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文经史纬织成塔——写在平湖报本塔始建444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4日
来源:不详   作者:谢炳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文经史纬织成塔——写在平湖报本塔始建444周年之际

  ■撰 稿  谢炳华   摄 影   陈  杰

  平湖报本塔,何日雄姿堪比今。

  在2007年,即平湖报本塔始建444周年的当下,来漫谈并探究其深邃的文化历史价值,可谓欣悦逢时。今日的报本塔已从蹉跎曲折的几度厄运中获得“重生”,凸显出吸引海内外游客眼球的“雄杰”、“宏旷”,怎不令笔者心潮起伏?

  塔,也作墖,出现于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塔是佛教的建筑物。佛教初盛于唐代,大盛于宋代。“佛教入华以后,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观察宇宙和人生的新角度,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立即接受下来了。”(季羡林《做诗与参禅》)从此,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道、释三教共存的局面就打开了。随之塔也就应运而生,在中国的各郡府县拔地而起。这是唐代贞观十五年(641)玄奘“西天取经”东归后,在神州大地上广泛播种而结出的文化硕果。(参见《大唐西域记》)作为佛教表象的载体,塔通常有五层到十三层不等,形高耸而顶尖,式大同而小异;而且往往藏有镇塔之宝,故一向被称为“宝塔”。后来在民间世俗又产生多种称谓,如“文笔”,“文笔巍巍出水央,登临直接五云乡”(邑人冯敏效诗句);又如“浮屠”,“慈善积德,胜造七级浮屠”(百姓俗语)……然而,据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后文提及)所云“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可见塔的起源还要早得多。在中国汉语中衍生出的“聚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和“聚沙之年”(比喻人的儿童时代)两句成语,就是佐证。前者在运用上尚有很强的生命力。

  回转身来说说平湖。据载最早的塔当数德藏寺(俗称北寺)南山门前的“宝兴双塔”,建造于后唐清泰年间(934-936)。那时地域行政属海盐县管辖。在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之初,这一对存世1000多年的古塔被造反派当作“四旧”拆毁殆尽,实是可惜!现在汉水南岸两座用花岗岩雕凿的石塔,是上世纪末旧城改造时缩小仿制而成,以弥补百姓记忆中的空白而已,实是可叹!

  言归正传,该说到报本塔了。查阅平湖县志,能看到有关报本塔的记载:平湖建县133年后的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邑绅陆杲(时任刑部主事)和名士冯汝弼、赵伊等联名发起,募捐建资,选址在东门外“风水宝地”——四面环水的沙盆圩造塔,经4年告竣。塔为七层,高约63米,每层四周绕以华檐翘角,角悬铜铃,微风吹拂,铃声作响,传闻四野。陆杲因感悟“天地乃万物之本”,故在塔前冠以“报本”两字。同时在周围营造寺院,遂成佛门净地的报本禅院,香火颇盛,名闻遐迩。

  然经96年的天灾人祸,更遭改朝换代的巨变,报本塔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解体坍塌。27年后,恰逢史称“康乾盛世”之初,文化建设有所转机。康熙二十五年(1686),时任内阁学士的陆葇(陆杲之后)领衔重建报本塔,历5年功成塔就。因考虑地基负重不起,故改为五层,采用砖、石、木“三为一体”结构,其他形制,仍按旧例。塔通高49.12米,正八面形体,底层直径8.14米。层面外圈以菱角子叠砖糯米灰浆砌成。其上筑平座回廊,可环周绕行。塔内筑螺旋形石级。每层中央为圆形空间,顶呈穹窿状。塔顶安置约12米长的禅杖状铁刹。这样,东湖一隅又耸立起一座“巍巍出水央”的传承佛教文化的结晶品。与陆葇同朝为官、刚入平湖籍不久的高士奇(1645-1704),身为康熙重臣,时任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特为纪念塔落成大吉撰写《重修报本塔记》一文(“重修”实为“重建”,含传承之意。——笔者注)。当年他45岁,正壮年才盛,以亲历目睹者的口吻记述道——

  “踏着石梯,拾级盘回而上,陡于绝顶,阑楣环匝,窗牖虚明,东望海上旭日之所升,西瞰邑城烟火之所聚,自南暨北,湖流潋滟,琳宫梵宇,稻田蟹舍,远近布列履下,其雄杰足以披幽襟,其宏旷足以纳众美,诚一邑之胜也。”

  ——以上是高士奇317年前信手写下的绝妙美文,情景交融,自成一格,感动人心,激发游兴。笔者回想在聚沙之年,曾结伴邻居小友远足登塔玩耍,兴致勃勃。站在五层的回廊上,仰望蓝天白云和飞鸟,俯视灰地绿野和流水,高氏描写的景色一一在目前展现,煞是好看、惬意,如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之中。这些至今还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难怪,这座“占形胜,备游观”的报本塔,历来深受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平头百姓的青睐、眷顾和仰慕,在平湖文史志书上留下不少传诵不朽的诗词佳篇,以及流播在民间的趣闻轶事。特别是在平湖解放前夕,报本塔还是两位地下党员秘密接头的地方,商量着策动“国民党县长楼正华”起义的党内大事。这在平湖新志上记有重彩一笔,也烙印在平湖人民的记忆之中。

  众所周知,地上乃至地下的一个地方的建筑物,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都无可避免地走着一条由新变旧、由坚固变破损的自然之路,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关心它,爱护它,修理它。尤其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更需要悉心善待,使它永世长存。报本塔亦然应该这样的得到厚爱和呵护。在清乾隆、道光、咸丰时,曾对报本塔进行过多次修缮,多少保持着原先的建筑风貌。

  然而,在此后的100多年间,由于政局动荡,战事频发,官场腐败,民不聊生,满目疮痍,致使报本塔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尤为可恨的是平湖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拆除塔上的飞檐翘角和各层围栏,还焚烧寺院,使它变成一支破败不堪的“孤笋”。昔日的“一邑之胜”被摧残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当年的佛光神采也被肆虐的腥风血雨荡然如过眼烟云……解放后,在特殊的一度扭曲文化历史的背景下,报本塔当然也被冷落而置之一旁,不理不睬。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某厂竟把仅存的“残疾之体”当作水库使用。如此一次又一次的折腾,塔身向东北倾斜75.5厘米(2°1’18”),濒临灭失的危险。

  风雨过后见彩虹。上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渐吹醒了沉睡多年的报本塔。随着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文化历史意识的日趋提高,东湖风景区的逐步开发,报本禅院的恢复重建,市委、市政府顺应民心民情民意,狠下决心把大修报本塔提到了议事日程。于是,市博物馆一边申请报本塔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边在上级业务专家的指导下,在往年文物普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报本塔纠偏和修理方案。1997年报本塔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紧接着上报方案,期盼报本塔“枯木逢春”的到来。

  甘露终于降临了。省、市政府及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先后分批拨出200多万元,专款用于报本塔的“纠偏工程”和在“修旧似旧、保护利用”原则指导下的维修工程。一切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了。2001年9月,在新旧铁刹拆换过程中,突然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特大新闻”:在原铁刹发现一盒内藏着稀世珍宝——巨幅金字经卷《妙法莲华经》!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此为子孙永保的国家一级文物!据悉,该经卷系“已经觉悟了的人”(季羡林语,文见上引)——明代七下西洋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为表信佛之虔诚,出资恭请南京高僧圆瀞用金粉书写,成于明宣德七年(1432)九月初三(此年为平湖建县后2年)。经卷长40余米,7万余字。《妙法莲华经》金字长卷后来传至陆杲长子陆光祖(时任明吏部尚书)之手,遂为陆氏传家之珍宝。在清康熙二十五年重建报本塔时,由陆氏后裔献出藏于塔刹,成了弥足珍贵的镇塔之宝。真正应验了“真身舍利无量宝塔”这一佛语的真谛。此乃佛教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千古佳话,定能彰显于史册。当代平湖诗人时壬林为之赋诗一首云——

  镇塔经文放闪光,

  名传三保显琳琅。

  追思爱物有先哲,

  至今展出令闻扬。

  如今,报本塔已焕然“重生”,为平湖打造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增添了一道胜景。是啊,报本塔是东湖风景的翘楚,是享有444岁高龄的领帅。它以文化为灵魂,以历史为生命,而受到世人的瞩目关注。正如平湖女作家胡宗沛在《仰望报本塔》一文中所说——

  站立在报本塔五层外围,扶栏眺望,顿觉心旷神怡,视野开阔,诗意和浪漫也一齐从心头涌起。蓝天白云伸展到天尽处,九峰横于天际,广袤的大地上,模型般的幢幢楼房,纵横街道,一块块花园、草坪。朝南河流似银带交织在阡陌间,把我们带到画意浓浓的远方。灿烂的阳光洒在脚下流淌的湖面上,金点托起白莲般的李叔同纪念馆,九峰一览楼的翘角正勾出一抹红霞。运气好时,还能看到潋光波影的水面浮着晶莹剔透的西瓜灯,还能听到北原牧唱的望湖亭偶尔传过来几缕悠扬笛声……

  写得多好啊!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观察东湖美景时细腻的心。由此使笔者想起高士奇写的《重修报本塔记》来,觉得确实时代不同了,换了人间!

  祝福报本塔明天更亮丽!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