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汤明嘉 王荣益:试论峨眉山佛教五妙共相与建设人间佛教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1日
来源:佛教在线   作者:汤明嘉 王荣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妙共相”指与峨眉山佛教密切相关的五种世俗文化。峨眉山佛教文化是以普贤信仰为中心的宗教文化,称普贤文化。峨眉山佛教文化具有明显的“化人”与“人化”本质,与世俗文化有明显区别。佛教要实现其社会和文化功能,必须借助世俗文化这一手段,以实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目的。峨眉山佛教进入新世纪后,在弘法利生的手段与方法上,特别是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峨眉山佛教特色的人间佛教之路问题上,面临着许多困惑。经过长期思索,永寿法师认为: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峨眉山佛教的发展应根据地缘文化特点和信仰特征,以普贤文化为核心,发展“五妙共相”,践行“人间佛教”。

远在北宋时期,峨眉山就形成了以万年寺为主的普贤菩萨道场;2006年,世界上唯一的金顶十方普贤圣像落成和华藏寺改造圆满;2008年,十方丛林大佛禅院重建开光。千百年来,佛教在峨眉山延延不息、代代相传,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金顶华藏寺(朝圣中心)、万年寺(修学中心)、大佛禅院(文化中心)为核心的峨眉山佛教“三个中心”。永寿法师认为,道场是佛教徒修证之净地、文化是普生之手段,在道场建设初步完成之后,佛协的工作重心应转到文化建设上来,以文化立山,以文化传教。因为佛教是宗教、又是教育、更是文化,进入新世纪,峨眉山佛教必须探索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创新模式,积极入世。佛教在人间应满足众生善愿,给予心灵安慰和终极关怀,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文化来引领大众、教育大众,以文化结缘,使信众和游人树立正知、正见、正行,开启“人间佛教”的新模式。

一、“五妙共相”的内涵

自佛教传入峨眉山,普贤行愿精神与钟灵毓秀的峨眉山水熔为一炉,孕育了独具峨眉山佛教特色的音乐、茶道、素斋、武术、书画、诗词、建筑、园林等文化。进入新世纪后,峨眉山佛教协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佛教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根据广大信众和游人的需求,选择了音乐、茶道、素斋、武术、书画(诗词、建筑、园林)作为发展首选,简称“五妙共相”。以五种文化为载体,通过社会化形式以彰显佛教的入世精神,使信众和游人在参与中感悟里所包含的禅意、禅机,体会普贤菩萨的行愿精神,起到培养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之功,发挥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五妙共相”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按《华严》法界圆融思想,分属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第一、“五妙”属“事法界”,“妙”为善巧、巧妙、方便之意,是佛教接引众生之方便法门,“五妙”即以上所列的五种世俗文化,这五种文化伴随着峨眉山佛教的发展而发展,与峨眉山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千百年来峨眉山佛教应机化俗的重要手段,如峨眉武术在南北朝以后就成为了佛教徒调心修禅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世人陶冶情操、令入佛智的一个方便之门。第二、“相”属“理法界”,乃诸法实相,唯佛所证之境,对峨眉山佛教而言,此相可解为普贤菩萨之象征和精神。第三、“五妙共相”属“理事无碍法界”,事理本来不二,必须依理成事,因事显理。五种世俗文化是峨眉山佛教徒在千百年中逐步形成的,体现了普贤菩萨精神,即普贤之“理”;另一方面,五种世俗文化以普贤菩萨的精神为本体、本源,二者性相统一、真俗不二、以俗显真,体现了出世和入世不二精神。

二、“五妙共相”的宗教功能

众所周知,宗教是一种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但又是一种文化体系。关于文化的结构,我国学者提出了许多观点,庞朴在《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一文中提出了“三层次说”【注1】极有代表性,这就是“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

【注1】参见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稂莠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