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六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六节课
昨天,《摄诸法经》中说:“若对如来所说之法,有些作善妙想、有些作恶劣想,即为舍弃正法。”对此大家务必要记住!以前上师如意宝宣讲《弥勒请问经》时,再三强调了这个教证,告诫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不管是辩论还是谈论佛法,或者坚持自宗的观点弘扬正法,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能取一舍一、毁谤佛法。如果造了谤法罪,即生中不要说成就无望,反而有堕落的危险。因此,上师如意宝在晚年的时候,特别强调的就是大家不要谤法。
前段时间,我们各位法师在内部商量时,也谈起过这个问题。当时大家都觉得上师的恩德真是非常大,如果没有上师的再再提醒,强调谤法罪的严重性,很有可能我们名义上是法师,但无意中毁谤了很多正法或者高僧大德,染上了舍法罪还不自知,最终堕入三恶趣。所以,凡是学院的大德和佛教徒,大家应该都记得法王的教言,听到别人毁谤哪一位上师,自己就非常害怕,不敢轻易开口评价此人的好坏;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遇到其他宗派时,也非常警惕,尽可能注意自己的言辞。
因此,在修学佛法和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能说:“这个法不好,不要学。我学的法是最好的,大家都来学。”“某某上师不好,他是魔的化身,他传下来的是魔法,千万不要听,一定要听我们这边的法。”“小乘法特别低劣,不好;藏传佛教提倡吃肉,也不好。我们净土宗高深莫测……”若以这种方式宣传,无疑染上了舍法罪。
有时候我在外面听到有些居士的话,觉得特别可怕,他们随便就说:“南传佛教不好,不要学,藏传佛教如何如何……”佛教各教各派的法义如此广大,他轻而易举说一句话,就全部否认,那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宁玛巴的教法有多少函?若将宁玛巴高僧大德们所著的教典全部集起来,最起码有上千册。这么多纯净无垢的教言,一个居士以分别念就完全否定,说宁玛巴如何如何不好,这样的话,实际上害不了密法,只是害了他自己。
我讲《净土教言》时也给大家强调过,希望学习佛法不要成为自己堕落的因,每个人应该向善妙的方向进步。大家平时一定要观察自己的语言,如果对其他宗派实在生不起清净的信心、恭敬心,口里也不要说一些诋毁别人的恶语。如果你以嗔恨心或别有目的来进行毁谤,别的宗派不一定受到太大打击,但对你个人来讲,毁坏了今生,又摧毁了来世。所以,昨天的这个教证,在以后漫长的修行道路中,大家必须要牢记于心。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对具有信心悲心、堪为广大法门的根器者,不应当只传授简单浅显的法。如果别人是大乘空性法门的根基,而我们根据自己的宗派、自己的爱好,给他宣说一些声闻乘的法要;或者别人是无上密法的根基,却只给他讲一些显宗的法要,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假如没有因机施教,就会毁坏他人的根性,听受者也得不到很大利益。《宝积经》中云:“于不堪为法器之众生宣讲广大佛法,乃菩萨之错;于信解广大法门之众生宣说小乘,亦乃菩萨之错。”
按理来讲,真正传讲佛法的人,必须具有了知众生根基的神通。如果没有神通,则应通过各种方式来观察别人的根性,之后再进行宣讲佛法,否则对众生不一定有利。无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中都说了,若没有神通神变就想摄受弟众,犹如羽翼未丰的鸟儿想飞到空中一样不得成。因此,很多经论中再三宣说摄受弟子不容易,原因也在这里。
当然,像佛陀那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也很难以达到。月船禅师曾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表面上的了解并不困难,但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确是有一定难度。若没有认清众生的根基,传法时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像舍利子这样的圣者也是难免。《百业经》中记载:能持子和舍利子在家时是好朋友,后来舍利子出家证得圣果,而能持子继续当在家人。后在能持子重病卧床时,舍利子前去探病,并传授四无量心的教言,让他好好作观,死后定能转梵天界。佛陀以无碍智慧观知舍利子没有对他传究竟的法,只能生天,不能得圣果,马上以神变在舍利子走后显现在能持子前。能持子见到佛陀后,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佛为他传了相应的法,能持子即得圣果。佛陀又显示神变,先回原处等候舍利子,并告诉他:“你传的法不究竟,走后我给能持子传法,令得圣果。”
既然阿罗汉传法都有错,那我们宣讲的佛法想相应众生根基,肯定有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讲,作为一个传法者,应尽量观察别人的根基,针对他的信心宣说一些相应之法。否则,在利根者面前天天讲小乘法,别人也不一定得利。反过来说,有些人对密法或空性法门有邪知邪见,在他们面前直接宣讲甚深教言,如同将狮子乳盛在普通的瓦瓶中,瓦瓶会裂开一样,很容易失坏这些人的根性。因此,宣讲佛法的过程中,应根据别人的根基宣说相应的法门。
“不应舍律行”,不论你的证悟、见解如何高深,也要按照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规定的那样,行为应该如理如法,不能将学处完全弃之一旁。即使你已经证悟了空性,认识了心的本面,外在行为也要严持别解脱律仪。莲花生大士说过:“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像莲花生大士那样的见解,现在那些自我宣传的“大成就者”恐怕是没有的,所以某些人的行为还是值得注意。有些人经常宣扬:“你们不用修五加行,不用念咒语,不用磕大头。一切都是空性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只要安住在光明当中就可以了。”说得倒是好听,但实际上,你自己的心能不能做到呢?如果内心中没有真实境界,光是口头上这样空喊,也没有任何价值和实义。获得一次人身并不容易,最好不要自欺欺人!
“经咒诳惑人”,不要以“只是诵经念咒就能解脱”的欺人之谈来蛊惑众生。虽然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讲了一些经文和咒语的功德,但这些说法有了义或不了义,有其密意所在,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比如说,有人听到《弥陀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或《大解脱经》的功德相当大,就一口咬定:“从此以后,只看这一部经就可以了,再也不要看其他经论了。”这样大肆宣扬,则说明不精通佛经的密要。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什么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原因在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不同法门对不同众生是有利的。如果你跟某一部经有因缘,弘扬它是可以的,但不能否定其他的经文。
同时,也不能看到经续中宣讲六字真言、金刚萨埵心咒、往生咒等的功德不可思议,就大胆地宣扬:“只念一个观音心咒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经论都不用看,不要闻思、不要修行,只念嗡玛呢吧美吽就可以。”前一段时间,学习《入行论》的道友中也有这种现象,说是:“你们只要好好地念金刚萨埵心咒,或者观音心咒就足够了,千万不要去听课。”当然,听不听课,对我来讲无利无害,但学了这么多年佛法,怎样才对你们有利,我应该清楚。有些上师闻思的时间不太长,据说还没有两三年,这样的话,浩瀚如海的经论教义恐怕是很难通达的。你们有些人刚刚步入闻思阶段,若没有依上师的慈悲开示而解除自己的疑团和迷惑,恐怕没办法了达佛法的真相。
当然,说这种话一方面情有可原,但另一方面,在学习弘扬的过程中,一定要先了解佛教的大概意义,不然将很多众生引入迷茫,自己肯定有很大过失。别人学习佛法,本来对今生来世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因为你自以为是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把他的慧根全部断掉,这是相当可怕的。如果我说:“《入行论》是千经万论的精华醍醐,以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显宗密宗什么都不要看,只学《入行论》就可以了。”虽然我讲《入行论》可能有一点功德,但同时也毁坏了我自己的善根和别人的善根。
如今在很多地方,也许是学佛的经验不太丰富所致吧,经常听到一些说法不太如法。佛陀虽然讲了很多经咒的功德,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并没有说“只要学这个、念这个,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藏地有句俗话:“一个曲调,不可能唱一百个歌。”同样,一部经典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事情,如果能的话,那佛陀来到人间,只教一个往生咒、一部《弥陀经》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包括我们密宗中,也有见解脱、闻解脱、系解脱等许多法门,假如一个经论就能全部解决,佛陀也没必要广说那么多。
所以说,经典的究竟甚深含义,一定要真实通达,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果有人对经论不太精通,经常出现不如法的现象,希望大家能够提醒他。当然,我们并不是为自己的宗派和自己而宣扬,这个毫无意义,对发大乘心的人来讲,每个人应该为众生负责。因此,这个问题上,大家值得再三思维。
丑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学习大乘佛法时,一定要断除令世人不起信心的不良行为。)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凡是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随时应保持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这一点非常有必要,不仅大乘这样要求,小乘的《毗奈耶经》中也再三强调,七种别解脱戒的修行人要搞好清洁卫生;密宗的外续部中,亦要求修行人威仪清净,环境、住处和身体要保持清洁。大家不要认为讲卫生是世间人和小乘的做法,大乘修行人即使不洗脸、刷牙、洗衣服,每天身上也好像布满“香味”,这是不太合理的。一个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威仪,别人见后也会生起信心。
“牙木”,即古印度僧人刷牙用的净齿木,实际上就是将杨枝、柳枝等放在口里咀嚼,清洁牙齿后再吐出来,与现在的口香糖差不多。牙木用完丢弃后,不能随地乱扔,应及时用土掩埋。戒律中也说,有些有传染病的比丘用完牙木后,随便丢弃,其他动物吃后中毒而死,肉又被别的众生吃掉……后来致使传染病遍布整个地区。佛陀因此而制戒,要求大家不能如是做。
唾液、鼻涕等污物也不能随便乱丢,应想尽办法用土块、石头等掩盖起来,不要影响大家的环境。否则,把这么脏的东西扔在路上、房前,别人看到也会恶心。
并且,在清净的水源或悦意的草地上,不能去大小便,这是佛陀对僧人们的要求,间接也对在家人有此提醒。以前有公案记载:佛陀在舍卫国时,离比丘尼精舍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舒适的草地,很多居士经常来这片草地上玩耍、唱歌、跳舞,或躺在上面休息。嘈杂的声音影响了诸位坐禅的比丘尼,当时她们很不高兴,等这些居士走了以后,就到这片草地上大小便。后来这些居士又来草地上玩耍,结果把衣服都搞脏了。这些居士就生讥嫌,说一些诽谤的语言。佛陀听到此事后,要求大家不能在草地上大小便。
汉传《四分律藏》中也有公案说:佛陀在灵鹫山中,当时有六群比丘尼。(佛陀的很多公案中,六群比丘和六群比丘尼是比较调皮的,经常触犯各种律仪。但有些论师认为,我们后人应该感谢他们,当时若没有他们的示现,佛陀也不会制定这些戒律,让众生明白取舍因果的道理。)她们晚上在便器里大小便,第二天早晨,也不看墙外,就把大小便倒出去。当时有一位大臣,刚好从墙外路过,被大小便泼了一身,臭不可闻。他非常气愤,准备向国王诉说此事,幸被一婆罗门劝住,最后才没有去。后来佛闻知此事,便规定不能随便倒大小便。这间接也说明了,作为发大心的修行人,也不能将垃圾、不清净的东西到处乱扔,影响别人享用的环境。
不但自己的仪表要清洁,周围的环境房屋也要清净。这一点,藏传佛教的噶当派就做得非常好,僧团的制度让人羡慕,不管你到经堂还是僧众的寮房,里面都井井有条、整洁清净。汉传佛教中也有一些道场,从你进入寺院大门以后,就有一种舒适感、清净感,自然而然吸引着很多有缘的众生。同时对佛陀本来清净的教法真相,也可通过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今后大家不管是建立道场,还是树立法幢,都应尽力让寺院的环境清洁幽雅,卧室也应做到舒适整洁,如此世间人见到以后,自然就能对三宝生起恭敬心。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进食时要注意一些威仪,《毗奈耶经》中讲了二十六种威仪,接受食物时也讲了八种威仪。我们平时用餐一定要如理如法,口中的食物不能满满当当,也不要一边说话一边吃饭,否则别人看起来、听起来也很不舒服。尤其中国人跟西方人的吃饭威仪,有着极大差别。原来我在拉萨的一座餐厅里吃饭,当时左边有一群美国人,右边有一群中国人,他们吃饭的威仪迥然不同。美国人吃饭时说话小声、行为优雅,我在旁边看的时候,非常羡慕,而中国人一直大吃大喝,说说笑笑,看起来素质跟别人差很多。虽然这不代表东西方所有的人,但从总体水平而言,凡是去过其他国家的人,这种感觉会比较明显。因此,大家在吃饭时,威仪应当如法,身体应当寂静,这样对心也有直接作用。同时,如果内心非常寂静,从身体上也能体现出来。
“坐时勿伸足”,坐在经堂里或者听闻佛法时,应该跏趺而坐,不能伸开双腿,否则的话,很不恭敬佛法和上师。在这些坐势方面,佛陀有很多要求,去年学习《三戒论》时也讲过,大家应该记得清楚。
“双手莫揉搓”,洗手的时候,双手不能互相揉搓,应该先洗一只手,然后再洗另一只。如果两只手同时洗,水很有可能溅到别人的脸上、嘴里,甚至碗中,发出的声音也很难听,觉得这个人没有什么修养。
当然,这些问题,一方面也不是特别大,不像诽谤佛法、摧毁佛像那样严重,在戒律中只属于恶作罪。如果你是出家人,诵戒时需要忏悔;如果是在家人,也不构成真实的罪业。但我们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威仪应当尽量如法清净,这样对生生世世的修行都有利益。
有位尊者将佛经中的零散公案集在一起,撰著了一本书叫《法句经·真理的宝藏》,里面有个公案说道:在佛陀时代,有位僧人举止寂静安详,从未有过不正当的行为,从不打哈欠、伸懒腰。众比丘觉得非常稀有,将此现象请问佛陀,佛陀说:“不仅今生如此,他的前世是一头狮子时,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最后告诫弟子:“身为僧人应该如此,像这位尊者一样,身寂静、语寂静、心寂静。”
所以,我们在吃饭、走路、说话时,始终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观察“我到底在说什么?我到底在做什么?我的行为如不如法?”这样做真的有一定必要。当然,这些问题可以说跟佛法有关,也可以说跟佛法无关,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自己的行为应尽量让别人生信心。
当今的社会,很多人并不提倡讲道德,只要什么东西时髦新潮,大家不经观察,就纷纷去效仿追求。这种行为不太明智。要知道,合理的行为永远也不会过时,不管时代怎么样变迁,我们都应该值得学习。而不如法、没有道义的行为,比如贪求财富、名声、美色等,则应努力舍弃,这不是我们人生的追求目标。
关于这一点,孔孟之道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他们的见解,并没有什么可学的,不要说中观、密法的甚深奥义,就连人的今生来世,他们也没有了解到。可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原则,应该也有可取之处。孔子曾说:“吃粗淡的饭,喝白开水,以手臂作枕头,虽然生活简朴,但只要有道义,快乐就在其中。”我非常佩服这种知足少欲的精神,不像现在的世间人,虽然物质条件不错,但精神领域特别空虚,只要吃得好、穿得好,丧失自己的道德人格也无所谓。但古人并非如此,吃饭不一定有档次,穿衣不一定是名牌,只要善良的品行不失毁,活在世间就有意义。一旦失毁的话,吃得再好、穿得再好,也如同行尸走肉。因此,平时从吃饭、穿着等小小的威仪上,也可了知一个人的内在如何。
有些人可能认为:“行住坐卧等威仪,是针对你们出家人的,在家人没有这样的规定。”其实,尽管佛陀没有将此制定为佛制罪,但我平时遇到一些在家人时,只要跟他交往一个小时,观察他的说话、走路、吃饭,就很容易了解他的德行怎么样。作为学习佛法的人,无论在家或出家,谁都愿意当一个好人,若是这样的话,学这些威仪是相当重要的。
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没有陪同的情况下,在同一车乘、床榻、坐垫与房间等幽静隐蔽之处,切莫与他者的女人在一起。否则,如果你是出家人,或是守戒律的在家人,很有可能毁坏戒体。即便没有这样,也很容易导致他人毁谤污辱,对自己修行不利。因此,作为男身,不要与其他女人随意共处。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发心的女众,在没有陪伴的情况下,也不要与其他男人在隐蔽处相交往。
《四分律藏》中有个公案说:佛在舍卫国时,那里有一个女人,是毗舍离国嫁到这里来的。有一天,这个女人和她婆婆吵架,(印度是这样,汉地是这样,藏地也是这样,一般来讲,媳妇跟婆婆的关系势同水火,经常发生各种冲突。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佛陀时代也不例外。)当时她丈夫不在家,受了一肚子委屈后,她收拾行装回娘家。(藏人吵架的时候,不收拾行李,自己一个人就跑了。但汉人吵架跟这里有点相同,演电影也是这样的,经常都是女的拿一个包,拼命往里面装东西……)这时阿那律尊者也从舍卫国起程,准备到毗舍离国,正好遇见了这个女人。女人问:“尊者,您要去哪里?”“去毗舍离。”“我可以和您同路吗?”“可以。”(阿那律尊者虽然有天眼,但有时候天眼也没有观察好。)于是尊者就与此女人同行。女人的丈夫回来后,问母亲:“我妻子哪里去了?”母亲说:“跟我斗嘴,不知道去哪里了。”丈夫便急速追赶,看到女人正与阿那律尊者在一起。他先责骂阿那律尊者,虽然尊者和女人竭力解释他们没有任何染污,但丈夫不信,便殴打尊者,打得快断命根了。这时尊者正念于心,结跏趺坐,入火光三昧。见此瑞相,丈夫方知错怪尊者,忙于尊者前进行忏悔。后来佛陀知道此事,作了一番呵责后,教诫比丘从此不得与女人同行。就戒律来讲,这是对出家人制定的戒条,但间接也可以说明,凡是发心的人,行为应该如理如法,不要与其他异性有不清净的关系。
现在社会上对道德规范不太注重,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有些在家人的行为不如法,会给佛法乃至家庭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外面学习《入行论》的道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行为应该非常如法,但也有个别人,听说以学习为借口,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这是很多老年人告诉我的——“我一看就知道他们怎么回事。一目了然,肯定不行的!”也许的确是这样,有些老年人真要通达经论,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但若了解这样那样的情况,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真能一目了然也不知道。当然,作为欲界众生,没有一点烦恼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要以佛法为手段,做一些不清净的事情,否则对你自己来讲,学习这部论典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成为解脱的障碍了。
总而言之,凡是世间人不起信心的各种行为,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后,应该全部予以断除。如果不太清楚取舍的界限,则应询问上师、阿阇黎或者有智慧的长老,详细了知自己的行为是否如法,吃饭、走路、宣讲佛法等会不会有过失。有些人经常说:“我很想把事情做得非常圆满,但自己的智慧有限,到底这样做合不合理啊?我要去问一些有智慧的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到一些别的地方去,首先应了知当地的风土人情,然后入乡随俗,对能让他人生信之事,应当尽力行持;原本如法的行为,假如与当地习惯冲突,则应舍弃,按照当地的传统来。这些很重要,佛陀也是再三要求,只要能让众生起信心,自己的行为应随顺他们。
作为出家人或在家人,言行举止应该打动世间人的心,吸引他们步入佛门,渐渐对佛陀的正法生起信心。即便不能生起信心,也千万不要在他们相续中种下邪知邪见的种子,留下特别不好的印象。有些人说:“现在他的脾气越来越大,学《入行论》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所谓旁观者清,有些人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方面应该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彼此提醒,有意义、有价值的良言,别人应该会接纳的。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讲过:“凡是世间中不信仰、不赞叹之事,皆应尽量舍弃,我们学佛者,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维护佛教的圣洁形象。”所以大家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要尽量地观察自己,这是真正的窍诀精华!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为别人指路时,不应该用单个手指来指示,在印度来讲,这是对他人不恭敬的行为。一定要满怀恭敬之心,平伸右手掌而指点道路。
具体而言,右手掌应该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朝着该指示的地方,用恭敬的态度告诉对方。比如有人问:“某人的房子在哪里?”或者“去某地的路怎么走?”我们应该态度和蔼地以右手掌来指示他。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密法当中,如《莲花生大士传记》中记载,也有用一个手指来直指心性的。例如,有些上师在传授密法时,用手指直指“虚空在何处”,从而令弟子证悟心的本性。
虽然各地的传统不同,但总的来讲,我们应该用最恭敬、别人最满意的姿势来指示。不管是伸手也好、伸指也好,只要别人觉得恭敬,都可以。
我刚才也说了,在密宗当中,单指的指示,是开悟心性的一种表示方法。而所谓的伸手,依靠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同样也能让人明心见性。禅宗中就有这样的公案:以前有位德山禅师,祖籍四川,他对《金刚经》的信心很大,立誓要广弘这部经典。后来,听说《金刚经》在南方弘扬得不错,于是他特意到那里去。路途当中,有一次他肚子饿了,看到有个妇女在卖点心,就拿出钱来准备买。妇女见他背了一筐书,便问:“你背的是什么书?”他回答说:“这里有《金刚经》。”妇女就说:“那好,我问你一个问题。若答得上来,点心免费送你吃;若答不上来,点心不卖,你到别处去买吧。《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心的话,点的是哪一个心?”德山禅师左思右想想了半天,也答不上来,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他来到龙潭禅师的家里后,二人心心相印,谈话很投机,一直聊到晚上。天黑以后,龙潭禅师问:“你怎么还不回去?”德山禅师出去一瞧,说:“外面漆黑一片,我看不见路。”龙潭禅师就给他点一根蜡烛,德山禅师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马上用一口气把蜡烛吹灭,德山禅师当下开悟。
在禅宗中,对利根者来讲,上师不需要讲许多文字教言,因缘成熟之际,通过一些表示方法,即可令其开悟。而在我们密法中,布玛莫扎、酿万登珍桑波等高僧大德,通过手势让弟子开悟的公案也为数颇多。然而,这种根基的人,现在可能非常少!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