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养生余录上》 "沐浴洗面"篇:‘女性同志在生理期不宜洗发,否则由
此生病则难以治愈。…… 使之‘气不胜血,神不胜形(原文:女人用事来,不可
洗头,或因感疾,终不可治。沐浴渍水而卧,积气在小腹与阴,成肾痹。炊汤经宿,洗体咸癣,洗面无光,作甑哇疮。频浴者血凝而气散,体虽泽而气自损,故
有痈疽之疾者,气不胜血,神不胜形也)。 ’
接下来介绍几个热水浴保健祛病的方子(传自于寺院药物学书籍):
1、干萝卜叶治畏寒症:把干萝卜叶放入浴池中,制成药液后洗浴,可使身体变暖,对畏寒症有疗效。将菖蒲叶泡在水中洗浴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2、石榴花治带下症:用石榴花制成药液洗浴身体,可治疗带下症。
3、牛扁全草治溃烂:在浴池中放入整株牛扁草,浸泡后入浴,可以治疗溃烂。
4、樟木枝和叶治疗风湿病:采集樟树的枝和叶进行药浴,或把爵床全草晒干后使用,均有祛除风湿的功效。
5、紫苏叶和桃树叶治痱子:将紫苏叶和桃树叶混合后放入水中进行洗浴,可以治疗痱子。用樱花树叶泡水洗浴也同样有效
6、 桃树叶治湿疹:将桃树叶放入浴池中浸泡,然后浴身,可治湿疹。
7、艾蒿叶和茎治腰痛:如果用艾蒿的叶和茎泡入水中洗浴的话,腰痛有望减轻和消失。
8、无花果治风湿病:用无花果做药有相当多的效能,如果将它的干叶子放入浴缸中洗药浴,能治风湿病。
9、无花果叶治痔疮:用无花果的叶子洗药浴,对痔疮有疗效。
佛教洗浴的如法仪规有:发愿、诵咒加持、如法洗浴三部分。佛陀曾说过,我观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无有一物清净,水亦如是。佛陀悲悯众生,特赐咒加持,方得清净。
洗手
佛教日用毘尼中要求:在持诵经典或其它书籍前、饭前、拜佛前、穿袈裟前、手碰他人身体或衣物前,在大小便后、劳作后、起床后,都要洗手。洗手前、或是洗手过程中默念:‘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唵 主迦啰耶莎诃(偈一遍、咒三遍);’然后用澡豆(即我们用的洗手液、香皂等清洁用品)徐徐洗手至肘部,直至清净。若是大便完毕,则要重复洗手七次(佛陀时代的大便擦拭方法是用手指和净壶冲洗臀部便处,因此,大便后要格外清洗手部)。璎珞经云:若登厕洗手不念此咒,假使十恒河沙水,洗至金刚际地,亦不能净。
洗脸
洗脸前、或是洗脸过程中默念:‘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唵 蓝莎诃(偈一遍、咒三遍)。’然后用澡豆(即我们用的洗面奶、香皂等清洁用品)徐徐洗至耳朵、耳根、颌下等部位,直至清净。
洗脚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唵 蓝莎诃(偈一遍、咒三遍)。在原始佛教及南传佛教中,入寺、入堂、绕塔、经行、托钵时,都要赤脚。因此,在入室拜佛、听经、用斋、就寝前,都要如法洗脚,以示威仪。
洗澡
洗澡沐浴前,先要打扫浴室,令其洁净,避免伤害蚊虫之类。如身体不适,则使用温水。如有大小便,则先行解决,最好不要在浴室行之。然后准备好清洁用品、替换衣物等,入室沐浴。沐浴前或沐浴中默念:‘沐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唵 跋者啰恼迦吒莎诃(偈一遍、咒三遍)。’注意,沐浴时只可徐徐而洗,不可抨水,以示威仪。
以上便是佛教如法洗浴的步骤和过程。因佛教的洗浴如法、清净、威仪,因而也备受民间的追崇。古代帝王在祭坛、斋天、祭祖、请僧说法等重大活动前,皇帝都要如法斋戒沐浴,少则三天、多则七天,以示威仪、庄重。后此习俗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也影响了当地的洗浴习俗。如日本在天皇时代(公元500年左右)佛教徒为表示对佛虔诚,常常把佛像洗得干干净净,谓云“佛浴”。后来在参加法会前为表示对佛尊敬,也把自己身体洗净,称为斋戒沐浴。寺院的澡堂有时会向社会开放,称之为‘施浴’。
在其它宗教里也有各自的洗浴文化和习俗。如伊斯兰教徒每做礼拜之前,必须进行大净或小净。小净要洗手、洗足、净下;大净不仅要净全身,甚至要求每一根毛孔都要不藏污垢,以洁身的形式到达清除邪念疑虑,进而达到净化心灵目的;基督教的洗礼。洗礼是一种进入基督教神秘世界的庄严仪式,由教堂的神职人员主持。虽然基督教各派洗礼的对象和方式不同,如有的是用清水蘸点额头,有的要用一个大水盆进行浸礼。不管那种方式,洗礼均象征着洗去罪恶,表示旧人已死、重新做人。中国道教的洗浴仪规更是周全、庄重,这里不再一一累述。
弘扬佛教洗浴文化
佛教的洗浴文化体现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他为大众制定了如法的、威仪的洗浴流程。并为大众宣说了《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从而让我们了解了洗浴的目的、方法、利益和功德。佛教的洗浴文化不仅是佛教内部的行为规范,而且还影响了中国整个古代的上层社会乃至民间。。做为新时代的学佛人,在倡导人间佛教的今天,我们应将佛教悠久的、正统的洗浴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让佛教的洗浴文化如甘露般洒向人间,润泽人间。
后注:本文参考、摘要了禅一的博客:‘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说沐浴’。 http//blog.sian.com.cn/shaolinchanyi;百度文库:古代沐浴禁忌;
参考文献:、《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养生余录上》、《释氏要览》、《南海寄归内法传》、《十诵律》、《大乘起信论》、《千金要方》卷27《养性》《观无量寿佛经》、《毘尼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