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林二祖稠禅师
论少林二祖稠禅师
马爱民
摘 要:研究旨在揭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嵩山少林寺的关系,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座谈访问,分析归纳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稠禅师是少林寺有文献可考的最早武僧, 但稠禅师少年习武与少林寺无关。主要结论:稠禅师少年习武是在邺。他是带着一身武艺,在33 岁之际到的少林寺,少林寺武术的始祖实为北魏时期的稠禅师。
关键词: 稠禅师 朝野佥载 少年 邺 少林武术 始祖
On the Relatinoship Between Buddhist Monk CHou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ushu and shaolin Temple of xongshan mountain ─The Activities of wushu In the Temples of yiexia During the Bei dynasty
Ma Aimin
Ahstract The research reveals the relation between Buddhist monk Chou and Shaolin Temple of Mountain Song in chinese Wushu histouy with the methods of consult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on-the-spot investigation,informal discussion and visit,analysis and induction,The research shows that Buddhist monk Chou was the earliest monk of Wushu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vailable, but Buddhist monk Chou's early learning of Wushu had nothing to do with Shaolin Temple.
the main conclusion: Where Buddhist Chou Learnt Wushu was Ye.He went to Shaolin Temple with his Wushu when he was 33, and therefore,the first ancestor of the Wushu of Shaolin Temple was actually Buddhist monk Chou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KeyWords: Buddhist Chou, Chaoye Qianzai,juvenile, Ye, Shaolin Wushu,first ancestor.
唐人张 (约公元660-741年)《朝野佥载》(以下简称《佥载》)记述稠禅师少年发愤习武及寺院僧人常角力、腾 为戏之事,被许多体育史和武术研究专著认为这是对少林寺武僧习武活动的最早记载, 反映的是稠禅师少年在少林寺发愤习武的情况(见表1,表2,表3)。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几乎是众口一词,使不少人深信不疑。多年来,对此观点的学术论辩似乎也没有不同意见争鸣于报刊,直到新近出版的《中国武术史》仍沿用旧说,但实际上这一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在本文的研究中,提出了自己新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稠禅师是少林寺建寺后出现的第一个著名武僧,但他少年习武并不是在少林寺内, 《佥载》中反映的寺院武僧们的习武活动指的也不是少林寺。 稠禅师到少林寺时就已经是一个“拳捷骁武”的武僧了。
关于少林寺武术的起源问题,自明、清以来, 多种说法均与史实不符,尤以达摩创拳之谈影响危害甚烈, 至今仍有人认为是印度僧人达摩创造了少林武术(见《中华武术》1996年第4期11页),许多拳派仍就冠以达摩之名,如达摩剑,达摩杖,达摩十八手等不一而论,这对于我国武术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不利的, 特别是对于正确认识少林武术的源流和发展是十分有害的, 弄清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少林寺武术的关系,对于进一步论证少林武术的历史渊源和它的形成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批驳达摩创造少林武术的怪论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佐证。
1、邺下寺院武僧与稠禅师的武功
1.1、在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势力迅速狂热发展, 在历史上达到空前的巅峰状态。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崇佛之风遍及各地。邺都(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邺镇)之地“有寺4千所,僧尼近8万,全境寺院4万所,僧尼200万。”(任继愈,杜继文《佛教史》188页,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成千上万的寺院中,邺下寺院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出现有习武练功活动的众多武僧的寺院,稠禅师就是邺下寺院中的一位著名武僧。
稠禅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是名扬北朝的一代佛学“国师大德”,又是一位“拳捷骁武”的著名高僧, 他在北齐地位之高, 所受礼遇之重,无人可比。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载:“北齐禅师首称僧稠......稠于嵩岳、怀州、邺城各地弘道,练众千百。 魏孝武帝为立禅室,齐文宣帝躬身郊迎,礼貌优渥......稠之影响当甚大。”
① 任继愈,杜继文《佛教史》称:“僧稠在北魏,特别是北齐,势力薰天。”② 有关稠禅师的武功记载,据唐人张 《佥载》卷之二云:“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 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凌,绐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乃入殿中, 闭护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赢弱为等类轻侮,为辱已甚......(之后即发愤习武)。诸同列问曰:竖子倾何至,稠不答,须臾,于堂中会食,食毕,诸同列又戏殴,恐不堪汝。同列试引其臂,筋骨强劲,殆非人也。方惊疑, 禅师曰:吾以汝试之。因入殿中,横踏壁行,自西向东凡数百步, 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③ ( 按:林虑山也在邺下之地,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境内。)从张 一文的记述中我们可窥见到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邺下武僧们在寺院里的习武活动概况和邺人稠禅师的精深武功。这些武僧们经常在休息闲暇的时候于寺院内进行跤摔(角力),搏击打斗(殴击)和窜蹦高跃(腾 )之类的各种武事活动,同时, 也常有一些武功较强者羞辱和戏弄一些初入寺院的年轻小和尚们, 使这些刚入寺院的小沙弥感到难以忍受这种欺凌,而发愤习武练功,增强自卫的本领。从中透露出佛寺中也未必都是清静之地, 寺院中的僧人也并非全是一些恪守清规戒律之人。
北朝时期,“角力”这一活动十分盛行。杨 之《洛阳伽篮记》载:“禅虚寺,在大夏门御道西,寺前有阅武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常在于此,有羽林马僧相,善 角戏...... 帝亦观戏在楼,桓令二人对为角戏。 ”北齐时的文宣帝也是一个擅长角力的能手,据《北齐书》记载:文宣帝高洋在邺都常“入诸贵戚家, 角力批拉,不限贵践。”<4>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寺院僧人和普通百姓都非常喜爱这一活动,可见张 《佥载》记述的北朝邺下寺院武僧们常在一起“角力”为戏之事是可信的。稠禅师练就能“横踏壁行”(所谓“飞檐走壁”)“跃首至梁”(所谓“轻功”),并可“引重千钧”(力举千钧)而成为一个“筋骨强劲”,“拳捷骁武”的武僧,这话虽有夸张,但确也反映出稠禅师武功不凡。 我们可以推断稠禅师当时所在的邺下寺院里肯定还有武功高强的其它僧人,否则,稠禅师的武功从何而来呢?
1.2 有关稠禅师的武功,从唐代释道宣(公元596-667年)《续高僧传》(以下简称《续传》)中记述的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他的武功情况。《续传·齐邺西龙山云门寺释僧稠传》载: 稠禅师“落发甫尔便寻经论,悲庆交并识神厉勇。”后曾于“怀州西王屋山(山西阳城西南,南垮今河南省济源市,笔者注)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又“遭贼怖之,了无畏色”、“威棱群贼,势 山魑”。稠禅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 稠以足拨之,蟒遂入。 ”释道宣《续传》还载有稠禅师于邺西龙山云门寺“两任纲位,练众将千,供事繁委,充诸山谷。”<5>意即千余名官兵,供其驱使操练,驻扎山中。在某些佛教寺院中曾组织有僧兵,但国家派有军队专由某些高僧驱用,在历史上如非绝无仅有,也实属罕见。 很可能稠禅师与操练士卒的武艺有关。 《续传》和《佥载》对稠禅师记述中,虽存有某些玄秘色彩,但两书对稠禅师在武事方面的说法却是有可信的成份在内。稠禅师一生弟子众多,其中以勇著称者为昙询, 据《续传》载:昙询“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昙)询乃执锡分之...... 各分路虎低头受命便饮气而散,屡逢熊虎交诤事略, ”又能“一踪入鸟不乱兽。”可见稠禅师的弟子也勇力过人。
2. 稠禅师的祖籍与生地
2.1 张《佥载》记述稠禅师的武功是否可信? 稠禅师是否在邺下少年习武?能否确认稠禅师为“邺人”这一点至关重要。稠禅师的身世问题,学术界多有争议。一种认为稠禅师是“昌黎人”, 另则认为稠禅师应为“邺人”。持稠禅师是昌黎人观点的依据是以释道宣《续传》所载:“释僧稠,姓孙,元出昌黎。”<6>另以《登封县志》载稠禅师“姓孙,系出昌黎。”而持稠禅师为“邺人”观点者则以张 《佥载》中:“北齐稠禅师,邺人也”的记述为依据。两种文献说法的不同, 使许多人对稠禅师习武之事产生了误解, 某些学者即以此为主要依据之一认为两种说法互有抵牾,是“张 道听途说,张冠李戴,将法通之事记在稠禅师头上的”,进而得出结论认为“稠禅师不可能是少林武术之祖”。<7>法通,大约生活于公元562-618年,俗姓关,为京兆雩 县(今陕西省户县) 人,《续传》称其“身力雄勇”,力服同寺内以臂力著称的和尚僧戡。隋时,“西蕃贡一力士,无能扑胜者,帝命角之,通曰:比丘不屑为此, 乃前握其手,立出血痛手而蹶,一时壮士皆称之为天力士。法通虽大力,未尝忤人,而人皆畏之。”<8>唐代武德年间卒,世寿56岁。稠禅师生活于公元479-560,卒年81岁。其生活年代是在北魏至北齐年间,而法通主要活动于隋代和唐初之际。将稠禅师习武之事误为法通,显然,这种推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我们认为,《佥载》和《续传》(登封县志) 与《续传》实际为一种说法)这两种说法,看起来似乎互有矛盾,其实都是不错的。
先说昌黎。昌黎为汉代郡名,据藏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三国魏置昌黎郡,晋因之,后魏亦置昌黎郡,后魏置,北齐因之,故治在今直隶徐水县西二十五公里。”说稠禅师“元出昌黎”,这里指他的郡望而说的。“郡望”是说一郡之内的显贵氏姓,或称为士族, 世族,其意为世居某郡而是当地人们所仰望的。 这个显贵的氏姓有什么作用,现代人是不大清楚的,郡望是由东汉的大姓豪族演变而来的,一般为祖先上有显赫的声望,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 是地主阶层中的特权阶层,自魏晋之后形成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到南北朝时,这种士族门阀制度达到极盛,尽管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这种政治特权并未改变。唐代也继此风, 唐太宗想建立起一个以李氏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以便于李氏的长期统治,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载:“他使高 等撰《氏族志》收集全国氏族家谱,依据史书辨别真伪,考证世系,推进忠贤,贬退奸逆,分清高低。”(1979年人民出版社,第3册,第128页)修定后的《氏族志》共计100卷,293姓,1651家之多,重新规定等级,凡不是所列293姓的人,难能参加乡贡,更难被录取进士及第了,因而唐人非常看重人的郡望。
唐代大文豪、哲学家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本是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西),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写的著作, 也以郡望命名为《昌黎文集》,其实他从来没有在昌黎生活过,就因为他祖籍在昌黎。所以,论人需要言其郡望,表示他的门第很高,很有身份地位。说稠禅师“元出昌黎”,也是从郡望说的,尽管稠禅师并非在昌黎出生, 也从来没有在昌黎生活过。但是,僧人追求的虽是佛门净土,却是在社会现实之中生活,现实中的人抱着很强烈的郡望观念叙事论人,于是,后人为其立传, 也就难免要说到他的郡望了。
2.2 稠禅师幼时生活和少年习武都是在邺度过的。他的祖上本居昌黎,后世迁徙于邺,从稠禅师的出生地说他为“邺人”也是符合实际的。 位于邺下之地的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25 公里的小南海石窟是北齐时稠禅师的门徙邺西灵山寺的方法师为其所建,故又称为“北齐石窟”, 在北齐石窟的中窟内北壁上至今还保留着镌刻有“稠禅师的线雕像”, 并在稠禅师像傍刻有“比丘僧稠供养”六字,石窟题记称其是“刊此岩窟,仿像真容”而刻,据考,这是国内的唯一发现,且保存完好, 十分难得可贵。在此石窟的前壁为纪念稠禅师而题刻有《方法师镂石班经记》, 这是石刻题记中对稠禅师最早的记载,而且此石刻是与稠禅师同时期生活人所记,所以它有较高的可信程度。
据清代著名史学家和方志专家武虚谷《安阳县金石录》载:北齐“方法师镂石班经记, 存八分书乾明元年在善应村洹水北崖上(今河南省安阳县善应镇西龟盖山麓,笔者注)......右记载北齐凿窟造像之始起天保元年,灵山寺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林等,又云至六年中国师大德稠禅师,重莹修成,相好斯备, 考后唐重修古定晋禅院千佛邑碑引集异记云:魏时有大业僧,凭户岩边有大稠树,木坚枝密,其僧将法衣往树欲挂其间,忽尔开而集之,俨然掩合神力......后之人因号稠禅师之寺焉,即此碑称中国师大德者也稠禅师生地即近于此,其讲法又多在邺,故镌经之迹皆其遗矣。”<9>由此可知,碑中所记稠禅师的“生地”(即出生成长之地)应近于这一带的邺下之地,碑中所引《集异记》一书,查其作者为唐代人薛用弱(生卒年不详),《集异记》所载稠禅师之事,为我们研究稠禅师去少林寺之前的少年时代情况, 透露出某些踪迹, 可知至少在唐代时人们就认为这里是“魏时大业僧”稠禅师幼年所居的寺院所在,“魏时”当指北魏时期,按稠禅师生卒年推算约在北魏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之际应是他幼年在邺下寺院的生活时期,这与张 《佥载》:“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 为戏......”所载情况可互为印证。我们从以上碑记和文献史料记载可证稠禅师少年时代的生活成长之地即在邺,据此推断, 稠禅师少年习武也应是在邺期间度过的,绝不会发生在嵩山少林寺之内,(实际上稠禅师少年习武时,少林寺尚未建立。详见后文所考。)张 《佥载》所记我国历史上最早有大量武僧的寺院“常角力腾 为戏”之事,反映的也应是邺下寺院的武僧习武活动,与少林寺毫无关系。
3 少林寺显武并非始于北齐
3.1 少林寺是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 孝文帝为其赏识的印度僧人跋陀传教而修建的寺院,跋陀也称佛陀。当时, 这座寺院与其它寺院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 公里处的嵩山西麓,从北魏太和十九年跋陀居少林寺开始, 到邺人稠禅师在少林寺的出现,在这一时期内均未有少林寺僧人习武的任何文献史料记载 。 据释道宣《续传》载:佛陀:“时又入洛将度有缘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 ,一连五百,众人喧竟,异而观之, 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道业亦应无味,意欲引度...... 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门僧稠,教其定业,”<10>根据上述记载,我们便可清楚的看出,跋陀令弟子道房度得稠禅师之前, 稠禅师也是遁入“沙门”的僧人了。《续传》中也没有片言只语言及跋陀教其习武,而只是说“教其定业”,这与武术无关。故说稠禅师少年在少林寺学拳习武不足为信。道宣《续传》中的这一段话被许多人认为此时的稠禅师也开始进入少林寺习武了,这是缺乏依据的,况且,稠禅师并非跋跎亲度, 而是由其弟子道房所度得。我们从以下讨论中也可看出稠禅师少年习武与少林寺无关。
上述记载慧光“年立十二”,我们据此可推断其跟随跋陀和稠禅师当时的情况,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载:慧光“出家后, 时人号之为圣沙弥,佛陀亦谓其非常人......后在邺为国统(即统领全国寺院僧尼之官,笔者注)。北齐时卒于邺大觉寺。年七十。”<11>汤用彤根据《续传》一书记载慧光卒在北齐时,具体为何年代没有详考。另据《续传·相州演空寺释灵裕传》:灵裕 “年七岁,启文出家,闻惠光(即慧光) 律师英猷邺下,既往归禀,会已没世,才经七日,独嗟天遇,戒约何依,乃回投凭师(道凭亦是邺下僧,笔者注)听于地论,茬苒法席,终于三年, 二十有二,方进具戒。”我们引证的这一条材料, 可说明慧光的卒年最晚不会晚于灵裕19岁之前。按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载:灵裕为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卒于相州(安阳)演空寺,年88岁。据此,我们推算,灵裕在19岁时应为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公元536年),由此可知,慧光卒年应在公元536年之际( 此一结论正好与比丘明复《中国佛学人名辞典》所载慧光卒年时间基本相符),而慧光12岁时应在公元478年, 即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如以上推论不谬,此时嵩山少林寺尚未建立,跋陀其时“随帝南迁,定都伊洛,复设静院,敕以处之”。<12> 慧光正是此时在洛阳被跋陀引度为弟子的,不但稠禅师此时不可能在少林寺, 就是年方12岁的慧光这时也是在洛阳随跋陀学习佛经,而不是在此时还未建立的少林寺内,这说明稠禅师少年习武在少林寺为僧的提法,纯属臆断 , 不足为信。
3.2 关于稠禅师何时居于少林寺?他少年习武是否在少林寺所为? 少林寺显武始于何时?这是我国武术界有诸多争议的问题, 我们通过考据认为,稠禅师到少林寺时的年龄最早不会早于他33岁之前。据《续传》记载:稠禅师“时年二十有八,投巨鹿景明寺......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笔者注)漳洪山道朋禅师,受十四特胜法......后以定觉清想澄然,究略世间全无乐者,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呈已所证, 跋陀曰: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13>另据黄忏华《中国佛教史》载:“所谓少林祖师三藏即佛陀”。<14>
从以上史料的记载,我们可初步得出一个结论, 稠禅师在去少林寺之前,就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练,并往返于河北等地, 才到嵩山谒拜跋陀而居于少林寺。其年龄按上述记载推算,应在33 岁之后到的少林寺(即公元512年,详见后文),而此时少林寺已建寺有17年之久。从稠禅师到少林寺时的年龄分析可证其少年时代并未在少林寺习武,而是他练就了一身武艺成年后才到了少林寺并继跋陀之后成为少林寺二祖。据唐代开元十六年立《嵩岳少林寺碑》中有一条重要记载, 此碑称“稠禅师,探求正法,住持塔庙。”<15>而跋陀此时已“年渐迟暮,不予僧论, 委诸学徒自相成业,躬移寺外。”<16> 由“拳捷骁武”的二祖稠禅师主持少林寺后,对开创少林寺僧众的习武风气, 以及对以后逐步在各种复杂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精湛而丰富的少林武功, 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和影响。
3.3 关于少林寺武术的起始时间,体育史学界在新中国建立前后,都做了大量的研究考证工作。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观点, 是已故著名体育史学家唐豪先生《行健斋随笔》中讲的一段话:“少林武僧著称于北齐者,有稠禅师......言其能跃首至梁,引重千钧,拳捷骁武,动骇物听。”(转引自无谷等编《少林寺资料集》第23页,1982年书目文献出版社。)一家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一部很有影响的《中国武术史》,在该书“少林拳”一文里称:《太平广记》载:“少林武僧,著称于北齐者有稠禅师,能跃首至梁,引重千钧,拳捷骁武。”<17>我们读宋人李 《太平广记》, 知道其中绝不会有《中国武术史》所载稠禅师为北齐“少林武僧”这段话的“原文”。该书以引号所标,表明此为《太平广记》中原文,确易产生误解。 唐豪先生和《中国武术史》作者在此均认为稠禅师是一个“北齐”时代的少林武僧。我们认为, 将稠禅师列为北齐时代少林武僧的这种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少林寺武僧的出现要早于北齐时代, 稠禅师应为“北魏”时期的少林寺第一个武僧。为了将这一问题搞清楚, 我们依据有关史料分析,可得出明确结论:(1)稠禅师在北魏,特别是在北齐时影响最著,被称为“国师”。故张 在《佥载》中记述稠禅师事略时以“北齐”稠禅师冠之。道宣《续传》在撰写稠禅师传时, 也是以“齐邺西龙山云门寺释僧稠传”为名的,皆因其在北齐时最为盛名,佛学地位最高,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又以81岁高龄卒于邺下寺院,其卒年时间也在北齐时代,故后人受此影响,多称为北齐禅师。但是, 如将稠禅师在少林寺那段时间里称为“北齐少林武僧”,那就有所不妥了。(2)稠禅师应该确定为何时少林武僧?虽然史无记载,但有纪年可循。稠禅师卒于北齐乾明元年,按其卒时年龄推断,应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如以前文所考稠禅师在33岁之际到少林寺为僧算起, 稠禅师实际到少林寺的时间应在北魏宣武帝延昌(公元512-515年)年间,最晚不会晚于北魏孝明帝(公元516-528年在位)之后。而北齐时,稠禅师早已离开了嵩山少林寺,实际上,在孝明帝之后,稠禅师就已不在少林寺。
据《续传》云:稠禅师“又移怀州马头山,魏孝明帝夙承令德,前后三召,乃辞云。......帝逐许焉,乃就山送供。”魏孝武帝永熙元年(公元532年), “既召不出,亦于尚书中为立禅室,集徒供养。”又北转常山定州等地, 到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下诏:“久闻风德常言遇,今敕州令师赴邺,教化群生。”“稠年过七十,神号清旷,动发人心。”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3年),文宣帝高洋下诏为稠禅师在“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今河南省安阳市西20公里的水冶镇南)之阳,为构精舍,名云门寺,请以居之,兼为石窟大寺主。”“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绝无患恼,端坐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一。”(以上均见道宣《续传》卷十六) 这与安阳县小南海北齐石窟题刻“方法师镂石班经记”中对稠禅师的记载完全一致。我们引用以上资料,意在说明稠禅师在北魏孝明帝之后,一直到稠禅师在北齐乾明元年卒于邺城之前的十年中,他再也没有居住过少林寺, 稠禅师70岁以后都是在邺龙山云门寺中度过的, 故将稠禅师列为北齐少林寺武僧是缺乏根据的,无疑,稠禅师应界定为“北魏少林寺武僧”,则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这里还说明一个令人长期不解的问题,为什么稠禅师之后一直到隋唐以前,少林寺僧人的习武活动突然不见一点踪影, 在很大程度上恐怕与稠禅师离寺返邺有一定关联, 也就是说稠禅师出走后少林寺的武事活动也就逐渐冷落下来,直到隋唐之际才发生了“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之”和“率众拒伪师,抗表以明大顺,执充侄仁则以归本朝”这两件事。(事见裴 《嵩岳少林寺碑》) 但这些事件能否认为是少林寺僧众又开始出现了习武活动却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4、结束语
在武术史上,我们推翻了一个根本不懂武术的印度僧人达摩, 而将真正在少林寺武术史上有开创之功的少林寺二祖“拳捷骁武”的邺人稠禅师,在少林武术史上又搞的扑朔迷离,难辨真伪。实际上稠禅师的武功既不是在少林寺成就,更非跋陀所传, 这是极需要澄清的一个少林寺武术的历史源流问题。稠禅师本人的经历, 说明一个极为重要而显见的事实,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少林寺武术的开创和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国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武僧们进入少林寺前就学有武艺, 怀有绝技分不开的,这些人在进入少林寺后, 又将自己所学武技传授于寺院内不会武功或武功不精的其它僧人,在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和少林寺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根据护寺护法和自身生存的需要, 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的中国佛教, 才能产生少林寺僧众好武习拳的尚武风气和传统。
5、参考文献
1.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北京:中华书局, 1983.570
2. 任继愈·杜继文·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15
3. 张 ·《朝野佥载·稠禅师》
4. 李百乐·《北齐书·孝昭帝纪》
5. 6、10、13 道宣·《续高僧传·齐邺西龙山云门寺释僧稠传》
7. 谭 华·北朝僧人习武与少林武术探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1.4
8. 比丘明复·中国佛学人名辞典,北京:中华书局, 1988.212
9. 武虚谷·《安阳县金石录》卷一
1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613
12.16道宣·《续高僧传·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佗传》
14.黄忏华·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133
15.无谷、刘志学·少林寺资料集,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246
17.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211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