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四十八)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5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思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參、行位

  已說菩薩乘之教法、觀法,今說菩薩行位,仍依天臺藏、通、別、圓四教菩薩言之。

  ◎藏教菩薩行位

  藏教菩薩行位,即小乘經論中所云「伏惑不斷,留惑潤生,歷三祇百劫,修六度萬行」
者是。謂此人初心,緣四諦境,發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即名菩薩。以「析空觀」觀「生
滅四諦」之理,伏見思惑不斷,留此惑以滋潤生死,而受生三界,而行六度,而化眾生。如
是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譯為無數,印度大數目之一,計為1046),修六度竟。
  初阿僧祇劫,六度事行雖強,四諦理觀尚弱(只伏見思而已)。其四諦觀慧,相當於聲
聞位「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亦即以別、總相念智慧行於六度。第二阿僧祇劫,四諦
觀慧漸明,相當於「煖位」,亦即以煖位智慧行於六度。第三阿僧祇劫,四諦觀慧漸明,相
當於「頂位」,亦即以頂位智慧行於六度。
  三祇既滿,更住百劫種相好因。於百劫中,修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凡用三
千二百福德,修成三十二大丈夫相。其四諦觀慧相當於「忍位」,亦即以忍位智慧行於六度

  百劫既滿,次入補處(即後補佛位),生兜率天(此天宮內院為後補佛住處,現今為彌
勒菩薩所居),乃至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於木菩提樹下頓斷見思正習無餘,方成佛果
。其斷證與阿羅漢同(同斷見思、同證真諦)。
  天臺家稱此為「事六度菩薩」,乃佛對小乘根人之方便假說,實無其事,實無其人,此
謂「有教無人(佛雖有說此教法,卻無此種行人)。」何以言之?蓋伏惑不斷,則見思俱在
,見思果在,則二生、三生尚難保其不迷不退(有隔陰之迷故),況歷三祇百劫乎?且菩薩
修諸純淨功德,方得作佛,若三毒具足,雖行六度,何能集無量純淨功德耶?譬如毒瓶,豈
堪貯甘露醍醐耶?故此純為方便假說(詳《大智度論》、天臺教典)。雖屬權說實無,然釋
迦佛果後利生,示跡不妨自歷三祇百劫,故經論中有釋迦菩薩於初僧祇遇尸棄佛,二僧祇遇
燃燈佛,並蒙二佛授記等事(佛之神力自在難思,雖歷三祇百劫,不異如彈指頃)。
  然則,佛何以對少根人作此假說?良以小乘根鈍,其析空觀慧,不解「當體空(緣生如
幻,當體即空)」,但解「散壞空(緣散方空,緣未散則以為實有)」。故於見思惑業因緣
所生三界生死果法,執為實有,生大怖畏,必欲滅之而後安;待滅生死法已,則沉空滯寂,
墮無為坑(沉滯於空寂無為之涅槃,不再入三界生死中,不能起夢中佛事之大用)。是即執
「生死有」與「涅槃空」勢不兩立,不可並存(通教則達「如幻有」與「當體空」並行無礙
)。故彼小根人以為既斷見思,既證涅槃,則永斷生死因緣,永不復受三界生死果報矣。佛
若為彼等說菩薩斷惑之後,仍繼續於三界中受生受死,以度眾生,則彼將懷疑自己證涅槃後
,是否仍復入於三界中生死,而起大恐慌矣!故佛對此小根人說菩薩道,只能如此方便假說
,待其大根漸培漸熟,方於大乘法會上(如方等會、般若會),為彼實說耳(即說通別圓教
之菩薩道)。
 
  ◎通教菩薩行位

  通教為通大通小,三乘共稟之教法,其行位即大乘經中所云「三乘共十地」者是。如左
表:
  通教三乘,起初同以「體空觀」觀「無生四諦(如十一表已說)」,而伏斷見思惑。
  「一、乾慧地、二性地」──乃三乘人(聲聞、緣覺、菩薩三種人)伏見思惑之位。
  「三、八人地、四、見地」──乃三乘人,斷見惑之位,亦即三乘「見道位」,與藏教
初果齊。
  「五、薄地、六、離欲地」──乃三乘人,斷欲界思惑之位,與藏教二、三果齊。
  「七、已辦地」──乃三乘人,斷盡見思正使之位,與四果阿羅漢齊。聲聞乘人止此不
前,菩薩乘人,則從此過而不住。
  「八、支佛地」──中乘根人,更侵(損)習氣,而習氣猶未盡,與藏教辟支佛齊。緣
覺乘人止此不前,而菩薩乘人仍不住此。
  「九、菩薩地」──大乘根人,以慈悲誓願力故,不住涅槃,從空入假,扶習潤生,道
觀雙流,進斷習氣及色心無知,得道種智;遊戲神通,成熟眾生,淨佛國土,殘習將盡。
  「扶習潤生」──謂此菩薩以慈悲誓願神通力,扶起三界思惑餘習,以為受生之緣(亦
即以誓願神通為正,扶習為傍),而受生三界,而行度化。
  佛為四教根性,所說菩薩受生三界之方式不同,天臺《四教儀》云「留結(惑)受生,
藏教之所說;斷結誓願(扶習)受生,通教之所說;法性神通受生,別教之所說;法身應生
,圓教之所說。」別圓二教已證法身之菩薩(別初地、圓初住以上,佛性開顯,即是法身開
顯),以法身為應化本,譬如月印萬川,有感斯應,任運應化,不須作意神通,更不須惑業
受生;而未證法身者,則須作意神通,而隨意受生。
  藏通二教未言「法身(佛性)」,故無應化本,則言惑業受生。藏教說惑是實有,故菩
薩不可斷惑,斷惑則不能三祇受生行道矣。通教說惑是幻有,故菩薩體達幻有即空,能斷正
使;正使既斷,設欲涅槃,即便能入;但由本願力故,不取涅槃,以神通力扶起三界思惑餘
習,以為受生之緣,而得受生行道矣。(詳見蕅祖《教觀綱宗釋義》)。
  「道觀雙流」──「道」指化道,即修行六度;「觀」指空觀,即體達法空。「雙流」
即空假並行,謂此菩薩從空入假,廣行六度,一一行皆能與「三輪體空」相應,此即「理六
度」之觀行也(如前已說)。
  「進斷習氣及色心無知」──「習氣」指見思習與塵沙障習(即塵沙惑),二習將盡。
  「十、佛地」──機緣成熟,菩薩斷餘殘習,二習俱盡,而成佛道。
  其實,通教大乘根人,終必接入別圓教,成別圓中人。而通教果佛實乃別圓教之分證佛
(法身大菩薩),或究竟佛來示現耳(藏教果佛亦然,詳如天臺教典所述)。
  綜上十地,通教菩薩前八地與二乘共行共學,屬空觀自利,第九地方乃入假利他,此為
大乘菩薩行之常軌,蓋自度而後能度他故。(亦有提早入假者,待後詳述)。(待續)

  更正:上期十九頁上欄第七行,應作「初聞便悟,或用力推究即悟。既悟中諦」
                         第413期 100年4月發行

标签:佛学概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印祖道風:弘法恆規
下一篇: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