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昆明古塔:犹映千古日月之辉 足标唐季南诏之美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昆明古塔:犹映千古日月之辉 足标唐季南诏之美

  唐宋之际,昆明物阜民丰,富甲滇省,文化昌盛,佛音繁响,始筑塔,现遗有东、西寺塔和宜良法明寺塔,犹映千古日月之辉,足标唐季南诏之美。元代,昆明为云南行省治所,马可·波罗曾来拜访,称为"壮丽的大城"。此期间水利疏通,良田万顷,经济繁荣,文化富丽,名闻京都,西山筇竹寺内雄辩法师大寂塔、官渡妙湛寺东塔俱是证物。明清一依旧制,更为发达。规模惊海内的风鸣山金殿、邹竹寺五百罗汉的雕塑、《滇南本草》的出版,郑和、杨升庵、兰茂、钱南园、担当、"杨门七子"、"五华五子"、袁嘉谷等文人雅士的诗文书画,都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卓尔不凡。在古塔建筑方面,则官渡金刚塔、大德寺双塔、金马寺塔、妙高寺塔、五老山定风塔、马掌山群塔、宜良启文塔和天乙庵石塔诸名塔,都表现着昆明文化艺术的灿烂。

  东寺塔与西寺塔

  民国以前,踏进昆明地界,遥遥在望的高层建筑就是东西对峙的两茎高塔---东寺塔与西寺塔,如果你是夜晚光临,则两塔所有佛龛明灯燃起,灿若星河串落,立时令人有天上人间之感。

  东寺塔位于今书林街,西寺塔位于今东寺街,两塔原有寺,塔、寺均建于南诏国时代。彼时城内有常乐寺,寺内塔即东寺塔,又称常乐寺塔,与之相对处有慧光寺,寺内塔称西寺塔,又称慧光寺塔,今寺俱废,塔尚存。

  东寺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13级,底层南面辟有塔门,有地宫,深1·5米,原置木雕坐佛一尊,今佚失,2-12层四面设凳,凳内置石佛一尊,皆善男信女所捐。各层出槽以10层平砖叠涩出挑,第二层作犬牙棱角。塔顶四角置铜制"迦楼罗"4只,每只高达2·03米,在西南、东北角"迦楼罗"喙内,各放管状口笛一枚,每当西南风起,"迦楼罗""呜呜"鸣叫,声闻遐迩,另两只则不安口笛,以示其为雄性。惜乎口笛为风露所锈,早已不鸣。"迦楼罗"俗称金鸡,或金翅鸟,佛经称其展翅覆盖3确万里,全"浮堤"(世界)只容其一足,性喜食龙,为镇水患之神。昆明昔有盘龙江、金汁河、银汁河、海源河、宝象河、马料河6条江河纵贯而过,因水利失修,水患频繁,人多为害,故专设此物以镇水怪河妖。"迦楼罗"既为金鸡,此塔又称金鸡塔。塔刹为铜制,由相轮、伞盖、圆光、牟尼珠组成,贯穿于中心柱上。第八层处最宽,以上五层急剧收分,全塔形如天弓,极具张力,线条流畅。

  西寺塔与东寺塔形制相同,不同者只在西寺塔无地宫。两塔相同还有一趣事: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昆明大地震,西寺塔倒坍,4年后,重建此塔,而蓝本悉依东寺塔。及至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昆明又复地震,此番是东寺塔倾坍,50年后(光绪九年),重修东寺塔,又按西寺塔式样复制,二塔互为蓝本,这在中国古塔史上恐无二例。二塔亦因此得以保持唐塔原样不变。

  二塔建造时代和营造师,历有三说。一说为唐贞元初(公元785-805年)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建;一说为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大匠尉迟恭稻建;一说为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大匠尉迟恭稻建。王嵯巅其人是南诏王权臣,公元816年,斌南诏王劝龙殷,立其弟劝利殷。公元829年,统兵犯四川,攻陷祷、耶、戒3州,大军进逼成都,劫掳10日,掠子女百工数万南归,"大匠尉迟恭稻"或是彼时被掳匠人。王暖巍晚年好佛,修浮图,倡佛事,东西二塔即由其主持,尉迟恭稻设计建造。

  东西寺塔与其他塔不同的地方,还在其微妙的倾斜度。据1981年和1984年测定,发现东寺塔顶部中心向西南倾斜52厘米,西寺塔顶中心也向西南倾斜43厘米,二塔倾斜方向正对昆明地区信风口 印度洋刮来的西南风。据有关资料证明,如果说这一设计是建塔人测量过昆明风向而有意作出的,以此对抗猛烈的西南风,以彼时的科学程度,似尚末达到如此水平,全国唐塔中,也无此例。但塔上西南方向金鸡口中璃有口笛,可以迎风长鸣,那么古代建筑家利用西南风的构想无疑是有的,二者之间如此巧合,岂非天意?

  筇竹寺雄辩法师大寂塔

  云南梁王时代,有法师姓李,昆明人,法名雄辩,是一方高僧。其师从国师杨子云,人内地求法25年,深得释学精髓。还乡后,梁王以其道德学问过人,师事之。雄辩法师在滇省首开讲宗,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解《华严经》、《维摩洁经》诸大宗法典。卒于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享年73,行腊47,火化后,有五色舍利露现。弟子玄妙、玄坚等于是起塔于玉案山之阳(即今筇竹寺后山苗圃内)而葬之。塔式为喇嘛塔,至今保存完好。

  该塔通高3·5米,矩形台基,围5x3米,高0·5米,分档多面须弥座式,4面8角52棱。上为覆钵状塔身。塔刹基部为砖砌多面须弥座,上置砂石13天(相轮),再上伞盖宝珠(今已毁)。

  塔为喇嘛塔中和尚舍利塔,内贮法师遗骨。喇嘛教传人昆明自元代始,彼时也最为盛行,故僧家大多以喇嘛塔贮骨,雄辩法师塔是昆明地区保存最好的一座喇嘛塔。然塔已苔藓斑驳,风化疏松。世易时移,毕竟已经过680余个春秋了。

  塔前原有砂质石碑一块,额题《大元洪镜雄辩法师大寂塔铭》,惜今已失。

  官渡妙湛寺东塔

  古代"昆明八景"中有"官渡渔灯"一景,诗赞云:

  朝泛昆池艇,夜归官渡村。

  鱼穿杨柳叶,灯隐荻花根。

  浦远星沈影,江空月吐痕。

  闲邀邻父饮,篝火醉清罇。

  官渡是昆明南郊重镇,距市区仅5公里。元代,滇池水满盈野,官渡为官家大贾航运交通的要津渡口,从诗文中可知,这里曾是荻苇蔽天,绿杨铺岸,渔火隐隐,江空月明的一方胜景。曾于此设县,后并人昆明。后随水位下降,它渐渐远离滇池,成为内陆之地,而今则高楼大厦毗连而起,商业集市、农贸交通繁兴,成为昆明市4区之一。

  官渡镇有螺峰村,村内原有一寺名"妙湛",寺内有塔一对,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大地震,西塔倾记,仅余东塔。二塔原是妙湛寺配置建筑,寺建于元泰宣四年(公元1327年),并有石碑一块,额题《创修妙湛寺碑记》,其中有语:"矧夫历间,催萧墙之祸,靡有孑遗,独兹刹、幢岿然而免回禄者。""回禄"指火灾,这句话是说其余均遭遇火灾,独剩东塔(幢)末毁。 东塔为密檐实心方形砖塔,13层,高17·5米,底边长2·7米。方

  形台基,边长5·5米。第一层2·6米,无门,2-13层各高1·2米,四面有券龛,出檐以6层平砖叠涩出挑,第二层为棱角牙子。塔身第八层起始明显收分,顶部四角置铜制"迹楼罗",中心塔刹已损,仅剩刹杆、相轮。1957年修塔时,发现塔砖有苑文。此塔为元塔精品,现已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渡金刚宝座塔

  在妙湛寺塔后面,另有一享誉海内的名塔,即金刚宝座塔。

  其塔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比号称中国金刚宝座塔之祖的北京真觉东寺塔还要-早15年。目前,国内现存金刚宝座塔不到10座,除3座明塔外,其余都是清塔,尤其官渡金刚宝座塔还是中国,准----座纯用砂石砌就的金刚塔。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漫说佛塔》一文中,专门谈到官渡妙湛寺金刚宝座塔与北京真觉寺塔、西北碧云寺塔同为中国喇嘛塔中的宝贵实例。此塔也是云南惟一的一座金刚宝座塔,对研究古代建筑、宗教、艺术有重要意义。

  金刚宝座塔的共同特征是,在方形座基上建立5塔,中心塔大,四角塔小,这是密宗金刚部的"曼陀罗"(神坛),供奉金刚五部佛及诸天菩萨。

  官渡金刚塔同为方形金刚座式石塔,基部是方形高台,高4·7米,边长10·4米,四周设勾栏,基座下部有十字贯通四道券门,称"穿心塔"。台中主塔雄伟异常,高16.05米,犹如喇嘛塔。正方须弥座,边长5·5米,高2·7米,束腰有间柱。塔身为桶状,两头粗,中间细。下半部为七圈莲瓣,又称七宝金刚圈,如台阶样层层收缩。上半部塔体光滑如覆钵,上大下小,四面设佛龛,又称开眼光门。塔身之上是方形须弥式塔颈,上承十三天(相轮)。塔刹有铜锻伞盖、垂八铃锋,盖面立四铜铸天王宝像。再上为石制圆光,四面有小铃锋。刹顶为宝瓶、宝珠。四角小塔形如主塔,高5米,其塔一主四副,构成参差错落的节奏,宛如一曲现代立体交响乐,主旋律配以副旋律,主调附以和声,形成一唱三叹,无限回旋的意境。

  佛经说,金刚界为始觉上转法门,成五种正等正觉果智(五种至高无上的智慧),因此派生成五部佛祖。金刚五塔为对应五佛的供养和尊奉:正中大塔是至高无上的佛部,4个小塔是四方各部。大塔四面眼光门内的佛是四方佛,大塔本身是无形大日如来的象征,无须再现色身。塔身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五佛座骑,是对五佛部进一步的恭维和宣教:东面正中浮雕狮子,取狮为万兽王之意,象征毗卢遮那佛,为诸法之王;两翼为象,取象力无匹,诸兽无敌之意,喻金刚部阿众佛无坚不摧,无魔不破;南面雕双马,取马行疾速之意,喻宝部宝生佛,宝生佛又名灌顶法王,在俗人头上洒水数滴,即能立地成佛,马行捷,象征三密修行,快捷无伦;西面雕双孔雀,取孔雀为瑞禽、百鸟之王,生西方极乐世界,能歌舞,善表演之意,喻莲花部阿弥陀佛(佛经说,见孔雀可托生极乐世界,永世欢乐);北面雕人头鸟,法名"迦楼罗",又名大鹏金翅鸟,威力盖地,能降诸龙,喻羯摩部不空成就佛,意为羯摩法王摄引一切,无不归者。

  在基座十字券洞窟窿顶部,嵌有铜铸雕板一块,四角云纹为饰,中央八叶莲花,跌坐八如来,正中大日如来独坐,此是佛教法器"金刚界九会曼陀罗"。

  唐宋之际,昆明物阜民丰,富甲滇省,文化昌盛,佛音繁响,始筑塔,现遗有东、西寺塔和宜良法明寺塔,犹映千古日月之辉,足标唐季南诏之美。元代,昆明为云南行省治所,马可·波罗曾来拜访,称为"壮丽的大城"。此期间水利疏通,良田万顷,经济繁荣,文化富丽,名闻京都,西山筇竹寺内雄辩法师大寂塔、官渡妙湛寺东塔俱是证物。明清一依旧制,更为发达。规模惊海内的风鸣山金殿、邹竹寺五百罗汉的雕塑、《滇南本草》的出版,郑和、杨升庵、兰茂、钱南园、担当、"杨门七子"、"五华五子"、袁嘉谷等文人雅士的诗文书画,都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卓尔不凡。在古塔建筑方面,则官渡金刚塔、大德寺双塔、金马寺塔、妙高寺塔、五老山定风塔、马掌山群塔、宜良启文塔和天乙庵石塔诸名塔,都表现着昆明文化艺术的灿烂。

  东寺塔与西寺塔

  民国以前,踏进昆明地界,遥遥在望的高层建筑就是东西对峙的两茎高塔---东寺塔与西寺塔,如果你是夜晚光临,则两塔所有佛龛明灯燃起,灿若星河串落,立时令人有天上人间之感。

  东寺塔位于今书林街,西寺塔位于今东寺街,两塔原有寺,塔、寺均建于南诏国时代。彼时城内有常乐寺,寺内塔即东寺塔,又称常乐寺塔,与之相对处有慧光寺,寺内塔称西寺塔,又称慧光寺塔,今寺俱废,塔尚存。

  东寺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13级,底层南面辟有塔门,有地宫,深1·5米,原置木雕坐佛一尊,今佚失,2-12层四面设凳,凳内置石佛一尊,皆善男信女所捐。各层出槽以10层平砖叠涩出挑,第二层作犬牙棱角。塔顶四角置铜制"迦楼罗"4只,每只高达2·03米,在西南、东北角"迦楼罗"喙内,各放管状口笛一枚,每当西南风起,"迦楼罗""呜呜"鸣叫,声闻遐迩,另两只则不安口笛,以示其为雄性。惜乎口笛为风露所锈,早已不鸣。"迦楼罗"俗称金鸡,或金翅鸟,佛经称其展翅覆盖3确万里,全"浮堤"(世界)只容其一足,性喜食龙,为镇水患之神。昆明昔有盘龙江、金汁河、银汁河、海源河、宝象河、马料河6条江河纵贯而过,因水利失修,水患频繁,人多为害,故专设此物以镇水怪河妖。"迦楼罗"既为金鸡,此塔又称金鸡塔。塔刹为铜制,由相轮、伞盖、圆光、牟尼珠组成,贯穿于中心柱上。第八层处最宽,以上五层急剧收分,全塔形如天弓,极具张力,线条流畅。

  西寺塔与东寺塔形制相同,不同者只在西寺塔无地宫。两塔相同还有一趣事: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昆明大地震,西寺塔倒坍,4年后,重建此塔,而蓝本悉依东寺塔。及至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昆明又复地震,此番是东寺塔倾坍,50年后(光绪九年),重修东寺塔,又按西寺塔式样复制,二塔互为蓝本,这在中国古塔史上恐无二例。二塔亦因此得以保持唐塔原样不变。

  二塔建造时代和营造师,历有三说。一说为唐贞元初(公元785-805年)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建;一说为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大匠尉迟恭稻建;一说为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大匠尉迟恭稻建。王嵯巅其人是南诏王权臣,公元816年,斌南诏王劝龙殷,立其弟劝利殷。公元829年,统兵犯四川,攻陷祷、耶、戒3州,大军进逼成都,劫掳10日,掠子女百工数万南归,"大匠尉迟恭稻"或是彼时被掳匠人。王暖巍晚年好佛,修浮图,倡佛事,东西二塔即由其主持,尉迟恭稻设计建造。

  东西寺塔与其他塔不同的地方,还在其微妙的倾斜度。据1981年和1984年测定,发现东寺塔顶部中心向西南倾斜52厘米,西寺塔顶中心也向西南倾斜43厘米,二塔倾斜方向正对昆明地区信风口 印度洋刮来的西南风。据有关资料证明,如果说这一设计是建塔人测量过昆明风向而有意作出的,以此对抗猛烈的西南风,以彼时的科学程度,似尚末达到如此水平,全国唐塔中,也无此例。但塔上西南方向金鸡口中璃有口笛,可以迎风长鸣,那么古代建筑家利用西南风的构想无疑是有的,二者之间如此巧合,岂非天意?

  筇竹寺雄辩法师大寂塔

  云南梁王时代,有法师姓李,昆明人,法名雄辩,是一方高僧。其师从国师杨子云,人内地求法25年,深得释学精髓。还乡后,梁王以其道德学问过人,师事之。雄辩法师在滇省首开讲宗,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解《华严经》、《维摩洁经》诸大宗法典。卒于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享年73,行腊47,火化后,有五色舍利露现。弟子玄妙、玄坚等于是起塔于玉案山之阳(即今筇竹寺后山苗圃内)而葬之。塔式为喇嘛塔,至今保存完好。

  该塔通高3·5米,矩形台基,围5x3米,高0·5米,分档多面须弥座式,4面8角52棱。上为覆钵状塔身。塔刹基部为砖砌多面须弥座,上置砂石13天(相轮),再上伞盖宝珠(今已毁)。

  塔为喇嘛塔中和尚舍利塔,内贮法师遗骨。喇嘛教传人昆明自元代始,彼时也最为盛行,故僧家大多以喇嘛塔贮骨,雄辩法师塔是昆明地区保存最好的一座喇嘛塔。然塔已苔藓斑驳,风化疏松。世易时移,毕竟已经过680余个春秋了。

  塔前原有砂质石碑一块,额题《大元洪镜雄辩法师大寂塔铭》,惜今已失。

  官渡妙湛寺东塔

  古代"昆明八景"中有"官渡渔灯"一景,诗赞云:

  朝泛昆池艇,夜归官渡村。

  鱼穿杨柳叶,灯隐荻花根。

  浦远星沈影,江空月吐痕。

  闲邀邻父饮,篝火醉清罇。

  官渡是昆明南郊重镇,距市区仅5公里。元代,滇池水满盈野,官渡为官家大贾航运交通的要津渡口,从诗文中可知,这里曾是荻苇蔽天,绿杨铺岸,渔火隐隐,江空月明的一方胜景。曾于此设县,后并人昆明。后随水位下降,它渐渐远离滇池,成为内陆之地,而今则高楼大厦毗连而起,商业集市、农贸交通繁兴,成为昆明市4区之一。

  官渡镇有螺峰村,村内原有一寺名"妙湛",寺内有塔一对,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大地震,西塔倾记,仅余东塔。二塔原是妙湛寺配置建筑,寺建于元泰宣四年(公元1327年),并有石碑一块,额题《创修妙湛寺碑记》,其中有语:"矧夫历间,催萧墙之祸,靡有孑遗,独兹刹、幢岿然而免回禄者。""回禄"指火灾,这句话是说其余均遭遇火灾,独剩东塔(幢)末毁。 东塔为密檐实心方形砖塔,13层,高17·5米,底边长2·7米。方

  形台基,边长5·5米。第一层2·6米,无门,2-13层各高1·2米,四面有券龛,出檐以6层平砖叠涩出挑,第二层为棱角牙子。塔身第八层起始明显收分,顶部四角置铜制"迹楼罗",中心塔刹已损,仅剩刹杆、相轮。1957年修塔时,发现塔砖有苑文。此塔为元塔精品,现已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渡金刚宝座塔

  在妙湛寺塔后面,另有一享誉海内的名塔,即金刚宝座塔。

  其塔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比号称中国金刚宝座塔之祖的北京真觉东寺塔还要-早15年。目前,国内现存金刚宝座塔不到10座,除3座明塔外,其余都是清塔,尤其官渡金刚宝座塔还是中国,准----座纯用砂石砌就的金刚塔。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漫说佛塔》一文中,专门谈到官渡妙湛寺金刚宝座塔与北京真觉寺塔、西北碧云寺塔同为中国喇嘛塔中的宝贵实例。此塔也是云南惟一的一座金刚宝座塔,对研究古代建筑、宗教、艺术有重要意义。

  金刚宝座塔的共同特征是,在方形座基上建立5塔,中心塔大,四角塔小,这是密宗金刚部的"曼陀罗"(神坛),供奉金刚五部佛及诸天菩萨。

  官渡金刚塔同为方形金刚座式石塔,基部是方形高台,高4·7米,边长10·4米,四周设勾栏,基座下部有十字贯通四道券门,称"穿心塔"。台中主塔雄伟异常,高16.05米,犹如喇嘛塔。正方须弥座,边长5·5米,高2·7米,束腰有间柱。塔身为桶状,两头粗,中间细。下半部为七圈莲瓣,又称七宝金刚圈,如台阶样层层收缩。上半部塔体光滑如覆钵,上大下小,四面设佛龛,又称开眼光门。塔身之上是方形须弥式塔颈,上承十三天(相轮)。塔刹有铜锻伞盖、垂八铃锋,盖面立四铜铸天王宝像。再上为石制圆光,四面有小铃锋。刹顶为宝瓶、宝珠。四角小塔形如主塔,高5米,其塔一主四副,构成参差错落的节奏,宛如一曲现代立体交响乐,主旋律配以副旋律,主调附以和声,形成一唱三叹,无限回旋的意境。

  佛经说,金刚界为始觉上转法门,成五种正等正觉果智(五种至高无上的智慧),因此派生成五部佛祖。金刚五塔为对应五佛的供养和尊奉:正中大塔是至高无上的佛部,4个小塔是四方各部。大塔四面眼光门内的佛是四方佛,大塔本身是无形大日如来的象征,无须再现色身。塔身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五佛座骑,是对五佛部进一步的恭维和宣教:东面正中浮雕狮子,取狮为万兽王之意,象征毗卢遮那佛,为诸法之王;两翼为象,取象力无匹,诸兽无敌之意,喻金刚部阿众佛无坚不摧,无魔不破;南面雕双马,取马行疾速之意,喻宝部宝生佛,宝生佛又名灌顶法王,在俗人头上洒水数滴,即能立地成佛,马行捷,象征三密修行,快捷无伦;西面雕双孔雀,取孔雀为瑞禽、百鸟之王,生西方极乐世界,能歌舞,善表演之意,喻莲花部阿弥陀佛(佛经说,见孔雀可托生极乐世界,永世欢乐);北面雕人头鸟,法名"迦楼罗",又名大鹏金翅鸟,威力盖地,能降诸龙,喻羯摩部不空成就佛,意为羯摩法王摄引一切,无不归者。

  在基座十字券洞窟窿顶部,嵌有铜铸雕板一块,四角云纹为饰,中央八叶莲花,跌坐八如来,正中大日如来独坐,此是佛教法器"金刚界九会曼陀罗"。

  金马之所以历为人们所景仰,以至立寺立塔立坊纪念它,并非真如《蛮书》所说阿育王派三太子来滇见神而词之这样简单。关于金马与碧鸡的传说由来已久,只是樊绰《蛮书》是具体明确了金马碧鸡所指为昆明景物的第一本书,其云:"金马山,在拓东城螺山南二十余里,高百余丈,与碧鸡山东南西北相对。土俗云:昔有金马往往出现山上,亦有神词……碧鸡山,在昆池两岸,山与拓东城隔水相对,从东来者,冈头数十里已见此山,山势特秀,池水清澹"。

  金马碧鸡神话流传到后世,尤其是佛教在云南兴盛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异,被佛教加以"教化",变成在印度大兴佛教的阿育王的神驹走失,派三太子前来追赶的宗教故事。其说阿育王有神驹一匹,金光耀眼,日行万里,一日看护人不慎走失,奔腾而达滇池畔,因见此地水草丰美,便流连忘返。阿育王十分想念神驹金马,派三太子前来追寻,到了金马山,三太子也深爱其地,变成金马山神,于是有了立"金马山神词"之事。而到明代,昆明地区百废俱兴,四境平和,经济繁茂,佛事大昌,这一佛教神话倍加流传,于是人们便在金马寺修塔以词金马碧鸡之神,而且巧妙地利用天文学知识,修建金马碧鸡坊,使两坊出现"金碧交辉"的景象。即秋分在酉年(属相为鸡)之中秋节,时过酉时(下午五六点钟),太阳西落明月东升的时刻,日月之光相对而射,落日照射碧鸡坊影子东移,月光照射金马坊影子西移,最后两影相接,这便是能给昆明人带来幸福的吉祥影像。这般奇景,幻年才会碰到一次,能够亲临其境的人,是最幸运的人。金马碧鸡坊曾在"文革"中惨遭破坏。1999年,在进人21世纪之前重修如初,与金马寺塔遥相辉映。

  妙高寺塔

  昆明西山区海源乡三华山腹地,原有寺宇一座,这便是有名的妙高寺,寺庙对面山冈上有宝塔笔立,这便是妙高寺塔,塔因夺得名,寺因有神秘的"辟尘之术"驰誉滇中。

  所渭"辟尘之术",并非某种人工施为的法术,乃是寺内清静洁雅无比,可渭"林高十丈无丝蛛,地阔千尺不见尘"。在此优美洁静的霓宇参修,不出世也出世,不绝尘自绝尘,因而此寺名声远播。

  实际上,妙高寺的"辟尘"全赖自然环保的赐予。寺内植有古柏数十株,高盈百尺,粗需数人合抱,构成浓荫匝地、绿叶弱天的胜景。从一棵砍倒的树桩观测,其年轮达600D年以上。柏树,秋不落叶,冬不枯枝,四季长青。成片翠柏形成层层华盖,笼罩古寺,山风吹动浮尘,被此天然巨伞遮挡,夏雨时节,苍柏如洗,尘随水去,悉数不存,故四季清洁,远胜人寞。又加柏树散发郁郁幽香,此香善驱百虫蚊蝇,故寺庙虽大,无一蛛网蚊蝇,僧人清修于此香气氮氯之申,又无些许蚊蝇搅扰,尤易某想人定,故修习者多愿到此。久而久之,妙高寺神妙辟尘之名不腔而走。可惜此寺1980年毁于火灾,巨柏也被偷伐殆尽,可不痛哉!

  惟余及今的妙高寺塔,为8级四方形密檐砖塔。四方台基,边长2·7米,高0·25米,上砌四方形须弥座,边长1·76米,高0·75米。塔身通高7·3米,塔刹已毁,不计在内。

  此塔特点是塔层为偶数,而偶数宝塔,全国只有16座,大理地区13座,昆明2座,四川大足县1座。大足塔也系云南风格的塔,因而偶数层塔又称云南塔。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曾载:"(妙高)寺前环峡之岗,与寺尚隔一坑也。岗上有一塔,正与寺门对。"可见妙高寺塔是与妙高寺相配筑的设施,自然也是神秘寺院的神秘塔了。

  五老山定风塔

  前面所写的塔,多是佛塔,而昆明北郊黑龙潭五老山耸立着的定风塔,则是一座道教建筑,在昆明地区的道塔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塔纯由石块砌成,通高13米,为八角密槽式实心塔,7层。塔基青石砌成,A角形,3级,逐级收缩。第一级周长17·2米,第二级周长15·6米,第三级周长12·8米。八角形须弥座高1·4米,周长12米,座下砌莲台,上置塔身。第一层按东、南、西、北四方属相阴刻青帝、赤帝、白帝、黑帝符咒。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方位分列《重修五老山定风塔记》、《玉皇心印妙经》、《重修定风塔功德记》诸碑文,刻碑两旁,均刻对联一副。第二至七层八方刻有道教神仙名号。塔刹亦系石制,由相轮、四方形露盘、宝瓶、八角伞盖、葫芦组成。各层出檐短,然有翘角斜出,以3级石块叠涩而出。整塔层层收分,集缩于顶,状如初笋,全仿内地风格,已无云南塔风格,且与佛塔判然有别。

  此塔系风水塔,凡立山脊,孤然自傲,民间善男信女称其灵异,往拜渴者众多。

  此塔建立年代不详,现在所存之塔,据《重修五老山定风塔记》载,是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龙泉观都记杨本翠、黄房何数允、住持沈和美、赵和沛、沈和昌、悦众李教政、道众若干,为"培风脉于名山"而重建的。

  宜良启文塔、天乙庙石塔

  宜良有名塔二座,一为启文塔,一为天乙魔石塔。 启文塔顾名思义是风水塔,立塔之意,在求神佛保佑此方文运大后,人才辈出,是一种积极发展文化的渴望与追求。

  启文塔立于宜良县七星村,为6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8米。四方台基,边长3米,层层收分,呈立锥状。塔刹为砖砌葫芦顶。塔面不设券门,无凳,非佛非道,可视为儒教之塔。第一层南面嵌石碑一块,刻有建塔始末及监修人员名单。

  据碑文所载,启文塔建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纯仿内地塔式,但层级为偶数6层,又是云南塔风格,属边疆与内地文化交流的产物。由此也可看出,建塔人虽系云南人氏,但倾心中原文化,故在形制上刻意仿求。

  天乙庸石塔又别具风采,它是一座造型奇特、雕刻精美的石塔。其式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塔,高4·5米,六方形台基,六边须弥座式样,座高1米。塔身为二重檐六攒尖阁楼,有石柱6根,柱础如鼓,上伏石狮。第二层周径大为收缩。刹顶系石雕葫芦。

  此塔近看如楼似阁,远望却为宝塔一尊,线条跌宕,节奏起伏,甚为赏心悦目。雕刻精工华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建筑年代不详,但从雕刻建筑搂金错采、繁缛精密的风格看,应是清代中晚期所建。

  马掌山和尚塔昆明地区和尚塔众多,且数塔一群,计有七八处,多为名刹大寺的建筑。

  前面我们谈到,塔是由印度传人中土的佛教建筑"窣堵波",其初原形式是基座、塔身、塔顶、顶上加塔刹,作用是埋藏佛祖、高僧身体如舍利、发爪之类,但随着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已渐失墓葬功能,而单纯地成为某种宗教的象征。昆明和尚塔,则是保持最初窜堵波宗旨的佛教建筑,但由于时代、地点、文化的不同,虽是保存了佛徒(一应高僧大德)骨殖,但和尚塔的式样与初原的覆钵立杆式窜堵波己大异其趣。

  昆明地区和尚塔群多分布在市内及市郊几大寺院,如玉案山筑竹寺、三华山妙高寺、西山华亭寺、盘龙山盘龙寺及马掌山等处,其中马掌山和尚塔群和华亭寺海会塔群较出名。

  马掌山和尚塔塔群在玉案山马掌峰之顶,与筇竹寺遥遥相对,共有石塔8座,各塔式样相同,均为仿木构阁楼式六攒尖顶塔。其申最大的一座高5·2米,六方形台基,周长7·2米,高0·7米。其上为须弥座基,高1.5米,上下浮雕莲瓣,柬腰部位雕虬龙、花卉、石榴为饰。塔身为3层,层层缩小,各层之六角雕有假柱,出檐皆雕瓦栊,翼角起翘飞檐。塔刹为石雕葫芦。第二层南面有楷体阴刻之文,其云"曹洞正宗三十一世开建云品弘法司律沙门上见正贤常么大和尚寿塔",旁刻"大清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黄钟月",可知此塔为大和尚常么保存遗骸之灵塔,公元1815年II月建立。昆明和尚塔,大多如此,只不过其他塔雕刻末见如此精工华美,可见这位大和尚德高望重,门徒众多(塔上开列门人姓名若干)。尤为难得的是,佛门曹洞宗中人,仅此一处,对研究云南佛教宗派大有稗益。

  其余7塔皆为2层,高在4米上下。

  马掌山和尚塔群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