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养生与修道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存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养生与修道

  张存盛

  养生修道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代代有心人在劳动创造和追求健康、探索宇宙和生命奥妙传承的文化奇葩。人的生活实践,觉悟于养生与修道。

  关于“养生与修道”和古今修炼文化的价值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这句简单话语,蕴含了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同时,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与和物质财富,使上至帝王,下至庶民,赖以生存,陶冶情操,邀游艺坛。当代禅学大家吴言生教授在“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中,提出人的寿命,应能活到茶寿(108岁)。此已成为21世纪人们的生活目标。

  “养生与修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是一支不朽的传统文化,又与传统医学联系甚深。大家知道医圣扁鹊的典故,有人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看病最厉害?扁鹊说:大哥。又问:为何他不出名?扁鹊答:大哥治病于未发,和他在一起的人,没有机会得病。扁鹊又说:其次是二哥,治病于微发,乡里人都知道;虽然他自己名满天下,医术却最差,因为病人不行了,都找他,又拉又锯,伤筋动骨,是最低级的疗法。这个典故表述了“治病不如预防,预防不如养生”、“养生修道”重于医疗的道理。

  事实上,传统医学早有上、中、下3种疗养层次之分:上乘治病于未发、无形,自然疗养,是一种养生大法,把自然疗法和“养生修道”相结合,古代称之为“神仙之术”;次之,便是预防病变;再次之,才是治病。古代名医不仅能够妙手回春,更提倡养生修炼,他们大都是健康长寿者,留下很多宝贵资料,如古老医学《黄帝内经》、扁鹊的《难经》、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这一博大理想境界,不仅指出了人是一个小系统、小宇宙,天地是巨系统、大宇宙;而且进一步揭示人身有天下之象和宇宙之象。养生与修道就是进行人与外部世界的自我调控。如《道德经》说:修之以身,其德乃真。儒学经典有:格物知致,诚意正心为内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另外,国学以德入道、以孝入道,以道为师,以及天道、地道、人道、医道和商道等,无不与“天人合一”的观念相联系,是“养生与修道”的伦理观与哲学观。

  关于“养生与修道”和当代生命科学中的修炼

  有历史记载的修炼文化几千种,保留下来的有25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佛教文化和其他优秀的修炼文化。不同文化领域,都建立有自身修炼文化的思想和体系,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佛明心、道修身、医祛病、儒治世、武健体等,并由此创造了分门别类各具意识形态的功法系列。

  当代生命科学修炼,融佛、道、医、儒、武以及世界一切优秀修炼文化于一炉,指出养生与修道靠心性、气势和哲理的心物辩证法,即: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修炼内容有健身、美容、优智、超能和潜能开发及气功、武术系列。通过修炼生命和自然的本性相融洽,使人的心性和有情感的身体,超越人体本性,摄取一定超自然能力,产生人体暗能量和宇宙暗能量相协调、相转化、相融合,达到超时空生命大自在的水平。

  气功是古今修炼文化关于性命双修的重要养生修道课程。圣哲们曾指出:大到宏观世界,小到微观粒子,所有事物都有生命,万物皆有灵,而它们又都是相互联系、制约和循环的生命世界。气功修炼的“松、静、定、慧”4要素,就是通过人的身心放松、入静,使大脑不胡思乱想,以求最佳定态中达到人与自然合一,获得人的生命与宇宙天体的修养,使自身觉悟而生发智慧,来感悟生命与无限宇宙的起源与终极现象。

  “养生”与“修道”是两种修炼文化内涵意义上的境界,“养生”是修身养性的课题,一般修炼术语讲:“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从简单的“调身、调心和调息”三部曲做起,行站坐卧不离这个。当代养生是一种生命科技在性命双修中的核心课题。比如,硬气功是机械力的技巧应用加上意念,即人体暗能量,懂行的知道意念力与机械力的技巧应用;而“修道”是通过人的身心体验“生命奥秘和宇宙大道之理”有关起始和终极的课题。“养生”与“修炼”异曲同工。通俗而言,炼神就是炼光子。更深层次地讲:是人的“魂”、“魄”的精神世界,进行内观自省与外感无限宇宙,而觉悟于生命现象和无限宇宙的起始与终极关怀,是一种“人天合一”,即“人与自然大统一”的修炼课题。

  人们在一个自然生活的环境中,运用人体这部十分精密、自由协调的生物仪器,把握与顺应自身和大自然的交流,来接受大自然的良好信息,进行身体自控调理修养,实现生命自我调控,进行人体与大自然的一种交流,是人与人、人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人与宇宙万事万物的交流,这种吐故纳新,是人在修养中身体的高度放松,使组成人体这一大躯体的无数微粒子被激活而转变为生物光子的能量流,与宇宙天体中含有的高能量流相融合、相交换,使宇宙间高能量和高营养的物质信息补充自己重新组合。这不同于现代医学在分子水平、原子水平的物理疗法和化学疗法,它没有任何副作用,是自身这部生物仪器,自行调理,决定取舍的。进行人的生命与自然整体交换组合还原成一个全新的、健全的、健美的身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人们在气功修炼过程中,存在的两大弊端是散乱和昏沉,散乱指思想不集中,昏沉指人处于昏沉状态的现象。二者是修炼文化功成圆满的“拦路虎”。各门派历代修行者,都懂得“大道先止念”。修炼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一念代万念,念止无心处”,“练心练到无心处,练意练到意不存”。佛家提倡:明心见性,万法归一。道家提倡:修心养性,守中抱一。医家提倡:虚心定性,抱元守一。儒家提倡:存心养性,机中贯一。武家提倡:心思专一,出神功。“以一念摄取万念”,达到心中的入定,这是一切修炼文化的根本奥妙,也是“养生与修道”的基本法门。全凭心意用功夫。修炼要找到适合修炼意守的那一念。如果出现散乱,有念头就要断念。“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有念头就要马上断掉。修炼功夫上去,自然万念归一,心思专一。佛家叫不即不离,道家叫绵绵若存,儒家叫勿忘勿助……总而言之,以一念代万念,是一切修炼入门非常重要的法要。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又说:“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总而言之,得一者万事毕。得“一”就是得“道”。得“一”而得“道”就是“人天合一”,得“道”就是“觉悟的人”。这是人与自然大统一的伦理观和哲学观。只有觉悟的人,通过人的身心体悟宇宙万有世界的归“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统一”。否则,难以求得“生命现象与自然大道之理”的真谛。因此,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学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足以为道”。《论语·雍也》中说:“中人以上,可以上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卫灵公》又说“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同理,“养生与修道”的修炼,若没有“虚极静笃”读不懂《老子》和《道德经》,没有“心斋坐忘”读不懂《庄子》和《南华经》,没有“斋戒慎独”读不懂孔子和儒家经典,没有“禅定”读不懂《佛经》。

  “修道”是更为专业的修持。吕洞宾论修道时曾说:“修志之人,愿力要深重,意志要精专,操持要决裂,三者备虽下愚亦证上果;三者不备,虽上智亦致虚度。”指出来修持要放得下、拿得起、立大志,方能福德双修、功能无量。诚如《道德经》所说:“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盈余作,精之至也!”只有修炼有成,方能如婴儿般精足、气盛、神旺。常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有事业发展。因此,越是修行的人,越是健康的人;越是觉悟的人,越有慈悲心,越有责任心,发愿也越大;越能够干大事业的人,越是能定下来,静下来的人。这是“养生与修道”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修炼文化。红楼梦的《好了歌》,道尽了世俗的艰难,一个“好”与“了”化解了世俗的万般无奈,来追求生命的大自在。因此,历代养生家和治世者,都提倡对功名利禄的淡薄,讲究“养生与修道”与治世的合修。

  当代生活文化更加迫切需要养生与修道,通过抛弃狭隘观念,改变不良因素的心智模式,以成就高品位修为的人格素养,提升人的格局,人的胸怀,人的境界。“养生与修道”就是人的身心内观自我而感悟外在的无限宇宙,进行修心开智、修身养心和明心见性,体悟生命与无限宇宙的起始与终极。

  出自: 《现代养生·下半月 》 2010年8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