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寻觅爱的足迹 三、科学怎样成为幸福的阶梯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6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寻觅爱的足迹 三、科学怎样成为幸福的阶梯——西安交通大学演讲

  2011年11月12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大家好!感谢各位来参加我们这次讲座。

  今天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汉僧部的首席指导老师索达吉堪布,进行一次有关佛教与科学关系的演讲。演讲过后,我们会留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家进行问题的交流。

  我们西安,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佛教发祥地和传播地,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佛教的足迹。著名的玄奘大师从古印度取回来的大量佛教经典,成为了中国文化非常灿烂的一部分。玄奘法师曾去的古印度那烂陀寺,是当时大乘佛教的传播中心。这个教法后来在汉地的流传,出现了很多波折,而在藏地,则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有特别完整的教育体系,是现代人类文化中相当重要、处于巅峰状态的智慧宝库。但可惜的是,由于语言、地域方面的差异,使我们很长时间都不太了解它的精髓。

  索达吉堪布,作为藏密大乘佛教的传承者,本身的证量非常之高,而且他非常热心、一心一意想把他认为最好的佛法,分享给所有追求幸福、追求智慧的大众。他跟汉地学者特别有缘,这是我们很幸运的一个地方。他身患重病,但仍不辞劳苦翻译了大量经论,现在已是著作等身,成册的就有一百多册,约上千万字。而且他的翻译水平非常非常之高,语言远远超过汉地所谓大师级的精准水平,大家有机会可以去阅读。

  另外,索达吉堪布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有高度的理性。他对于逻辑学、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十分了解,并且能够很好地应用。他跟大量的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方面、在宗教内涵方面,都作过许多研讨。经过逻辑、理性的辨析,我们大概可以感受到,我们所处的科学、理性的世界,跟藏密佛教的神秘世界之间,距离并不是太遥远。

  下面,请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索达吉堪布——

  各位老师、同学,很高兴跟大家一起交流。你们西安交通大学,我刚才进来时感觉很舒服,这里的环境、人文等都有特殊的氛围。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共同探讨一下:科学怎样成为人类幸福的阶梯?

  一、什么叫科学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一下什么叫“科学”。在座研究科学的人都清楚,科学的定义有好多种,法国[1]、前苏联[2]的百科全书中,对此也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是哪一种定义,我认为所谓的科学,就是要客观反映万事万物的真相。

  关于科学的分类,以前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种,现在又新兴了一种心灵科学,也叫认知科学、心智科学。这种科学揭示了生命最甚深的心灵奥秘,对当前来讲至关重要,然而可惜的是,如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在西方很多国家,相当一部分人却对此非常重视。不少学者认为,以藏传佛教为代表的2500多年前的佛陀智慧,是人类极为珍贵的宝藏,佛在《大藏经》中所阐述的佛教真理,详细地揭示了万事万物、尤其是心灵方面的究竟真相。

  如今,人类对前两种科学的研究比较不错,在特定的范围之内,可以发现一些事物的规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如今的量子力学。可是对心灵科学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其价值并没有挖掘出来。那么,以上这几种科学,到底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二、当今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快乐还是痛苦

  在古代,没有飞机、大炮、火车,也没有现在这些高楼大厦、尖端技术。如今毫不夸张地说,科学在物质方面,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

  上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充分体现了科技对人类的负面作用。当前,尽管没有发生这种大的灾难,可是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也经常可以看到科学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感、不安全感。

  古人正是预见到了这种现象,所以,对发展科技多持反对的态度,而鼓励君子要追求大道。其实在古代,也曾有非常先进的创造发明。比如早在春秋末年,鲁班就发明了汽车、飞机的雏形。他用木头制作的鸟,可以高飞三日不落,他父亲偷偷骑上之后,一飞竟然飞到了苏州[3]。而他的母亲命运更悲惨,骑上他制造的木马车之后,从此一去不复返,就这样给弄丢了[4]。

  不过,这些技术并没有流传下来,也没有给后人留下只言片语,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古人觉得这是“奇技淫巧”,过多钻研会“玩物丧志”。尤其是儒家,看重的是“道”,是高尚的德行,认为下等人才迷恋“器”,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并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就是古人的生活态度。

  可是现在的21世纪恰恰相反,人们把所有目光、所有精力都投注在科学上,高楼一年比一年高,立交桥一年比一年多,轿车一年比一年豪华,表面上好多人拿着手机、开着车,穿的也比以往光鲜,日子过得似乎不错,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内心的压力有多大、焦虑有多重。

  许多人年轻时的幸福感,现在可以说荡然无存了;原来在农村生活的轻松感,到了都市里以后,也全部一扫而光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现代社会只注重物质发展,一味地钻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却忽略了心灵科学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古人所担忧的玩“物”丧“志”。

  由于受这种潮流的影响,如今在我们藏地,好多农民、牧民极其向往城市生活,他们用掉了一辈子的积蓄,想方设法搬到城里去,分期付款地买房子,并将此视为一生的荣耀。相反,城市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已厌倦了纸醉金迷、车水马龙的生活,他们渴望远离一切尘嚣,羡慕藏地简单、自由、轻松的生活。这种现象很有意思,就像钱钟书在《围城》中所形容的:城外的人拼命往里挤,城里的人拼命往外跑。

  但不管是“城里的人”,还是“城外的人”,其实都是为了追求幸福。然而,这种幸福究竟在哪里呢?现今很多人目光短浅,不要说生生世世的生死大事,就连古人那种“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也没有,他们只盯着眼前几十年的利益不放,互相竞争、互相攀比,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生活能幸福吗?

  再加上,如今不安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前不久有报道说,10月31日,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大关。人类从10亿增加到20亿,用了100年;从20亿到30亿,用了30年;而从50亿到70亿,只用了20多年。地球就这么大,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日益加深了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使地球的负荷越来越重。为此,很多国家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但实行了“计划生育”的话,年轻人的负担会越来越沉重。每个家庭把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父母也好、亲友也好,成天逼着他要争气,将来要为家人争光。孩子长大后,也要以一己之力赡养很多长辈,如此一来,现在年轻一代特别不容易,每个人身上的负担相当大。

  我曾去了一些大学,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他们很多人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大多数都在想“我毕业后怎么样挣钱,怎么样找一个好对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远大的抱负了。这种想法特别狭隘、特别自私,人人如果都是如此,那这个社会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大家也可想而知。

  当然,学生这样想,有时候跟老师的引导也有关系。北师大就有一个教授,他对他的研究生说:40岁之前赚不到四千万,就不要来见他。此言论一出,马上引起轩然大波,网上有人评论道:你学生不是做房地产的吗,四千万,就是四个“千万”——千万要暴利,千万要心黑,千万要行贿,千万要强拆。只有这四个“千万”,才有希望在40岁之前弄到“四千万”。其实大家也可以想想,这“四千万”的背后是什么?就是金钱至上、唯利是图。

  现在很多人为了金钱,欢欢喜喜地造恶业,却从未想过以后受报时的痛苦。诚如《正法念处经》中所言:“如是罪业,作时喜笑,得殃报时,号哭而受。”就拿地沟油来说,不知道从何时起,竟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据有些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有大概300万吨地沟油流向餐桌,通过买卖地沟油,一年所得的利润近20亿。像广东等很多地方,每到晚上,就有工人在下水道捞地沟油,之后进行过滤、提炼、再加工,很快就看起来跟正常油一样了。这种劣质油屡禁不止,毒性是砒霜的100倍,人们吃后对健康有极大危害。地沟油现象,实际上在日本和英国也发生过,可是他们要么通过高价回收当燃料,要么依靠法律来严格控制,以此手段,最终让地沟油从餐桌上迅速消失。所以,只要人们引起足够重视,有些现象也不是不能制止的。

  现在很多人干坏事,其实都是从电视、电影上学来的。有些影视剧把这些过程讲得细致入微,居心不良的人一看就会,进而模仿,这是特别不好的一种宣传。如今有些媒体,对负面的东西宣扬得很到位,然而对正面的东西,却捉襟见肘。比如对藏传佛教的描述,就与真相相去甚远,完全是一些外行人的编造。经过他们的种种误导,人们对前世后世、善恶报应等真理,很容易产生误解,进而邪见越来越深。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越是先进,人们离幸福就会越远。

  三、寻找幸福的立足点

  讲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它实际上是一种满足感。马克思也认为,幸福是“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比较贴切,跟我们佛教讲得很相似。佛教里是怎么说的呢?《遗教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只要内心满足了,就算生活再简陋,也仍是一种幸福;假如内心不满足,就算生活再富足,也不会有幸福可言。可见,幸福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并非完全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推知,内心若没有得到满足,科学发达了,物质条件好了,也不一定就能带来幸福。爱因斯坦也说:“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也主张:“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意思是说,要想获得幸福,其方法是先求知,再修德行善,然后才能是一个幸福的人。

  可是现在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德,一个没有德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幸福呢?金庸先生就说:“今天的中国,有的人很有权力,有的人很有财富,有的人很有知识,有的人很有名气。可他们普遍都没有一样东西——良知。如此一来,纵使你拥有得再多,依然只能算衣食无忧的穷人!”

  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像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在知识方面并不是很欠缺,跟过去的知识分子比起来,他们精通电脑等先进技术,拥有前人所不具备的能力。但是在做人方面,由于从小的教育所致,大多数人只知道想着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不考虑社会,这是相当悲哀的。其实,汉地历来有很好的传统文化,教人该怎样为人处世,其中释儒道三教是中国文化的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尤其是佛教精神,对生命没有任何危害,若能懂得其中意义,对你短暂的今生、长远的来世,都会有特别深远的利益。

  如今很多大学生对佛教感兴趣,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然,完全把幸福寄托在物质上,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欲望是无有止境的,哪怕你一个人得到了天下的一切,也不一定会心满意足。佛陀在经中亦云:“世人求欲,不知厌足。假使一人得一切欲,无厌无足。”

  一个人拥有得再多,享用实际上也是有限的。俗话说得好:“家有豪宅万千,夜寐仅需七尺;纵有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三斗。”所以,希望大家将眼光放低一些,生活上尽量知足少欲,不要太奢侈、太浪费。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生命渴望得到帮助,他们每天在等待、失望中饱受煎熬,对此,有能力的人不应该置之不理。

  四、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1、了解因果规律

  在座的每个人,今生中能衣食无忧,按照佛教的观点,这是源于自己前世的福报。假如你前世造了许多善业,今生不需要勤作,地位、财富等也会纷至沓来;假如前世没有造任何善业,那就像沙子不能榨出油一样,今生中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心想事成,甚至还会感情不顺、家庭不和,钱财不知不觉就不见了,最后倾家荡产变成穷光蛋。这一点,无论你信也好、不信也好,都是真实不虚的。

  前世的善业和恶业,对今生的苦乐起到直接作用。那么同理可知,我们下一世会怎么样,也取决于今生造了什么样的业。因此,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命运并不是别人来支配的,这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无碍的智慧观察一切因果后所发出的狮子吼。

  不过,世间上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并不是特别多。既然它是真理,为什么很多人不信呢?前天我在其他学校也讲过:很多人不信,不能代表它不是真理。像在汉地很多城市里,对科学原理一窍不通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他们不知道、不认可,并不能说明那不是真理。以人多、人少来判断真理是否成立,不一定会很正确。所以,对于一些客观规律,大家务必要以公正的态度来对待。

  2、以禅修调整身心

  懂得了因果规律之后,对于各种得失荣辱,就没必要太斤斤计较了。人生的道路本来就弯弯曲曲,这个谁都避免不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遇到痛苦时,尽量将它转为道用。

  当然,这话说起来简单,可假如你从来没有修行过,这方面没有一点一滴的感受,也不一定有很大作用。所以,现在许多大学里,都开设了禅学社,想通过禅修的方式,将佛法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对心灵起到一些帮助。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赫尔伯特·本森博士(Herbert Benson),曾做过一些冥想实验,研究结果证明,禅修可以缓解人体的压力。到了1997年,60%的美国医学院,都在传授这种“放松疗法”(The Relaxation Response),很多大医院也提供这个疗法,而且效果非常非常好。目前,打坐成为了美国主流社会的风尚,一千万美国成年人“经常”打坐。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特别快,每个人的压力相当大,人们确实很需要这样的禅修。

  此外,美国某医疗中心对禅修也有一项研究测验。他们先让实验者每天禅修27分钟,这样过了一个礼拜,然后通过仪器检测,发现实验者禅修后的快乐指数,远远超过了禅修之前。

  还有个美国研究中心,对藏地的一些仁波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禅修后的幸福感增强了百分之七百,致使科学家们以为机器坏了。他们又找来—群对禅修完全没有概念的大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禅修与不禅修也有天壤之别。

  这样的心理疗法,如今在欧洲、新加坡等很多国家,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关注。你们以后在这方面,如果也能有一些探索,对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不然,把一辈子的希望都寄托在财富上,肯定是不会快乐的。这一点,有些学生现在也许并不了解,但你到了社会上以后,慢慢就会感受到,人类的脚步再怎么快,也比不上科技高度发展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高科技若没有以正确的心态来引导,很容易就会偏离方向,将人类带入特别可怕的境地。因此,通过禅修来调整人们的身心相当重要。

  3、思维佛教法义

  现在有些人禅修学佛只是一种形式,内心没有多大改变的话,这也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我不是说形式不重要,如今有些人十分极端,认为佛教中念佛、参禅、出家、烧香、磕头,这些都没有必要,完全是一种形式,这种想法其实不对。在某些情况下,特定的形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说所有形式都多此一举,那世间男女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了,又何必大费周章去登记结婚、举办婚礼呢?所以,有些人也不能太过分,觉得佛教中这个是形式、那个是形式,这一切都应该统统丢弃。

  当然,只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也是不行的,作为佛教徒,至少应该有一些内证功德。即使没有的话,对佛理也要有所了解,这样才不容易走偏,随外境而转变。假如你懂得了佛理并经常思维,内心就不会有太多挂碍,烦恼和痛苦也会烟消云散。正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样的快乐,是一种真实的快乐,是开豪车、穿名牌所享受不到的。为什么很多大德住在荒无人烟的山里,也依旧悠然自得?就是因为他们通过多年的修行,内心获得了自在,明白万法如梦如幻,不会像世间人一样对很多东西特别执著,稍有不顺就想自杀,买很多安眠药……

  每天打开新闻,就知道世间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的所有痛苦都源于什么呢?唯一就是执著。假如学习了佛教的空性观、无常观,或者一些其他教义,对很多事情已经看破了,那么有钱也好、没钱也罢,内心都会非常自在。甚至,即便是有了很多钱,也不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像著名的慈善家李嘉诚,去年他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富豪中,位列第8,财富方面是排名第14。尽管家财万贯,但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对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并不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

  他母亲是一位特别虔诚的佛教徒,从小就教他善恶必有报,崇善积德,多行善举。后来,李嘉诚在教导子女时,也常用佛学启发他们做人的智慧,三分之二教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

  他本人曾说:“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钱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白赚来的钱。”他还在很多场合中,非常坦然地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学佛的人。”

  相比之下,现在有些人,没有很多的钱,却挥金如土;没有很大的权,却利用自己的地位损害很多生命,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几十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了。但不管这个人生是长是短,当你死的那一天,回顾一辈子到底做了什么时,最好不要有很多坏事。

  如今很多人特别自私,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为了钱财、地位可以不择手段,对道德伦理特别漠视。甚至别人若是重视道德,他们还非常看不惯,想方设法地进行打击。所以,现代人普遍面临着一种精神危机。要知道,我们在物质上出现危机的话,其他各国可以支援,可以伸出援手;但如果我们的精神家园变成了荒漠,恐怕谁也没办法挽救了。

  因此,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重拾传统文化,让每个人有一种正确的信仰,有一种道德的约束。以前很多留学生跟我说,他们到了英国、美国以后,如果对同学和老师说“我没有信仰”,他们都会特别惊讶,觉得没有信仰就没有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考虑来世怎么样,这是相当可怕的。

  前不久,英国科学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说,所谓的来生,只是为怕死的人编造的“童话”,人脑在停止运转之后,生命便不复存在了。这一番言论,实际上并没有经过详细观察。倘若他翻阅一些宗教典籍,尤其是了解一下佛教理论,就会知道,想推翻来生存在,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且不说别的,单单是许多案例,就曾真实发生过[5]。

  五、心灵科学才是通往幸福的阶梯

  总之,大家应该通过修学,让自心得到一些真实的利益。听说你们这边有学藏传佛教的,也有学汉传佛教的,尤其是不少人对“心中心法”感兴趣。关于“心中心法”,我个人认为它非常好。这样说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以前看过元音老人的书,虽然没有时间详细地看,只是大概看过几本,但看了以后,觉得里面讲得非常好。第二点,他们的传承弟子中,并没有发现谁诽谤因果、对上师三宝不恭敬。很多人都对三宝极有信心,对传承上师非常感恩,对众生也有大悲心,这是分辨正法与邪法的一种准绳。

  现在有许多高僧大德,比如本焕老和尚、噶玛巴,也对“心中心法”有正面的评价。其实,判断一个修法是否可以接受,关键要看它能否对我们相续有真实的利益。若有利益,那不管是哪一个法门,我们都可以去学习、去修持,这一点非常关键。

  在座的还有一些老师,虽然不信仰藏传佛教,但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去了解它,这样也特别好。因为藏传佛教中保留着无比珍贵的传承、典籍,包括有些因明和密宗的窍诀,在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中根本得不到。所以,如今西方和东南亚很多国家的修行人,排除万难前往雪域高原,多年来一直苦行求法,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短暂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对我们每个人来讲不可缺少。现在许多人崇拜一些名胜古迹,像你们西安的兵马俑,听说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最稀有的。最稀有的是什么呢?就是2500多年前佛陀的智慧,细致描述了宇宙世界、人类本源、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至今这些都完整保留在《大藏经》中,这么珍贵的百科全书,才是最大的“奇迹”。

  但可惜的是,对于名胜古迹,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而对于印汉大德辛辛苦苦翻译出来的《大藏经》,去参观的人可以说寥寥无几。当然,这些也并不是“参观”一下就能明白的,而需要真正地深入经藏,认真学修才能彻底通达。

  现如今,人类在物质上不断地往前赶,但在精神方面,应该不断地往后“退”,“退”到2000多年前。就像汤恩比博士所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在过去的时代里,尤其是佛陀,对器情世界的认识、对痛苦的解决方法,已经揭示得淋漓尽致、无一遗漏。所以,特别希望很多知识分子,今后不要只从外在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寻找幸福,更重要的是,应当从内在的心灵科学上去探寻!

  主持人:下面由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的刘副会长致答谢词——

  刘亦雄副会长结语:

  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殊胜的机缘,聆听索达吉堪布的开示。

  我知道索达吉堪布,是在将近20年前阅读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的传记时,之后也阅读了堪布的一些著作和译著,从此就对法王及其上首弟子之一的索达吉堪布,生起了深重的恭敬和信心。但由于种种因缘,直到今天才能亲眼目睹堪布,亲耳聆听堪布的开示,所以从内心里边,我非常珍惜、非常感激。再次向堪布表示感谢!

  今天,堪布从科学、道德等诸方面,给我们进行了开示,尤其是最后讲到幸福在哪里?不能光从外在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去寻找,而要从内在的心灵科学上去开发。对此,相信每个人都深有感触。

  作为此次活动发起者之一的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能够邀请到堪布,邀请到大家,我们觉得非常荣幸。这个研究会是在今年7月11日成立的,挂靠于西安交通大学,它致力于道德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推广,希望各位同道同仁能对我们的工作多多地参与、多多地指导,也希望大堪布对我们多多地指点。谢谢大家!

  --------------------------------------------------------------------------------

  [1]法国《百科全书》中说:“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2]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说:“科学,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3]唐朝的《酉阳杂俎》记载:鲁班曾远离家乡做活,因念妻心切,就做了一只木鸢,只要骑上去敲几下,木鸢就会飞上天。他常飞回家去会妻子,没多久,妻子就怀孕了。鲁班的父亲觉得很奇怪,媳妇只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后来有一次,鲁班的父亲趁鲁班回家时偷偷地骑上木鸢,照样也敲了几下,木鸢也飞了起来。但哪知一飞竟然飞到了苏州。当地人见到天上降下个人来,当他是妖怪,便将鲁班的父亲给活活打死了。

  [4]王充的《论衡·儒增篇》中说:“巧工为母作木马车,木人御者,机关俱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

  [5] 详见堪布在西北大学的演讲——《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