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农历12月10日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佛说无量寿经广释 下册 第二十二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3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佛说无量寿经广释 下册 第二十二课

 

  下面继续学习《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据我所知,自从菩提流志翻译这部经典以来,还没有人对此译本做过讲解。以前曾经有大德想为此译本作注释,但最终没有成功。因此,如果这次我们学习《无量寿如来会》后整理出一本《讲记》,也许会对后人有一定利益。

  不管学习任何经论,大家都要有欢喜心。我们学院的大多数道友闻法的兴趣都很浓,也很想研习佛法,这一点非常值得随喜。末法时代,各地都有人在搞一些佛教的仪式,但真正深入学习佛法的人却不多。在我接触的佛教徒中,不少人对佛教很有信心,可是因为不具足智慧,所以他们的信心很容易变。

  虽然世间有种说法,一个人内心的信仰是不容易改变的。在前几天的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个老师也引述了某位智者的话:“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从某个角度来讲,这种说法确实是有道理的。我们学院有些人自从信佛后,不管家人亲友怎么反对,他们的信心一直不变。不过,我更提倡有智慧作为助伴的信心,否则,在遇到大的逆缘时,人的信心还是有退失的可能。佛经中说,对佛法生起信心在百千万劫中都是极为难得的,所以我们应该以智慧保护来之不易的信心,如果有智慧的钉子固定,人的信心就不容易退失,即使稍微有点动摇,也不致于彻底退失。

  通过多年的闻思修行,我有这样的体会:佛教徒很需要闻思修行佛法,而且闻思修行佛法不能像读书一样毕业后就彻底放弃,要在有生之年不断地闻思修行,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这样自己的信心才能坚固不退。如果只是偶尔学修佛法,之后就再不学修了,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刚开始信心大得不得了,见到上师时泪流满面、汗毛直立,一直在水泥地上“嘭嘭”磕头,甚至前额磕破了也无所谓,别人看起来都觉得:哇,这个人的信心真大!可是因为佛法的智慧没有入心,所以时间一长信心就消失了。

  要让佛法的智慧深入内心,必须从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要长期学习佛法,通过不断学习懂得佛法的真义。在此过程中,刚开始可能会有很多疑惑,但只要长期坚持学习,疑惑就会慢慢消失,不退转的智慧就会现前。另一方面要长期修行佛法。相对于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更为重要,通过修行得到的智慧和信心特别稳固。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修行,即使暂时学得很好,智慧和信心都很不错,最终也有退失的可能。

  如今是五浊炽盛的末法时代,如果没有经常闻思修行佛法,人的心会被乱七八糟的信息染污。如果一台电脑没有经常清理,很可能染上病毒而无法运行;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常用佛法清理自相续,也可能染上各种烦恼的病毒。所以,大家一定要长期闻思修行。

  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佛陀的智慧是最究竟的真理,不管什么人都应该接受这种真理。在面对世间的知识分子时,我经常感觉很有把握,为什么我有把握?不是因为我学问很高,而是因为我掌握了佛法的真理,因此我自信不管在谁面前讲解、研讨、辩论这种真理,只要对方是正直之士,就一定能接受。

  在以佛法的智慧剖析时,众生的很多分别念都是错觉。人们认为身体是干净的,实际上身体非常不干净;人们认为万法常有,实际上万法不是常有的;人们认为“我”是存在的,实际上“我”是不存在的;人们认为感受是快乐的,实际上感受是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佛法向众生传递真理。

  世界上有许多没有信仰的众生,有些人即使有些信仰,可是不信仰大乘佛教,在座诸位能够信仰、学习、修持大乘佛法,应该说很有福报。但大家要清楚:既然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就要具足利他的意乐。不管学净土宗、禅宗还是密宗,都要具足这种意乐。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故于最初入大乘,亦以惟发此心(即菩提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惟离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阿底峡尊者也说,大小乘的区别不在于行为、仪轨或者见解,而是看有没有菩提心。不知在座诸位有没有想过:我是大乘修行人还是小乘修行人?我是为利益众生还是为了自己解脱而往生极乐世界?每个人外面的脸型不同,内在的发心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么样,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发起大乘心。《大宝积经》中说:“无量千劫中,被大无边甲,为欲令众生,解脱诸苦恼。”意思是,为了令众生解脱苦恼、获得究竟的涅槃彼岸,菩萨应该于无量劫中披上精进的铠甲。这种发心是大乘行者应该具足的发心。只有具足这种发心,修行的方向才正确。否则,即使学大乘的净土法门,也属于小乘行人。

  现在有些人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发菩提心。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无量寿经》中讲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辈往生者,发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原来我在讲《藏传净土法》时,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汉传佛教认为,不发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比如某人没有发过菩提心,但他已经往生了。”我当时说:“你怎么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许他口中没有说要度化无量的众生,但实际上内心已经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后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希望大家要强调菩提心。下面继续讲上辈往生。

  是故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生极乐世界,欲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是故阿难,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想见到无量寿佛,这些人应该发无上菩提心,还要专心忆念极乐国土(由此可见,念佛应该有两种解释:一是口念佛号,二是心念佛陀),积集善根,回向往生彼国,以此因缘,他们临命终时能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往生极乐世界,在那里获得不退转,最终究竟无上菩提果位。

  这里又讲到了往生四因:

  1.发菩提心——应发无上菩提心。

  2.明观福田——复当专念极乐国土(包括阿弥陀佛及其眷属)。

  3.积资净障——积集善根。

  大家要通过七支供等方式积累资粮、忏悔罪障。尤其要多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以及经典、续部中的忏悔文。在前几天的研讨会上,有的老师说:“以前我觉得自己很清净,学佛后才知道自己太恶了,原来所谓的善良很片面,从小到现在造了无量恶业,无量劫以来更是造业无边。”这个老师说得很对。所以大家要通过忏悔清净自相续。当然,在忏悔的同时也要积累资粮。如果一分钱都没有,去国外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一点资粮都没有,要前往极乐世界也是不可能的。

  4.发清净愿——应持回向,即将善根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华严经》中说:“如有才智王,能令大众喜,佛福田如是,令众悉安乐。”阿弥陀佛就是无上的福田,他能让无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得到究竟的安乐。我们应该对阿弥陀佛的加持力深信不疑,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除了自己的分别念以外什么都不信,对超越自己的一切行境一口否认,这就是愚痴之辈。《维摩诘经》中说:“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现在我们相续中有贪嗔痴,可以说就是增上慢人,以增上慢必定会障碍见到真理。既然我们的智慧有很大局限性,既然我们不是遍智全知,就不要以我慢而否定一切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通过这次的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很多大学生都摧毁了相续中的傲慢。以前他们觉得佛教没有什么了不起,通过这几天的开放式交流,最终明白:原来佛教中有很深奥的道理,并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那么简单。

  由此我也想到,佛教徒确实很需要跟社会沟通。如果你能像禅宗、噶当派、宁玛派的大德一样终生在深山里修行,就像米拉日巴尊者说的那样:“门外无人迹,室内无血迹,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那你不与社会发生关系也可以。但很多人恐怕做不到这一点。既然自己还要跟社会交往,就要通过各种方法让世人了解佛教。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泯灭自相续的傲慢心。我经常在想:现在我有堪布的名称,一方面这会给自己带来方便,有时候即使我说的不对,别人也会接受;另一方面也会障碍自己,有些人虽然比我优秀,但由于没有法师的名称,我就会产生这种心态:我已经是法师了,他还不是法师,我凭什么要接受他的观点?同样,如果你们执著:“我是出家人,我应该比这些世间人有智慧。”“我是佛教徒,他还不是佛教徒,他肯定不如我懂佛法。”这种心态也会障碍自己。因此,作为希求上进的人,大家应该从内心远离傲慢。

  其实一个人修行越好,他的心就会越谦虚、越放松、越快乐,人们跟他交往起来也会越方便。如果一个人修行很好,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非常快乐:住在极乐世界那样遍满黄金的地方,他的内心很快乐;住在乞丐呆的地方,内心还是很快乐。接触任何人也是如此:不会因为遇到好人而欢喜若狂,也不会因为遇到坏人而伤心欲绝。不管遇到违缘还是顺缘,都能坦然面对。总之,人的修行越好,心就越清净,在他眼中,任何环境都像清净刹土,对所有的人都能和睦相处。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就是如此,当修行到一定境界时,他们的心彻底远离了我执和痛苦的束缚。相反,如果你越修越看不惯,越修越痛苦、不平,到哪里都很讨厌:到厨房里不舒服,到卧室里也不舒服,见到任何人都很讨厌:要么是坏人,要么是罗刹、夜叉、魔鬼、阿修罗等非人,一切显现都是不清净的,这说明自己的修行已经入于歧途了。

  言归正传,这段经文中讲得很清楚:欲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发菩提心。希望有些人以后不要再说发菩提心是藏传佛教的要求。这是对佛教不了解的说法。其实就佛教的本义而言,不分什么藏传、汉传,所有的教法都是圆融不相违的,只不过个别上师的具体窍诀和说法有所不同,我们不应该对此有过多分别。

  二、中辈往生。

  阿难,若他国众生发菩提心,虽不专念无量寿佛,亦非恒种众多善根,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回向彼佛愿欲往生,此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即遣化身与比丘众前后围绕其所,化佛光明相好与真无异,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阿难,如果他方佛国有众生发菩提心,虽然不能专念无量寿佛,也没有恒时积累众多善根,而是随自己的能力修持善法功德,将善根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此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的化身与众比丘围绕在他面前,化佛的光明和相好跟真正的无量寿佛没有差别,化佛和众比丘摄受引导他,此人跟随化佛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后于无上菩提获得不退转。

  刚才上辈往生要圆满具足往生四因,而此处的中辈往生没有圆满具足四因,在专念无量寿佛、专念极乐世界以及积累资粮方面有所欠缺。

  汉地有些注疏说:所谓化佛只是在行者面前说的,实际上它和真正的阿弥陀佛没有区别,因为四十八愿中说:如果有众生忆念我、愿意往生我国,我与比丘众现其人前,接引此人往生我国。因此,如果化佛不是真佛,就会与往昔的发愿相违。

  但我觉得这不相违,因为不仅佛陀的真身可以接引众生,佛陀的化身也可以接引众生,而且法处比丘发愿时,也没有说只有我亲自去接引众生,绝对不会派化身去。

  这段经文中也提到了要具足菩提心。净土法门毕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我在讲《入行论》时一再强调菩提心的重要性,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只是形象上念佛、听灌顶、持咒、放生,虽然这些是佛教的行为,但最根本的还是内心具足菩提心。所以,今后大家每天念佛时一定要想到: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人的修行从表面上看不出来。在座的诸位当中,也许修行好、有菩提心的人显得修行不好,而修行不好、自私自利心很重的人显得修行很好。但是人有自知之明,所以每个人都要经常观察:我修行怎么样?我有没有菩提心?

  三、下辈往生。

  阿难,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阿难,如果有众生住于大乘者(即发菩提心者),对无量寿佛产生清净心,乃至十念无量寿佛,愿意往生他的国土,听闻甚深的净土法门后产生信解心,无有任何怀疑,乃至获得一念清净心、发一念心忆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到无量寿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于无上菩提获得不退转。

  这里没有讲如何积累资粮,也没有说要很精进地念佛十万、百万、千万遍,只是说发菩提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无量寿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在娑婆世界,即使想做一个好修行人,但一方面外面有很多违缘,一方面自己的身心不堪能,所以很难真正成为好修行人。我在这方面有很深的感触:有时候心情很好,很想看书修行,但身体实在不行;有时候身体好一点,可是心情又不堪能,于是给自己放假:唉,还是休息一下,喝一点咖啡吧。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很难如愿以偿,如果修行想有所成就,还是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按照这里的要求,为了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每天至少要十念阿弥陀佛,早上起来要想想阿弥陀佛及其刹土,晚上睡觉前也要想想。平时要时常想到:我最终要离开这个世间,那时自己应该往生极乐世界。如果经常有这样的作意,往生才会有把握。

  《大宗地玄文本论》中说:“虽得甚深论,其愚痴极故,不觉出世宝,无有学习心。”现在的很多众生就是如此,虽然遇到了甚深的净土法门,但因为他们极其愚痴,没有觉悟到这是出世间的珍宝,所以无有学习、修持之心。道友们应该避免这种过失。

  如果有些新来的人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心存怀疑,只有通过长期学习才能遣除。我们这里有些人以前对藏传佛教特别反感,后来他们到藏地长期学习,最终明白了藏传佛教的真义,结果,自己曾经反对的藏传佛教成了终生的伴侣。因此,如果有人对净土法门疑惑不解,只要自己长时间学习净土法门,最终就会明白它的真义,那时也会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此处说十念即可往生极乐世界,可见心的力量确实很强大。《万善同归集》中说:“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意思是,心的力量非常猛厉,就如同火星、毒药一样,即使量很少也能起大作用。所以,哪怕十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哪怕念几句金刚萨埵心咒也能清净深重的罪业。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好消息——每天从早到晚不断地念诵观修,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很困难,但在短暂的时间中念诵观修,每个人都应该能做到,这样短暂的修行对解脱也能起到大作用。

  佛经中说:“念佛者能令无量罪灭也,人若念佛,佛亦念人。”因此,如果我们能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垂念加持自己,当佛陀加持的日光出现时,自相续中罪业的雪山就会融化,相续中的罪业清净之后,就能顺利往生极乐世界。(从这个教证也可看出,所谓念佛不完全是口念,还应该包括心念。否则,“人若念佛,佛亦念人”,那我口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口中也要念“索达吉,索达吉”了。当然口念佛号也是好事,只有心里有念佛的意乐,口中才会念佛,如果心里一点都不想佛,口中也不可能念佛号。现在有些人根本不愿意念佛,所以口中一句佛号都念不出来。)

  要提醒个别人的是:净土法门没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分别,没必要在这方面进行分辨。有些稍微有点知识的人特别爱观察,尤其学过一点中观因明的人总是想:这是不是不了义?那是不是不合理?以前法王如意宝就此特别批评过个别法师。所以每个人都要远离怀疑和犹豫,对净土法门生起定解,要认识到这是无比殊胜的法门,即生中遇到此法门要感到特别荣幸,也应该经常忆念佛陀、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作为修净土法门者,应该对往生净土充满信心。《观经》在描述下品下生时说,即使造五逆十恶之辈,临终十念阿弥陀佛也能清净罪障,之后也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黄念祖老居士以前也引用《观经四帖疏》教证说,即使造五逆谤法者也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44]

  三辈往生这几段经文非常重要,希望道友们好好思维这些内容,最好能将其牢记在心。今后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大家要按照这里的要求劝人们发菩提心。毕竟我们都是大乘行者,既然是大乘行者,就要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念佛,这才是比较合理的。

  最后再次强调一下:念佛不要光是口头上念,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忆念。我详细看了这几处经文,主要都是从心念来解释念佛的。本来,所谓“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合起来就是用当下的心忆念。当然,“念”也可以解释为口念,这样理解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阿难,因为有如是大义、利益的缘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世界的如来都赞叹无量寿佛的所有功德。

  对阿弥陀佛的赞叹并非毫无根据的吹捧,这样的赞叹有极大的意义。

  一方面,阿弥陀佛具有无边的功德,所以当然值得赞叹。世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特别好,他自然会受到各方面的赞叹。法王如意宝就是一个典范,不管他老人家的证悟境界、利他的菩提心还是弘扬佛法的威力,都非常值得人们赞叹。我也经常在各种场合赞叹法王。但我的赞叹没有夸大其词的成分。麦彭仁波切曾经说,即便对自己的根本上师,也不能无中生有地加以吹捧,只能就上师的真实功德加以赞叹。

  另一方面,通过对阿弥陀佛的赞叹,能引导无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值得赞叹。为什么基督教徒特别赞叹上帝?就是因为通过他们的赞叹,很多人会进入他们的宗教。很多佛教徒也是如此,通过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很多原来不信佛的人会觉得:既然佛陀这么有功德,那我应该皈依他,学习他的教法。

  其实我们有时候应该学习基督教的弘法精神。现在基督教徒经常在火车站、飞机场、学校等公共场所散发宣传资料,这一方面是他们对上帝敬仰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弘扬其宗教的手段。虽然这些基督教徒天天打广告很累,但通过他们的努力,确实将很多人引入了基督教。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该不该有信仰,一直站在精神的十字路口彷徨,这样站着是很辛苦的,这种人很需要通过我们的赞叹进入佛法。

  当然,虽然我们在赞叹佛陀,但对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凡夫的分别念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大宝积经》中说:“于佛胜功德,欲知其边际,设经无量劫,而亦不可得。”的确如此,佛陀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凡夫人于无量劫中绞尽脑汁研究,也不可能知道其边际,不要说我们这样的凡夫,甚至神通智慧第一的目犍连和舍利子都没办法了知。现在有些科学家为了搞清楚老虎“功德”的边际,带着大大的照相机,十几年跟老虎生活在一起。但如果想知道佛陀功德的边际,恐怕这些科学家用多少台电脑、花多少年也算不清楚。不过,虽然凡夫的分别念很渺小,很难真正知道佛陀的功德,但我们应该从总体上知道佛陀有无量的功德,这样就不会轻易对佛陀退失信心。现在有些人非常愚蠢,动辄就说:“佛知道啥?佛懂什么?”这就是不了知佛陀功德的愚痴说法。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学习佛法,通过学习明白佛陀的功德,进而对佛陀产生尊重和敬仰之心。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