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西藏桑耶寺之今昔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晓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藏桑耶寺之今昔

  作者:张晓林

  桑耶寺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也是吐蕃时期最宏伟和最壮丽的建筑。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和雕塑等多方面的遗产,集西藏古代文明之大成。

  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桑耶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之称。

  桑耶寺之名的藏语bsam yas gtsug lag khang有音义、意义两义。意义为“存想寺”、“无边寺”或“超出想象寺院”。桑耶寺的音义包含着一段故事。相传藏王赤松德赞请来莲花生大师为其建寺传法,急于见到寺庙建好后的景象,莲花生大师为满足藏王的迫切好奇之心,施展法术,在自己的手心变出寺庙的幻影,赤松德赞见状惊呼:“桑耶!”(出乎意料的惊呼声),桑耶寺因此得名。

  754年,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执政。他吸取父王赤德祖赞因禁止苯教、弘扬佛教而遭遇暗害的教训,在部分同情佛教的大臣的帮助下设计除掉了崇苯反佛的大臣尚玛尚,在雪域高原大力弘扬佛法。为了提高佛教的地位以巩固政权,他先后从印度和乌杖那国迎请高僧寂护和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传经弘法,并决定兴建桑耶寺。762年,桑耶寺破土动工,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了奠基仪式。桑耶寺建筑结构布局采纳了寂护的设计,寺址位于藏王赤松德赞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赞的冬宫附近,由莲花生大师勘查选定并主持建设。

  779年,桑耶寺建成,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十二位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僧人,协助寂护剃度七名贵族子弟出家为僧。藏文史料说,在此之前从无藏人受戒出家,这七人是藏人出家之始。数年后,这七人又被委任为讲经的规范师,史称“桑耶七觉士”,被奉为西藏藏传佛教的先驱。因此,桑耶寺成为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

  桑耶寺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也是吐蕃时期最宏伟和最壮丽的建筑。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和雕塑等多方面的遗产,集西藏古代文明之大成。

  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据说是以古印度婆罗王朝高波罗王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黎寺为蓝本兴建的,也有人根据整个寺庙的建筑布局和密宗的“曼陀罗”相似,认为它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

  整个寺院的布局,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 的结构设计而成,乌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主体,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象征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大殿坐西朝东,高三层,式样别致。每层殿堂的空间很高,一般5.5米到6米之间。大殿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底层采用藏式建筑,中层采用汉式建筑,上层采用印度式建筑。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按照三种方式绘塑而成。这种融藏、汉、印于一体的建筑风格,在建筑史上十分罕见。正因如此,桑耶寺也被称为 “三样寺”。

  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旁建有两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建有红、白、绿、黑四塔,分别代表释迦牟尼出生、成佛、讲法、涅槃四件大事;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此外,还建有护法神殿、僧舍、经房和仓库等。全部建筑的外围有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以东大门为正门。

  大殿和甬道回廊里均绘满了各种题材的壁画。除了常见于其他寺庙里的传统宗教绘画外,还有“西藏史画”、“桑耶史画”、“莲花生传”、“舞蹈杂技”等。其中,“西藏史画”描绘了藏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包括藏民族起源的古老传说和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派等。壁画长92米,洋洋洒洒,恢弘壮丽,被誉为西藏的“绘画史记”。

  大殿正门南侧墙边有一块石碑,据传为赤松德赞所立,碑上古藏文记录了赤松德赞于779年发布的正式以佛教为吐蕃国教的敕令。大门正廊上还挂着一口历经千年的唐式古钟,这是西藏历史上铸造的第一口铜钟。

  今天的桑耶寺于18世纪重建而成。虽然历经沧桑,桑耶寺仍保留了传统,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四大教派如今共存其中。此外,桑耶寺现有佛学院一所,是西藏山南地区僧人修学和深造的最高学府。

  改革开放以来,桑耶寺获得新的发展。1996年,桑耶寺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桑耶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近年来,政府斥巨资对桑耶寺进行了多次维修,历经千年的桑耶寺已成为藏南最重要的宗教圣地和旅游景点。

  《贤者喜宴》曾赞桑耶寺说:“此寺系一难以想象之建筑。此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桑耶寺之建筑何以难以想象,桑耶寺何以是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留待有缘人去体会。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晓林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