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九十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0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九十节课

 

  今天讲《智慧品》最后几个颂词:

  如人数沐浴,或数入火中,

  如是虽极苦,犹自引为乐。

  昨天已经讲了,众生因颠倒分别执苦为乐,非常可怜,本颂以比喻进一步说明。

  此比喻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就像一个人,为了清凉在冷水中数数沐浴,全身冰冷后,为取暖而去烤火,一会儿又觉得热,他再去洗冷水澡,可一会儿又觉得冷,再去烤火……这样反复不已、冷热交替,虽住于极端痛苦中,然而还自以为安乐。这是随便举的一个比喻。

  第二种,有些讲义中说,如同胜论外道,为求解脱而用恒河水数数沐浴,以求净罪;或如有些外道,行持五火禁行[22]或投身火中自焚,以求消除罪业。他们虽然承受着极端痛苦,却自以为乐,这种做法十分愚痴。

  世界上一些极端宗教,也是有自焚的现象。据说在自焚之前,他们用汽油淋遍全身,口里再喝下一两杯,然后开始点火,这样一来,就算别人扑灭了外面的火,肚子里的火也没有办法。(我可不是教你们自焚啊!只是觉得他们的行为奇怪,顺便看了一下。)这也是一种业力现前吧,但他们认为这种自杀很光荣,至今世界各地时有发生。明智的人看来,他们为了解脱而这样做,真的非常不合理。若有一些政治原因,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宗教徒也不去分析。但若以解脱为目标或以上师教言为目标,此举是非常残酷、非常恐怖的。

  众生愚痴以苦为乐,他们根本没想到,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在刺激、麻醉自己。有些人经常去舞厅吸毒、吃摇头丸,把疯狂当作快乐,觉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这完全是一种颠倒。《亲友书》云:“如麻风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就像患有麻风病的人,遭受皮下蠕动癞虫的不断骚扰时,为求得乐受而会靠近火,以此使癞虫稍稍不动,可一旦远离了火,癞虫蠕动得更厉害,反而引起更大的痛苦。

  世间的妙欲也是如此。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们可谓不择手段,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陷入非常可怕的深渊中。所以,国外曾有记者采访一位上师:“你们出家人不结婚,难道不痛苦吗?”那个上师微笑着回答:“搔痒虽然舒服,但不痒岂不是更舒服吗?”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再三修持断除贪嗔痴的教言,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均依此妙道而获得殊胜果位,我们肯定也会从中获得快乐的。

  这种快乐不是有漏的快乐,有漏的快乐暂时是一种享受,但它的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痛苦,比如很多人喜欢买高档轿车,在规格高的花园里买房子,可是因为维修费、管理费非常高,生活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原本的快乐。所以人们只看到一面,却看不到它的副作用,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这些行为在圣者眼里,就像一个人一会儿沐浴一会儿烤火,如是反复不已,他却自以为乐。凡夫人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个不引生悲心的,他们有地位也好、有财产也好,毕竟是一个凡夫人,面对生老死病的时候,哪怕有多少眷属、多少财富,照样独自前往中阴,感受无量的痛苦,没有一个人能代替。有些上师也是如此,假如没有一定的内证和修持,哪怕有几百万眷属也没用,死后唯有随业力支配,在中阴长道中漂泊。

  我们遇到佛法之后,一定要从中获得实义。活着的时候,不要浪费自己时间,应该争分夺秒地修行。有些人认为几年后再修也可以,现在有很多事情要忙。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生命是无常的,你一生中又有多少个几年任你挥霍?如果没有想尽一切办法修持,你最终定会后悔的。

  然而,众生没有察觉这一点,就像森林周围起火了,里面的猴群无动于衷一样,或者地震时房子要垮了,里面的孩童还在跳舞一样,根本不知道有漏的快乐是痛苦之因,什么样的享受、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美色,从其实质来观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道理,唯有在佛法中阐明了,其他宗教和世间学问则无法触及。现在有些知识分子,自己认为很了不起,可面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时,一片茫然迷惑,所以你没有什么好傲慢的。老老实实修持无常法,明白人身难得,才能使你的人身具有价值。

  这里虽然是讲生悲心的对境可怜众生,但大家学了以后,不要认为别人很可怜,寂天菩萨说的只是印度众生,跟我自己没有关系,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每个人应当反观自己:我这个水泡般的身体何时灭亡?灭亡时有没有一点善法资粮?没有的话,来世能获得人身吗?即使获得了人身,还有福报遇到佛法吗?……这些方面,圣者们在教言中强调得非常清楚,若没有牢记于心并身体力行,那么一千尊佛来到你面前,也没办法度化你。反之,哪怕记住了一个偈颂,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你的一生将会有所改变!

  如是诸众生,度日若无死,

  今生遭弑杀,后世堕恶趣。

  众生尽管如此痛苦,却好像没有生老病死之苦一样,依旧放逸度日。很多人似乎觉得自己不会死,即使死了也不会下地狱,当然这是有原因的,一部分人太愚痴了,连后世的存在都不清楚,而一部分人虽然相信这一点,但因为业力非常深重,每天被八风吹得团团转,没有真正的修行时间。以前的高僧大德有很多深妙的修行方法,而现在的修行人,看得多、听得多,每天都是迷迷糊糊、得过且过,相续中并没有真实的境界。法王如意宝在一首金刚歌中也说:“如今大地芸芸众,整日造恶放逸行,岂曰死亡已远离?难道地狱已消失?”人们造业极其可怕,只知一味保护人类,什么因果概念都没有,这样的生活真的没有意义,还不如早一点离开人间好。

  现在的众生一点无常观念也没有,否则也不至于如此懈怠。我们的人身很快就会灭亡,死后并不是像火灭了、水干了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会随业力的支配前往来世,因此,今生务必要造一点善业,否则来世不堪设想。可是很多人太愚痴了,一直晃晃悠悠过生活,直到有一天,死亡如晴天霹雳般降临到头上,什么准备、什么安排都来不及,满怀遗憾地离开人间。

  实际上,对每个众生而言,死亡阎罗卒一天比一天靠近自己,而自己就像夕阳落山一样,一天比一天接近死亡。可是许多人丝毫不觉,每天都睡得很香,放逸得很快乐,从来也不愿行持善法。这些愚昧众生,最终无一例外都要被死神夺去性命,大多数毫无自主地堕入恶趣,感受不可思议的恐惧痛苦。《月灯经》中云:“造诸恶业故,罪报常随逐,由是无明因,死多堕恶道。”

  众生在世间上造的善业,的确很少,有时候寺院开法会,很多人都去烧烧香、拜拜佛,但他们的善业都是随福德分,只是人天福报,虽然这也有功德,缘佛陀的微小善举,功德永远不会耗尽,但并不能依此而解脱轮回。这些人没有找到很好的善知识,自己的上师没有宣讲断除轮回根本的善法,而佛教的深奥理论,又不可能自学成才,以种种原因,他们即生中虽然来到人间,皈依了佛门,办了精美的皈依证,也闻到了一些佛法,但断除轮回的法并没有求到。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还以三宝为对境造各种恶业,对上师和道友进行诽谤,最终悲惨地堕入恶道。

  所以大家在有生之年,应该要发一种善愿,对人生要有一些安排。寿命是无常的,平时一定要对死亡有所准备,若能尽心尽力修持佛法,死时就不会有很大的后悔了。否则,虽然遇到如佛陀般的上师,也听闻了特别珍贵的佛法,自己也稍微懂一些取舍,可是每天忙忙碌碌、糊里糊涂,把佛法当作耳边风,最后死亡来临时,对后世一点把握都没有,甚至极其害怕,这说明你一生中对修行不重视。如果你对修行很重视,所有的时间用在佛法方面,尽心尽力地听闻佛法,然后去修持,那死亡到来的时候,一定会勇敢面对的!

  庚二(行相)分二:一、愿安乐;二、愿成利益之因。

  前面讲了对境是可怜众生,现在要缘这些众生作想,这就是一种“行相”。

  辛一、愿安乐:

  寂天菩萨讲到《智慧品》的最后,以总结的方式发愿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有两个方面,一是暂时利益众生,一是究竟利益众生。首先是暂时利益众生,发愿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安乐:

  自聚福德云,何时方能降,

  利生安乐雨,为众息苦火?

  作为通达了空性的菩萨,或者作为闻思空性获得信解的人,在大悲心的催动下,会发下这样的誓愿:我什么时候才能从自己的福德云中,降下消除一切痛苦的安乐雨,让众生获得身心快乐,熄灭轮回的苦难烈火?

  就暂时来讲,快乐有很多种。众生没有房屋,我有福报给他们造房屋;众生没有衣服,我有福报降下妙衣雨;众生没有饮食,我有福报降下饮食雨……当然,假如你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这时可能就“万里无云”,一滴雨也降不下来。有些人很想布施,可是钱包里一分钱也没有,云没有的话,哪来的雨呢?这个时候有点苦恼。

  所以我们应该想,什么时候能降下妙雨,熄灭众生痛苦的火?痛苦的火各种各样,有些人没有智慧而痛苦,有些人特别难看而痛苦;有些太胖了很痛苦,有些人太瘦了很痛苦;有些人个子太高了很痛苦,有些人太矮了很痛苦;有钱人有有钱人的痛苦,没钱人有没钱人的痛苦……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大乘菩萨应该发愿把众生的痛苦接受在自己身上,而自己变成一朵祥云,降下雨水息灭他们的炽热,或者变成一棵大树,以凉爽的绿荫给他们带来清凉。(当然下面在《回向品》中,寂天论师也有种种发愿。)

  修行过程中,我们发愿非常重要。大圆满的讲记中说了,每一个修法要具足三个条件:1)但愿众生获得快乐;2)这种快乐由我成办,我来让众生获得快乐;3)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祈请三宝加持。我们修任何一个法,不能光是字面上了解,不然的话,只是一种学术。就像以前读书时,老师告诉我们树的因是什么样、果是什么样、根是什么样、茎是什么样……这些知道了就可以,没有意识到自己跟知识是分开的。而我们现在学佛是一种内在修养,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道理都是在内心解释,这是佛教的不共特点。

  20世纪,科学上有三大发明:粒子学、量子学、相对论。就微观世界而言,这是最细微的发现了,而从佛教角度来讲,最细微的东西也是由心的习气造成,整个世界的来源就是心的习气。但这个道理若没有深入佛法,是不可能了解的,所以我们现在所学的,跟高等学校的知识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要跟心结合起来。

  一个好的修行人,每次看到可怜的众生,就会生起大悲心,而一个不好的修行人,只会给别人讲理论,实际行动中,他自己没有什么感受,别人也不可能有什么感受。其实,大悲心确实胜于一切,有关经典中说:“菩萨只学一法即可,何为一法?即为大悲心。”有了大悲心,一切修行均可成功,而大悲心的来源,就是知道众生很可怜。最近发生了一些地震,有些人虽然学了《入行论》,但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还不如没有学过的人悲心大。外面有些世间人的行为非常感人,有一个伤残人士,他没有下半身,坐在轮椅上用手慢慢推到捐款箱前,将全部的钱都捐了出来,见此情景,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还有一个26岁的老师,她是个大学毕业的年轻姑娘,地震中救了13个孩子,最后自己被埋在废墟下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我们有些学大乘佛法的人,不要说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献给众生,仅仅掏一点钱的话,可能也有各种各样的顾虑。

  我最近了解到一些情况,外面很多修行人,包括我们有些道友,可能因种种原因吧,行为不太像一个大乘修行人,甚至还不如一只小狗。据说一只小狗救了32个人,哪里有人的叫声,它就跑到哪里去,最后自己也献身了。不过人类实在可怕,为了防止灾区出现瘟疫,为了保全人的生命,把这些可爱的小狗全部杀掉。人类的行为远远超越了标准线,太过分地践踏其它生命,所以这个世间会出现灾难的。

  我们给众生降下慈悲的雨水,熄灭他们的一切痛苦,这种话光口头上说还不行,必须要实际行动中做到。我自己的确非常惭愧,但还是想发心,如果政府各方面允许,想在灾区办一些学校。不过自己的身体等方面,有没有这种能力和缘分也不好说,凡夫人有时候稍微有一种发心,马上又被乌云遮住了,种种违缘也会出现,所以我在法座上说得滔滔不绝,在座的道友也会说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可实际行动中,有时候真的不如一只小狗,不如有些从来没有听过大乘佛教的人。也许是因为前世没有学过大乘佛法吧,现在一下子扭转不过来,也许另有其他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真正给众生降下慈悲甘霖。佛经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证,《集学论》中也说:“若能舍离于五欲,专求解脱深妙法,则能以佛甘露雨,普灭世间诸渴爱。”若能离开对五欲的贪著,专心希求甚深的解脱妙法,则能以佛陀的甘露妙雨息灭世间的渴爱。

  佛法如此不可思议,我们若能依佛法遣除众生的痛苦,哪怕只有一个众生,我们的一生也是有意义的。佛陀的《广传》中,有时一个故事只牵涉一个问题,佛陀因地时为了一件看来并不起眼的事,比如一个乞丐非常可怜,就愿意舍弃头目脑髓。既然佛陀因地时这样积累福德资粮,我们在因地时也应该多做好事,其实做一个好事并不困难。

  这里再三地讲了,但愿我们降下慈悲雨水,熄灭众生痛苦之火,假如今生实在无能为力,也要发愿来世拥有这种力量。我们平时念经也好、转经也好、磕头也好,做各种善行的时候,心里应该默默发愿,这样的功德是无法形容的。所以一定要想到: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俗子,但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以我的福德利益众生,息除他们的各种痛苦。这就是菩萨的广大发愿。

  大乘佛教中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发心,人类历史从开始到现在,绝对是没有的。我们有幸遇到这么好的甘露妙法,有福报、有能力的话,即生中应该为众生降下福德雨水,熄灭他们酷热的火焰。如果今生因缘不具足,那么,乃至生生世世也要发这种愿。

  辛二、愿成利益之因:

  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

  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发愿息灭众生的暂时痛苦,并不能解决长远问题。就像一个病人,打止痛针、吃止痛药对病痛会有缓解作用,但无法彻底铲除病根。同样,我们在一个地方办学校,把老年人从废墟里救出来,这只是暂时利益众生,虽然暂时利益众生也要做,但从究竟上看来,并不能解决生死大事,所以我们应希求无缘的智慧资粮。

  所谓无缘的智慧资粮,指能取所取等一切执著消于法界的般若空性,它是三轮体空的无缘智慧,一旦证悟了空性,就有无缘智慧资粮。而对高僧大德、诸佛菩萨以虔诚恭敬的信心所积累的,叫做有缘的福德资粮。这两种资粮是智慧与福德双运,若没有圆满这二资,想要摄受别人、给别人传法有点不现实。如果有了智慧也有了福德,看到天下众生将不实的东西执为实有,就有能力给他们讲述佛法的空性道理。

  其实宣讲空性道理是最好的妙药,以后你们转法轮时不要天天讲因果不虚,暂时而言,因果不虚是很好,功德确实特别大,但究竟来讲,拔除实执的唯一妙药就是空性,没有空性的话,很难以得到解脱。龙猛菩萨说:“诸佛辟支佛,并诸声闻人,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他们的解脱唯一依靠空性而得,除此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的解脱因。

  既然圣者才能证悟空性,那么证悟空性的人,就不可能有不如法行为。《集学论》引用了一个佛经的教证,我觉得非常好,说是世间人的互相争斗吵架,都是没有证悟空性所致。因为吵架和打架肯定是为了自己,为了众生而吵架的一般很少——“众生多么可怜啊!你为什么不布施!”然后对你大生嗔心,这样的人不一定有。即使有,也可能是他跟你有关系。(众笑)

  虽然证悟空性不容易,但你听到空性之后,内心数数引发欢喜,也说明你与空性法门有缘。《入中论》中说,若是大乘根器者,必定对空性有极大的信心与欢喜心,一旦闻受空性深义,自然眼泪直流、汗毛直竖,出现种种外在之相。然而即便你没有这种相,只要对空性不生邪见,听到空性后有欢喜心,也说明你是空性的法器。

  作为修行人,学习空性一定不能舍弃。有关经典中说:“远离了方便的菩萨,千百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不如以怀疑心听受空性的功德大。”《集经论》中还引用《未生怨王经》说:“造五无间罪者若听受空性,佛说他的业不是一种罪障。”学过显宗的人都知道,五无间罪最可怕,但若听受了空性,那么对他来讲,这个业也不是罪障。《智慧品》已经讲了这么多堂课,可能有些道友对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概念还没弄清楚,但他有没有功德呢?有功德。即使你造了五无间罪,光是听到《智慧品》,你的罪业也会减轻。

  在座的很多人,没有皈依、没有出家之前,也许杀盗淫妄什么恶业都造过,那现在通过什么方式忏悔呢?就是听受空性法门,这是非常好的方便方法。大家这次听受了《智慧品》,以后方便的话,一定要对众生宣讲。空性法门能根除一切实执,如果不讲空性法门,其他善法虽对众生有利益,但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看病要治根,(中医和西医关于治标还是治本,经常吵架,)我们佛教也是同样,倘若没有治根,暂时积一个福报并不是很重要。

  各位有机会的话,还应该多学习《中论》、《入中论》、《四百论》,尽量念诵《大般若》、《广般若》、《中般若》,倘若没有时间,也可以念《金刚经》、《心经》。我去年讲《心经》时也讲过,念一遍《心经》很快的,尤其是现在的汉地,喜欢念的人非常多,快的话,1分钟都不要。这1分钟中,积累的资粮不可思议,但我们一天有多少个1分钟在无意义的状态下流逝了?有些人一发呆就是1个小时,我有时看到个别道友盯着自己的碗半天,什么念头都没有,那还真不如念一遍《心经》。

  大家要对空性有信心,自己若没有信心,怎么可能给别人宣说呢?上师如意宝对空性的信心非常大,依靠他老人家的加持和传授,我们学院的人对大圆满和般若法门,虽然修行境界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人的信心极大。如果听闻了般若空性,即使业力深重而堕入恶道,也会具备种种功德。佛经中云:“知法自性常空寂,设百生中堕恶道,常得任持妙色相。”意思是说,了知空性法门的人,假设一百生中堕入恶道,但也会受持美妙的身相。(旁生中有些还是很可爱的,长得很“庄严”。以前我放牦牛时,最喜欢比较好看的牦牛,觉得这是牛群中的庄严,舍不得用石头打。)我们听过空性的人,就算来世堕入旁生,也会有美妙庄严的身体,最终“亦复获是五神通,而常安住诸佛所”,获得五种神通并常住于佛的身边、上师的身边。为什么有些人获得人身之后,有亲近善知识的机会,而有些人没有呢?原因就在于前世是否听受过空性。所以,我们今生有学佛的机会、听受佛法的机会,都是前世福德所导致的。

  《集学论》有一个《华严经》的教证,根桑曲札在《入行论讲义》中也用过,颂云:“无量亿千劫,佛名难可闻,况复得亲近,永断诸疑惑?”无量亿劫中闻到佛陀名号非常难得,更何况是亲近佛陀、对佛法遣除一切怀疑了。我们现在遇到了佛法,不止是听闻一个佛号,而是在有教法和证法的地方闻思,因此一定要抓住机遇,始终牢记遇到佛法非常难得,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行持佛法。

  《智慧品》从头到尾已经圆满地讲完了,我内心真的很高兴,毕竟法越甚深的时候,魔众会越猖狂,但这次一点障碍也没有,传讲的过程非常圆满。这么多年来,我跟魔众作战心里有数,不管你生病也好,他人造违缘也好,唯一不能脆弱、要精进,一脆弱了,魔众就兴高采烈,开始拼命践踏你。但如果你心很坚强,哪怕死了也不退缩,一定要把这个法讲圆满,魔众就会知难而退。所以20多年来,我始终没有一个法半途而废。

  大家这次听受《智慧品》,也算是一种考验吧!一方面,看你对般若空性有没有信心,另一方面,看你有了空性见解后,对众生是否生起大悲心。听受者一定要有信心,这样的空性法理,有因缘的话要传给其他众生。假如你实在没有因缘,找不到合适的弟子,那在旁生面前念一遍《心经》,也算是广转般若法轮了。

  好,《智慧品》讲授圆满,非常感谢!

  〖第九品释终〗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