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庙里大雄宝殿里的三尊佛
佛教寺庙里大雄宝殿里的三尊佛
大雄宝殿即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大的意思。
古代佛寺大殿中像设如何布置,记载缺乏,难以详考。只可从现存古刹遗物中略见一斑。如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存有佛像一堂。主像凡五尊,各有胁侍五、六尊。中尊为释迦佛,趺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左次主像是弥勒佛,重双脚,各踏莲花一朵。右次主像是阿弥陀佛,趺坐在六角须弥座上。释迦佛的左右有迦叶、阿难两尊者和两菩萨侍立。再前一些有两供养人跪在莲花上,手捧果品,作奉献状。弥勒佛和弥陀佛的胁侍,除以两菩萨代二尊者外,其余均同。极左的主像是普贤,乘象,两菩萨胁侍,普贤像前有一韦驮及童子像。极右的主像是观音,乘狮,两菩萨胁侍。后世的配置,都以普贤与文殊对称而立。文殊乘狮居左,普贤乘象居右。佛光寺却以普贤居左,而以文殊居右,大概是因为五台山乃是文殊道场之故吧。佛坛两极端前角,各有甲胄护法天王,两像遥立对峙,各持长剑,瞋目怒视(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载《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五、六期)。这种大殿配置,大概可以代表唐代格式之一般。
入宋,佛寺像设始有具体记载。如慧洪《潭州白鹿山灵应禅寺大佛殿记》说:“像设释迦如来百福千光之相,文殊师利、普贤大菩萨,大迦叶、庆喜(阿难)尊者,散花天人、护法力士,又环十八应真大士,序列以次,庄严毕备。”至南宋时,更有明确的记载。如宗鉴《释门正统》卷三《塔庙志》说:“今殿中设释迦、文殊、普贤、阿难、迦叶、梵王、金刚者,此净土之像也。……盖若以声闻入辅,则迦叶居左,阿难居右;若以菩萨入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今四大弟子俱列者,乃见大小乘各有二焉耳。梵王执炉,请转法轮;金刚挥杵,护卫教法也。”这种一佛四弟子的形式,一直为后世部分佛殿像设所采用。
但自宋代以来,较大佛殿常供三尊,所谓三佛同殿。有些寺院以弥勒菩萨为中尊,以释迦佛、弥陀佛位于左右,又以无著、天亲二菩萨为弥勒菩萨胁侍,如宋杭州金刚宝乘寺及开封殷圣禅院等处皆如此。有些寺院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尊,以弥陀佛、弥勒菩萨位于左右,又以迦叶、阿难二尊者为释迦佛胁侍,如天台山国清寺、大慈寺,泗州乾明禅院、开封太平兴国寺、五台山真容院等处佛殿(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三、四、五)。也有一些寺院以释迦佛、药师佛、弥勒菩萨为三尊,是以药师佛代替弥勒菩萨坐于左位(东方),如宋契嵩《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记》说:“阁成,岿然九间……释迦、弥勒、药师,则位乎其中,千如来则列于前后左右也。”(《镡津文集》卷十二)
不过,以弥勒菩萨与释迦佛、弥陀佛并列,后来渐有异议,遂以药师佛代之。如《释门正统》卷三载:“或设三佛同殿,右弥勒、天亲、无著(胁侍)者,当来补处之像;左弥陀、观音、势至者,净土之像也。窃尝论之:若据娑婆化主,止立释迦之像,辅以文殊、普贤可也。当来下生既在补处,未有辅佐,岂得与释迦、弥陀并列而为三耶?兹岂一佛独化之道乎?”这是说,弥勒身为未来候补佛,不应与释迦、弥陀并列为三,故宋以后,弥勒遂另居于弥勒殿(见契嵩《镡津文集·双阁铭并序》)。
宋辽时代佛殿,也有供五佛乃至七佛的。如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及泉州开元寺等宋、辽遗构大殿,都各供五佛,亦称五智如来或五方佛。义县奉国寺大殿则供过去七佛。山西玄中寺千佛阁倒坏后,近由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改奉七佛,名七佛阁。此外七佛之像,也见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山西兴化寺的壁画。元代巨刹,多有前后二佛殿,前佛殿塑三世佛,即燃灯佛(亦称定光佛)、释迦佛、弥勒佛;后佛殿则塑五如来(见姚燧《牧庵集·崇恩福元寺碑》卷十)。
明代之大殿,犹多塑三世佛。如徐一夔《灵谷寺碑》说:“其为制:以佛之当独尊也,故于正殿,则奉过、现、未来之像,其他侍卫天神不与焉。”(《金陵梵刹志》卷三)明末嘉靖十九年(1540),日僧周良奉使访问中国,于淮阴兴国寺、沧州集善禅寺、北京大慈恩寺、苏州虎丘寺、吴江华严禅寺、余姚龙泉寺等佛殿,犹见三世如来之像(牧田谛亮《策彦入明记之研究》上《策彦和尚初渡集》)。
明代以后,丛林规制已趋定型,大殿设像已有成法。一般丛林大殿正中主尊或设释迦牟尼佛,或设三身佛,或设三世佛,或设毗卢佛,或设接引佛,或设五方佛,或设七佛。大殿两侧多塑十八罗汉之像,左右各九尊。佛坛背后或塑面北的三大士像,或独塑“海岛观音”之像。
释迦牟尼佛大殿中的释迦像主要有三种法式: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相。第二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势。另外有一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檀佛像”,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手下垂名为“与愿印”,表示能满众生愿;上伸名为“施无畏印”,表示能除众生苦。后来仿照此形像制作的也叫作“栴檀佛像”。一般大殿还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塑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中年的叫“阿难尊者”。佛涅槃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之为二祖。大殿中的这组造像,一般称为“一佛两弟子”。
三身佛有的大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这是根据大乘教理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同之身。当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此云遍一切处,表示佛教真理就是佛身;左旁一尊是“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此云光明遍照,表示证得佛教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就是佛身;右旁一尊是“应身佛”,名“释迦牟尼佛”,此云能仁寂默,表示随缘住世教化各种不同的众生之佛身。
三世佛有的大殿中所设的三尊佛并非三身佛,而是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这三尊佛合起来叫“横三世佛”。三世佛旁边各有二位菩萨立像和坐像,在释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药师佛旁的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六位菩萨各是这三位佛的上首弟子(见《华严经》、《药师本愿经》、《观无量寿佛经》)。三世佛又有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名“竖三世佛”。正中是现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的迦叶佛;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不过,大殿常见的是“横三世佛”,“竖三世佛”罕有设置。
毗卢佛有的大殿中只供一尊毗卢佛。毗卢佛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像。毗卢佛的莲座是千叶莲花。每一尊莲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应身释迦佛。这是根据《梵网经》所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这一莲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华藏世界。
接引佛净土宗的寺院中,常常在大殿中供阿弥陀佛(接引佛)像。接引佛是阿弥陀佛立像,作接引众生之相,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
五方佛有的寺院大殿里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代表法界体性智,佛呈跏趺坐,手结智拳印。左手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表福德,象征平等性智,其身金色,所结手印或为满愿印,可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即左手持衣角当心,右手仰掌;或结另一种手印,左手为拳,右手开于外方,屈无名指与小指,中指与二指、大指剑立。左手第二位是东方阿閦佛,表觉性,代表大圆镜智,其像为坐像,手印为破魔印,即右手舒五指指地,左手以五指执衣角。右手第一位是阿弥陀佛,表智慧,代表妙观察智。右手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代表成所作智,其造像为金色,所作手印为施无畏印,即左手执衣两角,右手展掌,竖其五指,当肩向外。这五佛,根据密宗的理论综合说明佛的意义,即五佛表五智也。
过去七佛也有一些寺院大殿供过去七佛像。过去七佛依时间先后排列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搂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佛教认为过去共有七佛,释迦牟尼佛是其最后一位,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其中前三佛是在过去劫中出世的,后四佛是在现在劫中出世的。因毗婆尸佛最长,故其像位于正中,其余六佛分列左右两边。
十八罗汉一般寺院的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像。据说,佛涅槃以前,嘱咐了十六位大罗汉,让他们不要涅槃,常住世间为众生培植福德。这十六位罗汉是:一宾度罗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见《法住记》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五代以后,或加上《法注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成为十八罗汉。或者错将第一尊宾度罗跋惰阇分为二人,加上难提密多罗(庆友)而作为十八罗汉。(以上据周叔迦考证)
三大士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
海岛观音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像作为胁侍。
总而言之,大雄宝殿的像设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三是正中佛坛背后的三大士或海岛观音像。各地佛寺因地因事制宜,并不完全相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