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二十八·走近法鼓
学诚法师: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二十八·走近法鼓
圣严长老的悲愿
法鼓山有今天在台湾佛教和文化、教育界的影响力,与圣严长老的经历和悲愿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在法鼓山,常常能感受到圣严长老这种愿力所带来的感召,大家提起“师父”(圣严长老)时,无不都充满感情和力量,似乎圣严长老将其精神注入大家胸怀一样。从这里可以真切的体会到为什么一位善知识的愿力成就一方道场的道理。尤其是圣严长老对汉传佛教所处现状的深切关注和反思及努力,更是让人敬佩莫名。
法鼓山男寮会客室的法语字框
从当年只身赴日本留学,到一个人赴美国弘法,期间的艰辛数不胜数。这些经历都在圣严长老最后的一本传记《雪中足迹——圣严法师自传》中有了一些详细的描述。在日本求学期间,圣严长老牢记恩师东初老人的教诲,将恩师给他的一句话“要做佛教的宗教师,不要做一个宗教学者”贴在自己房间的墙壁上以自励。在日本学习期间,圣严长老不仅学习日本的研究方法,还利用一切的机会到日本的各个宗派的道场去体验他们的修行生活,从而比对吸收不同的修行方式,为他日后融会贯通各种修行方式打好了基础。而在自己一个人赴美国弘法期间,经历更是非常坎坷。为了给西方人弘法,他坚持不把道场放在华人区,从此一个人接受各种困难的考验。在《雪中足迹》一书中,这些经历都有着生动的描述,对后辈们提供了非常多难得的案例,更让我们警策和勉励。其中一处写他们没有食物吃时的情况,这样写道:“由于没钱买食物,大楼的房东,一位泰国人,从他的菜园摘蔬菜给我们。晚上我们会到市场去捡丢弃的蔬菜,例如芋头、马铃薯、高丽菜,它们样子不好看,却是可以吃的。同样地,我们也从面包店的垃圾中捡拾被丢弃的面包。”
正因有如此丰富的经历,成就了一位悲愿宏深、解行相应的前辈大德。在他日后对徒众的开示中,多处讲到他的愿力:“建立清净僧团、弘扬汉传佛教”。我们从得到的材料中摘录了一些如下:
(一)弘教悲愿
1、《承前启后》(2006年2月)
圣严长老在法鼓山“僧活营”讲的《承先启后》中说:“汉传佛教的现象,被人指责;汉传佛教的智慧,被人忽略,都是误解了汉传佛教,以致有不少人对汉传佛教的义理及实践不能生起信心。”
2、《中华禅法鼓宗》(2006年3月)
【汉传佛教的危机】从世界各国及各大宗教的角度来看,汉传佛教的危机是非常重的。但是,我们却有不少的出家众认为,汉传佛教已经没有希望了,最好赶快去学藏传佛教、赶快去学南传佛教,最好是做喇嘛,或者是到南传佛教重新受比丘戒!试问这样一来,汉传佛教还有前途和未来吗?虽然我曾经讲过:“佛教都是一样的,南传也好,藏传也好,只要他们存在,纵使汉传佛教不存在了,佛教还是住世的。”但是我讲这话的时候,内心是沉痛的。
汉语系的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的第二祖国、第二母系,韩国、日本、越南以及东南亚的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甚至于包括印尼的佛教,都是从汉传佛教发展出去的,如果我们母系的佛教很衰微,至少也会影响华人海外佛教的前途。
汉传佛教的智慧、汉传佛教的功能、汉传佛教性质,是最具有包容性与消融性的,它赋予了佛教积极住世、化世的精神,所以现在提倡“人间佛教”的,主要是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汉传佛教。这点请诸位认清楚,希望大家对汉传佛教有信心。
【汉传佛教的特色】汉传佛教的特色,在于使大乘的佛法跟中国的儒道思想能够互动,因此上一代的佛教大善知识们,主张以佛学为基础,以儒道二学为辅助,也就是要精通儒、释、道三教(虽然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教义派永远是排斥佛教的),就能够使佛法为中国人所接受。
……汉传佛教被否定的原因,是因为近代汉传佛教培养专精于汉传的人才太少,解行并重的人、真修实悟的人不多见。因为深入汉传佛教而能有修有证者不多,自我否定的汉人佛教徒就多了。将来我们法鼓山的僧俗四众,会不断的接触到南传和藏传的高层僧侣,一看他们会讲、会说、会告诉你怎么修行,修行什么法门有什么好处、什么成就,就会觉得他们很好。如果我们对汉传佛教不会讲、不懂得如何修行、不清楚汉传佛教的立足点,当然就会跟着人家走了。这么一来,毋须多久,法鼓山就可能变成世界诸宗共住的佛教园区。那似乎很好,往好的方向瞻望,可能成为佛教诸宗研究的重镇,像当年印度的那烂陀寺有中观与唯识竞美,法鼓山则印度佛学系及藏传佛学系兴盛;可哀的是,汉语系的汉传佛教变成旁落而衰微,又岂是世界佛教的好消息?尤其严重的是,汉传佛教被置于修学的中心之外,人间性、生活化的禅佛教,也将会在法鼓山的教团隐退,这绝对是世界佛教的大损失!所以我们再三强调,我们的教团必须站稳汉传禅佛教的立场,否则世人要学汉传佛教,只有去日本及越南。
法鼓山僧众活动室的汉传佛教祖师图
我也必须在此声明,我绝对是以印度佛教为依归的,我写《正信的佛教》,是以《阿含经》为准则,我在台湾及美国亦开讲过数次《中观论》及《成唯识论》,并且也出版了《八识规矩颂讲记》,在佛教的教义方面为我增长了广度与深度。所以,我从佛法的普及信仰和生活化的实践层面、适应面着眼,要承先启后大力维护阐扬汉传的禅佛教,并不表示是反对其他各系佛教的。
3、圣严长老《告诫众弟子书》(2006年3月)
数十年来使吾忧心而昼夜不已者有四:汉传佛教人才寥落,其一也。汉人佛教界能通宗通教而对其本末源流得识权实者极少,其二也。汉人佛教徒中愿意探索汉传佛教而予以重新为现代人厘清脉络次第者极希,其三也。浅学自骄者流竞相奔走于南传及藏传门下则成群成队者,其四也。
缘此忧心吾即开创中华佛学研究所,培育研究佛学之基础人才,首开重视梵、巴、藏、日、英等研究佛学之语文工具,中华佛学研究所能有今日国内外之好评,足征吾之所为,未曾白费工夫。然于其办学目标则尚未达成,乃为“立足中华(汉传)”佛教之复兴,颇有一段距离,殷盼吾之弟子群,当以印度佛学为基础,汉传佛教为资产,南传及藏传佛教佐参考,走出具有汉传佛教特色之世界佛教大局面来也。
……汉传佛教本出于印度大乘,亦融贯大小三乘,乃为发展中产生之适时适境而又不违根本之佛教。此种汉传佛教之特色,尤其是禅宗百丈的戒律观,乃为不违大小乘戒律,允为随时随方而又不失清净及精进之最佳芳规,亦为今后世界佛教之必行也。
4、《天台四部止观导读序·我的使命与责任》(2006年4月)
晚近因为有人指评汉传佛教的缺失,是在于没有修证次第及教学次第,甚至也不合印度阿含、中观等之法义,于是便有人对于汉传佛教失去研修的信心。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地便可将汉传佛教扬弃,如若真的如此不堪,汉传佛教两千年来的光辉历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佛教原同一味,即是解脱味,唯其经历印度大小乘诸论师以及中国诸宗各大善知识的整理、修证、体悟,而化为文字的宝典,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资粮。只缘我是汉传佛教的子孙,必须珍惜汉传佛教的遗产。……既然有人指责汉传佛教之流弊,也就有人否定汉传佛教之价值,并主张以印、藏佛教来取代汉传佛教,或以之来批评修正汉传佛教。我则不然,我是承接印度佛教根本思想,肯定藏传佛教优良面,却以汉传佛教作为立足点,汉传佛教之好是在有其消融性、包容性、适应性、人间的普及性以及社会的接纳性。因此我是将印度佛教(包括巴利语系)乃至藏传佛教引为汉传佛教的源头活水,来滋润助长汉传佛教的发扬光大于现今及未来的世界。否则若以印度佛教及他系佛教来批判修正汉传佛教,便等于为汉传佛教举办告别式了。这种态度不仅是人类智慧遗产的损失,也是佛教历史的憾事。
5、2008年6月28日“早斋开示”:“‘眼光要远大’。‘眼光远大’是说我们看的、想的,都是整体的佛教,世界的佛教,而且是朝未来一百年或两百年的方向和发展去思考。”
(二)建僧悲愿
1、2007年3月27日《高僧行谊》课程上的开示:
虽然自己的德行不足,德化的力量也不够,但是我抱着有多少人出家,就建立多大僧团的心情……。最重要的是,这个僧团是照着戒律生活的现代出家人,现代出家人要为社会、众生服务奉献,这就是现代化的僧团,也是法鼓山目前所建立的僧团。……所以当我还在农禅寺时代,就常常跟弟子们说:“我们佛教不缺出家人,但缺的是有悲愿的出家人。”
2、《悲愿传承——法鼓山僧伽教育之回顾》(法鼓山果光法师,2009年)
创办人(指圣严长老,以下同)在2006年首届“圣严思想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闭幕致辞中,清楚指出其传承与太虚大师之关联,除了“人生佛教”、汉传佛教之思想,亦承续太虚大师“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之志,致力于建僧之悲愿。自1963年阅读太虚大师传记时,便发愿建立僧团:见圣严法师《纪念一代宗教师》:“太虚大师为了振兴佛教,……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致力于兴办佛教的教育……,另外就是要‘建立清净的僧团’。……我说过:‘我要建立僧团。’”
从创办人所著《太虚大师评传》、僧伽大学《高僧行谊》课程或书信中,亦可见到法师在建僧志业上,思维的缜密与愿力之殷切。在2007年3月27日《高僧行谊》课程中,创办人明确说出一生致力建立一符合律制的现代化僧团,并强调透过僧伽教育以培养出具悲愿心的出家人。
创办人一生从不以学者自居,以为一位宗教家除应具备宗教学识外,还需要透过修行消融自我,展现一份悲天悯人的关怀。僧伽大学创办时,即以培养宗教师、宗教家为宗旨。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