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二十五课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2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二十五课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前面已经讲了,对于现空无二的甘露妙法,除佛陀以外,连声闻缘觉也无法了知其真实意义,更不用说外道等其他宗教了。

  那么,颂词中所说的“无量因”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无量功德之根本。也就是说,现空双运或中观唯识所抉择的胜义谛和名言谛的道理,即为无量功德之因。此处所说的无量因,一般指名言量,即以观现世量根本无法揣测如海功德之根本。

  如何不可揣测呢?暂且不说其他功德,仅仅是如来的一束光芒、一个毛孔,从时间方面,即使在多少万年中也不能衡量;从方向来讲,无数世界以外尚且不能寻得尽头。以前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想看一看释迦牟尼佛肉髻光端的尽头,于是以神通追随此光到了无数世界,却仍未见到,而此时目犍连的神变已经用尽,只有依靠其他佛陀方能返回。就像有些人出去的时候有钱,回来的时候只能依靠其他人帮忙才能回来一样……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佛陀所具足的无论光芒还是功德,全部与法界平等而趋入的缘故。为什么佛陀能安住在如是不可估量的法界功德当中呢?其原因是,佛陀在因位时已经通达了符合法界、现空双运的中观正理。在座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若能真正通达唯识中观所抉择的意义,将来也会出现与佛陀一模一样的功德,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譬如,从一个角度来说,佛陀之所以在轮回未空之前均安住于此度化众生,而声闻缘觉无法做到,其原因就是,佛陀已经完全通达轮回涅槃无二无别有寂等性这一智慧波罗蜜多。

  有一个人在校对法本的过程中,认为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等全部是般若波罗蜜多,也即布施般若波罗蜜多、持戒般若波罗蜜多……全部加上一个“般若”,这样实际是不合理的。所以自己水平不够的时候,往往会将本来正确的全部改错了……

  此处将佛陀证悟的境界以月光来比喻,因为月光可以给所有人带来一种清凉和快乐,如同月光般可以断除轮回烦恼酷热的清净二无我自性之真实空性,怙主佛陀在昔日已经完全享用,而声闻缘觉并未通达。当然,《般若经》中也提到,即使声闻缘觉也必须证悟般若波罗蜜多,但从大乘不共角度来讲,唯有佛菩萨才能完全领悟二谛真实本体之甘露。

  佛陀究竟证悟这一境界以后,已经在印度金刚座显示成佛,对五比丘初转法轮,随后也在不断转法轮,度化无量众生。因此,依靠通达二谛这一因而具足殊胜智慧与大悲之微尘积聚的身体,是已经远离烦恼障和所知障之蕴,成为一切有情之至尊,乃至轮回未空前一直住世。

  在这里,“微尘”和“蕴”只是一种比喻。比如我们的身体由骨肉等各种不净物组成,而佛陀除慈悲和智慧以外是没有的,他的智慧和大悲心,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也无法相比的。就像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所说:真正了知解脱道者唯一是佛陀。佛陀是最慈悲的,他在无量时空、无量方所中恒常帮助众生,世间任何人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说,佛陀完全是一种智慧和大悲心积聚的身体。

  《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专门讲到了三种大——大心、大智、大断。如云:“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大断”,就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大智”,即证悟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大心”,具有遍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唯一佛陀具足这三大功德。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自然觉悟的佛果,也即证悟一切万法的真相、断除自相续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于自相续中具足遍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从凡夫角度来讲,所谓的悲心只能遍于自己的家人,家人稍微生病就“呜呜呜……”开始哭起来;与自己关系不太好的人生病,就“哈哈哈……”开始笑起来了,这种悲心,连豺狼老虎都有。

  我们在学习《澄清宝珠论》时讲过,依靠金刚喻定才能断除的障碍——无明习气地、得地菩萨为度化众生去往轮回的无漏业,以及依靠意识的身体前往各个刹土的意之自性身、不可思议死堕等,到了佛地时已经全部断除。这时,获得远离生灭、常无常、有无等一切边的时方等性智慧身。正因为佛陀具足如是圆满善妙之功德,我们应对其经常皈依、供养或观想;从世俗角度来讲,在这个世界上,相续中除利益众生以外根本无有自我之心的人,除了佛陀以外根本找不到。

  听说藏地的有些学校对科学家比较崇拜,他们说:佛陀非常了不起,就像科学家一样。这种说法不太好,为什么呢?如果佛陀像科学家一样,那就特别可怜了!因为这些科学家有家庭、有痛苦,很多科学家,像爱因斯坦在最后死亡的时候特别悲惨,特别可怜。如果佛陀也是这样的话,实在不太合理。当然,世间人崇拜科学是可以理解的,但真正了知佛陀的功德以后,任何科学家和文学家,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如果有人想:为什么将远离一切戏论之正道称为“甘露”呢?我们对佛陀的教法经常用甘露来代替,比如“甘露妙法”、“甘露滴”……,佛陀获得正觉果位时也是说:我已获得如甘露般的境界。实际上,由于可以永远断除众生生死轮回的痛苦,从中获得救护,不具足贪嗔痴、自私自利等任何染污杂质,完全纯净,因此才称之为“纯甘露”。

  有些人认为:“未享无量因”这一句放在“此真纯甘露”偈颂的前面,难道不是更妥当吗?

  我们可能也会想:声闻缘觉不能享用具足无量功德之因的甘露妙法,如果这样翻译可能会更好吧?以前经常与麦彭仁波切辩论的罗丹喇嘛,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对此麦尊回答说:以前的翻译家,尤其像印度的天王菩提、藏地的智慧军等大译师和大班智达,全部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他们再三酌商确定下来的词句,依靠我们的分别念来说其翻译的过失,实在不合理。

  因此麦彭仁波切说:前代的诸位大译师、大智者均是佛菩萨化现而具智慧眼的补特伽罗,正因为依靠此等句子的顺序也可以突出特定的一些内容,方才如此翻译。前文也已经讲过:包括世间的大自在天、梵天等也不能享用此无量的因,唯一具有清净智慧的佛陀才可以享用此纯净甘露,正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诸大译师们才如此翻译。

  以时间为例,正如经中所说:轮回未空,我不涅槃。佛陀乃至世间流转期间一直住世,而声闻、缘觉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具有如此大差别的原因,正是由于声闻缘觉不具备证悟有寂等性的智慧,而导致对轮回心怀恐惧、对寂灭存有喜意。再者,他们不能圆满证得佛陀的十八不共法,也是未能通达二谛双运之中观正理所造成的。所以,为了表达出这一内容,译师具有针对性的此种翻译包含了非常殊胜的意义。

  因此,大家在翻阅一些大译师们再三抉择所译出来的教言时,即使自己无法通达,也不能故意篡改。我很早翻译的《佛子行》,有些人把其中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全都改了,比如“离一切戏论”改成“离一切执著”,“远离有寂边”认为是“远离有无边”……这都是不合理的,大家也应该注意。

  在这里,对于颂词中“未尝无量因”和“此真纯甘露”的顺序所包含的意义,麦彭仁波切已经作出了解释。意思是说,甚至居于世间首位的诸声闻、缘觉也没有享受过此甘露,那么世间的梵天、自在天、遍入天等就更不言而喻了。

  “亦未尽…”中“尽”的意思,并不一定安立为赞颂这一含义,之所以加在此处,只是为了结合所表达的特定内容而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悲清净…”中的“悲”,是指佛陀对一切可怜众生具有大悲心,为此才将自己因地所证悟的境界全部指导给众生。由于这一大悲心所照见的远离一切翳垢,就是所谓的“清净”。依靠此大悲彻底清净之因所现前的果,就是如来。所以说,唯有佛尊才能享用二谛双运的这一甘露,其他的声闻缘觉或者世间的大智者,根本无法享用。

  实际上,诸位智者无论讲任何话,绝对不会与事势理相违。通过我们在这里讲考也可以看出来,有智慧的人哪怕只讲五分钟,他所说的内容既符合论的意义又符合自己的境界;而没有认真看书的话,在讲考的时候也可以听得出来。所以,智者与愚者完全不相同,智者无论讲任何话都不会与事势理相违背。

  因而,颂词中这句话,也是为了体现如来不可思议的清净智慧才如此宣说的。佛陀一方面具有清净智慧,一方面也具有清净悲心,假设只有悲心而不具足智慧,就根本没办法给众生指导解脱道,如同失去双臂的母亲只能看着儿子被水冲走一样;仅仅具有智慧而无悲心的话,不一定将自己证悟的境界开示给其他众生。正因为既有悲心也有智慧,佛陀将自己证得的甘露妙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众生。

  现在对于真正佛教所讲的内容,尤其有关爱心方面,不仅佛教徒,即使非佛教徒也是非常欢喜,原因是什么呢?佛陀所开示的与正理不相违的道理,虽然距今已经2500多年了,却仍在世间中闪闪发光并给众生带来不可思议的快乐。所以,除佛教徒以外,在非佛教徒的团体当中,也有无数人从研究的角度分析、从探索的角度寻找。尤其西方国家的很多人,让他皈依的话不一定愿意,可能会说:“我为什么皈依?”但是,他们对佛教的空性智慧、悲心等方面,始终认为是人类文学的一种精华,一直不断地去探索研究,有这种情况。

  为什么佛陀会这样呢?佛陀在因地时已经如理如实证悟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真理,以此作为前提或者因,只有他具有这种能力为他众宣说此正理,这一点以果因可以比量推断。

  因当中有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等很多种。所谓的果因,比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由于烟是火的果,以烟作为因,以此推知火存在。而佛陀已经如理如实对众生无误开示正道,这就是果,它的因是什么呢?因就是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这一真理。正因为已经通达了这一真理,才有能力为众生如理如实宣讲。比如在学院当中闻思了很长时间,已经对中观和唯识生起了一定的境界,这样必定可以为他人宣讲中观等道理,原因就是他通过学习已经获得了这一能力,这一点通过果因可以推断出来。

  然而,《中观庄严论》颂词的所有词句都是非常深奥的,普通凡夫人根本无法揣测或者通达她的究竟意义,所以麦彭仁波切说,若想对此甚深道理继续挖掘的话,恐怕文字太多,此处也就未作过多宣说。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