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十册 第二百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十册 第二百节课
愿离恶趣苦,以及诸艰困,
复以胜天身,迅速成正觉!
我们在这里再次回向,普愿所有苦难众生,千万不要以造恶业、破戒律等因缘,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中,愿他们永远不要感受恶趣的痛苦折磨,以殊胜福德的加持,轻而易举获得胜过天身的暇满人身,迅速成就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回向善根的时候,一定要边念颂词边思维,在圆满自己资粮的同时,饶益无边的恶趣众生。如今这个世间,肯定有许多众生因无明愚痴而造了五无间罪为主的自性罪,以及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佛制罪,这些恶业足以令他们堕入三恶趣。愿这些人尽快遇到善知识,听闻大乘妙法,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通过精进忏悔而清净罪障,不但不堕入三恶趣,反而迅速获得解脱。
法王如意宝曾讲过:按照别解脱戒的观点,破根本戒者即生中不可能还净,但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等引用教证阐述说,依靠大乘发心,其实也有恢复的机会。如果你善缘具足,一生持戒尘垢不染,可从光明趋入光明,一定会获得解脱,这是如来的无欺教言。但若因缘、善根不具足,遭遇违缘而破了戒,则一定要尽快忏悔。现在末法时代,在家人守戒很难善始善终,出家人就更困难了。尤其是守菩萨戒、密乘戒,如阿底峡尊者所说,越往上,戒律要求越高、戒条越细,凡夫人想不犯都困难。但如果犯了,务必要有后悔心,有了这种心态,才有机会忏悔清净。
我们遇到大乘佛法了知取舍之后,要依靠暇满人身来获得解脱。正如作者所言,这个人身胜过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天身。有些天人一直安住在无想的状态中,没有造善业的机会;有些始终处于散乱的状态中,不会对轮回生出离心,守持清净的戒律行持善法。唯有人身才有解脱的希望,这个机会极其难得,因此万万不可错失良机。
我们行持佛法时,最好能具有珍宝人身。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出家或在家,即是珍宝之人身。”通过闻思修行调伏自己的相续,同时劝别人行持善法,此举犹如山王般稳固,这就是持大仙人(佛)之胜幢者,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称为“珍宝人身”。《心性休息》还讲了相似人身、中等人身、珍宝人身的很多差别。米拉日巴尊者说,不信佛教也不行持善法的人,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有些人甚至比旁生更可怕,山上的牦牛最多吃草时无意踩死小虫,故意杀害众生是没有的,但大城市里的有些人,每顿饭要吃无数众生,我以前就遇到一个老板,他吃饭必须要吃活虾,没有虾就感觉营养不够,心里不舒服。所以他不管去哪个宾馆,首先要问餐厅有没有活虾,没有的话就不住。他条件很不错,非常有钱,可这种人造业远远超过旁生。《中般若经》云:“任何菩萨自己行善并劝勉他人行善,即成为具义暇满人身,受到诸佛赞叹、称颂、恭敬。”因此,我们不但要自己行持善法,而且应全力以赴让身边的人得到利益,这样一来,活在世间也是有意义的,不仅人们交口称赞,十方诸佛菩萨也会赞叹的。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长相是人,但心比猛兽还可怕,整天吞食其它众生;有些长得跟普通人没有差别,但完全是菩萨心肠,为了利益众生,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其实,人的心力差别非常大,有些为了自己的安乐而杀害无量众生,有些却为了众生的安乐而舍弃自己最珍贵的生命。这一点从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可以看得出来,从世间人的为人处事中也可以看得出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让一个人吃饱喝足,就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所以人与人的差别非常大,这从表面上看不出来,从面相上也看不出来。
现在有些人不害众生,如理如法地行持,只是希求自己快乐;而有些人为了成办他众利益,不要说永久的利益,仅仅是微不足道的暂时利益,他也愿意放弃终生的快乐。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有这种比较,口头上说自己是学大乘者、学密乘者,但危急关头你能不能舍己为人?前不久发生地震时,没有学过佛法的有些人,往往能牺牲自己去救别人,而受过很长时间大乘教育的人,对自己的执著却非常可怕。在这样的“战场”上,的确可以分出哪些是怯弱者、哪些是英勇无畏者。所以,大家学到的知识不要挂在口头上,而应该经常来衡量自己。
当然,虽然同样学习,但由于每个人的根基、心力有别,有些人得一点佛法利益就马上行持,利他心也非常强;有些学佛时间很长,可是无始以来的自私心非常重,一下子恐怕对治不了。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获得这么殊胜人身,一定要发愿让所有众生不要堕入恶趣,依靠种种方法,使他们远离艰难困厄。
不仅经常这样发愿,而且要关心解救恶趣众生的方法。比如听到某某佛的名号可以不堕恶趣,我就很高兴,虽然也有自私自利的心,但对佛的信心非常大。作为大乘佛教徒,自我保护还是需要的,假如自己不堕恶趣,生生世世都转生善趣,就有利益众生的机会。而一旦堕入了恶趣,不要说救他人,连自己都救不了。就好比一个人最好不要被关进监狱,否则,你想要去利益社会,恐怕是不现实的!
愿诸有情众,殷勤供诸佛,
依佛无边福,恒常获安乐!
愿三界的苦难有情,常能精勤供养具大慈大悲、无上威力的十方诸佛。假如佛陀在世,你有缘亲见佛陀尊颜,那一定要恭敬供养。即使佛陀已示现涅槃,佛像、佛塔、佛经也代表佛陀,与佛陀没有任何差别,我们也应该恒时不断地供养。
过段时间要讲《亲友书》,里面第一句就是,哪怕对木头做的佛像,智者也会虔心供养。有智慧的人,对佛像、佛塔的恭敬难以形容,看见佛像就热泪盈眶、汗毛竖立,非常有信心。可是一些业力深重者,不要说佛像,就算释迦牟尼佛亲自来到面前,他也不一定恭敬合掌,这就是众生的业力和根基不同所致。
此处说我们一定要让众生幸遇佛法,对佛陀及其追循者生起恭敬心,数数供养。供养的方法比较多,可以用鲜花等供品作供养,但最好的供养就是修行供养。佛陀在《金光明经》中说:“若供养我,则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若能供养三世诸佛,则得无量不可思议功德之聚。”所以要想供养三世佛,供养释迦牟尼佛就足够了,若供养了三世佛,这个功德的的确确不可思议,无形中自然而然会获得利益。
有些人从小出家学佛,供养三宝已经习惯了,这个习惯非常好。前段时间,我们为了学院今年的水工程,跟工程队的几个人在山上谈,当时天气比较热,就买了几瓶饮料,每人一瓶。我看了一下,我们学院的堪布、居士,打开饮料之后,先献新供佛,而不信佛的工程队,一打开就咕嘟咕嘟喝下去,什么都不顾。学佛的人和不学佛的人,细节上还是有许多不同,表面上沾一点弹三下手指,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这与旁生喝水有很大差别,小小的一个动作,功德也非常大。
我刚才讲了,所有的供养中,修行供养最重要。《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我们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摄受众生,给别人讲经说法,代受众生的痛苦,这些都叫做修行供养。如果实在没能力观想,那今天来了一个客人,他的行李特别重,你赶紧帮忙提一下,也是一种对佛的法供养。念诵咒语、行持善法、修生圆次第,还有不舍弃菩萨利益众生的家业,不舍弃利益众生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些都包括在法供养中。
法供养的方式特别多,你们不要认为只有背论典才是法供养。原来我们学院有一个人说:“我实在太可怜了!财供养也不行,因为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法供养也不行,因为我一个偈颂也背不下来。”其实你不舍菩提心的话,也是一种法供养,不一定非要用背诵来供养。(开玩笑!不然,你们很多人都不发心背诵了。背诵是最大的供养啊!过段时间考试,诸佛菩萨最欢喜的就是背诵!)
供养三宝的利益非常大,汉地很多名山古刹的寺院中,平常都会供香、供灯,缘佛陀的善根不可思议,依靠佛陀的无边福德,我们暂时能获得人间快乐,最终会获得正等觉果位。佛陀在小乘经典中说:“我为菩萨时,供养诸如来,所有世间尊,授记我成佛。”《毗奈耶经》中也记载,佛陀因地时在第一个阿僧祇劫,供养过七万五千尊佛;在第二个阿僧祇劫,供养过七万六千尊佛;在第三个阿僧祇劫,供养过七万七千尊。我们也应追循如来的足迹,在漫长的时日中,尽心尽力供养佛陀,不要厌倦,这样定会获得无上的快乐。
当然,平时我们供养时,法王如意宝以前规定,最好能念诵供养咒[37]。现在汉地很多居士都会念,有些经典中说,这个咒语功德非常大,即使没有念,光是心里想一下,也代表供养三世十方诸佛菩萨;只要念一遍或者想一遍,无始以来的罪业即会得以清净,天龙八部、四大天王、金刚手等护法始终垂念你,不论你到哪里去,都有大量龙天护法的保护,最终往生极乐世界。我方便的时候,也想把它的功德翻译出来,大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该尽量持诵,以最大的努力来修持善法。当然,除了修行供养之外,平时也要作一些水供、香供、花供,甚至路上看见一条清澈的河流,也应观想供养三宝,这样的习惯要慢慢养成。
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想来世,只想今天而不想明天,是最愚笨的人。如果真的没有来世,那倒可以,但任何学者都找不出它不存在的理由,而我们这边来世存在的依据非常多,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不屑一顾呢?为什么还要忽略它呢?因此,为来世做好准备才是智者的选择。同时我们也应回向,愿众生都有供佛的机会。
其实,汉地很多寺院和旅游景点,供佛的机会比较多。许多高僧大德修寺院、造佛像,也为信徒和旅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这里的道友以后回去的话,如果讲经说法比较困难,那可以造一尊非常大的释迦牟尼佛像,令无数人礼拜供养,与佛结上善缘。若能如此,你获得人身也是有意义的。
戊二、回向成为诸出世间意愿之因:
菩萨愿如意,成办众生利!
有情愿悉得,怙主慈护念!
独觉声闻众,愿获涅槃乐!
一般来讲,从一地到十地是真正的菩萨;发了菩提心而没有登地,甚至连资粮道也没有入的,是胜解行菩萨,或者叫初学菩萨。不论是什么样的菩萨,他们的意愿除了利益众生外,不会有“愿我升官发财、身体健康”等目标。所以,愿所有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圆满成功,不要有任何违缘。
世间上有很多菩萨以各种形象饶益众生,有些正在讲经说法,有些化现为麻雀、孔雀等动物,包括有些人发心到学校去教书,或者在菩提学会中帮助众生、辅导佛法,或者通过电脑来弘扬佛法,这些人都是菩萨的化现。他们虽然暂时不具备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那样的无边智慧,但毕竟发了菩提心,以前所作所为全部为了自己,现在千方百计想帮助别人,这颗心即是菩萨的意愿。还有些人虽然没有学过佛,但灾难出现时,特别想伸手帮助别人,这也是利益众生的心。利益众生的心是最可贵的,但愿这些菩萨的利生事业都能圆满。
然后,愿一切有情均蒙受诸佛菩萨的垂念和护持。假如没有上师三宝的加持,凡夫人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不可能成就佛陀如海般的利他行。所以在修道过程中,不能离开十方诸佛、菩萨、护法神和上师的加被。很多人平时也说:“阿弥陀佛,请加持我!上师,请加持我!”其实这是很需要的。《三摩地王经》等有关经典中说了,任何人作意佛陀、观想佛陀,佛陀就会显现在他前面。
我们忆念释迦牟尼佛,这个念头就是释迦牟尼佛,并不是有个佛金光闪闪地出现在前面。佛陀现前,不一定是在眼根面前,只要你心中有佛,佛陀就已经现前了。同样,假如你心中有上师,上师也会时时现前。有些大德的根本上师虽已圆寂,但他行住坐卧、白天晚上都在想上师,上师的面容就会经常显现,随时随地保护他、垂念他。倘若对佛陀也这样想,正在想的念头就是佛陀,应该这样来认识。
按显宗的观点,观想佛的念头在我脑子里,而佛陀应该像演孙悟空一样,从遥远的地方“呜——”飞过来,在我的前面显示相好庄严。但依照密宗的修法,观想佛的心念就是佛陀,念佛号的声音也是佛陀。这方面,《大幻化网》中有很多教证和理证,但这些教言要保密,所以我在这里不公开。
然后,愿所有声闻缘觉都获得涅槃的安乐。佛陀没有出世、声闻皆已灭尽,没有善知识的窍诀,自己依靠十二缘起而证悟的,就是缘觉,也叫辟支佛;依靠上师善知识的教导,通达人无我的境界,暂时获得寂灭的果位,就称为声闻。声闻入定一万劫之后,诚如《妙法莲华经》中所形容的,十方诸佛从心间发光令其出定,之后他们开始发菩提心,趋入大乘,最终获得大乘的涅槃。
世间上有很多学小乘的行人,暂时来讲,小乘也是佛陀慈悲所设的一种修行道,佛陀在世时,舍利子为主的人都依之得到了小乘圣果。但这种果位并非究竟,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回向,愿他们早日回小向大,趋入大乘而获得佛果,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丁二、回向作者之自利:
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
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这是作者寂天菩萨对自己的回向:在我尚未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之前,祈愿蒙受文殊菩萨的恩德,恒常能回忆前世,获得宿命通,并且生生世世以出家相来利益众生。
发愿生生世世都出家,这是非常有功德的。乔美仁波切讲过:“诸大菩萨在最后成佛时,也是以出家形象而示现的。”现在有些人对出家人不满,信口诽谤,认为在家比出家还殊胜,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虽然出家僧团中有个别人不如法,但这不能代表整个僧团,佛教历史上出家人的贡献最大,而且,诸多高僧大德也是以出家相来示现成就的。
在这里,寂天菩萨谦虚地说自己是凡夫人,未得一地菩萨果位,但通过他的传记及高僧大德们的评价,我们完全明白他是登地菩萨,这是印藏大德公认的。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因就是提醒后学者:未得一地之前,千万不要生起傲慢心,觉得自己不用发愿了、不用出家了,什么都很随便。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寂天菩萨以谦虚的语气说,我没有得一地菩萨之前,愿蒙受本尊文殊菩萨的加持[38],恒常能回忆宿命,生生世世出家为僧。
我们也应当效仿寂天菩萨,未得圣者果位之前,祈祷本尊形影不离地加持自己。否则,末法时代的违缘这么大、环境这么恶劣,我们就像一个迷失方向的孤儿,根本没办法找到方向,修行不可能圆满成功。因此,我们修行人不能离开本尊的呵护、加持。
同时,愿我生生世世能回忆宿世。从有些传记也看得出来,很多大德都能回忆几百世,这种现象非常多,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能记起自己前世是什么,后来又变成人,再变成牦牛……对轮回很容易产生出离心,对行持善法也不会忘失,很多方面都能增加信心。所以,诸佛菩萨的发愿文中,经常有能回忆前世这一条。
不仅是我们佛教,世间上有些人也能回忆前世,而且不止是一世两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莱恩·魏斯博士,有次为了解除一个女病人的痛苦,用催眠法给她治疗,结果没想到令她忆起了轮回中好多世,博士对此很感兴趣,后来专门研究轮回学说。这个病人在催眠状态下看到了自己的86次轮回,时间跨度有四五千年,地域跨度可以说是全球各地,有美国、德国、埃及、俄国、西班牙、日本等等。她说自己在地球上做了86次的人,但不管哪一世来到人间,都非常痛苦,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她做过什么呢?在古老的石器时代,做过一个在岩洞里居住的野人;在古埃及时代,做过一个女奴;在西班牙殖民王朝,做过一个妓女……统统都是很悲惨的经历。(其实轮回真的很漫长,我有时候想:“现在有神通的人认定活佛,这个寺院的活佛非要呆在这个寺院,一世又一世地被认定。但实际上,他的转世不一定只在这个小小的圈子里,很可能在生死过程中,他这一辈子是东方人,下一辈子是西方人。”)她比较不错的一世是最近一次,她在二战时期当德国法西斯的一名飞行员,但后来也不幸被飞机轰炸给炸死了。
佛教的高僧大德,比如无垢光尊者、达那他、乔美仁波切,都可以回忆自己的很多世。而我们有些人只能记起昨前天,有些连昨天也记不清楚,但若有了宿命通,便可增加对佛法的信心,对轮回的出离心很容易生得起来。
还有,我们应该发愿生生世世都出家,若有出家的机会,自己要生起欢喜心,有生之年不要想还俗。其实,世间最可贵的就是出家。《赞僧赋》中说:“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黄金白玉只是一堆石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处,但若一生以出家身份度过,这是轮回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因此,我们恒时都应该发这样的愿。
我也讲过法王的一个前世——根桑曲札仁波切,他在圆寂前,边拭擦钵盂,边念《普贤行愿品》的一个偈颂:“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之后便安详涅槃了。以前上师如意宝去世界各地朝山拜佛,也经常念诵这个偈子。所以,我们在生生世世中,应该发愿一方面能回忆自己的前世,另一方面也要以出家身份利益众生。
愿吾菲饮食,维生充体能!
世世愿恒得,圆满寂静处!
愿我成为清净的修行人,生活上知足少欲。贪欲大的人会特别苦恼,对住处要求也高,穿着也要有档次,饮食也要非常计较。但真正的修行人会一切随缘,只要保证最基本的温饱就可以了。
甚至个别大成就者特意发愿,让自己坚持艰难的苦行。《开启修心门扉》中说,单巴桑吉有一个弟子名叫根噶,他在上师前祈求获得五种悉地:“愿我不要有好的住处,愿我不要有好的饮食……[39]”然而现在很多人每时每刻发愿:“我一定要买很好的车子、很好的房子,但愿我发财!”天天都抱着佛像——“请早点赐予我黄金,早点让我发财!”其实这与大乘教义背道而驰。你财富非常多的话,苦恼也会水涨船高,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因此,修行人应当仅以粗茶淡饭来补充体能、维持生命。
看一看汉地的《高僧传》,许多大成就者都是住茅棚;翻开藏地大德们的传记,包括无垢光尊者、米拉日巴在内,也以菲薄的饮食维生。大成就者对生活没有特别要求,不像现在人一样,光是吃饱穿暖还不够,一定要有高档次的追求,否则,在人前面子无光。我听说很多同学稍微有点条件,一开口就是:“你买房子没有?买轿车没有?有没有什么存款?”缺乏修行境界的人,倘若软囊羞涩,就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为了争面子,也要挖空心思地发财。
我以前去我们寺院时,就跟他们说过:“修行人的房子能遮风避雨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想超过别人的房子。”很多人在不同的范围内,进行着不同的竞争,但这些竞争大多毫无实义。欲界众生没有吃的不行,没有喝的不行,但吃喝的东西能维持生命就够了,除此之外的互相攀比——“他买了三层楼,我一定要买四层”,真的没有任何必要。不但大城市有这种现象,我们山上有些修行人,也是最初在草皮房上比赛,然后在板皮房上比赛,现在又在水泥房上比赛。这样的比赛不是很好,有本事的话,你应该比信心、出离心、大悲心,看到底是谁更厉害。至于自己的生活条件,则应该像高僧大德那样,闲适恬淡就好,不要过分地希求。
同时,愿我们生生世世住在寂静处,远离分别妄念的散乱、城市的愦闹。嘈杂喧闹的环境对修行必定有影响,毕竟我们是凡夫人,不可能不受外境的干扰。《札嘎山法》中有一个教证说:“三世诸佛所赞叹,为何不住寂静山?”我们修行人理应选择寂静山作为住处,虽然大城市里不一定有“寂静山”,但只要摆脱环境的束缚,把很多散乱的因尽量抛开,清净地过一个修行生活,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然,假如你有机会前往寂静地,这个功德非常大。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若想到寂静地方去修行,向那个方向仅迈七步,其功德之大也胜过恒河沙劫中供养十方诸佛。”所以有些人来到学院后,虽然没有出成家,被家人追过来,硬塞在出租车里带走了,但这个功德不会空耗。因为你从家里来到学院,肯定不止迈了七步。
了解哪些是功德、哪些是过失,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明白功过之间的差别后,对功德会不遗余力地追求,对过患会尽心尽力地遮止。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明智,不要迷迷糊糊、懵懵懂懂,过一天算一天。现在很多人每天处于迷茫的状态中,生活没有方向,来世没有着落,不知道是被世间的美酒迷醉了,还是被无明愚痴蒙蔽了。我们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变成这样,在短暂而难得的人生中,理当选择以行持佛法的方式度过!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