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禅宗对宋代文人园林式居室设计的影响
浅论禅宗对宋代文人园林式居室设计的影响
宋继东
摘要 本文从禅宗与宋代文人的关系入手,探讨了禅宗对宋代文人住宅园林化设计理念、居室营造手法的影响和体现,阐述了宋代文人的家居设计在深受禅宗的影响下,将私人园林式家居的形式发展到了很高的境界。
关键词:禅宗 宋代文人 园林式居室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禅宗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禅宗经过唐五代与士大夫的相互渗透、影响,发展到宋代达到了极为成熟的阶段,受到广大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和喜爱并影响到了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宋代文人园林式家居设计的影响更为显著。
禅宗与宋代文人的关系
宋建国后,宋太祖吸取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在立国之初即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重用和礼遇文人,宋代的文士受到历史上最高的礼遇。优裕的物质生活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士人们追求生存的自由和诗性的栖居提供了物质性的可能。但是宋代是以封闭和内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而且面临外族势力的强大威胁,在这种不免沉重和暗淡的大时代背景下,文人士大夫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表现出对个体命运、自我感受、生命自由的关注和追求。
禅的实质恰恰就是通过自我调心,来达到主体自我与客体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与安宁。这种禅宗“自性,体悟”的特点,迎合了宋代文人外虑大宋江山,内虑贬谪之患的沉郁心情,谈禅论道成为他们解脱忧虑的良方。由于士大夫对禅宗人生观的推崇及对各种禅学形式的喜好,直接影响并更进一步契合了士大夫深层的心理需要,而使禅宗成为其重要的精神支柱。
禅宗对宋代文人住宅园林化设计理念的影响
禅宗讲“悟道”成佛,但它“悟”的方式并不是烧香拜佛的特定形式规范,而是偏重于通过坐、卧、行以及对风景、花、鸟、云、山的直观感性生活方式来表达神秘的感受或领悟“瞬间的永恒”是超越的形上追求。禅宗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而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我国本土的道教观念里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禅宗中提出的“禅,定”,是要求达到一种“清静寂定”的心境,就是佛本是心,心本是佛,只要保持“平常心”,就能进入“禅”境,豁然晓悟,自识本心,万法尽通,达到自我生命与最高生命存在相融合一的“慧”境界。禅宗的这种主张与宋代文人“天人合一”的理念一拍即合。禅宗与大自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对于山水风景之美具有高而独特的鉴赏品位。在禅学看来,自然之境与禅境并无二致,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
如前文所述,由于宋代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其渴望的个体生命的自由也是相矛盾的:“若想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则只能脱离官场,归园田居;若想获得世俗人生的各种功业,则必须依附国家政权,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无疑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通过游山玩水,更多的是种花造园,来感受自然、解悟禅宗的真谛。于是居室及园林成为能向他们提供寂静冥想场所的选择,居室和园林则是其寄托理想,乃至自我放逐的最佳场所。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园林艺术的创造,使士大夫们既可出世隐居于城市的山水林间,又可入世阖家欢聚,进行社交往来,融通了“出”与“处”、“兼济”与“独善”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白居易的“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便道破了这种禅意的人生情趣与文人园林兴起的精神联系。于是宋代文人在住居形式、空间布局、室内家具、陈设设计上,更多追求自然的园林清趣和空灵率意的禅宗意境。
郭熹在《林泉高致》中表达的看法,很能说明当时的情况。他说:“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月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荡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这种对山水画的看法反映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住居思想中,突出表现为对“林泉之志”的向往和追求。“林泉之志”是人们对山水林泉的向往,与自然山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和谐、浑融无间、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而“林泉之心”是一种虚静空明充满禅学情趣的审美境界,“林泉之心”以“林泉之志”为前提。可行可望只是一般的欣尝,可居可游才能“得其欲”,营造园林可以“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文人在“可游可居”的心灵家园,“方能应于目,会于心,超然于物外,洞然于胸中,与山水精神相往来,与泉石性灵相融通,进而澄明神观,助养清风,涵养精神,栖息心灵”。从而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审美追求,“猿声鸟啼”、“山光水色”隐约就在身侧耳畔,给心灵一个休憩的家园,表达了“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的内心追求。再如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景,房屋参差配列,或临水筑台,或在水中建亭,建筑错落有致,于住宅中追求园林情致,文人的住居与树影山石、湖光水畔若隐若现,浑然与自然风景成为一体。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宋代文人士大夫住宅的园林化倾向十分突出,他们将造园手法引入普通住居之中,追求更加写意的居住空间意境,着意于创造形而上学、可与内心沟通的环境与生活方式。
宋太宗时代开始,社会上有文化的阶层——贵族、文人大夫、禅宗僧侣,他们热爱禅学,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于是亲自参与到家居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中,因而宋代出现了大量具有禅的简朴、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的私家园林。史书记载,宋代中原以洛阳、东京两地,江南则有临安、吴兴、平江等地是私家园林兴盛集中的地区。当时洛阳有“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员重洛阳”、“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的说法。而临安作为南宋的行在,仅就文献记载提到的私园名字就有100多所,且大部分都分布在西湖一带。文人家居园林大为兴盛的独特现象,作为一种风格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私家造园活动。就连宋代名相司马光那么守旧的文人,在宦海失意时,“熙宁六年买田二十亩”,“以为圆”,“其中为堂,命为:读书堂”,设“弄水轩”、“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见山台”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足见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家居园林的偏爱程度。
禅宗对宋代的园林式居室营造手法的影响和体现
首先由于禅宗对自然的推崇和热爱,体现在宋代的园林式居室设计中,就是师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为最高标准,而这种联系不仅强调园林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更强调室内与室外自然的联系。宋代的园林常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的美景;而宋代家居中的建筑多配合造园的整体格局而建,建筑格局自由灵活,打破了中轴对称的原有建筑格局,追求更加自然的组合。从宋代画作《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的建筑有楼、台、亭、阁、廊、榭等类型,它们或处山顶,或位于水边,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而宋画中所绘的居室显示:“庭院”与周围的厅、堂、廊等既“隔”又“通”,实际是厅堂的延伸和扩大。这样的居室设计,不仅能供人们劳作、休闲,也为室内空间与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借景”手法在宋代被大量应用在建筑之中,其实质就是把居室内部空间与外部自然空间联系起来。中国宋代建筑的门窗,不仅能够采光与通风,还多数具有“借景”的功能。唐以前的窗以直权窗为多,固定不能开启,因此功能和造型都受到限制。由于禅宗的影响,宋代起开关窗渐多,在类型和外观上都有很大发展。宋代大量使用格子窗,这样不仅改进了采光条件,更增加了人与自然的交流。宋画《秋窗读易图》中,描绘一临水院落,周围树木繁茂,中间为堂,堂边上有一小房间,内设书案,一人端坐。图中可见房间的窗户颇大,部分窗扇被卸下,室内外景观融为一体。关于这种陈设借景的写照,虽不是宋人首创,但宋人却能在一些细节中提炼出禅宗的奥义,”《询人上房》:“自占一窗明,小炉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小枝横。有意探禅学,无心了世情。不知清夜坐,知得若为情。”诗中描写的就是宋代文人将花瓶插花作为几案陈设已成为风气,也即将自然景物引入室内。另外,除了将住居修筑于山水之间外,宋文人也以绘画作品为媒介,将远山近水悬于室内四壁,这些都加强了室内与自然的联系,意在营造“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意境。反映出来的就是,人们热爱自然,希望通过与自然的和谐,营造出虚静空明充满禅学情趣的理想境界。
其次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这就为宋代家居园林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从而将家居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宋代家居中以大观小、咫尺山林的空间特征。宋代家居园林对大自然的风景进行取舍、概括和艺术加工,如用石头表示某个山峦,水池表示湖海,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在以大观小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宋代士人的书房设计。宋代士人书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用隔断辟出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宋人常以“小室”、“小阁”、“丈室”、“容膝斋”等为称。书房虽小,但一定有书,有书案,书案上有笔和笔格,有墨和砚,砚滴与镇尺,经常还有花瓶和插花。再有一小小香炉更妙,炉内焚着香饼,渲染空寂、幽玄的气氛,使内外空间表现出简朴、实用、洁净、安详的气氛,从而启发清静情趣、排除私欲、探寻本源,达到觉悟的目的。虽然园林或书房本身并不大,但在宋代文人以大观小为指导的精心营造下,常常让人感到其空间的无限延伸,或者是一种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是向无限空间扩展的精神诱导。
第三,在禅宗的影响下,宋代园林式居室设计追求空淡、静雅、平凡、朴实的意境。禅宗对“空”的指向是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展现的,这里的自然就是禅宗所说的“色”。因为自然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是“无心”的,因此更具有可感受性。受禅宗“色空”观的影响,宋代文人在设计造园时常常用回廊、花墙将大园分隔成若干小的景区。理水叠石,使山路迂回盘旋,曲水深入山涧,光影明暗变幻,形成山水交融、层次丰富之景观。通过时间变化、空间变化、景色变化来产生情意,以达到触景生情,明心见性的目的。宋代的家具也受“色空”观的影响,减弱了前代家具的箱式构造,使更通透、空灵的梁架式结构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结构与功能、形式美相结合,融合成了抽象、极致的线形式,并且不加任何雕饰。同时禅宗对五光十色的表象世界是排斥的,强调从普通现象中领悟永恒的静的本体。宋代家居的总体趋势是静的,但细捉摸却是动中有静。宋代园林家居对意境的营造是通过不断运动、转换的时间、空间过程来展现色即空、动静中不朽的永恒来完成的,是“妙悟”的过程。可以说,禅宗意境的创造强化了宋代文人家居园林的精神内涵与精神功能。
小结
综上所述,宋代文人的家居设计在深受禅宗的影响下,将私人园林式家居的形式发展到很高的境界,在私人园林式家居空灵、清淡、恬静、和谐的意境中,将禅宗的博大精深以及宋代文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禅宗不仅使宋代士人的生活显得极其自然、淡泊、率意,更营造出一个令后人永远神往的艺、禅合鸣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黄受安、段福得:《中国古代九大思想学派集要》,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3] 周武忠:《中国园林艺术》,中华书局,1991年版。
[4] 王振复:《中国建筑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钟惠城:《禅宗园林初探》,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 安怀冠:《中国园林史概要》,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 洪修平、吴水和:《玄学与禅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 郭熹:《林泉高致》,中华书局,2010年版。
作者简介:宋继东,男,1976—,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出自: 《作家·下半月 》 2011年2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