,都是中国翻译史上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开辟了中国译经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③。

  鸠摩罗什的译经,主要是大乘经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花经》、《阿弥陀经》、《十诵律》、《梵网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等。《般若经》虽然自汉末以来已有多种译本,但因译人对般若性空学说理解不深透,译文就未能完全正确表达,遂使人们对这一学说不能深刻理解,甚至还出现一些误解。罗什译出上述《般若经》和《四论》后,才使人们对般若性空说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四论》是古印度龙树、提婆创立大乘中观学派(即空宗)的主要论著。《大智度论》是系统论证《大品般若经》的,它的译出,对人们透彻了解般若性空思想很有帮助。

  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则是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论著,合称《三论》。《三论》译出后,中观学派的学说才得以传播。发展到南北朝时,就形成盛行一时的《三论》学派,至隋唐时期,又发展为三论宗。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成实论》的译出,则成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入门手册,并还成为专学,形成了成实学派。《金刚般若经》更是后世普遍流行的佛典。《阿弥陀经》则为后世净土信仰的依据,是净土宗的 三经 之一。《十诵律》是汉译第一部完备的小乘戒律。《梵网经》则是汉译第一部大乘戒律,为后世受菩萨戒的依据。

  ①   《出三藏记集》卷 8释僧睿《大品经序》。

  ②   《晋书》卷 117《姚兴载记》。

  ③   《出三藏记集》卷 8僧肇《维摩诘经序》。

  ④   《出三藏记集》卷 8释僧睿《自在王经序》。

  ⑤   《出三藏记集》卷 8释僧睿《小品经序》。

  ⑥   《出三藏记集》卷 11 僧肇《百论序》。

  ⑦   见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 5讲第 88 页。

  ⑧   《出三藏记集》卷 8僧睿《大品经序》。

  ①   《高僧传》卷 2《鸠摩罗什传》。

  ②   《出三藏记集》卷 1《胡汉译经音义同异记》。

  ③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 88 页。

  鸠摩罗什在长安主要从事译经,著述甚少,只有《实相论》、《维摩经注》、《金刚经注》、《答姚兴通三世论书》及一系列答问等。按鸠摩罗什的学识,是能成就巨著的,但因其在长安仅11年,译经又多,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上他也认为没有必要作巨著。他曾自叹说: 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毗昙》(即《大乘论》),非迦旃延子比也①。今在秦地,深识者寡,折翮于此,将何所论! ②

  3。佛陀耶舍等的译经

  由于姚兴崇信佛教以及鸠摩罗什的影响,长安不但云集了国内数千僧众,也聚集了不少外国高僧。《隋书?经籍志》就说: 时胡僧至长安者数十辈。 其中主要有佛陀耶舍、昙摩耶舍、弗若多罗等。

  佛陀耶舍是罽宾小乘学者,曾为鸠摩罗什之师,后到了龟兹。罗什滞留姑臧时,曾遣人邀请耶舍来姑臧。待耶舍至姑臧时,罗什已到了长安。罗什又劝姚兴召请耶舍,姚兴未采纳。至姚兴请罗什译经时,罗什便说: 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今在姑臧,愿下诏征之。 ①姚兴即遣使迎至长安,当时鸠摩罗什正在译《十住经》遇到疑难,已停一月多未动笔。耶舍到后, 共相征决,辞理方定,道俗三千馀人皆叹其当要 ②。因耶舍髭赤,时人因称为 赤髭毗婆沙(广解说) ,又因曾为罗什师,又称为 大毗婆沙 ③。后于弘始十二年(公元410年)译出《四分律》40卷,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又译出《长阿含经》等④。

  昙摩耶舍也是罽宾高僧,于晋安帝隆安中到达广州,后于姚兴弘始中至长安。当时又有天竺高僧昙摩堀多来到长安。因二人之学相同,故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 ⑤。二人便共译出《舍利弗阿毗昙》20卷⑥。

  ①   迦旃延子,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据说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被称为 议论第一.②   《高僧传》卷 2《鸠摩罗什传》。

  ①   《高僧传》卷 2《佛陀耶舍传》。

  ②   《高僧传》卷 2《佛陀耶舍传》。

  ③   《高僧传》卷 2《佛陀耶舍传》。

  ④   《高僧传》卷 2《佛陀耶舍传》。

  ⑤   《高僧传》卷 1《昙摩耶舍传》。

  弗若多罗也是罽宾高僧,专精《十诵律》。当时关中缺乏律藏,众僧正渴望律部之翻译,遂于 弘始六年(公元404年)十月十七日,集义学僧数百人于长安中寺,延请多罗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 ⑦。但只译了三分之二,多罗就病逝。后又由龟兹僧昙摩流支与罗什继译,共成58卷。今传《十诵律》61卷,后3卷为罽宾僧卑摩罗叉在罗什死后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译出⑧。

  4。鸠摩罗什的弟子与后秦僧官

  鸠摩罗什弟子众多,参与译经和听其讲经说法者常有数百上千,最多时达到三千余人。其中参与译经的最得力者,有道融、僧祐、道恒、道标、昙影、僧睿、僧肇等等。而僧睿、僧肇二人又最著称。

  僧睿是魏郡长乐(今河南安阳东)人。出家后曾为道安弟子,协助译经。

  及鸠摩罗什入长安,又为罗什弟子,参与译经,是罗什译场最主要的助手。

  凡罗什所出经,僧睿皆助校订,并为多种重要经论撰写序文。如《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法华经》、《维摩经》等皆有僧睿的序言①。在僧睿的序文中,对当时的佛教思潮有所评论,是研究那时佛教思想的重要资料。

  僧肇是京兆(治今陕西西安)人。出家后遍学三藏。鸠摩罗什在姑臧,僧肇即往受学。后随罗什入长安,即入译场,详订译经。《大品般若经》译出后,著《般若无知论》。罗什称赞说: 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 ②。庐山慧远及隐士刘遗民读后,也大加赞赏。后又注《维摩经》,撰《物不迁论》、《不真空论》,以阐扬中观性空之学。罗什死后,僧肇还撰了《涅槃无名论》。

  后人将上四论编入《肇论》中。《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魏晋以来的玄学和佛学的主要流派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较完整的宗教哲学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的三论宗和禅宗就受了一定的影响,僧肇只活了31岁,于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去世。

  由于姚兴对佛教的大力提倡,信奉佛教之人就越来越多。《晋书?姚兴载记》说: 兴托意于佛道,……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矣。 这十分之九的事佛者,应指家居而信奉佛教者。至于出家为僧者,当不会如此之多。

  《高僧传?释僧祐传》说: 兴既崇信三宝,盛弘大化。……使夫慕道舍俗者,十室其半。 这十分之五的 慕道舍俗者 ,当是出家为僧尼者,人数已相当众多,由于僧尼众多,就容易产生弊病。正如《释僧祐传》所说: 自童寿(鸠摩罗什)入关,远僧复集,僧尼既多,或有愆漏。 姚兴也认为: 凡未学僧,未阶苦忍,安得无过?过而不刻,过遂多矣。宜立僧主,以清大望。 ①遂下诏设立僧官说: 大法东迁,于今为盛,僧尼已多,应须纲领,宣授远规,以济颓绪。僧祐法师,学优早年,德芳暮齿,可为国内僧主;僧迁法师,禅慧兼修,即为悦众;法钦、慧斌共掌僧录。给车舆吏力。■资侍中秩,传诏羊车各二。②僧主即僧正,《大宋僧史略?立僧正》说: 所言僧正者何?正,政也。……盖以比丘无法,如马无辔勒,牛无贯绳,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故设有德望者以法绳之,令归于正,故曰僧正也。 悦众为僧正之副。《大宋僧史略?僧主副员》谓悦众即北魏之都维那,乃僧统之副。

  僧录,则是在僧正、悦众下办理具体事务之官。

  北魏太武帝皇始(公元396- 397年)中与东晋安帝隆安(公元397- 401年)中虽已先后设置僧官,但姚秦僧官的设置也在弘始(公元399-415年)

  中,三方设置的时间相距很近,可能都是各自设置,没有相互影响。僧官之设置,标志着皇权高于教权。当时三方政权不约而同地设置了僧官,这就决定了中国佛教只能在封建皇权统治之下作统治之辅助而已。

  ⑥   《高僧传》卷 1《昙摩耶舍传》。

  ⑦   《高僧传》卷 2《弗若多罗传》。

  ⑧   见《高僧传》卷 2《卑摩罗叉传》。

  ①   见《高僧传》卷 6《释僧睿传》。

  ②   《高僧传》卷 6《释僧肇传》。

  ①   《高僧传》卷 6《释僧■传》。

  ②   《高僧传》卷 6《释僧■传》。

  (四)北凉佛教与昙无谶

  北凉是卢水胡沮渠蒙逊建立的政权。沮渠蒙逊在后凉吕光时本在姑臧(今甘肃武威)任宿卫,后因其叔被吕光所杀,遂举兵反凉。于公元401年据有张掖(治今甘肃张掖西北),自称凉州牧、张掖公。公元412年迁都姑臧,改称河西王。史称北凉。

  凉州(治姑臧)是天竺、西域至中原必经之地。佛教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首先就经凉州,故凉州之佛教早于内地。《魏书?释老志》说: 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 西晋译经最多的竺法护,就在敦煌译了不少经。但凉州佛教最盛的时期,还是在北凉时期。而北凉佛教最盛时,又是昙无谶到凉州之后。

  昙无谶(又作昙摩谶),中天竺人①。出家后初学小乘,后遇白头禅师,从学《涅槃经》,遂改习大乘。后持《大涅槃》前分10卷及《菩萨戒经》等至罽宾。而罽宾盛传小乘,不信《涅槃》。又东至龟兹,再入姑臧。昙无谶至姑臧后,得到沮渠蒙逊的厚待,并请出经。昙无谶在慧嵩、道朗的协助下,译出《大涅槃》前分10卷。又译出《大集》、《大云》、《悲华》、《地持》等经60余万言。昙无谶以《涅槃经》未足,又外出寻觅,后在于阗寻得中分,复返姑臧译出。其后再遣使去于阗寻求,果得后分,又续译出30卷。《涅槃经》从玄始三年(公元414年)初开始翻译,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才全部译完。据《出三藏记集》卷2所载,昙无谶在凉州所译经有《大般涅槃经》、《方等大集经》、《方等王虚空藏经》、《方等大云经》、《悲华经》、《金光明经》、《菩萨戒本》等11部117卷。

  昙无谶本善于咒术,在西域时就被称为 大咒师.入姑臧后,曾告沮渠蒙逊说: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①蒙逊不信,昙无谶便施道术,蒙逊果见,因而更加敬重他。后来北魏太武帝听说昙无谶有道术,便遣使告蒙逊说: 闻彼有昙摩谶法师,博通多识,罗什之流;秘咒神验澄公之匹。朕思欲讲道,可驰驿送之 ②。但沮渠蒙逊不愿昙无谶离去,终不遣送。后来昙无谶请求西行更求《涅槃》后分。蒙逊忿怒,便密遣刺客于途中刺杀无谶,死时49岁。

  ①   此据《高僧传》卷 2《昙无谶传》,《魏书?释老志》谓昙无谶是罽宾沙门。以下所叙事迹均据此传。

  ①   《高僧传》卷 2《昙无谶传》②   《高僧传》卷 2《昙无谶传》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