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岳的文化模版
中国山岳的文化模版
乌丙安
中国山岳的自然美是原大自然生态所赋予的;但是,中国人却偏偏用自己的民俗文化美感描绘了那些自然美,甚至从遥远的古代就创造了独有的中国山岳的若干民俗文化模版,使中国的山岳都具备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性格,从而展现了千姿百态的民俗风貌和丰厚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探讨中国山岳的民俗文化模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说到文化“模版”,主要指的是人类通过某种文化观念的整合形成的各种稳定的文化“版式”或“模型”;特定的族群或社会群体就是用这些文化版式或模型作为自己的思维定势,去观察、解释和认识外部事物,进而约定俗成得到人们想要得到的答案。人类群体对大自然世界的观察和解释更不例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的不同族群对大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常常采用或套用相近似的或不相同的各种文化模版去进行观察和认识。其中,中国人对山岳的审美就采用了本民族(各民族)独有的文化模版作出了多种多样浓郁民俗风格的解释。
一、中国山岳的原始神话模塑:
一部古老的神话总集《山海经》把中国海内外的大小古名山(真实的和虚拟的)几乎都用奇异的神话塑造完毕。据说,春秋战国时的《山经》共记载有347座名山,其中的大多数都和神话相关联。昆仑山和海上三神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三神山之说出自齐国人徐市,他为讨好秦始皇而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山上有众仙人和长生不老之药。三神山虽然是幻想的神话;但是,自古便为山岳注入神与神话的文化内涵,则是中国传统山岳文化的思维定式之一。登葆山、灵山、华山、日月山都是众巫登天与神沟通的天梯或天枢;巫山、云雨山生长不死神药;还有许多山与诸神之间的战争有关;另有许多山和奇异的神禽神兽有关。使山岳在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就产生了原始文化(包括原始巫术)的模塑版本。山岳文化从遥远的神话时代走来,直至今日。
在古老的山岳神话中,高大险峻的山都是上天的梯子或是天神下界的必由之路;甚至山岳本身就是令人崇拜的大神。例如,藏族崇拜的贡嘎山,山名的藏语含义就是“至高无上”;蒙古族崇拜的腾格里山,山名的蒙古语含义正是“天”的含义。这些山都具有原始崇拜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多民族中,广泛残留着恭祭山或山神的习俗,正是这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在《礼记·祭法》中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其中山神居多。仅《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记载就有近400尊山神之多。
还有,上古时期就发展起来的“相地”之术,首先以相山为重;古人以龙形为山岳连绵起伏地貌之相。这种神话思维的古代巫术,使中国产生了许许多多以龙为名的山岳,并从此发展了风水术,以山岳的逶迤曲折为来龙去脉选定吉祥宝地。如辽宁朝阳、湖北江陵、河南宝丰、山西浑源都有的龙山,就被崇拜为灵山。东晋慕容氏以现在的朝阳柳河之北龙山以南为福德宝地,筑龙城为首都,建和龙宫,龙翔祠。古人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把大小山岳嵌入龙文化版模也同样有灵。
二、中国山岳的民间传说造型:
神话时代的终结,给民间传说描绘山岳形象提供了更加广阔自由的天地,于是,中国的大小山岳几乎都成为美妙传说的造型,并把那些造型作为传说的依托和可印证的信物。山岳的自然景观于是拥有了民俗文化属性。山岳也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口碑文艺的图文合一的模塑版本。
山岳的民间传说造型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山岳象形的奇异故事,甚至是精怪故事。像我国海南、台湾、河北承德都有的五指山,以及不少地方都有的龙山、虎山、猴山、龟山、蛤蟆山、鸡冠山、帽山、鼓山等,都有象形的民间传说作证。
除了象形的神奇传说附着于山岳外,最具有人文价值的是另一类人物传奇故事与山岳的粘合。例如,传说舜帝南巡驾崩于九嶷山上,追赶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在洞庭湖中的君山闻舜帝已死,攀竹而哭,泪滴竹上化成泪痕斑斑的湘妃竹。于是,九嶷山和君山成为名山。苏州缥缈峰林屋洞,因传说大禹入洞取《水经》治理百脚河道而扬名。浙江的莫干山所以成为名山,据传说是因为春秋时期曾有干将和莫邪夫妇在此山铸造名剑而得名。新疆天山的博格达峰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传说山上的天池是西王母的居所,在这里曾经宴请过游览天下的周穆王。
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几乎所有的山岳都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作解释或说明。那些山岳的自然美景与动人的故事相结合,构成了十分厚实的风物传说文化版模。这种由民族风物传说圈形成的山岳文化版模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像黎族的《黎母山传说》,正是以信奉本民族祖先神黎母为主要内容的。传说雷公经过海南岛带来了一颗蛇卵,轰破以后,从壳中跳出一个女孩,靠吃野果长大,与大陆来岛上采沉香的一个青年成婚,繁衍了子孙后代,进行捕捞、种植山兰旱稻。这女子被尊称为黎母,子孙后代成为黎人。这则风物传说的地理分布应当在海南岛思河的峒一带;但是,由于黎族对民族祖先神黎母的信奉有普遍性,所以由这则风物传说引导出的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圈已经远远超越了该峒范围。黎族关于五指山的传说有几种异文,但也都紧紧地围绕着对雷神或大力神的信仰而传播。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广泛。一种说雷公兄弟杨叉为了镇压天翻地覆,堆起了五座岭,另一种说是射日月的大力神(巨人神)的巨手五指化成。前者以黎族普遍传播信奉雷神的传说为特征;后者以黎族普遍流传的英雄祖先大力神的传说为特征,因此五指山传说形成的民俗文化圈带有黎族全民族性。值得注意的是因本民族信仰而构成的风物传说圈往往与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及其范围相互联系,使风物传说呈现出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活泼状态,迅速向更广远的范围传播,形成了人文特征很强的民族文化圈。
以云南楚雄地区流传的彝族《三女找太阳》的传说为例,可以充分说明这个传说学中的山岳文化课题。传说讲的是哀牢山中三尖山的来历。传说古代彝家有三女,为了战胜制造黑暗的夜猫精,不辞千辛万苦去寻找太阳。终于在立秋节,用死换来了太阳。三女化为三座山峰,每日托出一轮太阳照耀人间。当地彝族人民为了追念这件神圣大事,每年立秋节在三尖山下举行盛大的赶街、跳歌活动。成千上万人因此广为传播这则传说,远远越过了三尖山地区,在哀牢山区及楚雄彝族自治州不胫而走。云南鹤庆县流传的白族风物传说中有关于石山上赞陀倔哆神庙的故事。这是一则纪念这尊神开辟“蒙统罗”的传说;“蒙统罗”是白族对鹤庆的称呼。传说表现了白族对这位治水救民的神灵的崇拜。为了纪念这尊神,这里每年农历3月15日举行“朝山”盛会。这个传说便以它所表现的白族对赞陀倔哆神的信仰为特征,通过传统的民俗盛会,从这个传说发源地由人群扩散到很远的白族生活区,几乎成为扩布全民族的神山传说。同样,关于《开辟大理的故事》也属于类似的传说。据传观音菩萨用神力和智慧战胜了吃人眼球的怪物罗刹,夺回了平坝,还给了白族百姓。大理苍山景物阳溪口的罗刹阁、罗刹洞正是这个传说的证物和遗迹。相传,现在大理“三月街”的街场正是菩萨和罗刹当年为夺回平坝而立字据的地方。这则传说正是以白族信仰古老的传说为特征,被赶街的千万人广传到白族的千家万户,形成了大理苍山的文化模版。
在云南路南流传着彝族风物“石林”、“狮子山”、“双肩山”等传说,这个传说群在当地也是以鲜明的民族特点广泛传播的。相传,古代彝族的哥自天神来到了路南,看到撒尼人、阿细人穷苦饥饿,便决定帮助人们造田种谷。他用鞭子赶着一大群高大岩石,走在最前面的是他使用的一头骡子;他还担了一挑沃土,准备把长湖堵起来造平坝种谷。不料想这成群的大石块滚动声,震惊了磨豆腐的一位撒尼老妈妈。她想召回前往“公房”对歌的阿囡来保护家里草房,便惊动了大公鸡让它拍打翅膀,谁知着了魔的高大石块和骡子听到了公鸡叫声,便停下来不走了,都立直了身,竖起了耳朵,不管哥自天神怎样用鞭打它们都无济于事,他一气之下把扁担折断,把一担土也倒了下来。于是,石块都变成了直立的石林,骡子变成了狮子山,一担土变成了双肩山,至今,撒尼人、阿细人还都感念哥自天神对他们的好意,世代相传。这则传说以它独具的撒尼人,阿细人对哥自天神的信仰,构成了远远超过以路南石林为中心的地区传说圈,在撒尼人及阿细人有中广为流传,构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山岳文化模版。
东北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风物传说《卡仙洞和奇奇岭》,也是以追述他们传说中神一般的英雄人物恩都力柯阿汗战胜巨魔蟒猊夺回卡仙洞的事迹为内容的。卡仙洞与奇奇岭都在阿里河畔,相距不过五十里,显然这则传说以此地为中心所形成的地理分布圈是有很大局限的;但是,由于传说圈的民族特征以民族英雄人物恩都力柯阿汗为中心,所以使传说传遍了阿里浅和甘浅,甚至传入了和鄂伦春族杂居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及从阿里河南迁的锡伯族中,传遍了整个满—通古斯语族文化圈中。卡仙洞又称嘎仙洞,在今内蒙呼伦贝尔盟境内鄂伦春集居区,经民族考古学的鉴定,它保存了古代鲜卑人、室韦人活动的重要历史遗迹,它的民族特征是构成这个风物传说圈的要素,从而使奇奇岭和卡仙洞成为东北各民族中的名山名洞。
我国各地名山几乎都因美丽的传说而形成美丽的山岳文化造型。这正是我国具有风物传说突出特色的山岳文化模版的精华所在。
三、中国山岳的信仰圣地建构:
几千年来,中国的儒家、佛教、道教在皇统“政教合一”的强势支配下,使官方与民间的信仰相结合,全面涌向大小山岳,纷纷选择或抢占洞天福地,处处开辟祭坛道场,广建宫、观、寺、庙、庵、堂、殿、阁、楼、塔、亭、台,开岩凿洞,摩崖造像;把中国众多的山岳纷纷创建成官民信仰和崇拜的圣地。
受儒家礼教支配的皇朝公祭的五岳分布在五个方位,山形各异,东岳泰山如坐,南岳衡山如飞,西岳华山如立,北岳恒山如行,中岳嵩山如卧。其中独尊泰山为五岳之长,产生了皇家封禅泰山和梁父山的重大政治文化史事。《史记·封禪书》记载:“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历代先民与帝王授泰山以殊荣,只是为了依赖它镇守天地四海,国泰民安,皇权永固。同时,皇家还公祭四镇:扬州会稽山、青州沂山、幽州医巫闾山、冀州霍山,以稳定世代皇统。
佛教传入后,先后开创了佛教的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普贤菩萨道场峨嵋山等四大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道场,是以兴建了218座供奉观音的庵堂寺院佛教建筑群为标志,和此处方圆近25里的岛上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佛教文化环境。在普陀山有两个有关观音的佛教传说,可以确认为此山宣扬佛教文化的口承版本。一个是说唐代大中年间有一名印度僧人来到这个岛山,为了苦修烧掉了自己的十个手指;随后他说他亲眼看到了观音菩萨现身说法,还赐给他七色宝石等法物。从此,这座岛山便成了观音显灵的说法道场。另一个是说五代时后梁贞明二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奉观音像归国,途经普陀海域时,船遇大风触礁,被认为是观音显灵不肯去日本,于是日本僧人只好在岛山留住,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供奉那尊不肯离去的观音菩萨像。普陀山和附近的一座小岛山洛迦山合称普托洛迦山,这在梵文中“POTALAKA”是观音菩萨在南印度居住的佛山之名;因此,普陀一带所有景物都和观音菩萨紧密结缘,构成了独具佛教文化特色的山岳模型。像“潮音洞”(梵音洞)就被认为是观音菩萨显灵现身的遗迹。正是这一景物自宋元以来曾有使一些善男信女到此处顶礼膜拜,甚至发生舍身纵崖跳海的殉教事件。足以证明佛教文化在此山的影响极大。
另一座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安徽九华山,围绕着地藏王菩萨的佛教文化主题,有大约300多座寺庙建筑群及有关遗迹,形成了方圆200里的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圈。在这里有关新罗国王族金乔觉修行成佛的佛教传承占有重要影响地位。据《大宋高僧传》记载:从释迦牟尼逝世后到弥勒佛出世之前,天下由地藏菩萨普渡众生,新罗国王族金乔觉在唐玄宗时来中国九华山修行,传说他正是地藏菩萨降临在九华山显灵说法,于是这里才成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围绕着这一个佛教传承文化的版模,产生了一系列佛教遗迹。如九华山神光岭上的“肉身塔”正是显示金乔觉修行到99岁圆寂时,全身柔软,面貌如生,成为地藏菩萨化身,才把菩萨肉身安葬入塔的明证;僧众尊称此塔为“肉身宝殿”。
山西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另一座四大名山之一,早在公元58年前后的东汉时,这里就建有寺院。据佛教传:五台山和印度古天竺灵鹫山酷似,便把这里的古寺也称作大孚灵鹫寺。以后又兴建了50多座禅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灵鹫峰上的“菩萨顶”是该山佛教风物的代表性标志。五台山在佛教传承中被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菩萨顶被传为文殊菩萨的住所,那里建有文殊寺。明代以后,这里又成了藏传佛教黄教喇嘛寺庙的代表。在五台山,以文殊菩萨佛法无边的多种遗迹构成了佛教文化模版的核心。例如,“镇海寺”、“海底泉”的佛教传言,是指文殊菩萨得知龙王九子通过此泉兴风作浪,泛滥成灾,侵害百姓,便从天降下一口大锅紧紧扣住这个海眼,镇住了孽龙。百姓为感念此事,便建寺名“镇海”,并留下了“海底泉”遗迹。又如“狮子窝”遗迹,据传古来有人在这里看到成千上万只狮子玩耍嬉戏,人们都知道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既然狮子在这里现形,文殊菩萨也一定在此处当空显现法身,于是,才在这里建了文殊寺;但是,这里的僧俗群众仍旧按照佛教传承称此处为狮子窝。在五台山方圆500里的文殊菩萨风物圈中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非佛教风物遗迹,足以证明佛教文化模版在这里根深蒂固,并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宗教传播的范围和传承线路。
在另一座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风物圈中,上述特点也十分明显。在这座绵亘120里长的佛教名山上,到处都是佛教风物圈的领地。这里占绝对优势的佛教遗迹是以普贤菩萨的道场风物为中心的。例如“洗象池”景观就是记述普贤菩萨在此处洗浴他的坐骑大象的显灵故事的印证。“普贤石”在佛教传承中是普贤休息的地方。“金顶”(万佛顶)被认为是普贤显现佛光的地方,这里从宋元以来因看到佛光而坠“舍身崖”的人,大多笃信普贤菩萨普渡众生的佛教传说。这大致便概括了峨眉山佛教文化模版的巨大影响力。
早在开辟佛教名山道场的同时,佛教还开凿了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敦煌石窟等多处佛教摩崖造像。又因为佛教信仰的教义在于脱离凡尘,讲求修心养性,所以山林净地便成为最理想的所在,于是才有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像号称天下禅林“四绝”的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就是占据了栖霞山、玉符山(方山)、玉泉山和天台山四大名山而扬名的。
事实上,也并不是佛教独占名山,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道教的前身各路方士已经占据了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了。依据道教经典《道藏》中所载唐代道家杜光庭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的说法,四川的青城山,陕西的华山(西玄山),广东的罗浮山,江苏的茅山,山西与河南交界的王屋山,浙江的委羽山、括苍山、赤城山,还有西洞庭山和西北的西城山,就是先后被道教开辟的十大洞天。与此同时还把遍布全国的另外108座名山胜岳列为道家修炼圣地或是道家向往的修炼圣地。道教十分讲求修炼养生,还创建了龙虎山、终南山、崂山、武当山等许多道教名山。
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第五洞天”。历代道家在这里结茅修炼的就有东汉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人,以及晋朝范长生、隋朝赵显、唐朝杜光庭等。道教在青城山至少控制了1800多年之久,道教遗迹和传说积层深厚。其中,有关道教张天师的遗迹就有“掷笔槽”、“试剑石”、“读书台”、“天师池”、“天师洞”、“丹井”等;此外还有36座山峰和108个山景都充满着道教色彩的传承。
崂山自古以来被称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更具有道教山岳的代表性。早在秦皇汉武时代,崂山就是觅仙求神和寻找长生不死药的所在。宋元以来,这里成了道教名山。这里不仅建有太清宫,而且还有众多道家在此修道。如著名道士刘若拙、邱处机、刘志坚、李志明、孙紫阳、张三丰等,在这里留下了他们许多修道讲道的遗迹。像“邱祖坟”、“混元石”、“白龙洞”、“仙人桥”、“玉女盆”、“金液泉”、“聚仙台”、“仙人髻”、“飞来石”、“明霞洞”、“圣小泉”等遗迹都有奇异的道教色彩。密集的道教风物群构成了崂山大约300里方圆的道教文化分布圈。
在全国拥有较大规模道教风物群的山岳中,湖北武当山的道教文化模版最为典型。据调查,武当山的自然风物有72峰、72岩、24涧、11洞、10石、10池、9台、9井、9泉、3潭;人工建筑风物有2观、8宫、12亭、36堂、39桥等。另外还有许多小的名胜古迹不在此列。所有上述景观几乎都和古代道家在此山中的修炼结成紧密的联系。自周代以来,历朝在武当山修道的著名道家,就有战国时的尹喜(关尹子),汉朝的阴长生,晋朝的谢允,唐朝的吕纯阳,五代的陈抟,宋朝的寂然子,元朝的张守清和明朝的张三丰等人。武当山的道教影响长达2000年之久,形成了积层很厚的道教文化版模。武当山道教文化色彩主要围绕着道教供奉的真武帝君修道得道的仙道事迹展开的。据道家传,黄帝时,北方护卫神玄武投胎净乐国善圣皇后,从母后左腋下出生,长大后勇武异常,立为太子。但是他不愿继承王位,便向玉清圣祖紫元君求学无极上道,并奉师命到湖北太和山修炼。后终于得道飞升并受到玉帝册封为“玄武”。到宋代真宗朝,为了避忌圣祖赵玄朗之名讳,才把“玄武”改为“真武”,并尊奉为真武帝君。从那时起,便把太和山改名为武当山,取“唯玄武可当之”的含义。可见,武当山的来历就来源于道教文化版模的塑造。从此,在武当形成了方圆800里名山的道教文化圈。从登山开始,一路上到处都有所谓净乐国太子修炼得道的遗迹。如“磨针井”就是太子见老妪铁杵磨绣针后悟道的所在。又如“太子坡”、“太子岩”、“玉虚岩”、“飞升台”和“金顶”等景物,都有玄武得道的形象再现。使武当山的道教色彩渲染出都独具特色的信仰文化模版。
东岳泰山在历史上被尊为“五岳之长”,称“五岳独尊”。在上古夏、商、周三代传说中它便是后来方士所宣扬的神仙之府,到秦代以后更加受到崇拜。在这里,道家风物群有玉皇顶、王母池、王母泉、斗母宫、升仙阁、仙人桥、仙人掌、云步桥、升仙坊、万仙楼、八仙洞、玉女山、黄花洞、南天门等。每一个风物几乎都伴随着一组完整的成仙得道的解说。这些掌故都来源于汉以前方士之说及东汉以后的道家的口传。在泰山426平方公里的风物分布圈内,唯有紧靠泰安城北的六朝古刹普照寺,独具佛教圣地特色。但在泰山地方早被大量道教传承所淹没。于是,在这里单一性质的道教信仰文化便垄断了泰山风物圈。
其它,像杭州的名山风物中,还有西湖飞来峰、灵隐寺和葛岭炼丹台,炼丹井,抱朴庐及葛仙庵遗址等宗教遗迹。前者据传是东晋咸和初(约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到杭州西湖武林山峰前说:“此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引申附会,形成了灵隐寺、飞来峰的有关印度灵鹫峰飞来西湖的佛法传承。后者是把东晋道士抱朴子葛洪约于公元330年在钱塘葛岭炼丹修道的遗迹加以发挥,形成了一系列道家传承。又如西湖栖霞岭的黄龙洞也是因为有南宋淳佑年间(约1250年)江西黄龙山高僧慧开到此地结庵说法的奇异传承而得名。
以上各类佛、道教信仰文化圈形成的文化模版,由于宗教势力范围及信仰对象的单一性质也具有单一特点,如信仰佛教的某位菩萨或道教的某位帝君,这是比较容易认识的。但是,谁都了解,这种单一化的信仰文化圈在我国整个信仰活动领域里,只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但绝不是唯一类型;相反,在多数情况下,混杂多样的信仰文化圈倒是常见的。也可以说更大量的山岳风物群,在其漫长的信仰传承积层中,常是以民族的、历史的、信仰的三位一体的文化圈形式活动的。在山岳的文化版模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实际状况正是各民族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与各民族信仰事象和宗教遗迹的杂揉交错,人、神、仙、佛和儒、释、道错综交织的状况,这种由信仰文化纵横交叉、综合融汇的特点构成的山岳文化模版,正是很值得当代民俗文化学注视的重点课题。
从上述论证中大致可以认定,,中国的山岳确实拥有鲜明而多样的宗教信仰文化特色的模型版本。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是把山岳与神佛崇拜密切结合起来的具体写照。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和全国大小名山广结佛缘和仙缘,寺庙宫观依山而建,山因有名寺名观而更加迷人,寺庙因建于名山而扬名四海。可以认定,中国的山岳数以千万计,在几千年的岁月沿流中,几乎都成了历代传统宗教信仰的圣地;中国的深山险峰都留下了珍贵的宗教遗迹。有关这一方面突出的文化特色不能不引起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
四、中国山岳的历史名胜遗迹: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一些山岳上,于是,这些山上铭刻着动人的史迹,从此这些山便打上了文化史的烙印,令人景仰。如与禹确定疏导九江大计有关的庐山汉阳峰禹王崖;如与古代史上“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葬此”的史实有关的浙江绍兴会稽山,都因禹王的遗迹而驰名。杭州的吴山、胥山,因春秋吴国伍子胥以忠谏而死,浮尸江中,立祠山上而名满天下。苏州的虎丘山、教场山,分别与吴王阖闾的一系列事迹和孙武子教场训练女兵等事迹相关而得名。辽宁的凤凰山主峰箭眼峰、马蹄窝等著名景物,都和唐太宗征辽的历史事迹密切相关。
又如,与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进入西藏的史实有密切关联的西藏和青海境内的一些山,都有历史的遗迹加以说明。例如,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太宗命所养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入藏后,陆续将中原的制陶、制碾磨、造纸、造酒等工艺及历算、医药等传入藏区;并在拉萨创建小昭寺。文成公主进藏到达工布地方时,曾越过一座大山,以后藏民便把此山叫做“公主山”,藏语叫做“甲惹”。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中宗命所养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弃隶缩赞联姻,曾将中原百工、杂技、音乐、典籍传入藏区。据传,金城公主进藏越过一座大山时,将随身携带的日月宝镜摔碎,从此藏民把这座山叫做“日月山”。
不仅古代历史史迹形成了山岳的某些文化版式或模型,即使是近现代历史的许多史迹也构成了相同的历史文化版模。近现代史上关联着抗日战争一系列著名战役的大别山、沂蒙山、太行山、狼牙山和宝塔山等,无不因为有动人的抗战史实而具有历史版模的特色,从而进入了名山行列。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名胜史迹和古代文人名士的游山经历和诗文推崇密不可分。孔子曾经赞叹过“登泰山而小天下”;汉武帝登泰山惊叹过“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支持了泰山成为“五岳之尊”。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爱入名山游”的经历,使他的诗中的山岳都成了后代文人墨客敬仰的名山。如庐山青莲寺和九叠坪就是因李白(号青莲)曾隐居于此并作《山谣》赞颂九叠屏风而得名。庐山花径也因白居易游览此山,见桃花盛开,赋诗题石“花径”而得名。庐山招隐泉因唐代陆羽曾品饮此泉,并赞为“天下第六泉”而闻名遐迩。庐山众多的摩崖石刻题字,也因出自颜真卿、米芾、苏东坡、黄庭坚、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名家之手而扬名四海。如安徽滁县的琅琊山,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而名声大振。同样,苏东坡泛舟夜游石钟山,写成名文《石钟山记》而使此山成为名山。明末大旅游家徐霞客曾在他的游记中盛赞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于是,黄山被后人誉为中国第一奇美之山,享誉全球。历史上的名人、名诗、名文与山岳结缘,以其对山岳所加的多种评赞成为历代提高山岳文化品位的重要因素。
上述所有这四大民俗文化版模塑造出来的山岳文化,全部发源于中国文化的坚实根基和优良传统,它们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理应在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并使其产生出巨大的现代化效应,为世人共享,并为子孙后代的文化生活服务和造福。
(2001年山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1·8·16山西大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