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寂天菩萨:入菩萨行广释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索达吉堪布 讲释)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7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寂天菩萨:入菩萨行广释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丁一之戊三、(菩提心相顺之受持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受持菩提心。

己二分三:庚一、加行之法;庚二、正行决心;庚三、后修自他生喜。

庚一分二:辛一、为自续生起菩提心宝而聚顺缘之积集资粮,总分八支,前品已说供养等四支,今说后四支;辛二、近取因之修心。

辛一分四:壬一、随喜支;壬二、祈请转法轮支;壬三、祈请不涅槃支;壬四、善根回向利他支。

我们明了菩提心功德后,都想于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宝。此发心过程分前行、正行、后行,七支供加上皈依的修法为前行。在第二品中,已介绍了供养、礼敬诸佛、皈依、忏悔四支;本品继续宣说随喜等四支。

壬一、(随喜支):

 

随喜是对治嫉妒心之修法,也是增长福德与上进心的方便。嫉妒心在《俱舍论》中有细微分类,范围也较广,不仅仅是指平常人所理解的“吃醋”心理。对末法时代的修行者来说,这种烦恼非常严重。一些人见到其他修行人某方面功德超胜,心里便发烫,甚至作出各种行为来贬低他,有一些人经常于口头上说“随喜、随喜”,但在内心一点诚意也没有,这种不能算是真正的随喜。在《入行论》大讲义中,随喜定义为身口意三门随喜,即从内心真正发出清净的欣悦赞同,语言上赞颂其功德,行为上表现出随同感动等。恰美仁波切说:“若闻他人行善时,断除嫉妒之恶心,心意真诚作随喜,佛言彼得同等福。”

关于随喜功德有一个很好的公案:以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应化在世时,有一段时间萨迦国王迎请世尊及众比丘作广大供养。那时有一贫女,在王宫外行乞,见此非常羡慕,数数地生起极大欢喜心,至心随喜国王对世尊及众比丘的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于受供完毕后,问萨迦国王:“如是功德是否回向给此供养中功德最大者?”国王满口答应,结果世尊就为贫女作了回向。此公案中贫女虽无能力如国王一般对世尊作饮食、财物供养,但以其真诚随喜,获得了甚至超过国王供养之功德。这种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望诸位能融会于心,每遇堪可随喜之善法,即可以真诚一念,积累起广大福德资粮,也培养自己的上进心。

〈一〉下士道之随喜: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我欢欣地随喜:一切世间众生,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种善行;以及于善趣中享受快乐之福报。

随喜支分上、中、下三士道之因随喜和果随喜,此偈所述为下士道之因、果随喜。所谓下士道,即解脱堕三恶趣怖畏,得到人天善趣果报之修法。世间稍有轮回因果观念的人,或初入佛门者,一般都会畏惧自己堕入恶趣中受苦,而很羡慕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盛事,为此而修习善法,断杀、盗等不善业等,以这些断恶修善为因,而能获得生人天善趣,且财富受用圆满之福报。

本颂中随喜“息苦诸善行”是随喜下士道之因;随喜“得乐诸福报”是随喜下士道之果。如果随喜十善业及善趣众生之种种福德,能获得生人天善趣之福报。有生人天善趣之基础,才有圆满机缘听闻佛法,趋入正法之道。

〈二〉中士道之随喜: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我随喜诸修行人积集顺解脱分之善行,此等善行是二乘菩提果之因,我也随喜一切有情,真实地解脱轮回痛苦,证得小乘菩提果。

中士道即是从三界中得到自我解脱,获得寂灭的声缘罗汉果之修法。进入中士道之行人,对三界轮回生起真实的厌离心,持清净别解脱戒,修持四谛、十二因缘等妙法,这些善行是二乘菩提之正因。我们对此生起随喜,即为中士道因之随喜。此偈颂后两句,是对中士道果之随喜。中士道之果,指声闻弟子之四向四果及独觉罗汉果位。在佛教历史上,有许多有情依循佛陀教法,证得了超越三界之寂灭涅槃,同时一代代将别解脱戒的清净传承传给后人,我们一方面要报答恩德,一方面也要随喜这些圣者的功德。

〈三〉上士道之随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我随喜诸佛所证得的无上菩提,以及菩萨圣众所修证的十地果德,亦欣悦地随喜:能令有情获得安乐,发菩提心之福善大海,以及饶益有情之广大菩萨行。

上士道即是令自他一切众生于三界轮回中解脱,证得究竟果位之道。上士道之果为断证功德圆满之佛果以及初地至十地所有的菩萨果位。对这些果位的随喜便是上士道之果随喜,上士道之因随喜是对一切能令无边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解脱之大乘佛子发心及行为之随喜。大乘的发心为愿行菩提心,行为总说为六度四摄,这些是获得大乘菩提果之正因。若一个修行人发起了殊胜菩提心,行持六度四摄饶益众生,我们凡夫虽无法与他一样去利益众生,但对此生一念随喜心,其功德也无法估量。佛在《般若摄颂》中说:“三千须弥秤称可量取,随喜善法无能量取者。”在《巧方便经》中说:“随喜法乃诸佛调化众生之大方便法门。”我们如果能纯熟地运用这种殊胜方便,一方面能有力地对治修行大障碍——嫉妒心,另一方面可无勤积累起大福德资粮,迅速成就菩提。

以上随喜支的修法,对大多数人来说,修起来并不是很困难,而且这时代大多数的“老众生”,嫉妒烦恼特别重,诸位对此都有切身体会吧,因此这种修法非常必要。《入行论》之殊胜,也体现于这些方面:能如是确切地针对众生的劣根烦恼,一层层提出简练易行、收效甚大的对治法,使修习者相续迅速得到改变。假如你们在闻思此论时,觉得寂天论师专门针对你的坏习气,提出对治方便,你定会有很大得益;若有人觉得对自己一点影响也没有,很糟糕,这说明你的障道恶业力太大,内心一点也未与法相应。这种人必须竭力祈祷上师三宝加持,速速忏除障道罪业。

壬二、(祈请转法轮支):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我合起双掌,向十方诸佛虔诚祈请:为了解救沉溺于无明痛苦中的有情,请您燃亮正法宝灯!

为无明愚痴所蒙蔽,也为无始恶业所缠缚,轮回众生处于大黑暗痛苦深渊之中,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智慧大悲光明之照耀与引导,众生将永无解脱轮回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恳请他们转动法轮,燃亮光明法炬,度化为业惑所困的苦难有情。

回顾佛教史上,本师释迦世尊于成道之初,观察众生根性低劣,因而无有转法轮之意,独自无言安住于林中,最后因帝释、梵天之殷切祈请,世尊才开始转法轮。此后也有许多大修行者,以一些弟子、眷属不如法之行而生厌离,或因一生事业已圆满,于是不再转法轮。此时,某些人去恳切地祈请,这些大德以此缘也会继续传法。此类传记有不少,你们每个人也许都知道几个。

祈请转法轮,功德非常大,堪布根霍仁波切说:“如果祈请高僧大德转法轮,自己生生世世不会堕入邪见黑暗之中,而且生生世世会得遇正法光明。”我们每天若能如法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祈请转法轮偈,可以净除自己谤法、邪见恶业,增上自己听闻正法的因缘。

壬三、(祈请不涅槃支):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

在得知佛陀将入涅槃的时候,立刻合掌,哀切祈请:佛陀啊!请您于无量劫中住世,莫入涅槃,不要让世人沉沦于愚迷痛苦之中!

本师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事业圆满,将入涅槃前,当时纯陀优婆塞在佛陀前再三祈请住世,最后佛陀应允,又住世三个月为众生宣说佛法,利益了无量众生。后来许多高僧大德,也因他人祈请住世之缘起,而增加了住世利益众生的时间。祈请住世,能使无量众生获益,其功德不可思议,藉此我们可以增长福德资粮,消除自己长寿、健康之障碍,也是成就无死佛身之因。

现在这样的时代,世人根机日益低劣,福德浅薄,以此共业感召,真正住持正法之大德非常罕见,因而此祈请住世尤为重要。世人若没有善知识引导,唯有于无明迷惑中越陷越深,永无解脱机会。为了这些可怜的父母众生与自己,在生生世世不离上师三宝众怙主,希望大家再三祈祷,亦希望大家提醒更多的人来祈祷:十方世间的导师,请您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

壬四、(善根回向利他支):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如是修行供养、顶礼、忏悔等诸支善行,所集的一切功德,我愿以之消除有情一切痛苦。

七支供中最后一支是回向,即将自己造的一切善根回施与广大众生。这种修法是大乘法门中迅速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回施善根普及无尽众生,一方面能除我所之执,另一方面使善根得以无尽增长。这些在《巧方便经》中有详细叙说。

回向的善根不只限于自己在过去与现在所积聚部分,根据《华严经》所述,未来将造的善根也可以回向。这种善根虽然还未造作,但可以用意愿回向。打个比喻:如同在银行透支,虽然你的帐户上还没有这笔钱,但以你的信用,银行可以先支付出来;同样,我们以自己始终如一之坚定誓言,回施未来之善根,众生亦可得益。

我们将三世一切善根,回施轮回众生,发愿以此消除他们的一切痛苦、修行善法之障碍等,以此功德力能真实消除他们的痛苦。尤其在超度亡人时,若作回向,恶趣有情能立即离苦得乐。关于如此不可思议之因果,佛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广严城时,城中居民准备于某天请佛和僧众受供。在举行供养前一天晚上,有五百个饿鬼来到佛前,请求世尊在第二天受供后,将功德回向给他们。世尊询问其原因,饿鬼们回答说:“我们前世也是本城居民,因生前悭吝成性,不肯布施,所以死后堕入了饿鬼道,如果世尊明天给我们回向功德,我们就能得到安乐和解脱。”世尊作了应允,但要求他们到受供的地方,这些饿鬼以身形丑陋为由,拒绝在第二天现身。世尊告诉他们:“你们当年造恶业时不害羞,现在你们得到恶报后怎么知道了羞耻呢?如果你们明天不出现,我就不解救你们。”饿鬼们于是不得不答应。第二天,世尊与弟子到施主家应供时,五百个饿鬼便在众人前显出了身相,人们见到这些身相丑陋的众生,惊骇万分。此时,世尊告诉广严城的人们:“不要害怕,这些是你们已过世的祖辈父母,以前造了悭吝等恶业,所以现在堕为饿鬼身。”广严城人们听后非常痛苦。于是世尊教诫人们将供养的善根回向给这些饿鬼,使其解脱饿鬼身,皆得上生到三十三天。

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有许多也陷于恶趣的巨大痛苦中,那我们为什么不像广严城人们一样,将善根回向给父母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呢?一切智智佛陀以其无漏智慧,为我们宣说了如此殊胜方便法,诸位当恒记心中,于自己造任何善法圆满后,认真如法地观想发愿,以此回施一切父母众生。

善根回向利他,也是大乘佛子行为必具的“三殊胜”中后行修法。关于这种修法,华智仁波切及很多大德们说过:“凡夫造善业,如果没有回向,今后的一念嗔烦恼,立即将善业毁坏无余,如果将善根回施众生,那么众生无尽,其善业功德也无有穷尽。”

此偈颂是总结性地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众生离诸痛苦;以下三个偈颂中,论主引导我们为断除众生的疾病、饥饿、贫困之痛苦作特别回向。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
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乃至世间所有众生的疾病,还没有疗愈之前,我愿意化作药物、变成医生,并且作病人的看护者!

此偈针对众生疾苦作特别回向,也是一种发愿。众生为身病和心病所煎熬时,良药、医生及看护者对他们来说是最大慰藉,为了引导他们,诸佛菩萨有很多化身为医生。在《本师传白莲论》中,也记有释迦牟尼佛在修菩萨行时多生显化为医生的公案。确实,一个好医生对众生不仅有即生的利益,也能引导许多众生断恶行善,让他们得到后世安乐。

关于佛菩萨化身为药利益有情,在《本师传白莲论》中,记载着释迦世尊有一世转生为莲花王,那时赡部洲众生染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只有食用“若合达鱼”之肉才可疗愈,而这种鱼当时没有办法得到,于是莲花王发下坚愿:舍弃生命化为此药救度众生。他跃入斗雪河中而逝去,以坚固愿力,于河中化为一条身躯庞大的若合达鱼,躺在岸边,招呼人们割肉去治病,右边的肉割完后,自己翻转身让人们割左边的肉,这样救治了当时的全部病人。得救之人非常感激,菩萨化身的鱼说:“我是莲花王的转生,如果想真正感谢我,那从此以后,你们好好去奉行十善,这是我唯一希望,也是对我真正的报恩。”在这个公案中,菩萨化身的药是有情,当然,诸佛菩萨也可幻化为无情器界药物,《大方便经》中说佛可以幻化为桥梁、道路、城、门等等,只要是能饶益众生的很多器物,都可以愿力幻变而成。无垢光尊者也说过,佛在世间“显现无心色法相”、“广行利众现色法”等。我们在生病时,经常要服用一些药物,我想这些药物肯定是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所幻化。

除了医生和药物外,照顾病情的护士,也是病人的大恩德者。世人去照顾为病苦煎熬者,给病苦者以各种安慰、关心、帮助等,最能体现其慈悲助人之情怀。在出世间,佛陀更是以身作则,亲自去照顾生病的老比丘,给病人擦身、洗刷衣物、照料饮食、传授养病常识等等,佛陀仔细认真地作了这些,并且谆谆告诫弟子:照顾病人,是每个佛弟子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且在诸福田中,病人是最大的福田。阿底峡尊者说过:“照顾长期之病人,孝养老年之父母,帮助远游之客人,此三功德能等同,修持大悲空性要。”

每个人身边都可能会有一些病人,我们作为一名修学大乘菩萨行的佛子,如果只是坐在经堂里听上师讲《入行论》,口头上发愿:愿作病人的看护士……。而实际行动上不愿去作,或只能在三两天去作,时间稍长就生厌烦,那证明你的愿心不坚固,自心尚未真正地与所学之法相应。我很遗憾平时事情太多,只能是看看你们当中的病人,没时间来当护士,其实我心里很愿意照料病人。几年前,日珠堪布在成都治病时,我给他当护士,那时很高兴自己有因缘作护士。直到现在,他很感谢我,我也很感谢他,每次见面都很愉快。在此也奉劝大家,以后千万不要放弃与别人结这种善缘的机会。

本论在此处作三种特别回向,也有另外一种特别意义。因根据《瑜伽师地论》、《成实论》等经论,在劫末时,人类有各种巨大灾难,疾病、饥荒、战争是其中主要三大灾难。人寿二十岁时各种瘟疫疾病猖獗,当时医药无法治疗,菩萨因此发愿,那时自己化身明医、妙药、以及看护士来济度有情,以其不可思议的功德、愿力来解除大劫难。

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
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期盼从天上像下雨一般普降饮食,解除饥渴的灾难,在那灾荒劫中,愿自己化成众生充饥之食物!

南赡部洲在人寿三十岁时,人们于七年七月七日之中,遭受饥荒灾难。饥饿的人们像现在寻找如意宝一样寻找远古时代遗留下的粮食颗粒,侥幸找到一两粒后,便用铁箱锁起来。到时用大铁锅装满水,放上一粒粮食熬“汤”喝,说这是人寿百岁或八十岁时的粮食,喝了就可以保存生命;有人还将尸骨挖出来,说以前人们有饮食,所以他们的骨头有营养,用来熬汤喝亦可维持生命。人类以其共业将招感如是悲惨的灾难,为什么现在不警醒呢?我们不用说以后人寿三十岁时的情况,看看现在世界各地,非洲、朝鲜等,电视新闻上报道的大饥荒,一幕幕好像是活生生的饿鬼境界。这种灾荒在人类史上几乎没有间断过,所以菩萨在这里发愿,愿从天上降下各种饮食之雨,饱足一切饥饿众生,甚至自己去化为饮食,消除饥荒苦难。我们看到国际红十字会或其他慈善机构,给灾民空投粮食、药品,以各种方式去解救灾民,在如此自私自利、各地区战祸纷繁的年代里,这样的善行,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幻现吧!

我们每个进入大乘的佛子,也应效仿菩萨如是去回向发愿,以真诚发愿力之缘起和佛菩萨大悲大力之加持,利益众生的愿心一定能得以成就。

回向,同时也是我们这些出家人报答施主供养之修法。密勒日巴尊者为结赛与他妹妹琵达的食物供养唱过一首道歌,其中有:“崖居修行瑜伽士,会和信心供施主,行者施者俱成佛,缘起心要为回向。”在座诸位修行人,大都是舍弃了世间一切的“穷子”,衣食等皆来自信众供养,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用世间法方式去回报恩德,而为他们作一个真诚回向,信众施主的供养能成为他们成佛之因缘,这才是你对他们真正的报恩。

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
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为了救济贫困众生,愿我变成那取用无尽的如意宝藏;希望各类资生之物品,都化现于他们面前!

在这个偈子里,菩萨发愿以大悲心化现为各种无情器物来利益一切众生。《无垢称经》中亦说:“或时化地水,或时作火风。”诸佛菩萨以其发愿力、功德力,凡是能利益众生的无情资具,像道路、桥梁、城邑、花园、房屋等等,佛菩萨像摩尼宝一样皆可化现。

堪布根霍仁波切讲义中说:此处虽未明显提到劫末刀兵灾难,但其发愿中也间接有消除众生刀兵劫难之含义。刀兵劫时人寿只有十岁,人们贫穷困苦,以头发为衣,稗子为食,嗔心业感使大地上一切草木等物皆化为兵器,随手拾取,相互砍杀,此情此景如同复活地狱无异。刀兵之难在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多,人们为争夺生存资源在本世纪已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在我们讲课的此刻,北约飞机仍在轰炸南斯拉夫,印度与巴基斯坦为争夺克什米尔土地也在血战……,为了苦难的父母众生,让我们祈求诸佛菩萨加持,同时也以福德愿力回向:愿诸资生物品自然地化现于诸有情前,人类生活无任何忧虑,以此而嗔心息灭,停止任何刀兵之难!

回向是修行佛法中非常有力、重要的法门。大成就者枳贡觉巴仁波切说过:“福慧二资如同摩尼宝,回向即为阿噶如之布,二者相合乃能生资具,如是行者应当重回施。”意思是说:摩尼宝要用阿噶如布擦拭才可满愿出生资具;如是福慧资粮必须要回向,才能利益众生。大乘法门之根本在于利益众生,凡想步入菩提正道者,对此望切记!

辛二、(近取因之修心)分四:壬一、真实修心;壬二、彼之应理;壬三、分说施身;壬四、修心之果回向于利他。

 

壬一、(真实修心):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毫不吝惜地施舍身体、财物等诸受用,以及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根。

此偈颂与本论其余颂词一般,词句极易懂,然其意义非常深奥,而且自己要去真正行持,那就更为困难。希望大家以强烈信心去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通达此中含义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真实行持。

此偈所阐述的可以说是大乘行门之总持,作者于《学集论》中说:“将自己的身体、财物和三时所生一切善根功德完全布施给一切有情,并且要加以守护、净化和增长,这就是菩萨学处的修学要领”(藏文译本中“集布施学品”)。众生沉溺在轮回中,根本原因便是我执,如果没有我执,我们早就证得圆满菩提了。所以,断除二种我执——人我执、法我执,是一切修行之核心。以此为中心,先以直接简易的道理和方法入手,再逐步深入甚深理论和修法。

我们每个人可以去观察:与生俱来强烈我执,使我们从生下来就会执着身体;稍长大一点,便开始贪执财产受用;懂一点修善积德的道理后,又强烈贪执福德善根……,正因为这一连串执着,自己才轮转于三界之中。我们要断除轮回,首先得从根本上着手,将这些贪执最厉害的全部施舍给众生,一点也不保留,以强力手段直接对治自我执着。如此经长时修习,自然入“理”,便能毫无困难,毫无吝惜地施舍一切。

堪布根霍仁波切说过:“我们遇到任何病魔或其它违缘时,应修习此偈内容来调伏自相续。此偈之加持力非常大,如经常念诵能得到极大利益。”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人与非人造违缘,此时应该励力发起悲心,将身体、受用一切善根,回施给这些众生,真诚地发愿利益满足他们。这样,自他双方都能得到巨大利益,此是大乘菩萨行中极其殊胜窍诀修法。在密宗中,“古萨里”修法(即“断法”),其实际上就是这种修心法之方便。

修学菩提道之初业行人,在遇到各种违缘时,切不可去希求一些降魔猛咒。因为自己尚未生起无二正见与大慈大悲,去修降魔猛咒,不仅对这些造违缘的众生有巨大伤害,而且自己的菩萨戒和密乘戒会受到很大破损。没有智慧大悲之摄持,而去修降伏咒,时间久了修法者就会变成恶魔,这样的公案有不少,诸位当切记!末法时代有些人学密宗,目的就是想去学一些猛咒,愚昧地去以猛烈嗔心降伏怨敌与邪魔,这种人的结果,将会是什么,诸位应该是很清楚。

以前有许多高僧大德在生病或遇其他违缘时,总是将此偈子反复地念诵,将一切回施给造违缘的众生,这样,违缘便会自然消除,我们每一个修学大乘菩萨行的修行人,也应真实学习这个胜妙窍诀!

壬二、(彼之应理):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如果能舍尽一切,则能脱离所有痛苦,内心证悟究竟涅槃。于死之时,自己不得不舍弃一切,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将一切布施,这样方能得到殊胜利益!

前颂阐述了为利益众生,施舍自己的身体、受用及三世一切善根,那么这种做法有什么理由呢?此处以两条理由来说明:第一、舍尽一切,则能脱苦,证悟涅槃。《宝云经》中如是说:“能圆满施舍一切,就能证得菩提。”我们如果能将自己的一切——由无明习气熏习而起的一切虚妄有相法,毫无遗留地次第舍掉,先是外境色法,渐渐至自身等内心诸执着,则显现如同虚空一般的空寂光明,安住于这种无有执着之大安乐境界,即名涅槃、证悟菩提。第二、无论是谁,都会为无常吞噬,此时必定舍弃身体、财物受用。身财受用迟早都是要舍弃,而且不主动地施舍,自己会去为身体、财富受用造作无量罪业,给自己生生世世带来无边痛苦;相反,自己主动施舍这一切,一方面使他人得到利益,另一方面自己积累起大福德资粮,能成办自他暂时、究竟之大安乐。龙树菩萨亦说过:“菩萨舍一切,福德等虚空,无边亦无尽。”

这些道理似乎很简单,我在一两分钟内便说完了,你们也似乎听懂了。而且我们都发过菩提心,于诸佛圣尊前发誓要修习、实践大乘菩萨行,将一切交付上师三宝与三界轮回中所有众生,可是看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态与行为,是不是按誓言去作了呢?很惭愧,希望诸位一起共同奋进,在不久的将来,能不再像现在一样愧疚。

壬三、(分说施身):

 

吾既将此身,随顺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既然我已经将自身布施给一切有情了,那么只要众生欢喜,就让他们恒常打杀、责骂我吧!

在利益众生求证菩提的修行道上,施身是很重要的修法。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他菩萨、高僧大德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催人泪下的这类公案。在《般若摄颂》、《修心八颂》、《佛子行三十七颂》等众多经论中,都特别提及施身能强有力地对治自我贪执,是取证无我智慧之捷径。有一位观音菩萨化现的大德,一九九一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爱敌如友》的演讲时,他引用了《圣经》中一句话:“如果有人打我左脸,我把右脸也给他”,来说明一切劝人修善断恶的宗教,都教诫我们应恒时随顺众生,将自身施舍给他们,藉此我们能迅速断除烦恼,证悟圆满智慧,真实获得利益自他的能力。

每个人于日常生活中都能遇到这样的修心机会,但是自己能否做到“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这很难说。有些人不要说恒常,别人骂他一句都不能忍受,甚至反唇相讥,有些甚至还要生起嗔心:“哼!你敢骂我、打我,我要……”一个求解脱的人若有这种反应,那证明他离道还很远很远!

我们在座道友中,有的在学院住了十几年,不论别人对他如何,他连一句不好听的话也没有说过,充分体现了一个大乘佛子应有的行为。想真正修行者,何不对照他们反省一番自己的修心程度呢!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即使众生戏弄或侵侮讥讽我,既然已将自身布施给他们,那又凭什么护惜此身与他人相争呢?

修大乘佛法者,在日常修行中,如果遇到其它有情侵害,侮辱讥讽、戏弄等,该如何调驯自心呢?论中提出了最直接而有力的方法,即是时刻牢记自己的誓言:自己在发菩提心时已立誓将身体布施给一切众生了,已送出去的东西不能再据为己有,所以对此身体不能再有主宰之心,他人种种侵侮伤害是他人拥有的权利,自己不应该也无权去护惜他人之物,而与他人相争。有位高僧大德说过:自己布施出去的东西如同已呕吐的秽物,正常人怎么能再去收回食用呢?我们不但不能去护惜已布施出去的身财等,而且应该去感谢侮辱讥讽自己的众生,如同《修心八颂》中所言:应将他们视之如同摩尼宝、善知识,生起难得遭遇之想,感谢他们的助道。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是“三岁孩童亦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在佛的教法中,小乘有沙门四法:他人打我不还手,他人骂我不还口,他人嗔怒于我不恶彼,他人说我过失自己不能论他过失(沙门在此有两种解释:一说为出家二众,另一种说为一切入佛门受别解脱戒者,即出家、在家四众弟子);在大乘教法中有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其中“报怨行”也强调大乘修行人应慈悲对待怨敌违缘。“沙门四法”、“四行”都不谈任何玄理,看上去极平淡,而且是每一个入佛门求解脱者应修持的行径。然而各自反省一番自己身心言行,是否做到了呢?我们听习《入行论》不能只是在理论上讲辩,本论旨意在于让诸人反观自身心,疏导自心障碍,真实地趋入大乘菩萨行。我们学习此偈时,当以此来检验自己,将缺点、毛病挑出来,痛加忏悔,然后努力向这个标准看齐。

一些人或有疑惑:在《学集论》与有些经论中说为了修证菩提应保护身体,此处言应布施身躯,二者是否矛盾呢?关于这点是没有矛盾的,如果伤害身体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为了修持正法成就,应该去保护正法之躯;如果于众生和自己有真实利益,就不能以贪心执着保护身体。保护身体与布施身体都应以利益众生为目的。于本论的后面也云“未尽大悲心,不轻舍自身”,当自己未生起清净大悲心时,不能轻率地在形象上舍掉生命,因这样对自他皆无真实利益。我们首先在自心中锻炼,逐渐舍掉自我贪执,执着减轻到一定程度时,布施肉身也就毫无困难,这个次第大家务必要清楚。不然你们有些人会认为:一点我执也没有断的凡夫,首先就得将身躯完全布施给众生。因此,一些人胆怯而退发心,一些人去草莽行事,这些都不是理智之举。

修行是为断尽自心一切贪执,若内心有一点贪执未尽,修行根本无法成就,反而会带来无量痛苦。印度大成就者萨哈如是说过:“贪执纵如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华智仁波切也说过:“执着有多大,痛苦也会有多大。”龙树菩萨也曾示现过这种情况,当年大士在修“空行母法”时,珍藏着一个精美的罐子,每天修法之余,总要拿出来欣赏、擦拭,如是多年,修法一点成就验相也没有。后来有一天,大士不小心将罐子打破了,第二天空行母本尊便显现了,龙树菩萨问:“为什么我多年来祈求、修持至尊您,却没有赐予加持,而今天突然显现呢?”空行母回答:“自从你祈求开始,我就如同你身体的影子一样,一刹那也未离开过,你身边经常出现的黄金便是我撒的。但因你对那个罐子有执着,以此为障,你无法见到我。”如许微细之执着,就要造成这么大的障碍;我们要发起真实利他之心,求证究竟佛果,如果不从内心舍弃一切,怎么能成就呢?而无始轮回中,我们最执着的便是身体,如果从内心真实舍弃此身,其余各种贪执自然会烟消云散,修持菩提心道上的障碍也能遣除无余。

壬四、(修心之果回向于利他):

 

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愿彼见我者,悉获众利益。

一切于他人、自己有益无损之善业,都要使自身去造作,愿一切遇见我的众生,都能获得各种利益。

此颂是文殊菩萨十大愿中之根本愿,亦是每个修学大乘法者必修之法。“一切无害业”指一切对众生无有损害,而且有暂时、究竟利益的善业,包括大乘佛子六度四摄等一切法。这些善行,文殊等所有大乘菩萨不但是发愿,而且以最大精进,在轮回不空之际,身体力行,去饶益一切众生。当然,我们在座很多人若不离开上师,基本上也能去如愿行持,但是如果离开了上师,到一个恶劣环境中,受到外界的影响,能不能去饶益他人,这点有些人很难做到。特别是在家学佛者,能保持不去害众生也很难。经常有些在家学佛人说:“虽然我不愿去损害众生,但我是开酒店的,每天都得杀生、骗人……,求上师加持,让我生意兴隆,将来也不受罪报。”我碰到这类人时,很干脆地告诉他们:“你们改行吧,只要能活着,千万不可去损害众生。人生极短暂,你造恶业不但浪费了人生,而且为长远的将来酿造苦果,招致巨大痛苦,这是何苦呢?”这些人在损害他人时,一边还想求上师三宝加持,从根本上与大乘佛法相违,怎么有可能踏上大乘解脱之道呢!

在修习饶益众生的善法上,以前噶当派的善知识们像阿底峡尊者、博朵瓦格西、朗日塘巴格西等等,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榜样。比如博朵瓦格西,在他传记中后学者如是评价过:他的一生中,从未生起过损害众生之心念,甚至连自己先成佛的念头都没有过,唯有利益众生,让众生成佛之善愿、善行。博朵瓦格西撰有《自我教言》,记录了他利益众生的窍诀,希望诸位都能去学习。

“愿彼见我者”在原文中为“愿彼缘我者”,即一切以见形、闻音、触体等所有方式与我能接上缘的众生。在大乘佛子修持饶益行时,虽然有些众生无法在当时得到利益,但以菩萨这种“愿一切与自己接缘的众生,都能获得广大利益”之愿力,只要能接上缘者都能在将来获得暂时、究竟利益。以前格萨尔王也如是说:“不论是对我生嗔心的敌人,还是对我生欢喜心乃至贪心之人,凡与我接上缘者,都能得到究竟解脱”。这类教证我们在利益品中引用过许多,此处不再繁言了。

《入行论》各讲义中,此处所作科判不尽相同。华智仁波切言从此偈始为回向修心之果;堪布根霍仁波切言从以下“路人无怙依”一偈始为回向;贾操杰格西的讲义中科目最为细致,认为从“愿彼见我者”一句始为回向……。各论师见仁见智,众说不一,到底哪一种与作者原意相合呢?大家应该祈祷寂天论师,自己也动动脑筋去分析一番。

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
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如果有人缘我生起信心或嗔心,愿他们依此心念,永远成为成办一切利益之因!

大乘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对自己生信心、接善缘的众生与对自己生嗔恨、嫉妒、傲慢等恶心的众生,要平等地作饶益。饶益对自己生信心的众生自是不用多言;对那些被恶业所迫、无有自主的众生来说,往往对发了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心等恶念,前面说过“佛言彼堕地狱,长如心数劫”,为了救助他们,菩萨在此以自己的功德,愿力作特别回向。藉此不可思议加持之因缘,这些众生能迅速地脱离此恶果,趋入解脱大道。这些在前面讲解“与菩萨接善缘能迅速解脱,接恶缘也能断轮回之根”,引有较详的教证、理证解释过。

一九八七年夏天,上师如意宝带领一万多弟子朝五台山。于本师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节日里(六月初四),在文殊菩萨的净土中,他对大众也发了一个如是的誓愿:“愿从今日起,令无偏众生,无论信厌憎,悉皆归极乐。”作为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也应紧紧追随其踪迹!

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愿那些贬损我的人,以及用其它方式伤害我的人,如是乃至侮辱我的人,都有证得无上菩提之福缘!

这是文殊菩萨十大愿中第二大愿。发愿让那些谤毁、伤害自己的众生,与自己同有发菩提心、证菩提果之福缘。这些众生对佛子种种伤害,是佛子修行道上极好的逆增上缘。发心修习大乘菩萨行的人,藉此能迅速地增上修行,积累起巨大资粮。菩萨以功德愿力回向,这些与他们接恶缘的众生,也能以此而步入解脱轮回之道。在佛经中,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妙法莲华经》中皆可找到这类教证,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也引用佛经说:“众生侧目视如来,最终也能得解脱。”

虽然我们凡夫相续中充满烦恼,这样做有一定难度,但我们最少也应有愿心去学习。在他人伤害自己时,首先不发嗔恚心,逐渐以正念引导,对他生起悲心,然后也为他如是发愿回向。我们当中有些修行人,于生活物品被盗时,不但没有生恶心,而且能对小偷发起悲心,为小偷去回向发愿。这些道友们的可贵精神,大家要认真地与自己对照比较一番,看看自己在遇到违缘时,是否也能如此呢?实践是检验修行的标准,若不能将违缘转为道用,那自己的“修心”究竟有什么效果呢?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我愿作一切无依怙者之依怙,行路人之向导,并愿充作渡越江海者之小舟、巨轮和桥梁!

此偈第一句“路人、无怙依”,是指两种情况下的众生。“路人”即流落陌生处之行人,我们之中四处游参过的可能有亲身体验,生疏的田野、城镇、孑然一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没有人能说话,也无人可以指路,凄然无助;“无怙依”是无依无靠者,世间孤儿鳏夫,比比皆是。面对这些无助无依止者,菩萨发愿成为他们的依怙、引导,解除急难。我们也可以深入地理解,众生长久以来漂泊于轮回中,没有善知识给他们开示佛法,见不到正法光明,于痛苦深渊内无依无靠。在此,菩萨发愿成为这些可怜众生的依怙,开示解脱道路。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因众生业感,地面高下不平,各地江河阻隔,交通极为困难,众生往往因渡水而丧生。菩萨于是发愿化作渡者之小舟、轮船与桥梁,以此方便众生。现在世界各地都有横跨江河海峡的大桥,江轮、海船更是越造越大,也更为牢固安全,渡海越河者可不惧风浪。见到这些时,我经常想:这都是诸佛菩萨以悲心宏愿而化成的吧!

江河湖海,没有船筏桥梁则无法渡越;同样,三界轮回之茫茫苦海,没有度生慈舟,众生也无法到解脱彼岸。于苦海中渡脱众生的慈舟即是佛菩萨。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上师即是船、上师即是桥……”我们平时唱的观音菩萨赞中也称赞菩萨“苦海常作渡人舟”,论中此句颂词,其密意也是如此:发愿成为引导众生解脱之导师、慈舟、渡桥。除这些究竟引导者之外,菩萨也化为世间众生的暂时引导者,为人们传授各种知识、文化、技艺等,能给他们暂时利益和引导。

在其它讲义中,此段解释都较略,因为这段文字很好懂,所以各论师都未作广的开显。然而,我们如果深入一层,挖掘其深义,这段所阐述的大乘菩萨深切悲愿,非常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之所求,十分感人。我们平时遇到舟桥、路标之际,应当在心中忆念此偈颂,感激三宝之恩德,也应效菩萨发如是之悲愿:愿自己也能如诸佛菩萨一般暂时、究竟地利益广大众生。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

 

欲求岛屿者愿我化成岛屿;求灯火光明者愿我化为明灯;求床榻者愿我化为床榻;凡有需仆使者,我愿成为他们的奴仆。

古时代由于船速慢,船体抗风浪性能差,航海非常危险。在大海中航行者,非常希求能遇到岛屿、洲渚,以便能好好地休息,暂时躲避风浪。所以菩萨发愿:在茫茫无际惊涛骇浪肆虐之大海中,化为海岛,以解救、慰藉航行者。现在地球上四大洋中有许多海岛,以前上师如意宝去美国弘法,在太平洋上的“明珠”——夏威夷岛停留了四五天。当时从日本坐飞机至夏威夷,中间有九个小时都是在大海上飞行,乘客们身体非常疲乏。飞机在岛上降落时,上师如意宝对我们说:“《入行论》中佛菩萨发愿以海岛来利益众生,这个夏威夷岛可能是诸佛菩萨以愿力而化现……”上师如意宝作了很多赞叹。你们如果见过海岛或有过航海经历,也会由衷地赞美这些海岛带给人们的慰藉、保护。

人类天性喜欢生活在光明之中,如果一个正常人长期处于黑暗的环境,会非常痛苦。现在大都市中市民们一定都有体会,偶然停电,大家便陷入了黑暗之中。就像前些日子,美国战机投弹破坏了南斯拉夫的供电系统,致使南斯拉夫的各个大城市断电。夜晚,这些地区一片黑暗,人们非常痛苦。为了遣除黑暗的恐怖与痛苦,诸佛菩萨发愿化作各种明灯,为黑暗中的众生提供光明,也隐义为轮回黑暗中有情燃亮正法明灯,驱除他们的无明大黑暗。

我们稍加留意,可发现此偈有五句,根桑曲扎仁波切在讲义中说:梵语中岛、灯两词发音分别为“德巴”、“德瓦”,非常接近,因此,此偈首两句在原颂中可能为一句,由误听而成二。但查阅印度各论师讲义以及雪域论师其它讲义,没有这种观点,此偈都是按五句来解释。我们在此也就循大多数论师的观点,不加省略。

菩萨在此偈后两句中,发愿成为疲惫者休息的床榻,与善体人意的忠实仆从,去看护侍侯需服侍者。床榻是一般人的必需物品,世人一生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床上度过。对劳累疲惫者来说,床是他们最急需的安乐之具,这点我们都有体会。床榻每天带给自己的舒适安慰,无不是佛菩萨悲愿所赐,希望诸位能时时记住这点。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需要他人照顾侍奉者,外务繁多、年龄衰老、身体病弱伤残等诸原因,使他们无法料理自己的生活,此时菩萨虽“常在一切上”,但“亦作众生仆”,细心地利益、照顾着众生。

有关佛菩萨如是发愿的教证在《学集论》中广有摘录。此外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父子相会经》中说过:“大王,我发愿成为世间灯、光明、大船、导师、商主……”凡是能利益众生的有情、无情物,菩萨皆要发愿去化现,在证悟无我慧后,也能真实地如是变现,去满足众生一切急需。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
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愿我成为能满众生愿望的如意牛、如意宝和妙瓶,能成就诸事业之明咒、疗除疾病灵验有效之妙药,以及能随意满愿的如意宝树!

此偈是菩萨为满足一切众生财物受用需求而发愿。如意牛是劫初时,人们福报所感之宝,欲界天人和西牛货洲也有,此牛能自然带来人们所需之财物受用和资具。妙瓶即大藏宝瓶,从瓶中可圆满获得人们所希求之受用。如意宝也许大家都熟悉一些,它出现在世间时,能遣除众生一切瘟疫疾病、贫困等苦难,可为人们提供种种世间安乐,这种宝物劫初时人们拥有过。汉传佛教中第一位去印度求法的法显论师(东晋人,337-422年)说过:“现在的如来舍利,到劫末时全都会沉入海底变成如意宝,以满足众生意愿方式利益众生。”在《悲华经》中也有同样教证。

因如意宝能满众生愿的特点,一些高僧大德也被敬称为如意宝,以此缘起,高僧大德们也能广大地利益众生。像藏传佛教中托嘎如意宝、竹庆如意宝与我们的上师如意宝等,对众生有极大饶益。我们在座各位也应如是发愿:愿自己生生世世成为一切众生世出世间的如意宝!

在世间上,明咒和灵药的能力也是一种不可思议。明咒具有巨大能力,祈诵不同明咒能成就息、增、怀、诛等种种事业,你们如果闻思过《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对此可了解得非常清楚。明咒本身即是十方诸佛菩萨的一种智慧化现,比如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则萨埵吽”即是真实的金刚萨埵身,其具十三种报身装饰的身形,也只是一种化现身,此二并无区别。诸佛菩萨以其智慧化现成明咒,是利益众生的殊胜方便法,我们每个学佛者也应发愿将来能够这样去利益有情。

妙药对有形躯的有情来说,是解除疾病痛苦的必要品。在一些佛经中,佛陀亲口赞叹过妙药为有情除却病苦的功效。尤其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病苦愈来愈严重,各种怪病层出不穷,药力也因众生福报减薄而减小,我们应励力祈祷佛菩萨化现出更多妙药来医治这些可怜众生,也应再三发愿自己将来能应众生意欲而化现阿伽陀灵药救济世人!

如意宝树是欲界天人的一种宝树,劫初人间也曾有过。此树能随意欲而出生受用财物,使众生得到暂时安乐。

菩萨发愿变化成如意宝、妙瓶、明咒、灵药等令众生得到无尽财物受用,遣除生活中各种暂时痛苦,一方面是其对众生暂时饶益,一方面以此而渐渐引导众生步入正法解脱之道,究竟利益众生。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愿我如同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成为始终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根本!

按《俱舍论》等经论的观点,器世间与有情世间都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要素组成,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依此五大产生。其中空大,有周遍无碍、容纳的能力,以此一切事物有了产生和活动空间;地大有坚实、可依靠的能力,由它的作用,万法有了形体存在基础;水大具结合能力,由其作用物质集合不散,形成世间万物各种形体;火大有成熟能力,如果火大消失,则世间一切事物成熟过程就会停止,人如果火大不足将会出现消化能力消失,生长发育停滞等;风大有运动、不腐烂的能力,没有风大,世界将是一片死寂,人们也无法运动。菩萨发愿变成五大种,成为情器世间的构成基础,将利益周遍一切有情,与一切有情结下不可分割的善缘。

菩萨这种为利益众生,而成为一切众生安身立命基本的大愿,在众多经论中都可以看到,《无垢称经》中说:“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宝积经》中也有同样的教证。这种大乘菩萨粉身碎骨利益有情的悲愿,也是我们每一位修学大乘菩萨行者应该学习之处。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乃至尽虚空际的种种有情,以各种方便全部得到涅槃前,愿我化成他们维持生命的因素!

虚空无际,众生也无尽,他们之中根机类别也不可尽数,菩萨因此立下誓言乃至无边众生尚未得到涅槃前,愿无穷尽地饶益他们!如是无有穷尽、无偏周遍每一个众生之大悲愿,正是大乘佛子趋入菩提正道和积集成佛资粮的不可思议大方便,凡立志求证菩提的佛子,应当效此再再地思维,发起这种意乐来净治自心!

以上这一段,印度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是发愿菩提心的誓句。但根索曲扎仁波切认为不是愿菩提心誓言,因愿菩提心必须具足让众生成佛之愿心,而这里只是发愿以一切世间方便来利益众生,未提到让众生成佛。于此我并不是评论他们,只想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段颂词文可以说是愿菩提心,因此处也宣说了“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作众生涅槃的助道因。但根索曲扎仁波切的观点也可以,因这里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种加行修心。而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续逐渐得以清净,同时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时,所以二者并无有矛盾。

本论从第一品至此,所讲内容全都是发菩提心的前行。阐述了发菩提心的利益后,论中以七支供修法,引导我们忏悔罪障,遣除发心违品;积集资粮,修持顺缘。奠好这些基础后,我们便进入发心之近取因——悲心之修习,将身财善根全部施予众生,发愿自己成为一切众生利乐之因。生起这样平等大悲心后,自心即成了堪盛菩提心狮乳之金器。这个过程如同农夫平整土地,除去了地中杂秽,施足了肥料、水,次后种子能顺利地发芽成长。如果不如此,不勤加耕耘,在一块荒地上播下种子,最后得到也只有野草秽杂而已。《华严经》中亦云:金刚宝只能于纯金中生出,一般材料中无法产生;如是菩提心只能在清净的相续中生起,没有福报、善愿的相续中不可能有机会生起此心。

《入行论》这段内容对我们初入佛门者来说非常关键,希望反复去阅读思维。若对此前行不能清晰地理解,自相续不能达到如是清净程度,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发不起菩提心,无论你修何种善法,也只能是徒具形象,并无多大实际意义。我们都想生起珍贵菩提心,对此过程应有明了认识,已知后当精勤地修习。一方面努力祈求上师三宝加持,另一方面自己尽力去忏悔罪障,积累资粮,乃至自心未能任运生起如论中所言“愿为利益诸众生而舍弃自身一切”这种善心前,应当励力修持这些前行。这是趋入大乘佛法必经之途径,每一位心怀大志者当白昼不息,黑夜不眠,尽力于此!

庚二、(正行决心):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如同诸佛首先发起愿菩提心,然后发行菩提心,依循修学次第,安住于菩萨的诸学处上。如是我亦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起愿行菩提心,然后于诸菩萨学处,按其次第精勤地修学。

现在是发菩提心的正行,这段颂词是发心的愿词。偈词的内容很清楚,发愿如同往昔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一般等诸佛,先于导师前,发起愿行菩提心,此后遵循愿行菩提心学处——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广大菩萨行为,去次第修学。现在我也为利益无边父母众生,于上师和诸圣尊前,发殊胜愿行菩提心,次第修学菩萨学处。

关于次第修学有不同观点,依萨迦派一些论师的观点,将修学菩萨行之行人分为三种根机,上根者依《虚空藏经》中所说,必须守持十八条菩萨戒;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请问经》所说,应守持四条根本菩萨戒;下根者依《大力方便经》所说,应守一条愿菩提心戒。堪布根霍仁波切说:宁玛派自宗根据《妙臂请问经》,学人应依各自根机去学修如海之菩萨戒,根机利、能力大者应尽力多学,根机钝者先可少学,后次第去增上。

这种发菩提心,也即受菩萨戒,龙树、无著菩萨都承许这种观点。我们发菩提心或说受菩萨戒时,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在金刚上师面前受持,汉地、藏土现在都是如此,祈请具清净菩萨戒之阿阇黎,按仪轨而传授菩萨戒,这是最佳方式。因一个人于上师前受戒后,易生惭愧心,不敢轻易违犯菩萨戒学处;第二种:如果没有上师在场,可以在佛像、经书、佛塔前面,祈求上师三宝证明受菩萨戒;第三种:于自前观想皈依境,如法按仪轨发愿,发起愿菩提心,受行菩提心,如所受学处依次而学等。这些方式,无论是印度还是藏汉两地的大德,都是承认的。

凡是受菩萨戒,在受戒前,必须祈请十方诸佛、十地菩萨、大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们,意即加持和为我们作证明。如是具足祈请垂念后,进行三皈依——皈依佛、法、僧,此皈依偈我们在前面也讲过。其后即进入正行,诵发心偈。按无著菩萨的传承,先诵前一偈三遍,守持愿菩提心,再诵三遍第二个偈颂守持行菩提心,也即将菩萨戒分为愿心戒与行心戒分别守持;按龙树菩萨的传承,两偈是一起念,念第一遍时发愿菩提心,第二遍时守行菩提心,第三遍为坚固愿行菩提心。印度海云论师以及藏域无垢光尊者等许多宁玛派大德,都承继了这种观点。明朗仁波切在《三戒论》的讲义中也说过:宁玛派守持菩萨戒方式依照龙树菩萨的传承。堪布根霍仁波切曾叙述过此念诵要点:在如说念诵时,于自相续中要坚定存想,三次诵毕时自己得到了菩萨戒体。而且这种诵修必须每天认真地进行,使已损坏的得以恢复,无损毁者得以增上。

发心仪轨表面上看来很简单,但依之我们相续中能生起成就佛果的愿行菩提心。而且我们现在持守菩提心仪轨之传承,上师如意宝说过是华智仁波切一脉相传而来。藏地高僧大德以前有这样的说法:只要于华智仁波切传承中得受菩萨戒,学人相续中能自然生起无伪菩提心。华智仁波切的发心传承授予堪布根霍,堪布根霍传给托嘎如意宝,然后再传给上师如意宝,这之间两位金刚上师都是已得无上持明双运果的圣者。现在上师如意宝每次灌顶时,都给你们传授过发心戒,你们也得到了这个清净且具无上加持力的传承。相信你们只要对上师如意宝的清净信心不变,自相续中定能生起真实菩提心,而且会愈来愈增上、广大。

我们在座诸位以前念过很多次发心仪轨,但念诵时是否如法观想过,在自相续中是否生起如同往昔诸佛菩萨一样的猛厉意愿呢?不论大家以前如何,今天让我们面对这本《入行论》,面对金刚上师、千数尊佛像、藏汉文大藏经、佛塔等殊胜对境,共同发一个真诚誓愿。我们无始劫来在生死痛苦中轮转不休,不知忍受过多少无意义的苦楚,现在应该寻求解脱了,而解脱轮回最殊胜法门便是发菩提心。因此,你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宝贵机会,心意专注,按以上所讲的要点,如法地念诵观想。

一、祈请垂念:祈请十方之诸佛世尊,十地菩萨、大菩萨众及大持金刚上师垂念我!

二、皈依(诵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
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

 

三、正式发心(诵三遍):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四、自生喜: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五、令他生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六、发愿: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展转益增长。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
愿菩萨如意,成办众生利!
愿有情悉得,怙主慈护念!
愿众生得乐,诸恶趣永尽,
愿登地菩萨,彼愿皆成就。

 

(此仪轨即每日受菩萨戒之仪轨,或名授发菩提心仪轨。)

庚三、(后修自他生喜)分二:辛一、应自生喜;辛二、应令他生喜。

 

辛一、(应自生喜):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
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智者如上持守清净的菩提心后,为了不断地增长此心,所以又如是来赞美、策励。

长久的福德智慧资粮积累,才使我们有因缘听闻到大乘佛法,才能如实生起殊胜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般有情能轻易发起的,在本论第一品中,也讲过从父母直至修持四无量心的梵天,他们连做梦也未曾想到发菩提心;再进一步说,二乘行人,即使已证得无我智慧的阿罗汉,也没有这种珍贵菩提心。唯有于往昔无数劫中广集福慧二资的智者,才有机缘生起此心。

在我们凡夫相续中,最初发心的力量相对来说很弱小,而深厚的烦恼习气,随时都有可能摧毁它。为此,应当千方百计地保护、培育它,使其不断成长、强大。而这种保护增长方法,首先便是要赞美它的功德,使自己生起欢喜心,得到鼓励。当然,赞叹不能夸大其词,虚假地口头奉承。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过:言行标准当依如来教、善知识与清净心。不合这三种标准之言行,都有过失。我们对菩提心的赞美,也应依此而行。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今生我获得了如此福缘:圆满地得到暇满人身,现在又因发心受戒而诞生于佛陀家族中,欣幸地成为了佛子。

不知今天在座各位是否如颂中所说:对自己今生之幸运而感欣庆。我觉得大家是真正的幸运儿,今生获得了比盲龟值轭还难得的人身。在有情中具八暇十圆满者,如同白天星星一般,而我们都得到了这种福缘,而且现在还生起了如同点金剂般的菩提心,自己刹那间得生于如来家族,成了佛子。此名义转变利益我们在利益品中引《华严经》、《入中论》等诸多教证来证明过。在现在五浊繁盛之年代,环顾四周,有几人知道自强自立,寻求解脱呢?即使学佛人,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步入菩提正道者有多少?现在许多人自称是佛教徒,也四处求法,可心里一直在求名利与神通……,真正知道守持成熟自相续、利益父母众生之菩提心者,在佛教徒中恐怕只有万分之一,甚至更少。而在座各位都占有这极难得的一份,多少劫的福德资粮积累才得这不可思议之福缘!

大家现在都是佛子,如同转轮王之小王子,虽年幼无能力去治理国政,但其种性珍贵无比,将来也一定能掌王权;我们也一样,都是珍贵的如来种性,将来定能成佛,利益无边无际众生。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自今以后,我应当勤为合乎佛族之事业,严谨地不让自己去染污无垢尊贵之如来种性。

上偈对自己发菩提心作了赞扬:自己已生如来家族,成为了佛子,为此善缘成熟而生起大欢喜心。现在我们开始生起自信来鼓励自己,既然得到了如此尊贵之地位,以后更应自珍自强,严格要求自己,所作所为务必要与佛子身份相适合,切不可去放逸行事,染污清净无比的尊贵如来种性。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今起吾成利众子,亦得菩萨佛子名,不畏三有利有情,恒时承担唯利乐。”现在我们得到菩萨之名后,应舍弃自己之一切,去勇猛、恒毅地承担利乐有情的事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绍继如来家业,不去染污自己无上家族之尊严。

佛教历史上的先贤大德,如鸠摩罗什译师、玄奘法师、智者大师、永明禅师、鉴真和尚等,他们都是如此去继承“舍弃自己,利益众生”之事业。其中永明延寿禅师示现的事迹非常感人:他出家前在吴越王下任职,挪用了国库中大量资金去放生,以此而使无数生灵从死亡厄难中得到了解救。后来吴越王知道了,准备以贪污国财之罪名处死他,大师于刑场上神态怡然,欣慰地说:“以我一条命,换取了无数众生的生命与安乐,多有价值。”大师的悲心感动了当时所有人,也使他自己解脱了此难,终得出家悟道,利益了更多的众生。

我们在座诸位都是佛子,也应发愿生生世世将身命、受用、善根,全都交付众生,尽一切力量去利益他们。自己的力量目前虽然有限,不能去广利有情,但现在最少也应做到不去害任何众生。这点我们应该切实注意,特别是蚊蝇、蚂蚁、虫虱含生之类,有些人似乎没有把它们当生命看待。以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些高僧大德在修菩萨行时,主动将身体供养这些众生,我们即使做不到如此,也不应去伤害它们。或许我们每个人经常都遇到这些小众生的叮咬,这时各人是否可以此来检验一番自己的悲心呢?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如果在实际行动中去残害有情,不仅是毁坏了自己的戒体,欺骗了诸佛菩萨与轮回众生,而且背叛了如来家族,染污了无上尊严、珍贵的种性。这种罪过,我想没有人愿去造吧!希望有缘听闻到或阅读此论者,能在今生不伤害任何众生,做到了最基本的这点要求,你的学佛与人生会真正有意义。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如同一个穷困的盲人,在垃圾中拾得了最珍贵的宝物;我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这是何等的幸运啊!

此处以比喻来说明菩提心难得,而今得此难得,应生大欢喜与珍惜之心。这个比喻从表面上去看,是说一个盲人从垃圾中获得了至宝,这几乎是仅仅只能说有可能之事,而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非常非常难得,所以自己是三界之中大幸运者,得到了至宝,应该生起猛厉的欢喜与珍重之心。再细致深入分析此喻:“目盲”是隐喻我们陷于轮回之凡夫为无明愚痴所蔽,无有智慧之眼目,“贫穷”喻我们福德资粮浅薄,“垃圾”喻我们为烦恼所污之不净身心与所处的五浊恶世,“至宝”喻成佛唯一正因之菩提心。这种大乘佛法之根,成佛之根本的菩提心,现在我们居然得到了,此福缘确是不可思议!

对菩提心的珍贵与难生,大家都要从内心有真正的认识,切不可以为这是平常法门,而生轻慢。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发菩提心是八万四千法门心要汇集,如同如意宝珠,有此则一切具足,无有此心,则不能证得等觉之位。”以前阿底峡尊者有一百多位上师,每提起诸位师尊时,他总要合掌当胸。但每当提起金洲大师时,尊者合掌顶上,泪盈双目,弟子们见此便问尊者:“上师每提金洲大师时,与提到其他诸师表现不同,是否金洲大师功德超过其他恩师?”尊者答道:“我诸位师尊成就的功德无有大小,然我相续中唯一菩提心,是仰仗金洲大师之恩而得。以此,大师恩德超胜其他诸师。”从阿底峡尊者之言行中,我们也可明了菩提心功德能超胜其它。如能对此有坚定认识,一定会以最大的精进去保护增上自己的菩提心,不让烦恼去染污、摧折此心。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消灭死苦之最胜甘露,是这珍贵菩提心;除却贫困的无尽宝藏,是这珍贵菩提心;疗除各种疾病的最胜妙药,也是这珍贵菩提心。

发菩提心后,我们不但从名义上转变为佛子、得到最难得的至宝这两方面生起欢喜心;更应思维菩提心为自他带来的利益而欣悦。〈一〉菩提心是消灭三界众生死苦之殊胜甘露。我们都知道,天界如意树随天人之意欲而生甘露,能为天人消除死难,天人与阿修罗作战时,往往身体受到损伤,此时服用甘露即刻便得康复。后来甘露成为了能解除轮回诸苦之佛法别称。本师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于金刚座圆满证道时,也曾宣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妙法吾已得。”世尊经三大阿僧祇劫修持菩提行,终得彻底圆满了菩提心,能赐予三界中一切众生无死之甘露妙法,使一切众生能同样证得佛菩萨果位。在《宝性论》中说:“圣者悉皆永灭尽,死病老之诸痛苦,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众生饮用菩提心甘露妙法,证得圣者果位后,即断除了切生死痛苦与苦根。

〈二〉菩提心是遣除一切众生贫困的无尽宝藏。流转于轮回中的众生,常常感受到各种身心贫乏痛苦。生活受用缺乏、内心愿望不得顺遂,这些几乎每个人都有深切体会。世人在自己所需财物受用圆满后,总会发现心里有一种失落、空虚的感受,紧接着贪欲不断地膨胀,又陷于贫乏煎熬中。对轮回中有情来说,这种贫乏感受如影子一样,时刻紧随。要使诸有情断除这种贫困,唯有依靠菩提心。我们之中大多有如此感受吧:学了大乘佛法以后,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总有一种满足之喜悦,变成了真正的富有者,即使得到充满世界之财宝也无法与此喜悦相比。而未生起菩提心者,既不能摆脱自己的贫困,更不能引导其他有情摆脱贫困。世人整天疲于奔命追求世间财富,而实质上他们究竟能得到什么呢?有谁得到了心满意足的安乐呢?确实是一个人也未曾得过。但只要是谁相续中有了菩提心,他就得到了无有穷尽的大宝藏,能为自他彻底解除贫穷困苦。

在大乘经典中,有许多篇章叙述菩提心功德,尤其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七十八卷中(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弥勒菩萨广赞菩提心的功德。大家如果经常去翻阅,对自己修行会有非常大的助进。

〈三〉菩提心也是疗除各种疾病的最胜妙药。三界有情,恒常要遭受种种难忍的病苦。这些日益增多的疾病,其根源就是众生最根本的大病——贪、嗔、痴三毒烦恼。这些根本病症与其无数支分病症,其它任何方法都无法有效地根治。现在世间医药科学愈来愈发展,但疾病却越来越多,越来越怪,以世俗方法根本无法去根治人类的疾病。但以佛法甘露妙药来平息世间各种灾难与疾病,却非常有效,也很简便。我们经常耳闻目睹各地学佛者从绝症中解脱出来的事迹。在《西藏生死书》中,索甲仁波切讲述过很多藏族人患上无法医治的绝症,被医生判定必死无疑,此时,他们舍弃一切世间牵挂,到坟地去修法,一边等待死亡,过一段时间后,绝症消失无踪,身体奇迹般得到康复。我们知道雪域佛教徒都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修行者,他们的菩提心妙药能治愈任何疾病。

在所有佛法妙药中,最殊胜的是菩提心。一个人生起菩提心后,他所有罪业,所有的痛苦,就会如同器界遇到劫末火一般,迅速消尽无余。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大乘行人因生起了真实菩提心,坦然地面对各种疾病痛苦,将违缘转为道用,那些让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似乎变得与他们无关,或变成了一种安乐。密勒日巴尊者于重病时说:“魔病罪恶一切障,安住气脉明点处,为我修持作庄严,为我德行作庄严。”我们之中经常也有类似事件:有些道友患了严重疾病或遇车祸受伤,有很难忍的痛苦,但他们依殊胜菩提心,修持自他相换窍诀,诚恳地发愿以此痛苦去代替所有众生受苦,将自己安乐施与一切有情。虽然痛苦开始时很难受,但想到以此能替代父母众生的痛苦,让他们得到安乐,心里渐渐生起欢喜,以此痛苦也渐渐减轻、消散。这种疗除疾病的殊胜妙方——自他相换菩提心,大多数人或许都知道。但自己在遇到违缘病苦时,是否能真实运用呢?修行不能只挂于口头上,如果在逆境中你能修持这些转违缘为道用的窍诀,那证明你平时闻思修行真实有力!

我们每个陷于轮回者,各种烦恼疾病非常严重。现在已经反复讲述了菩提心妙药能很好地对治,如果还有一些人,虽然时时为这些疾病所苦,却不愿去服用这些妙药,这种人精神确实有点问题,若没有问题,那也是不可理喻的一件怪事!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菩提心是漂泊于三有长途众生可以歇息的荫凉大树,它也像一座跨越苦海之大桥,能引导众生脱离恶趣。

漂泊在三有中的众生,于各趣中生死轮转,其苦难历程无法计量。此过程就像一个孤独旅人,行在无有边际的大沙漠中,灼热的太阳,茫茫的黄沙,没有水、没有可歇息之荫凉……。在玄奘法师的传记中,有这么一段他在新疆莫贺延绩中的描写,根登群佩大师以前去印度时,也写过反映这种旅程的诗,读来心中充满凄凉,意译成汉文大致为:“茫茫黄沙兮极目荒,炎炎酷日兮灼渴干,戚戚孤影兮步踉跄,安得大树兮憩清凉!”我们在轮回荒漠中流浪,经历的只有业和烦恼之黑风、黄沙、酷暑,孤身只影于其中生生死死,无助无望,疲倦困乏,非常渴望找到能休息的荫凉之处。而这种休息唯有依靠一切智智的佛陀所教,去修习佛法才可真正做到。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总集显宗密宗法门,分十三次第引导我们做究竟安乐之休息。密勒日巴尊者也在《瑜伽走马歌》中,以佛法引导众生,“舍弃轮回于脑后,菩提树下可息荫”。所有大乘的佛法,其心要即为菩提心,无论修何种法,如果没有菩提心,即无法达到安乐之休息处。华智仁波切特别强调过:一个人即使精进地修生圆二次第,若不具菩提心,就无法获得暂时与究竟果位。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这点,如果自相续未生起菩提心,你修生圆次第、大手印、大圆满,根本没有成就的可能。密宗任何修法前,首先都要发菩提心,修行人若具足此心,则能一切皆具足,才有可能让自他得到究竟安乐之休息。

菩提心也如同一座桥梁,众生依之能渡过三有深渊,达到解脱彼岸。轮回众生不断流溢的三毒烦恼如同波涛汹涌之大海,特别是恶趣众生更是陷于血泪狂涛之中。藏族有句谚语说“解脱之缘唯上师,过河必依为桥梁”,要跨越可怕的轮回血海,必须要有一座坚固的大桥梁,此大桥即菩提心,每个轮回中有情依之可到达究竟解脱之成佛彼岸。上师诸佛度化众生,也是完全依靠菩提心这座大桥。对于想暂时远离三恶趣的众生来说,上师如意宝提到过“如在自相续中存有无伪的菩提心,则决不会堕三恶趣”。久远劫以前本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贾巴杰达时,堕在地狱,因他对同受地狱痛苦的朋友生起了一念大悲心,一刹那便脱离恶趣,生于天境。

菩提心能让自他暂时、究竟度脱恶趣,这样的功德桥我们已经得到,各位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它是心中东升之明月,能息除烦恼障的燥热;它是璀璨的丽日,能驱尽所知障的阴霾。

此偈颂宣说菩提心能驱除轮回之苦因(烦恼障、所知障)的功德。前一句是讲菩提心的大悲力量方面:月轮象征着菩提心的大悲力量,它能消除烦恼障;后一句述菩提心的智慧方面:以日轮象征菩提心的一切智智,它能彻底灭尽所知障。烦恼障与所知障是我们成佛路上两大障难,而依菩提心能彻底铲除此二障。有些人对菩提心不太了解,将慈悲心认成为菩提心,这是不全面的,菩提心包括大慈大悲心与彻底圆满的智慧。前面我们一直强调世俗菩提心,此心真实生起后,胜义菩提心便会顺此心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在菩提心中,大慈大悲与大智慧不可分割,是不二双运。悲智无别的菩提心在我们相续中生起后,就自然地遣除无明烦恼痴暗,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这是我们修行最关键之处,因为一切众生流转轮回,感受痛苦的根因即是我执。印度一位大德在西方讲经时说过:“我执是世间各种痛苦的根源,举个小事例,人们睡觉时老鼠在他们头上跑过,有执着者马上会产生恐惧等心理。”我们也以生活中的事来分析,有些印度、藏地、汉地的人听见乌鸦叫时,认为不吉祥,心里会生起忧虑、恐惧,有些人甚至还要朝乌鸦吐唾沫、咒骂一番。这些事情其根源即是我执,如果没有我执,老鼠爬也罢、乌鸦叫也罢,根本不会引起任何恐惧和忧虑。而我们相续中若能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圆满、强大的力量,便能顺利地从根本上消除一切毫无意义的痛苦,也即烦恼障,再进一步,也能除尽无明痴暗之所知障(二障的具体概念、如何断除在本论第九品详述)。

我经常有一种想法:作为一个修行人,必须要具足信心、悲心和智慧,谁具足了这三种要素,那他肯定是了不起的修行人。我观察在座中部分人智慧很好,学经论方面理解能力很清晰,但对众生大悲心不具足,即使现量见到众生正在受苦,心里也不为所动,这样便从根本上可断定他没有步入修行之正道;有些人具足了一定的智慧和悲心,但信心不具足,常去想上师的话不了义,不好听,然后不愿听,渐渐对佛陀的教言也生起轻慢,这样就导致上师诸佛的加持不能融入心间,失去了上进的可能性;有部分人信心很足,却缺乏智慧与大悲心,这样也不行,信心需要以智慧摄持,以悲心助进,方可保持不退与升华。没有大悲心与智慧,他所作所为就会经常违越上师与诸佛的教言,这种人的信心并无多大用处,而且其实质上只是一种自私自利心而已。总之,这三种因素只要有一个不具足,菩提心于其相续中就不会生起来;如果完全具备,即身成佛就不会有太大困难。大家认真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这三条,在哪方面比较缺乏,这三条关键因素,哪条不足都会使自己无法顺利趣入解脱正道。为此,各自当于欠缺之处全力以赴,迅速使其增上。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它是闻思修慧之棒搅拌正法鲜乳,所出的精妙醍醐。

大家都知道,牛奶通过搅拌提炼,最终得到的精华就是醍醐。而正法乳海中八万四千法门,以闻思修去善加搅拌,最终得到的精妙醍醐即是菩提心。在利益品中我们也讲过:“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身体力行,经三大阿僧祇劫精进修行,以一切智智抉择出佛法之精华即是菩提心。佛陀如是抉择后传给了后人,经寂天论师、华智仁波切、上师如意宝,一代代无比殊胜、清净传承,现在到了我们手中。我们也就不必要再费力去寻觅最胜解脱之道,可以直接修习此精华菩提心。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对于诸漂泊于三有中的众生,想安享幸福快乐的人们,菩提心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意愿,使他们都安住最胜安乐之中。

漂泊在三界轮回中的无数众生,都向往幸福安乐。根登群佩大师说过:“没有眼睛的小蚂蚁为了安乐而忙碌;没有四肢的蚯蚓也为了安乐而忙碌……,总之,世间所有众生都是为了求得安乐而奔波。”确实,上至梵天,下至地狱有情,没有一个不追求安乐的。可是众生虽然想求安乐,所作所为却去毁灭乐因,制造苦因,一步步迈向更深的痛苦深渊。要解救这些悲惨命运的父母众生,佛陀告诉我们:依靠菩提心,是满足一切众生需求、引导他们得到无上安乐的最胜方法。

一个真正具足菩提心的大修行人,像密勒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独住山洞,吃穿等什么财物也没有,但他们的大自在安乐,世人谁能比得上呢?而且依靠这些修行菩提心成就者,引导了无量无边众生趋向安乐之境,满足了无边有情的愿望。

现代众生,痴迷更为严重了,“天下熙熙,皆为利驱;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他们为追求名利受用陷入了狂躁不安。我每次到城市去时,见着忙忙碌碌的人们,心里总是生起很大悲悯。尤其每次去色达县城办事,在金马十字街休息一会儿间,看见街上南来北往的行人,搞生意、拉人力车、逛商场、打扮身体……,为求财、求名、求饱食而匆匆忙忙,与蚂蚁、蜜蜂无异。他们似乎从没有满足过贪心,更未去想过自己追求的东西到底有无意义,看上去他们之中没有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吵吵闹闹,骚动不安,像一个疯狂世界。你们看到这类景象时,是否也为他们生起悲悯之念呢?

大家都是发过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只要持守此心,去精进地修持。以此如同摩尼宝一样的菩提心,将会出生无量无边的功德,满足众生的各种需求,引导他们获得最殊胜之安乐。大家都会有如是功德,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生起一点自信与珍重之心呢!

辛二、(应令他生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今在一切怙主的面前,我诚恳地邀请一切众生为宾客,来宴飨成佛和其它一切安乐,愿天非天等所有三界有情都能生起欢喜。

在以上数偈中,宣说了生起菩提心后能为自他除苦果苦因,成办暂时与究竟利益之功德,自己为此应生起无比欢喜;现在我们也要让众生知道这点,亦生起这种欢喜心。因此,我们在“一切怙主”——所有十方诸佛、十地菩萨、金刚上师等圣众前,发过心后,要很恳切地邀请一切众生,来享受这无上喜宴。这些客人到来后,我招待并非平常的东西,而是宴飨究竟大乐佛果,与菩萨、阿罗汉、人天的种种福乐,愿所有的人天、非天等一切众生都为此而生起欢喜。

我们发过菩提心后,此果报最终会成熟,大家对此应该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如同本师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因地发愿:与我有缘的一切众生,你们不要痛苦,我现在已经生起了菩提心,以后一定会度化你们。世尊证道后,在他教法下成就解脱者不可计数。不说别的,在宁玛巴的噶托派中,就已经有十万人成就了虹身。三世诸佛菩萨,所有大乘传承上师,都是依菩提心之大道,顺利地证得了菩提,以此菩提心,也将我们引进了无上殊妙法门。我们将来也能如同诸佛一般,度化无量的有缘众生,将他们安置于暂时或究竟安乐之中。

第三品、结语

引导未生者受持菩提心的内容至此已传讲圆满。本论这三品可以说是发菩提心的大仪轨。以前华智仁波切给在家弟子传讲本论时,大多数是传授此三品。让学人理解意义后,恒常诵持观修,使自己明了菩提心的功德而生起向往之心;并通过七支供的修法,忏除业障违缘,积聚福德顺缘;再以近取因之修心而愿意舍弃自己的身财善根利益他人;如是净治自心后,发起“为利众生而求正等菩提”的无上菩提心,真实地趋入大乘菩提正道。希望每一个真正想修习大乘显密佛法的学佛者,对此予以切实的注重。如能反复诵修前三品的131颂,以此而从内心发起一度真实的善愿,那就比你在身口方面做任何善法都有意义。

我们听习佛法,其目的主要是改变自相续,疏导心理障碍,使自己与法相应。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虽然闻法功德很大,但不能得到直接、圆满的功德。此过程如同口渴者,遇到了甘露泉流,若他只是遇到而没有去饮用,亦无法解决他的口渴。我们听闻到教法后,必须“学而时习之”,去实际修习自己所学的佛法,在实践中去身体力行自利利他之善法。当然,这个道理我说起来很方便,你们也听得很明白,但无始劫来的恶习气,顽固地推动着自己,与佛法背道而驰。我们必须要经常观察,警醒督促自己,像以前大修行者那样,时时用上师传授的窍诀教法去克制恶习烦恼,降伏自心。否则自己听闻佛法而生起的少许清净菩提心,没办法去避免烦恼瀑流的冲毁,也无因缘让它茁壮成长。现今有很多人在入佛门听闻了一两次开示,然后修上一两座法,就想有验相成就,降伏烦恼,这是不可能的事。在此,并不是说佛法没有让你“立地成佛”之能力,而是针对现在一般凡夫而言,烦恼串习时间太长,如果不投入相当程度的精进努力,休想轻易与法相应。往昔高僧大德都是以如同滴水穿石般之恒毅,长期精进不懈地熏习,方得成就。更况我们这样的众生,罪垢深重,唯有长期闻思修,效果才会越来越明显。开始时确实有点难度,进度也很慢;如同竹笋,从地下长到拱破地面,需很长时间,似乎见不到它在生长,但长出地面后,一遇春雨,便能节节向上,长势迅速。

我们修持菩提心,必须每年去修,每月乃至每日每个时刻,分秒之间都要坚持去修,这样,自相续一定能转变到善法正道上。有些人认为这是那些恶业深重者所应修的吧,像我这样大圆满、禅宗根器,不用如何长期精进地修行。不要这么想,你们回顾印度汉藏历代祖师大德,他们根机是何等锐利,他们又是如何修持。修行人在尚未登地前还是凡夫,不可能像初地菩萨一样去七日得到佛果,还需要长期脚踏实地闻思修持,需要昼夜不懈地努力精进。我们看看学院的高僧大德、堪布活佛,他们真正是大成就者,但他们连生火吃饭的时间都用在闻思修行上。以此对照自己,想想自己学佛有多长时间,闻思佛法又有多少?精进程度又是如何呢?

修行人要想真正在今生有所成就,应当从各个方面去下功夫,不间断地听闻思维经论,背诵经论,念诵经咒,修观心性。上师如意宝说过: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去精进修持,这样即使在某一方面进展慢,那也能从另一方面得到较大利益。比如说若因往昔业力,有人在闻法方面没有收获,如果他在闻法之余坚持念咒,这就得到了另一方面的功德。否则,如他只抓一个,万一不成功就什么也没有了。当然,这和很多高僧大德提倡的专修一门并不矛盾,因为上师如意宝主张从闻思修几个手段趋入佛法,并不是让你修很多法门。而且闻思修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与历代高僧大德所推崇的,是我们趋入佛法的正途。

上师以无上智慧,现量见到我们大多数人的根机,所以安排了一年时间来传讲《入菩萨行》,引导大家发菩提心,修持此八万四千法门之心要。希望每个修行人都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我们这个人身很难得,上师如意宝这样的大菩萨传讲如此精要之大乘佛法更是难逢,时间在刹那刹那一去不复返,今年剩余时间还有多少呢?现在各人好好地观察自相续,内心是否真正地生起了菩提心呢?如果没有生起来,应该反复阅读前面的内容,祈祷上师三宝加持,采取各种方便,努力使自心与法相合。不然,上师如意宝在我们每个人顶上降下了佛法甘露,而自己信心之门紧闭着,一点也没得到,岂不是太可惜了!阳光已经洒遍世间,但有人不睁开双眼,处于无明之大黑暗中,还自言自怨:“黑暗痛苦太可怕了!我怎么办?”这些人太可怜,我在此也只能叹其不争、怜其不幸,为他发愿回向而已!

在上师如意宝安排的四年传法计划中,首先是让我们生起因果正见。通过去年传习《百业经》,大多数人已生起了与以往不同的因果正见;今年计划是引导我们发菩提心;明年和后年若因缘成熟,准备讲密法部分。现在发菩提心的前行、正行都已传讲完毕,要进入稳固增上菩提心部分了,如果有人在自相续中还未生起菩提心,请你扪心自问一番:在这样殊胜论典加持引导之下,又有上师的窍诀、督促,自己还生不起此心,失去现在这样的良机,以后自己是否还能有机会呢?发菩提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生世世,没有生起此心,则绝入大乘之门。我已经再三强调了这点,如有人还不去好好思维观察,不如吃饭时将嘴边的饭菜推开,老老实实饿上几天,然后再仔细回想自己不去思维正法,不发菩提心之举,是否与不吃嘴边的饭菜一般呢?自取恶果,真正是“极痴应诃责”!

《入行论》是佛菩萨的金刚语,其意义非常深远,利益也很广大。大家不要以为此论平淡易懂而生慢心。印度的大论师对此有一百多部讲义,藏地也有许多大成就者作了讲义。若是一般易懂的论典,不可能有许多大智者去著论、讲解。你们如能了解到本论的重要性,对其生起特别的信心与希求,将自全部身心去投入闻思修习此论,以此论不可思议之加持力,相续中会自然地生起菩提心,从此就真正步入了菩提正道,顺利地到达成佛彼岸!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