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境内的主要古建筑
岳西县境内的主要古建筑
民国时期,境内寺庙庵观有80余处,建国后多被毁坏。姓族祠堂等大建筑年久失修,拆毁较多。现存古建筑,均破损不堪。
法云寺塔 一名后冲寺塔,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的金山乡后冲。清同治年间重修法云寺碑载:“潜北后山寺,又名法云寺,浮屠七级,建于晋咸和年间(326—334年)。咸丰之际,劫火四起,塔存而栋宇皆毁……”。重修的法云寺于1958年拆毁。现存的古塔,为本县最高的佛教建筑。塔为四方形七级,通高28米,飞檐斗拱,属楼阁式建筑;塔基宽3.5米,高1.35米,为条石砌成。中有塔心室,中空至顶,每层每面砌有10个砖雕神龛,每龛有1大2小3个佛像,形象生动逼真,塔顶稍坏,余皆完好。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8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相寺 即二祖寺,位于县西部店前区境内的司空山。唐天宝年间(742—755年)玄宗敕建。背依司空山极顶悬崖,面对钵盂山、讲经台,左有丘峦环抱,右有清泉潺流。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存山门石牌坊一座。
二祖禅刹 北周武帝(561——578年)灭佛时,禅宗二祖慧可来司空山,“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术”。天然石窟,面积15平方米,内有清泉,终年不涸。二祖居此传经授法于三祖僧璨,二祖禅刹因此得名。唐宋以后屡有兴废。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建。清乾隆癸卯年(1783年)重修。一进三间,抬梁、台柱、椽角、山顶及风墙,全系花岗岩精凿而成,面积约50平方米,后接二祖石洞。内有二祖石龛,门额上镌有“古刹重辉”四字。石殿门柱有楹联一副:“天堑长流,望江山鱼跃鸢飞,冲开皓月;地维卓立,看峰峦蛟腾凤舞,顶戴苍穹。”石殿完好无损。
建国初期,寺内有僧尼3人。1955年,寺僧对佛殿进行修葺。1960年,僧尼迁并至白帽区广佛庵,山上庵寺空置。
金璧寺 位于五河区茅山乡妙道山。北宋时(1023—1056年),由宋仁宗敕建,为临济宗名寺之一。金璧寺建筑宏伟,一进三重,分置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三尊大佛,临济祖师神像。寺门上敕赐“金璧禅林”匾额。拥有24座脚庵,香火极盛。民国30年(1941年),县长陈汉流率自卫队将金璧寺付之一炬。1973年在寺废墟上建成林场场房。
广佛庵 位于白帽乡桥梁村亭子岭。始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比丘尼雪山祖师(戒号觉道)来此,建佛殿、僧房共6间,塑像95尊,置田产,收僧尼,从此暮鼓晨钟,香客不断。
建国后,广佛庵为本县佛事活动主要场所。“文化大革命”中,庵内佛像摧毁殆尽。1980年,县委统战部拨款2000余元重修,庵前建山门一座,两边雕有石狮,门头镌有“广佛庵”三字,石柱镌有“佛生亭子岭,灵隐普陀岩”,新塑佛像20尊,庵内修葺一新,庵外古木参天。1985年有僧尼4人。
崇福庵 位于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凉亭乡。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庵堂8间。民国18年(1929年)至1960年为僧人释昌意所住持。1952年,凉亭乡团支书带领数人将庵内佛像、钟鼓砸毁。县政府专案调查处理,中共安庆地委统战部并通报全专区引以为戒。
甘露庵 一名甘露寺。位于县北55公里的包家河下游锁口山。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僧清振兴建。庵有前后佛殿,殿有钟、鼓、佛龛及佛像,大殿两厢有寮房数间。道场上左侧建有真武祠,右下侧修有土地庙,庵前106步台阶直上锁口山顶。雍正年间,僧清振在此圆寂,其弟子建庙于百步阶顶上,称“玄天祖师庙”。此后,成为香客不断的佛门胜地。“文化大革命”中,大殿改作锁口山小学教室,禅房、寮房现为民居。
斯桥牌坊 位于县城西北8公里斯桥乡牌坊村储家老屋大门前。清雍正五年(1727年)建。门楼式“节孝”牌坊。石质结构,高10.7米,宽6.7米,四根石柱联坊,柱为抹角,柱下两边有“抱鼓石”。正楼中镶嵌着双龙盘边的匾额,上刻“圣旨”二字,次楼中上款直书“恩赐旌表储志瑞之妻聂氏”,下注“雍正五年”。牌坊每根梁枋、匾额、斗拱和雀替都饰以对称的珍禽彩凤锦纹图案,工艺细腻,错落有致,疏朗多姿,迄今保存完整。
诚意寺 一称刘大仙庙,因大仙俗号刘诚意得名。位于县北30公里的黄羊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原有佛殿一幢,禅房、寮房数间,庙内佛像、神龛、匾额、钟鼓等陈列齐全,潜、太、英、霍、舒等县僧尼信士常来朝拜,香火不断。1955年住持僧对庙宇进行扩建,由原来10余间扩建到40余间,佛殿、禅房油漆一新,成为全县有名的佛事活动场所。“大跃进”时期,僧徒移居广佛庵,寺宇改为主簿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与刘大仙圆寂坐缸被毁。庙宇今为黄羊乡卫生院、商店住所。
乌鸣岩庵 位于县城西80公里的双畈乡深村乌鸣岩山顶。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建庵堂9间,占地面积220平方米,塑佛像28尊,有僧尼6人。“文化大革命”中,僧尼隐散。1975年,双畈乡利用庙宇作林场宿舍。
通真观 相传通真观始建于老观冲(今天堂乡),迁建于道观山(今莲云乡),后建于县城西10公里的硃屋乡通观村。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八月初一,通真观主持道人汪乾一勒《奉旨禁革檀越碑》载:“……通真观现有田种十八石五斗,载亩五十八亩七分九厘九毫,在忠里九甲太平户当差,但许僧道经管,不准擅自售卖……”。道光七年(1827年),有观房40间,一进三幢,分前厅后殿,前厅置钟鼓、关帝像,后殿置太上老君、华佗塑像,左右神龛镌有二龙戏珠图案。观内终年香火不绝。土地改革中,观宇分给8户农民,神像摧毁无存。现仅存残匾一块,禁碑一座。
石佛寺 位于县城西北55公里的包家乡石佛村。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佛寺原是两重建筑,前重置钟鼓,后重供佛像。正中三尊大佛高达3米,由三层石头雕塑叠放而成。二面排列二十四尊小佛和十八罗汉,高一米、半米不等。昔日石佛寺峡谷幽深,林木参天,寺后鹰嘴岩云横雾漫;寺前溪流汩汩,松涛滚滚;寺内石佛栩栩如生,金碧辉映。清人戴抡元诗赞云:“花落鸟啼春已阑,禅关重款夕阳残;窗环树色团云暗,户绕泉声带雨寒。石佛真如高士卧,山僧且当故人看;萧疏水竹犹无恙,清磬泠然法界宽。”
建国后,建筑尚存。60年代初寺宇被毁,石佛遭砸。80年代初进行了修复。
九老亭 位于县城西南85公里冶溪乡白石村。清初,有郑爵一嫡堂兄弟九人,皆年逾80,生平不远游城市,秉性古朴,志乐山林,同居司空山北。每遇来往游客,便待茶引路,乐为东道主,人称“司空九老”。乾隆年间,郑爵一之子宗绪建亭为九老憩息,故名“九老亭”。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老后裔再次重修。尖顶、飞檐梁架、四周栏杆均石质精凿,结构紧凑。亭中石碑上镌有九老姓名、年龄、功绩和此亭修建沿革。亭前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
“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逸地;
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
朱氏宗祠 位于县城北60公里的沈桥乡梯岭村。清乾隆三年(1738年)建,光绪年间复修,砖木结构。共有3进,每进5间,面积2000平方米。前厅及左右厢房为相互通连的二层楼房,中为大院,楼上楼下面临庭院均系阁门花窗。大厅二楼中有一雕刻精致的“万年台”。中厅和后进神堂为抬梁式建筑。梁中雀替、平篮斗、内额枋均饰有各种花纹图案。屏风、槅扇精雕各种人物掌故。大门前竖有30米高木旗杆一对。整个祠宇规模宏大,威严庄重,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现为梯岭粮站和梯岭小学所用。
永宁桥 又名花桥,位于县城西北60公里的余河乡余河村花桥组。桥横野溪冲水口,是古时通往湖北的交通要道。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首望会重修。桥为石条建成,长10米,宽1.3米,桥上有栏杆花亭。“文化大革命”期间,亭阁与栏杆遭破坏。1979年,县交通局拨款修整,但与原貌相差甚远。光绪年间重修碑尚存。碑文曰:
“太湖之北,有野溪冲。峰回路转,水曲山深;云岚绕廓,烟树成林;桥荒径仄,未便通行。一乡善士,纠集群工;驾南山石,作于(子)云亭。仙坛相傍,左竹右松。往来行客,憩息其中。清风吹袂,流水鸣琴;凭栏俯仰,足畅幽情。傲诗成于灞岸,拟记作于武陵,故南北居之,亦乐而为之铭。
首望会重修
光绪三十三年冬日”
华公庙 又名华佗庙。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的溪沸乡,今菖蒲区公所对面。古时候,溪沸一带发瘟疫,夺去许多人生命,缺医少药,人们祈求华佗再世。道光元年(1812年),乡民捐款在白云岭山腰间一株奇松之下,建起前后两进的华公庙,前堂双柱上顶,无其他设置;后堂因地势高于前堂数米,中有台阶数级,拾级步入后堂,正中置有一具石香炉,后壁石台上塑有华佗像。
华公庙门楣原书有一联:“庙后青松千古秀 #,门前绿水万年流。”此联道出庙宇优美环境。庙前梯田层层,潜水河一线南流,庙后奇松围粗约4米,高约15米。离地3米处分出两枝,一枝引领高昂,一枝似仙凤展翅,冠盖华公庙顶,人称是华佗的晴雨伞。奇松虬枝盘结,潇洒飘逸,足可与“天下第一松”华山凤凰松媲美。“文化大革命”中,庙宇被毁,奇松遭人刀削斧斫,伤痕累累,已是“风烛残年”。
余贤公享堂 位于县城西北13公里硃屋乡里仁村。建于清代。抬梁式砖木结构,房屋共3进39间,面积1500平方米。两边包厢,雕砖花瓦。室内梁柱托脚雕有双凤撑、鳌鱼撑、八仙撑等图案。梁架平篮斗、雀替、额枋刻着不同花纹。迄今保存完好。
惜字亭 位于县城南9公里响肠街利石桥边。建于清代。高16.7米,基座周长18米,三层六方形,砖石结构塔式建筑。每层飞檐斗拱,下饰各式花纹图案,底层空心室,空高3.35米。五方假门,一方辟有拱形正门,可以通入。因古人惜字为烧字纸之用。二至三层是实心结构。塔顶有自生藤树雀恋鸠飞;塔下流水潺潺,桥横闹市,景色怡人。
联庆堂 位于县城西80公里的桃阳乡联庆村。清代方经舟主建。该堂座东朝西,砖木结构,内立粗木柱360根,一进七重,高约12米,长66米,宽22米,面积1300余平方米。初建时,主厢房依次排列为:第一重佣工、仆人住所;二重为客室,大门上端悬挂多幅匾额,中有“国子监学正”、“提督军门”、“七品京官”等;三、四重为大堂主建筑,中为“凉亭式”,东西两根主梁龙头鱼尾,东厢为书房,西厢为闺秀阁楼,两厢木雕精细,人物掌故、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六重为正堂,婚丧喜庆典礼之地;七重为列祖列宗牌位供奉处,逢年过节,还悬挂国子监夫妇巨幅画像。
今存香炉石刻记载,联庆堂初名龙凤堂,因主梁原雕刻有龙头凤尾,建成后,曾遭异姓诉状,“龙头凤尾,必做君王。”为避欺君之罪,遂改凤尾为鱼尾,落成大庆,定名“联庆堂”。历经数百年沧桑和“文化大革命”的洗劫,龙头等雕梁画栋均被毁坏,画像、匾额荡然无存。现为居民住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