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史话:一部小镇寺院
太平寺史话:一部小镇寺院
■记者 朱静燕
如果不是鲍翔麟老先生的《嘉兴太平寺史话》,我们这些坐在办公室里的80后可能都不会知道,新篁镇上有一座历时877年的古刹。
和历史上的很多寺庙一样,太平寺在历史的动荡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兴废。最近的一次兴建,发生在1993年。如今的太平寺,是当家住持果莲法师和她的师父十多年虔心经营而成的。
南湖区文化教育体育局副局长俞华良说,缺失了文化的寺院,无疑只是一个形而上的空壳。两代法师,十几年的心血,往昔辉煌的太平寺,渐渐又恢复了一座名寺的规模。但,属于太平寺的历史,属于它的文化,对于大多数嘉兴人来说,还是淹没在历史和典籍中。
在南湖区相关单位为这本《嘉兴太平寺史话》立项前,鲍翔麟早就和果莲法师着手收集关于太平寺的史料。两个虔诚的有心人的几年努力,最终获得政府支持而汇成此书。
当我们最终站在重建的太平寺的大雄宝殿前时,遥望新建的山门前古老的太平桥,感叹太平寺走过的800多年的坎坷“身世”,不是仅仅几个小时的观摩就可以了解通透的。
最早的太平寺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相传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曾在此避难,因此它曾被叫做“报恩寺”。其后,在元代被毁。明洪武年间,因为在太平寺废墟上建有元代处士陆景春的墓,报恩寺也一度沦为管理陆墓的家庙——现在,太平寺内还有陆景春的墓。
太平寺的声名重起,是明弘治年间。当时新篁(古称新行里)瘟疫流行,但人们发现凡饮过此寺中井水的人,都安然无恙。于是,四乡村民纷纷前来求水,以保平安。寺名也因此改为“太平寺”。
虽是小镇上的寺庙,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清康熙年间,太平寺出了四位奇僧。其中一位隐禅法师,据说曾是李自成的手下,李兵败后遂隐姓埋名遁入空门。当了和尚,隐禅也不废武艺,热爱见义勇为。一日外出化缘,路遇数十匪徒抢劫村民,他手持一把木柄雨伞将匪群打得落花流水。回太平寺后,隐禅法师就编创了一套“伞拳”——伞拳到建国后还有传人,有心的果莲法师陆陆续续将伞拳资料整理成册,以后有望在嘉兴再现这套古老而正气的拳法。
隐禅是个奇人,晚年他积薪自焚于镇南河墩上,当时“观者如堵,男女涕泣膜拜者数千人”——关于隐禅的记载,清代的《嘉兴府志》、《海盐县志》都能找到。
我一直很奇怪,江南小镇上的寺庙,总是和当地文化牵连在一起。这种渊源,或许能从太平寺和新篁文坛的亲密关系中找到佐证。明代时候,有读书人吴鹤在寺内所建的书轩“沸雪轩”,当时寺里种有携李,吴鹤在一片“香雪海”里,与至交好友读书、赏花、喝茶,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因为沸雪轩远近闻名的名气,清代著名金石家张廷济等学者把太平寺作为最理想的读书地点,重建沸雪轩后就在寺内读书、结文社。《史话》中评价:“太平寺为新篁文风的兴起,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虽然,沸雪轩和太平寺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兴废,但新篁的文风一直延续了下来,连太平寺内也多诗僧、画僧,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闲时翻翻《史话》。
太平寺前的小河,被当地人叫做放生河,当年果莲法师的师父,经常将别人给他的钱,买了鱼等生灵来放生。寺里一直有放生、赈灾的习俗,至今仍沿为传统。悠悠古寺,每日的暮鼓晨钟,诉说的还是一脉相承的佛家慈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