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生死大事——宗教的根本精义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要重视“优生”,而且要重视“优死”。而临终关怀(Hospice)是为在当前医疗条件下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维护临终病人的人格尊严、体现人性关怀的“优死”的事业,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宗教文化对促进临终关怀有一定的作用。宗教所提倡和实践的博爱、慈悲精神与临终关怀的目标和宗旨是相契合的。它可使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在精神上获得从痛苦中解脱的智慧,从绝望中得到希望的慰藉,帮助提升患者、家属和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生命质量价值观和爱的奉献精神,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一、超脱的心态是临终病人减轻痛苦的一剂良药
生死是人生大事。人总是要死的,而人又总是恋生惧死的。无论曾经是显赫还是平庸,是软弱还是强大,是善良还是邪恶,无论怎样的风光无限,都将化为黄土一抔,而对于尚存的生者而言,相濡以沫的伴侣即将离去,从此形单影只;而对于子辈来说,长辈多年的辛苦养育,从此“子欲养而亲不在”,金银无论多少、科学无论怎样发达都不足以挽留生命的流逝,因而面对死亡之际,都无一不感到焦虑、恐惧、痛苦、绝望、崩溃、肝肠寸断。
然而,实际上,任何临终者与家属都无可避免地要经历这个阶段。如何智慧地、平和地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尽量减少各种的伤害,这对于临终者及其家属,都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参透生死大事,是宗教的根本精义。个中有许多超脱智慧,值得我们学习。道教主张“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珍爱生命、长生久视的思想,在对待死亡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均统一于道,生死于道而行,故人应顺应自然之道,而生生死死亦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说的就是此理。顺乎自然,顺道而行,坦然、平和、安祥、积极、满腔热情地接受死神的挑战,让生命的末路上充满歌声和阳光,无怨无憾,这不失为一种大智慧。
佛教的“苦谛”是超脱“苦难”的智慧,是释迦牟尼的终极关怀。释迦牟尼认为,世间充满苦,人生就是一个苦难的历程。生、老、病、死是苦,忧、悲、怨、憎、气、恼也是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世人所体会的幸福与欢乐,只是现象、偶然意义上的,是变动不居和虚幻的。人的生命存在和富贵享乐是偶然的因缘和合而成,虚幻不实,苦才是真实的恒在,才是本质。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财富、地位、情爱、喜乐一切皆空,缘尽之时,也就散去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必然归宿。生命中的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那么对生命又何必那么执着呢?死亡又有什么好恐惧的呢?在这里,释迦牟尼教给我们的选择就叫放下,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应该放下,成败得失、喜怒哀乐应该放下,那么,生、老、病、死,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放下。
我们不一定认同佛教“人生是苦海”的观点,但是人总是怕死乐生的,生命只有一次,当躯体被绝症缠上,医治无望,死神就要降临,生命就要消失之时,人们总不会把此当作乐事幸事,一般都当苦难之遭遇。此时此刻,病之痛,生之无望,无不让人感到苦不堪言。而此时此刻,放弃,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智慧。
临终病人家属如能接受这些观念,也是一种解脱。库布勒·露丝说:“家属往往比病人本身更难接受死亡的事实。”面对亲属即将离去,病人家属将经历一个异常痛苦、焦虑、哀伤的过程,倘若不能顺利度过,身心健康也受极大的影响。如果接受上述宗教的观念,认识到病人饱受病痛折磨,死亡是人生苦难历程的结束,是病人即将从苦海上岸,是通向极乐的桥梁,这会使病人家属的焦虑、不安得到释放,减少恐惧和悲伤情绪,坦然地接受亲人逝去的现实。
二、对未来的希望是死亡恐惧恶劣情绪的释放剂
活着意味着拥有和希望,死亡意味着毁灭和消失。因此面对死神的召唤,临终病人心灵备受折磨的是拥有的丧失和希望的幻灭。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极度的绝望,以及对身后陌生世界和未知命运的极度恐惧担忧。这种恶劣、消极情绪是使病人生命最后阶段充满黑暗和焦虑、痛苦不堪的根源。
身后世界,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得知的迷,也是一个给人无限遐想和恐惧的人生终局。宗教有不少学说在竭力揭示众生死亡的根源、过程中详尽描述身后世界的种种情境。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宗教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和尊奉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包含了对死亡奥秘的种种诠释和承诺,触及和最终解决的是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对人生结局的最深沉忧虑和恐惧。它通过“永生”、“长生”、“涅槃”、“得道成仙”、“理想天国”等描绘,给人们展示一个五彩缤纷的、具体美妙的身后世界,揭示此生与来世的因缘关系,帮助人类驱散死亡阴霾,给生命的末途带来一抹虚幻但温暖的阳光,让那些陷于绝望的痛苦的心灵获得重生的希望,得到慰藉、平静、安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