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理大师与崇寿寺
洪理大师与崇寿寺
刘兴晔
洪理大师在咸州 洪理大师法号行广,号宣徽洪理大师。大师生于辽大安五年(1089),卒于金正隆元年(1156),享年68岁。明代欧德广《重修崇寿寺石塔记》载:“父长者王君,母刘氏梦吞珠生。师年十二,俗果成现祥瑞。”崇寿寺及塔之住持僧人的早且完备的记述,还有崇寿寺末代住持戒五禅师保存的寺内传存《祖师事略》。“洪理大师,东京辽阳府人。”“父长者王君,母刘氏梦吞珠生。师年十二,俗果成现祥瑞。”“年十二出家,在辽阳某大寺剃度为沙弥。二十岁受具足戒,为比丘僧。二十多岁,云游四方,参名山、拜名寺、访名师,最后在河淮间某寺,从曹洞宗某大师,学曹洞禅理,尽得其传。四十岁前后,在东京辽阳弘扬曹洞禅理,名扬两京(东京辽阳、上京会宁)……”洪理大师20岁时为金天会六年即1128年,此时还没有上京会宁府,只有上京咸州。
洪理大师为金初名僧 《重修崇寿寺石塔记》和《祖师事略》谓大师“母刘氏梦吞珠生”,“年十二,俗果成,现祥瑞”,有“因缘”。“年十二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多岁,云游四方,参名山,拜名寺,访名师”,“从曹洞宗某大师,学曹洞禅理,尽得其传。四十岁前后,在东京辽阳弘扬曹洞禅理,名扬两京……”成为一代大德高僧。
洪理大师是金国第一位国师 国师是我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金代,国师的名义更见明确。《大金国志》卷三十六《浮图》条说:“浮图之教……在京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列郡曰都纲,具曰维那。……国师,在京之老宿也,威仪如王者师,国主有时而拜。服正红袈裟,升堂问话讲经,与南朝等。”僧录为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平州府等五京僧职,僧正为咸州路等二十一路的僧职,惟有国师才是京城的都僧录。《先祖事略》载,高僧洪理大师“四十五岁时”“任上京都僧录”,“皇帝赐上京都僧录行广,以宣徽洪理大师称之”。这一年是天会十一年即1233年,可见洪理大师是金国第一代国师。金代国师(上京都僧录),只有咸州城崇寿寺的洪理大师(1133~1165)和会宁府宝胜寺的宝严大师(1165~1188)二人。金代即便其他五京的高僧如僧悟铢于“皇统中,授中都右街僧录,赐号文悟大师”(《补续高僧传·悟敏悟铢二传戒大师传》卷十七),南京僧录僧浩(《补续高僧传·政言了奇二师传》卷十二),也不过是僧录而已。因大师为国师,皇帝尚以“宣徽洪理大师称之”,“故少有呼其法名行广者”。
洪理大师留在咸州建崇寿寺 天眷元年即1138年,会宁府建成使用,金熙宗从咸州迁都会宁府称上京。国家迁都,事关国祚,询诸国师,建造塔寺,此其宜也。《祖师事略》载:“五十岁时,朝廷准其选地建寺、建塔。大师选中咸州,这里有唐建寺庙废址,于是筹建新寺。”这一年洪理大师“年五十”,皇帝准其选地建寺,大师留在咸州,建造崇寿寺,崇寿寺由此而来。
二年建成辽左第一巨寺 关于咸州崇寿寺建设工期与规模,《祖师事略载“四方布施逾巨万,二寒暑全部竣工。殿阁楼亭数百间,辽左无匹。大师额寺名曰崇寿寺。”金人王寂看到的崇寿寺,有三宝佛殿、大悲殿、观音殿、地藏殿、九曜阁以及山门、两廊、石塔、僧房、库厅、钟鼓楼等诸多建筑。也只有皇家敕准,才能斥资“巨万”,仅用“二寒暑”时间,就建成“殿阁楼亭数百间”的“辽左无匹”的寺院,这正是国师与皇家寺庙的投资、速度、规模和效果啊。
洪理大师圆寂 洪理大师圆寂之年有二说:一是上文中的金正隆元年(1156),明代欧德广《重修崇寿寺石塔记》载,洪理大师“寿六十八岁示寂,正隆元年二月朔旦,葬于塔中”;二是金大定三年(1163),《祖师事略》所说“六十八岁,大师入灭,时大定三年也”,史家多不取此说。
崇寿寺的佛教流派 崇寿寺始建于唐代,辽代建崇寿寺塔,当为密宗。金代洪理大师“从曹洞宗某大师,学曹洞禅理,尽得其传”,可见崇寿寺为禅宗之曹洞宗。明正统十二年黄瓒撰《重修石塔寺碑记》称:“开原城之西南,有寺曰石塔,即古崇寿禅林也。”“余抚其旧碑,虽无全文可考,其幸存而见者,则‘崇寿禅林’四字昭然。”1990年后民间复建崇寿寺,黄色琉璃瓦,供藏传佛教照像,当是密宗。2006年着手复建崇寿寺,定名崇寿禅寺,仍宗禅宗。
金代崇寿寺在西山之上 洪理大师在咸州什么地方选址建塔,据考,是在金代紫霞山上,而不是在咸州城内。紫霞山今称黄龙岗,古今皆有俗称曰西山。
1、考王寂《辽东行部志》:“癸未,登紫霞山”,“丙戌,复归咸平路,经西山崇寿寺,昔予官守于此,寺已荒废,今十有五年,颓毁殆尽,又非曩昔之比,低徊感怆,遂留诗于寺壁,云,紫霞山寺久不来,往昔破碎今摧颓……”可见金代,西山又名紫霞山(一俗一雅之称),亦今之西山又名黄龙岗(亦一俗一雅之称),山上有寺名崇寿寺。即崇寿寺在山上,不在咸平城里。
2、史载崇寿寺有标志性建筑“崇寿寺塔”,即弘理大师“建崇寿寺”后,弟子为其所建“葬骨”之塔。山上是否有“塔”则至关重要。
3、西山黄龙冈上有塔。考民国六年本《开原县志·古迹》:“龙冈石塔,郭西北冈脉起伏处,有山坳曰塔子沟。冈岭左右环抱,小塔居中,四围桃杏繁植,春秋佳日,游人甚多。”
4、实地考证黄龙岗西段山坳确实有寺有塔,今有碎砖烂瓦之遗存,当地百姓特别是山坳主人项应怀肯定有寺有塔,只说不出为何寺何塔。
崇寿禅林 据载,咸平崇寿寺,也称崇寿禅林。明黄瓒《重修石塔寺碑记》载:“开原城之西南,有寺曰石塔,即古崇寿寺禅林也”,“余抚其旧碑,虽无全文可考,其幸存而见者,则‘崇寿禅寺’四字昭然”。
了公讲法咸平禅林 了公长老为义州弘政(辽宁义县)人,俗姓宋名行录,生于金天会十二年(1134)。幼年出家于大嘉福寺,拜神公为师,9岁得剃度,15岁即代师讲法。后先后游学、讲法于“咸平禅林”、锦州大明寺、懿州崇福寺等著名寺院。后应东京留守曹王之邀,住持大惠安寺,但因“性乐闲寂”,不久即遁于闾山宁国寺。明昌年间(公元1190年—1196年)被迎入龙潭寺(今潭柘寺)任住持,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秋圆寂。北京今存了公长老塔及碑铭。
崇寿寺荒废 咸州紫霞山崇寿寺开始建设于1138年,1140年峻工,到三十几年后的1175年时,此时非但洪理大师早已辞世,即使其“寺已荒废”。当时在咸平任辽东路转运司漕官的王寂,在其后来日记体著作《辽东行部志》中回忆说:“予官守于此,寺已荒废”。因为天德二年(1150)海陵王迁都燕京,连上京会宁府的宫殿都给“毁”了,忙于穷兵赎武的对宋战争,咸平府等东北地区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佛事亦衰,故此荒废。
下院崇寿寺 1175年漕官王寂离开咸平后,荒废的崇寿寺因无力维修而越发破落,合并于城内西塔寺成为其下院。开原宗教界盛传,今天城内的崇寿寺长期以来一直是上院,有不止一个下院。而成为西塔寺下院的崇寿寺,至已升职为提典辽东刑狱的王寂“十有五年”(1190)后再来咸平时,“颓毁殆尽,又非曩昔之比”。崇寿寺残破的程度令其“低徊感怆”,“留诗”说“往昔破碎今摧颓”,寺中只有“一钵残僧”,满眼“藜藿”荒草,“百身古佛眠莓苔”。
上院西塔寺 王寂重游崇寿寺后三日,到西塔寺“谒御史范元济”,说明当时西塔寺“诚足为边城壮观,它寺莫与比矣”(黄瓒《重修石塔寺碑记》)。古时名士有观瞻名胜、下榻寺院、参禅问道之雅俗,侍御史范元济到西塔寺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都说明西塔寺值得一来,而不似王寂因“昔予官守于此”怀旧而重回的崇寿寺。且这“十有五年”间,金代最著名文学家、金本土文学开山人物蔡珪曾为洪理大师撰写碑文,这碑就立在西塔寺中,是王寂此前所未有的。《辽东行部志》载:“既别,登九曜阁,有蔡正父所撰弘理大师碑”。弘理大师即洪理大师。王寂与范元济道别后,才知道西塔寺内还有他所不知的大师碑。西塔寺是体量很大的一组建筑群,大师碑立于豪华的“九曜阁”中,这又是“颓毁殆尽”的崇寿寺所无法相比的。可惜碑文无存,内中定有今人所不知的更为详细的记述。既如开原名刹威远龙潭寺,民国年间仍是崇寿寺的下院。
崇寿寺迁入城内 西山崇寿寺彻底倾圯后,就迁入城内上院西塔寺了,西塔寺从此改称崇寿寺。崇寿寺到了明代,称石塔寺。至今寺称崇寿寺,地称石塔村,另有石塔小学、塔子胡同等文化文遗存。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