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正见 结论 第三节 四法印的美妙逻辑
宗萨钦哲仁波切:正见 结论 第三节 四法印的美妙逻辑
另一个例子,大家来想想布施。当我们开始了解第一个真谛,就会视一切事物为短暂而无价值,把它们看成像救世军捐献袋里的东西一般。我们并不一定要将一切都给光,但我们对它们不会有执著。当我们了解所有的财物都是无常的和合现象,无法永远紧握不放,布施实际上就已经实现了。
了解了第二个见地,我们可以发觉自我这个吝啬者是主要的罪人,它除了给我们穷困的感觉之外,一无是处。因此不攀缘于自我,我们找不到原因来执著于财富,因而再也不会有吝啬的痛苦。布施成为一种愉悦的行为。
了解了第三个见地,我们了解攀缘只是徒劳,因为不论我们攀缘什么,它们都不具真实存在的本性。它好比是在梦中,将亿万元在街上送给陌生人。由于那是梦中的钱财,所以你可以大方地施舍,而且你还可以获得这种经验的乐趣。根据这三种见地的布施,一定会让我们了解到这是无目标的。它不是要用忍受牺牲来换取认同,或保证得到一个更好的来生。
没有价码、期待或附带条件的布施,让我们得以一窥第四个见地——解脱是超越概念的这个真理。
如果我们将布施等善行的圆满与否,以物质标准来衡量的话——譬如说除去了多少贫困——那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圆满。光是资助一座在柬埔寨的孤儿院,都可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穷困是无尽的,穷人的欲求也是无尽的。甚至富人的欲求都是无止境的;事实上,人类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但是根据悉达多——布施应该以布施者对布施物,以及布施者对布施者自己——这两方面的执著程度来评量,一旦你了解自我以及所有的财富都是无常而不具真实本性,就不会有执著,而那就是最圆满的布施。因此,佛经中鼓励的第一种行为,就是修持布施。首先你以不昂贵的东西,诸如水、花等开始,引入布施的习惯,然后渐渐进展到(意念上)供养我们的家庭、住宅,甚至整个宇宙。这种布施可能看起来非常宗教化或仪式化,但它的要义是消除我们对恒常的概念。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