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量理宝藏论释 第八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5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量理宝藏论释 第八节课

 

  现在继续宣讲唯识宗的观点。为什么讲唯识宗的观点呢?原因大家应该了知,所有的佛法可以包括在小乘和大乘当中,唯识、中观、密宗属于大乘佛法,而我们以大乘佛法中唯识的观点来解释因明。

  我们学习因明,一定要知道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与他人辩论获得胜利,而是通过这种途径对大慈大悲的佛陀,及其殊胜无垢的正教,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与信心。有些人认为:学习因明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增加分别念而已;或者目的只是为了破外道;或者只有喜欢辩论的人才学因明,对其他人来讲没有太大的必要等等。这些想法和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大慈大悲的佛陀为我们宣说的一切教法,皆能对治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烦恼,对众生有暂时与究竟的利益。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自己没有智慧,却随便反对别人研究、修学佛法,从根本上看,这是非常大的错误。

  我们学习因明以后,应以这个学问与世间人沟通。因为因明不是仅限于寺院之中,或者只是在出家人中的一种辩论,或者以佛经的专用术语来吵架,并非如此;应该是通过这种途径,在自相续中生起对佛陀及其无垢正教的定解,之后面对任何一个世间人,都可以和他进行自信而坦诚的交流。

  现在世间当中,很多佛教徒缺乏与社会的沟通,对社会的关爱也不够。比如一个修行人,出家以后一直在寺院里面念经、禅修,对社会上的人,不管是有文化,还是没有文化,都不愿意接触;即使接触,也只是一些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我觉得佛教徒的责任,并不仅仅是使他们种下一个善根,结上一个善缘而已。

  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那与世间上文化素质较高的人进行沟通,则有一定的困难;若自相续当中,真正具足智慧和悲心的功德,那我们与世间任何有知识的人都可以自由地交流。当然,交流的目的不是从自我的角度,鼓吹赞叹佛教的功德,宣扬自己所学的知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从正理的角度出发,与具有邪知邪见的世间人沟通,令其相续中产生正知正见,因为世间人对生死轮回等正理非常茫然,非常无知。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出家人不能逃避世间,到一个山沟或寂静的寺院,以衣食温饱的方式度过晚年,有些人确实有这种逃避的思想,但这并不是大乘行者的作风。佛教的四众弟子,尤其是出家众,自己学到的佛法,特别是因明中尖锐的理证方法,应该运用起来,与那些傲慢的知识分子正面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对他们应该会有很多启发;如果我们感觉自己学得很不错,有傲慢心,通过相互探讨,也能摧毁自相续中的这种习气。

  大家也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学习因明的能力,即使文化不太高,实在听不懂,但只要听闻,相续中就会种下未来解脱的善根。最关键的是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都应该有一个目标——通过自己学习的理证来帮助他人,利益社会。比如有些从佛学院出去的道友,在坐车、吃饭、朝山、住宿等场合,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知识分子、社会人士,他们可能会以歧视的眼光来看待你,往往会问:“你为什么出家?这种生活难道不寂寞吗?你难道不伤心吗?”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与他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对方会发现,真正寂寞、真正痛苦的就是他自己!有时候,表面上看某人衣服穿得很笔挺,文化知识、素质修养等各方面都不错,但他的内心不可能像佛教徒这般快乐。因为学佛者毕竟对世间不太执著,看得比较淡;而世间人,虽然表面上看来很不错,但实际上有许许多多说不清的痛苦与烦恼,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疑问等。见闻世间众生的苦难,作为佛教徒,应该竭尽全力去解除他们的痛苦!

  当然,自相续当中如果没有因明这方面的学问,那在与别人交流时就会缺乏勇气;但自己平时如果对因明和中观具有一定把握,那即使对方是个大学生乃至博士生也不会畏惧,用这些推理方法与其交谈,完全可以让他体会到佛法中蕴涵的高深智慧。

  现在,印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它每年都开一次宗教家与科学家对话的座谈会。当时代表佛教参加会议的出家人,都是智慧极为高超的格西,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刚开始,西方那些科学家、学者们特别傲慢,他们对佛教的态度非常蔑视,丝毫也不恭敬;经过正面交流以后,他们才心服口服,因为这些高僧大德们的殊胜智慧令他们不得不佩服,并且对具有甚深内涵的佛教也由衷得生起恭敬之心。

  现在世间上的人们,有些对佛教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对佛教一点也不了解,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佛教抱有偏见。我们作为佛教徒,对于他们的偏见,没有必要生嗔恨心、发脾气;没有必要因为他不承认,便伤害对方,因为这样的行为不应是智者所为。我们一定要清楚,佛教与其他的宗教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理性的信仰。

  在座的佛教徒,有些可能以前学过其他宗教,对其应有一定的了解。到了一定程度,有些宗教只有宣称“上帝是这样说的,祖先是这样说的”;除此之外,真正运用理证来推断,就无话可说了。而佛教并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要求后学弟子要进行探索,不要仅以恭敬心,不加观察就承认、受持,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共的特点。因此,作为佛教徒,首先一定要详详细细地观察,自己懂得佛教的甚深奥义后,对那些根本不懂佛教真理,反而自以为是的世间人,无论什么身份,都要以悲悯心和他交流,改变其见解,使之转入正道。

  有些出家女众特别自卑,觉得自己是女性,接触大众的机会也很少,弘法利生的能力也不够,只有好好发愿,来世转成真正的高僧大德利益有情。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这样,因为大慈大悲的佛陀,对男女众平等开许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八万四千法门皆可修持,都可获得同样的成就;不但在佛法中是这样,而且世间的知识和学问也能学得很优秀。我有这种感觉,在平时背诵、讲考的时候,应该说女众的口才更好一点,智慧更尖锐一些。所以,弘法利生也不一定非得要男众高僧大德。在历史上,有众多的男女众高僧大德都弘扬过佛法,而且他们对众生、对佛法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大家不要认为,因明只不过是宗派的一种说法;其实,这种宗派的说法里面,蕴涵了众多的推理窍诀。对这些说法,我们必须要了解;如果没有了解,就无法通达这些按照宗派术语进行表述的推理窍诀,因为这种推理绝不可能用现代社会的语言,或现代科学的名词来表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学的内容,全部是古代高僧大德所造的论典,由于社会状况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没有现在这些名词,所以这些内容以现在的词句无法表达。

  佛教与现代社会应该互相交流,就像现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一样。东方国家的佛教,对内心方面的认知极为超越;西方国家的现代科学,对器世界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大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世界上出现一种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沟通的趋势,东西双方开始通过不同途径进行交流;当代社会,这种交流愈加频繁,双方从中获得的收益都是非常巨大的。比如现代的科学家,他们利用科学仪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并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体向大众传播其成果;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也利用这种成果,进行更加广泛的弘法利生事业。然而相对器世界的研究而言,西方科学家对有境方面的认知是非常欠缺的,如对人类内心的烦恼、今世来世等方面的知识是极度缺乏的;但当其中的有些人领略到佛法的真实内涵之后,便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且非常欢喜地接受了佛法。当然,还有很多人对此尚未了解,对于这些人,我们应以因明和中观为主的内容与之进行沟通。这样,不但能弥补他们这方面的欠缺,而且也能令自己受益,相互之间都会有所启发,都能得到一些新的知识。

  学习因明以后,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知识分子,也不会再害怕。否则,作为一个出家人,旁边有一个大学生问:“你为什么出家?佛教里面对器世界、有情世界,或者宏观、微观世界如何看待?”这时候只有低着头,不敢说话;等到下车,就急忙跑到自己的寺院里面躲起来,这样是不行的!作为一个出家人,不但对世间学科的基本知识要了解,而且世间人看不懂、看不破的地方,也应该通达。如果能善巧解答他们的疑问,这些人也会逐渐对佛法产生兴趣,哪怕在一个人的相续当中种下善根,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始终都要怀着一颗利他之心。

  在座的诸位千万不要想:“因明可能没有什么用吧!就算我听懂了境和有境,这对我和其他人的解脱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学习的任何一个知识,不一定当下都能用得上;但从长远来看,对自己的心理、行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毕业以后并不一定都能用上;但是经过长期的学习,人的智慧、水平、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其整体的素质与没有读过书的人相比,确实是有天壤之别。同样的道理,我们不管是学因明,还是学中观、唯识,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修行境界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作为佛教徒,非常有必要研究佛教知识。

  在国内,我去过北京、上海、福建等地的一些著名学府,比如说厦门大学等,这些大学里都设有宗教系、哲学系。由这些宗教系里面毕业的学生,大多对宗教具有尊重之心,而且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有一些成果,这一点非常值得高兴;但是也有些遗憾,很多宗教系里面所开的课程并不是佛教的精髓。比如因明这门学问,如果宗教系的学生能够学习,那么他对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一定会有重新的认识。因为,因明并不像现在有些人,仅凭自己分别念所写出的文章一样。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宗教系毕业的学生获得了硕士、博士等学位,拿到了较高的文凭,但我觉得文凭不重要,水平很重要。因为真正要检测的,是他们对佛教的不共智慧、殊胜道理的认识程度有多少;如果不这样考核,那无论授予什么样的学位,也无太大的意义。

  前面,抉择唯实宗观点中的第一个科判破他宗已宣说完毕,下面讲安立自宗。

  癸二、立自宗:

  明知俱缘因证成,俱缘不允是他体,

  若为他体因不容,如现二月蓝识同。

  他遮余边能否定。

  此颂是讲抉择唯识宗观点的两大理证,即在《中观庄严论释》等论典当中提到的两种推理——明知因和俱缘定因。以这两种推理可以证明,一切外境法皆是心的显现;除了心的显现之外,实有的外境根本不存在。

  刚开始学的时候,唯识宗的观点显得比较难懂。为什么呢?从无始以来凡夫都在执著外境,并认为:外境在那边,有境在这边,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自心不是外境,外境不是自心等。所以大乘显宗、密宗皆说,众生最大的迷惑就在这里,即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反而执著为存在。对唯识宗的道理有所认识后就会知道:外境虽然显现,但实际上除了自己的心识以外,其本体少许也不存在。懂得这个道理,才说明你对唯识宗的观点有所认识。

  为了证成万法唯心的观点,前辈的高僧大德运用了很有说服力的两大推理——明知因和俱缘定因。

  第一个推理叫明知因。怎样运用明知因证成万法唯心呢?可以利用推理公式来说明:所知外境(有法),与取它的心识必为一体(立宗),因外境只是明知的显现,具有识的法相之故(因)。利用明知因的推理时,应当如此。如果以平常的语言来说,即是:现在所见的红色柱子(有法),与能见它的眼识是一体(立宗),所显现的对境,具有心的特征之故(因),如火与火的热性是一体一般(比喻)。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这样想:外境是无情法,我的心是明知的有情法,有情法和无情法成为一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实际上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外境具有心的法相,故而不得不承认它是心。有些人可能这样认为:柱子等根本不具有心的法相,因为它是无情法,是不具备明知特性的事物,而我的心识是具有明知特性的,无情法怎么会具有心的法相呢?此处所要分析的关键问题,就在这里。对每一个人而言,你若承许面前显现的事物存在,那用什么来成立呢?最后不得不承认是在自己的眼识或耳识前显现的,即只有通过在识面前显现,才能证明对境的存在;反之,如果在识前没有显现,则根本不能成立对境的真实存在。对我而言,如果柱子显现在自己的眼前,那它决定就是自己识的本体,是自己明知心的显现,除了明知心以外的柱子,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是根本不承认的。如是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啊!如果我看见的东西存在,看不见的东西不存在,那我现在看不见人的内脏,只看见皮肤,就应该承认无内脏的人存在了吗?以唯识宗的观点来说,可以这样承认。为什么呢?因为在我面前显现的事物是自己识的显现,所以存在;而在我面前不显现的事物是识未显现,所以不存在。

  如果是这样,那有些人就会问:“这与顺世外道有什么差别呢?顺世外道也只承认亲眼所见的现量,除此以外,其他的也不承认。”这当然有差别,因为顺世外道只承许现量的东西存在,除此之外都是不存在的;而唯识宗的观点是,在心识前显现的东西当下存在,而在心识前将来显现的东西,则是其相续中现在以隐藏方式存在的习气,将来成熟时显现出来的结果,正因为相续中有无量无边的习气,所以将来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显发。比如说一个人在我面前,我只见外表不见他体内的一切,此时只不过是内脏的习气未成熟而已;如果以后这个人的肚子打开,我看见他的内脏,这时内脏的习气就已经成熟了。

  以前在学习诸多大乘论典时,也给大家说过,如果要想把握住唯识宗观点的精要,那你就只承认前面所看见的东西存在,除此之外都不用承认就可以了。不承认会不会有很大过失呢?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心里有些疑惑:“如果是这样,我现在只看见经堂里的东西,那我家里的一切是不是不存在了?”对现在的你来讲,应该可以承认它们不存在。“那不存在,不是有很大过失吗?刚才我来的时候也有,等一会儿我回去的时候也有,那么现在跑到哪里去了呢?”这并没有什么过失,就像梦中的人一样,梦中在家的时侯对境的家存在,梦中离开家故对境的家不存在,等一会儿在梦中又返回家时,习气成熟了一定能现见。

  虽然我们学习《入中论》的时候也讲到,按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对梦中的对境也要遮破;但是,暂时在名言当中抉择的时候,一定要承认以梦来比喻。比如我做梦的时候看见对方,当时除了在我的心识前所显现的画面以外,根本不存在实有的外境;同样的道理,在座的诸位只是我心识前显现的画面,因为具有识的法相之故。这样一来,我们详细地观察梦中的柱子,它到底有没有无情法的事相呢?虽然在做梦的人前有这种现象,就像《入中论》里面所讲的三轮[21]都存在,但是真正观察起来就会了知,在做梦的人前绝不可能存在真实无情法的外境!同理,现在三界的有情都正在做梦[22],在我们面前外境虽然存在,但这种存在是识的本体,它是识的现分。大家有没有“的确是这样”的感觉?除了梦中的“柱子”以外,绝对没有一个实有的外境!为什么呢?因为它具有识的法相之故。如果一法具有某某事物的法相,可不可以将其安立为这种事物呢?当然可以,而且必须这样安立。比如说对具有项峰和垂胡的动物,我们就可安立为黄牛,因为安立黄牛唯一的标准就是它的法相,即任何动物具有这两个特点都可以安立为黄牛;同理,任何法如果具有识的法相,那我们就可以安立为识。

  希望大家学因明的时候,下课后应该互相探讨。不要只是说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我觉得这样的交谈等于浪费时间;如果要讲,你应该用明知因来抉择万法唯心。虽然刚开始的确是有些不舒服,可能有这种想法:怎么会这样呢?看见的东西存在,看不见的东西不存在,那这样用因明怎么推理呢?这怎么合理呢?但是从因明的推理来讲,你找不出这种想法的真正理由。有些人可能说:“那不一定,如果是这样,山上有火,有烟之故,以这种推理怎么能推断呢?”这种情况用梦喻完全可以解释。比如说一个人做梦看见山上冒烟,这时他心里想:有烟的缘故,肯定有火。因为他相续中有火与烟是因果关系的习气,此时他在梦里随着烟能不能找到火呢?肯定能找到的。

  对于时间长短等一切万法的显现,世人都认为是真实的外境,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而是自己的心。这种窍诀性的抉择方式,也接近于无上大圆满里的万法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离戏的窍诀修法。所以,我们一旦进入佛门,尤其是进入大乘以后,不管学什么,都应该对自己的修行有所帮助;如果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一点帮助,那闻思因明就成了一种学术研究,没有太大意义。

  作为一名皈依佛门的三宝弟子,我始终有这样的感觉:世间的一些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只是把因明作为一种哲学体系进行研究,或将俱舍作为一种宇宙学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对三宝没有生起信心,只是凭自己的分别念进行分析。如此一来,所研究对象的真正价值并没有认识到,真正的利益也不可能得到,结果不是很理想。我们在座的诸位,要想从佛法中获得真实的利益,应该首先对上师三宝,尤其是对具足无量功德的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要生起无比的信心!咱们这里的有些法师也说:“我们要修法称论师的上师瑜伽,念诵萨迦班智达的祈祷文。”我觉得这很有必要,平时应该在具足信心、智慧、悲心的情况下祈祷,这对我们的修学必定会有所帮助。

  从唯识宗的角度看,外境与自己的识无二无别。为什么呢?因为外境具有识的法相之故。粗看这只是一个平淡的推理方式,实际上对断除自相续的烦恼,具有一定的力量和作用。因为通过这种推理了知外境并非真实存在后,对如梦般的外境特别执著的心也会平息下来,不会为外境而奔波劳碌无有自在,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有殊胜的体会。

  在学习因明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一种逻辑推理,增加分别念而已,我还是修无上大圆满。我昨天看了许多闭关道友的信,发现应该修学的《入行论》没有看,却只看因明;如果看因明,通过真正的窍诀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倒也未尝不可。但按理来讲,闭关应该学《入行论》,因为此论对修行人是非常难得的殊胜正法;当然,因明也应该学,但学的时候,在闭关房里,怎么样辩论、探讨呢?现在世间有很多颠倒的现象,比如有些闭关的道友特别爱学因明,一定要想辩论;有些参加闻思班的道友,想闭关不想学因明,仅仅闭着眼睛观想因明的道理,这样的话,看看因明的道理能否说得清楚!

  学因明的人,应该主动与人接触,在路上看见人,就跟他说:“来!过来!你是学什么的?我问个问题。”应该给他找些“麻烦”。学因明的人一般辩才比较好,所以很多人比较怕。法王如意宝也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两位僧人到西藏求学。途中,有一晚找不到落脚处,此时恰好碰到一个藏地的老太太,僧人就请求她留宿。这位老太太问:“你们到哪儿去呀?”他们说:“我们到某某寺院去学因明。”“学因明的人是很讨厌的,我不想让你们住。”听老太太这样说,他们马上恳求道:“我们实在是找不到安身之处,请您让我们借宿,说话方面我们肯定会注意的!”老太太看两位僧人态度这么诚恳,就说:“好,就这样吧!既然你们这么讲,那我就答应了。”于是,他们就住下了。吃过晚饭后(藏地吃晚饭的时间都比较晚,一般天黑后才吃晚饭),老太太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一个小虱子,就叫他的女儿说:“女儿,你赶快把它放到一个不会死的地方。”一个僧人听到后,马上接了一句:“老太太,如果有一个不死的地方,你可不可以把我也一起放在那儿?”老太太生气地说:“我刚才不是给你们说了吗!你们学因明的人,嘴巴都是这么尖刻,讨厌得很!”(众笑)

  这是开玩笑。真正来讲,学过因明的人,无论对别人说什么话都会有一种勇气;而没有学过的人,怕在别人面前讲不过去而往往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因此,我们在探讨时,尤其应该以正理为主的方式来进行讨论,这是很重要的!

  以上,我们讲了唯识宗的一个重要推理——明知因,下面讲第二个推理——俱缘定因。

  俱缘定因也是专门抉择唯识宗观点的一个重要推理。其推理公式为:所见到的外境(有法),与取它的识是一体,或者不是他体(立宗),必定同时缘之故(因),如同二月(比喻)。按照假相唯识宗的观点,境与识不是他体;而真相唯识宗的观点,则承许它们是一体。

  从表面上看,可能有些人会这样讲:“到底说的是什么啊?能见和所见一体,因为同时缘之故,如同二月。此推理好像不是特别好,这样的推理,我也说得出来。”但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其理非常深奥,因为这种推理可以抉择出所见一切万法,除心之外根本不存在。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推理可能有点难以接受。下面对此再作分析,这个推理的意思是:我看见的柱子是所取,能见的眼识是能取,实际上柱子与眼识是一体,并不存在他体的关系,同时见的缘故。

  下面推断同品周遍和异品周遍,以此方式远离诸过失证成外境唯心。

  同品周遍:所照见的东西,与能照见的识二者是一体,同时缘之故,如同二月。比如说挤眼睛时看见二月,这个二月与其能见的识是不可分割的,以境和有境之间的关系必定是同时缘之故。对此,果仁巴大师也说过:“显现的二月不可能有两种,实际上二者是一体,它只是一种迷乱的现象。”同样的道理,我看见的柱子与我的识,虽然显现上有境在这边,境在那边,似乎是两个,但实际上是一体的。一体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同时缘。具体来说,当我的眼识存在的时候,境也同时出现;眼识若没有生起,境也不会出现。对我来讲,能否找得到除了眼识以外的境呢?不可能的!否则,同品就不周遍了。

  下面再从非同时的情况进行观察。比如说依靠前时的柱子,后时才产生眼识,那这是与识非同时的外境;对心而言,这可以承许为他体的存在。但是这样的识是没有的,因为何时有识出现,对境必然在同一时间出现。我们也可以用梦喻证成这种道理,做梦之时,对境与识实际上是同时的。如果没有对境,识也不会存在;识不存在,所执的对境也不存在。此二者是一体的关系,就像二月,一个存在,另一个也存在;一个不存在,另一个也不存在。

  “他遮余边能否定。”不同他体,我们以遮破其他边的方式也可以推翻,这里的“其他边”指异品周遍。

  异品周遍指,凡是非一体的异品法必定可以通过非同时的其他方式存在。意思是说:不同时的事物,不同时缘,所以不是一体;如果出现他体的事物,又能同时缘的情况,则为有害因,为什么呢?既是同时缘,又是非一体(他体)的东西,根本不存在。

  总之,通过明知因和俱缘定因的两种推理、抉择出一切万法决定是唯心所现,从而成立唯识宗的观点。

  这两种推理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心里面能不能真正生信是很重要的。所以,诸位在学习因明时,千万不要认为这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学习《中观庄严论》时,我也曾提出同样的希望,大家应该在这些非常关键的问题上,反反复复地去思维。有些道友,对平时的一些生活琐事非常关心,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真正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就应该把自己的一切放在思考正理上,如思维:一切万法是不是心?以俱缘和明知这两种推理能不能成立万法唯心?若对此还有疑惑,应反复思维,直至产生定解。其实,同时缘或者明知的缘故,诸法的本体就是识;除此之外,若认为柱子等在外境肯定存在,实际上如何去成立,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刚开始学习因明,尤其是对唯识宗的观点还不太熟悉时,会这样想:“说是这样说,但实际上好像力度还不够。除了自己心识以外,柱子、瓶子、家里刚买的菜等还是存在的。”实际上当你到菜市场时,菜肯定是你自心的显现,因为它具有识的法相之故(此处并不是指白菜有眼识、耳识、鼻识等)。这种外境所具有的明知部分就是识的法相,如果明知的这一点不叫识,那么除此之外,根本找不到识安立的理由。

  为什么菜等是心识呢?因为眼识缘它的缘故。缘的当下会出现,没有缘的时候,它的存在对我来说无法成立,我见到它的时候,阿赖耶上的习气成熟了。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自己的习气变现的,仅仅是有些习气稳固,有些习气不稳固而已,这个道理后面会阐述。

  因此,我们对大乘的这些殊胜教言,应该详细地思维。如果有机会学习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时,会看到里面引用了许多教证、理证来宣说这方面的道理,到那时会对唯识宗的观点有更深一步的认识。通达唯识以后,也会对修大圆满法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在调服自相续的烦恼方面,有非常大的利益。

  以上所说的两大推理,以前讲中观的时候,也介绍过;今天我在这里就简略的叙述一下,希望大家对此要反复观察。意思就是说,如果境和心没有任何联系,不可能必定同时缘,就像蓝色和黄色两个不同事物一样。比如说,将蓝色与黄色的物体放在一起,“哦,这是蓝色,这是黄色。”两个物体同时存在的机会是有的;但是只要有蓝色存在,黄色必定存在,这样的道理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外境并不是这样,只要我的识存在的时候,外境必然显现;如果所取出现了,识却没有出现的情况也是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叫俱缘定因的原因(定是决定的意思,不决定则不能用俱缘定因来安立)。又如做梦的时候,有了我当时的迷乱意识,才能有梦境的显现;如果做梦的识不存在,那么梦境永远也不会出现。

  俱缘定因是从同时的角度来讲的,明知因是从外境具有识的法相的角度来讲的。

  俱缘定因是指同时出现的缘故,并不是外境今天已经有了,我的识明天才出现;或者我的识提前出现,外境后来出现,没有这样的情况。对六道轮回中的任何一个众生来讲,他所缘取的对境与自己的心识非同时出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当然,正如刚才所讲的一样,并不因为这是自宗所说的或自己上师所说的,就一定要承认,不能这样理解,应该用你的智慧来抉择。因为因明与中观、现观等不同,后者在观察胜义谛的道理时讲到空性,而空性以分别念怎么样观察也没办法契入。比如说用有效距离20公里的望远镜,看100公里以外的地方,则根本无法看见;同理,以我们的分别念看佛菩萨的境界,也只能是:“哦,大概是这样吧!”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但因明所抉择的是观现世量的对境,在这里并不抉择佛菩萨的境界。所以,我们现在抉择万法唯心,不是在佛、菩萨的智慧前说万法唯心,而是在凡夫人面前抉择,所看到的外境就是心。

  如果你有理由、有能力,你就站出来说:“这不是心,外境确实存在!”但你所说的理由全部不堪一击,我们不用很多的比喻,只用一个梦境的比喻就可以逐一推翻你的立论。真正的智者应该接受真理,否则只是心里面不舒服,也没有办法,只是自找苦吃而已!

  第八节课思考题

  22、怎样运用明知因来成立万法唯心?外境本是无情法,为什么具有识的法相?请详细说明。

  23、如何依靠俱缘定因推出万法唯识的观点?

  --------------------------------------------------------------------------------

  [21] 三轮:指能作的作者、做法的方式和所作的对境。

  [22] 众生流浪生死,以六根贪六境,实际根境本无,但由迷乱习气所显,故如梦境。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