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目录
第一章 大乘广五蕴论
修行以五蕴为基础
说色蕴
色身转化的修行次序
佛说五蕴
《楞严经》所讲四大
四大所造色
眼耳鼻舌身
色声香味触
什么是无表色
受蕴和想蕴
关于行蕴
关于识蕴
色阴境界的憨山
说定
第二章 密宗有关的修行
五蕴 五行 五方佛
时轮金刚
重要的第六意识
拙火与成佛
四加行 密行 苦行
为什么要修气脉拙火
气脉打通的现象
拙火定 双修 火光定
道家气脉系统与密宗的区别
第三章 如何修法报化三身
从现象认识本体
三身的修法
四禅八定
什么是心一境性
初禅——离生喜乐
欲界的喜与乐
轻安境界的喜乐
二禅 三禅 四禅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
非想非非想处定
阿罗汉的灭尽定
四禅八定与四加行
红教六种中有
铁牛定禅师公案
凡夫定与顽空定
第四章 五蕴解脱修证次第
色阴解脱与楞严大定
色阴区宇
色阴解脱 超越劫浊
受阴解脱 超越见浊
受阴尽得意生身
想阴解脱 超越烦恼浊
含光默然
七处征心 八还辨见
行阴解脱 超越众生浊
行阴区宇前的想阴尽现象
行阴区宇的魔障
识阴解脱 超越命浊
识阴区宇前的行阴尽现象
从行阴到识阴
识阴尽的境界
五阴解脱的总结
附录
第一章 大乘广五蕴论
由包卓立发起的这门课,到现在为止,也讲了一、二十天了。现在该做结论了。但要做结论,首先要了解五蕴的道理,因此抽出安慧菩萨的《大乘广五蕴论》来讨论。
佛学经典有“经”有“论”,“论”是菩萨们引申、演绎佛的教法所作的著作。最初,世亲菩萨提出《大乘五蕴论》,安慧菩萨将它扩充,写了《大乘广五蕴论》,把五蕴的道理作了仔细的分析。
修行以五蕴为基础
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五蕴论,我们修行学佛,以及任何佛法以外的旁门左道,乃至魔道,一切的修持都离不开五蕴。根据佛法的归纳,生命就是一个五蕴。不管你是修持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还是小乘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都是以五蕴为基础。
在这里先为大家定义几个名词。五蕴就是五个范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六根是根据五蕴分析出来的,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与六根相对应的外在世界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应六尘,中间靠六识起分别作用。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一共十八,叫十八界。之所以叫“界”,是因为六根六识六尘各有它们自己的范围与界限。与眼相对的是色,与耳相对的是声,与鼻子相对的是香臭,与舌头相对的是味道,与身体相对应的是饱饥冷暖等,与识相对应的则是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它样各有各的界限。好比说,耳朵不能看色,鼻子不能听声。所以十八界也就是我们这个肉体生命与外在物质世界发生的作用。六根、六尘合在一起也叫十二根尘。 “蕴”是新译,梵名塞建陀,是积集的意思,有蕴藏、含藏在里面的意思。也有人翻译成五阴,是旧译,有盖住的意思。就好像说众生清净光明的佛性被盖住了,不是阳面,而是黑暗、无明这一面。两种翻译都对。浓缩归纳来讲,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作用都属于五蕴的范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谁都会念,谁都没有办法把五蕴空掉,所以说有般若极难。我们现在研究这个做功夫的课题,会把许多秘密揭穿!因为我们不注重佛教的形式,好像随便就把秘密都跟你们讲了,你们不要因此而不晓得珍重啊!你们没有多大的因缘和福报听到佛法,现在听了,要晓得回报给世界,发心把中、英文都整理出来。不能整理出来,罪过无边啊!这里严重告诉你们,不要轻易听过去。
说色蕴
我们先介绍色蕴。用现代的话来解释,色蕴是物质的、物理的,包括地水火风“四大”。所谓四大也就是四种大类的意思,地是坚固性的,水是温性的,火是热能,风就是气,是动性。两千多年前,科学还不发达,佛就简单的把色蕴归纳为四大。严格来讲,还应该加一个空大,一共是五大,但一般只提四大。
整个五大是属于物的方面,四大是物质的,空大已经接近物理的了。注意,我们可以看见的天空的那个空是有相的空,属于色法(色蕴),不是般若的空。我们身体的气、脉、血、热能,乃至拙火,都属于色蕴的范围。
讲到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一般人以为只有心是不生不灭的,其实物也是不生不灭的!心与物同等的功能!一般人把这一点都忽略了,或者根本就不清楚。诸佛菩萨也没有直接讲这一点,现在我直接明白的告诉你们,物的功能也非常伟大。
虽然物的功能很伟大,对修行来讲,注重的还是唯心的一面。但是,这样讲并不是说心与物是对立的,心与物其实是同一个根根,是一体两面,用中国的哲学观念来讲,就是心物一元。但是,世界上的凡夫都困在物这一面,跳不出来,都被物所左右,被物转动了。正如《圆觉经》上说的,“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第一步都是要解脱物理的困惑,进入心的那一面,然后再用心转物。
一般人修行打坐,不管是修持佛法,或者旁门左道,或者魔道,搞了半天,都是在那里玩弄色蕴的变化,没有什么了不起啊!连佛法的边都还没有摸到呢!比如你坐在那里盘腿打坐,不管你是修什么法门,是修显教还是密宗,乃至观想什么东西,反正你是四大这一堆东西堆在那里对不对?你说,我坐起来这里舒服那里舒服,今天有个好境界,很清净,明天境界不好,不清净,这都是在色蕴的范围。所有这些现象都只是说明色蕴在起变化,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佛法,那是你自己认识不清,自己乱加注解,自我陶醉。
一切凡夫之所以不能解脱,首先就是因为被色蕴困在那里。不要说佛法,要跳出三界外,就连你自己身体色蕴的三界你都跳不出来。比如说男女性冲动的问题,就与色蕴有关。不是说性冲动完全就是色蕴的关系,而是说色蕴很厉害,引动你的心理起作用。拿我们身体来讲,从脚到横膈膜这一段属于欲界,男女性关系都是从这里引动的;从横膈膜到眼睛属于色界;从眼睛到虚空则是无色界。
色身转化的修行次序
如何转化色身呢?密宗告诉你先修气,再修脉,第三步修明点与拙火。我们前面研究了那么多报告,都是在这个范围里打转。包卓立找来的那些美国人的资料,更是连拙火的影子都没有,他们把那些修气修脉的色蕴里发生的感受,当作是拙火,那是完全错误的。
身体四大很难转变,地大的转化最难,所以首先要修风大(修气),修安那般那;风大转化了以后,再转化水大(修脉),脉包括血管、所有的微细神经,甚至细胞及遗传基因;等风大和水大都转化了,才能引发热能,才开始转化火大,修拙火;等这三样都转化了以后,才能转化地大。地大转化了,才能转化色蕴的空大。所以这种转变是有一定的次序的,而要达到这种转变,达到最后的成就,需要修持各种功德、智慧和加持。
这个修行次序,道家讲得很明白,一般人弄不清楚,只是在那里胡闹。道家《诸家气法·元气论》第五十六卷说:
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从此延数万岁,名曰仙人。
第五十八卷说:
凡服气断谷者,一旬之时,精气弱微,顔色萎黄;二旬之时,动作瞑眩,肢节怅恨,大便苦难,小便赤黄,或时下痢,前刚后溏;三旬之时,身体消瘦,重难以行;(已前赢弱之候,是专气初胀所致,若以诸药,不至于此也)四旬之时,顔色渐悦,心独安康;五旬之时,五脏调和,精气内养;六旬之时,体复如故,机关调暢;七旬之时,心恶諠烦,志愿高翔;八旬之时,恬淡寂寞,信明术方;九旬之时,荣华润泽,声音洪彰;十旬之时,正气皆至,其效极昌,修之不止,年命延长。三年之后,瘢痕灭除,顔色有光。六年髓填,肠化为筋,预知存亡。经历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旁,脑实胁胼,不可复伤,号曰真人也。
一旬就是十天。修习服气断谷的人,开始很难,修习到一旬的时候,人的精气会变弱,面色萎黄。修习到二旬的时候,肢节都会难过,都会主硬;大便先是硬的,屙不出来,接著是稀稀水水的。到三旬的时候,身体会变瘦弱了,这是气开始变化所引起的。不要害怕,如果懂得用药物帮忙,就不至于这么严重了。到四旬的时候,面色慢慢好转,思想专一,心里头也没有什么杂念妄想了。如此继续修习,
到八旬的时候,智慧打开,喜欢寂静,即使在人世间很繁杂牡胤?也很清净了.到这个时候,各种方术都懂了,小神通也都有了,什么药治什么病也都知道了。到九旬,人就很漂亮了。等到十旬的时候,就能与宇宙之气相通、与天地正气合一了。
修到第六年的时候,气充满了,身体比婴儿还要婴儿;肠子里面很干净、变成筋了,不过肠子中间还有洞,还可以排泄。如果这时砍了他的头,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白浆。到达这个程度,自己可以预知生死了,不过要想跳出生死,则还需要继续修行。
这样保持戒律清净,修到第九年的时候,鬼神听你指挥,天人伺候左右。如果是男的,女天人、空行女就来了,你就不用讨姨太太了(众笑)。如果是女的,就有男性的天人来伺候你了。这时,气完全充实,不像你们几位练武功的,两胁还软软的,一抓就完了。最后,修道成功,到达真人境界。
这个服气断谷的经验,都属于色蕴的范围,是真实不虚的,一般人只把他当成是道家的经验,就忽略不注意了。
修行断谷期间,有时会讨厌吃东西,不必担心,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喝水,偶然也可以吃水果、或者一、二口东西,不过吃多了就会变成毒药、障碍修道了。
练气有时候会出汗、发痒、长疱、长脓,那是因为风碰到水,散开了,把身体里的湿气都逼了出来。用卦相来表示就是(风水)涣卦。反过来是(水风)井卦,表示身上水分太多了,气调不好,困在身体里面,会出毛病的。
修气的时候碰到火,就是(风火)家人卦,像包卓立最近鼻子红红的就是这种情况。反过来就是(火风)鼎卦,所以像丹田发热啊,都是很平常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那不是拙火。再好比说(风地)观卦,(地风)升卦,气由下面往上升,这只是从字面上简单解释一下,真讲起来内容很多。再比如(风山)渐卦,山就是背,这个卦相代表气在督脉慢慢上升,如果透不出去,说明背部有风,督脉有风赶不出去。反过来就是(山风)蠱卦生虫了,人会很不痛快,闷闷的。这是补充,现在还只是前奏,还没有讲到五蕴本身呢。
佛说五蕴
下面我们看《大乘广五蕴论》的第一段。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煖性。风轻动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注意啊,梵文的语法与中文相反,与英文一样,都是倒装句。按中文的语法应该写成“色蕴云何”才对。色蕴是什么呢?色蕴就是四大种,以及通过质量互变,由四大种所变化、所构成的“色”——物质与能量。这个色后面还有解释。
“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煖性。风轻动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四大种包括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里的“地界”,不是讲地方的界限,而是指“地大”的范围。“水界”是指液体的这个范围。“风界”是指风大的范围。地是属于固体的,具坚固性。水具有湿性,火具有煖性,风具有轻动性。四大各有其范围,各有各的特性和功能。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含藏了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比如这个录音机,是人造的化工产品,它有燃烧的功能,所以有火大的种性;温度高了,它可以变成软软的液体,所以它也有水大的种性。依次类推,它还有地大和风大的种性。即便是水果,像西瓜,也可以燃烧,也含有四大的种性。实际上,基因本身就具有地、水、火、风四大种性。
这个研究起来很细致很科学的,但科学最终一定要归纳到哲学的高度。所以当今世界的科学很需要与哲学再来一次会合,但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楞严经》所讲四大
关于四大,《楞严经》解释得最清楚了,以风为例,《楞严经》讲,“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也就是说,四大的本体、那个“性”本来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与有是分不开的。四大本来清净、自然清净,它充满法界,无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个量,取决于你智慧的大小,依赖那股业的力量,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物的功能很大,这是《楞严经》秘密的秘密,多少次讲《楞严经》我们都没有讲这些,因为一般人智慧不够,听不懂。他们研究《楞严经》,只注重七处征心,只知道在心性方面一功夫,弄不清楚物的这一面。
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什么叫作“应所知量”呢?比方说,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强,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说,你在那里叫:“哎呀,我的身体好痛啊!”旁边人叫你忍一下,轻点叫,那个旁边的人不晓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再比如说,小乘罗汉修到最高成就,可以证到空,可以解脱了。他认为那就是究竟,这是他的所知量,他只到达这个程度。菩萨境界的所知量就不同了,就超过这个了。真正到了大彻大悟、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戏论了,那个所知量又不同了。像你们现在听课,听同一个理论,同一句话,每个人理解的深浅也都不同,也是“应所知量”的不同。
“宁有方所”,意思是这并不是死板一定的。“循业发现”,各人的业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气派大的、智慧高的人了解得就多。
四大所造色
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造者。因义。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
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四大所造出来的这个东西,在地球上来说,就是这个物质世界,在我们人来说,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我们每个人的业报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这个色也不同。
“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那么对于我们人来讲,四大所造色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眼睛(眼根)、耳朵(耳根)、鼻子(鼻根)、舌头(舌根)、和身体(身根),以及眼睛所看的色、耳朵所听的声、鼻子所闻的香臭味、舌头所尝的味道、以及身体的感触。注意哦,嘴巴属于身根,不是舌根。色声香味触是我们可以感觉、可以知道的,但是还有一个无法表达的那个作用,叫无表色,关于这一点,下面还会讨论到。
地、水、火、风四大各有其界限和功能。各自独立,水与火不相融,风跟地不相融,《圆觉经》上说“四大性离”,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四大又可以混合在一起,造出我们这个人的身体,造出宇宙间的万物。这初听起来很奇怪、很奇妙,所以叫做不可思议。这个的后面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下面接著就解释了。
“造者。因义。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这里翻译的不是很高明,但是也已经很好了。他意思是说四大之所以能造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是因为“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三个因素。
所谓“最胜自在义”就是那个妙不可思议的、最高明的、最伟大的那个力量,是那个最初的第一因的功能。宗教家们无以名之,只好称这股力量为神、上帝、佛菩萨。对一般凡夫,也可以叫它“业力”。它可以自在的变化出所有的东西。
“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这个第一因的功能动了以后,还有一个作主的因素叫“主义”。比如一个刚死的人,虽然眼睛还没有冷却,因为眼睛(眼根)损坏,那个眼识也就起不了作用。我们活著的人眼睛能看,是因为眼根完好,眼识才有了别作用,所以说“眼根与眼识为主”。同样的道理,“身根与身识为主”,身体是由地水火风所组成的一团肉,人活著的时候,身识不起作用,身体就会有感觉,人死后,就失去触的感觉了。
什么是身识呢?比如说,你睡著了,蚊子叮你,你“啪”一声把它打死了,这时,你的意识不知道,是身识在起作用。再好比说,你们现在听课,专心一致,意识完全集中在老师这里,但是身子还有感觉,这种感觉并没有通过第六意识,这是身识。打坐的时候,身识也会起作用,有人认识不清楚,以为它是魔障、或者菩萨加被、或者特异功能,那都是错误的。
“增上义”就是增上缘、助缘,有帮助、另加的意思。好比说,一个人的眼睛漂亮而不近视,就是增上缘好,遗传就属于增上缘的范围。总之,以眼睛为例,眼睛能分别众多形形色色的作用,是那个眼根“最胜自在义”。“主义”的功能,不近视、漂亮是“增上义”的功能。这三个“义”合拢起来“是为根义”,才“造”出眼根的功能。
眼耳鼻舌身
广义的心与物包括范围很广,五蕴论把这个范围缩小,主要讨论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为了便于大家理解,首先向大家介绍佛学唯识学的一个名词净色根。净,就是干净到极点的意思,净色根就是色法的那个根根。我们很难找到另一个辞汇来解释它的意思。当年翻译这些经典的时候,玄奘法师带领千余人,费了吃奶的力气才找到这个辞。现代科学进步了,我们把生命不断的细分,发现基因可以决定我们的遗传,是生命的根本。等到将来,科学进一步发展,人类还可以找出比基因更细的那个生命的根根。目前来讲,你们可以暂且把基因假认为净色根,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你们要注意,密宗里讲的红白菩提也还不是净色根。
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我们的眼睛这个生理组织所对应的外在境界是色相,它的体性是“净色”。净色很难解释、很难形容,在古代,没有别的物质可以比喻,把它比喻为净醍醐,就好像把牛奶提炼所得到的那个牛奶精华一样。
因为有净色这个体性、这个功能,所以眼睛可以配合眼识看东西。你们可以勉强把眼之净色理解为眼神经,如果眼神经、或者组成眼神经的那个细胞坏了,眼识就生不起作用了,眼睛就不能看东西了。所以说,“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如果眼睛瞎了,眼根坏了,眼识还是存在的。这一点《楞严经》讲得很清楚,佛问阿难:眼睛瞎了的人能不能看见啊?阿难回答说:眼睛瞎了的人,眼是不会看的。佛回答说:你错了,瞎子也会看,只不过他看到的是黑洞洞的,那是眼识的作用,眼识还存在。依此类推,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样的。好比说,有人得一种病,吃东西一点味道都没有,这就说明他舌头上的净色有问题了。再比如说,年龄大又有病的人,身体的一部分净色死掉了,身体感觉就不会那灵敏了。
给你们讲这些,是因为这与你们打坐、做功夫很有关系,只有了解了这些,打坐中出现各种境界时,你才能晓得到底是那一部分出了毛病。很多人讲自己气脉动了,有这样那样的境界,其实那只是身识所起的作用,还不是真功夫、真般若。这里主要告诉你,做功夫时有些是生理、物理的变化,有些是心理变化。许多人打坐这些都不懂,都分不清楚,把假的当成真的,那就成了魔障、魔境界。《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有这层意思,只是讲得比较简略而已。
色声香味触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
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执受。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声者。如手击鼓等。
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者。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
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醋。咸。辛。苦。淡等。
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滑谓细软。涩谓粗强。重谓可称。轻谓反是。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如说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精进乐。精进勤苦虽是乐因。即说为乐。此亦如是。欲食为饥。欲饮为渴。说亦如是。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
这里“云何色”的色,不是四大色法的色,是眼可见的境界,它指的是各种颜色(显色)、长短方圆(形色)和有色相可表的“表色”。唯识中还有一个叫“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意识里面所生的色。比如说,你打坐或做梦,自己意识深处呈现出五颜六色,其实外面并没有那些颜色。再比如说,你入定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动心,但可以看到山光水色与红花绿叶,那就是法处所摄色。人死后到中阴灵魂境界,那个意识也可以看到五颜六色,那也是法处所摄色,这是更深一层的道理。
“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执受。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声者。如手击鼓等。”
现在讲到声音了,什么是声呢?声是与耳根相对应的外境。这里要特别注意执受两个字,执受就是我们那个什么都抓住的习气。比如说,耳朵听到声音,意识马上就有分别了,马上就执著了,而且抓得很牢。年轻人谈恋爱,情人的一声哥哥啊(妹妹啊)能让你心波荡漾。再比如说,有的人对父母感情很好,自己已经是老头子了,有时候还是会想他*的那个声音,哎呀,我妈妈当时是这么吩咐我的。虽然声音是抓不住了,但是众生在意识上都很执著,这就叫做执受。
那么,那个能执受的是什么呢?“诸心心法,是能执受。”第一个心字,是意识的根根,第七识,心法是第六意识。这里是说,你的意识有执受的功能。那个所执受的又是什么呢?“蠢动之类,是所执受。”什么叫蠢动之类呢?就是那些含灵的、会动的,包括各种虫,包括我们人。有灵性、有生命的众生,听了声音意识就会抓住,是所执受。
他这里讲得很仔细,把声分成三大类:执受大种因声,就是有执受功能的众生所发出的声音,好比说拍巴掌、语言之类;非执受大种因声,就是没有执受功能的物质所发出的声音,好比说风刮起来,树林的声音;俱大种因声,就是有执受功能的众生和没有执受功能的物质共同发出的声音,好比说手敲鼓的声音。
“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者。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
香(气味)是与鼻子相对应的境界,分为三类:闻起来感觉舒服的叫好香;闻起来生理和心理都感觉不舒服的叫坏香(恶香),好比说臭味;闻起来于五蕴相续既无损害又无利益的叫平等香。
“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醋。咸。辛。苦。淡等。”
味道是与舌头相对应的境界,好比说甜酸苦辣等。
“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滑谓细软。涩谓粗强。重谓可称。轻谓反是。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如说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精进乐。精进勤苦虽是乐因。即说为乐。此亦如是。欲食为饥。欲饮为渴。说亦如是。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
触所包含的范围很广,这里排除四大,只讲触的一部分,叫触一分。除了四大以外,触还包括滑涩重轻冷渴等许多方面。当身体感觉很热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凉快点;感觉很饿的时候,我们就想吃饭;感觉渴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喝水。凉快了、吃饱了、喝过水了,人就快活舒服了。这是从因与果的角度讨论触这个概念。这样,我们一共讲了“触一分”的七种(滑涩重轻冷饥渴),再加上四大种,一共是十一种。再好比说,诸佛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演说正法,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众僧道友们相处融洽,修法精进,这些是诸佛的乐因,诸佛以此境界为乐。
什么是无表色
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
三摩地所生色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
此无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如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谓显色等。不可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无对者。谓无表色等。
前面讲过了表色,现在回过头来讲无表色。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色法在佛经中有两个意思,一是色相,好比说男女爱漂亮,叫作好色,色相的色。色法的另一意思是物理的、物质的,在我们人来讲,我们这个四大(或者说五大)所构成的有形身体,就属于色法的范围。你们读佛学书碰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自己要注意分辨它的意思。
“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
这里把无表色分为两类:有表业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所谓有表业,就是身体动作、语言可以表示出来的那个业,那种力量。它有善、不善、及中性三种。我们之所以有某种语言动作,都是有原因的,都与我们以前所造的业有关系,都受那个业的驱动。而我们的语言动作又会造出新的因、新的业,因因果果,永远不停。刚才我叫我们的翻译官说话慢一点,她笑笑说:这是我的业力。这句话没错,其实,我们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健康与否等等,都是我们过去、现在所有业力的表达。这个有表业可以产生出无相可表的色,叫有表业所生无表色。注意!虽然我们的语言动作是由第六意识发动的,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有思想有脑海中飘过,但没有付诸行为的思想只属于意念的范围,不属于这个可表色的范围。
我们这里有的朋友喜欢看看相啊,算算命啊,其实命和相也都是可以改的,所以中国人看相有一个大原则:“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逐心灭。”比如说一个人相很好,碰到什么问题,忽然心中恨恨的,想要杀人,这时,他身上的细胞,他的脸相都会变了。再好比说,一个人生得一副大富大贵的相,但有相无心,道德行为很差,他的相也会慢慢随心而变的。这是从色、相、业力所引出来的一段话。
“三摩地所生色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
这里所谓三摩地所生色,是指得定以后,在定的境界里所生出来的色相。修道学佛打坐练气功,常常会有些奇妙的境界,一般人不懂教理,认为很神奇,其实这些境界都是生命本来就有的,生命、宇宙本来就是这样的玄妙。
一般人打坐,都在那里“坐驰”,脑子里思想不停,那是胡思乱想三摩地。有人坐起来,男孩子想女孩子,女孩子想男孩子,那是相思三摩地。这里讲的三摩地是正修行,是四禅八定的三摩地。当时的翻译,不用四禅定,而是用四静虑,这是唐代玄奘法师根据儒家《大学》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浓缩而来的。
“此无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
为什么进入三摩地的定境会生出这些色呢?这都是我们多生累世善于守戒,或不善于守戒所积累的功德和不道德的业力造出来的。这个业也叫种子,所以我叫大家专心念咒念佛,这个善的意念就会变成将来的种子。就像唯识学讲的,我们现在这一生作人做事的遭遇,是前生的种子在这一生的现行,而我们这一生的作人好坏,又会变成未来的种子。 我们定中所生的色,是无表色,只有自己定境里知道,它是我们过去、现在那个业力种子的发现。无表色不是科学仪器可以测验到的。有一次,我的老师袁先生闭关打坐,看见有蟒蛇从座下钻出,他难过得都要掉眼泪了,因为那说明他的那个瞋心的根根还没断掉。
“如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谓显色等。不可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无对者。谓无表色等。”
“不可见无对色”是指不是眼睛看得见的,与眼不相对的那个色。比如说,我们眼睛可以看见红色、蓝色,知道这是葡萄,那是苹果,这是看得见的,有对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有见、有对的,物理世界是不可见无对的。我们借助仪器可以看见的东西,像细胞也都还属于肉眼可见的范围,还是可见的、有对的,而那个能量的东西是不可见的、无对的。
讲到这里,给大家作个总结。色分三种,一种是“可见有对”,好比说颜色、长短等;一种是“不可见有对”的,好比说我们的眼根,自己无法看见;还有一种是“不可见无对”的,无表色属于这个范围。
受蕴和想蕴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