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7)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7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窍诀宝藏论释(7)

 

  调伏自心殊胜之六法:摧毁自以为是我慢山;

  所嫉妒者顶戴为本尊;贪执利他以慧利刃断;

  辨别善恶勿谤因果法;不谤正法调柔不放逸;

  妄想他过思自不清净。如是而行心与法相应。

  了知善能调伏自心相续,且最为殊胜之六种法:一应摧毁自以为是、贡高我慢之恶见大山,因为只有将一切恶见之山夷为平地,才能留存功德之水。否则不管我们如何精进行持皆不能获得加持和修行之功德。二应将自己所嫉妒之境观想成本尊,对之恭敬顶戴,思彼一切显现皆具甚深密意,我不敢妄加轻视诽谤,时时随喜他的善业功德。三是我们若恒时贪执利他之事业,如是着相不舍则会变成束缚之因,故应力挥智慧的宝剑,彻底斩断执著之网,将一切利他的善行都观为无实梦幻之性。四是我们在辨别善恶诸法之时应当谨遵圣教量来正确取舍,若随心所欲地妄下结论,则容易导致毁谤因果法的过患,故切莫诽谤因果法门。五是我们每一位修行人都不能随意诽谤正法,若能依教调柔自己的相续,摄伏根门,不令放逸则为最善妙的行持。六是若发现自己在妄想他人的过失,则当立即思维此是自相续不清净的缘故。因为外在的一切境现皆是自心的幻变,只因自己的心不清净才时时处处唯见别人的过患。若自己的心清净,则所见一切无不清净,山河大地皆现为清净刹土、一切众生皆现为佛和菩萨。能如是作观、行持之人,其心与法已毕竟相应。

  区分界限直指之六法:觉性明净解脱宗派执,

  即是直指见解当断定;自性大乐解脱缘二执,

  即是直指修持护本性;方便智慧双运果道用,

  即是直指行为如幻行;现有刹土断除耽俗念,

  即是直指誓言当清净;所现自然智慧大乐性,

  即是直指四灌证地道。如是行即密宗瑜伽士。

  区分修行界限而直指心性之法有六种:一应了知我们的觉性是本来明净、本来解脱的,没有任何宗派的偏执。若以贪嗔之心耽著各宗各派有贤劣之别,则不可能现证觉性的本体,这就是无上大圆满见解的窍诀,应当如实断定。所谓金刚密乘的无上见解,并不是依宗派的辩论来抉择,而是依上师的窍诀来直接了认的。二应了知我们所要修证的自性大乐智慧本来就解脱于所缘之二取执著,此即是大圆满直指修持之窍诀,应当如实护持本性。三应了知以方便与智慧双运,将果转为道用而修即密咒金刚乘直指行为之窍诀。我们依上师的教言已明知法界的真如本性,于修道中不起实有耽著,以如梦如幻的观修方式而行持。四应将现有之器情世间观修为清净刹土,以断除耽著世法之庸俗分别念,此即是密乘直指誓言之窍诀,我们应当谨慎护持,恒令誓言清净。五应了知器情世间所现之一切诸法,都是自然智慧大乐的本性。此即大圆满中直指宝瓶、秘密、智慧、句义四种灌顶的窍诀,我们依此窍诀即能如实地证悟一切地道功德。真能如是行持之人即可称为无上密乘之瑜伽士。

  如法行持具足之六度:无有贪执即是布施度;

  自心无垢即是持戒度;无有嗔心即是安忍度;

  厌离出离即是精进度;安住密意即是禅定度;

  证悟心性即是智慧度。

  如理如法行持之人必定会具足六度功德:一是如果我们自己的心对任何有情、财物都无有丝毫贪欲吝啬等执著,那么就已成就了布施度之功德。二是无论遇到美妙悦意的对境还是秽浊恶劣的对境,自己都能以清净观等同视之,自心无垢故不分别外境的垢染与清净,这即成就了持戒度之功德。三是纵然无端遭受他人的欺辱和损害,自己也毫无嗔恼与敌对之心,这就成熟了安忍度之功德。四是我们若对世间一切具有欺诱性之法生起厌离,并且迫切希求出离三界轮回,应当了知这就是精进波罗蜜多之功德。五是我们若能一心安住于诸佛菩萨的智慧密意之中不散乱,也就是了认自己的心与上师本尊的智慧密意心无二无别,那么我们的心性就是上师的心,上师的心就是诸佛菩萨的智慧,如是安住密意,即已成就禅定波罗蜜多。六应了知当我们通过上师所介绍的窍诀而了认并证悟心的本性之时,就圆满成就了智慧波罗蜜多。

  大乘总纲教言之六法:恒念死亡鞭策己精进;

  所行均依串习修正法;筹划所作积善净恶业;

  勤积二资行持三殊胜;心向正法行善入正轨;

  所作利他相应无我义。何人行此趋入胜藏乘。

  我们应当了知大乘总纲教言之六种法:一应以恒念寿命无常、死亡不定之教言来鞭策自己精进地闻思修行。在尚未得到生死自在之前,谁都不能事先预知自己何时何地何处死亡,死神亦不会提前给你通风报信,所以我们应当抓住现前闲暇圆满的时机精进修持正法。二是我们应当断除一切无义琐事,将平常一切所作所为都归摄于闻思修行,依靠一种善法加善法、更增上善根的串习力来修持正法。三是我们若欲对美好的未来作筹划和准备,则所作所为都应达到修积一切善法功德、净除三世一切恶业的目的。四是若欲精勤修积福慧二种资粮者,应当以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而行持,如是则能摄持自己所修积的一切善根,且令善根乃至菩提果间无有穷尽。五是我们的心唯一应趋向正法,行持一切善业,这样才能步入正法之轨道。六是我们的一切所作皆应以利他为准则,并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如是才能相应人法二无我空性之真实义。当我们真实证悟无我的大空性境界时,一切烦恼与痛苦都如烟消云散般不复存在。我们之所以烦恼痛苦,追根溯源就在于有我执与我所执的颠倒与迷乱。若行者能谨依理智来透视人法二我之自性,逐层破析,最终所证悟的二无我的智慧就是殊胜的大乐财富,无论何人,只要能如理行持都将准确无误地趋入殊胜宝藏般的金刚乘。

  断除脱离过患之六法:依止具相上师勿脱离,

  若离不能进入解脱道;自心稳固信心勿脱离,

  若离不能诣至法性境;实修甚深窍诀勿脱离,

  若离不生菩提之苗芽;广闻博思智慧勿脱离,

  若离不解怀疑之束缚;住所山间静处勿脱离,

  若离则随散乱愦闹转;精进毅力誓言勿脱离,

  若离无有获得功德时。是故不相脱离极重要。

  修行人应当断除不该脱离之法,因脱离所致之六种过患:一是当我们依止了一位具足圆满法相的上师时,就应常以三喜供养敬献上师,如幼儿不离慈母般紧紧依偎在大恩上师的身旁闻思修行,切莫与之脱离。倘若自己因学无所成,或其他某种因缘而弃离了上师,那么于行道途中肯定会遭遇误入歧途乃至跌落深渊的苦果,总之不能进入解脱生死痛苦之正道。二是自己的心切莫如絮随风飘荡,一定要努力使其得到稳固,当然更重要的是此心万万不可脱离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倘若弃离了信心,那我们肯定不能诣至本来法性的境地。三是我们在实修的过程中切莫脱离了上师介绍的甚深窍诀,倘若离开了如此重要的窍诀,则肯定不能生起菩提心之苗芽。四是我们若欲广闻博思浩瀚如海的三藏教典,那就不能脱离殊胜的智慧,倘若离开了智慧,无论您怎样精勤地广闻博思,都不能解开怀疑的束缚网。经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此我们在广闻博思三藏教典的同时应努力生起殊胜智慧,如是才能解开一切疑网。五是我们的住所切莫脱离山岩林间等寂静处,倘若离开了有利于修行的静处,则自然会随散乱愦闹诸境所转。所谓愦闹者,愦即糊涂,闹即热闹,糊涂加热闹等于胡闹,如是身心随境散乱,时时与人胡闹,根本不利于修行。六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切莫脱离了精进用功和吃苦耐劳的毅力,以及种种应当受持的誓言。倘若此三者互相脱离,则肯定无有获得修行功德之时日。是故我们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脱离上述六种息息相关之法,这些修要窍诀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恒依止时除魔之六法:依上师时莫入刚强魔;

  依三宝时莫入不敬魔;依静处时莫入懈怠魔;

  闻思之时莫入难化魔;修禅定时莫入无增魔;

  利他之时莫入散乱魔。不入此等魔者如晨星。

  我们恒时依止上师三宝修行的过程中,为遣除魔障所应谨慎之六法:一是无论我们需要成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请示上师,得到上师的开许和指点以后再实行。若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则容易趋入刚强难化的魔境,是故我们应当时时处处谨依师教奉行,切莫让刚强魔乘虚而入。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时,切莫趋入不行恭敬的我慢魔,因为三宝的加持唯依自己的恭敬与信心方能获得。雪域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亦说:“尽管三宝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功德,若无恭敬心,仍然不能得到。”三是当我们依于寂静处修行时,应当趁此大好时光和优越的环境,精勤用功修行,切莫让自心趋入懈怠散乱之魔。如果无有精进,则世出世法均一无所成。四是我们在闻思之时应当依文解义,令法义深入自心,善调相续,切莫趋入难以化度的魔境。若将经续论典的教义当作耳边风,听闻后就置之不理,将法本束之高阁,或将经论教义视为一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传统,如是心法背离之人已完全失去了闻法的意义,无疑将成为佛法油子。五是我们在修习禅定时,所修之境界应当步步增上,若自己修的是世间有漏的禅定,则应令其禅境增至出世间无漏的禅境,切莫如海底顽石般趋入无增之魔境。若能虔心精勤地于上师处祈示疑难,生起无漏正见,如理起修,则能顺利地增上禅境,令自己的修证更加明清,进而圆满一切功德。六是我们在发心利益他众之时,不能心生疲厌,应当一心一意、精勤不懈。如《华严经》所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切莫令自己利他之行趋入散乱懒惰之魔境。当今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深重而福德浅薄,所以,不趋入此等魔境之人确实寥若晨星。

  修学究竟相伴之六法:殊胜见解相伴稳固翅,

  否则无法翱翔法性空;清净誓言相伴三学处,

  否则无法获得诸成就;殊胜行为相伴诸时机,

  否则无法渡至轮回岸;实修相伴自然智慧见,

  否则无法根除二取惑;觉受增上相伴修妙力,

  否则无法战胜烦恼敌;甚深窍诀相伴诸境界,

  否则无法实现诸愿望。故当修此真实精藏义。

  为令我们修学达到究竟的彼岸,途中需要六种相伴助益之法:一是通过闻思经论教典而树立起来的殊胜见解必须要相伴稳固的双翅,否则就无法任运翱翔在法性太空之中。譬如雄鹰,若无强健的翅膀则难以飞翔,同样,若我们的见解如同云雾中的日轮时隐时现般不稳固,则无法证悟法界本体。二是我们若欲清净自己所守持的誓言,则必须相伴戒定慧三学功德,否则就无法获得暂时与究竟的诸般成就。因为勤修三学功德之人,其内在的贪嗔痴三种烦恼亦能相继断除。经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待我们内在的无明烦恼净除后,所守持的一切誓言自然就会清净。三应了知虽然密咒金刚乘中有很多不共的殊胜行为,但这些秘密行为在非时非处或不契机的众生面前是不能随意显示的。纵要显示亦必须相伴成熟的时机,否则,自他都无法渡至轮回苦海之彼岸,且易令见闻之众生生诽谤而造重罪,如是更加堕落,受苦无量。四是无论何者欲实修佛法,所行都必须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之上,“见”如双眼,“修”如双足,实修必须相伴自然智慧之正见,二者只能相随,不得脱离,当如是善加摄持,否则决定无法根除能所二取的无明烦恼。五是若我们欲令自己修行的觉受得以增上,则必须相伴修行的妙力,也就是了认觉性并加以修炼,二者相辅相成方可趋至所欲之境地,否则就无法战胜内心相续的烦恼怨敌。六是上师为我们指示的甚深窍诀必须相伴实修的诸般境界,否则亦无法实现自利利他的一切愿望。是故我们应当速疾修持此等真实有利的精藏教义。

  宣说主要教言之六法:主要住处依止寂静山,

  否则他境皆是痛苦因;主要道相上师敬为佛,

  其余道相错乱缘起法;主要誓言现空皆双运,

  否则相互脱离不成就;主要证相妄念转为智,

  否则无法击败所断军;主要作想断除轮回贪,

  否则将随今生琐事转;主要见解认识证者面,

  否则不能摆脱常断边。恭敬牢记此等珍贵藏。

  在此宣说我们主要应依修之六种教言:一是修行人主要的住处应该是寂静的山间,因为依止寂静之处可以免去人际往来的杂乱和干扰。如是常与鸟兽为伴,绝不会产生争执和烦恼,故能一心成办道业。若处繁华都市之人际杂乱等境地,不具定力之人自然会随境所转,以致一切所作所为皆成痛苦之因。二应了知我们在修行中主要生起的道相是恭敬顶戴自己的上师为佛陀,其余显现的道相,诸如本尊现前、得诸佛授记等,若行者对之生起耽著,则将成为错乱意识的缘起法。三应了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主要守持的誓言是现空双运或智悲双运。在名言显现中自己的内心应对一切众生具有平等无伪的大悲心,同时不离诸法如梦如幻的境界,于胜义的自观境界中皆无二取执著,通达诸法本体空性,超离一切边执戏论。若现空相互脱离,耽著显现与空性为自相各异之境,则根本不能获得无上的成就。四应了知修行中虽有不同层面的多种证相,但其中最主要的证相则是将一切分别妄念转为无垢智慧,无论生起什么妄念皆以与之相印之五种智慧来摄持,或依教观察并了认妄念的本性,如是当下就能现前智慧。否则就不能击败无明烦恼的军队,因为妄念尚未转为智慧之时,一切证相都是虚假的,所修如同纸上谈兵,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一切妄念与智慧达到无二无别之等性,则如具足力敌千军的大将,一切烦恼怨敌都将摧毁无余。五应了知我们一生中主要作意思维的是如何断除对轮回的贪执心,如以教言窍诀认知轮回的过患与痛苦,淡化妙色美境的诱惑力,看破、放下轮回诸法,如远离毒蛇坑般刻不容缓。我们在轮回苦狱中修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故当小心谨慎,刹那亦不可放逸,否则将随今生诸般琐事所转,不仅身心失去自由,且有沉溺轮回、永远不得解脱的过患。六应了知利于修行最主要的见解是认识证悟者之本来面目,也就是了认心的本性、现空一味的真如实相,否则根本不能摆脱常断二边之戏论,无疑还可能会形成修行的最大恶见。是故我们应当恭敬闻受、牢记此等最为珍贵的教言宝藏。

  宣说自然成就之六法:舍弃琐事自然成善法;

  三学清净自然聚护法;悲心究竟自然利众生;

  念修圆满自然成事业;悠然放松自然见法性;

  成就殊胜自然成共同。

  宣说能令修行人自然获得成就之六种法要:一是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舍弃世间的一切无义琐事而一心专入出世间善法之正事,如此无论是利益他众还是自己闻思修行等一切善法都能自然成办。二是若能清净守持三乘学处,也就是说令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都清净无染,则于自己的周围自然能云聚护法神众,他们也必定会鼎力护持我们所修之道业。三是若我们愍念众生苦楚的大悲心达到究竟,则自然而然地会去广利一切众生,把他们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令他们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因为菩萨在大悲心的催促下,唯行拔苦予乐的利生事业。四是倘若我们的念修得到圆满,如念诵某些仪轨和心咒以及所修之等持都能达到要求的极限,则将自然圆满成办息增怀诛等一切事业。五是在修行中我们不能摄心过紧,比如琴弦,太紧易折断,太松无力亦不能奏出妙音,修行亦需要松紧适度,当悠然放松时,则自然能现见法性本面。六是若自己能成就殊胜而不共同的悉地,则于一切共同的悉地,即便心无希求也会自然圆满地成就。譬如,在我们成就无学道佛果的同时,无疑也圆满成就了有学道所摄的一切功德。

  不堕众多人中之六法:不断耽著爱现世者多;

  不修佛法平庸死者多;不依对治毁三戒者多;

  不行闻思盲目修者多;轻视因果堕恶趣者多;

  修为愦闹之魔诱者多。望己莫堕众多人之中。

  修行人应当身处寂静之地,潜心修学,为了不堕入众多闲杂的人群中,我们应恒念六种法要:一应了知在末法时期贪爱现世者众多,若行者不能断除对世间八法的耽著,并苦苦追逐,迷恋不舍,这无疑将酿成无限循环之苦因。因此我等修行人应当看破今世,舍弃世间漏法,独自往诣静处修行。二应了知世间之人不知修持佛法而平庸惨死者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许许多多名垂千古的著名人物,诚然他们对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不懂佛法因果,在死亡之时仍是非常平庸可怜的,甚至有些所谓的修行人,由于未能如法行持,在死亡之时自然忘失正知正念,故也显露出平庸可怜的境相而离开人间。三应了知修行不如理依法对治,任随自己的分别妄念恣意毁犯三乘戒法者众多,只有令善法融入自心相续而如理如法行持者才能持守清净戒律。四应了知当今末法之时于经续论典不行闻思、初入门就盲目地修持甚深法要者众多。有些人认为闻思并不重要,因其费时费力,还不能获得神通等证相,鼓吹只有实修最为重要,且是直取证相的唯一途径。这些大言不惭地高赞实修而忽视闻思的重要性之人,自以为是上根利智便立即着手于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等甚深法门的修持,如是毫无见解地盲修瞎炼,最终却落得走火入魔、深陷恶境不能出离的惨境,岂不哀哉!因此,除上根利智者外,我们必须通过闻思的智慧来树立殊胜的正见,在正见的基础上实地起修,这才是最为安全稳妥的修行途径。五应了知现今不以因果作为修行的准则,轻视毁谤因果,并恣意妄行毁损律仪,由此堕落恶趣者众多。六应了知当今之行者因不知善护自之根门,放荡不羁,随波逐流而被愦闹之魔诱惑者众多。所以我们应当祈望自己切莫堕落在众多杂乱人群之中。

  以六肯定战胜诸魔众:专心修法不着懈怠魔;

  修心重他不着私欲魔;实相断定不着怀疑魔;

  实修离边不着偏袒魔;修行核心不着空谈魔;

  密意离边不着宗派魔。

  我们应当以六种肯定法来战胜一切魔众:一是提持正念,日日夜夜专心修法,不着懈怠之魔。修学佛法,无论是闻思还是持咒、观修等都不能明日复明日地拖延,否则终将万事成蹉跎,时光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故当念“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之教言,时时以寿命无常之理来鞭策自己精进。二是佛陀所传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皆以修心为要,除修心以外,别无他法可修,故应对治自己的分别妄心,轻视自己而看重一切众生,为能利益他众,就算舍弃自己的内身外物亦在所不惜,切不可令自己着了私欲之魔。三是对于诸法的究竟实相,我们依靠上师的窍诀已经作了相应的断定,故应生起稳固的定解,不要着了怀疑之魔。四是实修或安住超离边戏的法界本体时,不要着了偏袒执著之魔。既不能著有,亦不能著空,当处无缘中道而如然本住。五应了知修行的核心是身体力行实际修持,故不要着了夸夸其谈的空谈之魔。六应了知我们所修持的觉性是诸佛菩萨的密意,是超离一切边执戏论的,故不要着了分别宗派等辩论之魔。我们应当了知各大宗派貌似有别而意趣同归的道理,佛教各大宗派原本是一家,之所以各派侧重点有不同,完全是为了契合众生不同根器的种种权巧方便之说,其究竟密意都是圆融一味的。不懂此理而增上伺察分别者,终难获得真实义。

  谨慎抉择标准之六法:细致取舍因果诚信量;

  言语小心有愧之标准;熏染功德善友之标准;

  心性离境妙修之标准;功过不混实修圆满量;

  三身道用法尽之标准。具足此量之士最殊胜。

  依理谨慎抉择之法可用六种标准来衡量:一是若行者能细致入微地取舍一切因果,则知此人对上师三宝的诚敬信心之量度已达到标准。二是若我们常以正念摄持相续,言语小心谨慎,既不招惹是非,亦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就是知惭有愧的标准。若不善察他人情绪,信口开河地胡言乱语,这样不仅易把自己推进是非之圈,且易刺伤他人的心,同时亦显露了自己无智无愧之心行。三是经过长年累月的实修,若自心相续中熏染浓厚之功德妙香,则说明我们所接触的是贤善的道友。譬如,常与一位具有心地善良等优良品德并且喜欢闻思修行之人接触,受他的熏染,自己亦会变得喜好如是善行。四是我们若能如如安住于心之本性,远离一切缘相执著,则即达到了善妙修行的标准。五是当我们对功德与过失了了分明,且能毫无混杂地正确取舍之时,就是实修达到圆满的量度。实修尚未达到此标准的修行人,往往会颠倒执取诸法或功过混杂、不能明辨。实修实证如量的大成就者,具足如明灯一般的智慧观照轮涅诸法,故于功过能了然无误。六是若能将法报化三身转为道用,则称为大圆满法性尽地的标准。修行具足此等量度之大士最为殊胜。

  不应具有罪过之六法:受三戒律不应染堕罪;

  随精华义不应随词句;修菩提者不应堕八法;

  获得人身不应空耗废;得深义法不应求劣法;

  精通讲法不应无实修。

  我们应当了知不应具有之六种罪过:一是我们既已受持了三乘戒律,就应该谨慎的防护根门,令三戒清净无染而不应染着根本堕罪。二是我们应当依随圣教的精华要义,不应依随词句而为假立之名言束缚。因为我们受取的不是能诠之词句而是所诠之法义,如经云:“依义不依语。”三应了知修持菩提心之人当以究竟成办自他二利为准则,故不应堕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世间八法之中。四应了知人身是非常难得,今得珍宝人身更是难上之难,既然已获得了暇满的人身,就应利用它精进修行,一心成办道业,不应无义空耗或废弃这样宝贵的人身。五是当我们获得甚深修要之法义时,不应再求为了某种方便而暂时引度众生的低劣法。六是当我们精通讲经说法这门行业时,无论自己的口才、辩才多么惊人,都不应该缺少实修功德。也就是说,讲经说法的法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修实证,才能真正起到弘法利生的作用。

  思维修行过患之六法:若多违缘则断随顺行;

  若贪世间则观修无常;若无悲心以己为例观;

  若失加持则勤生敬信;若多损害则自多磨炼;

  若欲利他发心与发愿。如是而行脱离诸过患。

  应当思维在修行中容易生起的六种过患:一是倘若我们在修行中出现众多违缘,阻挠自己的道业,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励力断除随顺他人的散乱行为,除上师以外,何人亦不随顺,闭门自修斩断一切外缘。二是倘若我们贪执世间的人法诸境而难以断除,则应观修万法无常、迅速毁灭等理来令自己看破放下世间诸事。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如愿以偿的放下一切。三是倘若实在无法生起对苦难众生的大悲心,则应将心比己,以自己为例而观修。当如是思维,自己不欲受苦、欲享安乐,众生亦复如是;在穷困潦倒、遭受种种痛苦之时,总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救助,众生亦复如是……凡事都以自己的感受来衡量一切众生,这样渐渐就能引生大悲心。四是倘若我们失去了上师三宝的加持,或得不到三根本的加持感应,则说明自己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有所退失,或根本不具足信心。此时就应当勤观上师的功德,思维上师的恩德,一步步引生自己的恭敬信心,渐渐就能得到明显的加持与感应。五是当我们遭遇诸多损害时,切莫怨天尤人,亦莫灰心丧气,而应欢喜纳受,因为损害可以磨练我们的身心、增强我们的意志。只有具足坚强的意志,我们在茫茫生涯中才能独当一面,勇往直前地跨越生死的大沙漠。六是倘若我们欲利他众,则于实际行为上应尽心尽力地做些有利益他众之事,进而不断地广发大愿,靠愿力来推动自己的一切行为,最终能以六度四摄四无量心来圆满成办自他二利。如是行持之人,必定能脱离一切过患,顺利趋达解脱的究竟彼岸。

  所修妙法正量之六法:受持经续佛语之正量;

  传承不断教言之正量;未染破戒加持之正量;

  未染邪法真实之正量;调伏自续觉受之正量;

  现量比量推理之正量。具此六种正量极重要。

  若欲使自己所修之妙法修有所成,则必须具足六种正量:一是我们所受持的经续论典,必须是佛陀或佛之化身所说的金刚语。唯以佛陀的智慧自然流露而非分别心臆造之经续才有一定的可信度,如实依修也决定不会误导行者,故为佛语之正量。二是我们所修之法无论承袭哪位佛陀或哪位祖师的法脉,其传承只要是一脉相承而来的清净源流,就非常可靠,我们大可遣除疑虑,放心依修,此乃祖师教言之正量。三是若我们遵循修持的法脉未曾被破戒等过患所染污,也就是说历代传承上师那誓言的金丝没有沾染过破毁誓言的铁锈,则为具足殊胜加持之正量。四是若我们所修的密法既未混染过外道的邪法,也没有被持邪见之人篡改过,则为真实之正量。五是在具有恭敬信心和精进心的基础上,我们运用修法来调伏自心相续时,若确实起到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的功效,即为体验之正量。秉持这样的殊胜法脉修行后,诸如看破世间生起出离心、树立正知正见、生起慈悲菩提心调伏无明烦恼、身心获得快乐等都能验证我们所行之道是无误之捷径。六应了知若我们所修之法不仅通过现量寻觅不得少许过患,且依比量观察亦不见少许过患和缺陷,则说明此法是经得起一切推理观察之正量,如云:“真金不怕火炼。”综上所述,无论我们依修什么法要都必须具足此六种正量,不具条件者,无论多么高深、怪异之法都不能称为正法,修则徒劳无益,甚至损人害己,故应引经据典对自己所修之法善加观察抉择,如理正确取舍是至关重要的。

  揭露自己过失之六法:勿以虚伪恶规欺自己;

  勿以不善恶业毁自己;勿着贪执鬼祟之自魔;

  勿以嗔心扰乱自相续;勿以散乱愦闹欺自己;

  勿令自堕轮回之深渊。听此忠告前途定善妙。

  揭露自己因不如法行持而导致过失之六种法要:一应了知人生难得、寿命无常之理,反观自己如今已得人身且具诸缘修学佛法之时,应生欢喜,如法轨正三门,切莫以一些虚伪和恶规来欺骗自己。世间俗语云:“举头三尺有神明”,你的种种非理行为纵然可以蒙骗官府和百姓,但却蒙骗不了诸佛菩萨和你自己的因果,今未来世都会招致一定的苦果。二是我们应当清晰辨认善恶诸法以便正确取舍,切莫麻木不仁地以不善恶业来毁坏自己难得的宝贵人身。三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着了贪执鬼祟之魔的陷害,应当自己主宰自心,常以圣者教言审视自己,贪念一起立即铲除,如是即可远离自心贪欲之魔境。四是修行人千万不要以嗔心来扰乱自己的相续,万事都要理智地面对,如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把无明火,烧尽功德林。”又云:“忍字头上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可见嗔心的过患是难以估量的,故当善增安忍,切莫将自己百千万劫勤苦修积而来的功德付之东流。五是我们应摄心正念,提持不令妄失,切莫以散乱愦闹来欺骗自己,更不要自寻刺激,自我麻醉,诸如以歌舞娱乐、谈天论地等方式与庸人同流合污,以致丧失自尊与人格等仍不自知,故当励力断除这些恶缘。六是我们应当精进如法地修持能获得解脱的正法,以期取证安乐妙果,千万不要令自己在袈裟底下失去珍宝人身、在教法的光耀之下堕落轮回的恶趣深渊,一定要直奔涅槃圣城。当知凡是能听受此等忠告之人的前途一定是善妙平坦的。

  宣说总结高低之六法:上供上师本尊空行众;

  下断器情受用之牵连;中间修炼现空双运义;

  向外善根回向诸众生;向内三宝功德入自心;

  中间自他行善趋空性。依此成就深道精藏法。

  宣说总结高低之法有六种:于“上”我们应当经常陈设花、香、灯、水、果五供敬献三宝三根本,并以资财、承侍、修持圣法三种殊胜供养大恩至尊上师。于“下”我们为了成办自他之殊胜利益——修行道业,应当励力断除器情世间不利于修行的一切受用之牵连,如优越的生活环境、丰厚的物质享受以及朝夕相处的至亲等,对这些牵连难舍而能舍,毅然只身一人往赴静处修行。于“中”,我们应当经常熏修正法,特别是修炼现空双运或智悲双运之妙义。在名言中所谓的现空双运,即是对一切众生修大慈悲心,以三轮体空的无缘智慧摄持,观修诸法如梦如幻。于“外”,在大乘佛子广发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应将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根一无遗余地回向三界一切众生,愿他们依靠此等善根功德而离苦得乐。于“内”,即平时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应以虔诚而坚定的信心数数忆念三宝无量无边之功德,并将之完全融入自心相续。要知道三宝虽有量如海际之功德,但若自己不具恭敬与信心,仍然不能获得,因无信心的器皿,故无法容纳加持的甘露。于“中”,即自他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应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并回向无上菩提,如是行持即能助我们趋达空性的境界。依此教言如法行持者皆能成就甚深道之精藏法——普贤如来的果位。

  违背正法可悲之六处:获人身后造罪诚可悲;

  遇正法后不修诚可悲;受戒律后破戒诚可悲;

  失誓修行之人诚可悲;以法邪命养活诚可悲;

  谋求自利利他诚可悲。思可悲人极多真失望。

  见解违背正法之人应深感可悲之法有六种:一是获得珍宝人身有如盲龟值轭、须弥穿针之难,如今我们依靠往昔的福德因缘已经获得了如此难得的珍宝人身,故当善加珍惜并实际运用。若修行人反依人身而造种种罪业,以致虚生浪死,空耗人身,则诚堪悲愍!二应了知值遇正法较获人身更难,如今凭借往昔的福德因缘已经值遇了如此殊胜的正法,倘若未能用功修行而放浪形骸、虚丧光阴则诚可悲愍!三是我们已受持了能使自己离苦得乐的戒律如意宝,但若未能善护自之根门,时时处处恣意妄行,无惭无愧、掉以轻心地破毁戒律则诚可悲愍!四是我们不但已踏上解脱正道,并且无比幸运地接受灌顶而趋入了密乘,可以修持即生成佛的无上密法,其根本即是守持誓言,不令有损。然若行者不善护密乘戒而失坏誓言,则唯有金刚地狱为其最终归宿,诚可悲愍!五是若人在表面上弘法利生或自己修行,暗地里却以五种邪命来资养自己则诚可悲愍!六是以表相的利他来谋求利养,日日夜夜仅求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地损害众生利益,如是伪装贤善之人诚可悲愍!思维这浩瀚无垠的众生世界,这种可悲可怜之人是不可胜数的,为此无垢光尊者当真感到非常失望。

  宣说丧失正法之六因:依止恶友丧失善法因;

  观察师过丧失敬信因;不勤修行丧失觉受因;

  处散乱中丧失圣法因;观察他过丧失净心因;

  盲目认识导致迷乱因。当断此等六因修妙法。

  无垢光尊者又为我们宣说丧失正法之六因:一是我们若依止恶劣的道友,则于无形中将令自己熏染上恶劣者的诸多过患,随之人格亦变得极其卑劣,这就是丧失一切善法之因。如《佛子行》中所云:“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二是倘若我们不具清净心,经常观察上师的过失,则是丧失对上师三宝的敬信之因。因此我们应当恒时以清净心忆念上师的大恩大德,以增强并稳固我们的恭敬信心。三是倘若修行人不具精勤心,纵然曾修行生起明乐无念的觉受亦将荡然无存,故懈怠懒惰是丧失觉受之因。四是如果修行人身处散乱之中,奔忙于无义琐事,心思复杂,妄想纷飞,这就是丧失圣法之因,是故远离散乱,安住静处,如法行持才是增上圣法之因。五是若我们经常观察他人的过失而喜于说是道非,则为丧失清净道心之因,故当常修清净观,视山河大地等器世间为清净刹土、有情世间为佛和菩萨的化现。《札嘎山法》中亦云:“平时应视自己为有过失的劣者,视他人为圆具功德之贤者。”如思维自己无始以来流转轮回,心相续中积存着深厚的无明烦恼,故为一切过患之源,他人则是一切功德之主、圆满断证功德的如来,这样观修渐渐就能增上清净心。六是不具智慧唯以无明分别心抉择诸法之人,其盲目认识即是导致迷乱之因。是故我们应当急挥智慧利刃,以强力断除此六种过患之因而勤修妙法。

  不予六敌教授之六法:暇满人身不予温饱敌;

  发心利他不予小乘敌;心性宝珠不予迷乱敌;

  二资至宝不予今生敌;精华修法不予懈怠敌;

  敬信诚心不予邪见敌。

  为令我们珍贵的修行功德不落入无明怨敌毒手的六种教授:一是切莫将千百万劫中难得的暇满人身给予整日忙从于温饱琐事之怨敌。也就是说,我们在得到这样珍贵的人身时,应当对之倍加珍惜,精勤用功修行,不要仅以忙从温饱等琐事而空耗了人身。二是生为大乘佛子者即应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精勤地发心利益他众,且应对此殊胜的发心倍加珍惜,千万不要给予小乘劣心怨敌的手中。也就是说,我们既已发起了菩提心,就应勇猛精进地迎难而上,不能再退堕小乘。《摄集经》云:“舍弃大乘菩提心而退堕小乘者,其过失已超胜破毁根本戒的过失。”三是我们通过闻思修行而认识的心性如意宝,应当倍加珍惜,千万不要将此珍贵的心性宝珠给予迷乱的怨敌。也就是说,通过上师介绍直指心性的窍诀,自己如法依修后也真实地认识了觉性,倘若我们未能继续熏修,不经意地在迷乱中散失了这样珍贵的觉受就太可惜了。四应了知福慧二种资粮是我们取证佛果的唯一资本,因此千万不要将此如至宝一般的二种资粮给予今生贪求名闻利养的怨敌。五是我们在获得经续教义的精华时,应当倍加珍惜,精勤修法,千万不要将甚深法义信手给予懈怠之怨敌。六应了知对上师三宝生起敬信与诚心是非常难得的,故千万不要将此珍贵的敬信与诚心给予邪见的怨敌,也就是说,若以邪念来毁坏自己的信心是非常可惜的。

  恣意享受欲妙之六过:眼为色欺如蛾扑灯火;

  耳为声欺如兽听琵琶;鼻为香欺如蜂嗅旃檀;

  舌为味欺如鱼缚铁勾;身为触欺如象入淤泥;

  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六识切莫恣意享外境。

  我们应当了知恣意享受欲妙而引生之六种过患:一应了知若眼识贪著外境之财色诸法,则一定会被外境所欺诱,如同飞蛾贪著灯光而扑向灯火般自取灭亡。二应了知若我们的耳识贪著妙音,则一定会被音声所欺诱,如同野兽酷爱静听琵琶之妙音,结果丧生于毒箭之下。三应了知若我们的鼻识贪著香气,则必定会被妙香所欺诱,如同蜜蜂追寻香气而飞往茂密的旃檀林中,不幸迷失方向,最终被困死林中。四应了知若我们的舌识贪著妙味,则必定会被美味佳肴所欺诱,如同鱼儿贪著香饵,最终丧生于铁钩之上。五应了知若我们的身体贪触柔软乐境,则必定会受到美妙触觉的欺诱,如同大象贪享淤泥中那清凉柔软的触感,沉入淤泥不能自拔,最终困死在淤泥之中。六应了知我们的心若迷恋诸法,执著不舍,则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如同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之中。因此我等修行人切莫恣意贪享一切外境,应当依教修行,如法摄伏自之眼耳等六种根识,不随境转,时时以如梦如幻的方式而观修。

  违缘转为道用之六法:今生念起自内断贪执;

  出现病魔视为净罪障;逆境违缘视为劝行善;

  怨敌损害视为劝安忍;所现妄念明观为智慧;

  器情显现视为佛刹土。如是诸缘皆成菩提道。

  我们应了知并通达将一切违缘转为道用之六种殊胜法要:一应了知内心相续的贪执是修行的极大违缘,在对今生的财、色、名、食、睡的贪执之念生起之时,应当观寻贪执的根源并施以对治,从而自内心予以断除即是转为道用的窍诀。二应了知修行中出现的种种病魔是净除我们累世罪障的方便法,可因受苦而了业,如是视病魔为修行助缘而欢喜承受即是将违缘转为道用之窍诀。三是无论我们遇到何种逆境违缘,都不要为之忧虑,应当视之为劝勉我们精进行持善法之方便,切莫因此而退失信心。四是在我们遭受怨敌的无端损害时,应当灭除嗔恚之心,逆来顺受,将外来的一切损害视为劝勉我们修习安忍波罗蜜多之方便。五是我们应将所显现的一切妄念明观为智慧的本体。阿底峡尊者也说过:“纵然一日中生起一百个妄念,只要善于将之转为道用,就会呈现出一百种法身智慧。”故说明观妄念的本性是转为道用的窍诀。六是将器情世间的一切显现视为诸佛菩萨及其清净刹土,如是观修清净即为显现转为道用的窍诀。我们若能恒时如是观修,则一切违缘都将成为菩提正道之因。

  未知此理误解之六法:对于功德过患行取舍;

  对于六道轮回执高低;对于觉性本面执生灭;

  对于通彻智慧行断治;对于觉性之义欲修证;

  妄想他处寻求胜妙果。未懂高深义之自性故,

  浅慧凡夫追求世间法。

  未能了知此等甚深道理而引起的误解有六种:一是若人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会导致着相取舍功德之过失。二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于六道轮回中会执著有高低之别,认为三恶趣低、三善趣高而生起自相的执著。三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于觉性本面亦会执著有生灭之相。四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会将通彻无碍的自然智慧执为所断法而励力施行对治,如是依修仍落入有执之戏论,离法性真如的无分别智慧尚有千里之遥。五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认为本来的觉性是新生之有为法而欲修证,乃至此执未断除前,终不能证达本来之觉性。六是若我们未能了知诸法平等一味的道理,则不知自心是佛,反而于他处寻求胜妙之佛果,如是舍近求远,费时费力而难证菩提。凡是尚未懂得如是自性之甚深义理的浅慧凡夫必定会追求世间诸法而远离正法之捷径。

  诸修行者羞愧之六法:入佛门者造罪真羞愧;

  耽著词句不修真羞愧;立誓发心执我真羞愧;

  佛法世法混淆真羞愧;贪恋嗔恨争论真羞愧;

  诽谤正法与人真羞愧。如理断此羞愧者极罕。

  诸修行人应当生起大惭愧心之六法:一是已入佛门者倘若不务修行利生等正业,反而肆无忌惮地造诸罪业,则真应感到羞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佛陀的遗教,如是背道而驰者岂有资格称为佛子?二是若修行人耽著词句而不受持法义,更不知如理修行,仅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光阴,则真应感到羞愧。三是我们在上师三宝面前已经立下誓愿,发心救护众生摆脱一切危难、困苦,做众生不请之友,但若顽固地执著我与我所,事事以个人利益为重,于己有利之事则一马当先,毫不客气地巧夺,不益于己之事却“慈悲”地“谦让”他众,这样的形象修行者真应感到羞愧。四是我们应当明辨诸法,如理取舍,切莫混淆佛法与世间法,如果以佛法不离世法的高深见解做幌子来完成自己的私欲大业者,真应感到羞愧!五是我们皈依佛门成为佛子,就应该追随佛的足迹,学修佛的思想、言行,若对世间法贪恋不舍,于怨敌或道友嗔恨嫉妒而争论不休,则真应感到羞愧!六是若修行人非但不务修行正业,反而大肆诽谤正法与某些高僧大德,如是真应感到羞愧!当今末法时期,于五浊恶世中滚打、熏修的众生积累了深厚的无明陋习,沉陷泥沼而不觉秽恶,更不知出离,故真正能如理断除此等应深感羞愧之恶习者是极其罕见的。

  真实意义教言之六法:愦闹乃是魔业断散乱;

  福禄乃是违缘舍兴趣;名位乃是魔业处低位;

  边执乃是常断知法界;无要乃是呆坐寻窍诀;

  无觉受乃口禅调自续。如是而行成就妙功德。

  我们应当了知真实有意义的六种教言:一应身处寂静之地,善调自续,切莫与世人鬼混胡闹,因为一切愦闹都是生起魔业诸障之因,故当依教谨慎修行,断除一切散乱的行为。二应了知一切福禄都是产生违缘之因,虽然在世间中福禄是俗人梦寐以求的,它象征着权势、钱财、资具,但对修行人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违缘。因追求福禄者必定会整日为此事而忙碌,如积财、护财、处理等必定会令行者虚丧光阴,从而失去修法的机会,所以我们应当舍弃对福禄的贪执。三应了知世间的一切名誉、地位对于修行人来说都是一种障道的魔业,只要我们对世间人那些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权势欺人、挥霍无度等事例略作观察,并以因果至理来衡量,怎不令人胆战心惊,的确可以称为诱人堕落恶趣深渊的恐怖魔业。是故修行人应当恒时身处卑位,默默无闻地成办菩提道业。四应了知现空任何边执都是戏论之法,就算执如来藏为实有亦不出常断之邪见,都是中观理论的所破法,是故我们应当树立一切边戏都是空寂离戏的大法界之正见。五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必须依靠修行的要诀,若无要诀明示而如磐石般呆呆地禅坐,纵经百千万劫亦不会生起证悟的觉性智慧,是故初学者首先应当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师,并在其跟前寻求修法的窍诀。六应了知若我们如理如法地修行,则修行的境界和觉受自然会日益增上,诸如削弱我执、增上智慧、调伏烦恼、清净相续等觉受不断地生起。倘若行者修而未生起觉受,则可推知他的修行已经成了一种口头禅,意即口中说得天花乱坠,实修却未令法入相续,故不能生起修行的觉受。因此我们应依教调伏自心相续,断除我与我所执最为关要。若能如是行持者必将成就胜妙功德。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