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禅宗的直觉与中国书画艺术精神
浅谈禅宗的直觉与中国书画艺术精神
姚慧
摘要:书画创作中,时时刻刻,各个层面,行笔用墨,点划线条,经营构成,气息韵味,皆可见与禅意相通处,可谓“时时处处有此身,尽现禅机浑不觉”。其实,书画创作也好,念佛修禅也好,从禅家实践层面上说,是高度统一的,即安住当下。
关键词:禅;禅境;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42-01
一、关于禅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是禅宗。禅宗是佛教传入后,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禅”本是梵语“禅那”的省称,为静坐息虑之意。唐朝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主张“即心即佛”“顿悟见性”“自性自度”,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佛与众生的差别在于悟与迷,而众生可以通过直觉当下的顿悟直指人心,见性称佛,求得人生的解脱。这种“自性论“,强调了个体的“心”对外物的决定作用。悟的过程就是求得个人心性解放的过程,它实质上已上升为一种生命哲学,具有了美学的品格。随着南宗渐成禅宗正统,禅宗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重要内质,它被很多人看做是中国艺术发展之魂。
二、关于禅画
佛教东传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浑简锋利,超然卓绝的理念,为画坛的创作提供了笔节形具、气韵有致的禅画风尚。从东汉至六朝的五百年间,张僧繇、顾恺之、曹弗兴、陆探微、宗少文诸者的“以形写神”“秀古清相”“曹衣出水”“墨戏”“画禅”的成功探索,为唐代的禅画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思训父子的笔法工整、色彩浓艳、庄严典雅的画风,搏得了时人的喝彩。而王维首研水墨写意式的山水画,缘诗为境,淡染勾勒,更变了以往的勾填表现手段,蔚然成风。其《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极具禅境。宋代,中国绘画南北分立,禅的意味更是显其端倪。禅画更臻于心物合一的空灵境界,这时画风超然象外,大面积的留白运用更呈现了空灵清净的“禅那境界”。苏轼的“文以达吾心,画已适吾意”。郭若虚的《历代名画记》强调,“得自天机,出于灵府”暗合老庄之心法,儒释道已渐入画理当中,融会贯通。米芾父子独创“无根树”“蒙鸿云”画法最为特别。后来马远、夏圭创作“一角”“半边”,对后来的禅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元代的绘画,以萧、疏、简、放为时尚,在继承“梁疯子”、担当和尚的禅画遗风基础上,扩充其题材,丰富其技法,更为可贵之处是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绘画创作理论,影响着后来的禅画宗风。从倪云林到徐青藤,从董其昌引发石涛、八大、扬州八怪,尤以金东心为其代表的绘画与诗歌、书法、篆刻结合成美妙的整体。石涛曾语“法自画生,障自画退,画道彰矣。”佛理与画理渐通,人性与画性渐合。中国历代画者以其独特的生命表述方式,为我们理解佛理与禅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禅与画家
中国的禅宗由印度僧人达摩传入中国,六传至慧能开创南宗,在唐代已经达到鼎盛时期。此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流传不衰。禅,直指本心顿悟成佛,明心见性去妄存真,超越理念而重直觉,斩断思虑留意当下。这些辩证、求真、生动、鲜活的理念对绘画的影响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美术史。在中国绘画史上僧人、居士或受到禅悦影响的著名画家数不胜数,禅就像是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每一个对禅有所领悟的画家,都可以根据自己领悟的深浅程度,在艺术的殿堂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僧人、居士或有禅悦思想的画家中,单是对中国画的审美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南朝有宗炳,唐代有王维,五代有贯休,宋代有苏轼、梁楷、法常,元代有赵孟頫,明代有董其昌,清代有朱耷、石涛、虚谷。
宗炳著有《画山水序》,他的绘画理论显然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将“神、道、心”的概念契入其对绘画的论述中。虚谷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最后一位僧人。他的绘画疏朗灵透,新颖而不失古意,已经明显受到一些西方绘画的影响。在清朝末年,绘画日趋世俗化,画坛柔媚习气日盛时,虚谷那恣散冷寂的画风可谓一枝独秀。在八大山人、石涛将文人画的理论与方法推至极致时,虚谷的绘画显示了一种继续开拓的可能性。从他的绘画可以感觉到,禅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还在继续。中国画若要在自己民族传统的土地上生枝开花,仍将离不开那流经千年的曹源之水。
四、禅与书法
书法一词,日本称为书道,不管这一名词产生于何时,显然它把文字的书写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指称。既然把书贯之于“法”和“道”,在这里“法”并非单指方法、法度,“道”也并非单指道理、门道。其实,凡有方法都是为了实现目的,如果只停留于对方法的研究,就很难达到所向往的目的,只有在忘掉了方法时,方法才具有意义,方法才会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铃木大拙说过:“佛教徒在给‘法’下定义的时候,一般将其解释成‘轨执’的意思。诚然,从语源上看确有其意,但是如果从佛教体验本身来看,法只能是无我。所谓‘轨执’云云,是学究们的空想,如此下去,佛教便会滑向经院之途。”为了避免使书法的研究走向形式化与表面化,我们应该知道“法”与“道”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本性。铃木大拙说:“以禅者之眼观之,‘法’与无我意义相同。”“无我不是概念上的意义,而是体验本身,因此是‘如是’。”无我是以否定的姿态在表述“法”,“如”则是以肯定的姿态直接表述体验本身的东西。如果使法的本意得到更大的发挥,“无我”、“如”还可以叫做“空”。然而,中国禅宗的伟大,在于它对“法”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它高扬了人人本有的“心”。印度把把“法”称作“空”和“如”,中国则更进一步把它称作“心”。这样一来,使“空”和“如”具有了生命,使生命显示了本性。当然,这里所说的“心”是指“真心”,而不是“妄心”,因此“心”又是“无心”。“妄心”只是心的功用,“无心”才是心的本体。
禅宗以为“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
艺术是借助于有心而体验无心,借助于物象而体验空性的一种自身体验。所谓“书法”、“书道”乃是借助于书而显示法与道,借助于点画而显示生机。
语言只可以大概地描述“法”,其实凡语言所描绘的都不是它。“书法”一词,只对见到书法之法的人才具有意义,对只见到书而见不到法的人来说,“书法”也只是一个没有意味的词。研究书法的人,应该知道书外有法,书外有道,书外有性。这样,才会使得法的人知道去品尝什么,使不得法的人知道去追寻什么。
五、总结
宗白华说,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它即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纵观历史迹象,禅宗思想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中国画也为禅宗的发扬提供了难得的“道场”。或禅,或画,或机,或理,或禅画,或画禅,“妙悟不在多言”(王维语)。也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是故至人无为,大至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参考文献:
[1]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出自: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 2011年1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