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憨山老人梦游集第6-10卷
憨山大师:憨山老人梦游集第6-10卷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
法语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匡山金轮峰顶。有释迦如来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从昔诸祖。建大法幢。先后三十七人。其闲发明心地。超脱生死。不知其几。是知兹山之灵。诚震旦之只桓。西江之鹫岭也。法运迁讹。与时升降。以致琳宫梵宇。委堕荒蓁。往紫柏大师。游履其地。志兴复之。精诚冥感。枯树回荣。兆亦奇矣。于是有弟子法湛果公。志存绍述。誓图鼎新。坚强不拔之愿。如康会之求舍利于建初也。未几。果感 今上赐御藏以镇山门。时则舍利出现。大放光明。山川震吼。草树呈祥。诚末法希有胜事。老人于丙辰秋。自南岳来礼如来舍利。瞻依奇绝。俯仰兴怀。但见殿阁庄严。大有未备。若中道而馁。无异昔在荒蓁也。岂龙神呵护之意乎。以本发心檀越邢来慈者。愿大而力弱。是在吾徒沙门释子之责。故劝坚音慈公。发广大心。作难遭想。当布五体舍四大以作庄严。况有十方昔在灵山受嘱之宰官居士愿王在。何不普请群集。以成就胜事。庶不负慈父之以家业托也。慈公闻说。大生勇猛。乞老人一语以为前茅。老人笑曰。无庸此也。法界海会。莲华藏中。无边佛刹微妙庄严。尽在大心菩萨一念中现。圆满具足。无欠无余。全在一念感发之力。正如弥勒楼中含摄无量佛刹。所以善财至前而不见者。要假大士弹指之力耳。是则老人之言。如向阁前一轻弹指。其庄严佛土。但肯开门。一时顿现。又何假余力哉。公往矣。幸无怠。
示王自安居士舍子出家
新都王自安居士。有子应辰。幼业儒。一日思生死事大。发心出家。遂自剪发走匡庐。礼云中敬堂和尚。丙辰夏。予自南岳来兹山。居士访子。至以天属至情有难割爱者。予因而示之曰。举世父母所望于子者。欲其荣名显亲也。故以三牲五鼎之养为尽孝。殊不知养愈厚。苦益深。是累其亲非真孝也。故吾佛世尊。薄金轮而不为。舍父母。弃王宫。苦行于雪山。六年成道。为三界尊。人天之所宗仰。苟不舍至贵。割大爱。何以博长劫不朽之业乎。故称之曰。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此非以了悟无生。普度众生为报地乎。佛说大戒。首曰孝名为戒。谓孝顺父母。孝顺师僧三宝。孝顺至道。孝顺一切众生。故真学佛行者。将视一切众生。为己多生父母。岂一生之亲而不报乎。第恐出家不知其本也。今若子以志悟无生为根地。若果决其志。不唯报有余。即养亦有余也。世之所谓孝者。将以功名博牲鼎养以娱亲也。功名见制于造物。牲鼎有待于所遇。无论得之而资苦。且举世求之而未必尽得。得之而未必能享。抑有功名而不禄者。亦有父母不能待者。亦有待之而不乐者。以其听命而不由己也。今有志于大道者。求之在我。享之亦在我。操必得之策。怀至乐之养。此难与世俗比也。居士能舍其子听其志。自今已往。若子既潜形于山谷。居士亦谢尘缘。从子于山中。既能割爱。又能超尘。有所乐地。即草衣木食。而锦绣甘旨不易也。其父子日夜惟道是念。朝参暮叩。即斑衣戏彩无加也。水流风动。经声佛号。非繁弦急管可厌也。明灯清香。昏晓不断。非腥膻臭秽可比也。千丈寒岩。三闲芽屋。视高堂广厦卑卑也。父子相度。共成无上之道。享不世之荣名。此必得之事也。其视一官之封。一言之褒。而不能必者。又如云泥天壤矣。居士所舍者小。而所博者大。若子所逆者薄。而所顺者厚矣。岂不为世之大孝乎。居士欣然奉教。请铭名。愿执为弟子。老人命之曰福至。言其福自今而至也。字曰大来。谓所舍者小。所来者大矣。故书此以为若子法门劵。
示灵源觉禅人
禅人住庐山归宗有年。谓自知根器下劣。不能一超直入。但发愿愿此生尽命诵妙法莲华经万部。请乞证盟。未审此行与参究工夫同异何如。愿闻示诲。老人因示之曰。诸佛说法。譬如食蜜。中边皆甜。本无取舍差别。但由学人欣厌不同。故有异耳。所以吾佛出世。特为开示众生一大事因缘。祖师西来。直指单传。亦只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缘。所言一大事者。即指众生本有之自心。名为佛性种子耳。是知经乃佛所开示之路。禅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经而不悟心。与参禅而不见性者。总非真行。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持经与参禅岂有二耶。是在学人坚持久长不拔之志。持经即参究。参究即持经。所以经中佛意。若求末世持经之人。斯岂求循行数墨者耶。古人参究。必拌三十年苦心。今经万部。非三十年不足。禅人苟能持此一念三十年住山不异。佛祖定为摩顶安慰矣。但辨肯心。必不相赚。切不可作二法会也。
示蕲阳宗远庵归宗常公
常公有志向上事。专持法华经。闻老人至匡山。匍匐而来。相见于东林。自陈诵法华经。于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道于众生。于此怀疑。不知如何是一乘。如何是方便假名。愿垂开示。老人谓之曰。所云一乘者。乃一切众生之本心。吾人日用现前知觉之自性也。以此心性。是一切圣凡之大本。故说为乘。乘者是运载义。故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即吾人日用六根门头。见闻不昧。了了常知。不被尘劳妄想之所遮障。光明普照。灵觉昭然。即此一心是佛境界。则运至于佛。若以此心广行六度。摄化众生。不见有生可度。亦不见有佛可成。如是一心。即菩萨境界。则运至菩萨。即以此心观诸四谛。能断爱染烦恼苦因。高超三界证寂灭乐。如此便是二乘境界。则运至二乘。若以此心精修梵行。四禅八定。则是四圣四禅境界。则运至梵天。能修十善断上品恶。则感六欲诸天境界。则运至诸天。若迷此一心。恣杀盗淫。断佛种性。则感三途剧报。则运至三恶道中。是故佛说三界唯心。除此一心。无片事可得。唯此一事。更无余事。故说一乘。非此心外。别有一法可说也。若心外有法。是为外道邪见。非正法也。若了此心。则知三贤十圣。及一切众生。皆一心之影响。道是假名。则知佛所说三乘十二分教。随机施设。皆是假名。引导众生。元无实法与人也。种种方便。皆为开示此心。不是更有异法为众生说也。不唯佛是方便。即末后拈华。迦叶微笑。及达磨西来。单传心印。亦是方便。所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言直指早是曲矣。末法学人。不达自心。专向外求。到底绝无真实受用。及有志参究向上事。不知本来无法。不了自心一味真实。更要别求[糸-八]妙。如此用心。不唯正眼不明。抑且堕落外道邪见。名虽学道。不知翻成地狱种子。岂不哀哉。老人尝谓学人直贵真实用心。自净烦恼习气。业识种子。破得一分业识。便露一分佛知见。达一分佛境界。断得十分业识。便是十分佛境界。岂有心外别将巧法。逗凑将来。可为佛境界乎。禅人更莫狐疑。但只了知自心即是一乘。若悟诸法但有假名。便是真实工夫。直须一切处不迷。如此著力做工夫。不必更作一种思量较计。都是邪见种子也。
示古愚拙禅人
古愚禅人。自浮梁来参金轮。请益做工夫。老人因问。汝日用如何用心。答云。作唯心观。又问汝作观时。还见有境否。答曰。到这里总不见有境。老人曰。既不见有境。将什么唯心。禅人曰。某甲只是不忘能。老人曰。汝说唯心。是以知见做工夫。其实未达唯心境界。古德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汝于现前境界。还生分别否。若作观时。似乎忘境。逢缘依然分别。逐境生心。如此捺硬说唯心。终是不得实证。纵是忘得前境。若执著唯心。则是不能忘心。乃忘所未忘能。故心境不得混融。是名智碍。况未得忘境。强说唯心。以作实法者乎。古德云。丝毫未透。如隔千山。直饶做到心境两忘。一法不立。犹知见边事。况以思惟心。作究竟想。岂不为自瞒者乎。禅人今去南岳万峰深处。谛观水流风动。鸟语山光。触目盈耳。了无身心世界之相。打成一片。只这唯心二字。亦须抛向十方世界外。更有事在。若堕唯心窠臼。依然无出头分。
示袁公寥
佛言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传曰。人可以为尧舜。由是而知灵觉之性。物之本也。人莫不具。窃观古今生人。豪杰不少。而圣贤不概见者。何哉。盖以习染之偏。随情逐逐而不返也。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苟能自求知。则圣不难矣。故曰自知者明。以不自知。故迷日厚而心日昏。苟有豪杰之士。塞情而复性。则圣可期。而事业当垂不朽矣。佛之十戒。孔之四毋。禅之一心。皆复性之要。有志之士。可不勉哉。袁子道生。今素亮者。往通问予于曹溪。知为上根利器。及予过匡山。生远候予。见其所赋。骨奇性敏。但习重而气高。故但任习而不见性。苟能奋力远情复性。则不骄不背。不逆寡。不雄成。则器广而不溢。志坚而不移。心冷气消。则可坐进此道矣。圣贤可期。况事功乎。老人爱之。示究心之法。大似圯上之敝履耳。因字之曰公寥。冀其日淡于爽口也。
示参禅切要(径山禅堂小参)
禅门一宗。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磨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棱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实以教应证。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从教出。棱伽经云。静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此实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诀法也。又云。彼心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相。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此是如来的示悟心之妙旨也。又云。从上诸圣。转相传受。妄想无性。此又的示秘密心印也。此黄面老子教人参究之切要处。及达磨示二祖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达磨最初示人参究之要法也。传至黄梅求法嗣时。六祖刚道得本来无一物。便得衣钵。此相传心印之的旨也。及六祖南还示道明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参究之的诀也。是知从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识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话头之说。及南岳青原而下。诸祖随宜开示。多就疑处敲击。令人回头转脑便休。即有不会者。虽下钳锤。也只任他时节因缘。至黄檗始教人看话头。直到大慧禅师。方才极力主张。教学人参一则古人公案。以为巴鼻。谓之话头。要人切切提撕。此何以故。只为学人八识田中。无量劫来恶习种子。念念内熏。相续流注。妄想不断。无可柰何。故将一则无义味话。与你咬定。先将一切内外心境妄想。一齐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话头。如斩乱丝。一断齐断。更不相续。把断意识。再不放行。此正是达磨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的规则也。不如此下手。决不见自己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语句上寻思。当作疑情。望他讨分晓也。即如大慧。专教看话头。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如示众云。参禅惟要虚却心。把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如欠人万贯钱债相似。昼三夜三。茶里饭里。行时住时。坐时卧时。与朋友相酬酢时。静时闹时。举个话头。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管向个里看来看去。没滋味时。如撞墙壁相似。到结交头。如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要汝办一片长远身心。与之撕挨。蓦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一悟便彻底去也。此一上是大慧老人寻常惯用的钳锤。其意只是要你将话头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处。看取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向公案上寻思。当疑情。讨分晓也。如云。心华发明。岂从他得耶。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参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觅。今人参禅做工夫。人人都说看话头。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话头上求。求来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说悟了。便说偈呈颂。就当作奇货。便以为得了。正不知全堕在妄想知见网中。如此参禅。岂不瞎却天下后世人眼睛。今之少年。蒲团未稳。就称悟道便逞口嘴。弄精魂。当作机锋迅捷。想著几句没下落胡言乱语。称作颂古。是你自己妄想中来的。几曾梦见古人在。若是如今人悟道这等容易。则古人操履。如长庆坐破七个蒲团。赵州三十年不杂用心似这般比来。那古人是最钝根人。与你今人提草鞋也没用处。增上慢人。未得谓得。可不惧哉。其参禅看话头。下疑情。决不可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则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却。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审实念佛的是谁。不是疑佛是谁。若是疑佛是谁。只消听座主讲阿弥陀佛。名无量光。如此便当悟了。作无量光的偈子几首来。如此唤作悟道。则悟心者如麻似粟矣。苦哉苦哉。古人说话头如敲门瓦子。只是敲开门要见屋里人。不是在门外做活计。以此足见依话头起疑。其疑不在话头。要在根底也。只如夹山参船子。问云。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师便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云。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若是夹山在钩线上作活计。船子如何舍命为得他。此便是古人快便善出身路也。在昔禅道盛时。处处有明眼知识。天下衲子参究者多。到处有开发。况云。不是无禅。只是无师。今禅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时发心参究者多。虽有知识。或量机权进。随情印证。学人心浅便以为得。又不信如来圣教。不求真正路头。只管懵董做。即便以冬瓜印子为的决。不但自误。又且误人。可不惧哉。且如古之宰官居士。载传灯者。有数人而已。今之尘劳中人。粗戒不修。浊乱妄想。仗己聪明。看了几则古德机缘。个个都以上上根自负。见僧便斗机锋。亦以自己为悟道。此虽时弊。良由吾徒一盲引众盲耳。老人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处。大家商量。高明达士。自有以正之。
示董智光
董生斯张。生长富贵之室。早发求出生死之心。盖夙习般若胜缘内薰之力也。先参云栖大师。授净土法门。顷参老人于双径。愿受优婆塞戒。且自发露罪业深重。愿求出苦之要。用何修习以灭罪愆。老人因示之曰。学人即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随时消旧业。切莫造新殃。佛为业重众生。开忏悔一门。最是出苦方便。偈曰。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为正行。此外皆助方便也。众生自性与佛平等。本来无染。亦无生死去来之相。但以最初不觉。迷本自性。故号无明。因无明故。起诸妄想。种种颠倒。造种种业。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无明。不了自心。随妄想转。如人熟睡。作诸恶梦。种种境界。种种怖畏。众苦难堪。及至醒来。求梦中事了不可得。是故众生堕在无明梦中。随妄想颠倒。造种种业。自取诸苦。醒眼看来。诸颠倒状岂可得耶。即今现在无明梦中。如何能得消旧业。须是以智慧光照破无明。的信自心本来清净。不被妄想颠倒所使。则诸业无因。以妄想乃诸业之因也。此何以故。由无始来迷自本心。生生世世以妄想心造种种业。业习内积八识田中。以无明水而灌溉之。令此恶种发现业芽。是为罪根。一切恶业从此而生。今欲旧业消除。先要发起大智慧光。照破无明。不许妄想萌芽。潜滋暗长。若能于妄想起处一念斩断。则旧积业根当下消除。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照稍迟。则被他转矣。若能于日用起心动念处。念念觉察。念念消灭。此所谓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无明黑暗。唯智慧能破。是谓智慧能消除也。若昼夜不舍勤勤观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处。穷究了无生起之相。看来看去。毕竟不可得。久久纯熟。则自心清净无物。无物之心是为实相。若常观此心。又何妄想可容积业可寄耶。如此用心。是名观照三昧。若自心烦恼粗重。无明障处不自觉知。如此则古德有教学人参究。即将念佛审实公案。正当著力。提起一声佛号。横在胸中。即便审究这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是随提随审。并不放空。将此疑团。横在胸中。如己命根。更不放舍。一切动静闲忙去来坐立。唯此一事。更无余事。如此用心才见妄想起时。就将此话头一拶。则当下粉碎。一切妄想。自然扫踪灭迹矣。以此话头。如日轮当空。无幽不照。只恐心力懈怠。不肯著实提撕。故不能敌妄想耳。若敌得。妄想消处。便是旧业消灭时也。舍此一著。便向心外别求。则诸佛出世。亦无忏悔处。此在自力。非他力可代也。若恶习强胜力不能敌者。在昔佛有明诲。若修行人。习气不除。应当一心诵我无为心佛所说心咒。此实格外方便也。以各人藏识潜流。习气深厚。智力不到。不到之地。必须仗佛心印。以密破之。譬如难破之贼。必请上方之剑。此须早晚二时。自取方便。唯以参究工夫。为第一义耳。老人以此指示。大似与盲人拄杖子。其实行在己躬。非师友可代也。以居士志归法门。故名之曰福觉。要以觉照为行本也。字之曰智光。非智慧光。又何以破痴暗耶。但须觉照不昧。智光现前。便是了业障出生死之时节也。
示闻汝东
维摩居士。住毗耶离城家居。尽屏所有。独寝一室。以示疾说法。即文殊等三十二大士。穷其舌辩。不能当杜口一默。此从古在俗第一善作佛事者也。老庞尽散家资。从马祖得西来大意。乃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此又善学维摩者也。汝东居士。其以二老作知识乎。
示径山堂主幻有海禅人
佛祖一心。教禅一致。宗门教外别传。非离心外。别有一法可传。只是要人离却语言文字。单悟言外之旨耳。今参禅人。动即呵教。不知教诠一心。乃禅之本也。但佛说一心。就迷悟两路说透。宗门直指一心。不属迷悟。要人悟透。其实究竟无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此岂属迷悟耶。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六祖云。本来无一物。即般若无五蕴根尘识界。及出世三乘之法也。以无所得故得菩提。与觅心了不可得。岂二法耶。是知教说一心。所多者凡情圣解耳。参禅顿破无明。是绝凡情也。悟亦吐却。是绝圣解也。斯则禅呵知解。而教未常不呵也。今参禅人从教回心者。不能忘知绝解。提话头不能忘情绝迹。皆在所呵。何其毁教谓不足取耶。今弃教参禅者。果能先解本无凡圣。不属迷悟。是为见地。依此参究。当人一念。若存丝毫情见。及[糸-八]妙知解。总是未透。皆生死边事。岂可便以为得耶。今无明眼知识印证。若不以教印心。终落邪魔外道。但不可把佛说的语言文字。及祖师[糸-八]妙语句。当作自己知见。必要参究做到相应处。如经云。一切烦恼。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如此便是顿悟的样子。不得将烦恼习气。夹杂知见。当作妙悟也。亦不是别有。只是消尽烦恼习气。露出本来面目耳。故云。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岂不见夹山未见船子时。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无瑕。是道吾在座。不觉失笑。既见船子后。道吾遣僧往问。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仍曰。法眼无瑕。僧回举似道吾。吾云。这汉此回方彻。此便是伶俐座主。弃教参禅的样子也。海堂主久亲教乘。今弃所习。单求向上一路。且看夹山前后两转语一般。道吾为甚肯后不肯前。试看不肯在甚处。肯在甚处。这里定当得出。管取教意祖意。一齐吐却。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一口吸尽。字字化成光明藏也。葛藤不少。珍重珍重。
示径山西堂灵鉴智禅人
承教有言。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古德云。悟无生者。方见刹那。然既悟无生。又何有刹那之可见。若见有刹那。则非悟无生。今何云悟无生者。方见刹那。是则无生刹那。一耶异耶。佛依不生说刹那。则非异矣。祖师云。悟无生者。方见刹那。则无生刹那。又非一矣。若离一异求之。则无生意亦系驴橛矣。沩山云。今人一念顿了自心。名之为悟。即以所悟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然流识者。谓微细生灭。即刹那心也。言悟后而修。则是悟而后见也。且悟后方见刹那。则前悟者非真无生明矣。今参禅提话头。虽云著力。而微细生灭。流注潜行。如石压草。黯然不见。若不断生灭。如何得悟无生。若非无生。又何以敌生死。若悟而后见。则世尊依刹那而说无生。又为剩法矣。西堂饱餐教义。今弃所习。单提向上一路。于此试定当看。但不可作义理和会。亦不可向意解中求。能于一念刹那中顿见无生。则佛祖鼻孔。一串穿却。
示知希先山主
山主久栖讲肆。从少林参诸祖机缘。今尽屏所习。单提向上一路。吊影双径。适老人来。因拈香请益。老人示之曰。此事人人本无欠缺。圆满具足。所以日用不知。不得受用者。直为无始恶习种子。积劫熏染根深。已是难拔。今又新熏言教文字。祖师公案。种种知见。更增一重障碍。虽要求明自己。转求转远。此何以故。只为昧却自己。向他取觅耳。以积生烦恼习气。名烦恼障。[糸-八]妙知见。名所知障。若二障消除。本体自现。今参究向上事。先要将从前所学一切文字语言[糸-八]妙道理。名为杂毒。尽情吐却。单提本参话头。重下疑情。斩断妄想烦恼根源。使内不得出。外不得入。前后际断。中闲自孤。只有一个疑团。作自己命根。疑到疑不去。用力不得处。一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看来看去。拶来拶去。自有倒断时也。但存丝毫知见。于中便隔千里万里。但看初祖云。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便是归家第一条路也。若心不肯死。疑不切当。则千生百劫。终在途路耳。山主但将精神收向此中。管取他日得处。定不是之乎者也可到。万万勉之。
示嵩璞恩山主
古德教人参禅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下。丝毫不存。单提一则公案话头。如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审实念佛的是谁。随举一则横在胸中。如金刚王宝剑。将一切思虑妄想。一齐斩断。如斩乱丝。内不容出。外不容入。把断要津。筑塞咽喉。不容吐气。如此著力。一眼觑著。这提话头的毕竟是个甚么。如此下疑。疑来疑去。疑到心如墙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才有妄想潜流。一觑觑见。便又极力提起话头。再下疑情。又审又疑。将此疑团扼塞之。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时。正是得力处。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中。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睡梦中。亦不放舍。唯有一念话头。是当人命根。如有气死人相似。如此下毒手撕挨。方是个参禅用工之人。用力极处。不计日月。忽然冷灰豆爆。便是大欢喜的时节。若悠悠任意。一暴十寒。恐终无得力时也。山主有志向上事。当以此自勉。
示乘密显禅人
学人日用。观四大如影。观目前如梦事。观心如急流。观动作如机关木人。观声音如谷响。观境界如空华。作是观时。无我我所。无动我者。无作为者。去来坐立。无起无止。应念无生。是名入无诤三昧。
示昙衍宗禅人
宗禅人少游讲肆。习性相义。久之以不见自性。起疑参究。有日。未有所入。遇老人至双径。拈香请益。因示之曰。古人云。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所言行履者。趣进工夫也。见地者。了达自心为行本也。行本不明。则趣操失旨。故参学之士。以见地为先。所言见地者。乃的信自心。本来清净了无一物。不独凡情。圣亦不立。但因无始无明。自蔽妙明。故起种种颠倒。妄想分别。造种种业。譬如醒人无事。而忽于睡中。作种种梦。梦中苦乐等事。宛然现前。及至觉来求之。了不可得。是谓无中生有。岂实法耶。但痴人颠倒。执为实有。此乃见不彻也。及佛出世说种种法。乃破梦之具耳。亦无本也。而学佛法者。又执为己实有之法。此乃梦中增梦耳。今参禅之法。无别妙诀。直是打破梦想颠倒。若了知本无。的信自心清净无物。则达妄想非有。了妄不有。则知佛法破妄想者。亦本非有。佛法是药。妄想是病。若药病不立。则本体安然。如此则知药病皆病。今参究所提古人无字公案。乃攻药病之药也。是谓以毒去毒。若知本无物。则参之一字。又下一毒也。岂可将此作[糸-八]妙会耶。若不信自心。纵参亦是误服毒药。禅人能信之乎。当于一法不立处参。
示顾山子
予居双径之寂照。居士顾山子来参。扣其业。曰事形家。次至化城。因指点山水。谈造化之精妙。超乎形气。盖得其精而遗其粗者。因诘之。谓尝见悟一篇。是篇乃予门生周子所述。予尝序之曰。一乃万物之本。造化之蕴也。故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圣人得一以为天下正。正则不滑于邪。而固其本也。然人与物。理与气。心与形。均一也。一得而众理归之。语云。识得一。万事毕。故吾徒参[糸-八]之士。必曰。万物归一。一归何处。斯则归一可知。一之所归。则不可知也。今夫人者万务交固。万虑攻心。纷纷扰扰。竟莫之宁。乃不识一之过也。居士既能观天地造化之归一。而不识身心性命之归一。是知二五而不知为十也。苟知性命之归一。则万化备在于我矣。可不务哉。
示谭梁生
谭生根器最利。盖从夙习般若中来。然般若乃众生佛性。各各具足。而根有利钝之不同者。良由五欲习气有厚薄之不等耳。其利根者。因久习般若。净除染污习气。及至今生。聪慧明利。而人不知返。将利根聪明。作染污恶习之资。是名颠倒也。以般若内熏。故时时有出尘志。且曰。我至某时待世事了毕。即去学道。此等见识。举世皆然。以有将来之念。故目前种种应缘境界。由抱未来高尚之志。视为不足为。亦不屑为。以此虚想。返增贡高我慢之心。谓他人无此心。皆庸品耳。而自己将目前放过。世出世闲。二者俱失。虚送光阴。及至将来。未必可如初志也。且又心不检细行。情存卤莽。以我见作高明。此尤误之甚也。如此唤作有志气。返不若三家村里田舍翁。他无别想。岁岁生涯不缺。可不愧哉。圣人教人不躐等。故曰。素位而行。老子曰。跨者不行。惟今既有此向道之志。就从今日切切仔细。就规矩上做将去。将一片真实心。学道不染污的现前行将去。若目前时时刻刻不放过。则将来不脱空。若目前以虚想空头。且待将来。是涉河求井而止渴也。岂不愚哉。谭生请直看目前不虚放过一著。便见平生下落。
示曹士居
凡民日用。不离见闻觉知。而圣人亦然。其用既同。而有圣凡之别者。在知与不知之闲耳。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学人复圣工夫。只在日用不知处。求其固有之知。若见本有之知。则一切声色货利。了然不被所感如是遇境逢缘。如镜现像。无一物可动于中矣。此入道之要门也。
示冯延龄
学人向道。第一要怕生死。次要知生死根。生死根者。即日用现前种种憎。爱。取。舍。我慢。贪。嗔。痴业是。既此是生死苦根。发心要断。更无他术。只是起时。就照见定不容他起。当不起处。则当处消灭。消灭时更不相续。如此用心。念念不放过。心心不昧。其知自灵。知若灵。则触境境不牵心。观心心不附境。心境不到。则生死无容寄矣。如此用心。不必别求玄妙。
示寒灰奇小师住山(丙辰)
奇先礼达大师。求出世法。师许可。令参老人。为之剃染。依老人数载。以刻大藏因缘。复归本师执劳。此大役非一日矣。今以老病觅大休歇场。意卜之无当也。老人来双径。见奇气虽弱而心力更强。以向十余年来。得单提向上一路。少有把鼻。但欠[囗@力]地一声耳。谈及归休地。老人示之曰。尽大地是寂灭场。唯在学人肯放下处。便是休歇地耳。又何从他觅哉。古德云。不离真有立处。立处即真。良由自心生灭。一向循情种种取舍。故头头障碍。三祖大师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云。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若不如则穷尽十方无可休之地矣。老人观双径乃八十八祖说法地。大慧禅师亦归宿于此。即汝本师和尚。脚跟遍海内。立足无卓锥。毕竟以刻大藏因缘。故得埋骨与大慧同坑。况汝随本师愿轮。刻经于寂照开山。皆汝用命之地。即汝放舍身命处也。老人知汝不能放舍者。乃我见未忘。非懒病也。以净法界中佛祖众生。大家有分。独我见者不能入。若见有我。则视佛祖皆是人相。人与我相对。如此则终无可避之人。亦无可休之地矣。汝自不休。则无地可休。汝若肯休。则当下便休。一切放下。方为大休。休则佛与众生。皆即避影。亦无地可容渠矣。汝求向上一路。虽云奇特。不若放下平贴耳。古人云。家邦平贴到人稀。若到平贴地。则佛亦不做。更何向上可求耶。
示石镜一禅人
古人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吊影单栖。专为究明己躬下事。故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不是养懒图安闲。任意度时也。必欲究此大事。只可运粪出。不可运粪入。直须将妄想恶习。文字知见。一齐吐却。放得胸中干干净净。了无一法当情。只是一个话头作自己命根。古人三十年不杂用心。正是此耳。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随情放旷。妄想起来。又要逗凑几句诗。作两首偈。当悟的道理。消遣日子。如此只是一个养懒的痴汉。如何唤作住山道人。不唯唐丧光阴。抑且虚消信施。挨到腊月三十日。将什么见阎老子。不是将一首诗。一首偈。便可抵得他过也。禅人当思为甚住山。毕竟要讨个下落。方不负百劫千生。一遇之胜缘。古德云。三途地狱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却人身。诚为苦也。可不念哉。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七
法语
示太素元禅人
凡学人先习教乘。回心向上一路。虽是有志。无柰藏识中有新熏文字杂毒习气。旧熏贪嗔痴爱烦恼习气。内外交攻。最难打叠。要放放不下。要断断不得。要止止不住。因此要提话头。如水上葫芦。遏捺不下。只管与之打交滚。最是难下手。及下手不得。便打退鼓了也。如此乃是没志气无力量人。说甚参禅。如今初心。只管将心内外一切道理知见。及妄想思虑。一齐放下。放了又放。放到无可放处。方才提起一则公案话头。如赵州无字横在胸中。因甚道无。重下疑情。若疑情得力。则妄想不起。若才见起时。切不可与之作对。将心要断他。亦不得将心止他。亦不可相续他。但只觑见。便撇过。一撇便消。急急提起话头。深深看觑。则彼妄想自然扫踪绝迹矣。此是初心下手做工夫的诀。若话头纯熟。妄想自稀。不作障碍。久久疑情得力。妄想暂歇时。便得一念欢喜也。得些欢喜处。不可当奇特。但从此好用功耳。禅人弃教从禅。初心最难。故以此示之。切不可视作小事。
示恒河智禅人持法华经
禅人出家浮渡。久执侍澹公。得任持法门。居化城有年。化城乃刻大藏地。为海内法窟。禅人力任常住。纲维百务。老人适来双径。禅人作礼请益。愿持法华经。老人因示之。曰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一切众生佛之知见。令其悟入。所言佛知见者。乃众生本有之佛性也。今被无明封蔀。而为妄想知见。故日用见闻知觉。随情造业。以取生死之苦。不自觉知。我释迦大师。特特出世一番。单为开示此事。使之悟其本有。不假外求。若悟此本有。则日用六根门头应缘作用者。皆佛智现前。名佛知见。非众生妄想知见也。若悟此知见。则头头法法。皆真实用心。凡一切动用诸行。皆真实妙行。都为成佛真因矣。故经云。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乃至一香一华。以此供养佛。皆已成佛道。微因小善。皆成佛真因。况身任众务。舍命为法。岂非成佛之真种乎。吾佛教人持法华经者。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禅人能奉如来三者之教。乃名真持经人。若不能入此三法门。则单持安乐行品。念念思惟。心心愿入。昼夜不忘。如此则六万余言。字字光明。现于六根门头矣。若不入此法门。纵能持百千万部。但是与义作仇家。岂真持经者耶。若不信老人。更当请问文殊弥勒。
示王鹿年(丁巳元旦六日)
王生鹿年。生长淮西。来礼径山。谒老人乞语。老人见其负义气而有慈心。因谓之曰。子闻之。古有大力之人乎。敌人者愚。敌己者智。愚者常弱。智者常胜之道也。圣人教人以不用为用。故曰。柔胜刚。弱胜强。易曰。刚而能柔。吉之道也。项羽拔山举鼎。力雄千古。及败别虞姬。嘘唏泣数行下。是能敌人而不能敌己者也。圣示人直颜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古今学者。皆知克己之语。而不能作胜己之业。岂智也哉。王生有力于此。当不堕凡夫数可耳。
示在颙侍者
颙侍者。生于西蜀。少沈贱役。幸般若之因不昧。少小即知参妙峰大师。发出世心。亦夙种内熏而使之然。适遇澹居和尚入蜀。时颙执侍。直指徐公。素喜其信心。遂命礼澹和尚求出苦法。剃发为沙弥。老人来双径。颙充侍者。日夜精勤无怠。老人初怜其蠢蠢。时时激发。颙时闻老人开示衲子。亦眉闲津津动色。是知众生佛性种子。待时而发也。因请益。老人乃开示以念佛审谁字公案。教其参究。颙亦能领荷。第恐无决定为生死心。不能[拚-ㄙ+ㄊ]命到底。又恐宿习恶知恶见。中道遮障。流入邪网。除此二病。则单一念。昼夜六时紧抱疑团。即二三十年不悟不休。纵今生不悟。将作胜因。来世出头。便知此事。虽经多劫。终不失正因种子。若立志不坚。用心不切。别起邪思。不但辜负此生。即千生万劫。亦无出头分也。
示在介侍者
紫柏老人。全身荷负大法。欲建法门中兴之业。故刻力册大藏经。此一段大事因缘。非小小也。末后全付担。于澹公一肩荷之。经既刻而贮不得其宜。则复化城之功。又非小小。化城复非一手一足之力。侍者在介。事事贾勇先登。不避艰险。其功居多。此又众中之尤难也。尝谓世人未有无所为而乐用者。即古豪杰皆然。况其他乎。汉高帝天下既定。功臣未封。忽见沙中偶语。问子房。子房曰。此从兵戈中冒矢石经万死一生者。皆欲得尺寸之封。今未见封。故偶语耳。于是即封之。此古昔用人之格也。今观介侍者。初心无他图。图出家耳。今奔走七年。化城定矣。大法已得所矣。其居功者。宁无偶语乎。老人谓今当可以如来之赏而赏之也。介侍者即以老人。得如来之大赏。若不能奉如来法。持如来戒。行如来事。万一破戒坏法。如来亦有三尺在也。慎之哉。
示在净沙弥
佛说二十难中云。得人身难。生中国难。得遇佛法难。亲近善知识难。生正信难。此五乃难之难者。沙净弥已具其四。所欠者唯生正信耳。今幸出家。得遇大善知识为依归。又浑身跳在佛法大海。此何修而得。何缘而至。若不奋发勇猛。生大正信。将此一片幻妄身心。洗得干干净净。[拚-ㄙ+ㄊ]一条性命。志出生死。广修万行。结成佛无上之大缘。岂不当面错过。失多生善根种子耶。古德云。三途地狱受苦者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身为诚苦耳。佛言心如弦直。可以入道。所言弦直者。谓无委曲相也。如何是委曲相。谓机械巧心。偷心。乖心。覆过心。无惭愧心。懒惰偷安心。见人过失心。贡高我慢心。自是非他心。不生孝顺心慈愍心。总之一切不善心。皆是自心之委曲相也。今要发心。只须将前一切心。尽行扫除。时时捡点。念念照管。不许放行。恐不能顿断。将古人一则公案。横在胸中。习气发时。便提此话头。与之撕捱。久久纯熟。则心自条直。而道念日增。行门日进。心地日明。如此一生。始谓不虚度也。不然待生死到。将何抵对。沙弥当自思之。切不可作等闲轻意放过。
示性田徒海耕行者
历观古之豪杰。涉艰难困苦。操长远不退之志者。概不多见。其人若晋五臣。从重耳亡在外。十九年无怠心者。盖亦日夜望咫尺之封。垂不朽于竹帛耳。此乃名利牵心。故忘身从事。古今世人之常情也。若田道人者。从达大师。二十余年。寝食俱废。一息未尝少怠。小有过差。痛责重杖。居常两腿如墨。竟不起一怨心。出一怨言。以至触犯。大难以死从事。在寂寞苦空门中。竟何所图。乃能精进坚强不拔如此哉。由是观之。较古忠臣义士所绝少者。今于道人见之矣。及死得从葬大师于双径。予谓此一坏土。不但俗人。即僧徒亦不易得。是于法国土中。已得茅土之封也。非亡身血战。何以有此临终。以此卷付其徒朱道人。今澹公为名曰海耕。亦法门功臣世业之券也。岂小缘哉。
示朱素臣
士人学道。多以读书为妨碍。老人曰。读书何碍道。但不读书时。多被无端妄想扰乱。若就闲时。能摄心一处。把断妄想不行。心心在道。念念不忘。如此则学道时多。读书时少也。老人尝示学人。当要念头起处。即看破。事未至时莫妄生。果能如此用心。则妄想自断。外事自然无扰。道力自强。工夫必易就耳。
示沈止止
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入。古云。学道志当归一。吾所谓一者。一其志耳。今既知参究功夫。即将所参公案。横在胸中。不论闲忙动静。迎宾待客。日用云为。一切处提撕。不得放过。放过则被境扰。扰则生厌。厌则但有求闲之心。无念道之心矣。心志归一。则百事可做。凡用心处。只在念头起处著力。起即看破。看破即当下潜消。更不相续。被他掉弄。是参究诀法。故曰。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此正易处细处。下手。便觉省力。若舍此更待闲时静时。方做工夫。如此则尽此生。无入道之时也。沉生但就一念上做。不必向外驰求。即礼佛持咒。也只在一念信力上做。总之种种方便。皆是摄心之法耳。
示澹居铠公
古之忠义之士。非有大力。不足以任大事。力有心力。有气力。语云。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以形太劳则枯。精太劳则竭。神太劳则歇。庄周言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此言过用而不知所养也。故老氏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啬者有而不尽用也。养形谓治人。养性。谓事天。吾佛所谓六根奔于六尘之境。久而遂劳。谓是故也。是知古人任大事者。未有不以有余而从事于物也。如汉高帝以力取天下。百战百不胜。及一胜即成大事。岂非善守有余。以治不足者哉。先大师以法门大事。付公一肩荷之。不遗余力。当百折之冲。秋毫皆穷神极力以应之。以其志有余而不暇顾其形之易瘁也。今也有形易化。时往难复。当及时休养以全其天和。所谓本立而道生也。以公生平所学。以明心为格。若心广而形眇。则力全而任有余未尽之业。犹千里之行以暂息而至。公必有以自处也。何如。
示念佛切要(在云栖为闻子将子与母氏说)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示云栖侍者
大师未入灭时。前十九年起居食息。侍者日夜周旋。凡一切密行无不睹。一切微言无不闻。一切应机无不达。一切心事无不知。是则大师之全身色相音声。无不昭昭于心目之闲。即亲近数千万众。皆不如侍者之真知实见者也。即今大众。人人见大师灭度。只侍者独不作灭度想耳。末法修行净土。都要说想弥陀妙相。以未得亲见面目。即想亦不真。要闻弥陀说法。则思亦不真。我观大师则弥陀之化身。侍者执侍已久。岂可忘却大师。又向他家求佛法开示。我谓侍者。更不必作别想。只想大师如生前一一规模法范。音声语言。作事威仪。修行观念。利生慈悲。细细从头至足。终日竟夜一一通想一过。如此则念念想时。就是弥陀出现时也。才有一念忘却。便是负恩德入生死之时。老人无法可说。但以大师全身。安向汝心中。不可吐却。便是我老汉隐身三昧也。汝谛思之。
示等愚侍者
自心念佛。念佛念心。心佛无二。念念不住。能念不立。所念性空。性空寂灭。能所两忘。是名即心成自性佛。一念遗失。便堕魔业。
示玄津壑公
公受业净慈。乃永明禅师唱道地。初剃发。礼永明塔于荒榛。凡事一遵遗范。手自行录。为师承卜迁师塔。于宗镜堂。后誓不募化。唯行法华忏仪。坚持其愿。而集者如云。塔工既成。修宗镜堂筑三潭放生池。皆永明本愿也。余吊云栖大师。将往净慈。公料理宗镜堂为驻锡所。予入门礼永明大师塔。观其精妙细密。经画如法。纤悉毫末。咸中规矩。予留旬日。绕千百众。人人充足法喜。内外不遗。诸凡井井。颐指适可。如不经意。予以是见公才堪经世。慈足利生。不独有深心实具。无方妙行。非乘宿愿未易能也。予既行。公送别请益。予因示之曰。为佛弟子。人有真伪。行有理事。才有体用。心有广狭。均名僧也。而就中不同如霄壤。故菩萨利生之门。有其多种。佛呵声闻为名字罗汉。斥非真也。佛所最重者。唯末世中护慧命者。为极难其人。以处刚强浊世。自救不暇。安能为法门乎。周身不给安肯爱护众生乎。诸大乘教中。皆称能护法者为真佛弟子。以能克荷其家业耳。佛忧灭度之后。求持经者为难。然经即佛之法身慧命。非纸墨文字也。且法身流转五道而为众生。是知能护众生。即护佛慧命。故般若教菩萨法。以度众生为第一。以不住众生相为妙行。所谓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是了众生相空也。然我即众生之众生也。众生既空。我亦何有。我人皆空。中闲事业。谁作谁受。物我两忘。中闲自寂。三轮若空。则实相如如。平等一照。菩提涅槃。皆如幻梦。又何有佛法之可说。禅道之可修。万行之可作哉。所以法华会上。赞持经者。曰举手低头。皆已成佛。是乃以已成之佛心。作现前之众行。故一一行皆是佛行。行之妙者无逾于此。如此是名真佛弟子矣。佛言。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所以菩萨如大地心。荷负众生故。如桥梁心。济渡众生故。毗卢以普贤为身。普贤以众生为身。若以众生为心。是为荷担如来矣。公试观予言。以印证其心。若见自心。果于法合。则法外无法。如空外无空。若有草芥尘毛。而不举体全归法性者。则是心外有法。法外有心。人我枞然。是非未泯。舍此法门。更于何处求向上一路乎。佛元无法与人。祖师亦愿自度。若存一法之见。即是自心未度。自不能度。求甚佛祖作担粪奴郎耶。公自此以往。更须高著眼睛。自点捡看。莫道老僧饶舌。
示了无深禅人
佛言。比丘心如弦直。可以入道。净名云。直心是道场。圣人亦云。人之生也直。是知佛心无别妙处。只是众生中直心人耳。直则无委曲相。所言直者。乃一尘不立。方谓之直。譬如弓弦之直能容何物哉。才有一念不直。便是过错。能念念直。则念念不容一物。物不立处。则本体自现。故六祖大师云。常自见己过。即此一语。便是成祖作祖之要诀。所言过者。非作事之差。乃自心之妄耳。以此心本无一物。平平贴贴。才有一念则为过矣。一念为过。况种种恶习。念念发现。不自觉知。岂能免过。学人用心。不在一念上著力。则终身参学。不能得真实受用。以用浮想缘影为功。故错到底耳。禅人初参老人于径山。老人即字之曰了无。欲要著力于本来无一物耳。送别舟中。贻此勉之。
示雪岭峻禅人
学道人第一要骨气刚。次要识量大。次要生死心切。骨气识量。乃夙习种性。苟为生死心现前。立志三事具足。是为向道。至若用心参究。古人教人最初下手。便要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此语学者皆知。及至用心。才举一念便落意识窠臼。如何离得。以多生习气。一向在身心世界里做活计。堕在五蕴区宇。被他笼罩。超脱不得。至做工夫。现出种种怪事。皆此过也。是须要识量广大。见处超卓。先将身心世界撇过。举起本参话头。如虚空中橛子相似。久久忽然虚空迸碎。便是大人眼界。定不是寻常默照邪禅可比也。此段力量。须是一块刚骨。方才立得脚跟稳当。若是软暖柔懦粥饭气习者。何敢傍其万一。至于看话头最怕落在玄妙知见窠臼。是为黑山鬼窟。才有丝毫玄妙知见挂在胸中。或将古人言句蕴之不舍。便堕外道邪见。以此中纤尘著不得。著不得处。便是得力时也。只须彻底打破漆桶。方是真实。又不可将心待悟。作栏头板也。禅人只么用力去。他日自信老僧不欺。
示刘道人
汝为生死出家。独坐孤峰顶上。十年于此。何等真切。闻被魔害数十次。其心不动。众皆劝往他处避之。毕竟不去。何等忍力。此必于本分事上大有得力处。既能一念如此。当视四大如空花水月。视死生如梦幻。若果得解脱。便坐脱立亡去。如其不能。就当一念不动。任他刀割香涂。节节肢解。毕竟不动一念。方是正见正行。今闻欲绝粒而死。此是魔所摄持。即当看破。此念决不可如此认著。不唯可惜自己为生死苦心。抑恐令他入邪见网也。
示非石玉禅人
末法学人多尚浮习。不诣真实。故于佛法教道。但执名言。不达究竟之旨。增益知见。生大我慢。是又以佛法结生死根。良由最初发心。不从生死上著脚。亦不知生死为何物。将谓与己无干。瞢然夜行。故不得正修行路。且佛教人言言句句。乃出生死法。岂意今人反堕耶。此非佛咎。咎在学人无正信正见。向未亲近真善知识。指点说破耳。学人方玉。昔参老人于岭外。真实朴素。老人东游吴越。刻棱严法华新疏。命玉校讎。参详斟酌。得老人言外之旨。老人今归匡庐休老。异日玉能相伴于空闲寂寞之中。参究向上事。当不被宿习文字作所知障也。老人行矣。七贤峰头。有牛粪火煨芋以待。子其念之。
示吴江沈居士
一切众生。皆以我执而为生死根本。以有我则有物。物与我对。则形敌生。以我招敌。则众忤皆归。忤则为其所惑矣。故眼为色惑。耳为声惑。鼻为香惑。舌为味惑。身为触惑。意为法惑。惑则扰。扰则乱。乱则失其正。既失其正。则被所伤者多矣。世之人皆为其惑而不自知。为其所伤而不知痛。愚之甚矣。且将以为资我也。而又爱而执之取之。又愚之愚者也。惟有智者知其不我益也。故远而避之。苟避之不若忘我。诚能忘我。则于众敌。犹夫众箭攒空。则无可寄矣。有志道者。试从此始。
示王子颙
世人一向在幻妄身心境界上作活计。从生至死。未曾一念返觉自心本来面目。由其不觉。故不知其病根。所在以水火相违。四大交攻。是为身病。妄想攀缘。爱憎取舍。是为心病。然身病药石可治。而心病则无药可治佛为世医王。及调治众生心病。种种方便。究竟单以觉破妄想无性。为回生妙药。学人要求安乐法门。先须识破身非我有。但看父母未生前。何曾有此血肉之躯。及四大分离。即今此身更向何处安立。如此时时观察。久则忽然一念觉破。即不为此身所苦。是为治身病之妙药。一切病元皆从妄想心生。只须日用念念观察。凡一切善恶念头起处。即是病根发现。直须当念著力。就在起处观察。看他毕竟从何处起。毕竟是谁起灭。及至妄想灭时。定要追察毕竟灭向何处去。如此追究到起无起处。灭无灭处。是谓起灭无从。则心体安然。得大自在。如此把断要关。则前后不续。中闲一念自孤即此一念独立处。久久纯熟。则妄想病根自拔。一切心垢。亦无地可寄矣。是为治心病之妙药也。子颙切志向上事。但差在言语文字中求。不知向自己心地上求。以自心妄想。已是病根。又将他人言语把作实法。是谓重增一重障碍耳。从今但直觉破自心妄想。不被率转。但看妄想起处。决不可相续。佛言。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无外得。如此用心不退。即此现前自心。便是大安乐解脱法门。老人因请益詺其名曰。福觉。以其觉乃第一无量之福也。其勉之哉。
示旅泊居士沈豫昌
居士生十善之家。居富贵之室。以菩萨人为父母。以善知识为眷属。以同行同愿为奴仆。以慈力示现为儿女。而身处其中。如青莲出水。挺挺淤泥。既发信心。修诸福德。事事如意。绕宅湖池约数里许。所养之鱼称湖沙数。初请藏经过芦洲。满荡之鱼。夜乘红光而尽生天。其所遇福缘胜广如是。但以行道不力为愧。请益老人。老人因示之曰。是诚可愧者矣。何也。以外施为易。内施不足。是舍心不若舍物之易耳。虽然。亦丈夫所难也。由历劫生死情根。深固难拔。非发大勇猛决烈之志。求其如法修行。实非易易。若老人正眼视之。固不难耳。居士谛信。诚能以物观身。则身易轻。以身观心。则心易忘。以心观情。则情易折。以情观性。则性易明。以性观念。则念不生。念不生则道在我而不在物矣。如是。则与池鱼之望法影而顿脱生死。何以异哉。居士能信不疑。则居家而入非家。即世而能离世。一切资财眷属。皆入如幻三昧。又何道之难行。情根之难拔乎。居士欲入毗耶不二法门。当从此入。
示颜福坚
佛说世闲无一法可坚固者。谓无常苦空无我等法。如梦幻泡影。速起速灭。无常生死败坏之法。皆如是也。唯有佛性种子。虽在生死之中。历劫不坏。是真坚固。世人错认无常为常。是以不坚为坚。名颠倒见。然颠倒之根。乃罪恶之性也。何福之有。今一念返醒于无常生死法中。发心愿求佛性种子。则能舍不坚之财。易坚固之法财。舍不坚之身命。求坚固之慧命。此乃出世之福。福之大者。是故就汝归依之信心。詺其名曰福坚。只欲发其坚固之心。所谓自求多福耳。岂虚名足尚哉。
示顾汝平
汝平。侍紫柏老人最久。昔予被难系圜中。以书覆紫柏。汝平侍侧。即以书付之嘱曰。执此他日必有见面之时。以此为左券。越二十二年。丙辰。长至月。予自南岳来双径。赴紫柏入塔之期。汝平迎予松陵。至陋巷颜生生宅。因礼请益。出此卷。见紫柏手泽。及予昔日书。嗟乎。法性海中。圣凡出没。如大海之沤。起灭无从。去来无所。即死生梦幻。于湛寂中了不可得。且予昔之死也不死。故今之生也非生。不死不生。湛然一际。是知紫柏今之死也。岂真死哉。手泽宛然。法身常住。昔紫柏视。今日如眉睫。子今见紫柏当日之寸心。耿耿孤光昭揭如日月。既生不以形骸隔。又安可以幽明闲哉。佛言。观彼久远。犹若今日。不但予与紫柏。如巨海之沤。即一切凡圣。若空中电影耳。汝平久入紫柏之室。于此一际平等法门。必若入大海浴。使百川之水。浸透遍身毛孔耳。紫柏老人。或未拈及此。故予特为点破。令其自信此法。得大受用。其或未然。试向父母未生前。著眼看觑。久久当知见予与未见时。无前后际也。
示颜仲先持准提咒
在家居士。五欲浓厚。烦恼根深。日逐现行。交错于前。如沸汤滚滚。安得一念清凉。纵发心修行。难下手做工夫。有聪明看教。不过学些知见资谈柄。绝无实用念佛又把作寻常看。不肯下死心。纵肯亦不得力。以但在浮想上念。其实藏识中习气潜流。全不看见。故念佛从来不见一念下落。若念佛得力。岂可别求[糸-八]妙耶。今有一等好高慕异。闻参禅顿悟。就以上根自负。不要修行。恐落渐次。在古德机缘上。记几则合头语。称口乱谈。只图快便为机锋。此等最可怜愍者。看来若是真实发心。怕生死的。不若持咒入门。以先用一片肯切心。故易得耳。颜生福持。问在家修行之要。故示之以此。观者切莫作没道理会。以道理误人太多。故此法门。尤胜参柏树子干屎橛也。
示嘉禾棱严堂主
经云。佛种从缘起。所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是知法界以缘起为宗。谛观世出世闲。未有一法不从因缘而起者。棱严古刹。创自唐朝。长水疏棱严于此。其来久矣。以当王城阛阓之中。向为力者所侵五台陆翁。于此土受灵山付属。生以护法为心。达观禅师。乘时而出。与翁有大因缘。一见心相印契。即议欲复之。而荷担者难得其人。密藏开公。弃青衿出家。依达师为入室弟子。闻有复棱严议。全身荷之。禅堂告成。议刻方册大藏。以广法运。复蒙圣慈颁赐大藏。而大殿未有成也。不幸开公隐去。未克卒业。五台翁复下世。郡守蔡槐亭先生至。则一旦兴起。得包心弦居士为领袖。一时人心翕聚如响。不期年绀殿巍峨。金像晃耀。何其伟哉。揆之重兴之议。几二十年。时节因缘。故有不思议者存焉。予来双径。为作达师茶毗佛事。回过棱严。观其规模宏敝。真尘中净土。其禅堂精洁。诚幻海梵宫。及见主者林公。其人端庄循雅。忍辱慈和。可谓丛林之领袖也。尝窃悲夫五浊恶世。佛事付嘱菩萨。尚不敢涉此利生。而况博地凡夫乎。以林子之端雅。故见者无不敬。以林子之慈忍。故归者无不悦。以人皆敬皆悦之心。成未圆未就之事。如顺风扬帆而行安流。其到彼岸也何难哉。予谓狮弦将绝响矣。而幸有子继之。亦因缘所属耳。唯在子坚忍不拔之愿力。以守难成不易之道场。将为无穷不朽之佛事。大法流通。即子之心光所遍也。又何以不坚血肉之躯。而为三宝所惜乎。
示东禅浪崖耀禅人
金沙东禅寺。太史念西王公之所建也。以浪崖耀公主之。适闻老人有双径之行。特专嗣南容公。来请经。营安居。将为老人林歇地。九月既望。老人适至。见其精诚严整。大众清肃。专以背诵法华为业。期方七年。而成诵者三十余人。此希有之事也。居无几何。即往径山。缘毕将归匡庐。长揖人世。公恳留老人。意未能已。临别贻此示之曰。法界性中。安有去来之相耶。智眼未开。情尘斯隔。离合之见阕心。聚散之缘系念。非夫达三际不迁十方靡闲者。未易臻无二之境也。且法华以实相为宗。过去之多宝现存。即今之释迦不灭。常住一心。永劫不昧。大通王子之因。直至于今。灯明授记之缘。法尔现证。由是观之。安有纤毫迁讹之相耶。试观白毫一光。洞照无碍。一切圣凡始终因果。居然目前。老人之去来。犹长江之皎月。东西各行。而本月湛然。苟一念纯真。则心光交彻。其无以世谛恒情。作生死常见也。愿公以法华三昧。究竟未来。则与老人眉毛厮结。同归实际。长劫相依。久远不离。又何区区于幻化空身。水月镜像。妄生彼此之念耶。老人行矣。公其勉之。
示王圣冲元深二生
佛性之在人。如水在高原。有穿凿者。无不得之。良以吾人烦恼根深。爱憎情固。不啻高原之土也。苟能力凿深求。施工不已。务在拔烦恼之根。裂爱憎之网。则法性渊泉。源源不竭。溉灵根而沃智慧之芽。不唯道果可期。且将浚潜流而润焦枯。普益人天。同归法海。涓滴而与渤澥同彼。此岂外求之耶。圣冲元深昆季。久入紫柏之室。哲人往矣。恐性水清流。不无雍阏。老人适来。而为疏之。今则开发源头。从此永无枯竭。其无以烦恼干土。投而浊之也。
示孙诜白
无明生死根株。只在现前一念。如人周行十方。尽生平力而不已者。将谓已涉千万途程。殊不知未离脚跟一步也。是知历劫妄想迁流。生死轮转。实未离当人一念耳。若能日用现前。见闻觉知。念念生处著力觑破。生处不生。则历劫生死情根。当下顿断。其实不假他力也。佛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岂虚语哉。老人指示父母未生前一句。著力参看。他日当有自信之时也。
示姜养晦
姜生少年英发。骨气不凡。非灵根夙植般若种子深厚。未易得此美质也。幼稚曾见紫柏大师。即命之曰信光。意谓性具般若之光也。适参老人请益。因字之曰养晦。吾人日用见闻知觉。皆智光焕发。第被无明蒙蔽。变为情识。故暗而不彰。苟能自信本有真光。不昧于现前境界。爱恶关头昏闇之中。灵光独耀。不被情根之所蒙蔽。是于晦而能养。则光体愈明。而真元可复矣。用其光无遗身殃。姜生体此。则广大光明。当发现于动作云为之闲。功名建立。皆不朽之盛业。岂可自昧而不信耶。但在我慢幢摧。则光明自露耳。
示众
近来诸方少年。有志参禅者多。及乎相见。都是颠倒汉。以固守妄想为誓愿。以养懒惰为苦功。以长我慢为孤高。以弄唇舌为机锋。以执愚痴为向上。以背佛祖为自是。以恃黠慧为妙悟。故每到丛林。身业不能入众。口意不能和众。纵情任意。三业不修。以礼诵为下劣。以行门为贱役。以佛法为冤家。以套语为己见。纵有能看话头做工夫者。先要将心觅悟。故蒲团未稳。瞌睡未醒。梦也未梦见在。即自负贡高。走见善知识。说[糸-八]说妙。呈悟呈解。便将几句没下落胡说求印正。若是有缘。遇明眼善知识。即为打破窠臼。可谓大幸。若是不幸。撞见拍盲禅。将冬瓜印子一印。便断送入外道邪坑。堕落百千万劫。无有出头之时。岂非可怜愍者哉。此等愚痴之辈。自失正因。又遭邪毒。纵见临济德山。亦不能解其迷执。岂不为大可怜愍者哉。禅门之弊。一至于此。谛观从上古人。决不是这等。但看百丈侍马祖。每在田中作活。如插锹子。野鸭子公案。便是真实勘验工夫处。以此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杨岐之事慈明。二十余年。行门亲操。执事百千辛苦。未尝惮劳。故得光明硕大。照耀今古。若懒融之负米。黄梅之碓房。历观古人。无一不从辛苦中来。何其今之少年。才入丛林。便以参禅为向上。只图端坐。现成受用。袖手不展。一草不拈。如此薄福。绝无惭愧之心。纵有妙悟。只成孤调。绝无人天供养。况无真实修行。虚消信施。甘堕沉沦者乎。若是真实为生死汉子。当观本师释迦文佛。于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为求菩提舍头目髓脑处。如此当发勇猛。[拚-ㄙ+ㄊ]舍一条穷性命。将这一具臭骨头。布施十方。供养大众。一切行门。苦心操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若于日用六根门头。头头透过。便得法法解脱。古人云。从缘入者相应疾。如此用心。三十年不改。纵不悟道。再出头来。定是顶天立地汉子也。老人以此示之遍告同参。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八
法语
示归宗智监寺
归宗为古尊宿说法地。达观师倡缘兴复。既而湛公竭身尽力。竟还故物。今廿余年。湛公化去。弟子修慈荷之。予丙辰夏。来礼金轮舍利塔。睹其寺。规模甲匡山之胜。因思辅弼者。诚难其人。众中见禅人在智。眉宇秀拔。卓有骨气。因属主者。命为监寺。禅人善密行。凡众人尽日所务有不及者。视其当务。必通夕不寐。一一亲为料理。明发则事无不办者。予嘻嘘而叹曰。有是哉。予尝见丛林年少。率无惭愧。一味养懒。三业不摄。礼诵不修。甚至白昼安眠。安肯终夜不寐。身任其劳。以备大众之务乎。昔佛弟子千二百人独称罗睺为密行第一。故为佛长子。此土前辈诸祖。唯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遂为丛林千古典刑。永明每日行一百八事行。故阎罗殿上。图像供养。佛说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为众生处。故感为天中天。是知从上佛祖。无有不从行门。建立世闲福田功德也。禅人能以此心。放舍身命。荷负丛林。即是建立三宝。三宝常住。即是续佛慧命。慧命不断。即是报佛深恩。知恩报恩。即是慈父之孝子矣。既秉如是行愿。二六时中。念念谛思。我自无始生死以来。舍此身骨如须弥山。所饮母乳如四海水。如此舍身受身。皆造生死苦业。何曾一日以此身命。修出世行乎。若果有之。则吾今生。定不如此在凡夫地矣。今幸有此身。发难得之志。一生尽命。不舍本行。则是一生超过百劫千生矣。如此。乃谓不虚生耳。禅人从此更发精进。居一切时。但将赵州狗子佛性话头。蕴在胸中。随就作处。心心参究。毕竟因甚道无。一旦搕著抹著。一念疑团迸裂。从前生死。顿然了却。是可谓福慧。二严一生取办。古人云。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前三十六代祖师。一齐在禅人眉毛上。转大*轮也。
示自宗念禅人
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菩萨虽知法性空寂。而不舍有为诸行。知法性空。是谓自利。不舍诸行。是谓利他。从上佛祖。未有不由二行。得出生死者。是以释迦世尊。历劫勤修难行苦行。我等旷大劫来。于生死海。头出头没。舍身受身。不可思议。皆是虚生浪死。何有一毛真实行门。若有寔行。则定不似今生。者头面也。回光返照。猛自思惟。岂不痛哉。禅人今幸仗夙缘。早得脱俗。永离苦海。又得安居名山。诸祖说法胜道场地。此万劫难遇之缘。正是饥逢王膳。病遇医王。自当庆幸无量。即尽此形寿。拌舍一生。作此功德。已胜百劫千生。空过无益也。禅人当信老人言。自今之后。发坚固不退之心。持勇猛刚强之志。尽自己色力。量自己才能。办一片肯心。任缘随愿。耐心耐烦。忍苦忍劳。即一日成就一种功德。已胜一生空过矣。禅人自说身弱神疲。不能任事。古人贵在心力强愿力大。不在色力健不健也。今虽小恙不为大苦。若造恶业。堕在三涂。即求今日。以小病小恼之身心。求作福田之利益。不可得也。佛令众生。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正是今日策发精进幢也。古德云。宁有法死。不无法生。纵舍此身命。作此妙行。犹为般若舟航。可到彼岸。苟不勉力强志。可谓虚负此生。既到宝山。空手而归。岂不惜哉。若能安心于无事。则心空。心空则神不竭。神不竭则身不劳。如此是为无作妙行。遇缘即宗。定不为日用所转。头头成就大解脱门矣。当谛思之。
示陆将军(名世显号镇湖)
将军为濠梁世胄。天性英杰。其杀机固所赋也。中年知向道。入海门周先生室。先生拈古人劝君识取主人公之语。示之。老人归隐匡山。谒老人金轮峰下。自知杀业太重。愿求忏悔。老人喜其性直无伪。固古豪杰忠肝义胆之俦。第古今赋此天性者多。尽错用其心。故以佛种子。翻作地狱苦具耳。佛性无二。众生与佛。不隔一毫。达性众生即佛。不达性佛即众生。如清冷之水。以之献佛则清净。以之洗秽则污浊。故佛之慈悲。即众生之杀机。古德云。护生须用杀。杀尽始安居。又云梵语阿罗汉。此云杀贼。经云。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一大欢喜。此释迦老子。劝人杀生之榜样也。以佛能如此杀生。故号大雄猛。世尊。世人愚痴。赋有雄猛之佛性。而不自杀其贼。翻以杀人。劫劫生生。酬偿地狱之苦。而自以为功多。岂不为至愚至痴。倒用其佛性者哉。语云。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古罪之大者。莫大于杀生。其杀人以为功。杀生食肉。恣口腹。以为快其愚等也。将军能回心向上。自求多福。从今日去。以杀生之勇自杀其欲。佛言贪欲嗔恚。过于怨贼。能自断之。是为杀贼。能破烦恼。出生死苦。是为大雄。以此直求无上佛果。是为大赏。其杀之利有如此者。而自弃不谋。可谓智乎。虽然。杀人则易。自杀则难。故云出家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老人葛藤至此。是谓法施慈悲。将军信此。是真忏悔。
示慧成信首座
首座慧成。中年弃妻挈子出家。曾参达观莲池两大师。乃至南岳湖东掩关。老人将卜居南岳。成破关相迎。遂侍巾舄。一日作礼。白言。某幸末法。为佛弟子。志出生死。亲见三大师。现身五浊恶世。卫护法门。行其难行。忍其难忍。调其难调。每见如来教中教菩萨法。将谓空言。今亲承三大师之行履典刑。现在便可尽形寿依归。诚难舍此。别求怙恃矣。乃写三大师之真。终身佩奉。且生生世世。执此愿轮。即往来人天。周流六趣。曾无厌倦。乞师为我证明之。老人闻而笑曰。此固子之深心本愿。虽然似矣。犹未探其本也。请试观夫本师和尚。毗卢遮那。法身非身。以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之行。以成其身。文殊智也。观音悲也。普贤行也。舍此三者。则法身寂寥。亦无寄矣。故如来法身。若言其智。则彻法界理事因果。乃至草芥尘毛。无不尽其源底。尽众生界心念头数。莫不彻其根源。若言其悲。则尽众生数皆为己身。凡众生之饥寒困苦疾病痛痒。乃至三涂剧苦。皆菩萨全身一体共受。故能不舍于一众生。若言其行。则尽虚空彻法界。无一草芥尘毛。不是菩萨舍身命处。故普贤十愿。一一皆言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无有穷尽。是故本师毗卢遮那。以此三法。成就一身。少一法而法身不成。即一众生而非自己。则法身不遍。乃至尘毛草芥。一有不彻。则未尽无明。以至虚空尽处。而行愿亦尽。则法身断灭。虽然。于法界性中。观此三者。如首罗三目。即一即三。非三非一。于寂灭海中。犹似沤灭沤生耳。若有挺特没量大人。能于毗卢顶[寧*頁]上行。回视此三行者。大似唤奴作郎矣。以彼区区介尔之行。较三大士者。又不啻奴儿婢子。岂能尽佛法身之量哉。苟能从此发坚固心。放舍身命。建立三宝。凡有纤毫裨法门益众生事。皆法界全体之德用。如由一尘以遍诸尘。始一毛而融多毛。从今生以极未来。劫劫生生。下退此心。亦如普贤之虚空界尽。而行愿无尽。生生世世。食息起居。行住坐卧。未离本师一毛孔外。三大老者。乃于法性海中。同出同没。不出如幻三昧。逢场作戏。竿木随身。说幻法以开幻众是则有之。何足以为师哉。其无以限量心。自隘如来法身境界。可也。
示自觉智禅人
佛言。汝等比丘。每于辰朝当自摩头。此语最为亲切。老人每每思之。吾佛慈悲。痛彻骨髓。常谓末法比丘。多所受用。安居四事种种供养。各各自谓所应得者。更不思我是何人。物从何来。为何而受。所以知恩者希。而报恩者少。特未一摩其头耳。苟回光一摩其头。则不觉自惊曰。吾为何剃除须发。不与俗人为伍耶。苟知形与俗异。则居不敢近俗。身不敢入俗。心不敢念俗。如此则乐远离行。不待知识之教。而自发勇猛。入山唯恐不深矣。又安忍混从市俗。纵浪身心。为无惭人。作无益行耶。自觉禅人。向住人闲。来匡山。礼老人。愿枯心住山。修出世行。老人因示之以福慧双修之行。修慧在乎观心。修福在乎万行。观心以念佛为最。万行以供养为先。是二者。乃为总持。吾人日用一切。起心动念。皆是妄想。为生死本。故招苦果。今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成净土因。是为乐果。若念佛心心不断。妄想消灭。心光发露。智慧现前。则成佛法身。然众生所以贫穷无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尝一念供养三宝。以求福德。直为生死苦身。念念贪求五欲之乐。以资苦本。今以贪求一己之心。转而供养三宝。以有限之身命。随心量力。供养十方。乃至一香一华。粒米茎菜。则如滴水入沧溟。一尘落大地。纵海有枯而地有尽。其福无穷。故感佛果华藏庄严。为己将来自受用地。舍此则无成佛妙行矣。禅人如生疲厌。当自摩头。则自发无量勇猛也。
示龙华泰禅人
余往乞食长安时。过龙华树下。主人瑞庵师。物色余甚欢。视犹多世亲因也。余睹王舍城中诸住刹者。率多浮习。独师孤硬洁介。遇物不假辞色。心知其非尘中人也。遂相与莫逆。数数往来。诸弟子辈。亦莫不以余为亲。故无闲然。及师化去。其孙潭公。视余犹视师余被放岭外。愧生平竟无以报德者。顷余出岭之南岳。法孙泰禅人。远来相讯。余见之。不觉五内酸痛。昔之与师音声相貌。居然在目。及余之双径。了达大师因缘。禅人相侍。既而余归匡山。则携禅人与之同归。意念尔祖之德。冀成就禅人出世之业。为报地耳。居期年。以开荒之劳。身心未及放下。顷政为禅人指示。发觉初心。方有趋向。乃翁以书招之。属以他缘。余刻意留之。不可得。禅人将别。请益。因示之曰。吾出家儿。先须急其大者。略其小者。何谓大。生死是也。何谓小。世缘是也。古德云。除却死生真大事。其余都是可商量。以众生沉沦苦海。汩没世缘。积劫以来以至今日。未尝一念返省。今幸为佛弟子。身著袈裟。且又遇知识。有入道之缘。而不拌舍世缘。苦心参究己躬下事。切恐今生错过。纵出头来。未审可能如今日诸缘毕具否也。禅人今以乃翁之命不敢违。去则固尔。当以死生之念为急。办道之缘不可失。事毕旋归。老人幸得活埋空山。但存残喘一日。则与禅人切磋大事。有一日之功。老人以毕命为期。禅人以死心相侍。但得禅人当人一念光明焕发。不独禅人以了积劫生死大事。亦是老人所以报乃祖之地。不负此世际会因缘也。禅人行矣。其无久滞他乡。重增生死业累耳。
示翠林禅人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作言行举措。无一事而不真。行实则凡所云为。无一行而不实。故真实如好种子。其余作为立行种种。皆发生之缘。以是之故。抽芽发干。开花结实。究竟不虚。故佛说发心修行。如布种子。成就菩提。以为结果。果者实也。以始终皆真实故。故佛呵二乘为焦芽败种者。以其心行不真实故也。从上诸祖。教人参须真参。悟须实悟。是知一切众生。虚生浪死者。以其妄想颠倒用事。劫劫生生。未曾一念真实。故于生死海中漂流。难到彼岸。所谓业识茫茫。无本可据耳。况为佛弟子。身在袈裟之下。岂可流浪一生。念念妄想业识流转。曾无一念返省。而求真实履践之行。此乃向袈裟下失却人身。最为可怜愍者。禅人既不远千里。来参老人。必发一片真实信心。以此空山寂寞之中。非掠虚之地。何所为而来耶。既发真实信心。不是一见便了。不求一段真实之行。亦徒然耳。若求真实之行。即从真实心中发现。果有真真实实为生死之心。必须将从前有生以来。及出家以来。从头一一细思检点。何曾有一念一行。是真实事。从前已是空过。即从今日已去。发一片出世之心。将一切世闲情根。妄想攀缘。一齐放下。将此一把骨头。一齐抛却。将此一条性命。纳向空山大泽之中。任他日炙风吹。一切安逸饱暖思虑。尽情撇却。单单直以死生一念。挂在眉毛上。将一则。古人公案。蕴在胸中。日夜参究。看他一念世闲心起。便是堕在生死处。定要把断。不容毫发。如此参究。不悟不休。即此一著。便是为生死真实心。即以此心。向二六时中。一切动作云为种种行门。至礼拜三宝。供养十方。调和大众。看待老病一切行门。无不亲身竭力承事。不生一念厌倦心。不生一念人我是非得失心。不起一念休歇止足想。如永明大师。每日行一百八件方便行。尽形不改。即此便是真实之行。如此操心立行。透出本地光明。则将积劫所染一切贪嗔痴爱习气种子。一一消融。化为成佛真实种子矣。如是用心。可谓不虚此生。不负出家。不枉远犯风波。参访知识。若仍前涉虚。止作尝情。业垢罪垢种子。但随妄想而行。不唯辜负此生。实取穷劫三途之苦耳。
示顺则易禅人
沙门释子。乃出尘之人。亲近佛法。乃出情之法。实破我之具。方今学者广学多闻。但增我见。少能餐辨法味。滋养法身慧命者。岂非颠倒之甚也。易禅人以多闻无益。志在清修。固已远矣。然徒以清修为行。而不刻意究竟生死根株。不深穷佛祖不到之地。此其创志不远。是以一日之价。为得也。可不负其本有哉。吾徒所难得者。厌世俗。最难得者。厌生死。禅人今知其厌。而不知究其所以厌。是犹然以五十步笑百步也。嗟予老矣。余日无多。生死大患。横在眉睫。恐厌之不极。禅人年亦长矣。能以老人之厌自厌。倘不厌老人相与千岩万壑之闲。绝影忘言。修厌离行。从此长揖五浊。永离四生。同游广大极乐之乡。岂不为最上因缘哉。又奚止于裹粮千里之。适视彼榆枋莽苍者。固未足与道也。
示[糸-八]机参禅人
禅人以持明为专行。从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发明。乞老人指示。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修行之路。方便多门。归源无二。即参禅提话头。与念佛持明。皆无二法。第不善用心者。不知借以磨炼习气。破除妄想。返以执著之心。资助无明。故用力多而收功少耳。此事如用瓦子敲门。只是要门开。不必计手中瓦子何如也。以吾人无量劫来。积集贪嗔痴爱杂染种子。潜于藏识之中。深固幽远。无人能破。圣人权设方便。教人提一则公案为话头。重下疑情。把断妄想关头。丝毫不放。久久得力。如逼狗跳墙。忽然藏识迸裂。露出本来面目。谓之悟道。若是单单逼拶妄想不行。何必话头。即婆子数炭团。专心不二。亦能发悟。况念佛持咒。有二法哉。禅人持明三十年念见效者。不是咒无灵验。只是持咒之心。未曾得力。寻常如推空车下坡相似。心管滚将去。何曾著力来。如此用心。不独今生无验。即穷劫亦只如此。及至阴境现前。生死到来。依然眼花撩乱。却怪修行无下落。岂非自误自错耶。禅人从今不必改转。就将持咒的心作话头。字字心心。著力挨磨。如推重车上坡相似浑身气力使尽。不敢放松丝毫。寸寸步步。脚跟不空。如此用力时。只逼得妄想流注。塞断命根。更不放行到此之时。就在正著力处。重下疑情。深深觑看。审问只者用力持咒。的毕竟是个甚么。觑来觑去。疑来疑去。如老鼠入牛角。直到转身吐气不得处。如此正是得力时节。切不可作休息想。亦不得以此为难。生退息想。及逼到一念开豁处。乃是电光三昧。切不可作[糸-八]妙欢喜想。从此更著精彩。拌命做去。不到忽然藏识迸裂虚空粉碎时。决不放手。若能如此持咒。与参禅岂有二法耶。所以道。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便可证明。即亲见佛祖。亦不易老人之说也。
示智沙弥
方今出家儿。于末法斗诤坚固之时。有能决志为生死大事。单提向上一著。以了悟为期。此上上根人。诚不易见。今亦有参究此事。又恶觉恶习浓厚。蒲团未稳。邪见横生。多落魔道。此其难也。古德云。未能参究向上。且于教法留心。时光亦不空过。其留心于教。亦有两般。一则根器稍利。力穷性相宗旨。深彻其源。以多闻熏习之功。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则不独目了心性。抑且为人师。此亦报佛深恩。不负出家之志。至若根器稍钝。不能广亲教乘即持诵一门。尤为要行。故天台大师。以读诵受持为五品观行之首。即法华所说。持经法师。现在父母所生肉身。即得六根清净。此持经之功。岂劣行哉。沙弥既知厌生死苦。投佛出家。苟无专心一行。岂不辜负此生。即持经一行。能专心一志。如古人潜心理观。一旦忘言契会。得佛心宗。是由文子而得总持。此所谓旋陀罗尼门。由此证入。历劫生死根株。仗此法门。一时顿断。岂不为无上菩提之径路乎。若悠悠岁月。唐丧光阴。堕于粥饭常流。岂不虚消信施。重增业累。又何取于出家为哉。
示性觉禅人
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饭习气。竟不知善知识为人处。可惜奔波一生。到底了无下落。是为可怜愍者。至有一念为生死心的。不知修行之要。或以礼诵念佛为修行。一生辛苦。到底于己躬下事。如黑漆桶相似。于生死分上。了没干涉。禅人发心真实为生死大事。唯有参究向上一著。为真实工夫。先要办一片长远决定不退之志。古人二三十年。单提一念。不悟不休。第一不得指望速成就。释迦老子。三大阿僧祇劫。磨炼身心。岂是钝根耶。古德参究机缘尽多。唯有念佛的是谁一则审实话头。最易得力。禅人今日发心参究。但将此一则公案。时时提撕。先将身心内外一切妄想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没可放处。即深深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四字历历分明。急著眼看。看得少不得力。又提一声佛。有力便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审之又审。毕竟是谁。看得才有昏散现前。即便快著精彩。又提又看。又审又疑。疑到疑不得处。胸中如银山铁壁。立在心目之闲。如此便是话头得力时也。若到此得力处。正好重下疑情。于日用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移。乃至久久梦中。一似醒时一般。若用力到此。决不可退堕。忽然疑团迸裂。自然顿见本来面目。若肯发此决定之志操不退之心。但只一念直直行将去。切不可求速效。切不得将心待悟。若工夫绵密。自有打破时节也。如上所说参究一节。最是易为省力。是要放得下。提得起。靠得定。疑得切。不拘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都是用心的时节。六祖云。若论此事。轮刀上阵。亦可做得。此之谓也。禅人有志。真为生死。便从此一路下脚。
示宝藏相禅人礼普陀
观音大士。证圆通本根。以法界身。随缘应现。岂定居于普陀耶。海喻生死。山喻涅槃。大士以法身普应生死海中。即众生日用寻常。皆大士威神显现。湛然寂灭。犹如宝山。故以海中普陀象之。由在众生烦恼海中。众生有苦。即大士之苦故。一称其名。即得解脱。乃众生唤醒自心大士。大士现前。则寂灭现前。寂灭则苦不能到。故山在海中。波涛不能撼动。是故名为大士常居普陀。非局指海中拳石。为大士栖托也。众生迷妄不礼自心大士。亲踞寂灭道场。巍巍不动。如海中山尔。乃跋涉山川。必数千里外。跉跰辛苦。而向外求之。迷之甚矣。虽然。如是。经云。归元无二。方便多门。今大地众生。皆信大士于南海。合就其机而引进之。令其涉海登山。一呼大士。猛省自心。则触目波涛。皆入圆通之门。必使自信而后已。同此行者。但有一人能信老人此言。则不负一翻行脚。不然。则空费草鞋钱也。
示明辉禅少林礼祖
若论此事。佛未出世。祖未西来。照天照地。无欠无余。即黄面老子出世。胡乱四十九年。终日摇唇鼓舌。亦未道著一字。及末后拈花。迦叶破颜微笑。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今付与汝。大似空拳诳小儿。自是唤作教外别传之道。一似钵盂安柄。一人传虚。十人传实。达磨西来又说作单传直指。少室九年。赚得神光痴种。立雪断臂。将谓有甚奇特。究竟到底。直是个觅心了不可得。从此承虚接响。大家都架空中楼阁。各立门庭。二派五宗。毕竟不曾为人拈出。直至如今。大地黑如漆。致使痴狂之辈。向鬼窟里弄精魂。自谓传少林禅。是某家儿孙。如此诳惑愚人。岂不痛哉。禅人今日参老僧。老僧此闲无佛法禅道与人。说甚么乾矢橛。禅人又要走向少林。礼鼻祖。求佛法禅道舍却自己脚跟下一尺土。更向千山万水之外。向他家。屋里觅。岂智也哉。禅人试将己躬下理会。看。未出门一步。与到匡山时。是同是别。即今离匡山一步。到少林往返归来时。是同是别。若是别。则未出门一步。早已错却了也。况千里万里乎。禅人如不信老人。试到少室。问取单传堂前露柱。看。是个什么。
示法界约禅人
禅人生长建昌。自离尘以来。久走方外。曾礼紫柏及老人于大都。已三十余年。复觐老人于匡山。因示之曰。从上出家儿。皆为生死大事。登山涉水。求善知识决择。于一言一句之下。剿绝命根。将百千万劫尘劳恶习。当下顿断。如脱韝之鹰。自此不复受人拘絷。即能掉臂生死路头。绝无顾盼。谛观传灯诸祖。为人抽钉拔楔处。有甚[糸-八]妙秘密耶。只是学人。一向单为生。死一著。蕴在胸中。吞不入。吐不出。扼塞不通。如丧老妣相似。偶因缘时熟。忽遇善知识拄杖头。一拨便转。更有何疑虑耶。唯的信自心本有而已。今人行脚。走遍天涯。入遍丛林。眼中到处热烘烘。便是好道场。见粥饭精洁。一顿饱齁齁的。便是好知识。从遇明眼知识。都被热瞒。当面错过。如此行脚参方。不为本分事。便是流浪生死。一生空过时光。枉费草鞋钱。岂不大可叹息耶。禅人为生死。出家行脚。参知识。住名山。行苦行。种种法行。一一经历。且道即今生死事。毕竟如何。且道。前见紫柏老人。今见老人。与未见时。有何差别。且道今在匡庐万仞峰头白云深处。与王舍城中万仗红尘里境界。是同是别。若道是同。且隔三千里外没交涉。若道是别。衲僧行脚。眼在甚处。若向者里定当得出。三十年即今日。今日即三十年前。红尘即白云。白云即红尘。一切生死烦恼业行。及种种差别境界。无不触目寂灭矣。其或未然。今日再行脚。从头起重到五台峨嵋。参见文殊普贤。试问何等是平等一际寂灭法门。待有话会。再来与老僧相见。
示崇观禅人
观禅人往来吴楚。不远数千里来参。一见则知其有志而未能也。老人愍其远来。且无可指示。但因其名。乃字之曰见微。以众生生死根株。微细流注。妄想昏迷而不自知。故吾佛大师设观以照之。良以微非观照无以见生死之力大。观不涉微。无以显照用之功力。能破幽微。则生死可出。此特教家之极则。若是衲僧分上。自有格外钳锤。但能一念如铁壁银山。塞断咽喉无吐气处。直得死而复苏。方有少分相应耳。禅人方且波流识海。未能剿绝命根。他时后日。苟能吐却杂毒。放下身心。再来参请有分。
示六如坤公
从上诸祖教人参禅。虽有超佛越祖之谈。其实要人成佛作祖耳。未有欲求作佛祖。而不遵佛祖之言教者。舍教而言修行。是舍规矩而求方圆也。且佛教阿难。开口便道应当直心。净名云。直心是道场。马鸣大师。开示修行切要。须发三种心。谓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深心。要集一切诸善行故。大悲心。愿救一切众生苦故。从上诸祖。未有不发此三种心者。学人只知瞢瞢的去参话头。只要妄想贪求[糸-八]妙。却不知是直心正念真如。祖师方便法门。若说真如二字。学人早作道理会取去。谁肯下死工夫做。若只教去看话头。看到话头。逼拶历劫情根。忽然断处。从来一切妄想情虑。当下消灭。求一念生心。了不可得。到此便是离念境界。正所谓正念者无念也。若到无念。则不求与真如合。自然觌体相应。如此便是佛祖教人直心的样子也。是知参禅。更无别样巧法。只是要人实实死做做到恁般田地。岂有甚秘密巧妙哉。此乃第一直心修行也第二深心。要集一切诸善功德。此诸善功德。不是外边有为的事。如达磨大师。对武帝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是真实功德。是知达磨所说净智妙圆。正是马鸣直心正念真如。马鸣所说诸功德。就是将直心正念去做。以真如遍成一切有为事法。今日要求证真如。不是在死眉死眼鬼窟里求。要在一切日用有为万行上求。所以行上求者。不是在事上别讨出一个[糸-八]妙真如来。只是就将直心正念。在一切事上验看。可与直心正念相应不相应。若事事法法。都与直心正念相应。则目前无一法一事。不是真如境界矣。所以马祖与百丈诸弟子。日用中。搬柴运水。锄田插禾。烧火煮饭。事事上觌面勘验。寻常一言一句。冷言热语。都是要弟子入证真如之门。若勘到果然一切处不昧。方许有为人分。若胸中丝毫未透。未到无念境界。起心动念。即被业转。堕在生死窟中。故未轻许印正。此传灯千七百则葛藤。皆真实印正语。非[糸-八]妙机锋语。如今学人都把作[糸-八]妙奇特言句。蕴在胸中。当作己解。日用头头。未曾一毫看破。岂不误哉。第三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如今学人。见拔众生苦。是菩萨事。待他日成了菩萨。才度众生。却不知能度众生。方是菩萨。度众生苦。不是有了神通妙用。才去度众生。却就是直心正念。集诸功德处。就是度生事业。且如世尊。教须菩提度尽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乃至广行六度。更无一法可行。乃至上求菩提佛果。亦无所得。且度众生。岂不是集诸功德。实无一法可得。岂不是直心正念真如。如此妙用。乃自己日用神通。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则何法而非功德事哉。以众生日用种种事法。皆是烦恼现行。今以真如一念。事事法法上印破。都转作真如妙用。便是度自心之众生。如此参学。是名真参实究者。不是现成端坐养懒。过了三年五载。便夸大口。说我参禅几多时。悟了多少妙处。如此见识。都阎老子前吃铁棒汉。反不如三家村田舍郎。他倒免酬信心檀越宿债。老汉看来。佛祖教人。原是分分明明。只是后人错会。所以误耳。禅人既归心老人。须信老人言。从今将抱守琉璃瓶子。一拶粉碎。将从前参的。都移在一片身心上。向成就众生门头。拌却性命去。一一著实体验过。发广大心。能引一众生发菩提心。便是拔一众生之苦。自破一分我执。损一分烦恼。消得一分我见烦恼。便是证一分真如境界。若从此以去。更发长远心。即三生十劫。劫劫生生。行到烦恼消尽处。便是度尽众生处。若众生烦恼一时都尽。更要成甚么佛祖。
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
近世士大夫。多尚口耳。恣谈柄。都尊参禅为向上事。薄净土而不修。以致吾徒好名之辈。多习古德现成语句。以资口舌便利。以此相尚。遂到法门日衰。不但实行全无。且谤大乘经典为文字。不许亲近。世无明眼知识。卒莫能回其狂澜。大可惧也。大都不深于教乘。不知吾佛度生。方便多门。归源无二之旨耳。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沈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惟此净土法门。世人以权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实法门。谛观普贤。以法界为身。修十大愿。必指归净土。马鸣传心祖师。宗百部大乘。作起信论。究竟结归西方。东土传灯诸祖。虽不明言净土。但悟心既出生死。不归净土。岂成断灭耶。永明会一大藏。指归一心。亦摄归净土。禅至中峰。时在季世。而极力赞扬西方。况此法门。乃本师无问自说。十方诸佛共赞。岂诸佛菩萨。诸大祖师。反不如今之业垢众生。而妄谈耶。净公中年弃爱出家。初参紫柏大师。授参禅之指。今于净土一门。愿修而未决。老人因谓之曰。此事不必问人。只看自家为生死心何如。若为生死心。如救头然。志要一生取办。譬若人患必死之病。有人觅还丹可救。一人授以海上单方。足以起死回生。只在病者。有决定心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觅还丹。只服此单方。顿令通身汗出。绝后方苏。是时始知其妙。但谛信此法。专心一志。至临命终时。方自知其郊耳。又何必问取他人。勉矣行之。决不相赚。
示沙弥性铠
沙弥性铠来参。请益老人。字之曰坚忍。惟佛示弟子曰。著忍辱衣。名坚固铠。以铠为御患之具。譬夫大将。临敌。不遭矢石之患。而能全身保命。有必胜之功者。铠之力也。且吾沙门释子。蹈生死之场。遇五欲诸魔之大敌。非忍力坚固。不足以胜之。故曰忍色。忍欲。难忍能忍。方能保全法身慧命。以臻极乐之场。即吾佛亦曰种种诸难。皆当能忍。况末法险道。多诸患难。苟无坚忍之力又何以克全出世之业乎。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九
法语
示夜台禅人
文殊菩萨住清凉山。与一万眷属常演说法。故西域沙门遥礼此山。为金色世界。华严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从一切处金色世界而来。由是观之。文殊果常住于此山耶。盖众生界中。烦恼所集为热恼地。若行人能开智眼。达本情忘。知心体合。则当下清凉。如是。则触目无非文殊化境。步步不离清凉道场。此所谓一切处文殊金色世界也。夜台禅人。久住台山。夜游故得此名。今来南方行脚。参礼知识。是必亲从文殊指点而来。如善财之南询。虽经百一十城。未动脚跟一步。如前周行十方世界。未离金色界中。在在知识逆顺法门。无非文殊智眼。今见老人于五乳峰头。与金色世界是同是别。者里辨得。许你亲见文殊。其或未然。再买草鞋行脚去。参。参。
示省然觉禅人
性觉禅人中岁出家。远来匡山求授具戒。以有隐疾不能久侍。辞归请益。老人因示之曰。身为大患之本。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所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是故佛说金刚戒。心地法门。乃断欲之利具。出苦之舟筏也。汝今幸闻此法。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如圆觉经云。当观此身。四大合成。我今观此坚硬归地。润湿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谛观四大。各有所归。今此妄身当在何处。如是观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久之纯熟。当见此身忽然脱空。四大若空。诸苦顿脱。即此工夫。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诀也。从上诸祖。未有一人不从参究中来。得了悟心性者。未有不修而能得利益者。汝当更念。此身虽苦。幸存一息。尚可求能出之方。若一失此。身枉著袈裟。则将来三途之苦。动经长劫。虽欲求出。不可得也。故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勉之毋怠。
示说名道禅人
道学人。往参老人于曹溪。特为发明金刚般若宗旨。以吾人修行。不仗般若根本智。生死难出。然此般若。非向外别求。即是吾人自心之本体。本自具足。故今修行。但求自心。更不别寻枝叶。佛祖教人。只是返求自心。故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又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以我自心。元是般若光明。本来无物。但因一念之迷。故日用而不知。但知有此幻妄之假我。即不知有本来常住法身。即今要悟本来法身。即就日用现前。六根门头起心动念执著我处。当下照破。本来无我。无我则无人。无人则了无众生。众生既空。则生死根绝。生死既脱。则无寿命。是则四相既除。一心无寄。岂非无住之妙行乎。若不能当下了悟。只将六祖本来无物一语。置在目前。但见一切境缘。对待生心之时。便是我执。就此执处一照。照破。则当下情忘。对待心绝。即是无我。无我则无人。人我既空。则日用身心。了无挂碍。以日用逆顺境界。皆是生死路径。若境界看破。了无挂碍。则生死根株。亦从此倒断矣。如是。岂非善修般若无住之妙行乎。禅人有志。要出生死。必以此为第一义。此外别求。即落外道邪径矣。
示魏圣期
圣期居士。顷以书来。请益云。某迩来。虽惕然于生死大事。欲随处解脱。惟横逆忽来。不能当下消受。虽旋能觉知。主人已被牵缠矣。观此来意。乃真切有志于生死大事者。第未遇善知识。指点心地工夫。故无把柄耳。盖吾人。从来只认妄想为心。不知本有佛性。一向只在世情逆顺境界上起好恶憎爱。种种分别知见。殊不知此等憎爱喜怒之情。全是生死根株。举世之人。未有不在此中一生交滚者。古德教人。参禅了生死。不是离此。别有[糸-八]妙。只是在此等境界上憎爱之心看破。便是了生死。以此憎爱妄想。从来习染纯熟深厚。若无方便法门。岂能敌得。所以参禅看话头之说。正是破烦恼之利具耳。所以被他牵缠者。直为无此话头作主宰耳。只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即将此一无字。怀在胸中作话头。下疑情。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闲忙动静应酬忽遽中。只提此一语。重下疑情审问。疑来疑去。只有一个话头现前。纵是看书。才放下书本。回头一看。便下疑情。此疑坚固。切不可作道理思量解会。只要一个疑念真切。久久纯熟。但见心中妄念起时。如此一问。当下冰消。心中所起喜怒。只是一妄想耳。先有此话头作主宰。及境界至时。一到即看破。当下冰消。全不用力。如此做工夫。不但敌破境界。抑有了悟之时。但切不可作[糸-八]妙道理思量。恐反误也。
示福敦禅人
新安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敦。字曰笃如。笃者敦笃。纯一无伪。精诚之至也。然吾沙门佛子。欲超生死。证真常。求无上涅槃之福乐。苟非精诚一念。纯真无妄。力破烦恼之魔。顿拔爱憎之根。而欲顿享无为之福。难矣。千里之行。在于初步。从此戒为基本。乃趋菩提之初步。即此念念向前。心心不退。单求一念。生死情根。搜拔起处竟不可得。然不可得处便是生死无著处矣。第恐志不坚。行不力耳。若恐不力。但以阿弥陀佛四字。横于胸中。以为利斧。久久根株自断矣。如是著力。是名笃如。勉之。勉之。
示福厚禅人
新安禅人。来参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厚。字曰积如。盖出世人。福由渐积而厚。至佛乃足。犹如积微尘以成大地。厚之至也吾佛世尊。从无量劫来。舍头目髓脑。积功累行。乃得菩提。菩提为涅槃之安宅。福乐之极地也。苟不积。何以至此哉。然如者。乃如如佛性。吾人本有。良由积劫烦恼侵[飢-几+蜀]。故烦恼情尘日厚。而如如佛性。薄矣。今既知佛性本有。不假他求。从此日用念念知归。但见情尘起处。以智光照之。久久纯熟。则佛性厚而烦恼薄。烦恼薄而业障轻。业障轻而生死断。是由积真如。以断生死。求证菩提。享常乐我净之厚福。岂非由积而至耶。故曰。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禅人勉之。
示同尘睿禅人
滇南同尘睿禅人。远至大都。亲历讲肆。既而尽弃所习。南参知识。游新安之黄山。爱其幽胜。遂隐约其闲一钵往来。无定栖止。然以华严大经为课诵。壬戌仲夏。来参匡山。求授大戒。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子以华严大经为常课。能知此经之纲宗乎。惟我毗卢遮那。旷劫因中。称法界心。修普贤行。证穷法界。名为报身。号卢舍那。具有佛刹尘数相好。是为正报。所感二十重华藏世界。无尽庄严。以为依报。安住海印三昧。称普光明智。为地上菩萨演说此经。名曰普照法界修多罗。为称性法门。种种微妙。不可思议。如此法门。乃诸佛自证境界。具在众生日用妄想心中。念念现前。经云。譬如一微尘中。具有大千经卷。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有一智人。明见此经。剖破微尘。出此大经。利益无穷。然一微尘者。众生妄想心也。大千经卷。众生本具性德也。隐而不现。谓众生日用而不知也。明眼智人。破尘出经。即诸佛证穷。此法开示众生为大利乐也。是知此经所说。乃说众生日用妄想心耳。大哉。众生之心。具有广大不思议力。智用无边。而为介尔妄想所蔽。可不悲哉。吾佛特为此事。出现世闲。故曰。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以诸佛证此大事。因此。缘此。特出世闲。为众生说。更无别事。以众生迷此大事。而为生死。故以生死为大事也。由是观之。即八十卷之雄文。所开示者。乃吾人一念之妄想心耳。故曰。我今于一切众生心中。成等正觉。所谓诸佛心内众生。时时成道。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般若多罗尊者曰。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苟能以如是眼。转如是经。尽未来际。无闲断时。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闲歇。此乃华严法界真经之大旨也。禅人若悟此法。则于未展卷前。彻见无边法界。于拨火拈香。謦欬弹指之闲也。虽然如是。也要牛皮钻透始得。
示修净土法门
海阳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请益云。弟子某。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结法侣若干人。同会一处。专修净业。愿乞慈悲。指示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如华严法华圆妙法门。普贤妙行。究竟指归净土。如马鸣龙树。及此方永明中峰诸大祖师。皆极力主张净土一门。此之法门。乃佛无问自说。三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惟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嗔不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然一心专念。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故得一生取办今观经现存。若结净侣同修。任各志愿。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华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前若此观想成就。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唯心净土之妙指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观念相继。则妙行易成。净土真因。无外此者。若但口说念佛。求生净土。若净戒不持。烦恼不断。心地污秽。佛说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为基本。发愿为助因。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
示念佛参禅切要
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又审。见者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此靠定话头。一切妄想杂念。当下顿断。如斩乱丝。更不容起。起处即消。唯有一念。历历孤明。如白日当空。妄念不生。昏迷自退。寂寂惺惺。永嘉大师云。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惺寂寂是。惺惺乱想非。谓寂寂不落昏沉无记。惺惺不落妄想。惺寂双流。沉浮两舍。看到一念不生处。则前后际断。中闲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则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十方圆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日用现前。朗朗圆明。更无可疑。始信自心。本来如此。从上佛祖。自受用地。无二无别。到此境界。不可取作空见。若取空见。便堕外道恶见。亦不可作有见。亦不可作[糸-八]妙知见。但凡有见。即堕邪见。若在工夫中。现出种种境界。切不可认著。一咄便消。恶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习气魔。若生忧喜。便堕魔中。当观惟自心所现。不从外来。应知本来清净。心中了无一物。本无迷悟。不属圣凡。又安得种种境界耶。今为迷此本心。故要做工夫。消磨无明习气耳。若悟本心本来无物。本来光明广大清净湛然。如此任运过时。又岂有甚么工夫可做耶。今人但信此心。本来无物。如今做工夫。只为未见本来面目。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方有到家时节。从此一直做将去。自然有时顿见本来面目。是出生死永无疑矣。
示海阔禅人刺血书经
禅人发心。书华严五大部经。特礼匡山请益。老人因示之曰。毗卢遮那。安住海印三昧。现十法界。无尽身云。说华严经。名普照法界修多罗。若正报身。诸毛孔中。放光明说。若依报世界。草芥微尘。则尘说刹说。如是演说。尽未来际。无闲无歇。如是之经。充满法界。所谓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今子以有限之身心。涓滴之身血。若为而尽书之耶。虽然。此经果不能书。则一切众生绝分矣。且曰。法界之经。则凡在法界。无非此经。若悟毗卢。以法界为身。则自己身心。亦同法界。此则日用现前。动静语默。拈匙举箸。欬唾掉臂。皆法界之大用。是则何莫而非书写此经之时耶。若身同法界。则一一毛孔。皆悉周遍。如是则举一滴之血。当与性海同枯矣。所以普贤大士。剥皮为纸。柝骨为笔。刺血为墨。量等法界。是则全经不出一字。即书一字。亦同全经。何况百轴之文。禅人苟能作如是观。则自书者。与见闻者。及礼拜赞叹。一香一华。而作供养。乃至执劳运力者。无不同归法界。如是功德。岂可得而思议。禅人若无如是眼。作如是行。亦不免捏目见空华。岂不重增颠倒想耶。
示曹溪沙弥能化书华严经
佛云。佛种从缘起。是故众生正因。佛性本具。但以无明坚固。不遇善缘。终不能发。如种子在地。要假雨露阳和之缘。方能抽芽发干。乃至开花结实耳。老人未至曹溪。诸沙弥所习世俗之业。且不知有佛有僧。安知佛法哉。自老人开化。种种方便。诱引教导。始则知为僧矣。既而以佛性难明。先教书写华严大经。使知亲近随顺佛法。信心若发。方可引入佛慧。初则二三其人。自是人人相望发心。不十年闲。书此大经者。已成十余部。六祖入灭已来千年。今日之事。从前所未有也。佛性人人本有。恒沙功德。人人本具。以无知识开导。皆以性德而造恶业。招三途之苦报。若悟此佛性。则转恶业。而为无量净土庄严。今沙弥能化。能以造业之心。转为净土庄严。作成佛真因。所谓智种含于心地。遇法雨慧日之缘。故能发菩提芽。生长善根。抽功德枝。开万行花。将来必成菩提妙果。此正所谓佛种从缘起也。老人往往开示曹溪。诸弟子等。若从此人人勇猛。发无上心。有志佛法。究明己躬大事。即如六祖住世时。发明自心者。千人之中。岂止三十余人而已耶。是在递相转教之功耳。
示惺初元禅人书经
性元禅人。来参匡山。老人字之曰惺初。发愿书写大经。老人因示之曰。出家修行。佛说方便多门。固在各各发心何如耳。第一向上参禅。求明自心。志了生死。次则深穷教海。志愿宏通。护持正法。续佛慧命。又次则深厌生死。专心净业。愿生西方。此皆理行。为最上者。若夫事行种种。至于书写经典。乃六种法师之一。是佛称赞者。故法华说持经法师。现世肉身。得六根清净。此岂事行可拟哉。且云。举手低头。皆已成佛。此称性之行。又岂可以描抹点画致耶。老人昔住五台。曾刺血泥金。书写华严大经。每于书写之中。不拘字之点画。大小长短。但下一笔。则念佛一声。如是点点画画。心光流溢念念不断不忘。不错不落。久之不在书与不书。乃至梦寐之中。总成一片。由是一切境界。动乱喧扰。其心湛然得一切境界。自在无碍解脱门。乃至一切见闻。无非真经现前。以此证之。则书经之行。妙在一心不乱。又岂若童蒙抹朱。便以书经求功德耶。禅人试以此行。如是书写。如是受持。似有少乃相应。若以描写为妙行。博名高为求供养之资。则又不若寻常粥饭。为无事僧也。勉之。
示昭凡庸禅人
庸禅人。往参老人于五羊。尝示以无生之旨。顷来谒匡山。见其为道之志弥笃。而参究工夫未纯。以未把作一件真实大事耳。老人因示之曰。古人学道。第一要为生死心切。不是要求[糸-八]妙道理也。所言生死者何。即吾人日用现前。种种尘劳境界中。遇境逢缘。若逆若顺。内心习气。引发现行。起爱憎取舍等。种种妄想分别心也。以念念攀缘。起善恶等种种业行。都作未来生死根株。以妄想无涯。故生死无际。所以众生长劫流转。生死苦海。无出头时。良由不知自心之过也。故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古今学道人。有志出生死者。单要求明自心耳。以此心一向粗浮。如沸汤烈焰。未常一念清冷。故古人权设方便。将一则公案。教学人念念提持参究。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如永明教人。审实念佛的是谁。即此一无字谁字。便是断生死命根之利剑也。然此参究审实。只是觑此无字谁字。起从何处起。落向何处去。只看者一念起落处。要见起灭根源。若参到极则处。将一念生灭妄想迸断。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到此便将佛祖向上鼻孔。一时尽在自己手中。从此识得本来人。更不疑张三李四。恰元来是自己本命元辰。如是有何[糸-八]妙可求。又何必向他家屋里求耶。然此一著。若不是最初发心。为生死切。任你做尽伎俩。都是鬼家活计。纵有一知半见。都是魔说。凡有所作。皆是魔业。可惜百千万劫。难遇一段大事因缘也。禅人果有志此事。直须将自己胸中从前世谛。伶俐聪明知见。及种种妄想。一齐折合。归向到一念上做。将一句话头。作横空宝剑。斩断从前妄想。如斩乱丝。果能如是下毒手。做苦切工夫。若无真实悟处。则从上佛祖。皆堕妄语矣。所最忌者。唯是无真实心。只将参禅做面皮说好看话耳。
示履初崇禅人
禅人生长豫章。素有向上志。闻老人逸老匡山。遂弃世谛缘。洁心来参。因留入众。随时入室。久之。察其多软暖之习。而骨气不刚。故入道之心不猛。居常策其不逮。一日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子有向道之志。而无振拔之气者。以心力不纯。故骨不劲。骨不劲。故无刚毅勇猛之志。所谓中无主不立耳。所以中无主者。以第一无真实为生死心故。无决定久远不退之志。既无决定之志。则一切趋操。无特达之行。所以因循旧习。悠悠日月。但守闲散。任意以为自在无拘。于心既不知捡。而于四大幻身。亦无支持之力。故日用现前。全无真实工夫。亦无真实受用耳。从今日去。先要发一片真实为生死心。立一定久远不退之志。尽此形寿。决定要究明己躬下一段大事。毕竟要齐古人。方不负此生平。要如古人。必以一则公案。为参究话头。如永明大师。念佛审实的公案。最为稳当。即将心中。从前一切夙习知见妄想思算。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即看此念起处审实者念佛的是谁。且念且审。又审又念。靠定一念。审实得力处。便觉心如墙壁。究到究不得处。便是得力时节。如此久久参究。参到心无用处。如老鼠入牛角时。忽然一念迸裂。便是了生死的时节也。子能如是用心。如此著力。自然骨刚气猛。名为挺特丈夫。视前软暖之状。真日劫相倍矣。子其勉之。
示慧镜心禅人
吾佛说法。以一心为宗。无论百千法门。无非了悟一心之行。其最要者。为参禅念佛而已。而参禅乃此方从前诸祖创立。悟心之法。其念佛一门。乃吾佛开示三贤十地菩萨。总以念佛为成佛之要。十地菩萨。已证真如。岂非悟耶。然皆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善财参五十三善知识。第一德云比丘。即单授以念佛解脱门。及至末后。参见普贤。为入妙觉善知识。乃专回向西方净土云。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由是观之。即华严为最上一乘。而修称法界行。始终不离念佛。十地圣人。已证真如。尚不离念佛。而末法妄人。乃敢谤念佛为劣行。又何疑参禅念佛为异耶。是阙多闻。不知佛意。妄生分别耳。若约唯心净土。则心净土净。故初参禅未悟之时。非念佛无以净自心。然心净即悟心也。菩萨既悟。而不舍念佛。是则非念佛。无以成正觉。安知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若似菩萨。则是悟后不舍念佛。故从前诸祖。皆不舍净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乃生净土。此是古今未决之疑。此说破尽。而禅净分别之见。以此全消。即诸佛出世。亦不异此说。若舍此别生妄议。皆是魔说。非佛法也。
示修六逸关主
余初度岭。至五羊时。菩提树下。弟子修六逸公。即相率同辈归依。乃至出岭之南岳。游吴越。相从于艰难困苦中。始终二十五年。未尝少闲。及余归隐匡庐。公素为生死心切。志求向上。亦相从于金轮峰顶。闭死关三年。单提一念。幸有自信之地。今以省师归故山。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出家为生死。求向上一路乃本分事。禅人死关三年。其于放下身心。抖擞客尘烦恼。消磨习气。乃最初一步。业已自信。但于参究生死病根。未能顿拔。以参禅先须识取生死病根。方能用药调治耳。何谓生死病根。以贪嗔痴慢。皆以我见而为根本。一切圣凡。二种生死。皆因执我。然我依见立。是则妄见。乃我执之本。称为法身之刺。见刺不拔。生死难出。是以一切凡夫。执身心人我是非之见。一切外道横执邪见。二乘圣人。执生死涅槃。欣厌取舍之见。一切菩萨。执有生可度。有佛可求之见。等觉圣人。未忘佛见法见。故有二愚。乃至祖师门下。初学参禅者。则多先起待悟之见。于未悟中。妄起未得谓得之见。及有一念狂心暂歇处。即执为妙悟。便生得少为足之见。即将古人言句。攀扯回为己解。执为[糸-八]妙之见。以此蕴集于怀。不肯唾却。久之酿成毒药。以致误堕邪见。纵有一念顿悟自心。本来无物。则又堕在光影门头。以为究竟之见。所以云门道。只饶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堕在法身边。谓之抱守竿头。则永无超脱之见。总之但有丝毫情见未除。皆是生灭边收。通是生死病根。纵然悟得。尚属生死。故云悟之一字。亦须唾却。何况全未了悟。但依希恍忽。便起知见。自以为得。即将古人现成语句。把作自己妙悟。此皆堕自欺。全非真参实究功夫。如此用心。皆是未识生死病根之过也。所以古德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苟知见消亡。不真何待。所以佛示阿难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此其究竟穷元。单以见为生死病根。以从法身而起妄见。见有身心世界。而沉生死。故今以离见为出生死。证法身之极则也。马鸣大师。示人以离念为真修实证。以因念有见。若见谢则念自离。妄自泯矣。是知贪嗔烦恼之病根浅。唯独见刺之病根深。最为难拔。故参究工夫。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则妄见潜滋。妄见滋。则纵有悟处。皆成习气。以成魔见矣。所以棱严经中。说见魔最深。隐而难知也。禅人有志。真参实究。直须看破。切不可堕在知见网中。正当做工夫时。只将赵州无字。与六祖本来无一物同参。于未提起时。先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透底看者无字。毕竟有什么气息。才有一念起处。当下一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如此安身立命。在话头上靠定。深锥痛札。一念不移。如老鼠咬棺材。自有透脱时也。切不得将古人公案言句。蕴在胸中。将来比拟。以拟心即错。决不是古人见处。至于寻常应缘时。只将话头靠定。历历孤明。自然不被境风摇夺。乃至与人接谈时。切不可将古人公案。作自己知见。以资谈柄。此一种病根最深。以正当说时。直图爽快。全不知不是自己本分事。以此纵心矢口。全不曾回头照看。所以不知是病。若养成此病。则将为大我慢魔。乃狂魔之所摄持。今目中所见。缁白好禅者。比比皆然。不可不惧也。古人参禅。无别[糸-八]妙。只是肯将凡情圣解。一齐扫却。放得胸中空落落。不留丝毫知见作主宰。知见不存。则真见发光。自然了无一物矣。如此放下时。则当人一念。如大火聚。一切尘情习气。一触便烧。如红炉片雪。绝无影迹可留。回观一切知见边事。如说梦耳。所以道。参禅无诀法。只要放得下。若放下一念。则一念真实。若念念放下。则念念真实。若彻底放下。则尽未来际。彻底真实矣。公行矣。能不忘此叮咛之言。则与老人眉毛撕结。未常有丝毫闲隔时也嗟嗟。老人老矣。傥负此缘。错过此生。则再求今日之缘。又不知几千万劫也。
示慧[糸-八]兴后禅人
东海佛法不行之地。自灵山桂峰师开化。令舍邪归正者不少。老人昔居海印寺。叹师法利之盛。其诸弟子。能说法者居多。今学人兴后。乃嫡孙也。老人别灵山。二十有八年矣。辛酉岁后。来参匡山。改岁后辞归故山。请益修心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最所诃者。烦恼所知二种障。为生死根本。然烦恼障。乃贪嗔痴爱。为凡夫生死根本。所知障。乃佛法知见。为三乘圣人。生死根本。苟二障不除。则众苦无由得出也。嗟今世人。不知佛法者。固无足怪。即学佛法人。不断除烦恼又以所学佛法。为所知障。生长我慢。重增烦恼。心地染污。种子触发。现行放逸。身心毫无捡束。循情造业。岂非大谬耶。学人今闻老人开示。知为生死大事。发心参求。本地工夫。此乃最胜愿力。但今参究工夫。不用别求。只要将胸中旧有习气种子。一一打点干干净净。不许触发现行。就于日用对境逢缘。起心动念处。当下看破。不许相续。其用心下手。只如棱严经所说。观音耳根圆通。旋倒闻机。返闻自性。一则观门。最好用心。若于日用见闻处。果能返观自性。则不随外境流转。如此念念返流。则念念是归真之路。如此用心。若习气不除。触发现行。定不得力。此全在违现业一著。为最上行也。然又必要为生死心切。乃肯下死工夫耳。学人实为生死。真切用心。乃有受用。不是说了便休。作一种佛法知见也。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老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苦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示仁天老宿持法华经
仁天大德。诵法华经二十余年。将行请益。因谓之曰。法华最上一乘。乃吾佛久秘之要。为授记诸弟子之券书也。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不解意。与义作仇家。二十七祖云。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如上二祖所说。仁天毕竟如何持此经耶。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如是。则六祖纵许解意。亦未能持。又云。此经开方便门。以示诸法真实之相。如是。则山河大地。草木瓦石。无非实相。纵若二十七祖。离出入息亦未能持。然则仁天毕竟如何持耶。如佛所说。持品。乃至展转第五十人转教持经。功德不可思议。由是观之。转教之功。不论解义不解, 义。离息不离息。但能一念信心。自知本有。则慧命不断。由是老人。最赞青莲法社。以持法华为妙行也。以一闻此经。便下成佛真种。仁天以此转教多人。能如佛所赞叹。更有何法。过于是乎。
示沈大洁
禅净二行。原无二法。永明大师。示之于前矣。禅本离念。固矣。然净土有上品上生。未常不从离念中修。若曰念佛。至一心不乱。岂存念耶。但此中虽是无二。至于下手做工夫。不无巧拙。以参究用心处最微最密。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此不无两橛。念就参究念佛处。打作一条。要他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双流之实行也。何耶。若论参究提话头。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虽是参的工夫。古人谓抱桩摇橹。只者要他不生的一念是生也。岂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将一声佛号。挂在心头。念念不忘。岂是真一心不乱。古人教人参活句。不参死句。正在生处。见不生意。如经云。见刹那者。方悟无生。即此一语。则参究念佛。当下可成一条矣。道人谛听。参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讹。不可忽也。如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耶。如今参究。就将一句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就从空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提起时。就在直下看觑。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情。审之又审。疑之又疑。如驴觑井。觑来觑去疑来疑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铁壁。无转身吐气处。是时忽然磕著触著。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身汗流。如大梦觉。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也。如此做工夫。最怕将心要悟。才有要悟的心。便是拦头板也。只管一直做将去。不计工程。即到做不得时。则打起精彩。又从新做起。又切不可贪求[糸-八]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好处。直须吐却。切不可将佛祖[糸-八]言妙语来作证。当作佛法。又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总之一切圣凡。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如十字街头见阿爷。更不向人问觅也。看来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甚奇特处。道人真真实实为生死大事。试从此下手。决不相赚。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
法语
示本怀印禅人
昔吾佛于灵山会上。欲以妙法华经付嘱有在。令于末世受持。广宣流布。无论人天百万。即得授记。诸弟子竟无一人。敢于娑婆世界流通此法者。必待地涌之众。乃能荷担。持此法者。岂易易哉。以五浊恶世。众生薄福。其性刚强。最难调伏。是以吾佛教持经者。必以忍辱为第一行。故曰。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经者。应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乃可为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乃可为众说是法华经。故佛自述其往昔求法之行。如提婆达多世世之冤害。及常不轻之礼拜。四众乃至辱骂。或加刀杖瓦石。种种苦事。皆欢喜忍之。无一念懈退。此正教菩萨法。末世持经之最胜行。吾徒为佛子。苟无忍行。又何以持佛慧命。使不断哉。及授付嘱持。经之菩萨。则誓之曰。种种苦事。皆当能忍。是以佛说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为求菩提舍身命处。乃至头目髓脑无有吝惜。故教持经者。先以忍行。悲此法末。非大忍力。又何能护佛法。续慧命乎。老人每每以忍行开示禅人。禅人能笃信老人。亦能以忍力自持。今不但卒保道场。亦且成就己行。切不可以世谛寻常观之。更于此外。别求生死法也。且此经乃吾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乃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也。佛知见者。以能见诸法实相也。以众生迷真知见。但认五蕴幻妄身心。而不见真实之相。若见实相。则三界上下。了无一法。又何生死可寄耶。如此。岂独参禅能了生死。而持经不能了生死乎。若南岳天台。皆悟实相之大宗师。傥法社诸侣读诵此经。能有一人。如天台悟入法华三昧者。即此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如是。则护持之人。具足恒沙功德不可思议矣。佛为此法。劫劫生生。舍此身命。禅人即能舍此一生。成大法益。又何外慕别求佛法乎。今纵不能了生死。即仗此法为舟航。愿力持之。于生死海中。亦必终有到彼岸时。犹胜从前虚生浪死也。禅人既信老人语。从此发起大忍力。大精进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以成普贤大行。切不可起生灭心。立人我见。而生退堕之想也。
示新安仰山本源觉禅人
本源觉。重兴仰山道场。三十余年。幻出种种庄严。皆自心力。诵圆觉梵行二经。亦二十余年。精持净行。皆从宿习般若中。今礼匡山。请授大戒。拈香请说圆觉大义。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所谓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是故为佛弟子。若达唯心法门。则一切染净因果。皆即现前。念念转变。故曰。心净则佛土净。直如仰山因缘。向皆危石巉岩。荒榛茂草。今一旦幻此道场。如从天至。皆从最初一念。坚固信心。故致如斯广大佛事。由是观之。则西方净土。又岂从心外得耶。老人今为禅人。特授梵网金刚宝戒。此戒名为毗卢遮那心地法门。经云。若授佛戒。即入诸佛位。是知一念信心。即开佛知见。一切佛土。应念现前。故诸佛净土。皆从金刚心地建立。禅人果能了知此法门。从此向前。日用头头。一切运为。明明了知。皆从自心流出。则法法皆为净土真因。更能将一声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昧。念至动静无二。寤寐如一。则现前步步皆踏净土。宝地经行。即此身心。已坐莲华胎中。直至临命终时。才舍此身。即花开见佛。如从梦觉。到此始知生死如梦。净土如幻。一念之闲。永居不退。此外更有何法。出生死乎。禅人久修梵行。第未亲闻善知识。打破从前妄想梦。但了法法唯心。何用别求佛法。努力珍重。
示陈善人
楚沔称名郡。故文宪之邦。但法门善知识过化者希。观智禅人。杖锡于此。掩关三年。一时向化者众。适来善人。乃旧归依信心弟子也。远参匡山老人。为求开示。以传白大众。老人因示之曰。在家男女。能持五戒。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佛住世时。常在法会称优婆塞优婆夷。此云近事男女。以堪亲近承事三宝故。其所修者。精持五戒。免堕三途苦趣。是为天人之福。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绝。若持五戒。第一要明信因果。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谓作善因福果。定生人天。若造恶因恶果。必堕三途苦趣。且观世之高官尊爵。富贵荣华者。此等必是前世修福。供养三宝。斋僧布施。印经造像。修寺建塔。济贫拔苦之所感招。其长寿多男。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者。必定从放生不杀。持斋戒中来。在家有能持此五戒者。即五常备矣。谓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儒门能此者。即成德之君子矣。持斋岂分外事耶。其中有上智高明之士。既持此戒。复念人世无常。如风中烛。怕生死此。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如此思惟。念生死苦。求出离心切。更宜发心。持念阿弥陀佛。将此一句佛。横在胸中。心心不断。念念不忘。朝暮礼佛诵经。回向西方。求生净土。若念佛念到一念纯熟。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投托莲花。以为父母。花开见佛。从此永出生死轮回之苦。长揖三界。是名菩萨。此念佛功夫。古今在家男女行持。一生取办。生西方者不少。故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此外别求。皆为邪见邪行矣。善人持此。转化同类。一人一家。以及一乡一郡通都为佛国矣。但愿努力修行。只要信心真切。一念奉行。不必别求[糸-八]妙佛法。
示盛莲生
老子云。吾所大患。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合成。当观身中坚硬归地。润湿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如此谛观。此心久久纯熟。身相忽空。种种烦恼。皆从妄想颠倒而生。如梦颠倒本来不有。当烦恼时。直观此心妄想。从何处生。追到本无生处。则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烦恼空。身心忽空。则一切烦恼。当下消灭。应念即入清凉极乐国矣。此观吃紧。乃脱苦之妙药。然初心观未易成。但将阿弥陀佛。审实话头。切切不忘。若妄想起时。提起话头一拶。则妄想自灭以寻常无有正念。故专逐妄想流转。攀缘不停以滋苦耳。一切诸法。皆自心生。心外无法。若不观心。而求脱若之路。犹却步而求前也。只须发勇猛心。切不可说不能。乃自画耳。
示吴启高
启高久归三宝斋心有年。今来匡山。求授戒法。为法门弟子。以结未来出世之缘。因詺名福常。号净心居士。为授优婆塞戒。复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一切世闲种种业行。皆是无常。尽为苦因。故感生娑婆国土。众生所聚。故名堪忍。愚迷之人。以苦为乐。转滋贪爱。更增苦本。不知出苦之要。是为颠倒。故举世之人但有一念。知是无常苦空。发心求出离者。是即大智慧人。但有一念返省。发起厌苦之心。便是出苦之路。但有一念求生净土之愿。即是成佛之本。所以佛说戒法。教人止恶修善。以恶止则心净。善修则苦灭。苦灭则福增。心净则为净土之因。苦灭则为极乐之本。福增则为常乐之果。是知一念发起受戒之心。则众苦可断。众福可集。生死可出。净土可生。皆从最初一念。发心为因地也。居士今日既能知此事。发此心。故凡所作。即是出世之行。虽未出家。即名佛子。从今果以持戒之心念佛。净除心中夙染。贪嗔痴爱。种种烦恼。则心地清净。以此净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断。即日用现前。事事皆是净土之因。即所施种种。四事供养三宝者。皆为庄严净土之资。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元不离当人一念。是为真实法行。所谓真常之福。从净心中谓是故也。居士果能谛信不疑。何用别求佛法。但不可作世闲寻常事。目之则道念自坚。信心日长矣。珍重珍重。
示无知鉴禅人
出家人。先须要知出家割爱辞亲。本为求出生死。若为生死大事。要知世闲一切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必要发心修行。求出苦之道。先须看破。现在身心境界。当观此身。乃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成形。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如此看破。则不为此身谋求。种种受用之乐。次要看破。现前见闻知觉。全是妄想用事。总非真心。以此妄心。造种种业。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即此一念。便是生死苦本。切不可随他妄想流转。日用密密观察。妄想起处。就要看破。当下消灭。切不可随他相续。攀缘往而不返。若观察不定。无巴鼻时。但将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紧紧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话头作主。但见妄想起处。即提起佛来。是为正念现前。则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如此二六时中。密密用心。唯此一念为主。其余一切妄想皆为客。客主若分。久久纯熟。则妄想自消。真心自显矣。禅人若果有志。为生死大事。但以此一念为真。其余世闲种种伎俩。作诗写字。乃至攀缘。交游放浪。皆是颠倒痴迷之事也。若不慕实行。专事虚浮。纵放六情。游谈无根。空丧光阴。不唯虚生浪死。抑恐恶业难逃。千生百劫。无出头时也。
示徐清之
佛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言三界上者。乃出世四圣。谓佛。菩萨。声闻。缘觉也。三界下者。乃六道凡夫。谓天。人。修罗。三善道。及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也。是则十法界中。一切圣凡。善恶因果。依正庄严。皆由一心之所造。然此一心非别。乃吾人日用现前。分别了知之心也。既然一切由心。非次第造。乃日用现前。念念所作之业。于十法界流转。若一念由贪嗔痴所作十恶身三口四意三恶业。则就三途苦趣之因。若一念转十恶而为十善。则为人天妙乐之因。若一念善恶两忘。内不见有我。外不见有人。一心寂静。则为声闻出苦之因。若观目前苦乐逆顺。由因缘生灭。流转还灭。则成缘觉之因。若一念了知人法无我因缘。性空无有作受者。而不妨现行布施持戒忍辱。六道之行。化度众生。则为菩萨之因。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来光明广大。无不包容。无不济度。了无一法当情。生佛平等。即为成佛之因。故此一心。广大无外。本来清净。圆满光明。若日用念念悟此。则虽居尘劳。而为出世之人矣。此所以维摩称为不二法门也。居士若能体此而行。则一切恩怨是非人我。烦恼情根。应念化成光明藏矣。日用一切境界。试此观看。念念觉察。若不能安忍。为烦恼之所障碍。才见起处。即将六祖本来无物一句提起。如金刚王宝剑。则一切烦恼。当下冰消。身心化作清凉池矣。如此力行。若能精进不退。则顿证大解脱场。又何此外别求佛法哉。
示若昙成禅人
成禅人。约同志于金沙之东禅。结青莲社。以持诵法华经为业。凡入社者。必先熟读此经。能背诵而后入堂。不数年闲。能持者数十辈。去住不一。唯禅人一志不移。遂以此为尽形寿焉。请益老人。因示之曰。此经乃吾师释迦世尊。特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为成佛真种。故述其往因。谓于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王子。得闻此经。展转传持故。凡曾从闻者。必生生世世。共生一处。以持此经为行故。昔受化者。直至今生。于灵山会上。各各授记成佛。乃的示此经。为成佛正因真种也。故委明持经之法师。即于现世父母。所生六根。必得清净。如经具明。金口亲宣。非虚语也。此经自入中土。受持者多。独南岳思大禅师。所悟精深。天台智者大师。读诵此经。乃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思大师曰。此法华三昧也。非子莫证。非我莫识。故天台因之建立止观妙门。发明百界千如实相之旨。向后依止观而悟明一心者。如永嘉而下。非一人也。是知此经为成佛之妙行明矣。唯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此又示持此经者。第一义门。禅人今持此经。试向未展卷轴已前。突开顶门正眼。烁破无明。诸法实相。触处洞然。则见色闻声目前现证。尝转如是一卷真经。顿将八识田中。历劫已来。爱憎烦恼种子。尽化为光明藏。如是受持。是真精进是明真法供养如来。若徒以纸墨文言为妙法。以循行数字为持经。而心地未净。烦恼未空。此何异以水泡为摩尼。以蒸沙为饭本。如是则牛皮未透。岂图遮眼而已耶。
示观智云禅人
学道人。以等心死誓。为出生死第一义。又放下为入道之要。古人云。志当归一。久而不退。他日必知妙道所归。此五乳为老人归真之所。禅人归依老人之心。一生居半。今幸有此卓锥之地。正是尔等。放舍身命处。生则同修。死则同归。尔当放下诸缘。一心寂静。于此集二三同志。老者专心念佛。精修净业。誓死为期。则法道常存。慧命不断。是不负归依之念也。应念尔祖乐天公。与老人有三世之谊。自当以义为质。绝无二念。若别存一念。则非真实为生死人。凡居常。务要以法为怀。纲维丛林。调和大众。内外一体。宾主一心。兼忘人我。剿绝是非。了得烦恼本空。便是出生死路。即此心地清凉。便是净土之要门也。尔其勉哉。勖哉。
示凝畜通禅人
佛祖修行之要。唯有禅净二门。兼以万行庄严。是为正修行路。比来学人。参禅者多。被邪师过谬。引入邪见稠林。堕我慢魔。增外道种。是大可忧。况十无一人。得解脱处。似此不唯自误。亦且误人。可不惧哉。是故老人。极力主张。净土真修。世人不知。都轻视为寻常不知念佛之妙。故多错误耳。且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闲。无一毫空隙处。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如此日用。动中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死净土之时节也。若但口说念佛。心地不净。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灵验。如此纵到三生六十劫。亦无出头分。尔其勉之。
答德王问
承大王谕使者。访问山僧修行直捷法门。云。王已能持不杀戒。斋蔬三年。但念末后一著为急。有何法修持。至临终安乐。后世不迷。此乃大王宿习。般若根深。积生修习。故今处富贵尊位。不昧本来一念。真切参求法要。山僧愚劣。敢以实对。惟佛说法度人。如应病之药。方便多门。不是一种。自教流此土。古今依奉。修行者。有禅与教两门。人人共由。禅则传灯诸祖。直贵了悟自心。其下手工夫。则心单提话头参求。直至明见自心而后已。此独被上上根人。一超直入。又须善知识时时调护提撕。方得正路。在昔王臣。亦有能者。盖不多见。是乃出家人易为行耳。今大王尊居深密。不易接见善知识。故不敢以此劝进。其有依教修行昔有天台智者。大小止观。乃成佛要门。其大止观文繁难于理会。其小止观。虽简易。其实要说解明白而下手安心。亦不易入。即能知能行。亦难得亲切。日用现前。境界逆顺处多用不上。况末后大事乎。此法亦非大王所易行者。亦不敢进。今独有佛说西方净土一门。专以念佛一事为要。以观想净境为正行。以诵大乘经为引发。以发愿为趣向。以布施为福田庄严。此实古今共由。不论贵贱智愚。俱能真实下工夫。故万人修行。万人效验。此愿大王留意焉。谨将日用修行规则。条列如左。
我佛为救度娑婆世界。诸苦众生。专说西方极乐。净土法门。但专以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彼国有弥陀经一卷。便是证明。其经中所说。都是彼国。及国土境界实事。最是明白。其修行之方。亦有节次。如僧家功课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或金刚经一卷。即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语在功课经中。此是早功课。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为定课。定不可缺。此法教诸宫眷。如法同修更妙。此乃我 圣宗仁孝圣母所行。垂法宫闱。至今不废者。是为常行也。至若为末后一著大事。其做工夫。更要亲切。每日除二时功课之外。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饭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只是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殊非世闲五欲之乐可比也。惟大王留意此法。便是真实修行。舍此更无过此直捷省事者也。切不可听邪见邪说而惑焉。又大王若要末后知去向。更有一妙法。请为言之。其法就在念佛心中。时时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想佛放光明来照其身。作此想时。不拘行住坐卧。亦不计岁月日时。只要观境分明。开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梦中。亦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同在华中。如白日明见。若此华想成就。便是了生死之时节也。直至临命终时。此华现前。自见己身。坐莲华中。即有弥陀观音势至。同来接引。一念之顷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居不退地。永不复来受生死之苦。此实修行一生了办之实效也。惟此法门。非是僧谈。乃佛经中。处处开导。直捷法门。所谓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舍此别无妙法矣。闻大王心。不求长生。但愿末后明白。除此再无可明白之法矣。若怕疾病。要学调息运气求却病。此非良法。若气不善运返至大病。至不可疗。万万不可惑于此也。若是念佛一法。得入亲切。其余总不必留心矣。愿大王著实谛信。切莫怀疑。
又。
正月二十七日。僧蕴真。奉大王令旨。持睿语。下问事件。山僧伏读再三。足见大王体究生死大事。要明性命根宗。了达佛祖禅教旨趣。山僧愚昧。不敢妄谭。谨按教典。一一条牒来问。对答分明。陈列如左。伏乞睿览。
一问三乘之道。性命之原。教禅之说。达磨之道。何曰无字。心地何处用工。人生到底。怎么下落。又说。有佛无佛端的何为。又说一静之中。无我无人。犹如太虚。到底如何。可将上中下乘言语。佛祖度众生之念。一一细剖解释。是所愿闻。
答。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清净无物。此中本无迷悟生死。圣凡不立。生佛同体。无二无别。此正达磨西来。直指此本有真心。以为禅宗。故对武帝云。廓然无圣。若能顿悟此心。则生死永绝。只在当人一念顿悟。即名如如之佛。不属修证阶差。不属三乘渐次。此禅宗目为向上一路。从前诸祖所传。即指此心。以为宗极。是名为禅。此宗不立文字。只贵明心见性。其修进工夫。当初达磨教二祖。问曰。汝作甚么。二祖云。乞师安心。达磨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达磨即与印正。云与汝安心竟。此心不可得一语。便是西来的指。二祖又问。岂无方便。磨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便是教参禅最初第一著工夫。达磨之道。如此而已。除此心外。更无别法后来禅道既久。学人不能顿悟。故有参禅提话头之说。其话头不拘是谁。随将古人公案一则。蕴在胸中作话头。下疑情。即无之一字。就是公案。直者疑处。便是参究。参来参去。久久忽然心地迸开。如大梦觉。即名为悟。以参究便是用工夫。以正参时。心中一念不生了无一物。故说无我无人。犹如太虚。悟处便是下落。既得了悟自心。则历劫生死情根。一齐顿断。既悟此心又说甚佛与众生。故从此已去三界。往来任意度生。永绝诸苦。不被生死拘留。是称菩萨。此便是参禅到底下落。性命从此了却。若不悟此心。则被一生作下善恶业牵。轮转六道诸苦趣中。到底没下落。所谓生死苦海。无有彼岸。正谓此也。
一。问三乘之道。乃是佛度众生。随机施设。权巧方便之法门也。一大藏经。皆是此意。原夫一心之法。生佛同体。本无身心。盖因最初一念妄动。迷了此心。遂结成幻妄身心。即今人人血肉之躯。名为色身。即今知觉思虑者。乃妄想。心经说。五蕴是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肉身即色蕴。心即受想行识之四蕴。以身心知苦乐等为受。分别贪求念念不断为想。此想相续不断为行。此三即知觉思虑之心。其识即命根。初未迷时。但只云性。既迷真心。有此幻妄身心。其识连持此身。故名为命。此性命之原也。佛初出世。只是教人了悟此心而已。以迷之既久。不能了悟。故佛设方便。先教人知此身是苦本。其苦因贪嗔痴爱。烦恼所集而生。故要人先断烦恼。其苦可出。有中下根人。依之修行。断了烦恼。果然得出生死之苦。是称声闻缘觉为下中二乘。因他但能自度。不能度人。不知同体之意。只得一半。故名小乘。及有大心众生。既能自度。又能度人。自利利他。广修六度。谓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此六行。其心广大。是名菩萨。故名大乘。又云上乘。此二乘法。一大藏经。都说此事。只是要人了悟此心。末后会归一心。即名最上一乘。是名为佛。此教中之极则也。三乘修行之法甚多。说不能尽。但依一法修行。皆得出生死苦。非止一端。种种方便直是悟了此心。方是末后下落处。未悟此心。俱在生死海中。随善恶转若作善。即生天上人中。若作恶业纵贪嗔痴爱。即堕三途。受苦无量。此三乘法。若学中下乘修。则一向爱恋此身。贪著受用。妄想之心。不能断除。故不能也。若学上乘人修。虽能布施持戒。其后四行又不能全。亦不能即出生死。纵修善法。生在天上。福尽还坠。如汲井轮。终无下落。若求悟明此心。可了生死。无奈如今现前事法交错。又不能下苦心参究。纵参亦不得真善知识指教。恐错用心。返落邪道如此。岂不虚过一生。虽要求个下落。到底无下落。以天上受福。未免轮回故也。故佛别设直捷方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此乃一生成就。临命终时。定有下落也。今将念佛净土法门。为大王陈之。
一问净土法门。为何而设。因佛设三乘之法。要人修行。不是一生可以成就。恐落生死苦海。难顿出离。若要参禅。可一生了悟。得出生死。又因妄想纷纷。习气深厚。不能参究。若未悟明此心不免轮回。故别设西方净土一门。此不论上中下根。及贫富贵贱。但肯依而修之。一生可以成就。所谓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更无巧妙。何以如此以我今现住世界。名为娑婆。乃极苦之处。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乃至求不得苦。冤家聚会。种种诸苦。说不能尽。虽是王侯将相。富贵受用。种种乐事。都是苦因。以此极苦。难得出离。故说西方净土。名为极乐世界。以此国中。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以彼佛国绝无秽污。故名净土。无有女人。莲华化生。故无生苦。寿命无极。故无老死苦。衣食自然。故无求不得苦。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无冤家聚会之苦。以彼国土。七宝庄严。故无瓦砾荆棘便利不净。种种清净。全不同此世界。弥陀经中所说。一一皆是实事。今一切人。求生彼国者。更无别法。但一心念佛。以为正行。日日回向。又心想莲华。身坐其中。故临命终时。即见阿弥陀佛。放光接引。见大莲华。涌现在前。见自己身。坐于花上。一念往生。既生彼国。从此永不复堕生死苦趣。名不退地菩萨。此便一生修行结果。后世下落。如此分明。除此之外。别说临终有甚境界。皆是邪说。若不念佛。及临命终时。随造恶业恶境现前。悔之晚矣。此是最省要直捷修行法门。是佛别设接引方便也。
一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专以念佛观想为正行。又以布施斋僧。修诸福田功德。以为庄严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然必要知。先断生死之根。方有速效。如何是生死之根。即今贪著世闲。种种受用。及美色。淫声。滋味口体。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嗔怒忿恨之心。及执著痴爱之心。与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邪教之法。即如今一类邪人。妄称圆顿达磨等教。及妄立南阳净空无为等教。归家等偈。一一皆是近代邪人。望空捏作。此等言语。惑乱世人之法。俱要尽情吐却。乃至全真。采取阴阳等术。内丹外丹之说都是邪法。皆不可信。单单只是。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弥陀经两卷。念佛若干。或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即此便是话头。就是性命根宗。更不必问如何是性命。当人本来面目。及三魂七魄元辰之说。者些全是在血肉躯上。妄认妄指之谈。俱无下落。若问在生怎么样。没后怎么样。在生造恶的。没时恶境现前。在生念佛求净土的。没时净土佛境现前。以遂我所求。乃是好事。若不是所求善心中来。都是邪魔之事。决不可错信。误了百劫千生也。但看棱严经中。说的分明。若说有相皆妄。此言是参禅门中的话。单单只求清净真心。不容一物。故说有相皆妄。以念佛净土。原是想心成就。经云。想澄成国土。以参禅要断妄想心最难。故今以净想换去染想耳。其莲华现前正是观想成就。又何以妄相推之。修行各有门路不同。不可一概论也。已上所答。皆依佛祖经教中一一考正。不比妄谈。若参禅。则以明心见性为主。若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不必明心见性。单单只是念佛。佛者。觉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觉。自心若忘了佛。便是不觉。若念至梦中能念。即是常觉不昧。现在若此心不昧。则临终时。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贤王如今国事万机。决不能参禅。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无别巧法。其前知乃神通之事。此不必求当时佛不许学习此事。若成了佛。自然有神通。不待求也。其鬼神前知。非是人可学得的。切不可想此等事。若念佛到临命终时。自然预知时至。亦是寻常念力成就。不可强也。已上数条。伏乞贤王详察留意焉。
-----------------------------------------------------------------------------------------------------------------
-----------------------------------------------------------------------------------------------------------------
- 相关文章
- 憨山大师: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5卷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