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山东临朐出土隋大业前的“宝冠佛头像”置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明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02年10月23日,《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报道:临朐县博物馆日前正式展出了一批1984年明道寺舍利塔地宫出土、距今1500年前的佛教石刻造像。据报道,出土残件1400余块,佛头114个,“研究人员已拼接出41尊完整的造像。这些造像年代,最早的是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最晚为隋大业三年(607年)”,许多都有明确纪年。报道刊出了一张“佛头像”的半身图照:戴高宝冠,佩缀珠项圈,袒胸饰璎珞,著对襟双领下垂天衣,双臂断残。这应似拼接的41尊像之一?但未说是否刻有纪年,然按报道纪年,至晚是隋大业三年前的宝冠“佛头像”了?
  查看宝冠“佛头像”照,头冠沿边露现的是发辫,不是螺发髻;颈部断接处的边沿,躯体颈部边缘有块状剥残,头像颈部的边缘却无相应残损;躯体肩部存有头冠垂带至肩断残的痕迹,头冠却无垂带断残迹象。仅此说明,头像与躯体非本体合一复原,而是不同的雕像的头、体凑合接成;“佛头像”的冠沿边露辫发,袒胸饰璎珞,著对襟双领下垂天衣,这些都是通常所见的菩萨像装束的特征,而在头戴宝冠的“菩萨装佛”像中罕见。视此,这身“宝冠佛头像”,似甲菩萨像的断头与乙菩萨像的残体凑成,不是“佛头像”。据理如下:
  石窟中出现头戴宝冠、身饰璎珞庄严的“菩萨装佛”造像,始于初唐,缘于印度7世纪初密教初兴时推崇的“毗卢折佛” 尊像。[1]
  唐贞观年间,王玄策、宋法智等出使西域,图写摩揭陀国菩提树精舍弥勒菩萨造画的“如来成佛时妙相”携还长安,“道俗竞摸”而传播中土。[2]
  时印度佛像戴珠璎宝冠,用奇珍异宝相互装饰,向东盘腿而坐,左手结定印,右手施降魔印。
  我国石窟遗存最早的头戴宝冠、身饰璎珞的菩萨装佛造像,在河南龙门和川北广元、蒲江、巴中石窟,计有20余龛尊,有纪年镌记的是蒲江飞仙阁第60号龛,唐永昌元年(689年)“为天皇天后造”。其余早不过唐高宗麟德年间,晚不过唐玄宗开元世。龙门现存10龛尊,惹人注目是东山擂鼓台北洞、南洞和文物廊陈列的4尊像:戴宝冠露螺发髻,佩尖形项圈、“葫芦形”臂钏,著袒右偏衫,左手结定印,右手施降魔印,全跏坐束腰叠涩方座,是为同时代营造宝冠佛像的共通特征。川北石窟遗存10龛尊:广元千佛崖第13、33号龛,蒲江飞仙阁第9、60号龛,巴中南北西龛三处6龛,尊像的基本特征与龙门共通。
  据考证,迄今尚未发现早于初唐营造施降魔印的宝冠佛像,亦未发现结其它手印的宝冠佛造像。唐宋石窟遗存结各种手印的宝冠佛像近百尊,佛头冠的沿边都露螺发髻,而无一著发辫的,这是通常所见的宝冠佛头像的基本特征。鉴于此,在下以为山东临朐县出土的石刻造像残件、经研究人员接成的这尊“宝冠佛头像”,是一个菩萨像的断头,而不是戴宝冠的佛像头。若这个头像的题刻是佛?并镌有隋大业三年前的纪年,那么中国石窟营造头戴宝冠的菩萨装佛造像史,当要改写。浅见谬不可免,请读者斧正。
  2004年8月5日 于馆“三山办”稿
  [1] 《大唐西域记》(今译)第416、266-268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 《法苑珠林》第2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004,大足石刻研究会发表。时投《中国文物报》,未采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