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七十六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2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七十六课

 

  今天继续学习《大圆满前行》中的“依止上师”:

  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因为要摄受不同根基的众生,故不能只是一种行为、一种心态或一种威仪。否则,若单单示现小乘的寂静行为,那只能度化小乘众生,其他根基的众生则没办法引导。所以,我们观察完上师、依止他以后,无论上师显现什么样的形象,都要认识到那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唯一要观清净心,明白上师的本意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绝不会有任何过错。一旦产生邪见、诽谤,应认识到是自己的心不清净、眼不清净,并且要立即忏悔。

  如是对上师观清净心,则可得到一切正法功德。诚如《大智度论》所言:“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只要一心一意依止上师,不起增益和损减之心,上师的密意、智慧、悲心、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等功德,自己自然能全部获得。因而,不管上师如何示现,弟子都不能妄生邪见。

  下面就讲一个故事:

  从前,大智者那若巴获得成就后,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你应当前往印度东方。”那若巴听了之后,立即起程奔赴东方。

  由于不知道帝洛巴上师到底住在何处,他便向当地人打听,结果他们都说不认识“圣者”帝洛巴。他又问:“那么此地还有没有谁叫帝洛巴?”

  人们回答:“有个以行乞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那若巴心想:大成就者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于是继续刨根问底:“乞丐帝洛巴住在哪里?”(有些人可能不会这样。他们喜欢种姓高贵、身材魁梧、说是多少多少世转世的上师,假如听说是个乞丐,不一定会去亲近。)

  人们告诉他:“就在那边正冒烟的破围墙内。”(也有历史说,尊者当时住在一个河边。)

  他大步流星地来到那里,帝洛巴尊者果真正坐在此处。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木盆,里面装满了死鱼活鱼混在一起。他从中取出一条鱼,放在火上烤完就吃了起来,接着弹一声响指。

  那若巴上前顶礼膜拜,请求摄受。帝洛巴尊者回答:“你说什么呀?我可是个乞丐,哪有什么摄受能力!”

  经过那若巴诚心诚意的再三恳求,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了他,并告诉他外境任何显现都是心的妙用,执著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之后又让他经历了很多苦行,最终那若巴从执著的境界中获得了解脱。

  事实上,帝洛巴尊者并不是因饥饿难耐,实在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趣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他才吃了鱼肉,然后将其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一般来讲,无因无缘去超度一个众生,是相当困难的。按照藏地的传统,哪怕你只有一条哈达或一针一线,也要用它跟上师结上缘。但是作为旁生,又没有其他的结缘方式,唯一只能供养自己的肉身——这即是密宗中降伏的超度方法。

  此公案在印藏可谓家喻户晓。有些显宗的初学者,刚开始听觉得有点可怕,无法接受这种超胜境界。但你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来驳斥,心胸应该要放开点,不要因为自己戒杀吃素,就把世界上所有杀生吃肉的人都看作坏人。毕竟圣者的境界不可思议,利益众生的有些禁行也不能统统否定。

  当然,境界不到的人,千万不可随意效仿这种行为。有些学密的人看帝洛巴吃鱼,自己就也把死鱼活鱼放在盆里,吃一条就弹指一声。虽然你的手指可以弹响,但能不能把鱼的神识超度到清净刹土,自己应该心知肚明。假如你真有这种能力,那怎么做都可以;但若没有的话,最好不要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有些境界尽管肉眼暂时看不到,你怎么胡说八道都可以,但时间久了以后,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能慢慢看出你到底有没有度化众生的能力。

  帝洛巴这样的故事,实际上在汉地也有不少。虚云长老的弟子体光老和尚,就曾讲过一个,说是清朝皇帝咸丰的母亲死后,有一次给儿子托梦说:“我堕入了恶趣,西域寺放生场有个养猪的和尚,他是得道圣僧,你务必要请他给我超度!”

  第二天,皇帝专门派钦差大臣到西域寺寻找圣僧。去了一看,猪圈里有个僧人,穿得破破烂烂、邋里邋遢,跟猪一块睡,吃的是猪食。钦差见周围没有别人,心想可能就是他。知客骂道:“你赶快站起来,钦差大人来了!”但他无动于衷。钦差在那儿给他磕头,他才慢慢站起来,然后被请到了皇宫。

  晚上放焰口,皇帝让他坐在正台上,其他和尚坐在两边。他什么也不会,在台上竟然睡着了,睡得呼呼响,其他和尚只好把他拉起来。当天晚上,太后又给皇帝托梦说:“圣僧去救我,我拉着圣僧的衣服就要出来了,他被后面的人一拉,我又出不来了。”

  第二天晚上,不管他怎么睡,谁也不敢动他了。等焰口快放完了,他坐了起来,下面和尚拿着切好的馒头说:“大师啊,您可不可以给恶趣众生施施食?”

  他拿着馒头就往下丢,说:“老僧活了八十多,从没干过这个活,大的孤魂生净土,小的孤魂吃馒头。”当下,成千上万的饿鬼就超生了。

  以此因缘,皇帝封他为国师,御赐了紫金钵、銮驾。体光老和尚说他出家时,还亲眼见过这些,但后来“文革”期间可能毁坏了,现在已经没有了。

  在这个公案中,那位圣僧平时住在猪圈里,全身脏兮兮的,行为也疯疯癫癫的,请他去度化众生,别人不一定有那么大信心。但实际上,有些大成就者的境界是隐藏的,不是像挂在鼻子上、耳朵上,大家一看就清清楚楚。表面上,大成就者也是人,业力深重者也是人,或许后者装得更像圣者,很多人都不辨真伪,但其实二者的境界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外表去判断别人的境界,不要以为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是坏人、愚人、凡夫人。

  在大成就者中,除了刚才讲的公案以外,萨绕哈巴也曾显现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日巴则现为猎人的身份。如此以下贱种姓、低劣姿态出现的圣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例如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85],他们的境界虽不可思议,但形象上有的是猎人,有的是妓女,行为似乎很不如法。对于这些,我们千万不要妄加评论,否则,诽谤圣者有什么过失,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尤其是大成就者萨绕哈巴,历史上说他是龙猛菩萨的亲教师。有一次,他喝了金刚瑜伽母化现的卖酒女人的酒,当下分别念从心里消失,获得了殊胜等持。人们听说后,说他已失坏了婆罗门种姓,向他挑衅。他在国王等众人面前,把一块大石头扔进大海,说:“如果我喝了酒,愿此石沉入海中;如果你们喝酒而我没喝,愿石头漂浮在大海上。”结果那块巨石漂浮在水面上,一直没有沉下去,众人当下为之折服。

  后来,他在那烂陀寺出家,成为非常了不起的大智者,众人趋之若鹜。一次他去南方,遇到了一个以做箭为生的箭女,那箭女有门特殊的工艺:无论怎样凹凸的曲木,经过她的制作,都能变成笔直的利箭。每天她都做同样的事情。萨绕哈巴尊者通过箭女的直指,豁然开悟,证悟了法性实相。(我们的心本来也是端直的,现在却被无明烦恼扭曲了。只要通过上师的窍诀将其拉直,就可以现前本来面目。)

  尊者带着箭女作为明妃周游四方,他自己也制作弓箭。因他曾是一位守持净戒的大比丘、众多僧人的亲教师,人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诽谤声四起。他面对这些讥讽挖苦,一边做箭一边唱道:“受持光头比丘相,酒女一起也同行,贪与不贪无分别,也无净与不净念,此理他人不了知。呜呼世人如毒蛇……”国王等人听闻之后汗毛悉竖,都生起了无生智慧,获得了成就。

  他在给龙猛菩萨传戒之前,就已经接受了那位箭女,并且还唱了一个道歌:“昨日之前非比丘,今日之后真比丘。”我们平时常说,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境界就是了义的比丘,所以他称自己为“真比丘”,原因也在这里。

  夏瓦日巴的公案也是如此。最初他三兄妹是唱歌跳舞的,一次对龙猛菩萨作歌舞供养之后,龙猛菩萨给他们看了宝慧菩萨的画像,夏瓦日巴觉得宝慧菩萨异常眼熟,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他依止龙猛菩萨,通过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之后,他前往印度南方的吉祥山,接受了两个明妃,以猎人的形象度化众生。这两个明妃,后来分别成为了弘扬大手印、多哈道歌的两个空行母。

  当然,这种现象,小乘行者肯定无法接受,但在具大乘境界的人面前,则完全可以理解。现在汉传佛教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某些教义,尤其是接受明妃的行为,非常不合理。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假如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境界,只是以密宗为借口,依靠贪欲行持双运,这是任何经典、续部都不允许的;但如果他已断除了贪欲,即使表面上接受明妃,实际上也有开许的时候。

  汉地东晋时期翻译的《观佛三昧海经》,里面就有一个淫女,初见佛陀与阿难、难陀在楼下化缘,便对阿难、难陀生起了贪心,日日期盼他们到来。于是佛陀幻化出无比庄严的童子,她见后倍加爱慕,就与其一起做不净行。童子天天与她缠绵、不知疲倦,她由最初的欣喜若狂变成了痛苦万分。童子告诉她,自己一旦与女人缠绵,就必须要12天才休息。淫女厌悔不已,抱怨连连。童子不堪其辱,就在她身上自杀了,但尸体一直缠着她的身体,慢慢腐烂,直至变成白骨。淫女此时贪欲全息,祈祷净饭王子(佛陀)来解救她。佛陀出现在她面前放光,令其身上的白骨消失,然后给她讲法,她最终也获得了圣者果位。[86]

  可见,汉传佛教一些经典中,关于这方面,也以比较隐晦的方式作过描述。现在有些人一听双运和降伏,就担心密宗在道理上说不过去。其实在小乘别解脱戒中,贪欲就是贪欲,这些肯定说不过去,但在大乘显宗的了义经典中,还是间接提到了这些教义。前段时间,我也引用过《善巧方便经》[87]的几则公案。假如说贪欲永远不能转为道用,那汉传佛教中很久以前就翻译出来的这些经典,其中的公案又该如何解释?因此,大家不要随便排斥藏传佛教。

  当然,有时候也不能太过激了,倘若认为学佛什么都可以做,是非对错不用管,这样也不行。要知道,我们观察善知识极有必要,有些善知识完全是假装的,什么法相都不具足,对这样的人则不应依止。就像世间上买一些产品,其中有真也有假,有些只值10块钱,但经过一番包装,却被贴上了180块钱的标签,以至于特别愚痴的人经常受骗;还有些药不但不是药,反而对身体有害,但因为广告打得特别好,许多人都争相购买,最后害了很多人。

  所以,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要用智慧认真观察,如果自己取舍实在无能为力,至少也应该问问别人。就像你买一件商品,到底它合不合格、来源怎么样,找有经验的人问一问很有必要。而依止善知识的问题比这更严重,你东西买错了,充其量也只是浪费了钱,或者暂时对身体不利,但依止错了人的话,不仅仅这一生的时间、钱财、精力被浪费了,乃至生生世世的善根也被毁坏了。所以,大家务必要寻找好的上师。

  依止了上师之后,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唯一要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有些上师的显现非常非常恶劣,《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就有不少这类故事,但作为具相的弟子,对上师的许多超胜行为,都不会产生邪见,并能欣然接受。

  《十住毗婆沙论》亦云:“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有些上师内在具有殊胜的智慧,但外面的威仪不一定如法,这个时候,没有智慧的人若轻贱他、诽谤他,就会像坐在被灰覆盖的火上,过一会儿就燃起来了,相当危险!

  如今许多人对已得过法的上师,经常议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包括在网上的各种言词,让人听了都特别害怕。其实,这样做对你自身非常不利。很多大成就者的密意,也许你终生都看不出来,直到死还认为他是坏人,结果他却真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所以,我们对上师理应观清净心,尽量少说过失。

  尤其是跟一位上师时间久了,就会把他看作普通朋友一般,将其很多行为都观为过失,这即是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功德圆满、一切过失断除的,唯有佛陀一人,但是没有信心、具有邪见者,即使跟佛陀共住共睡,也会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就像善星比丘一样。

  善星比丘,有些经论说是佛陀的兄弟,而汉地《法华玄赞》中说是佛陀为太子时所生之子,如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耶,三罗睺。”《涅槃经》亦云:“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不管怎么样,反正善星比丘这么一个人确实存在,而且是佛陀的亲戚。他当时对佛陀的言行举止不仅不生信心,反而经常无端诽谤。

  关于他的行为,《大般涅槃经》33卷中描写了很多,让人看了有点啼笑皆非。比如说,一次佛陀在晚上为帝释天传法,善星比丘因为是侍者,必须承侍佛陀就寝后,自己才能休息。他一直在那儿打瞌睡,很不耐烦佛陀说法的时间太长。当时王舍城有种风气:每当孩子哭闹不休,父母就会吓唬道:“薄拘罗鬼要来抓你了!”善星猛然想起此事,就恐吓佛说:“世尊,快去禅堂歇息吧,不然薄拘罗鬼要来抓您了!”佛陀回答:“痴人,你不知道佛已断除了四魔,是无所惧的吗?”帝释天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后,对善星比丘的愚痴惊讶不已。

  还有一次,佛前往城中乞食,照例善星要跟在身边。许多人信佛虔诚,念念不忘要瞻仰佛陀,即使是佛的脚印也想顶礼膜拜。不料,善星跟在佛的后面,故意把佛的足迹踏乱抹去。结果不但抹不掉,反而让大家十分反感。

  他们进了城之后,在一家酒馆旁,看见一个异教徒喝醉了,满口胡言乱语。善星听了非常敬佩,很高兴地跟佛说:“世尊,如果世上有阿罗汉,此人可以说是阿罗汉中的阿罗汉。为什么呢?因为他说:没有善恶因果的存在。”佛陀摇头道:“你不是常听我说法吗?阿罗汉是不喝酒的,也不会诽谤佛法,说善恶因果不存在。而这个人无恶不作,怎能算是阿罗汉呢?”善星听后不服气,也不相信佛的说法。

  还有一次,有个异教徒叫苦得,他不承认因果,常对人宣扬:“烦恼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解脱也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善星听了又非常赞成,立刻禀告佛说:“世尊,世上如有阿罗汉,那苦得正是最殊胜的阿罗汉。”

  佛陀回答:“苦得不是阿罗汉。他连什么是阿罗汉都不知道。”

  善星问:“您不是阿罗汉吗?怎么阿罗汉也会对阿罗汉生嫉妒心?”

  佛陀说:“我不是生嫉妒心,只有你才有这种邪见。苦得根本不是阿罗汉,再过七天他会腹痛而死,死后投生为食吐鬼,尸体被同学抬到尸陀林中。落到这种下场,很明显他不是阿罗汉。”

  听了佛的预言,善星赶紧跑到苦得那儿告诉他,并说:“您一定要注意啊,千万不要被佛言中了,要想办法让佛落个妄语罪。”苦得听后便在六天中不饮不食,到了第七天,实在忍不住就吃了黑蜜,喝了点冷水,结果腹痛而死。

  善星听说这个消息后,匆匆赶到尸陀林去,见苦得的尸体旁真有一个食吐鬼。善星提心吊胆地问:“大德,您死了吗?”“死了。”

  “怎么死的呢?”“腹痛死的。”

  “谁把尸体送来的?”“我同学送来的。”

  “您现在投胎转生为什么?”“食吐鬼。”

  食吐鬼继续说:“善星,你不要对佛起邪见。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所说的一切都是实话,你为什么不信呢?假如世上有人不信佛语,将来也会落得我这样的下场。”尽管如此,善星对佛的邪见仍没有消除。[88]

  善星在二十四年[89]中当佛的侍者,对十二部了如指掌,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传讲。可是他将佛的一切行为都看成了欺诳之举,对佛连芝麻许的功德也看不到,并认为:“除了我没有佛的一寻光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而且我在智慧方面远远超胜,不应该给佛当侍者。”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后,他对佛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说完就扬长而去。

  当时,阿难问佛陀:“善星将来会转生到何处?”

  佛陀告诉他:“善星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阿难来到善星跟前,将佛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善星暗想:“有时候他的谎话也可能成真,不管怎么样,这七天中我还是要谨慎,等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于是他在六天当中水米未进。到了第七天早晨,他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气绝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90]。

  现如今,也有不少像善星一样的弟子,依止上师的时间长了以后,就会产生各种恶念。我曾见过有些人,刚开始对上师很有信心,但后来听信别人诽谤,自己的信心慢慢就退了,觉得“我在你身边做事好多年,现在不愿意继续呆了”,离开时也认为自己胜过了上师,并将所了解的许多事在世人面前毁谤,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

  其实作为有智慧的弟子,不会盲目地跟着愚者。根登群佩就有个格言说:“愚者虽不会跟随我,但我也不要跟着愚者跑,这是智者的第一个誓言。纵遇命难也不要舍弃。”这是大智者的语言,我觉得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我们具有智慧的人,不要跟随世间愚人;而愚痴之人能不能跟随我们呢?也很困难,他们就算暂时依止了智者,但时间长了以后,也总会离开的。可见,智者的路和愚者的路完全不同。《萨迦格言》也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所以,有智慧的人万万不要学愚者舍弃上师、诽谤上师,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刚才也讲了,以外在行为去衡量内心境界,是很容易出错的。《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还讲过一个重胜王,他虽然已得圣果,但为了度化某女人,而示现与其同床,令其发起了无上道心[91]。所以,我们无法了知别人境界的话,不能依靠外相去揣测。《十住毗婆沙论》也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记得《亲友书》曾讲过四种人[92],其中一种就是内成熟而外不熟。就像有些大成就者,虽然已获得解脱,但有时因度化众生的需要,示现的行为看似不如法,实际上却能成熟众生的善根。

  故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时应如《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自己的心尚未调伏之前,若以迷乱的错误观念观察上师,则会有无量过失。就如同善星比丘,尽管精通十二部经典,却以自己的劣见观察上师过失,最终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要善加思维上师的功德,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应意识到是着魔了,要马上忏悔。

  假如上师表面上对你发脾气,似乎特别不高兴,你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觉得上师特别偏心、处理不公。(现在有很多这种人,对外道倒是很起信心,对上师却常生邪见,这也是前世的业障吧,没办法。)这时候,你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责骂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然后等上师心平气和了,再到上师面前忏悔。不然,倘若上师正在气头上,你忏悔了也不一定接受。

  依止上师的时候,这些方法确实很重要。以前我还没正式依止上师时,对此就已经学习了,所以在一生中不管遇到哪个法师,我都会以最大的恭敬心和清净心去依止。在此过程中,自己无意中肯定犯了很多错,但即便如此,还是尽心尽力地依止,从来没有像现在学生对老师不恭敬一样,把上师当成是普通人。对很多世间人来说,在跟上级打交道时,高兴时可以一起合作,不高兴时就可以诽谤,甚至刁难、威胁也无所谓。但佛教中不能这样,就算你对“人”没有感觉,对“法”也要有感恩之心。因此,我们对所有上师都要恭敬,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上师示现忿怒相时,自己一定不能生邪见。《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上师在发脾气时,我们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以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故才会严厉呵责的,这说明自己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理应值得高兴。否则,把上师的行为完全当作过失,进而肆意诽谤,那这个人就着魔了。所以,我们要始终视师如佛,千万不要看上师的长短,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

  退一步说,倘若你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那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否则,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期。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所以,经典中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原因就在这里。这不像世间上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只要没有针锋相对,对工作没太大影响,二者怎么样都可以。然而佛教中并非如此,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你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就算你不是为了上师或佛教,仅仅是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和命运,也要恭敬善知识!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