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2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

 

  昨天讲到,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人,谁跟他结缘,都将获得众多利益。这种人,也就是所谓的“菩萨”。

  然而,菩萨在哪儿呢?我们根本不知道。也许屠夫、妓女中就有,为了度化不同众生,菩萨善巧示现,也是正常的。在我译的《密宗大成就者奇传》[39]中,有些大成就者,他们虽然身份卑微,但却让与之结缘的人,都种下了解脱种子。可见,菩萨是有种种示现的。

  也许在我们看来,一个烦恼重、行为不如法的人,却是菩萨的化现。因此,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人,因为他是否具有菩提心,你测度不了。世尊云:“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十住毗婆沙论》亦云:“佛言与我等,乃能量众生,若佛如是说,谁能筹量人。”佛陀说:只有佛陀以及与佛相等的人,才能测度他人。如果佛陀这样说了,谁又敢说自己可以筹量他人?该论又云:“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如果从他人外相衡量其内心,从而产生轻慢之心,其结果,只有毁坏自身及善根,命终后堕入恶趣。

  有些人擅长说人过失,吃一顿饭,也能说很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但我如何如何……”,除了自己,谁都不行。其实,不说轻毁上师、道友,就是诋毁其他的人,直接间接都有过失。当然,自己的修证不好,见什么都会觉得不如法;反之,自己的修证好,能观清净心,那见谁都是好人,见什么也都如法。

  因此,观清净心很重要。虽然你不知道菩萨在哪儿,但对自己有过饶益的,就应该懂得感恩。尤其是,对令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本尊、上师或者善友,都要作真佛想。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的基础,如果是本尊让你生起了菩提心,那在所有本尊当中,这位本尊的恩德最大;如果是上师为你宣讲,并加持你生起菩提心,那这位上师的恩德最大;如果是因为道友的引导,让你生起了菩提心,那他的恩德也最大。总之,就像阿底峡尊者听到金洲上师名号时合掌顶戴一样,你依靠谁生起了菩提心,就应该对他心怀最深刻的感恩。对你而言,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就是真佛。

  ◎ 用菩提心判断道相真假

  既然菩提心如此重要,自然也就成了判断道相的标准。

  假使有人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实相之义,获得了神通三摩地,面见了本尊……无论出现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如果从那时起,依靠它使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无有退转,日益增上,那就可以断定,这些道相是真正的功德。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40]中说,正修、盲修的差别,可以从断证是否增上来判断:如果所断的烦恼减少,所证的信心、菩提心增上,那么道相是真的,你也在正修;但如果就像过滤茶叶一样,相续中留下的是糟粕,功德精华漏尽,那道相就是假的,你也是在盲修,其中的关联,就如从“有烟”推出“有火”一样。

  这是很好的判断方法。常有人说:“我梦到什么、见到什么……”但这种话多数是吹牛,未见言见,是妄语。即使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境界,真假也不必问上师,就用它判断:如果你从此对因果、对上师的信心增上,对众生的大悲菩提心增上不退,那就是真道相;倘若依靠这些,反而使慈悲心、菩提心日渐减退,那么这些表面的道相,无疑全部是魔障或邪道,即使你天天见“本尊”,也不是本尊,而是魔众的显现。

  魔众确实能显现这些。《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云:“魔于修善者,常伺求其便,欲起诸难事,破坏彼善法。”意思是说,魔众对于修行善法的人,特别是修得不错的,常常会找出他的弱点,趁机制造种种违缘,扰乱并破坏他的善根。

  当然,行善的人要断烦恼,也是在与魔王争斗,而其中最有力量的是两种人,如《大悲经》云:“有二种人共魔波旬极大战诤。何者为二?一者至心为说,二者专心勤听。”因此,讲闻佛法,尤其是讲闻甚深教法时,魔王波旬特别不高兴,他会想法入于听法者的心,让他打瞌睡、生分别、对说法者生邪见,甚至在讲者、闻者之间挑起事端,破坏彼此的关系。这些道理,讲《般若摄颂》时讲过不少。

  因此,当道友与道友、法师与弟子间出现矛盾时,一定要警惕,这很可能是魔王波旬的力量所致,这是他的常用伎俩。当然,他也会显现“本尊”相,或者让你入定,让你见到什么,进而催生你的傲慢,使你渐渐退失善心。尤其是,当你无论见了什么境相以后,慈悲菩提心退失的话,那就不必问别人了,肯定是着魔了。

  那有没有更高级的检测手段呢?到目前为止,我只能说:这种方式依然是最有效的。

  ◎ 何时方可摄受眷属

  当一个人生起无伪实相的证悟时,对上师三宝,一定会有虔诚的信心与清净心;对六道众生,也会自然生起不共的慈心与悲心,而且随着境界的增上,信心、慈悲心会越来越强烈。

  要知道,这种由证悟引发的慈悲心,是“忍不住”的。因为,慈悲与空性是一味的,有慈悲,就会有空性;有空性证悟,也自然会引生大慈悲,而有了大慈悲,自然会摄受眷属。

  无等塔波仁波切曾问至尊米拉日巴:“我什么时候才能摄受眷属?”

  尊者答言:“一旦你已现见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切怀疑,那时你对老父我会生起不共的真佛之想,对众生也会生起无伪的慈悲心,那时你便可以摄受眷属了。”

  后来有很多大德,就用这个标准衡量自己。在信心方面,对上师是真实佛陀,生起定解;在心性方面,对心的本来面目——觉空无二的本体,已经现前,无法言说但又非常明了;在生起上述境界的同时,对六道众生的悲心也非常强烈,并且远离了世间八法之心,当具足这些功德以后,摄受弟子也就有了意义。

  否则,自相续连基本的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即使“摄受”成千上万个弟子,也不过是个普通聚会而已。这种“聚会”哪里都有,但做“上师”的,却无法给予弟子真实利益。

  而要让弟子获得真实利益,最根本的,就是上师本人要有“视师如佛”的信心。前辈大德的广大事业,其实都与这一不共信心有关。而这种信心,从外相上是可以推断的。

  是什么外相呢?记得以前有一个小喇嘛,老道友可能会有印象,当时演“释迦牟尼佛”那个节目时,他扮演小太子。有一次课上,上师如意宝对他说:“听说你很能背诵,不过,在我圆寂以后,当你想起我时,会不会热泪盈眶呢?如果会的话,那时你就可以讲法了。”

  当时我就在旁边,上师的话,虽然是对小喇嘛说的,但我还是觉得是对我们(在上师法座旁围坐着很多法师)讲的,于是就记了下来。

  “当想起上师时热泪盈眶”——这种信心,这种外相,我想,这不仅对当时的塔波尊者、对当时的我们适用,对在座的各位也一定适用。因此,如果你想摄受弟子,就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自己。

  有些道友来学院四个月以后,马上剃度,一剃度就问:“现在我可不可以下去摄受弟子?”好像没有头发,就能摄受弟子了。其实要看功德,如果具足上述功德,那也可以,第二天就下山,到城市去摄受很多很多弟子……

  否则的话,还是好好闻思吧。

  ◎ 在闻思的基础上修行

  闻思是修行的基础。一个修行人,如果能以慈悲、菩提心为本,守护清净戒律,同时将闻思修不脱离而行持,这是最稳妥的。如果只顾闻思、不重视修行,或者只在意修行、不重视闻思,就会有失偏颇。也许,个人喜好上是有差别,但对大多数人而言,闻思修兼顾是很重要的。

  萨迦班智达云:“无闻之修行,如断臂攀岩。”没有闻法的修行,就像失去手臂的人攀爬山岩一样,根本不可能。攀岩要用手抓着上去,没有手,是做不到的。同样,没有闻思是修不起来的,所以,一定要先以闻思断除增益。

  所谓“断除增益”,并不是要对一切所知法都了如指掌,这个没有必要,也做不到,千经万论浩如烟海,一辈子也学不完。因此,你要做的,是对你要修的正法断除增益,也就是说,对这一修法的初、中、后,都要一清二楚。

  我总结一下:首先,你所修的法,应该是能断除轮回之根的正法;其次,将上师为你指点的、对你最重要的那个法,作为重点;最后,通过闻思,了知这个修法的加行怎么修、正行怎么修、后行怎么修,断除一切增益,以最正确的方式掌握它。之后,一心一意地修持。

  《大乘智印经》中说:“十方世界诸众生,闻已思惟正修作,摧伏一切烦恼热,如饮甘露心清凉。”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在他的修行之路上,都是先听闻法要、然后思维、最后修行,并依此摧伏相续中的一切烦恼酷热,如同饮用甘露一般,内心清凉无比。以前有一个英国人,他说他很喜欢这个教证,我问他:“你为什么喜欢?”他回答:“因为在这里面,整个修行次第都有了。”我想,他确实把握了要点。

  对一个学佛的人而言,不说修行,就是闻思,前后也有很多不同。闻思以后,很多道友生起了正信,这种正信是智慧,所以不易退转。但没有闻思之前,人会比较感性,信心是有,不过有点冲动,见一个上师就磕头,“啪啪啪”,一直磕到流血为止。但两天一过,态度就急转直下。这样不好,不庄严。

  因此,一定要长期闻思、长期修行,闻思修不脱离,这样才会有真实的利益。

  ◎ 归纳精华要义而修

  从前,阿底峡尊者住在尼塘时,祥纳穹敦巴、炯敦巴、哈仓敦巴三位格西,请尊者讲述正量的宗派——因明。

  作为印度东西方最著名的班智达,尊者当然通达因明,但是他说:“无论外道、内道,都有许多宗派,但其中的道理,全部是以分别念串连起来的,学这么多分别念没有多大必要。”

  因明辩论,本来是智者的行为,但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词句上分别多了,甚至从小到老一直辩论,也没有什么意义。以前就有学者指出:“某某县几座寺院的格西们,聚会辩论数日,而与此同时,无数生命也正在寺院外的屠宰场上遭杀戮,但无人制止,为什么?”这的确是个尖锐的问题。佛教中有“慈悲”的教义,但太注重分别词句的人,可能把这些就忽略了。

  当然,我不是说学因明没有意义。因明是断除邪见的利器,比如《释量论》,学了以后,直接就能对佛陀、佛法生起正信。所以,学因明是很重要的。但尊者不这样说,其侧重点是在修行,并非反对因明——听任何上师讲法都一样,懂得他的密意很重要。

  因此尊者说:“人生转瞬即逝,如今是归纳精华要义的时候。”

  祥纳穹敦巴问:“那么,该如何归纳精华要义呢?”

  尊者归纳了四点,教诲说:

  “一、对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

  二、为了他们而勤奋努力,积集二种资粮;

  三、将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众生,愿与一切有情同获圆满菩提;

  四、在作上述修行的同时,了知这一切的自性为空,显现之相如梦如幻。”

  这就是窍诀!阿底峡尊者是大人物,如果当时我们去拜见,除了求加持以外,请求赐予窍诀的话,也就是这四点。这四点就是精华要义。

  作为年轻人,学些因明、中观,断除增益是有必要的。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作好平时的念诵,修好加行,再行持一些善法,然后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我想,就这样度过一生,是很有意义的。

  尤其是,在所有善法当中,听法是非常大的善根。听法时,前后有念诵,中间是专注听闻,最后是回向,所以一堂课下来,当天就有意义了。就我个人而言,没课那天是轻松一点,但总有“空过”的感觉。有课就很充实,讲一堂课,再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就觉着今天是有意义的,活着也是有意义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归纳精华要义,并依之修行。否则,表面上了解、懂得、知晓得再多,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 一垫上如何修法

  昔日,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迎接他的是大译师仁亲桑波[41]。大译师的译作颇丰,在藏地也很有威望。当时见到阿底峡尊者时,大译师已是85岁,须发皆白,而阿底峡尊者是61岁。大译师的印度语很流利,所以让阿底峡尊者一见如故,特别欢喜,陌生感也消失了。

  来到大译师的寺院以后,阿底峡尊者问他:“您对诸如此类的正法,了知得如何?”之后,尊者对显宗、密宗里的种种法门逐一询问,结果译师似乎无所不知,一一对答如流。

  尊者十分喜悦地称赞道:“极为稀有!在藏地有像您这样的智者,我都不需要来了。”尊者感到意外,是因为请他的人是哭着哀求的:“现在藏地没有人懂佛法了,只有您去才能拯救佛教啊!”但现在他发现,眼前竟然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智者。

  尊者接着问道:“那么,在一垫上,该如何修行这一切法呢?”

  译师回答说:“应当遵照各个宗派所说来修持吧。”译师有个三层殿,上午,他去小乘殿修小乘法;中午,他到大乘显宗殿修大乘法;下午,他去最上面的密乘殿修密法。

  阿底峡尊者察看了他的修行环境以后,悲伤地说道:“译师您错了,看来我还是有必要来藏地。”

  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修这个、修那个,刚念了一百遍文殊心咒,“噢,观音菩萨还等着我,念观音心咒吧”;念完观音心咒,“噢,金刚萨埵会不会生气?修金刚萨埵吧”;修完金刚萨埵,“噢,还有释迦牟尼佛”……就这样,不会将显密所有本尊观为一体来修。

  甚至有些大德也是这样,虽然精通佛教的知见,但在修行时,还是对本尊有自相的执著,“我是不是得罪了某某本尊,还没来得及供他呢”。其实,这是把本尊视为凡夫,有这个过失。还有就是,一般人往往将各派教理分开理解,不懂得融入一体,更不懂得依窍诀而修。

  当时,也正是看到这种情况吧,尊者才说有必要来。译师问:“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修持呢?”

  尊者指点说:“应当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来修持。”

  比如修本尊仪轨,就在这个仪轨当中,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这些全都可以一起修,不用分开。这是非常关键的!就上师瑜伽来说,在这一个修法中,其实已摄集了所有本尊的根本修法。在噶当派就有这样的窍诀:不必单独修降伏仪轨,只要你祈祷上师,保持对上师的信心,八万四千魔众便无计可施。我们知道,每个魔都有自己的“命咒”,而这些咒的要害,在你观想上师或对上师生信心的状态中,都被摄住了。摄住以后,魔众是无法动摇的。

  所以,一个对上师有坚定信心的人,千万魔众也无法作害。这就是窍诀!不懂窍诀的人,修什么法都很难。

  ◎ 有了窍诀还必须实修

  可见,修法一定要有窍诀。在了知上师所传授的窍诀以后,总结出实修的要点,这样便可以修行了。

  当然,随后就应该实修,否则也无济于事。如米拉日巴尊者说过:“一个饥饿的人,仅仅听到食物还不够,必须要食用。同样,仅仅了知正法没有利益,必须要进行实修。”

  《月灯三昧经》亦云:“我今为汝无量说,汝于此法若不行,如人虽持良妙药,于自身病不能治。”佛陀说,我已经为你们再再宣讲了这些道理,但是,如果你们不修的话,也无法解脱。就像一个人虽然手持良药,但不服用的话,也治不好自己的病一样。

  因此,仅仅听了法、仅仅思维了法是不够的,一定要修。修和不修完全两回事。比如菩提心,理论上谁都听过,也都会讲,但修过的人很不一样,他不仅相续调柔,而且会去帮助众生。没修过的人,说得再漂亮也行持不了,行持的话,遇到一点点违缘就退了。

  所以,一定要实修。

  ◎ 修行好坏的标志

  那么,修行好坏的标志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对治烦恼和我执,因此米拉日巴尊者说:“世人常言‘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

  世间人喜欢看气色,如果是红光满面,大家都会觉得他肯定吃得不错;如果脸色不好,听法时眼睛都睁不开,那肯定吃得不好——你们有些人脸色太好了,是不是在悄悄吃肉?(众笑)

  前段时间,学院成立了一个“素食学会”,在喇嘛这边提倡吃素。听说学会很庞大,二十多人。二十多人一起,挨家挨户地问:“你吃不吃素?”“你到底吃不吃素?”……

  有个人说:“你们的行为很感人,我很佩服,也不得不吃素,不然不好意思。但你们这个‘运动’,还是非常可怕的。”(众笑)

  不过,最近喇嘛吃荤的确实少了,这样就好。我不是经常对你们强调嘛,你们是来藏地学法的,不要来学“吃肉”的。对藏地的大德,我也呼吁过,希望他们去汉地弘法时,还是应该鼓励素食精神。

  11月25号是“国际素食日”,之前我就跟他们说:“素食学会要成立的话,那天的缘起就很好。”我希望他们的“运动”越来越轰轰烈烈。不过,我们“金刚降魔洲”不需要这种“运动”,大家一直吃素,都很配合。其实,吃素确实很好,从大家的脸色上也看得出来。(众笑)

  回到尊者的教言上来。尊者说,修行好不好,要看他是否能对治我执和烦恼。这就是修行好坏的标志!就像看脸色一样,脸色不好,那吃得就不好。同样,我执重、烦恼重的人,修行肯定不好。这是装不了的,就算你能跟“本尊”像人与人一样交谈,那也肯定不是本尊。

  ◎ 法与非法的界限

  博朵瓦格西曾经请问仲敦巴格西:“法与非法之界限是什么?”

  仲敦巴告诉他说:

  “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能对治烦恼的,就是正法;不能对治烦恼的,就是非法。

  “不随世间则为法,随顺世间为非法。”如果每天扶亲灭敌,跟世间人一起搞经济,这样随顺他们,肯定是非法;如果不随顺这些,自己认认真真地修行,则是正法。

  “符合经论则为法,不符经论为非法。”如果所作所为,都符合三藏十二部的教义,这是正法;而如果不符合,那说得再好听,也是非法。

  “结果为善是正法,结果为恶即非法。”如果事情的结果对众生有利,这是正法;反之,则是非法。

  ◎ 三种见修行同一暖相

  ● 三种见

  阿阇黎吉公说过:“诚信因果不虚,是下根者的正见;证悟内外诸法现空、觉空双运,是中根者的正见;证悟所见、能见、所证智慧三者无二无别,即是上根者的正见。”

  在见解方面,根据根基,有上中下三种:

  下根者:诚信因果不虚,也承许前世后世存在。一般来讲,这是人天或小乘行人必须具有的见解,但遗憾的是,不说世间人,甚至一些佛教徒对此也是心存疑惑。

  中根者:证悟一切诸法都是现空无二。

  上根者:远离一切执著,能见、所见以及所证智慧全部融入一体。

  ● 三种修

  “安住于一缘等持,是下根者的正修;安住于四种双运等持中,是中根者的正修;无有能修、所修、感受三者并于无缘中安住,即是上根者的正修。”

  修也分三种:

  下根者:安住一缘,其他什么都不执著。有些人能安住好长时间,一天不吃不喝都可以,就这么一直坐着,旁边的房子垮了也不理不睬……但光是这么坐着,也不一定有用。这是下根者的正修。

  中根者:安住于现空、乐空、明空、觉空无二,四种双运的境界当中。

  上根者:无有能修、所修及感受,就像《禅定休息》所描述的,真正入于本来法界的心性光明之中,这是上根者的正修。

  ● 三种行

  “取舍因果如护眼珠,是下根者的正行(真实行为);以诸法如梦如幻的境界而行持,为中根之正行;无有一切所行者,即是上根者的正行。”

  行也有三种:

  下根者:就像保护眼珠一样取舍因果,一切威仪都很谨慎,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外在行为上也的确应该如此。

  中根者:没有任何实执,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行持。

  上根者:就像大圆满中讲的,远离了一切能行、所行,这是上根者的正行。

  ● 同一种暖相

  “我执、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是上、中、下三种根基者的真实暖相。”

  暖相,在这里泛指成就相。很多人喜欢看成就相,“看有没有发光?”“是不是彩虹?”“这是什么声音?”……但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对修行人而言,这些有也可、无也可。

  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看烦恼是否减少了。如果以前你的脾气很大,别人说一句就会“爆炸”,但现在通过修行,我执、烦恼确实减少了,诽谤你也跟诽谤石头一样,毫无感觉,那这就是一种成就相。虽然这个不像“光”,能拍下来,但你心里要知道,这确实是成就相。看别人也是一样,不论上、中、下哪种根基,这是共同的成就相。

  这个道理,不单单吉公仁波切这样说,无等塔波仁波切的《圣道如意宝》、上师如意宝的很多教言,说的也都与此完全相同。所以,修行人应该时时这样观察自己。

  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大乘佛教的加持,以及长期串习的力量,有些以前非常自私的人,后来也变了:财富、名声、身体,都能放下了;别人说也好、打也好,都无所谓;在他心里,唯一关注的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其实这就是成就相。这种相,别人不一定看得到,但对修行人来说,这的确是很大的进步。

  这个窍诀很关键,在漫长的修行道路上,希望大家牢记!

  ◎ 选择一生修持的法要

  在我们听闻的法要中,像《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窍诀宝藏论》等,这些论典都有很多窍诀,每天翻几篇看看,一定很有加持。当然,你也可以选一两个最珍贵的法,就像修本尊一样,作为你一生修持的法要,不论到哪儿,终生不离。

  就拿念诵来说,有些人在喇荣,就念喇荣的课诵,但一到别的地方就改了。这样换来换去的,没有定准,修法是不会有什么真实成就的。所以,不论我们念什么、修什么,应该长久地坚持下去。我本人而言,二十年前念的经,现在还在念,以后也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为已经定了;二十年前看的书,现在还在看;二十年前主修的本尊,现在也还在修。我不是在炫耀什么,既然你们来我面前听法,我就说些我的做法,以供大家借鉴、参考。我的确是这样想的,短暂的这个人生,换来换去的,学不到什么东西。

  全知龙钦巴尊者说:“所知犹如空中星,所学知识无止境,今求法身精华义,必至无变之坚地。”所知就像空中的繁星,而知识也是永无止境,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寻求像“大圆满”这样的精华要义,一直到达无有迁变的解脱坚地——普贤王如来之果位。

  ◎ 闻思修不相脱离

  对闻思修的整个过程,单巴桑吉尊者有一些非常恰当的比喻:

  “寻求上师之教授时,应如母鹞寻觅食物一般。”鹞鹰比鹰鹫小一点,它在捕捉小鸟时,没捉到之前,会一直不停地飞来飞去。不过,中间它会上下扑扇着翅膀,左右观察。以前,我们放牦牛时看到了,就说那是它在“打卦”。打好卦以后,它就飞向目标。同样的,在寻求上师教言时,我们首先应该寻找并观察上师,而一旦找到了,就不能随便跑了,应当如理依止,听受教言。

  “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般。”野兽听闻到琵琶的声音,就会驻足不动,呆呆地听着。闻法也是一样,一定要专心听受,而且要听受圆满。但有些人恰恰相反,一上来不观察,随便找个地方听;听的时候又断传承,这里跑、那里跑……是不是把比喻弄颠倒了?

  “修行时,要像哑人品味一样。”不管修出离心,还是修空性,对于所修的道理,你自己一定要完全通达,要品尝到它的味道。

  “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北方人剪羊毛,是一根都不会剩的。思维也是这样,要一字一义都不漏地分析每一个道理。

  “得果时,要像云散日出一般。”云散去以后,太阳就完全显露出来,它的光芒会无可阻挡地照耀一切。得果时也是一样,离开一切障碍,显现一切功德。

  大家要好好品味这些比喻,然后,务必做到闻思修不相脱离。如无等塔波仁波切说:“闻思修行互不错乱、齐头并进,就是无误的要诀。”我觉得,每天既有闻思,又有修行,就这样修一辈子,就是很好的修行人。否则,听了一部论就去修,然后修了一阵又停了,最后不闻不修,成了世俗人,这样不好。但这样的人,在我的心目中,起码能数出“无数”个。当然,修行好、有成就的,也有“无数”个。这样分析,应该很公正、客观吧?

  ◎ 菩提心是正法精髓

  总之,我们要明确:闻思修的结果,是必须达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执烦恼日渐薄弱的目的。

  “发菩提心”这一引导,是一切正法的精髓、一切圣道的精义,是有则必足、无则不可之法。也就是说,在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醍醐要义就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哪怕是一刹那,功德都不可思议。

  《佛说诸法勇王经》云:“既发菩提心,所得福德聚,欲称其少分,不可得计量。”意思是说,因发菩提心而获得的福德聚,仅仅是它的极少分,也是无法衡量的。亦有经云:“若发菩提心,若有其形象,大海虚空界,此等也不容。”

  因此,对于上述发菩提心的道理,我们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地了解,而应该诚心诚意地修持,这一点是相当相当重要的!

  下面是这一品的总结偈:

  虽发胜心然却未生起,虽学六度然却具私欲,

  我与如我愚痴众有情,修成胜菩提心祈加持。

  华智仁波切自谦道:虽已发了殊胜菩提心,但因为烦恼、业障的遮蔽阻挡,相续中还没有生起;虽已学习了布施等六度之理,但因为行持无力,内心还是存在着私欲。所以,愿我及像我一样的愚痴众生,都能修成殊胜的菩提心,祈祷十方诸佛菩萨、所有传承上师、空行护法等常常垂念,并赐予加持与护佑。

  我们也一定要祈求圣者的加持与提携,以使自己在认识并忏悔过错的同时,自在地修持殊胜的菩提心!

  【诸道之根本——发大乘殊胜菩提心之引导终】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