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四章】阿育王与大天 第一节 阿育王的事功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5日
来源: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四章】阿育王与大天  第一节 阿育王的事功

  佛教分裂与阿育王

  佛教经过第二次结集之后,在对律的态度上,虽已分成上座及大众两部,在教团的义理上,尚未有显着的对立现象。但到阿育王的时代,则已从律制的争执发展为义理的辩论,而且进步自由的大众部,已在中印度取得了优势,根据上座部说一切有部的《大毘婆沙论》卷九九(《大正藏》二七· 五一一页下)的记载,把阿育王牵了进去,说阿育王党同贼住比丘大天的一派,把上座长老们的意见忽视了,所以逼使上座们进入西北印的迦湿弥罗,与中印的进步派分疆教化。

  这虽是上座有部的一面之词,但从深一层考察,摩揭陀地方始终是自由思想的温床,保守派的不受多数人欢迎,当是可能的,进步派因合於时流为众所归,并受到国王的取决多数派而保护之,也是情理之常。

  印度的王统

  阿育王即是阿输迦王(Asoka),他是孔雀王朝(Maurya Dynasty) 的第三位君主。印度是个文明悠久的古国,印度之有信实的年代可考,却在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开始。

  因此,在未介绍阿育王以前,先略介印度的历代王统,以观印度史事演变的梗概。

  (一)摩诃三摩多王统:这是最早的王朝,散见於《四分律》、《有部律破僧事》、《佛本行集经》、《众许摩诃帝经》、《起世经》、《长阿含经》、《彰所知论》等九种经律中,各传王名不一,且亦没有时间的记载。

  (二)月统王统(Candravam. ′sa):见於印度神话辞书。

  (三)日统王统(Su-ryavam.sa):见於印度神话辞书。

  (四)苏修那迦王统(Saiga Dynasty):这是孔雀王朝以前的摩揭陀国,也可以算是正史启蒙时期,相当於西元前六、七百年或四、五百年顷。见於佛经中的十六大国,即在这个时代;但其每一王的年代,仍然不易清理。

  (五)孔雀王统(Maurya Dynasty):约在西元前四世纪至二世纪顷。此期间佛教大盛。

  (六)熏迦王统(Sun.ga Dynasty):约在西元前一百八十年顷至八十年顷。第四王补砂密多罗初年,中印有法难,南北印的佛教转盛。

  (七)迦纳婆王统(Kan.va Dynasty 又作康瓦王统、迦恩婆王统):仅四十多年。

  (八)案达罗王统(Andhrabhr.itya Dynasty):西元前二十七年至西元二三六年。

  (九)贵霜王统(Kusam. Dynasty):此时印度的南方为案达罗,北方为贵霜,这是大月氏的一族,其有最着名的统治者便是迦腻色迦王。马鸣、龙树、提婆、达摩多罗、诃梨跋摩、弥勒等名德,均出此时代。为西元前数十年至第三世纪之末。

  (一○)笈多王统(Gupta Dynasty):西元四世纪初至六世纪初的时代,无着、世亲、罗什、戒贤、坚慧、觉音等均为此时期人。并有那烂陀寺的创建,密教亦开始渐盛。中国的法显此时赴印,安慧、陈那、清辨、护法等,也在这一阶段出现。

  (一一)戒日王统(Vardhana Dynasty 音译伐弹那):约当西元第六世纪初至第七世纪中叶。此时有龙智盛化密教,月称在中印大弘空宗,玄奘西游,法称再兴因明。

  (一二)波罗王统(Pala Dynasty):这个王朝并非直接继承戒日王朝而来,然亦 颇信佛教,此时密教特盛。

  以上王统,多依摩揭陀为中心而予以介绍的。因为印度王统太繁杂,只能举其大要。

  戒日王朝以后,印度王邦林立,王朝迭起,到了西元十二世纪,回教入侵而王朝覆灭,佛教亦因而在印度绝灭!这已到了中国南宋宁宗的时代。佛教起於印度,垂一千六、七百年而亡,原因何在?到本书第十二章中再说。

  阿育王其人

  孔雀王朝的先世系统不明,但其不是纯粹的雅利安人则无疑,有人说阿育王的祖母是贱民阶级出身。在西元前三二三年,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罗掘多王(Candrogupta)创立王业,经第二代宾头沙罗王(Bindusa-ra),到第三代阿育王即位,是西元前二六八年,这是根据南传《善见律》、《岛史》、《大史》、缅甸传说的记载,惟迄目前,阿育王即位之年代,尚有学者在努力考订中。(参见本书三二、三三页)

  据传说,阿育王生得很丑,性格顽劣,很不得父王的欢心,适巧北印度的德叉尸罗(Takkasila)地方发生变乱,宾头沙罗王即派他去平乱;这是有意送他去死的,所以军队的武器装备都很差。想不到智勇兼长的阿育王,竟然达成了这个任务,做了那里的总督。因此深受朝臣的拥护,等待父王一崩,他就杀了很多的兄弟,自己掌握政权。大概是因基础未稳,故到四年之后,在他二十五岁时,始行灌顶即位的大典。依传说他有一百零一个兄弟,被他杀了九十九个兄弟,只留一个帝须未杀。但从当时所刻的敕文中,尚有述及他与各弟兄间的情形,可见传说之不足全信。

  据传记所载,他的父王是受他胁迫而死,掌权后大杀昆仲,又置地狱之刑以处置人民,同时征伐南方的羯陵伽国(Kalinga)即今之阿里沙省(Or1-ssa),屠杀无数,所以他有一个“暴恶阿育王”的臭名。

  据研究,阿育王皈依佛教,可能是在征伐羯陵伽的前一年;当他见了征伐杀戮的惨状之后,便大生悔心,回来后即亲近僧伽,修持佛法,并以轮王政治的理想自许,以和平的正法来建设繁荣安乐的社会,近代由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中,也发现阿育王曾有:“依法胜,是为最胜”的诰谕。

  阿育王与佛教

  从此之后,阿育王的-言行,均与佛教有关,研究阿育王的资料,除了梵文的《阿育王譬喻》(Asokavada-na)、汉译的《阿育王经》及传等之外,近代学者所注重的尚有:1.大磨崖法敕七处,分为甲篇十四章、乙篇二章。2. 石柱法敕六处,甲六章、乙一章、丙二章。3.小石柱法敕四处,四种。4.小磨崖法敕,甲七处三种、乙一处一种、丙一处一种。5.石板。

  此等古物是於西元一三五六年以后即被逐渐发现,到了西元一八三七年以后,始由甫林切补氏(J. Prinsep)陆续发现,而根据语源学并得到梵语学者的协助,译成了英文。

  根据大磨崖法敕第一至四章、十一章,及石柱法敕第五章、七章等的记载,阿育王在即位后曾特赦囚犯二十五次,每年开无遮大会一次,此外,禁杀生、行布施、植树、修道路、凿井、造佛寺,并建佛塔,遍及全国。又设立正法大官(Dharma Ma-hamarowas),巡回各地以宣扬正法,广施仁政,爱护万民。阿育王曾亲自巡礼佛迹,到处竖立石柱,刻敕纪念。此等石柱现尚有部分残存,已被印度当作古文物的珍宝,收藏保护。阿育王爱护动物的遗风,在印度迄今不衰。

  又从敕令的刻文中证实,阿育王曾派遣正法大官至外国弘化,见於法敕中的有希腊五王国:叙利亚、埃及、马其顿、克莱奈、爱毘劳斯。此一地域是后来耶回二教的发祥地,佛教给他们的影响,可以想见。向东方则派到柬埔寨。根据佛教教义,以宣扬和平的重要,增进国际的亲善。

  因此,史家每以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之拥护基督教,来比拟阿育王之拥护佛教。实则颇为不当,君士坦丁不容忍异教,且其目的是一种政治的手段;阿育王却在石刻的敕令中告谕人民,不得诽嗤邻人的信仰,印度教有名的《摩那法典》,也即在此时成立;宗教的容忍乃被视为当然;其弘扬佛法,乃纯出於敬信佛教而奉行仁民爱物的正法。

  当时印度的版图之大,堪称世无其匹,东部边界到达孟加拉湾,北方的尼泊尔及喀什米尔两个王邦,亦入其统辖范围,南部疆界扩展至波娜河(Panna River)即今之海德拉巴省以南的吉斯特那河,西达阿拉伯海,西北则抵达今日阿富汗境内的一部分。

  据《善见律》卷二(《大正藏》二四·六八四页中)说,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请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於华氏城召集长老一千人,从事第三次结集,费时九个月。又据说南方巴利藏的《论事》(Katha-vatthu),即是此次华氏城结集的具体成果。

  结集之后,阿育王即派遣了大批的传教师,分赴各地弘传佛法。据《善见律》卷二(《大正藏》二四·六八四页下-六八五页上)所载,他们的领导者及其所到的地方如下:

  (一)末阐提(Majjha-ntika),派至罽宾、犍陀罗(Kara-Gandha-ra),即今北印之喀什米尔等地。

  (二)摩诃提婆(Maha-deva 即大天),派至摩醯婆末陀罗(Mahisakamanda-la), 即今南印之卖索尔等地。

  (三)勒弃多(Rakkhita),派至婆那婆私(Vanava-si),今地未详,或云在南印。

  (四)昙无德(Yonaka-Dhammarakkhita),派至阿波兰多迦(Aparantaka),即今西印之苏库尔以北。

  (五)摩诃昙无德(Maha-dhammarkkhita),派至摩诃刺陀国(Maha-rat.t.ha),即今南印之孟买。

  (六)摩诃勒弃多(Maha-rakkhita),派至臾那世界(Yonakaloka),即今阿富汗以西。

  (七)末示摩(Majjhima)、迦叶波(Ka-syapa 又作迦叶惟)派至雪山边(Himavantapadesa),即今尼泊尔一带。

  (八)须那迦(Sonaka)、郁多罗(Uttara),派至金地(Suvan.n.abhu-mi),即今之缅甸。

  (九)摩哂陀(Mahinda)等,派至师子国(Tambapan.n.id1-pa),即今之锡兰。

  由此可见,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即已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他以佛教的教化,沟通了亚洲、非洲乃至达於欧洲的边缘,负起了洲际的和平使命。

  甚至有人以为,《历代三宝纪》(《大正藏》四九·二三页下)所说,秦始皇时代到达中国的西域沙门释利防等十八人,虽其传说无征,却与阿育王的时代相当,或即也是受阿育王派遣的一支传教师罢。(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第五章第三节九五页)

  阿育王对於佛教的功劳极大,对於印度历史的贡献至钜,所以有了一个“正法阿育王”(Dharma-A′soka)的美称。但他所建的伟大寺院,现均无一幸存。其所建窣堵波,玄奘所见不下五百,现所发现者,只有二处:一为桑佉(San~chi)之一聚,一为婆尔呼特(Bharhu-t)之塔。其所建石柱或石幢,玄奘见有十六处,现只有九处了。

  两个阿育王

  据南方所传,佛灭百年,毘舍离七百结集,是在迦罗阿育王(Kala′soka)时,从此分为大众上座二部。第三结集则在佛灭二百二十年顷的正法阿育王时,是为贼住比丘起诤而行结集,从此以后,即由大众部分出东山等六部。

  但以北传所记,佛灭百年有毘舍离七百结集,国王为谁则不明,佛灭百一十六年后(《十八部论》,《大正藏》四九·一八页上,谓百一十六年),《善见律》卷一(《大正藏》二四·六七八页中)谓佛灭百一十八年后阿育王统领阎浮利地,因大天五事之诤而分为大众及上座两部,乃为阿育王时;佛灭二百年满,因大天五事之诤,嗣后大众部分出东山等三部。

  因此,南传有两个阿育王,北传只一个阿育王。南传的第一个迦罗阿育王的年代,则相当於北传的《十八部论》等所说的阿育王。南传的第二个阿育王是第三结集的中心人物,第三结集也是出於南传的记载,他却比北传的阿育王晚了一百多年。北传《大毘婆沙论》卷九九(《大正藏》二七·五一一页下),也明白地说:时国王阿输迦(即阿育王),党於大天,欲悉杀上座部之圣僧,故彼等去而往迦湿弥罗国。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大正藏》五一·八八六页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此两说均谓在佛灭后第一百年的事。故此实为佛教史上最难清理的问题。

  若细加考察,阿育王时的论诤是有的,但也未必就偏於大天一派的进步思想,依《善见律》(《大正藏》二四·六八三页中)的记载,阿育王请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选择了一千位够资格的比丘,评议论诤的谁是谁非,帝须被迎自阿烋河山中,他是波利东系 -- 上座部分支的人物,即是以上座部的立场而同情大众部思想的分别说系,他之不为极端上座部所满意,乃是可能的。他对大众部的思想,做有分际的认可,也必是事实。此次之称为结集,并且费了九个月,想必是从教义上做了广泛的讨论。但这年代,绝不如南传所说的,在佛灭二百二十年顷。何以有此记载,则可能与北传在二百年满时的僧团为五事诤论有关。

  至於南传将阿育王分为两个,迦罗阿育王,义为黑阿育王,“黑”在佛教多用作恶的意思,例如白业黑业,即与善业恶业同义。所以,南传用迦罗阿育王代表未信佛前的暴恶阿育王(此在北传《阿育王经》,称为旃陀阿育王),又用达摩阿育王代表实践了佛化的正法阿育王。若此说可信,则百年之隔的两位阿育王之谜,便可揭开了。

  此一见解,亦为日人荻原云来氏,以及我国的印顺法师所采取,其可信的程度如何,则尚可做进一步的研考。

----------------------------------------------------------------------------------------------------------------

相关链接

印度佛教史(目录)

佛教基础读物

----------------------------------------------------------------------------------------------------------------

圣严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圣严法师佛教问答

圣严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圣严法师佛学视频在线播放及下载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