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图像学的成果和问题点——杨曾文(译)
一、序
近年随着多种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方法论的多样化,运用复数的方法论对多种学科跨领域开展研究的倾向加强了。
在人文科学当中,特别是与哲学、思想史密切相关的佛教学也不例外,不仅需要充足的作为基础科学的文献学的研究,而且正展开运用电脑、CD—ROM、DVD等电子化的作业。
此外,在加强情报化的这些倾向的同时,有效地利用美术史、考古学、民俗学等相邻学科的方法论和资料,新的以现场调查为基本手段的研究也取得众所周知的巨大成果。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欧洲、日本学者多次派遣调查团到西喜马拉雅山的拉达克以及斯皮特地方进行调查。印度和日本的佛教学者、美术史学者及考古学者协作进行情报交换,对东印度奥里萨邦的佛教进行研究,从出土文物中发现大量佛教造像以及《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密教经典和美术遗品。
二、中国佛教学中的图像研究的可能性
以富有宽广深远内容自豪的中国佛教研究,是可以应用这些方法论的。例如,我们曾就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密教系统的佛具所表现的尊格图像问题,与当地的研究者交换过意见。
在这种场合,特别发挥效力的是这样一种图像学,即通过对佛像、佛画以及佛具上的浮雕所表现的尊像姿态、形象的检讨,考定它们的尊名,并考察它们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严格地说,将尊格的姿态、形象作为一次性考察对象的图像学当中,有两种运作方法。第一是通过对尊像作客观的实证的观察所得来的事实,例如手有两臂,面有十一面,身色是白色等等事实,作出正确的记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第一阶段。这种来自观测对象的研究被称为“图像记述学”(iconography)。
立足于这个成果,此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并将其置于当时历史状况加以解释,则为“图像解释学”(iconology)。当然,如果到此阶段对图像不作检讨,这样的“图像学”没有脱离简单的“博物学”的范畴。
自然,在佛教研究方面作为基础资料的是经典,是论著,是在历史上被著述的历史文献。
实际上,当时的人们,特别是将佛教作为信仰对象的人们,他们在将“佛教”当作自己的东西并加以视觉的表现的时候,认为对佛像、佛画等等“神圣的尊格”的事物都有加上铭记的必要。换言之,一切都是具体的存在,通过它们是可以将当时佛教的内容进行解释的。
限于篇幅和时间,这里仅将在中国佛教研究中的一二个有意义的研究事例进行介绍。
三、从明王铃所见的图像系统
所谓“修法”,是设定特定的本尊,具备香、水、明灯、花等物品进行供养,祈愿本尊给予佑助,事业成功。这也许是源自印度古代招待客人的做法,因而被称作供养法。由于所供养的本尊有别,因而所念诵的真言(曼怛罗)、用的图像也不一样,与此相应的修法也有“十一面法”或“不动法”的名称。
在这种密教修法过程中,被称为“修瑜伽者”的行者使用的法器中有金刚杵、金刚铃、金刚盘等密教的法器。这些法器是密教修行、密教修法所必须的道具,必然是在密教流行的地方制造出来的。现在密教还继续流行的日本和中国西藏地区,仍在制作这种法器;从考古遗物来看,过去印度、中国以及东南亚、朝鲜半岛也曾制作这种法器。
在中国唐代、五代和北宋时期,被用做法器的金刚铃的胴部,即铃的正体部分的表面铸有四天王、梵天、帝释天以及明王的图像,被称之为“佛像铃”,十分盛行。时间约在9世纪至11世纪,其中最优质的作品大部分是制作于9世纪至10世纪。
此后在与中国相邻的朝鲜半岛、输入国日本也有一些佛像铃的模仿制作,但无论从量度形象还是铸造技术来说,都有规格的不同。
在这些佛像铃当中特别重要的是将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的强烈忿怒的尊容惟妙惟肖地铸造出来的所谓“明王铃”。明王铃绝不是将一尊明王抽出单独铸造,金刚铃自身就是取立体形的一种曼荼罗,将五尊或四尊明王作为一组铸造出来。将这些图像的内容与其它图像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在经典、仪轨等文献资料当中没有相关的记载,这确实是令人深感兴趣的事。在明王结集组合的图像中有几种样式,然而很清楚,它们与将密教传入日本并带回法器的人(例如说空海、圆珍)所用的图像是不一样的。
在经历唐代会昌毁佛,佛像、法器的被破坏和改铸,并且由于唐末五代的混乱,寺院的被焚烧,这样的明王铃在中国没听说仍存在,是很遗憾的。
在我国,在空海、圆仁、圆珍等所谓“入唐八家”(译按:再加上最澄、常晓、圆行、惠运、宗睿五人)的请来图书和法器目录中,皆没有提到这种明王铃,然而也许它们是在收录之外;现存的明王铃以唐代作品为中心,计有13件。
除去日本制作的几件以外,内分几种类型,现加以介绍。
四、明王铃的诸类型
凡是可以确定为中国制作的明王铃,皆比日本制作的金刚铃大一圈以上。这是因为两国所用的尺寸不一样,各据所谓“唐尺”和“和尺”的缘故。同样由于尺寸不一样,两国的曼荼罗也有这种情况。
其次,关于明王组合的数目和内容,现在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按照明王的数目来分,有五大明王和四大明王两大系统。
1、五大明王铃
(1)东京国立博物馆藏A
(2)东京国立博物馆藏B(钴部欠失)
(3)和歌山、正智院藏
(4)东京,个人藏
(5)广岛,福盛寺藏
(6)奈良,天河神社藏
(7)京都,醍醐寺藏
(8)京都,个人藏
2、四大明王铃
(9)奈良国立博物馆藏(细见家旧藏)
十分明显,其中做工精细的铃占压倒的多数,中国的明王铃是以五大明王铃为主流的。为什么这样呢?据笔者推论,这种五大明王铃在印度并未成立,可能是在中国才确立的。在印度除了“秘密集会怛特罗”等场合供奉的忿怒尊类型的四大明王等图像以外,结集组合的明王像尚未显著普及。
如同后面所述,关于五大明王只有在汉译资料中才有,而在梵语资料、西藏语资料中都没有,可以考虑这是在中国汉地形成的。
五大明王铃铸有五尊明王,在铃身的口缘部作五花形,周围环绕着三钴杵的花纹。如对图像详加检讨,可以看到有八例全含有手持剑和羂索的不动明王像,无疑是属于不空译的《仁王经》系的五大明王,然而严密地说,只有第(9)醍醐寺收藏的明王铃将排列在第五位的乌枢沙摩明王改铸为可看作是金刚夜叉的明王。
其他的七例,与在东密系的图像资料《别尊杂记》中记载的由智证大师圆珍请来的五大明王是基本一致的。这里想以东京博物馆收藏的(1)明王铃为代表加以说明。
现在先将中央的不动明王像加以确定,然后按照往右回旋的方向暂且加上序数,顺次将铃的每个明王图像特征进行说明。
(1)一面,二臂
头部:左辫发
右手:刀剑左手:羂索
(2)一面,八臂
右手:大瞋印、金刚杵、不明、不明
左手:大瞋印、轮宝、羂索、金刚钩
(3)三面,八臂
右手:降三世印、独钴印、矢、刀剑
左手:降三世印、金刚钩、羂索
(4)六面,六臂,六足
乘水牛
右手:刀剑、矢、宝棒
左手:三叉戟、弓、羂索
(5)一面,四臂
右手:金刚杵、仰掌
左手:羂索、数珠
近年随着图像学的急速发展,与上述之(5)连接一起的五尊被认为是相当于不动、降三世、大威德、乌枢沙摩的“五大明王”,那么此与哪一种图像资料具有近亲性呢?
现在将已知的日本五大明王的图像对照表列出请加以比较。
五大明王图像对照表
资料 |
不动 |
降三世 |
军荼利 |
大威德 |
乌枢沙摩 金刚夜叉 |
东寺五大尊(御修法悬用) |
瑟瑟座,坐像,左目细目,顶莲,右手:刀剑 左手:羂索 |
三面三目八臂,左右第一手:降三世印 右手:三钴铃、矢、刀剑 左手:三钴戟、弓、羂索 |
一面三目八臂,左右第一手:大瞋印 右手:三钴杵、期克印、施无畏印 左手:轮宝、三钴钩、三钴戟 |
六面六臂六足,左右第一手:檀陀印 右手:刀剑、宝棒 左手:三钴铃、羂索 |
金刚夜叉三面五目六臂, 右手:五钴杵、刀剑、矢 左手:五钴铃、轮宝、弓 |
弘法大师笔样仁王经五方诸尊图 |
瑟瑟座, 立像,两眼开目, 右手:刀剑 左手:羂索 |
三(四)面三目八臂,左右第一手:降三世印 右手:三钴铃、矢、刀剑 左手:三钴戟、弓、羂索 |
一面三目八臂,左右第一手:大瞋印 右手:五钴杵、刀印、施无畏印 左手:轮宝、三钴戟、三钴钩 |
六面六臂六足,左右第一手:檀陀印 右手:刀剑、宝棒 左手:三钴戟、轮宝 |
金刚夜叉三面五目六臂, 右手:五钴杵、刀剑、矢 左手:五钴铃、轮宝、弓 |
智证大师请来样五忿怒像(《别尊杂记》所收 |
瑟瑟座,坐像, 两眼开目, 右手:刀剑 左手:羂索 |
三面三目八臂,左右第一手:降三世印 右手: 独钴杵、矢、刀剑 左手:三钴钩、弓、羂索 |
一面三目八臂,左右第一手:大瞋印 右手:三钴杵、期克印、施无畏印 左手:轮宝、羂索、三钴斧 |
六面六臂六足,左右第一手:弓、矢 右手:刀剑、宝棒 左手:三钴戟、羂索 |
乌枢沙摩一面三目四臂 右手:三钴杵、仰掌 左手:羂索、念珠 |
可以发现,第五明王之位是否可以加上乌枢沙摩是由所传的系统决定的,并可得知在中国智证大师圆珍请来的五忿怒明王像是很流行的。
即,降三世明王右边的第一手所持与东寺的五大尊等的东密系的持三钴铃的样子相对,明王铃的明王挥舞独钴铃,是属于圆珍系的。
乘水牛的大威德,日本两大系统——属于弘法大师御笔样和智证大师请来样之间,第一手十分相异。现在所列出的五大明王铃是属于后者系的手持弓和矢的样子。与前者左边第三手持轮宝相对,后者持羂索,五大明王铃也持羂索。
可见,从五大明王铃所见到的五大明王图像不属于空海系,而是相近于后来由圆珍请来的新的图像,由此推测,五大明王铃的流行的盛时不是在空海入唐前的8世纪之末,至少时代是在稍后的9世纪的中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