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彭仁波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上册) 四 持戒品
麦彭仁波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上册) 四 持戒品
四 持戒品
大悲心太子勇挑重担
无量劫前有一现喜劫,当时有一世界名极乐世界,有一如来名如山王如来者出世说法。此时有一转轮王名为善严,拥有一千太子。整个世界人寿长达七亿年。
国王、一千太子、众王妃都对如山王如来恒作种种财物供养,且常常闻受佛法,并皆发无上菩提心。最后,所有人众均获安忍境界。
恰在此时,有一说法上师名为法幢大师者,诚心赞叹发菩提心与出家功德。善严国王早已对世间安乐及国王权势不再贪执、爱恋,一听大师如此讲法,就更欲在佛前出家,并最终亲得如山王如来开许。
国王随即问众太子道:“你们当中有谁愿当国王,并令众生皆行持善法?”太子们则异口同声答道:“我等皆欲出家,不愿以在家身份做此类事情。请父王勿舍弃我们,孩儿亦想出家求道。”国王不安答道:“若你们都出家学法,四大部洲众生则无依怙矣。你们中有谁能不顾自己利益、对众生具坚定悲心,这种人真应当主持王政,并引导众生行持善法以自利利众。”
一千太子中有一大悲心太子,闻听父王教言后就诚挚说道:“出家功德佛陀虽广宣,若无依怙众生亦可怜,为利众生吾愿持王位,终生守居士八关斋戒。”大家听后均赞以“善哉”感叹,并举其主持国政。善严则与九百九十九位太子一起出家,精进修持后终获五神通、总持、法智等功德。
大悲心国王则于每月三十日为大众宣说佛法奥义,并令四大部洲众生皆行善法。当时有九亿两千万众生发下无上菩提心,并全部在如山王如来前出家,且获不退果位。
当时之善严国王即为后来之商主天子;说法上师则为文殊师利菩萨;一千太子即是贤劫千佛;大悲心太子即是释迦牟尼佛。
福光王子出家
无数劫之前,义成慧如来出世说法,当时人寿为一亿年。具光国王即于彼时统治六千万由旬内之国土,国王所居宫殿纯以七宝制成,名为宝光王宫。人人皆谓国王财富圆满,而国王所生太子福光更是相好庄严,福光降生时出现一千七宝宝藏,王宫内也现出七人身量之七宝,且整个瞻部洲人众皆生欢喜心,就连身陷牢狱之人亦得到赦免释放。
王子长大后精通一切世间技巧与文艺,净居天天人也于夜晚时分以偈颂形式为其宣说应不放逸、无常、以及妙欲过失、希求菩提心功德等佛法。他将天人所有话语都牢记心间,在十年中去掉昏沉、掉举、嬉笑、希求财物等过失、习气,一直专心思索佛法意义。每当看到轮回众生无有悲心之举动,王子便觉其可怜并沉默不语,进而更是苦苦思考此类问题真义。
父王为令太子无忧欢乐、尽享今生,便在某地特意造出一胜喜城市,城中南北纵贯有七百余条道路,各个畅通无阻。且又遍布七宝铃铛、黄金璎珞、珍珠及珍宝华盖,整个城市完全用此类奇珍异宝而为严饰。国王又栽种一千棵宝树,树与树间皆以六根珍宝线相连,中间多罗树交杂林立千万株。具光国王还为太子安排歌女、舞女各五百名,要求她们务必能常常令太子生欢喜心。为使太子感觉人间妙欲实为胜妙,国王又在各个交通路口精心陈设、摆置乘骑、妙衣、饮食等物,希冀太子能随意享用无尽财富。胜喜城中由珍宝所成之宫殿长达一由旬左右,一百座牌坊严饰之宫殿内,太子享有千万宝床。宫殿所在地尚建有花园,花园中遍植郁郁鲜花;八百棵宝树临风而立;宝梯通达各处;一百零八个狮子口喷泉恒常涌流香洁之水;鲜花常开不败;万千蓊郁绿树以珍宝线相连,微风拂过,悦耳音声不绝于耳;整个花园上方全为珍宝网覆盖以挡微尘……
宫殿中宝座成千上万,每一宝座上皆蒙秀美绸缎;王子宝座则由七宝制成,有七人身量般广大,上铺各种柔软布匹与华丽坐垫;宝座前置有檀香、沉香等各种香,袅袅清香不绝袭来;每日早晚各三次,都有专人遍撒鲜花;宫殿内外黄金旗帜随处招展;珍珠、珍宝光芒自然明亮;宝树上数百飞幡迎风舞动;花园中之众多如意宝天然放光,光明照彻整个世间;飞鸟鸣禽怡然自乐,八哥、鹦鹉、长颈鹤、孔雀、当歌、妙音、共命鸟等等,皆出天籁之音。整座花园与天人花园无有二致,且具足百味甘美饮食。
当时园中多有十六至二十岁少年,齐集王子身边寻欢作乐;擅长工巧、文艺之年青人也全部汇聚此处;太子父母爱子心切,又为福光觅来两千万美女,亲友也送来两千万美女,城中诸人亦送来两千万,尚有其它国王赠与太子美女两千万。所有美女均靓丽端妍,且全部年满十六周岁,兼以精通歌舞及种种令男人销魂之术。她们各个满面笑容,娴熟掌握有关引生贪欲之各种技艺。无论身行何处,全身香气都会如青莲花般四溢弥漫。
就在这等温柔乡中,福光太子依然不为眼前美色、歌舞所动,他根本不贪执此类妙欲,且坚定认为所有这些全是毁坏善法之因。他想到:我无需享用这些美女,正如一人如若遭遇刽子手,逃命尚且不及,就算碰到稀有、难得宴会又怎会妄生欢喜?福光太子即如是对美女等各种妙欲均无有任何稀奇、贪爱心。他在十年时间中都恒常思维道:我何时方能从此种与自己不相应之环境中获得解脱?什么时候才能以不放逸之行为精进行持善法?除此之外,他从未执着所谓莺歌燕舞、佳丽如云。
众美女后将太子行径统统上告至具光国王处,她们委屈说道:“你家太子从不享用我们,因他根本就不喜欢我们。”国王急忙与八万国王一同前往太子住处,刚见王子,具光就泪流满面。他跪于太子面前,随后又起身哀告道:“我甚是为你行为担忧,不知你何故不喜欢我们为你所做之事?是否有人对你做下令人不悦之事?若有此事,你不妨直接道来,我定会严惩他们。我为你营造天堂般之环境,能拥有这喜乐园林,还有何等不满足之心愿?你快快说来!如帝释天一般之财富,如天女一般之美女,你样样具足,你实在应该开开心心、痛痛快快快与她们共度美好时光。”父王以偈颂方式如是劝说儿子。
深深明了贪执世间过失、已对妙欲彻底生厌之太子闻言说道:“有众生正心甘情愿堕入轮回网,而孩儿则坚定希求解脱,请父王认真听我表白心志:我并非让人得罪,亦无有人对我做令人不悦意之事,只是我自己对世间妙欲已无任何兴趣而已。”王子随即又以偈颂方式将女人过失、诸天人对他所传教言、自己喜欢寂静地之理由,一一向父王娓娓道来。
王子长时间内都呆坐宫殿,同时心生厌烦。他与众多美女只是行、住、坐在一起,从未与她们共陷昏沉、睡眠。福光晚上独自坐于房顶上,夜半时分,他看见净居天天人皆在虚空中任意游走,又听到他们赞叹佛法僧功德,其所宣说令太子浑身汗毛直立、热泪盈眶。他不觉双手合十问天人道:“你们在赞颂谁之功德?你们在空中如此行事,让我听到你们话语后心生安乐。”诸天人则对他回答说:“我们正在讲述、赞叹义成慧如来与跟他同时禅定之比丘功德。”福光太子又问:“此如来是何形象?又应以何种方式见他?”诸天人便详细向其介绍了如来之相好庄严与诸种殊胜功德,王子听到他们对佛法僧之赞叹后欢喜非常,内心从此就此专注于佛陀、佛陀眷属与佛法,同时又再次思维贪欲过患。他心中由衷想到:在欲界中被烦恼缠缚而放荡不羁之众生,始终也无法得到真正快乐。他们不仅得不到恒久乐趣,更不用说无上圆满佛果。我一定要见到如来!但若从正门出入,恐众多亲友都会制造违缘,不如从屋顶上直接跳下干脆痛快。
想到这,王子就面向如来方向纵身跃下,同时祈请道:“请义成慧如来以一切智智了知我心态,并多加垂念。”结果义成慧如来即刻便伸出右手,并且手放光芒,马上就在万丈光芒中触摸到王子。光中随即化出千万朵莲花,如车轮般大小。莲花又发无量光芒接触王子躯体,当莲花光渐至王子身边时,王子便端坐莲花之上,一边飘向如来,一边向佛陀合掌,且连说三遍“顶礼如来”。光芒随后渐渐缩小,王子则已来到如来面前。
福光千百次向义成慧如来顶礼,并以偈颂诚挚祈请如来。如来已了知福光清净心地,就给他宣说了广大清净之苦行,使他当下获得解脱功德与五神通。福光得到神变后,一会飞上虚空向如来撒花,一会又安坐下来赞叹如来功德:“具足相好无垢月,金色如来前顶礼,三界无等汝离垢,遍知如来前顶礼”。
福光是夜即住于义成慧如来处,结果第二日天亮后,具光国王听到一片美女哀哭之声。国王连忙赶来寻问,这些人全说王子已无影无踪。国王闻听后,先是哭泣不止,随后便倒地昏厥。醒来之后就开始百般在城中寻找。城中天神告诉他说:“福光太子已前往东方拜见、供养义成慧如来。”
国王、王妃率成千上万无量众生立即赶往东方,到义成慧如来面前后,众人皆顶礼、赞叹如来,并在佛前为获无上菩提而庄重发愿。如来当下即了知国王清净心地,便为其宣说了菩提中永不退转法门。福光王子则趁此机会在如来前请求道:“请如来及眷属到我所住城市中应供。”如来听罢默许。
王子又对父母、美女说:“请你们欢欢喜喜尽快回国,马上着手装饰胜喜城以供养如来。”人们听到后均非常高兴。
王子将胜喜城装饰好后便开始供养如来,他备有五百种甘美饮食与佳肴珍馐,尽心尽意供养如来与比丘僧众,并为众比丘在七宝宫殿中广陈宝座、珍珠华盖、璎珞。宫殿左右各有花树,此时也与白莲花水池一道广为装饰,皆披以无量无边种种华丽布匹。王子每日都以布匹、妙衣等物对众比丘行盛大供养,必令僧众各个满足、适意。
福光就这样于三千万年中不顾自己睡眠、克服本身昏沉,精进供养如来及其眷属,除供养佛陀外,他无有任何其它作意。如此长之时日内,福光不生贪心与损害心,也从无产生过分别念。他连自己身命与王位都不顾惜,更何谈贪执其余财物。他以此种方式承侍如来,从如来处所闻受之教言,全部过目不忘,过耳即存,无需第二次再向世尊讨教。
在整个供养佛陀过程中,福光王子从未沐浴或洗过澡,也未生半点疲劳厌烦之心。除却进食与大小便外,王子自始至终都未曾安坐片刻。
后当义成慧如来显示涅槃时,王子将佛陀遗体用红檀香木荼毗,并在百千年中用佛陀舍利做成遗塔,且以整个瞻部洲鲜花、妙香、乐器与花鬘供养如来遗塔。后又造成八亿四千万座佛塔,并以七宝所成之璎珞、珍宝华盖而为装饰。王子还在每座佛塔前供养七宝伞、千万击钹乐器与千万灯盏、六亿四千万盏香油灯,再加涂香、粉香种种供品,又沿佛塔四周广植花树,如是虔敬供养一千万年。
王子供养圆满后决定舍俗出家,他披上三法衣后便只靠化缘维持生活。整日端坐从不睡觉,亦不随昏沉、睡眠而转。以如此之知足少欲态度,福光于四千万年中坚持做法布施。他对别人“善哉”等赞叹语都不希求,更不用说博取别种名闻利养。无论向别人宣说佛法或自己闻法,从来也无厌倦之态。诸天天人亦对他恭敬承侍,而王妃、眷属、亲友、城中诸人皆紧随其后出家求法。对此等追随王子出家之人,净居天天人都佩服赞叹道:“我们供养这些人与对三宝供养承侍并无差别。”天人边说边对其谦恭侍奉。
义成慧如来涅槃后,福光比丘守持、弘扬如来教法长达六千四百万年。
佛陀即以此种方式于无量无边如来前广行供养。福光王子即是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其父具光国王便是后来之阿弥陀佛;城中天神即是后来之不动佛。佛经中说,恰如福光王子一般,诸菩萨在希求无上菩提道时,以清净心泯灭一切可爱、不可爱外境,一直以不放逸心厉行善法。
和气四瑞
久远之前有一地方名为嘎西,其地长有茂密森林。森林中栖息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四动物和睦相处,远离一切争论,欢乐、祥和安稳度日。一日,四动物商议道:“我们应恭敬最年长者。”于是经相互协商后,大家一致同意以烈卓达树作为参照,对比相互之间长幼顺序。羊角鸟建议说;“你们均应谈谈各自小时候所见树之身量。”
大象首先发言道:“我们年幼时见到此树,它有与我现在身体同等之高度。”
猴子紧接着发言:“当我小时候与猴群看见这棵树时,它有我现在身体同等高度。”
听罢二位所言,大家一致公认道:“象与猴子比较,当属猴子年岁较长。”
山兔则接过话说:“我小时候,这棵树尚只有两片嫩叶。我还舔过这两片叶子上的露水。”
于是大家又评议说:“与前二位比较,你山兔应算年龄较老。”
羊角鸟最后说:“无论怎样,这棵树你们幼时都见过。而我以前只吃过这棵树之种子,在此地撒下不净粪后,它才能破土而出并日益长大。”
其余三位伙伴则一致说道:“我们当中属你年岁最长,大家理应对你恭敬承侍。”言罢,猴子首先对山兔、羊角鸟礼敬一番,山兔则对羊角鸟恭敬顶礼,而大象则对其余同伴皆恭敬承侍。自此之后,四动物间无论日常起居或行走外出均按长幼顺序次第相谐。有时行进到山势较陡地方,大象身上蹲立猴子,猴子肩扛山兔,山兔头顶站立羊角鸟,煞是老幼有序。
四动物共同发愿行持善法,羊角鸟告诉诸位道:“我们应即刻断除杀生。”大家听后便都问它:“如何断除?”羊角鸟向它们解释说:“我们即便只吃水果、野草,也有杀生与不杀生两种可能。从今往后,我们只应以不杀生方式进食。另外,在我们享用一切物品时,应力断不予取,坚决不拿非我们所有之物。并且在平日生活中,还要戒除邪淫、妄语、饮酒诸过,就连有些含有能令人眩晕、陶醉之物的树叶、水果,也不应饮食。”
四伙伴于是开始持守五戒,并一直坚持不懈。羊角鸟后来又鼓励同伴们说:“我们不但要自己守持,还应动员其它众生严守五戒。”接下来,山兔便开始劝所有山兔、猴子就开始劝所有猴子、大象则对同类及老虎、狮子等猛兽苦苦相劝,希望它们均能守护五戒。此时羊角鸟则对它们说:“所有你们无法调伏之无脚、四足、飞禽等等,均交与我来对付,我会想方设法令它们皆守五戒。”
几位好伙伴从此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力图令旁生也能行持五戒,在它们带动、劝请下,动物们都能渐渐做到互不损害、如理如法在森林中平和度日,以其厉行善法之因,天人也降下和合雨水。后来,整个大地之上,庄稼丰熟、植物茂密、鲜妍之花满目盛开,整个国家喜获丰收、财富圆满。
人们均亲眼目睹上述国泰民安景象,国王则理所当然地认为此乃自己如理如法治理国家所感得,而王妃、众太子、大臣、城中诸人则以为此乃他们各自威力所感得。国王后来了知此种情况后,心中明白人人都自负认定自己实为令国土风调雨顺、国民平安吉祥出力最大者,于是他便想到看相者那里问个究竟。但看相人却无法看出此中奥妙。
离鹿野苑不远处有一园林,有一受人人恭敬之仙人就居住于此。国王就又亲往具五神通之仙人处问讯:“目前在我治下国土中,众生互不损恼、和睦相处、如理如法安居乐业,天人也降下雨水,以至于林木茂盛、庄稼丰饶。我当然认为此乃我如理如法住持国政所感得之果报,而王妃、城中诸人等又各自以为此乃他们威力所感。请问到底是谁引来如此祥瑞景致?”
仙人最终一语道破天机:“这并非依靠国王、王妃或太子等人之能力就能感得,实是你国中四动物威力所致。”国王不觉心生好奇:“我倒要看看它们有何神通异能。”仙人则回答说:“无甚奇异之处可供你观瞻,它们只是严守五戒而已。若你能如此行持,也会给你及国家带来无穷利益。所谓五戒者,是指戒杀生等……”仙人接着便向国王宣说了五戒教义。
国王闻已就发愿道:“我一定持守禁行五戒。”不惟国王如是行持,从王妃到众太子及城中诸人,人人都开始以五戒规范个人行为。
闻听梵施国王与眷属相继守持五戒,邻国也将此消息辗转相告,以至瞻部洲许多众生都渐渐以五戒作为日常行持。这些五戒行者死后均得以转生三十三天,而帝释天则对天人眷属宣说原因道:“受人恭敬、于森林中苦行之羊角鸟,率 先行持梵净行后,引导世间很多众生都守持戒律。以此缘故,才多有人众死后转生善趣天界。”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就曾为那只羊角鸟;而山兔则为后来之舍利子比丘;猴子为后来之目犍连比丘;大象则为后来之阿难比丘。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变为旁生时,亦能让自他守持戒律。变成人、天等众生后,此类行为更是举不胜举。
另外,释迦牟尼佛为帝释天时,当时有大批非天军队正与天人激烈交战。天人无法取胜,只得败退而回。在撤退路上,天人遇一铁柱树,树上有大鹏鸟刚孵出之幼雏。慌乱之中,天人所骑马车上之辕木撞着铁柱树,结果险些撞落大鹏鸟幼仔。帝释天对驾车者玛得乐说道:“你驾车时万勿触碰大鹏鸟幼雏。”玛得乐辩解说:“我实在无计可施,因后有非天军队穷追不舍。”帝释天正色说道:“我们即便死去也不足为惜,但此乃可怜、弱小幼鸟,一定不能被我们杀害。”帝释天随即命令玛得乐马上返回,结果马车又折返回去。而非天却因恐惧、害怕,顿时四散逃亡。
婆罗门子智慧抉择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一婆罗门儿子,当时有一大臣广闻博学,智识渊博,婆罗门子便在大臣处听闻吠陀教授,随后就精通一切以吠陀为主之学问技艺,并因此而深获上师特别关爱。
一次,大臣为观察众弟子心性差异,便告诉他们说:“我现在已陷经济困窘状态,贫穷无财、一无所有。”众弟子皆对上师恭敬爱戴,于是他们便开始化缘,并以化缘所得饮食供养上师。谁料上师却说道:“我无需你们辛苦化缘,如欲真正帮我,则可为我募集一些钱财。”弟子们为难应对:“我们现在无此福报,只能以化缘行乞。供养我们之人实乃微少,若欲在婆罗门中招集财富,我等既无办法也无能力。”
上师则进一步“启发”道:“发财一般需通过学问才能得致,怎奈我现已人老力衰,无有办法再行此举。”弟子们坚定说道:“如有我们可为你尽力之处,请尽管吩咐。为报答传法之恩,我们会为你竭尽心力做一切事。”上师这时就故意说出所有想法:“一般心志脆弱、不坚强之人怕难以成办,但你们还是应当想方设法助我广集钱财。古人云:‘穷婆罗门可偷盗,无财无富即贫穷,无人知晓窥见时,即可窃取他人财。婆罗门依此积财,偷来钱物归自己,若能亲夺众人财,此乃对师大护持。’”众弟子听到后不经观察,即刻应承下来。
而此婆罗门子则素来禀性善良,他听到上师所说话后即认其并不合理,故而一直未肯抬头。上师看见后,觉得此人可能尚具一定智慧,便欲亲自对其观察一番:此人是不敢偷窃,还是对我漠不关心?或者觉我所言不如法而不愿听从?我应再三观察。上师一边想一边就对此婆罗门子说道:“其余婆罗门弟子听说我贫穷后皆不忍心坐视不管,他们各自都欲发挥自己所能助我一臂之力。而你却低头不语,不知你是对我不关心,还是不敢偷盗?你为何沉默不言?”
此婆罗门子诚恳说道:“我实非不关心上师,也绝非对上师贫穷困苦置之不理,我只是觉得上师所说并不合理,因你所说可于谁都无法看见之时、之处造恶业,实际绝无存在可能。对非天、天人、佛陀而言,有何可逃脱他们眼目观照之事?认为自己造恶别人不知,真乃愚痴之见。你自己就已了知自己为非作歹,这怎能说无人知道?此乃自己亲知、亲做之铁定事实。如此看来,这样行事焉能无有过失。所以我对如此行事毫无兴趣,亦不敢恭维上师所订计谋。”
上师听到后非常高兴地说:“你为真正明了如何取舍我所言含义之人,绝不肯为财富而丧失自己智慧,真乃了不起之大智大勇。若一人以无惭无愧心违法行事而得天王果位,还不如自己亲捧破旧器皿前往敌人门口讨食过活。”
婆罗门子闻言后开始赞叹上师妙计,并高兴说道:“所言正是!所言正是!”
不为美色逾越法规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西吾地方国王,他对一切众生均如父亲待子一般饶益、关怀。国王手下一位大臣育有一美似天女般女儿,凡有贪心之人一见到她,立刻就会陶醉在她美色诱惑之下,故而此美女也被众人唤作陶醉姆。
陶醉姆父亲一日对国王说道:“如国王下属中有人欲奉献玉女宝,不知国王是否愿意接受?请国王对此问题再三思维一番。”国王立刻明白大臣此话含义,为探知臣子女儿能否充任王妃,便派出一些婆罗门先行观察、了解有关情况。
当婆罗门来至陶醉姆家中、陶醉姆开始招待他们饮食时,这些婆罗门一见美女如花美貌,立即被其吸引,他们目光专注于她,以致废食忘饮。大臣看见后便将女儿藏匿起来,自己亲自为婆罗门端去饮食。
众婆罗门离开美女家门后,均再三感叹此番艳遇。他们一致认为陶醉姆实在太过靓丽,简直如幻化一般令人难以置信。他们心中思维道:此女人真乃名不虚传,即便仙人见之也会受其引诱。国王若遇之,亦必沉醉情欲之中而无法自拔。如此发展下去,国王恐连佛法及世间重要事务都会统统放弃。如是思维后,他们在向国王汇报时就说:“此女人虽外表看来闭月羞花,但内里实具恶相。故国王见她都不应该,更遑论娶其作王妃。”
闻听手下如此言论,国王也对陶醉姆从此再无希求心。而大臣在得知国王不欲纳自己女儿为妃子之心态后,便将女儿嫁与另外一大臣。
国王后到王宫外睡莲花园赏玩,陶醉姆得知后心想:就是这位国王说我具足丑相而舍弃我,不纳受我为王妃,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想不到他今日倒送上门来。想到这,陶醉姆便巧施脂粉,后直上屋顶端视国王。
国王不经意间抬眼望见后,立刻目不转睛盯住美女。他心下暗想:此女人是天女还是非天女?为何长相如此令人惊魂?国王虽欲无有知足地一直观看下去,怎奈马车却不得不驶过此地。回到王宫后,国王内心一直不感安乐,日夜都将陶醉姆容颜翻来覆去浮现于脑海回味。后来他问驾车者:“屋顶上女人到底是谁?”驾车人答言:“此乃大臣阿布巴嘎妻子,名陶醉姆。”国王于是当即知道此女人正乃原先被其父欲送与自己当王妃者,不过现已成为别人之妻。他心中甚是失望。失落之余不免想到:所谓陶醉姆看来真可谓名实相符。
从此之后,国王贪心愈发增上,心一直强烈贪执、系挂陶醉姆,就如不自由之人一般被情欲捆缚。由于心不安乐,天长日久,国王脸色日益萎靡不振,形容渐渐枯槁、憔悴。而陶醉姆丈夫乃为一非常精通看相之人,他一望便知国王实是因为贪执自己妻子才日渐消瘦。他原本对国王就十分敬佩、关心,此时便将国王请到一寂静地告诉国王说:“臣下今晨供养天神时,一夜叉告诉我道:‘国王爱恋陶醉姆,难道你竟无耳闻?’夜叉说完即隐身不见。既然如此,国王为何不向我挑明,我非常愿意将陶醉姆供养与你,请国王务必笑纳。”
闻听此言,国王顿时因羞愧难当而低头不语。虽然心中一直对陶醉姆贪恋不舍,但大臣这番话却勾起国王深深思索,他马上警戒自己万不可因执着美色而轻舍人间法度,这实是国王历来串习善法之所引发,使他悬崖勒马,不再逾越世间善法轨道。他随即对大臣说道:“此事极不应理,如此行事定会毁坏福德。我必定会死,而因果报应却如影随形,你亦会因离开妻子而感受痛苦,故我不欲做此等事情。无论今生来世,这种作为都只会令自他受损。此乃愚者行为,智者实不应效法。”
而大臣则劝解国王说:“这样行事怎能违背正法?这一点请国王勿需顾虑。若你能纳受我妻子,这是对我布施提供帮助,是培植我福德之善因;如不接受,则是对我布施制造违缘,亦在增长臣下非福德之过。况且无有任何人会对此事造谣,国王也绝不会因为此事而落恶名,因除你我两人外,实无第三者知晓,别人如何会讥讽嘲笑?”
国王则坚持说道:“你虽对我关心异常,但也不能如此做事。即便无人知哓,不过只要是在作恶为非,那就好似让我吃下毒药一般,我心定不快乐。何况天尊及一些瑜伽士又怎能视而不见?再者说来,让你舍弃妻子也会令你痛苦不堪。”
大臣还在继续劝说国王:“你是君主,我为臣子,这个女人你当然有权享用,这样做并不违背世人教条与规范。对我而言,此女人可谓珍贵、可爱,但若我舍弃珍贵东西,将来则可凭此布施功德尽享更大快乐,亦必因之而得珍贵无比之来世善果。所以祈请国王一定接受陶醉姆。”
国王依旧拒绝道:“希望你不要这样讲话,即使我能获得如是利益,但如对布施者本人造成损害,则我宁肯自身被武器砍杀或跳入火坑也不愿享受此种所谓最大快乐。”
大臣还是不放弃向国王奉献妻子之努力:“如果国王不愿接受陶醉姆,我就令其去当妓女,这样人人都可尽情占有她。故而国王还是接受为妙。”
国王不觉诧异说道:“你这大臣是否有些疯颠?她从未做过坏事及对不起你之亏心事,你为何定要用我来惩罚她?如你定要这样做,则人人都会呵责你,你也会将自己今生来世之善根全部毁坏无疑。因此请勿如此行事,不要勉强自己去行善举,你应喜欢公正合理之事。”
大臣还未死心,他又对国王说:“如果国王心生欢乐,我心也会相应快乐起来。不管有无违犯法规,也不管众人呵斥与否,我皆能忍受。除你以外,国中再无比你更重要之人,因此请一定答应我请求以令我福德不断增上,再次请国王接纳。”
国王耐心对大臣解释道:“既然你对我如此关心,我更不能舍弃你不顾。不管别人讥讽与否,也不管今生来世果报之人,世间、天人都会远离、抛弃他。因此即遇命难,亦不应喜行非法,并令大过失因之而生。此等过失均无些微利益,且致人顾虑重重。此外,智者如做引起别人呵责或引生他人痛苦之事,则自己安乐亦难获取。因此,我才不会损害任何人,只如理如法规范自己行为。”
大臣还不放弃向国王敬奉妻子念头,他持续不挠地说:“为国王利益,属下本该为你竭城奉献,这又有何非法之处?我们本地臣民又怎会对你产生非法议论?臣下还是衷心希望你能接受陶醉姆。”
国王仍继续对他晓之以理:“如你真想合法行事,我们两人不如找西吾地方精通世间法规之人评判评判,询问一下他们对此事之看法、态度。”
大臣连忙说:“诸位长辈都恭敬你,因你广闻、具智,精通一切大小事务,无人能比。”
国王紧随其话头答道:“你既如此承认,我更不会欺骗你。国王一般都会对有理、无理之世间事了如指掌,对臣民来说,国王十分关注民生疾苦,知疼知暖,又如何能欺惑民众?既如此,臣民也理应随国王教言努力去做,正如牛群本该随牛王足迹一样,臣民亦该如是随顺国王。再说如我自己不能管束、调伏自己,又怎能管理国中百姓?因此我关心民众、遵守法规、维护自己清净名声,绝不随顺自己贪心。”
大臣听到国王如是所言后,深感国王毅力顽强、立场坚定,于是便在国王前顶礼道:“能在你这样的国王治下当民众真乃大福报。你守护法度、不喜世间贪爱。如你一般之国王,在森林中苦行之仙人都难以相提并论。看来国王名声确实真实不虚、掷地有声,理应值得赞叹。”
世尊在因地时,如是感受痛苦,但也不入违规劣道,始终住于清净戒律道中。
饮酒过失
释迦牟尼佛以前为帝释天时,虽具天人圆满安乐,但以大悲心非常猛烈之故,故而利益世间之心行从未间断,他常常光顾人间,并以天眼遍观人间疾苦。
有次他照见扎沃国王因依止恶知识而致上行下效,国中臣民全都喜欢饮酒,且从不知嗜酒过失。大尊者当然明白喝酒有极大过患,他于是在心中思虑:有何妙计可救度国王?应先帮国王改掉恶行,再劝导其眷属仿效。帝释天就变幻成一身呈金色、相好庄严之人,头发稍显粗硬,并自然形成右旋发髻。他身着树皮与安滋那野兽兽皮所成衣物,就好似梵天一样身具威严。
当他左手拿着容量不多不少、内盛满酒之酒瓶出现时,国王扎沃正与眷属边痛饮边聊天。他们面前所摆各种酒类包括米酒、果酒、蜜糖酒、葡萄酒等,正酒酣畅谈之时,忽见一人出现在面前虚空中,众人皆感稀有,便纷纷恭敬合掌。
帝释天此时则用雷声一般清晰、威严声音说道:“你们有谁愿买我手中以鲜花装饰瓶颈之器皿?”国王深觉罕见难闻,就恭敬合掌说道:“具足整个世间如日、月般美妙身躯的你,到底是谁?世人都欲了知你身份,你真应该告诉我们你是谁?我猜想你肯定具有稀有功德。”
帝释天所幻化之人回答说:“我是谁,你将来定会了知。只是如果诸位不怕毁坏今生来世功德利益的话,则可随意买走我所捧之瓶。”国王顿觉稀奇:“我从未见过你这种卖东西方式,因世间惯例,卖东西者历来只赞叹自己物品功德,从不讲述过失,你倒不说妄语,直言你携带之瓶能败坏今生来世事业。这等直人直语、直陈过失之行为,表明你确实心地善良。不过此瓶中到底装有何物?若我买来又能得到何种利益?你为何要动员我们买?这些疑问都希望你能解释明白。”
帝释天随即以偈颂方式应答道:“大国王你仔细聆听:这瓶中所装不是水,也非酸奶、珍珠水、香花之水,酥油、乳汁也不是。瓶中盛满恶性之水,你若真欲了知,实在应听我详述一番,我会细数其中原委。如你喝下此水,你定会沉迷难醒,以致走路颠颠倒倒,经常不明所以漂转至陌生之地。且必定会丧失正知正念,再不能如理观察、取舍哪些该吃、哪些不该吃之东西,你会将它们统统吞食下去。如你欲买我瓶中之水,这水中就饱含如上所述之种种恶劣品性,你们不妨直接买去。
自己享用过后,连自己心都摸不着边际,简直与旁生就无两样。敌人更会讥讽你,因你已丧失理智地在他们面前跳舞、捶胸。喝过此水之后,你们会无惭无愧;裸衣狂奔;毫无目的奔往城中,呕吐不止;野狗会舔食你嘴,而你却毫无顾忌;你自己会丧失智慧与正念,在道路上颠来倒去,晃晃悠悠不辨东西。若喝过此水,必会自甘沉沦,父母、亲友、施主都会轻毁你,而你自己却还无知无觉地经常与人争辩、争斗。这样的东西我要卖,恐怕只有愚人才愿买。如还要贪执此水,纵令身处高位也会败坏自己权势。不仅如此,富裕财产、高贵种姓都会因之而败坏,如此之水现正装于我手中之瓶里。
喝过此水之后,你会突然大笑不止,也会突然痛哭不已。就如着魔一般,泪流满面、情绪不定。而这能引导自己趋向被众人谴责、轻毁、心识错乱境地之恶水,现正装于我所捧之瓶里。这里是一切痛苦之根本、一切罪业之来源、一切争论之焦点、一切痴暗之源泉。你们难道还欲将之买去?
你这个大国王理应了知,你所嗜饮者正与我瓶中之水无有二致。你所欲买者,完全具足上述过失。如沉醉、依赖此等能带来无穷过患之劣酒,众生都将尽堕恐怖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中。到那时,又有谁愿承受此等痛苦?
再说饮酒后又能令人失毁清净戒律;引发各种谣言、诽谤缠身;导致自己愚昧顽痴、毫无惭愧。这样说来,还有谁欲再饮酒?国王实在应该三思到底该喝还是不该喝下这酒?”
听罢这些话语,国王深感获益良多,对饮酒过患也能透彻明了,并自此之后打消心中嗜酒念头。他衷心感谢帝释天道:“你与慈悲父母、调伏弟子上师、知理与非理之智者无有区别,我今后必按你所说身体力行,绝不辜负你殷殷教导,一定要让你心生欢喜。为报答你恩德,我今供养你五座大城市、一百名仆人、五百乘骑、与骏马配套之十驾马车,请你一定收下。你乃真正予我利益之上师,切盼上师将来也能关照弟子。”
帝释天趁机又对国王开示道:“五座城市等供养物我皆不取,我真实身份实乃帝释天,想你现在应该已经明白。若你真欲报恩,就当以我所言切实实行。如此行事,不但能获取今生福德、名声,来世亦可安享快乐。故而希望你能力断饮酒,如理如法治理国家。”帝释天说完即隐身而去。
从此之后,国王、大臣及国中所有民众都不再嗜饮狂喝,他们全部断除了饮酒恶习。
来世存在之理由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精进修习禅定,后以此功德而转生梵天天界成为天界仙人。虽在梵天尽获禅定大乐,但以悲心强烈之缘故,他一直未忘利益众生,并恒常关照欲界中心不快乐、蒙受痛苦之可怜众生。
一日,天界仙人照见东胜身洲一国王名为支施者,因依止恶知识而致执持无有来世、因果断灭等邪见,所言所行均与正法背道而弛。大尊者天界仙人内心明白此国王将来必堕恶趣,悲悯众生之情感使他对支施立即生出悲心,于是便从梵天来至人间。
国王见到仙人如灿烂明日般庄严身相时,不由自主就起身恭问道:“你这位具太阳般美丽形象者到底是谁?”仙人回答说:“我乃梵天天界仙人。”国王不觉连声叹曰:“善哉!善哉!"随后就呈上供品,并亲自为仙人端水洗足,同时又以羡慕语气问仙人道:“你所拥有之大神变是以何种方式得到?”
仙人回话说:“此神变乃通过禅定、持清净戒律、守护根门、前世修持等方式而得。”国王听罢不觉满面疑惑:“多有众人言说前世来生,未审此事是否确有其实?”仙人于是循循善诱道:“大国王,前生来世确实存在不虚。”“既然存在无疑,我如何才能生信?”国王以略带不屑口吻说道。
仙人便顺势将来世存在之理由详述一番:“你欲了知后世决定存在之理亦非难事,可借助现量见到或以可靠推理、以及依凭自己智慧观察等方法都可渐得定解。此外,依太阳、月亮、群星装饰之天空、一些畜牲之经历等方式亦可了知来世之真实存在并非虚诳假说,望你从此再勿对存在来世抱有怀疑、顾虑态度。
另外,有些修习禅定之人亦可回忆起前世景象,故而人之前后世实属决定存在。再以你观察心识而言,前一刹那心诞生后一刹那心,前前后后无有穷尽,因此来世存在实为天经地义。又比如住胎之时,众生当下心识全赖前此心识为因,以理推之,前生又何能倏而隐灭?我们所谓之眼识绝非依靠眼根、外境而有,心识更是有从未间断之来来去去流转过程。众人凭依前世持戒、信心之不同,今生天生就有持戒、具信等现象产生,这等行为实与父母并无多少因缘,又非无缘无故突然产生,除却前生之因,又能有何种解释?
再看不论聪颖或愚笨众生刚刚降生之时都会吮吸乳汁、寻觅饮食,这种现象依然可证明众生前世就有此等习气;如果前世有串习并恒常勤修,则今世即生当中也会拥有相应智慧。因此可知,前世串习力可引生后世明显成熟。不承认来生之人,所持唯一理由便是:正如莲花之盛开与闭合一样,此间并无前后世关系;刚降生之众生不经学习就会吸吮乳汁,也与前世无有干系。此种认识实乃不知定时与不定时、有勤与无勤差别所致。
与莲花不同者在于:莲花开合均需依赖日光,所以有定时差异;众生天生就会喝奶,并不需依其它因缘,故而属于无定时。又莲花开闭乃无勤发生,因无心故;而众生吸吮乳汁却属有心勤作举动。因此这二者怎可相提并论?真希望国王善加观察,能承认来世存在才如理如法。”
而支施国王因邪知邪见非常深重,且屡屡造恶,因此一听仙人宣说来世存在之理,内心就深感不安。他又问仙人道:“大仙人,你不应似哄小儿一般告诉我存在来世。若后世真实存在,我当然可以相信。如真是如此,则希望你能赠我五百两黄金,我来世将之变成一千两再送还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仙人严肃对国王说:“一般而论,将财富当作利润、赚取利益之人,大多本性低劣、贪欲炽盛、愚痴懈怠。对这种人如何能将财物拱手相送?即便赠其钱财,也会被他们很快耗尽。而具惭愧心及智慧之人,若以财布施,反而更会令财富节节增上。你刚才所谓来世还债之说纯属邪见,将财物送与此类执邪见之徒真乃了无实义。何况你因持恶见之故必会被业力拖向地狱,如此一来,谁又肯堕地狱去向你讨还那一千两债务?”梵天仙人马上又向支施国王宣说了地狱种种惨痛。
国王闻听地狱中令人不敢目视、耳闻之恐怖景象后,终于舍弃原有邪见,他开始对来世存在之道理确信不疑。他向仙人顶礼道:“我过去随顺恶见流转,如今听到地狱痛苦后心生恐惧。如此之可怕痛苦不知何时就会降临我身?我如今担心、恐惧不已,希望你快快为我宣说能免堕地狱之方便道。”仙人于是安慰他道:“你从此之后当护持正见,并劝请众人也厉行善道,同时还要以大悲心断除吝啬,且戒掉一切非法行。望你能常行布施、守持清净戒律、严护根门,以此广积福德,令自己不堕恶趣,并感受转生善趣后之快乐。”天界仙人说完即消失不见。
支施国王与眷属从此之后均能守持正见,并广做布施、持戒、积集福德资粮等善举。
不贪美色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梵施国王太子时,名为嘎西美男。以前世精进修持之智慧串习引发,王子正当青春韶华之时,就对美女等一切能引生贪欲之对境无有丝毫贪执。他还把国王王位当成大过失之源泉,并因此而舍弃自己继承王位机会,前往一寂静山林专修禅定。
一次从禅定中出定后,王子前往山野园林,途中见一美丽非常之人非人美女。美女一见王子,立即就被其相好端严吸引,她便主动跑到王子面前搭讪。为引诱王子,美女打妄语道:“我有一朋友也为人非人美女,她之美色即便天人见之也难免生贪。今日她见到你后,立刻就倾心于你,我正是她派来传情达意者,希望你也能对她心生喜爱。”
王子不动声色地回答说:“这位美女若与你相较,是比你更端妍,还是与你一模一样?”人非人美女答道:“她当然比我更妍丽。”王子则平静回答说:“不论你或那位美女,所拥有之美色均会瞬间消失。不管生为人非人还是天人,众生容颜全部短如白驹过隙。你应谛听:所有众生之躯体无一不是储藏不净粪之臭皮囊,若贪执于它,将来必成感受痛苦之因。”王子将不可贪恋美色之理如是宣说一番。
人非人美女闻听之后即刻熄灭贪心欲火,她也愿意从此精修禅定。而王子则又平静回到自己所居茅棚,继续实修禅定。
世尊如是在因地苦修时,任何美女也无法损害王子清净戒律。后当释迦牟尼成道时,莲花色舞女曾到世尊前极尽展示种种歌舞之能事,世尊同样也为其宣说佛法,并因之而摧毁莲花色舞女之青春倨傲心理,使其获证阿罗汉果。
另外,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对一切论典均精通无碍,对火供等一切事业也娴熟掌握,因而人人对他都十分恭敬。
他后来了知在家诸多过失后便心生厌离,于是就前往一森林中苦行。因其慈悲力感召,有四只动物汇聚到他面前,宛如四位弟子一般。它们是:蛇、鸽子、乌鸦、野兽。四动物经常与他交往,后有一日,野兽对他说道:“大仙人,于此整个世界,恐怖实乃最大痛苦。”而乌鸦则认为:“饥饿才是世上最大痛苦,不知大仙人有无免除饥饿方便法?”黑蛇发表意见说:“嗔恨心能焚毁自他所有功德,如有熄灭嗔恨法门,实为稀有、善妙、殊胜。”鸽子最后说道:“贪欲大火猛烈炽燃,贪心之火一旦燃起,用皎月之清辉或清凉之水也无法浇灭。故而贪欲才为世上最大痛苦,能熄灭贪心方为最佳法门。”
此婆罗门于是对它们因势利导说:“这四大痛苦之根本乃在于无明,如无明灭尽,行等其它苦蕴也会全部灭尽无余。”四动物又说:“既然痛苦之源存在于生,那如何才能断尽生之根本?”
婆罗门则对它们开示道:“欲斩断生死流转,必须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诸不善业,这才能从根本上拔除生之大树。”
四动物闻已均赞叹道:“善哉!”随后便回各自地方,按婆罗门教言努力修持,严守不杀生等戒律。后来这些众生均在死后转生为人,并最终得寂灭果位。
从飓风恶浪中脱险
戒律清净、如法修持之人,以其谛实语之力能成办一切事情。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时曾为一商主,非常精于观察天象。他能无误判断东南西北方向、星宿及各方突然出现之征兆所表吉凶;同时又擅区分时、非时差别;且可依凭鱼、水颜色等对大海进行观测;尤善于以堪舆、飞禽走兽之相了知大海方向。商主非但长于此道,更可贵者乃在于恒时具备正知正念,永无懈怠、睡眠陋习,又能忍耐寒热之苦,从不放逸并心态稳固。
商主对海上航行事宜,诸如返航、前行亦十分精通,故而每每出航都可顺利返回,人们因之而称其为善度。善度历来一帆风顺,所做事情样样圆满吉祥,因此诸商人对他皆恭恭敬敬,经常祈请他带领大家前往海中取宝。
一次,有巴得嘎匝地方商人欲往金洲海中取宝,他们便祈求善度能当商主。善度回答说:“我现已年迈体衰,何能率众取宝?”众人恳请说:“商主无需太过焦虑,只求你能坐镇商船,余事均不需你系挂于心,如此就能令诸事顺利、吉祥。”善度闻言不觉心生慈悲,他随即同意随船前往大海。众商人均希望在善度领头下,此番取宝能满载而归。
众人航行多时后,突见海中大小鱼群来回穿梭、行动惶恐。而北方海域,风掀海浪之声也如雷霆阵阵。珍宝、大地颜色皆动荡变幻,现出种种色彩,有时海浪之色亦绚烂美观。此乃非天、龙王于海底交战所致,大海才相应呈现此种变化。
到下午时分,海上开始刮起飓风,天空乌云密布,整个太阳光芒均被乌云遮蔽。大海翻起巨浪,咆哮怒吼、声震如雷鸣。乌云当中又炸出惊雷滚滚、闪电霹雳,渐渐吞没日轮,以致黑暗完全降临。狂风暴雨挟裹滔天巨浪轮番袭来,顿时就使众商人陷于极为恐怖之状态。他们害怕异常,便纷纷祈祷各自所崇奉天尊。
猛浪狂奔、大风恕吼,众人几日中就身不由己地被吹向遥远之地。此时,大海中各种形象均已消失难见,惟剩海浪翻滚。大家各个人心惶惶,万般无奈。此时,善度商主则安慰大家说:“你们再惊恐、怯弱也无济于事,如能善巧方便,则天大困难亦可轻松应对、顺利解脱,故而希望大家稳定心情,。”
众人焦急期待能很快就望见大海边沿,此时一人身样、穿白色铠甲动物从商人们眼前飞掠而过。众人急忙问商主:“此为何物?”善度答言:“如我们人间太阳一般,此乃非人中之太阳,大家不用惧怕。不过,我们如今已离大海两边均非常遥远,现正开始进入大海宝剑嘴,我们应想尽办法尽快返回。”众人于是努力驾船试图回返,但因风大浪急始终无法返回。
商人们后又看见前方出现银白色大浪,便又向商主寻问,商主回答说:“此乃白乳浪大海,看见它则表明我们现已离开原先航道。最好勿进入此区域,不要将船驶向那里。”但众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掉转船头,他们惊恐说道:“船行太快,放慢速度都不可能,又谈何返回?”
不久,众人又看见大海翻起金色浪花,海水就如燃起火焰一样,他们又问商主原因。商主说道:“此为火花大海,万勿进入。”这次商主只将大海名称告诉同行者,至于海水为何变化颜色则未向众人明说。驶过火花大海后,众人同时看见蓝宝石与琥珀色大海,最后又看见吉祥草色大海,于是他们又向商主寻问。商主回答道:“此海名为吉祥草鬘大海,凶猛如未驯服之大象一般,它能轻易摧毁我们,万勿进入,即刻返航。”但众人无论怎样精进努力也无法掉转方向。
过此吉祥草鬘大海后又碰到一蓝宝石大海,众人又问商主。商主因知道大家要遭受痛苦,于是心生不悦,他长叹息道:“此海名泥浪海,现在要返回已难上加难;若不返回,我们生命即将就此终结。”一听商主所言,大家全感失望、恐慌至极,人人心慌意乱,各个叹气无语。
最终,商人们已随浪漂过全部大海。此时太阳隐而不现,大海又生变化,所有海水尽皆向下流去,犹如峡谷中湍急水流一样。巨浪连天与冰雹降下之音声混合一处,直如竹林着火一般噼啪出令人惶恐之巨响。众商人内心焦急不安,他们眼含失望望着四方,心情极度慌乱。他们最后全集中在商主面前说道:“我们如今听到可怕音声,心中万分焦灼。而海水也全都向下流注,大海如是令我等恐怖,这到底是何原因?”
大商主也面带焦虑之色说道:“我亦深感遗憾,现如今无论船行何处都已无计可施,我们已入死海之中,正如落入死主阎魔虎口一样。”商人们听罢顿觉自己真正进入死亡大海,再无任何生还希望。想到不可能再返回人间,有人便放声痛哭;有人则呻吟哀叫不已;还有人则萎缩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知跪在那里一动不动;另有些人就拼命祈祷帝释天、太阳、多果天神(藏文原意不明)、娄宿(二十八星宿之一)、财神、海神等各自所信奉之神明,一直祈祷并皈依不停;有些开始猛念咒语;有些祈请天女;还有一些就干脆跑到商主面前哭诉:“我们已遇大灾难,只能祈祷具大威力的你;我们面临最危险时刻,请你务必慈悲救助。”
大商主便以慈悲心安慰他们道:“我料想我们大家应该能摆脱此种困境,你等实在可怜,但不必失望至极,大家安定下来后尚有生存可能。”一听还有生还希望,众人马上感觉现在可能尚未处于最后关头,于是便渐渐安稳下来,全都专注于商主,听他吩咐,
慈悲善度此刻将法衣挂于右肩,右膝跪在甲板上,以虔敬心祈祷佛陀道:“所有佛陀及天神、海神请谛听:从出生到现在,我根本忆念不起自己曾杀过任何众生。以此不杀生之谛实力,祈请加持我们所乘商船勿入漩涡中心,能直接返回。”善度刚刚说完,狂风巨浪立即向相反方向奔去。
亲睹此种情景,大家全感兴奋、稀奇,于是就全部向商主顶礼感谢,并异口同声说道:“船返回了!我们所乘之船开始返回了!”大商主让他们升起风帆,众人全都乐意听受商主命令,他们挂起风帆,飞速驶向出发地。
此时雨水顿息,大海又回复平静状态,人们心态也彻底安稳下来,大家全都欢喜充满。至晚上半夜时分,整个天空湛蓝一片,乌云散去、群星璀璨。后半夜时,商主对众人说:“我们已回至泥浪海,可将此处泥沙石砾带上船来。如此一来,船就会增重变沉,不容易再返回危险之地。此等泥沙均为吉祥之物,必会令你们获得顺利、圆满,希求财物之愿望亦可得以满足。”
众人听从善度吩咐,诸天人也开始指点商人们如何行事。众商人心中想到:这是善度大商主与诸天人在为我等指点。他们便将泥沙石砾装于船上,又将蓝宝石等珍宝也装在船里。至夜晚时分,船行至巴得嘎匝地方。第二日,众人发现船上已遍满金银、蓝宝石、琉璃等宝物。当轮船终抵岸边后,大家皆欢喜赞叹并恭敬大商主。
湖中大鱼
具有清净戒律之人即生当中就能成办一切所欲,生生世世获取利益更毋庸置疑。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转生为一中等湖泊中一条大鱼。此湖泊中处处皆为嘎拉哈花与白、红、青等色莲花所严饰,天鹅等飞禽自在翱翔于湖面,围绕岸边则布满绿树与别种花朵。当佛陀示现为这位鱼王时,因其多生累劫恒修利他心之故,为鱼王时依然不忘以利他心对待所接触之众生。它看待其余鱼类就如父母护儿一般慈心相向,始终将饶益它们挂在心间,如遇违缘,则想方设法带领大家摆脱违缘危害。以此缘故,湖中鱼儿皆能和睦共处,鱼王也以种种善巧方便为其宣说方便法门。后来,整个鱼群生活兴盛,就如人间国王如理如法治理国家一样,在鱼王统领下,鱼类生活亦圆满和谐。
其后因众生福报渐趋薄弱,负责降下雨水之天人也浪荡不羁,乃至最终竟不降滴雨,湖水便失去以前烟波浩淼之景象。及至春天来临时,烈日炙烤、强光灼人眼目,再加大风鼓荡,湖面便迅速干涸起来。水量日日减少,后终成一小水池。而鹞鹰也趁此时机前来残害鱼类,其它趁火打劫众生更不必多言。
此等可怜鱼儿在拼命挣扎中内心痛苦不堪,有些已无法挪动,短时间内就已发展至这般惨象。鱼王目睹之后顿生悲心,它心里想:我们鱼众此番是真正遭遇大不幸了。眼见湖水天天缩小,我们生命逐渐逼近死亡,而降雨又异常困难,欲逃亡连道路也寻觅不着,能将我们带往别处之众生亦无有踪影,急于损害我等之怨敌却时刻都在增加,若所剩湖水也干涸无余,这些怨敌便会亲口吞吃掉我们,这可如何是好?
此时,鱼王自己心中明白:看来只有依谛实语之力方能对解脱困境带来利益。明了此点问题关键所在后,具大悲心之鱼王不觉满含慈悲之意发出一声长叹,他眼望虚空发愿道:“从小至今,即便遇到再大困境,我也想不起曾故意杀害过任何众生。以此谛实力加持,愿天王能降下雨水,愿湖泊能再度水势浩大。”言毕,即以福德增上力、真实加持力、喜欢鱼王之天龙、夜叉威力,虚空顿时集聚起乌云,随即电闪雷鸣,大雨开始从天泻下,就好似断线水晶珠子一般铿然坠地。于是大地又开始滋润,湖泊中水也随之增盛。鱼类众生看到尚有希望生存于此,各个欢欣鼓舞;而欲食鱼儿之飞禽只得纷纷飞离此地。大鱼王也心生欢喜,它看到雨水从天而降,不觉祝愿道:“愿雷声和着雨水不断涌流。”
雨如是降落很长时间,帝释天闻知也生大欢喜心,他对鱼王说道:“能降下如此大雨全凭你鱼王真谛威力所致,只是世间众生太过可怜,从不知利他清净行为之功德利益。从此之后,我也要多多助你。因你功德力护佑,此地未来将不会再遭遇违缘。”帝释天说完即隐身而去。
另外,释迦牟尼佛往昔曾转生为森林中一沙鸡仔。当时因两棵树木磨擦燃起大火,沙鸡仔看到森林中多有众生便自然生出悲心,它将翅膀泡在水里,然后抖落水珠于正燃烧之森林上方,同时大声祈请道:“此地有众多不能飞翔之禽鸟,请大火马上熄灭,再不要燃烧!”最后因它慈悲心之真实力,大火终于停止肆虐。帝释天随即也施以帮助,他开始降下大雨,最终将火彻底熄灭。
大丈夫说出家就出家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种姓高贵、具财、具智、如大臣宝一样承侍国王之商主。一日,商主前往王宫,而商主岳母恰巧也来看望女儿。到达商主家时,女儿玛哈多出来迎接母亲。母亲便问女儿:“玛哈多女儿,你丈夫对你恩爱吗?你对他如此有情有意,他知不知回报?你与他共同生活有无不愉快之事发生?”
女儿不好意思回答母亲询问,便小声说:“像他这般守持清净戒律、只做功德善事之人,出家人中也难寻觅。”母亲因年老耳背,加之女儿声音又很细小,故而未听清女儿所说,只隐约听到“出家”二字。母亲心中顿时联想到:想不到女婿已将我女儿抛弃,只顾自己出家求道去了。越思虑越是替女儿未来前途担忧,于是便放声大哭起来,且边哭边说:“连我如此贤慧之女儿都已舍弃,又怎可能出家去守持清净戒律、做那些功德善事?事情为何会至如此地步?他又年轻,又是国王心腹之人,平日对我女儿就乏少悲心,又无病痛折磨,也从无结怨之仇敌,就这么突然抛下财产亲人,自己独自前往寂静之地到底为何?”她边说边哭,一直滔滔不绝大声数落。
女人心性本身就不稳固,极易轻信别人所言。一听母亲如此絮叨,女儿不觉浮想联翩:我丈夫想必已出家无疑,因母亲如此难过。于是她也心生不悦,加之又不了解情况,便自以为是地想当然认为丈夫已然出家,母亲正为看望自己才前来此处。想到这里,女儿不觉昏厥过去。
家人闻听此事后均开始嚎啕大哭,邻居、亲戚、婆罗门、施主、以及居住在宫殿附近之朋友大多都与商主关系友善,他们也闻风而动,纷纷聚集在商主家中,并且全都因感伤不已而痛哭不止。
恰在此时,商主已从王宫折返回家,他在临近家门之时忽然听到一片哭声,且看到家中已聚拢起大批人众,他于是心中纳闷:到底发生何事?于是商主便派一仆人先行回家打探一番,仆人回来后就将前后原委原原本本告之商主。商主本来就心地清净,得知众人议论他已出家之语后更是心有所动。此时他已感觉若再回家中实乃惭愧至极,因众人尽皆以为他已出家修行。他心中想到:奇哉!奇哉!这些人对我如此希望真乃善妙!他们既已这样赞叹并宣讲我出家之功德,我若还要坚持返家则太不应理。如我舍弃功德一心喜欢过失;或舍弃善法只知行持恶法,如此生存又有多大意义?不如按众人所愿前往寂静地出家苦行。
商主想到这便又返回王宫。国王见到他后诧异询问道:“你为何又返回王宫?”商主答言:“我欲出家,请大国王开许。”国王听罢就以慈悲语气对他说道:“像我这样的国王及你众多亲友均健在时,你为何要舍离大家前往寂静地?如是因财产困窘请向我索取钱财;如有人欲伤害你,我定会帮助。不知你为甚却如此辜负我与众亲友心愿?”商主说道:“我依大国王怎会遭遇危害?亦根本无有任何钱财短缺障碍,我并非因这些原因才前往寂静地。只是我闻听众人都在议论说我已出家,还因此而哭泣,正因他们对我评价如此之高,我想我还是出家为好。”
国王反驳说:“难道众人说你出家你就非前往寂静地不成?像你这样具一定功德之人,若仅仅知道遵奉别人言辞实不应该。你不出家又有何等不合理之处?世间愚笨之人素喜胡说八道,无智之人胡言乱语有何真实意义?将这些谣言牢记心间定会遭到世人讥讽,更何况依之行事?”
商主又继续申辩说:“祈请国王勿如此嘱咐于我,人们所讲有道理之善言善语,我们最好尽力遵行。人、天均称你为名符其实之国王、法王,若你制止善法实属非法,你理应帮助行善之人,勿辜负别人能促成我广积功德之希望与评价。若国王能够开许我出家请求,则你自己名声也会因之流布四方。否则,你所拥有之名誉又能有多大实在意义?就如干涸之水一样,你之名声断不可能增上。人之声名若遭到毁坏,要想恢复实在难上加难。正如毒蛇窝一样的家,只能引起争论,实在应该舍弃。因此请大国王勿再阻挠我出家意愿。你本来对民众就具有慈悲情怀,此次一定要开许我,我是诚心诚意想远离散乱之地、前往寂静林中出家苦行。”
国王最终开许商主出家请求,他终于得以如愿前往林中苦行。正准备动身之时,亲友、眷属全来到面前苦苦挽留,他们边哭边拉住他双脚,又用粗暴、温和等种种语言劝阻他。有人言:“如你出家,那么多未办妥之事留给谁来处理?”也有人说:“你难道对亲友就无一点慈悲?”众人以种种方式试图令商主不要出家。
而商主则坚定说道:“诸位朋友,如我以放逸之心行非法之事,你们理应以种种方式劝阻我;而我是到清净森林中苦行修善,你们为何要横加干涉?若你们真不愿离开我,就干脆与我同去森林,这一点你们能否做到?你们不让我出家,为何却又同意我与怨敌战斗或加入作战大军中?对此等事情为何偏偏就要答应?如你们只看见在家功德和所谓去森林中苦行之过失,此乃说明你们已被邪知邪见误导。我只希求功德善法,你们本该随我一道出家。世间情感有甚稳固之处?就似舞者跳出千姿百态舞蹈一般,易变不定。若你们与我感情深厚、不愿离开我,就应随我一同前往森林中苦行,实不应该再这样制止我。”商主以温和语气如是说道。
随后,商主便自己前往森林中苦行,以不放逸之精进态度努力行持善法、守护清净戒律、修行禅定。
具智之人仅仅听闻别人宣说有功德之话语都不会放弃,更何况获得功德后再将之失毁更是不可能发生。因此,若别人说出自己是比丘、居士或修行人、证悟者等此类具功德之言辞,以此称呼自己,自己应审慎观察自相续,同时心中如是思维:别人对我这般评价,我实不应辜负他们,一定要成为具有此种功德之人。不具备之前,自己理应心生惭愧。此种方式才为大乘菩萨所应禀持之行迹。
孔雀王愈加美丽
久远之前,在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不仅财富圆满,更有一美丽无比之无喻姆王妃,王妃对国王也非常贪执、爱恋。当时在大雪山南方之山林里,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变为一只孔雀王,名为金色孔雀王。它身色端严,嘴由珍宝长成,拥有五百眷属。
孔雀王后来有次于中夜时分,在鹿野苑城市上空飞翔时发出悦耳鸣叫,恰巧无喻姆王妃此刻正坐在王宫顶层,她听到鸣声后便问梵施王:“如此妙音是谁发出?”国王面露困惑之色说道:“好妃子,我对此事也不大清楚。只是听说在大雪山南方栖息有一只金色孔雀王,众人都说它鸣音悦耳动听。王妃闻言便向国王要求说:“大王无论如何也要为我逮着这只孔雀王。”国王面呈难色答言:“这只飞禽平日看上一眼都非常困难,更何况要逮住。”王妃则不依不饶撒泼道:“如得不到孔雀王我会立刻死去。”
梵施王平时对无喻姆王妃就恩宠娇纵,此时一听王妃说要死去急忙安慰她说:“你千万不要如此焦虑,我马上下令命猎人、捕鸟者火速将孔雀王抓获以宽你心。”国王于是命令所有猎人、捕鸟者务必想尽一切办法捕获孔雀王,并要将之送至王宫。如能抓获则善妙非常;若逮不住孔雀王,则定斩不饶。
这些人听命后均非常担心自己性命不保,便带上各种捕鸟工具纷纷前往大雪山之南。他们将大网放置于孔雀王必经之地,但它无论走到哪里,只需用眼一扫,所有网结就自然解开。就这样,众人在七日中想尽各种办法也无法逮住孔雀王。
孔雀王此刻则心生悲悯,它对众人说道:“你们这些受雇之人为何要到这里遭受如是疲倦、劳累之苦?”众猎人、捕鸟者就回答说:“孔雀王,你应了知,我们受梵施王派遣,为免丧身失命才致如此劳顿。”孔雀王听罢道出实情:“你们用网根本就抓不到我,不过若国王真欲见我,就请他先庄严城市,七日之后,再令四种军队前来迎接,我才可以前往。”
众人回去之后向梵施王如实禀白,国王即刻装饰城市,后又派马车、军队前往大雪山南方迎接孔雀王。孔雀王立于珍宝严饰之马车上,一路发出悦耳鸣叫。梵施王与眷属皆欢喜难言,他们以大恭敬心将其接到鹿野苑所在城中。刚抵城门口时,孔雀王又发出动听音声,且传遍整个城市。城中众人均以欢喜心分列两边观瞻,他们向王妃惊喜喊道:“孔雀王已亲自来到城中。”
无喻姆王妃欢喜非常,连忙恭敬上前观看,而国王则用鲜花、水果供养、承侍孔雀王。梵施王后于国务繁忙时不觉心中思量:我如此忙碌,谁能代我经常承侍孔雀王?而王妃正好又具智慧又广闻多学,想来她定能好好承侍孔雀王。”想及此,国王便对无喻姆说:“好王妃,你应如我那样承侍孔雀王,喂与饮食、关怀照顾。”自此之后,王妃则担当起承侍之责,她天天以鲜花、果实供给孔雀王。
无喻姆后又喜爱上另一男子,并与他约定在孔雀王所居花园中准时见面。而当两人如约会面时,孔雀王则向他俩宣说佛法。结果男子闻听后心生惭愧,再不欲与王妃行邪淫,他便先行离去。王妃却心中暗想:孔雀王已了知我之丑事,它若用人言将之禀告国王,国王定会将我处死。念及此,王妃便在饮食里掺和进毒药送与孔雀王。谁料它吃下毒药后反而更加美丽,色泽更胜从前。
看到王妃心生怀疑,它便向王妃解释说:“你自己贪爱别人,又认为我会告发,于是便欲毒杀我。但以此种方式,你根本无法损伤我一根汗毛。”
王妃听罢立即口吐鲜血,并得上严重疾患,且于死后直堕号叫地狱。孔雀王则安乐自在、重获解脱,它后来回到自己原先栖息之地,又继续对其它众生宣讲佛法。
当时之梵施国王即为后来之舍利子比丘;当时之无喻姆即为现在之婆罗门狡诈姆。
千辐轮相之渊源
无数劫之前,有一国王名马车姆,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后得一太子名慧光,即是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太子慧光具有远远超越一般人所及之智慧,国王理所当然就将之作为王位继承人。后国王去世,众人正欲为太子行加冕大典时,太子却对众大臣说道:“我不能登上王位,因行非法之众生若被我以杀头方式加以处罚,则我本人亦造下大罪业。故而若众生皆能行持十善道,我方才愿当国王。”众人于是就说道:“我们定厉行善法,请你务必当上国王。”
慧光这才同意举行加冕大典,并最终登上王位。他当国王以后,要求国人都必须行持十善业。魔王闻听后则顿生妒意,他以造假方式将众多信件寄给众人,信中写道:“众人以前所做善业无有丝毫感应,故而大家以后均可放心大胆广行恶业。”
众人在接到魔王以国王名义所写信件后,都不敢相信其中所说话语,他们满怀蹊跷请求国王予以澄清。国王也深感惊讶,他想:我从未写过这封信,为何会出现此种情况?越想越觉奇怪,他便非常想了知此信到底从何而来,人们心态会否因之而生变化。于是他就出宫观察探访。
魔王则在路上幻化成一身陷烈焰中之可怜人,他嘴里不停高声哀号,国王便问:“你为何落此境地?”魔王诡辩说:“我以前令众人广行十善,以此缘故,我现在感受如是痛苦。”国王马上问道:“如是让人行善,自己怎可能感受此种痛苦?如你令众人皆行十善,不知他们到底得未得到安乐?”魔王回答说:“他们均已得到安乐,唯有如我这样劝别人行善法者才落此痛苦境地,受我劝化者则绝不会感到丝毫痛苦。”国王听罢高兴说道:“只要他们能获致安乐善果,自己再感受痛苦也无有任何后悔之处!”魔王闻言立即消失不见。
国王到处令人行持善法,并时时赞叹善法功德,大家信受奉行,时刻牢记三门行善。国王后来以此福德而拥有金轮宝等七轮宝,并逐渐成为转轮王,让四大部洲众生皆行善法。
世尊因地时如是亲行十善,并令众人亦行十善。以此因缘,后来成佛时,世尊脚掌便具千辐轮相。
另外,久远之前有普救、善成两商主,各人皆拥有四万商人眷属。善成素喜寂静,后便在一仙人前出家,并终获缘觉果位。商人们则因不见善成踪影而到处寻找,但始终都未找到,他们便将情况告之普救。普救告诉众人务必要找到善成,于是,八万商人便开始在各处广泛搜寻,最后终于见到缘觉。众人诧异问道:“你为何要舍弃我们前往寂静之地?”
因大尊者只依靠身体为别人说法而不以言语宣说之故,缘觉就幻现出自身出火、闪电等种种神变令众人生信。普救则令八万商人供养缘觉,并说道:“供养他之功德日后定会成熟果报。”众人便广行各种令缘觉比较满意之供养。普救商主随后又教导这些人守持五戒。
当时之普救商主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善恶果报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鹿野苑色哈乐婆罗门之子,名为善寻,其兄弟名为恶寻,也即后来之提婆达多。为前往海中取宝,二人各带五百名眷属出发。因此地离大海非常遥远,在距大海尚有七天路程时,众人已将口粮全部用尽。当此生命垂危之际,善寻等人饥饿难耐之时,便开始祈祷天尊等神明。结果他们遥遥望见远处出现一繁茂果林,众人急忙赶过去,发现那里还有清净泉水。大家边吃喝边感叹道:“此乃我们供养天尊果报现前。”天尊还亲自告诉众人道:“你们可砍下果树树枝,如此便能满足一切所需。”众人就依言砍下一根树枝,孰料它竟变成美味饮料。再砍第二棵树枝时,它又变成百味甘美饮食。大家全都津津有味享用起来,心满意足之后又砍下一棵树枝,此次它又变成妙衣;再砍时又现出各种珍宝。众人原本就带有很多牲口以备装宝所需,这下全部派上用场。
恶寻此时也率众抵达那里。他看见前面诸人砍断树枝时皆现出种种珍宝,便以贪心打起如意算盘:如果将树根砍断,肯定能捞取更多珍宝。他于是便准备从树根挖起。
善寻看到则心生不悦,他对恶寻等众人说:“我们遭遇违缘、困苦时,多亏这棵树救助我们,因此希望你们万勿砍断它。”但恶寻等人根本不听,善寻不愿见此树被砍倒惨象,便无奈离开树林。恶寻则马上开始砍挖树根,结果当他砍断树根时,突然冒出五百罗刹,将恶寻等五百人全部吞食。
又诸菩萨众即便舍弃自己身体,亦不欺骗众生,定要守护誓言。
无量劫前,释迦牟尼佛曾为一狮子,名肢具,它对一切众生均有大慈大悲之心。肢具以水果、树叶为生,住于人迹罕至之山洞中。
后有俩公猴、母猴生下两只小猴后便将猴崽交与狮子,自己前往别处。而一名宝剑之老鹰王一日忽将两猴崽叼至山岩上欲加吞食,肢具狮子见之就以偈颂方式对老鹰王说道:“皈依我之两猴崽,望你切勿吞食之。”老鹰王则刁难说:“你是兽中之王,如能舍弃兽王之身,我则可将两小猴奉还,否则定要吃掉它俩。待我吃完后飞上虚空,你又能奈我何?”
兽中之王就告诉宝剑说:“我宁可舍弃自己,也要救下这两小猴。自我发菩提心后,从未说过妄语。为利益众生,我今天甘愿舍身。”老鹰王看它菩提心坚定,便将两只小猴统统放掉,且对狮子说道:“大兽王,你无需再舍弃肉身。”言毕即飞逝不见。
当时之公猴、母猴即为后来之迦叶尊者与释迦贤姆;两小猴即为后来之罗睺罗与阿难尊者;老鹰王宝剑即是后来之贤鬘比丘。
另外,释迦牟尼佛和燃灯佛在此世界中曾为两说法童子,他们出家后即到寂静地生活、修法。后精通诗学等一切论典,并获禅定、神变等神通、技能。
当时有一名大象之国王,性喜狩猎,又拥有六千万眷属,他依两童子说法后始发菩提心。此时一些贪欲炽盛之比丘对童子肆意诽谤,他们胡说道:“这两人乃外道断见派人士,因他们宣说五蕴皆空及业果成熟非常可怕之法门。”这些人还要求国王处死二位说法童子。
正当国王略有怀疑、犹豫之时,同行天女告诉国王说:“你尽管身处这些恶友当中,但千万别发恶心。这两位是真正说法上师,你不要忘记他们以前对你说法之恩,一定不能舍弃他俩。”国王想起往事,终于未舍佛法。
国王之弟名年果儿,后当年果儿坐上王位时,这些恶友又对他说道:“这两位比丘依靠咒语之力,实在应当诛杀。”国王便率领军队准备杀死这两位比丘。当时森林中夜叉、龙等众生降下石块瓦砾雨,将这些人全部杀死,连年果儿国王也一并除去。因他对说法上师起嗔恨心之故,年果儿于六十世中在无间地狱受苦;当时劝请国王杀两比丘之恶见比丘则在千百万世中于地狱感受痛苦;劝请国王勿听谗言之天女后则于恒河沙数佛前拜见、供养,她名为月光童子;与大象国王一同得法之六千万众生则在其它刹土中后来成佛;听受佛法之大象国王即是后来之弥勒菩萨;国王之弟年果儿则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严持清净戒律
久远之前有安乐王如来出世,那时瞻部洲世界广阔,有九十万由旬之巨。八万四千城市全由七宝制成,庄严如天界一般,且人人财富圆满。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喻施国王,为一行持佛法之国王。在其治下八万四千城市中,每城都有国王所属之八万四千王宫,每一王宫内都有王妃等眷属八万四千。国王王宫纯由七宝制成,圆满具足一切享用资具与财富,犹如帝释天宫一样种种施设尽皆齐备。
国王太子名胜福者亦是福德圆满,他实际乃大菩萨化身。胜福从不贪着种种在家受用,并最终舍俗出家。而喻施国王在把自己所有财富供养安乐王如来后也出家修道,并一直精进修持,最后获得安忍境界。国王后来在此世界随后出世之成千上万如来前供养承侍,并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心。他在这些如来教法下一直精进不懈行持佛法,并以自己智慧力而获无畏境界,救度无量无边众生出轮回苦海。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宣方国王太子,当其降生之时,诸天人均宣说道:“世间如今已诞生一行持佛法之尊者。”当太子七岁时便在国王面前询问法与非法道理,并请求国王能允许自己出家。经国王开许出家后,他以自己修行所得向众人宣说恶业果报等佛法。国王、王妃等眷属随后也全部出家,他们守持清净戒律,并最终获取五神通,且令许多众生均趋入无上菩提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一仙人,名守根,虽未断尽贪心,但也知以抉择守护根门。尽管非以修行力根除烦恼,不过凭抉择也能令烦恼不生。
仙人后到一些寂静地修行,在一花园中见一女人后不觉贪心又起,此时他才觉知自己修行病根所在。他想:我通过抉择亦只能守护根门而已,但此种抉择绝非智慧抉择,只是以分别念粗加选择。从现在开始,我应积极寻找圣者智慧,力争永不生烦恼。仙人随后即以真实智慧观察烦恼、女人本性,并最终证悟烦恼之
空性本体,从而彻底远离贪欲,最后无有任何烦恼地获取远离一切疑惑之圣者智慧。
另外,久远之前有一智显如来,当其住世一亿年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心国王。智显如来为胜心及其同伴宣讲平等禅定法门中之守护身体殊胜入门法,闻听如来教言后,胜心国王便于一千万年中行持无垢梵净行、修持四梵住,又现见八十万如来尊严妙身。他后来在恒河沙数如来前都出家行梵净行,每一世都转生为守持净戒、广闻多学、辩才无碍之说法比丘。
综上所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始终守持远离罪行、摄受善法、饶益众生之戒律。
以上圆满宣说了释迦牟尼佛严持戒律之种种公案。
-----------------------------------------------------------------------------------------------------------------
相关链接:
---------------------------------------------------------------------------------------------------------------
麦彭仁波切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