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五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4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二十五课

 

  《般若摄颂》里面,现在讲道之作用中的远离歧途之理,这分略说和广说两部分,略说主要讲述依靠信心和智慧才能趋入真正的佛地,这已宣讲完毕,下面讲广说。

  卯二(广说)分四:一、以沉水之比喻说明;二、以新罐之比喻说明;三、以造船之比喻说明;四、以老者之比喻说明。

  辰一(以沉水之比喻说明)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巳一、比喻:

  犹入海者船破毁,何人未持尸草木,

  葬身水中不抵岸,若人握物至海岸。

  这里用很形象的比喻说明,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失去信心和智慧,如果失去,获得解脱就相当困难。

  比喻是这样的:比如说,在世间中有些商人或富人入于大海取宝(按照古代的传统会有这样的事情),若在海中遇到冰山、鲸鱼或大的风浪等违缘,致使船只毁坏,此时何人若未抓住尸体、草堆或木头等,那他必定会葬身无边无际的大海中,不可能安全、顺利地到达彼岸。相反,若在此时有人能抓住木材等物品,依靠它就能逐渐到达岸边。

  前一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的弟弟巴楚开车为学校运衣服等物品,在行进的过程中方向盘突然失控,最后掉入尼柯河中。当时河水涨得特别大,他沉下去后一翻身就漂到水面上,刚开始并未抓到任何东西,后来因车上载的物品分散开来,他便抓住了一些衣服、被盖等物品。就这样,他便在翻滚的河中一直拉着那些东西随之漂流,大概漂了一公里左右才逐渐到达岸边。当时过路的人只看见水面上漂来一个东西,但也不知是人还是物。到岸边时刚好有一棵树,他便抓住树枝摆脱了危险。上岸后,他一直在那儿躺了很长时间,可能当时他既累又高兴。虽然那些看见的人认为他恐怕不行了,但结果也没有任何事,不过这就是上师三宝的加持!

  可能在座的很多道友都非常熟悉《泰坦尼克号》,这是1997年首播的一部好莱坞电影,共花费两亿多美金才拍摄成功。该电影记载了这样一则真实故事:在1912年,英国制造了一艘特别高档、豪华的船只——泰坦尼克号,当时人们给予了很高评价,称之为“梦幻之船”或“永不沉没的船”。但后来在从英国到美国的航程中,在大西洋里遇到冰山,一夜之间致使1503人葬身海底。这部电影就以这一和平时代最大的海难为题材改编,据说拍得相当成功。我倒没有看过,但听说过。以前我在外面看病时,身边有一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出家人,他很喜欢讲好莱坞电影的故事,一讲起来时好像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一样,表情非常丰富,就是电影中的主人公、主要的演员以及导演等,都能讲得清清楚楚。

  以上事例说明,人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没有依靠处,就会死在水中。当然,在这个时候要找到可靠之物也不容易。另外,在佛经中也有在船只毁坏时抓住木板等可靠之物,漂到其他岛屿中生存下来的故事或公案,大家可以参阅。但不管怎么样,这里的比喻是说:人在水中遇难时,如果没有依靠处,就不会有希望。

  巳二、意义:

  如是具信得净心,不随般若非证觉,

  生老死忧波涛汹,轮回海中恒流转。

  若以殊胜慧摄持,通法自性说胜义,

  方便功德以慧摄,速证最妙佛菩提。

  与前面所讲的比喻相同,具有追求圆满菩提的信心,和已获得希求圆满正等觉的欢喜心或清净心的某位行者,如果没有按照自己的信心来随行成为解脱或菩提之道的般若波罗蜜多,就不会获得善逝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这样一来,他必将永远沉溺在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生老死病和忧伤哀号的轮回苦海中,也即始终会接连不断、没头没尾地流转,而不能得到解脱。若能以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智慧来摄持,就很容易了达万法的本体是无我空性的道理,同时自己所领悟到的境界也可给有缘弟众宣讲。所以,只要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方便,能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无缘智慧摄持,这种智悲双运的行者,在很快的时间中必定会获得佛菩提的殊胜果位。

  但大家首先要了解信心的重要性。《宝性论》云:“自然之胜义,依信而证悟。”意思是说,胜义谛依靠信心可通达,或者说通过信心可以证悟法性。如果没有信心,就不可能趋入,所以信心非常重要。但相比之下,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通达万法为空性的般若更重要。《般若五百颂》云:“寻尽不得法,心不现有实,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意思是说,真正获得智慧时,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寻找,任何法皆得不到,或者说在心或智慧前没有任何实有的法;因为已经通达法性本来面目的缘故,这样的具有智慧者获得菩提就不再遥远。因此,在信心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达诸法的空性智慧;若光有信心、没有智慧,可能就是世间人所说的迷信。

  若既有信心又有智慧,即使行为疯疯癫癫,最终人们也会了解其甚深密意。以前九华山有一位大兴和尚,大家都知道,他获得了肉身不坏的成就。刚出家时他非常苦行,每天都干一些挑水、担粮等苦力活,因为很多年都是如此,人们都说他是苦行僧,后来他也一直坚持苦行。他有一种不共的行为,经常爱说“空、空、空”,或者说“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可能这是在提醒大家,应将一切空掉,或者说应做好人不应做坏人,否则果报将自受。有时他的行为颠颠倒倒,人们很难理解。包括吃饭,如果别人给他酒肉,只要没有人提醒是酒是肉,他就会若无其事地吃喝,一旦别人提醒,就会马上停止。后来他一直念阿弥陀佛。到91岁那年(即1985年),他说:“我是百岁老人(又说为‘圣人’),不愿火化。”意思是,我的肉身留于世间对众生有利。不久便在安然念佛中示现圆寂。后来通过三年多时间坐缸,其肉身丝毫不坏,现保存于九华山大兴和尚肉身塔中。总之,他的一生有很多成就妙相,但后来人们才知道。

  其实,对于般若空性,哪怕我们口头上经常说:一切都是空性的,或一切都是做梦一样,若有这样的境界,也算是一种实修。记得无畏盔甲的传记中,引用宗喀巴大师的教言说:虚空般的入定境界和如幻般的出定境界,这两个空性谁能双运,谁就是殊胜的修行人。也即入定时要安住于虚空一样的空性中,出定时要入于幻化般的境界,这两个空性得以双运的人,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对在座的道友来讲,虽然有些能在如虚空般的境界中入定,有些不能,但在眼前显现的各种现象,我们皆可观为如梦如幻。也即可以通过中观推理,或其他观察方法了知这些绝对是梦幻泡影,除此之外根本得不到任何实质。若能在这样的境界中长期熏习或串习,最终你对世间的名闻利养乃至整个世间八法,绝对不会像世间人那样有兴趣,那时也会对上师三宝生起不共的信心,在这样的基础上了悟空性就不再困难。

  另外,大家也应看一些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因为这能让我们的心有很大转变。实在说,我对现在很多人的生平介绍,包括有些出家人的简介并没太大的兴趣。因为很多都是今天在这里跟领导会晤,明天在那里开会,后天在什么地方搞一个建设。当然这也许是善事,但比较起来,前辈高僧大德依靠自己的信心和苦修,来挖掘甚深智慧波罗蜜多的故事更精彩。大家都清楚,在汉传佛教的《唐高僧传》(即《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等史料中,很多修行者在这方面都留下了非常精彩的故事。在藏传佛教的宁玛巴、噶举派等各大教派中,也有许多上师依靠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完全舍弃世间种种分别念,而直接趋入涅槃的境界,其故事也精彩绝伦。而我们只要用心体会他们一生成就的经历,自己的命运就会轻而易举得到改变。

  辰二、以新罐之比喻说明:

  如人新罐盛装水,知不牢固故速毁,

  窑烧瓶中盛装水,途无坏惧安返家。

  如是菩萨信虽足,然失智慧疾退堕,

  若信心以慧摄持,越二地获大菩提。

  首先讲比喻:如果有人向没有入窑焙烧过的新土罐里加水(大家都清楚,我们现在使用的陶瓷是将泥土做的坯形放在窑中烧制而成),水肯定不会留存下来,甚至罐子也会毁坏。其原因,它并没有放在火里进行化学反应而成为坚硬的东西。就像我们打水泥路时,有些出家人因为不懂马上踩在上面,结果效果也不太好。可见,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一个形成和稳固的过程。所以,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很有信心,但也不能给他传最深的法,因为还不一定成熟。有些道友今天到学院,明天就说:“您可不可以给我灌个顶,或您能不能给我讲一个最深、最妙、最高、最棒的法,我想马上成佛。”其实,没在一段时间中经过加行的磨炼,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颂词说:没有牢固的原因,很快就会毁坏。

  如果将土罐放在窑中经过长期炼制或焙烧,那不管是装水还是装其他汁液,都不会有任何问题,尤其是现在比较好的厂中生产出来的陶瓷。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包括印度在内,很多锅和水壶都是陶瓷。本颂则讲:把水装在这样的瓶中,在途中就不会有担心破坏的恐惧与忧虑,而安全返回家中。

  同样,任何一位菩萨,如果他不具备希求圆满菩提的信心,或者虽然具足信心,但一点智慧也没有,也即不具足智慧波罗蜜多,那他就会从大乘道中退失而堕入劣道等(指小乘和外道等邪道)中。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信心非常重要,但相比之下,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智慧更重要,因为没有智慧,学什么法都不能成功。反之,如果希求菩提的大乘行者对上师三宝和般若法门有不共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还具足《解义慧剑》所讲到的,通达业因果、前世后世等世俗真理的世俗智慧,和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或心的本性为光明的胜义智慧,那他就能超越声闻缘觉两地,而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大菩提的殊胜佛果。

  的确,修行人非常需要智慧和信心。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也说:学习佛法不可缺少信心、悲心和智慧,若这三者具足,修行必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入于佛教之门;而有信心没有悲心也不可能真实行持大乘;但光有信心和悲心还不够,还要有通达万法真理的智慧,否则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修行人。但大家首先要有信心,《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可见,任何一位众生刚开始趋入三宝或佛法的大海时,如船只般的信心之根一定要有。如果没有信心只有智慧,那再怎么出名也不行。现在有些高等学校毕业的博士生、科学家和名人,他们的智慧应该说很不错,有些人过目不忘,有些人真正通达许多世间论典,可是他们都没有最关键的信心,所以也不可能从佛法中得到真实的利益。但光有信心也不行,就像有些偏僻地方的农村人,虽然他们很有信心,但因根本不懂佛教的甚深道理,其修行也很迷茫。可见,信心和智慧二者不可缺少。《中观宝鬘论》云:“增上生许乐,定胜许解脱,彼因若略摄,信心与智慧。”意思是说,增上生指获得人天福报的安乐,决定胜指获得三菩提的解脱,而这些暂时、究竟快乐之因有两种:一是信心,二是智慧。为什么呢?因为,有了信心和智慧,行持任何善法都不会有困难。所以这两者一定要具足。

  尤其是有了信心,刚开始的入门一点困难都没有。《法句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在舍卫城的东南边有一条既深且广的大江,江边住有五百余户渔民,他们每天都以杀生为业,过着特别低劣的生活,而且一般的伦理道德都没有,非常可怜!佛陀观察到度化他们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示现神变到他们附近的一棵树下安住,并向四方发射光芒。渔夫们感到特别稀有,都在佛陀前顶礼膜拜、恭敬问讯。于是佛陀叫他们坐在那里,并为他们宣说了佛法。但他们并不相信佛所说的法,认为这是佛在欺骗他们。

  为了启发他们的信心,佛陀幻化出一个人从对面的大江上踏行而过,而未沉入水中。当时人们感到非常稀有,都问那个人:你为什么没有沉入水中,是不是你有非常不共的道术?他说:我没有其他特殊道术,听说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宣说殊胜的佛法,我很想赶过来但没找到船只,此时有人说:水很浅,从水上直接去不会有困难,然后我就过来了,而未沉入水中。这个时候佛陀问大家:你们知道信心的重要性没有?并说:只要有信心,三界轮回的生死苦海也可度越,那何况一般的世间江河呢!佛陀这样宣说后,这些人的心结都打开了,然后他们都趋入佛门、受了三皈五戒,而成为佛陀的所化众。

  确实,信心非常重要!以前愚人觉沃奔去朝拜拉萨觉沃时,也以信心感得觉沃佛像开口说话。而没有信心,即使佛陀在你面前也不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也看得到,一些呆在大成就者身边的弟子并未得到佛法的利益。上师是很了不起,不管是讲经说法,还是内在的信心、悲心等功德都不可思议。作为弟子,只要获得他相续中百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功德也足够了。但是,因为信心不够,自心一直不能得到上师加持的阳光。想必大家也清楚,如来芽尊者面见智悲光尊者时的情景,其态度和信心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对上师三宝生起如此信心,那生活中的种种违缘、困难都可以面对。

  我觉得现代人就是缺少信心,其他样样都不缺。但现在有些求法的人说:我这个条件不具足、那个条件没有,有些人说我特别忙,有些人说我现在修法的因缘不具备,等等。其实,不要说以前高僧大德们的故事,就是我们刚来喇荣时的生活条件,现在在座自认为是苦行僧的恐怕也很难相比。但他们却自认为是如何如何了不起,天天都宣扬。实在说,对修行人来讲,各方面的条件、因缘特别具足,对道心并没有真实的利益。现在很多大城市里的人都以忙碌等借口耽误修学佛法,实际上我们现在拥有那么好的顺缘或方便,此时自己没有利用就太可惜。如果对佛法真的有一种特别珍贵的信心,那从中一定会获得加持。

  而世间很多愚痴的人对看电影、聚会等非常有信心,哪怕门票是三千块钱、七千块钱,也在所不惜。听说有人为了看很出名的歌星唱歌、跳舞,两个小时的表演,门票就花了七千多块。可是我们听一堂课,有些人连基本的信心也没有。虽然我讲的并没有表演那样精彩,但所讲的内容对今生、来世都有利,甚至很多人皆可依之直接从苦海中获得解脱。虽然这样的内容非常难得,百千万劫也难遭遇,但很多人都没珍惜感,那从中获得的加持和利益也就少之又少了。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讲,我心满意足,因为很多人依靠这样的因缘对佛法都有所认识,这一点我也有一定的欣慰感。

  辰三、以造船之比喻说明:

  如未精造船入海,财宝商人俱毁坏,

  彼船精心而细造,无损载宝达岸边。

  如是菩萨纵熏信,若无智速退菩提,

  若具殊胜智慧度,不染失证佛菩提。

  比如,若将在材料、结构、标准、工艺等方面都不太符合质量要求的船只放入大海,那连带商人、财宝全部都会在大海里毁掉。如果彼船通过精心细作,造得非常圆满、合格,那里面的人和财宝全部都会完好无损地到达彼岸。

  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菩萨,纵然刚开始的时候对无上菩提有着强烈的信心,但此信心并未被智慧波罗蜜多摄持,那很快就会从大乘殊胜道中退失,而堕入劣道或邪道当中。有些道友就是这样,虽然刚开始非常有信心,但因没有智慧,后来在遇到违缘时就从菩提道中退失,比如生邪见、破戒、还俗等。(前一段时间,有位居士因为从来没有听过“还俗”这个词,而把它听成了“幻术”。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说某某人还俗了,但他认为这位出家人学幻术了,当然也许是我发音不准。)如果有智慧,哪怕对苦海无边的三界轮回有强烈的出离心,他对世间的感情、名利等就不会有兴趣,也不会因为这些而毁坏自己的戒体等。从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他们不但有信心,而且在信心的基础上求解脱的智慧也很猛利。这样一来,在修行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邪魔外道的违缘,也不会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可见,没有智慧就会退失信心,如果在信心的基础上有智慧,也即信心和智慧两者双全,就不会染上小乘等道的过失,也不会从大乘菩提道中退转,而且在很快的时间中就会获得佛菩提的胜妙果位。

  大家也看得出来,这个大科判一直在讲,有了信心就能迈入佛法的门槛,而智慧却是菩提道中的正行,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舍弃它们。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说:“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此二主为慧,前行即信心。”可见,只要具有信心,就会趋入并依靠殊胜的佛法;相反,若没有信心,就不可能皈依佛门,也不可能去学中观、般若等佛法。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些道友,不管是听课还是平时生活,对三宝都很有恭敬心,甚至合掌也有一种虔诚的神情,那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他们的心就不会很困难。当然,在信心的基础上还要依靠智慧,因为具有智慧才能通达本来面目。所以这两者当中,智慧为主,信心只是前行。而这样的因缘具足时,很快就能获得证悟,这从禅宗和密宗传承上师的故事中也看得出来。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讲:依靠具慧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具信弟子的恭敬心,当这两种因缘具足时,不需经过多生累劫,也不需很多年月,短暂的时间就可开悟。记得在《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和《雪狮的蓝绿色鬃毛》中,都有这个故事:当时华智仁波切在那琼玛这个地方经常观托嘎,也即常修“天空瑜伽”(现在很多人都这样翻译)。有一次他问四大弟子之一的纽西龙多:你开悟没有?纽西龙多说:没有开悟。华智仁波切笑着说:不要着急,不管怎么样还是要经常观修,总有一天会认识心的本性。纽西龙多经常做一个特殊的梦:梦中华智仁波切解开一个很大的线团后,里面就现出一尊金刚萨埵的像。有一次黄昏的时候,华智仁波切叫纽西龙多观修,此时刚好听到佐钦寺附近的狗叫声。华智仁波切问:你有没有听到狗叫声?他说:听到了。上师又问:你看见星星没有?他说:看见了。华智仁波切说:这就是心性的一种标志。那时纽西龙多一观内心,马上就恍然大悟,也即以所见所闻的一种表示法,心的觉性当即通彻无碍。

  可见,不管是领悟般若空性,还是大圆满中的甚深教言,信心都是前提。比如一个人对《般若摄颂》很有信心,那他就会以恭敬心来拜读、顶戴、供养,这样就能获得极大的利益;而没有信心的人就会把它当作一般的书本或纸张来对待,那从中获得加持也有一定的困难。包括在企业做工作,首先对它要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恐怕也干不成功。学院中的发心人员也是这样,对本职工作一定要有欢喜心,没有就干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他始终会把它当作压力,而没有快乐感。前两天我也说过,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有快乐的心或有兴趣很重要。同样,我们想依靠般若法门,或者密法和禅宗的特殊窍诀让自己的心完全开悟,对它们也要有信心。拿大圆满中麦彭仁波切的三句窍诀[21]来讲,这也必须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

  当然,我们基本上按禅宗的解释方法来给大家直指,因为般若法跟禅宗的道理完全相同。提到禅宗,藏传佛教中的断法,即玛吉拉准传下来的般若法门,与之比较相同。我以前也讲过,就是噶举派的大手印,也可以密宗和显宗的方式来解释,而以显宗的方式解释时,也不需要获得灌顶。所以,在传授般若法时并不会要求先得灌顶,但以比较隐晦的方式来解释时,我们的心也可当下开悟,而其窍诀在般若法中也有。

  所以,有缘者依靠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加持,在观自心时,就可安住在远离一切戏论的般若境界中;而在没有任何执著的情况下,一切显现如梦如幻或现而不实的境界,也可油然呈现。作为真正的瑜伽士来讲,这种境界平时皆可护持。若谁能如此护持,那肯定远远超过单空或实有执著的见解。而要获得这种境界,麦彭仁波切这样做过抉择:对无始以来流转在轮回中的众生来讲,刚开始的时候应抉择空性,也即应以空性打破实执、毁坏实有的心房,之后彻底了解一切万法无有边戏,再逐渐现前觉性,或者说证悟光明心性的本来面目。但在这个过程中,祈祷非常重要!

  提到观心,在众人中非常散乱或在非常烦恼时皆应观心,比如你觉得外面有种种翻天覆地的事情让自己心烦意乱,此时就要观察:心到底怎么样存在,它的本体真的是这样的吗?反之,当你的心完全处于平静状态时也要观察。可是有些初学者始终觉得外面散乱不是很好,其实也并不是这样,比如刚才讲的华智仁波切的徒弟,狗叫声也成了开悟之因。其实,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讲,外面的种种显现皆可成为开悟的助缘。前两天有些道友说:这里狗太多了,一定要把它们撵出去。我也跟学院的负责人反映过,叫他们想办法把这些狗赶走。但现在看来,这些狗赶走了又减少了证悟的因缘,所以也不知怎么办好。(众笑)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