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乐千古留香
广东佛乐千古留香
佛教音乐是佛教弘法的舟楫。传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意谓用古印度的梵文音调来唱诵佛经和礼赞佛陀,有“清净之音”的美名。佛教徒认为,佛教的慈悲精神、无碍智慧与无上妙道均可通过佛乐体现出来。而佛教徒通过唱诵梵呗赞美、歌颂诸佛菩萨,并对自身进行虔诚忏悔,从而可获得身心清净的无量功德。正如《法华经》云:“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
佛教音乐肇始于古印度吠陀时代。佛教传至中国,最初只限于佛经的翻译和讲说,佛乐未能得以流传。曹魏时期,汉传佛教出于多元化弘法的需要,也开始谱曲选词,创作佛教音乐。其后,历代高僧大德与帝王名师不断创作与充实佛教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历经南朝和唐宋的发展,我国具有特色的佛教音乐逐渐形成。
广东佛乐是中国佛教音乐中的一支奇葩,它与当地的民族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粤西的广府板、粤东至闽南的香花板、潮州的禅和板及粤东北的客家板四大佛乐。
广府板 源于广州(旧称广府),而今流传于港澳地区和泰国。广府板佛乐有乐曲百首以上,套唱不同的唱词,供各类大小法会传唱。其演唱形式有二:一是清唱式,应用于一般寺院的早晚课诵、平时供佛、祝圣礼和一些小型法事活动。活动中,由僧人及信众清唱佛乐,并由僧人击打堂鼓、木鱼、引磬、铛子、小钹等法器,用来掌握唱段的起止、转折等。二是唱诵加伴奏式,应用于较大型的法会,除僧人和信众们唱诵外,还有鼓师和乐师伴奏。广府板佛乐与粤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曲调风格、节奏类型、伴奏乐器等方面,均同出一源。另外,广府板佛乐保有许多古代广东音乐的原貌,可使我们从中窥见广州音乐的古韵,这是其重要特色。
香花板 又名本地板,此唱腔是潮州最古老的佛乐。香花板在明朝之前从福建传入潮汕地区,与潮州民间小曲互相影响,互有浸透,故其曲调极具潮州音乐的气息,旋律热烈昂扬,富有活泼之趣。此套唱腔有忏板、赞偈、佛曲、金刚卷及焰口等类乐曲近300首。由于其在潮州流传的年代久远,其范围又遍及粤东和闽南,所以分支较多。各支唱板的乐曲有同有异,主要有潮安腔、潮阳腔及惠来腔等。
禅和板 其名古雅,古时称学禅之衲子(僧人)为禅和子。此板原与广府板佛乐同源,是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罗浮山华首台寺高僧密因引入潮州的。因此,发源于广州地区又在潮州生根发展的禅和板佛乐,融入了不少潮州佛乐的风味。禅和板曲调比较古朴典雅,吸收潮州音乐的弦诗乐队和唢呐、笛子等伴奏,其鼓点只用单槌,显得庄严清雅肃穆。其演唱速度也比广府板慢,从而显得稳重大方。此唱腔有近百首乐曲,可以完成各种大小法会。
客家板 多是不成体系的客家山歌唱腔,流行于梅州、河源、韶关等各县市。客家山歌是一种别具风味的特色民乐,它是用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客家人思想情感与生活劳动情况的艺术形式。客家山歌一般每首4句,每句7个字,多触景生情,即兴创作,具有《诗经》中赋、比、兴的遗风。内容极为广泛,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富于变化。客家山歌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从山歌唱腔而来的客家板佛乐更显亲切近人,质朴活泼,饱含生活真趣。
过去,学佛乐全凭师父带徒弟,没有谱本,据经词学唱,曲调靠僧尼及信众们口口相传,代代承继。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令佛乐在传承过程中易走样、丢失,乃至失传。始于唐宋年间、完形于明清的广府板、香花板、禅和板和客家板这广东佛乐四大唱腔,因历史原因已濒临失传。近年来,佛教界和音乐界中不少有识之士深入各地对广东各方言区的佛乐进行潜心的发掘和研究,进而整理出书。有书存库,对于继承和发扬这一地方佛教音乐瑰宝,使佛教的清净妙音常驻人间,可谓功德无量。
佛教音乐唱诵,力求舒缓、收敛、深沉,音品清净、平和。借着佛教纯净的音乐,能把沉浮于世、热恼缠身的人们带入一个祥和安宁的殊胜之地。祈愿广东佛乐妙音继往开来,传承千古,香飘四海,促成世界和平安宁,人类欢喜祥和。
(广东省佛教协会供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