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弘一法师缘结闽南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弘一法师缘结闽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他的一曲《送别》哀婉动人,又不知令多少人为之一吟三叹。他把世间名利抛弃得如此彻底,演绎出人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千古绝唱!他就是一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出家二十四年,在福建闽南弘法先后达十四年之久,最后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这段时间,无疑是大师弘法利生的重要时期。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生于1880年,卒于1942年,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其父李世珍是前清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同年会试并为挚友。出于传宗接代的需要,68岁的李世珍纳妾生下了幼子李叔同。他5岁丧父,此后倍感庶出之苦。

  李叔同自幼饱读诗书,兼习书法篆刻,很小的时候便写出了“富贵如同瓦上霜”一类的诗句。寓沪时期,加入城南学社,诗文唱和、潇洒无羁,所做诗赋冠绝一时,成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风流才子。李叔同南迁上海以前即已闻名津门沪上,当时有诗咏他:“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

  李叔同在天津时曾对名伶杨翠喜一往情深,结果换来了失望和悲凉,李叔同痴情落空,于是东渡扶桑求学,当时多少个樱花姑娘都曾经对他表示过好感,无奈李叔同对爱情十分执着,誓言终身不娶。七年后学成归国,先后任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出身豪门、留学日本、博通古今中外的风流才子,却在39岁时突然跑到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做了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光头和尚。常年断食打坐,过起了青灯残卷、四大皆空的僧侣生活。他将绚烂归于平淡,断绝了尘世万缘。自此他开始精研戒律,苦学潜修,由半生风流、任性而行的旷世奇才,变成执戒最严的一代律宗高僧,其生命又进入空灵明净的雪白之境。

  弘一法师49岁时第一次到闽南,并与闽南结下因缘。1928年冬,弘一大师为了《护生画集》的事又到了上海,偶然遇到旧友尤惜阴与谢国樑(后来尤出家名演本,谢氏出家名寂云)二居士将赴暹逻(今泰国)弘法,在沪候轮,大师一时高兴,便参加了他们的弘法团。船到厦门时,受到陈嘉庚胞弟陈敬贤居士的接待,介绍他们到南普陀寺去住。他在这里认识了性愿、芝峰、大醒、寄尘等法师,被恳切地挽留,后来尤、谢两居士乘船继续南行,而弘一大师就独自留在厦门了。

  1930年他应性愿、广洽法师的热情相邀,二下闽南,于南普陀寺水陆圆满后,暂居南普陀寺功德楼。

  1932年10月大师三下闽南抵达厦门,最终定居闽南。他在给本妙法师作的《般若经论解序》中说:“余以宿缘,三游闽南,始于戊辰,次己巳,逮及壬申十月,是为最后。”在他晚年的十四年间(1928 1942年),最初几年虽然常到江浙的上海、温州、绍兴、杭州、慈溪、镇海各地云游,但自1937年以后,除了一度应谈虚法师请到青岛湛山寺讲律,小住数月之外,整个晚年都是在闽南度过的。他常往来于泉厦之间,随缘居住。闽南气候宜人,生活安定,为大师弘法和著述提供了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且闽南的民风古朴,深为大师所赞叹。大师在闽南的法缘非常殊胜,在大师给圆净居士的信中曾说:“今年在各地(泉、漳、厦、惠)讲经,法缘殊胜,昔所未有。”大师在闽南弘法不拘场所,随缘而定。内容巨集扩,日期紧凑,效果极佳而富于特色。所讲之处,闻者无不欢欣鼓舞。他在泉州讲《行愿品》时,“听众甚多,党部青年乃至基督教皆甚赞叹”。

  大师的佛学著述大多在闽南完成。1933年8月于泉州点校《南山钞记》完稿,此项工作,“详阅圈点,并抄写科文,改正之讹误,迄今三年,始获首尾完竣”。1934年在泉州开元寺作《南山道宣律祖弘传佛教年谱》。1935年春,在泉州承天寺完成了《蕅益大师年谱》,1936 年8月,闭关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别院,校录《东瀛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通释》完稿。1939年4月至1940年10月,大师于永春普济寺校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上、中、下三卷。大师的校阅工作极为辛苦,有时倾数月至数年之力。他在惠安净峰寺写给广洽法师的信中说:“每日标点研习《南山律》约六七个小时”。可见大师论述工作的紧张。大师编撰校注的大批律学著作中,《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和《南山律在家备览备略》最为重要。此外大师尚有序、跋、题记、法事行述等累累著述。

  1937年,他受青岛湛山寺住持谈虚法师的邀请,前往青岛结夏安居,弘一法师在去前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显名。他从太原转往上海,当时只带一条被单、一条帐子、几件修补多次的衣服及几本重要的律学书籍。至上海时,叶公绰来迎,请大师在法宝馆进行午斋,当他知道弘一法师前往青岛湛山寺时,便致电寺方届时迎接,没想到弘一法师怕烦扰他人,便改乘他船。期间青岛市长沈鸿烈等欲设斋宴请弘一法师,他写了一偈请辞:“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婉言谢绝了。同年9月,他由青岛经上海返回厦门万石岩,此时抗日军兴,北方战事爆发,在大场陷落前数日抵达上海,夏丏尊前往迎接并与钱君陶、丰子恺等相聚,他在上海住了二日后,便即刻返回厦门,当时厦门也是战云密布,大家劝他暂且躲避一下,但是他却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并自题室曰“殉教堂”并教导僧徒“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大师以为:“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行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后厦门遭日机轰炸,弹片入室,大师泰然无惧,诚如他的一首诗云:“亭亭一枝菊,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大师在闽南十四年间,极力推动促进闽南的僧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佛教人才。他曾两次受常惺院长之请,帮助整顿闽南佛学院学风,并现身说法,教导青年学僧要“习劳、惜福、持戒、自尊”。后终因学僧纪律松弛,不受约束,而无从入手。因此,大师取《易经》“蒙以养正”之义,创造佛教养正院于南普陀寺。1933年大师应泉州开元寺住持转物和尚之请,由厦到泉,集合学僧十余人,于开元寺创建南山律学苑。“学员除了听律以外,并各自阅读圈点南山三大部,以作深入之研究”。前后跟随他学律的有性常、义俊、瑞今、妙莲等十余人。

  他早年以书艺驰誉当世,出家后持戒精严,并融书法、佛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鲁迅曾经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1942年春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托人向大师求字,遂书寒山诗:“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书件末尾署“沫若居士澄览”,书毕委托弟子寄赠郭沫若。在闽南,大师之书法亦随时日而精进,一改早年形较方扁,稍后略变修长的作风,形成了一种淡无烟火气的独特风格。大师出家后,唯独没有放弃的是书法,他是把书法用来作为绍隆佛法与众生广结法缘的媒介。并且把以字结缘看作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演讲再忙,也要抽空写字以广结法缘。大师在闽南弘法成功,为众人所钦慕。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是他的道德品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他持戒谨严,淡泊无求,一双破布鞋,一条旧毛巾,一领衲衣,补钉二百多处,青白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真正做到一物不遗,一丝不弃。他手书门联曰:“草藉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1942年10月13日,大师习书最后墨迹“悲欣交集”四字,在彻悟止境中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六十三岁,法腊二十四。圆寂7日后,弘一法师遗体火化于承天寺。遗骨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定慧寺,这两处都分别为他建了灵塔。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