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九十九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2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九十九节课

 

  昨天说了,菩提心的前行是修四无量心,而四无量心归纳起来,就是心地善良。下面接着讲:

  ◎ 善良对修行人非常重要

  从前,有一次阿底峡尊者感到手痛,于是把手放入在家弟子仲敦巴[96]的怀里,说:“请给我加持一下,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加持的力量,其实是无欺存在的。现在有些人因为受唯物论、无神论的影响,什么都不承认。但不承认是你的事,在名言中,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确实有一种加持力。而且作为一个修行人,心地善良的话,加持会特别大。

  藏地也经常有这种说法:“这个大成就者非常了不起,让他念经加持加持,这件事情肯定会顺利成办。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太好了!”不管是任何一个寺院,若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大德居住,当地人就有了依靠处。或者,即便不是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只是个一般的老人或居士,但心地善良的话,人们也会把他当作菩萨。其实这并不是迷信,而是有道理的。

  像阿底峡尊者那样鼎鼎有名的人,都让弟子加持,这不是他实在找不到人加持了,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向弟子求助。虽然按理来讲,应该是弟子生病让上师加持,没听说过上师生病让弟子加持的。但这里主要是阐明了,无论上师还是弟子,只要为人善良,三宝的加持、菩提心的力量自会融入他的心,此时哪怕他吹一口气,或者给人摸顶、念经,都肯定对众生有利。

  此外,阿底峡尊者一直将心地善良,放在重要的位置。平时问安也是说:“生起善心了吗?”不像我们一见面就问:“你身体好不好?最近怎么样?”弟子如果闭关修行,出关时阿底峡尊者也不问:“见到本尊没有?见到风脉明点的本体没有?”而是问:“你生起善心没有?”他在一切教诲中都着重强调:“心地要善良啊!”

  如果有一颗善良的心,修什么法都容易成就;没有它的话,恶法自然会涌现的。《大智度论》也说:“若勤修道法,恼害则不行,善恶势不并,如水火相背。”假如精进修持正法,做到心地善良的话,一切恶法和邪法均无可乘之机,烦恼和损害也会销声匿迹,为什么呢?因为善和恶的势力无法并存,就像水和火不能同住一样。

  所以,我总强调大家多听听课、学学法,就是因为当你们听课时、学法时,至少会全神贯注于善法,断尽大多数的恶分别念。尽管我也明白自己什么功德都没有,没资格给你们讲法,但不管怎么样,我讲课时会提前看一遍,尽量忆念前辈大德的教言。这样的话,我在讲课的一个多小时中,恶念基本上没有了,讲完课之后还要回向,每天有短短这么一段时间,人生也是有意义的。

  在座的道友也应该如此,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好每天都听一下课,哪怕只有一两个小时,这也非常有意义,可以将善心引发出来,恶心尽量制止。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中,你不可能生起极大的贪嗔痴,最多是不知不觉睡着了,但这种烦恼不是特别猛厉,甚至有些人还能边睡觉边听课,一心两用——(众笑)

  ◎ 善恶均由心决定

  随着我们心的善恶,一切黑业、白业以及业力的强弱,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有些人表面上供僧、修路、造经堂,似乎功德特别特别大,但如果没有善念、只有恶心,这些也只是一种形象而已。所以,功德的大小不随形象,关键在于内心。

  《德育古鉴》中有个人叫卫仲达,有一次他的魂被引到阴间。冥官令手下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恶档案呈上来。他发现自己作恶的档案堆满整个法庭,而行善的记录,却只有筷子那么小的一卷。

  冥官吩咐拿秤来称,没想到那一大堆恶事的档案,反而比行善的记录轻。冥官说:“你可以走了。”

  卫仲达问:“我年纪还不到40岁,怎会有这么多的罪恶呢?”

  冥官回答:“只要一念不正,阴间就有记录,不必等到行为犯法。”

  卫仲达又问:“那小卷行善的档案,写的是什么内容?”

  冥官说:“朝廷想大兴土木,建造三山石桥,叫很多老百姓去做苦工。你上书建议朝廷不要这么做,这一卷就是你奏章的底稿。朝廷虽没接纳你的建议,可你这一念善心是为了万民,所以力量非常大。”

  这些民间故事,在善恶因果方面有很甚深的意义。在我们藏地,也有许多这样的民间故事、民间习俗,劝导人们要如法取舍因果。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了知,善心的力量非常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一直处于善心的状态,修行肯定会成功。否则,即使天天闭关、念咒语、作功德,但恶心充满的话,形象上再怎么了不起,也没有特别大的功德。

  现在有不少人,平时看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心很恶,特别不善良,哪怕杀个人也一点都不在乎,包括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这样的话,你修大乘佛法真是白修了。阿底峡尊者曾说:“修行的验相,关键看烦恼是否减少。”如果烦恼减少了,说明修行有进步;假如你烦恼没有减少,反而恶心越来越增盛,修行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所以,修行的好坏主要在于心。若怀有一颗善心,纵然身体做的事、口中说的话不太如法,但因为心百分之百善妙的缘故,这些也会成为善法,就像前面所讲的把鞋垫放在泥像上的公案一样。

  《心地观经》也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整个三界轮回中,一切皆以心为主宰。假如你有清净心、信心、悲心,就有解脱的机会;若是没有,只耽著于表面行善,究竟还是会深陷轮回,无法得到超脱的圣果。

  其实,不要说修行人,就算是世间人心不善,也会大大折损自己的福报。从前,福建有一个姓李的,他赴京应试,路过衢州。有个店主梦见土地神对他说:“明天有个李秀才来,他有望高中,你要好好接待他。”第二天早晨,李生果然来了。店主殷勤款待,送给他干粮,并提供车马。李生问其原因,主人把所做的梦告诉了他。他听了非常高兴,晚上暗自琢磨:“一旦我考中当了大官,妻子相貌太丑陋,不配当官夫人,该换一个才对。”

  李生走后,店主又梦见土地神说:“那个人居心不良,功名还没成就,就想抛弃妻子,现在他已失去考中的希望了。”李生再来时,店主对他非常冷淡,甚至不留他住宿。李生又问是什么原因,店主原原本本地讲给他听。李生又惊又愧,灰溜溜地走了,一辈子都未得到功名。可见,一念善恶对自己的命运影响很大。

  在世间上,心地善良的人,不但自己问心无愧,别人也会交口称赞。而心肠歹毒之人,即使有各方面的能力,做过一些贡献,人们也像见到毒蛇一样,对他没有信任感,不敢经常接触,以免被他坑害、出卖。

  所以,心地善良,应该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一味追求的,只是金钱、洋房、名牌,对真正有利的善心,却嗤之以鼻。其实,你若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就算没有那些身外之物,生生世世也非常快乐。相反,假如你心存恶意,那无论做了多少善事,也统统成了恶法。

  因此,大家不管在城市里也好、寂静山中也好,坐车也好、乘飞机也好,早上起来也好、晚上睡觉也好,唯一要修心地善良。对偶尔冒出来的贪嗔痴分别念,要想方设法尽量忏悔。

  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心若善良,出世间的五道十地会顺利得到;心若不善,不但得不到这些,反而可能堕入三恶趣。所以,解脱与沉沦完全依赖于自心,我们一定要精进修持善心。

  现在有些人心非常恶,尽管暂时享受种种快乐,但这也只是前世善业的余报,消尽后就没有了。一旦他闭了眼,今生所造的恶业定会成熟,无欺感受痛苦的果报。所以,只有心地善良,才是一切快乐、一切功德的根本。

  《了凡四训》中曾记载:吕洞宾当年跟汉钟离学点铁成金术时,汉钟离告诉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帮助很多贫困的人。”

  吕洞宾问:“此金以后会不会变为铁?”

  汉钟离回答:“五百年后,铁才会恢复原形。”

  吕洞宾说:“如此,则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愿意这样做。”

  汉钟离赞叹:“修仙本要积累三千功德,你这样的存心,三千功德已圆满了。”

  这虽是道教的说法,但佛教中也有类似的公案,如大悲商主、星宿婆罗门的故事,尽管表面上看来是恶行,但以一颗纯净的善心,短时间内就能圆满无尽资粮。

  所以,佛陀在《本事经》中云:“由意有清净,故有说有行,乐随此而生,如影随形转。”有了清净的心,身体和语言就会变得清净,所做的一切会感得乐果,这种快乐就像影子跟随身体一样,无论到哪里都会跟着你。反过来说,心若不善,身体和语言也会变成不善,这样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成为痛苦之因。这一点,大家要反反复复思维,经常观察自己做得如何。

  ◎ 心善前途光明

  心善,地道如何善呢?

  下面就以实例来说明:从前,有母女二人互相搀扶,趟过一条大河,结果她们被大水冲走了。当时母亲想:“如果女儿得救,我被冲走就冲走吧!”女儿也同样想:“如果母亲安然无事,我被冲走就冲走吧!”二人彼此间生起了这样的善心,虽然她们都溺水而亡,但死后都转生到了梵天界。这个公案,在《大鹏展翅》等密续中也引用过。

  我还看到汉地的《涅槃经》中讲,有个贫女在行乞的途中,生了个孩子,她一直漂泊,准备到另一个国家去,结果渡恒河时,水特别特别大,母子二人被卷走了。母亲在淹死之前,心里一直想:“只要我的孩子没事,我死了也无所谓。”以这样的善念,她死后转生到了天界。

  佛陀告诉文殊菩萨:当时的母亲即使失去性命,也始终保护自己的孩子。同样,作为一个佛教徒,即使舍弃自己的身体,也要保护佛法。当时,佛讲这个故事的侧重点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不管是离开世间时,还是活在世间上,心生善念都特别重要。

  昨天我去学校返回的路上,就产生了一颗善心,又生起一颗傲慢心。什么样的善心呢?我们在过拉则山时,天已经黑了,一直下着大雪,路都看不见了。在山顶转弯处,一辆长长的货车陷在泥中,很长时间都出不来,司机冷得不停发抖。我们赶紧下车帮忙,但过了一个小时,车还是弄不出来,我们也一直发抖,当时我就想:“不管怎样,晚上也要陪着他,不然他可能会冻死。”后来又来了一辆车,我就求他们帮帮忙。最后大家齐心合力,一起把车给拉出来了。

  在拉的过程中,那个司机很可怜,从来没去过那个地方,不断地跟我们打听:“前面有没有村子啊?”我说:“二十公里之内应该没有。”“那后面的村子有多远?”我说:“可能要十多公里。”那个人看天黑了,就特别害怕,又问:“这里有没有强盗啊?”“不好说。”“如果我的车实在出不来,可否搭您的车到下面村子?然后我准备包个车。”我说:“搭车下去没问题,但半夜三更的,肯定谁都不敢跟你上来。”后来,幸好把车给弄出来了。

  我回来的时候,想到刚才的事,觉得自己生了一颗善心还可以。但再一观察,这又是个傲慢心,善根又被摧毁了。

  其实,凡夫人依靠偶尔的因缘,有时候会产生一点点善心,但善心之后可能有更大、更可怕的恶心,要么是傲慢心,要么是竞争心,真的很可怜。我们平时没有观察的话,经常不觉得,但只要一观察,看看每天生了多少善心、多少恶心,这时候就会非常惭愧。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既然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度一切众生,还是要在这方面努力。四无量心的根本就是心地善良,依靠不断努力的话,应该可以慢慢修成。若能修成,一切违缘和魔众就不会来干扰我们,如《诸法集要经》云:“智者善调伏,心种种过患,则超出魔网,得渡于彼岸。”倘若善巧调伏自心,对治诸多过患,就能从分别念的魔网中解脱,迅速达到彼岸。所以,我们平时要向自己的恶心挑战,努力培养相续中的善念。

  以前在夏萨够喀地方,有六位出家人和一个信使上了同一条船。船行进到河的四分之一时,船夫对大家说:“船超重了,要么你们中会游泳的一个跳下去,要么我跳到水里,你们一个人来划桨。”但所有的船客既不会游泳,也不会划桨。那位信使见后,说:“与其所有人都死,还不如我一人死好。”随后便纵身跳入水中。此时空中彩虹环绕、花雨纷纷,信使本来不会游泳,但却安然无恙,顺利到达了彼岸。

  由此可见,善心的力量确实不可思议。

  ◎ 心恶前途黑暗

  那么,心恶,地道又怎么恶呢?

  从前,一个乞丐躺在城门过道上胡思乱想:“如果国王的头颅断掉,让我来做国王,那该多好啊!”他屡屡萌生这样的恶念。第二天早晨,正当他酣然熟睡时,国王乘车而来,车轮恰恰辗过他的脖子,结果他自己的头断掉了。

  本来,安安稳稳坐在宝座上、舒舒服服睡在宝榻上的国王,头颅不可能轻易断掉。就算他的头真的断了,那太子不继承王位,犹如猛虎熊豹般的大臣不执掌国政,难道会让一个漂泊不定、穷困潦倒的老乞丐来做国王吗?所以,那个乞丐对国王生起的恶念,实在莫名其妙、不可理喻,我们平时千万不要这样。

  有些人在说话时,经常是“我要杀了他,把他吃了”,对关系不好的人产生特别可怕的恶念。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信息,真的是造口业。以前我们学过《百业经》《释尊广传》,众生的业力确实不可思议,倘若随随便便造下,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

  我们求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随时以正知正念来护持自心。假如平时不详加观察,很容易在无意义中生起猛烈的贪心、嗔心,积累下深重的恶业。就像那个老乞丐,生起那么不切实际的恶念,结果很快就遭受报应了。正如《决罪福经》中所言:“人心念善,即有善报;心中念恶,即有恶报。”

  与此公案比较相似的,《法句譬喻经》中也有一个故事:从前,波斯匿王为了度化本国百姓,备好斋饭供养佛陀及僧众,请佛陀为当地人讲经说法。佛陀应供之后,给大众宣讲佛法。

  此时正好有两个商人路过,一人听了佛陀的开示,欢喜地说:“佛陀就好比帝王,弟子们犹如忠臣般随行。想必佛陀真正具有大慈悲、大德行,才能使国王这样恭敬供养。佛陀是如此尊贵,我也应奉行佛陀所说的教法。”

  而另一商人却起了慢心,说道:“国王可真是愚痴!佛陀就像是一头牛,随行弟子犹如牛车,牛拉着牛车南北奔波,身上又一无所有,有什么好值得尊崇的?”

  (不管是哪个高僧大德讲法,不同的听众都会有不同感受,这也跟各人的福报有关。有福报的人,第一、会遇到正法,第二、正法会对他的相续有利,而且这种利益会持续很长时间。没有福分的人,刚开始热情得不得了,一遇到佛法就想出家,发誓自己哪里都不去,一定要将闻思修坚持到底。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心慢慢就会改变,最后对说法者产生邪见,对正法也不起信心,以此而造下深重罪业。

  所以,我多年来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总觉得不管自己还是他人,能永远闻思修行的,福报确实相当不错。有些人即使没机会住在寂静的地方,但若以不同的途径非常稳固地长期听法,不随外境而改变自己,这也是最大的福报。)

  随后两人一同离去,走了三十里路,便在路旁的凉亭休息,喝起酒来。心起善念的商人,因对佛陀生起了恭敬心与欢喜心,感得四大天王护佑;而心起恶念的商人,鬼神令酒入腹,他神志不清地跌到亭外。隔天清晨,一商队车路过,他就被车轮碾死了。同行的商人见状,怕自己回去被人误会,说他因贪朋友之财而杀了人,只好离开本国,转往异国流浪。

  此时,该国的国王驾崩,无有太子,有预言说:“将有一人来到本国,如果他是王位继承者,先王的神马会向他屈膝下跪。”之后,大臣们便带着神马到处寻找。刚好这个商人来到此国,神马见到商人,立即跪下并舔他的脚,大臣就高兴地请他到王宫继承王位。(如今世间上的领导选举,有人若怀有一颗善心,很多选票也会不可思议地突然冒出来,这也是一种报应。)

  所以,我们平时应当心存善念,经常观察自相续,以免生起恶心,造下不必要的罪业。如夏日瓦格西说:“当护意国政,否则三有增。”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也说:“日日夜夜三时中,再三观察心相续。”必须昼夜六时观察自己的心,不能太放任它了,若能如此,就会像《佛所行赞》中所说:“正念存于心,众恶悉不入。”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从前,世尊与僧众去施主家中应供,有国王种姓、婆罗门种姓的两个小乞丐前去乞讨。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的时候,佛陀及眷属还没有用斋,所以他什么也没得到;而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佛陀享用斋饭后去的,所以获得了许多剩余的美食。

  (一个得到,一个得不到,每个人的福报确实不同。得不到的人,生嗔恨心往往很容易;而得到的人,因为高兴坏了,就会发善愿。我们发奖品时也是这样,有些人得到的话,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发善愿:“三宝加持、上师加持、护法加持,让我生生世世不离上师三宝、诸佛菩萨!”有些人没有得到,就特别生气、獠牙毕露,对谁都看不惯,却不知这跟自己的福报有关。)

  他们二人下午在途中闲谈时,国王种姓的小孩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我具有财产、受用,那么在有生之年,一定会以衣食、受用等一切资具,供养佛陀及其眷属,并且恭敬承侍他们。”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则恶狠狠地发恶愿:“假如我成为一国之主,非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眷属的脑袋不可。”

  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到了另一个地方,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慢慢地,其他树的荫影都迁移了,但国王种姓的小孩所在的树荫,却始终没有移动。(福报大的人,不管居住在哪里,都会有动物、植物保护,出现很多奇特的现象。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这样,有福报的人跟没福报的人相差很多,包括他的处境、人们对他的恭敬,方方面面都有很大不同。)

  当地的国王去世后,无有太子继承王位,他们便发出公告,说需要一位具足福德的人做国王。人们四处寻找,发现一个睡觉的小孩,明明中午已过,但他上面的树荫仍原地未动。于是唤醒他,请他继承了王位。后来他如愿以偿,供养了佛陀及其眷属。

  而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躺在一交通要道上休息。马车疾驰而来,辗在他的脖子上,他断头而亡。(他对佛陀生恶心,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害了自己。所以,我们即使生不起善心,也千万不要产生恶念,否则,恶果就会落到自己头上。自古以来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事例。)

  这个公案,应该是出自北魏时翻译的《辩意长者子所问经》,我对照过,内容基本上一样,只有一点点情节不同。此经也说有长者迎请佛陀及僧众应供时,一个乞丐得到了食物,一个乞丐没有得到。没得到的原因,是佛陀尚未用斋。以此原因,佛陀后于戒律中规定:僧众在没有吃饭之前,理应先作布施。到了最后,也是发善愿的乞丐当了国王,并于七天中供养佛陀;而发恶愿的乞丐,睡觉时头被车轮辗断,死后堕入了地狱。

  实际上,我们若唯一修学心地善良,不但今生的一切所愿能称心如意,受到白法天神保护、蒙受诸佛菩萨加持,一切所作所为成为善法。而且临终时,也不会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后世还会获得人天福报,究竟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记得《中阿含经》也讲过:“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反过来说,“死时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可见,人在离开世间时,最关键的是要有善心。所以别人在临终前,不能在他耳边哭、讲些是非,一定要让他在善心的状态中离开,这即是往生的重要窍诀。

  此外,我们在顶礼转绕、念经诵咒等时,绝不能装模作样地行持善法,马马虎虎不观察内心。比如,你转绕坛城一万圈,观音心咒念了一亿遍,或者磕长头三步一拜地去拉萨。这些身体和语言的善行,固然值得随喜,精神也非常可嘉,但若没有以善心来摄持,功德不算特别大,还不如你以菩提心摄持,在一个寂静的地方,好好地修完五十万加行。

  所以,我们要懂得经常观察自心,修学心地善良,这一点相当相当重要!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