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白话文:华严原人论 解说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白话文:华严原人论 解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到唐代进入鼎盛时期,由于对佛教诸经论的教义及佛性学说的解释各有不同,形成佛教内部各家宗派。其中华严宗提倡圆融无碍的思想。该宗实际开创者法藏(公元六四三——七一二年),为要把自己的宗派放在佛教中的最高地位,他发挥了华严判教精神,区别五教佛性说。法藏判教,从低级到高级的依次顺序是:由小乘而大乘,由佛一人有性而到一切众生有性。在大乘诸教中,由始教之一分无性与终教之一切有性的对立,到顿教之不说有无,不依渐次,一念不生即是佛,最后由圆教之一位一切位,一成一切成来加以统一。法藏的判教并不单纯否定诸家,而是既指出其偏失,先降低对方的地位,然后吸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这样既显出自家宗派的包容性,并且从圆融无碍中显得高居各宗派之上的地位。宗密在《原人论》中的判教,正是沿著法藏的导向发展。

  华严宗通过判教所以显得高于各宗,主要从众生能否成佛这个问题作比较。因为如依照小乘教义,只有佛自身具佛性,此外一切众生皆不说有佛性。大乘始教指的唯识宗,是以无漏种子为种性,由于无漏种子是有为法、无常法,不能遍及一切有情,所以此教所立的五种种性中,有一类众生不具无漏种子,也就不能成佛。大乘终教以真如为佛种性,因为真如恒常遍在,故承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乘顿教说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故立为顿。以上各宗对众生成佛问题,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肯定,但都不如华严宗彻底。如法藏论证佛非别物,总是在众生心中,是众生心中真如从体起用的结果,所以离开众生的心更无别佛。这种众生即佛、佛即众生的思想,法藏之后,经过澄观、宗密又进一步发挥。宗密在《原人论》中,就更加明确地说:「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

  华严宗认为众生本来是佛,虽然有利于引导人们归依佛教,但会产生另一负面作用,因为既然众生本来是佛,那就无需修行向善,自然就能成佛作祖,为此华严教义作了补充说明,指出「特由迷悟不同,遂有众生与佛」[注释:《大华严经略策》]。又说:「随迷悟之缘,造业受报,遂名众生;修道证真,遂名诸佛。」[注释:《华严策林》]即用「迷」与「悟」作为众生与佛的区别。

  但众生与佛何以有迷与悟的不同,如果说众生就是佛,那就把因果关系搞混乱了,因而有人提出诘难。法藏和澄观的回答是,认为从本体真谛来说,众生与佛是一回事;如从俗谛和假相来看,才有众生与佛的差别。宗密则进一步引用《大乘起信论》的观点,指出「心」是具有真如、生灭二门,真如具有不变、随缘二义,真与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则有觉与不觉之分。所以他认为凡夫与圣贤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灵明清净法界心,既不称做佛,亦不名为众生。只是此灵妙真心,不守自性,故随缘而受业、受报,遂有众生之名。如果从真如不变,唯是一心的角度看,则生佛不二,众生即佛,佛即众生。所以众生是否成佛问题,关键是除妄归真。宗密在《原人论》评说:认为「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但执虚妄之言,甘认凡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则「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从上述宗密在《原人论》所阐释的教义,众生即佛的佛性论,实质上是承认人性本善的观点。由于后天环境影响与教养程度不同,才引起各种妄念和恶行,佛教认为这是世人造业受报的原因,这是真性的迷失。而所谓「悟」,亦非无根据的空想,所提出的要「教以圣道」、「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还是要以圣道、佛行作为悟道的依据,即是承认后天的教化作用。

  佛教是一门宗教,当然要讲信仰,但从宗密《原人论》的整体精神来看,倡导的不是迷信,而是理性的开悟。我们平常说的求神拜佛,祈求福荫和讲因果报应,只是对世人劝善惩恶的一种说教形式,并且是低级形式。作为佛教高层次的教义,如华严宗无尽缘起、圆融无碍的思想,主张法法平等,事事圆融。而肯定众生是佛,实质上是承认众生的平等地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而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重点地带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特别是印支半岛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原来的儒、道两家,是会产生矛盾,特别与世俗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由于入世与出世,是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故佛教遭受到某些儒生的非议。宗密的《原人论》以会通本末的形式,提倡三教圆融,他的思想后来影响到宋明理学。佛教的思辨哲学对儒学哲理化作出了贡献。而三教合一思想却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宗密的《原人论》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原人论》的会通本末、三教圆融,又要求一切有情,弃末归本,返照心源的思想,从时代性来说,还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宗教强调人具有本觉真心,对实现佛教慈悲平等的教义,促使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可,中国儒家从孟子到陆王心学,重要功夫就是要阐发人类本体的良知,这和宗密的思想是一致的。宗教能给人心灵以慰藉,这是各种宗教的普遍功能,但宗密宣扬的教义,不是祈求佛祖的恩赐,不是依靠神的的福荫。儒家讲人皆可以为尧舜,是承认人人可以作圣;华严宗与宗密讲的是众生皆有佛性,即是承认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从迷到悟,靠的是后天教化和各人的自我修持,实质上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佛教讲造业受报,其实是承认事在人为。在现代化的文化精神生活中,推动社会进步是靠人的自觉,在这一点上宗密的《原人论》能给与我们众生以很好的现实启示。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