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宗教怀疑论者许地山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昕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怀疑论者许地山

  □ 吴昕孺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3岁时随父迁回大陆,定居(福建省)漳州。1917年,许地山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当时他的考分很高,按理可以读更好的大学,他选择燕京大学是因为这是一所基督教会学校。这时候,他已经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当许地山到北京后,旋即就被另两样东西俘虏了:革命和文学。“五四”运动是一次难得的人生洗礼,许地山宛如孩童般向往新的一切,向往人生的未来。文学和宗教最终没有让许地山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但爱好革命和充满激情同样避免让他成为一名正宗教徒。

  很多人都认为许地山是一位宗教学者,其实他只是一位“宗教怀疑论者”或者说“宗教批判者”。他的怀疑和批判只有一个基点,那就是人性。许地山1916年在漳州华英中学教书时,曾加入伦敦会基督教会,但他逐渐对基督教义和宗教仪式产生反感,从而追求宗教之外的自由与民主。在《玉官》中,他直截了当地向基督教发难:“上帝若是慈悲,为什么容魔鬼到别处去害人,然后定被害者的死罪?”“自认为罪人,可笑……人和万物都是上帝的手捏出来的,也可笑。”

  许地山对佛教有很深的研究,去过3次印度,有人说他是“饮过恒河水的奇人”。其实他并不奇,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有着朴素的人性与深刻的良知。他反对求寂赴空,更反对弃绝生命,他说,只有当宗教有助于人的生活,注重人的生活时,才能体现其最高价值。他对传统佛教重死后的果报,轻生前的受用提出质疑。

  可是,许地山认为宗教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但中国人恰恰欠缺宗教精神。为什么宗教精神不可缺少呢?他说:“在人类行为中,有若干暗昧不明确的事。这是因为人的生活中,人不单要和他底潜伏的原始冲动相周旋,更要和知识所带来的各种毛病,如自恃、骄傲、虚伪、曲解等相争持。由此可知,单有知识是不够的。人若想恢复他底本来自我,就要先变成无虚伪的赤子,把围绕在他周身的社会地位、阶级虚荣、骄傲自恃等毛病完全拆除,并将那些遮掩灵魂的外衣脱掉。”这确是洞若观火之见。

  在《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一文中,许地山指出,中国人所需要宗教的8个方面:一要容易行的,二要群众能修习的,三要道德情操很强的,四要有科学精神的,五要富有感情的,六要有世界性质的,七要必注重生活的,八要合于情理的。看得出来,这8个方面正是儒、佛、道和基督的合一。许地山的宗教观是无限宽泛的,他希望各派宗教从狭隘的教义回到人本身来,回到生活本身来。

  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许地山的《道教史》,这是我国第一部道教专史。3年之后,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问世才使道教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对象;而道教成为国际性的大学问已经是70年以后的事情了。遗憾的是,《道教史》只有上篇,下篇还没有出来,许地山便遽然病逝,其留存的遗稿迄今都未找到。

  很早加入基督教,后来对佛教最有兴趣,写出的大著却是《道教史》,这就是许地山。他做人是一名本色赤子,治学却从来不拘一格,陈寅恪曾说:“昔年略治佛道二家之学……后读许地山先生所著佛道二教史论文,关于教义本体俱有精深之述评,心服之余,弥用自愧,遂捐弃故技,不敢复谈此事矣。”

  许地山曾在其著名散文《落花生》中指出:“耶稣就像落花生。”

  而许地山,何尝不是这样一颗落花生呢!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