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宗舜法师:09.一、《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之佛教文献考辨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0日
来源:   作者:宗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舜法师:09.一、《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之佛教文献考辨

 

  《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中,未能定名的汉文佛教文献共有2件,今据相关资料考察,全部予以定名。

 

  1、上博01(2405)V  佛经论释1

 

  按:此件写於《佛说维摩诘经》卷上背面,《叙录》据内容拟题,并云:

 

  文涉“第十品”至“第廿七”共十九品,论释范围略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九至第廿八品及《大智度论》第十至第廿八品内容相当,似为般若类经典早期节译本的论释之作。中有云:“此经本天竺语,宛妙而理易,今改为秦文,故不便也。”则其所释经论或为后秦时(公元384年——417年)所译。又云:“头陀者,晋言抖薮。”则其撰者似为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后人。抄写时代应稍后于正面的后凉麟嘉五年王相高写《佛说维摩诘经卷上》。2

 

  《叙录》所言“论释范围略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九至第廿八品及《大智度论》第十至第廿八品内容相当”甚为允当,可谓孤明先发。但后面的“似为般若类经典早期节译本的论释之作”这一推论则大有问题。今考其所释对象,乃是姚秦·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由于此释较为简略,且多概括说明,故不易发现其中关键所在。如“第十一品”首句即释“幻人学六度者”3,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幻学品第十一”(原注:丹本云幻人品)开篇则说: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当有人问言,幻人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幻人学禅那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学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种智,得萨婆若不?我当云何答?4

 

  可见“论释”将原经的幻人学般若波罗蜜、禅那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那波罗蜜,概括为“幻人学六度”。又如,“释”将此品后所论及的“魔事”、“魔罪”,概括为“魔事及罪”,亦同。比较明显的“经”与“释”可以对应的部分,乃是第十二品。今将二者会合在一起,以资说明: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句义品第十二”说: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菩萨句义?佛告须菩提:无句义是菩萨句义。5

 

  “论释”则解释说:

 

  第十二品。菩萨义者,自说般若而得成妙号。今此问者,明真义之兴,必由高会之实也。无所有者,言行者达诸法性儿无所有,是以得真义为任。今言无义者,乃遣标义之实也。一义言知无有以得道士义也,随宗而辨其旨可也。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句义品第十二”接着说:

 

  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义处亦无我,以是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7

 

  “论释”则解释说:

 

  阿耨多罗无所有者,言有众生发心及道可履,而道义立也。今处真性之境,二事俱□义焉,悟讫故曰无有也。8

 

  经中说:

 

  须菩提,譬如梦中所见无处所,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幻无有实义,如焰如响如影,如佛所化,无有实义,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如法性法相法位实际无有义,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幻人色无有义,幻人受想行识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义处亦无我。以是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须菩提,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迹,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梦中所见无处所,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幻无有实义,如焰如响如影,如佛所化,无有实义。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如法性法相法位实际无有义,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幻人色无有义,幻人受想行识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须菩提,如幻人眼无有义乃至意无有义。须菩提,如幻人色无有义乃至法无有义。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须菩提,如幻人行内空时无有义,乃至行无法有法空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须菩提,如幻人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须菩提,如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色无有义,是色无有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9

 

  “论释”对此解释说:

 

  下诸喻直取内无义有,则道士亦空焉。幻人无阴入者,就以幻主观幻,非真非实,内无其义。及下幻取行法中亦尔不有也。10

 

  经中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名世间善法?佛告须菩提:世间善法者,孝顺父母,供养沙门婆罗门,敬事尊长,……11

 

  “论释”解释说:

 

  供养者,识生育之重,以报其厚也。沙门者,博闻外众,九十六种之称也。披罗门者,以种性又能多智慧之称。六岁受戒,七岁留顶髮也。12

 

  经与释之所以出现参差之处,乃是因为抄写者的误写。此卷在上博本的第5页第4行,在“以是四禅名不动,无苦乐故也”一句后,即云:

 

  十三品。为上道者,既明菩萨三义略讫,于此今□明大士之义,以弘运为宗,兼忘为至。就行建号,名亦不一。故如来以金刚为大士之称,身子则以断忘见为言。善业以一切智无等心为号,分辱以弘誓为名。(后略)13

 

  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看,其“句义品第十二”,正解说菩萨句义,故十三品之释开篇即云“为上道者,既明菩萨三义略讫”。十三品名“金刚品”,其中“金刚”乃是佛回答须菩提所问“何等为必定众,是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这一问题的。佛回答说:

 

  必定众者,性地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惟越致地菩萨,须菩提,是为必定众菩萨,为上首菩萨摩诃萨。于是中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当为必定众作上首。14

 

  后面尚有对此之大段解说,文长不录。释中所谓身子,即是舍利弗的意译。善业,即是须菩提的意译。分辱,当是分耨文陀尼子,也就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意译省称。因此经之十四品(乐说品)乃舍利弗与须菩提讨论菩萨句义,十五品则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与舍利弗讨论菩萨句义,故此处有对他们所陈述观点的概括之语。

 

  而论释的“第十三品”,其实解释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乐说品第十四”(丹本作断见品)。经中十四品开篇说:

 

  舍利弗言:我见、众生见、寿见、命见,生见、养育见,众数见、人见,作见、使作见,起见、使起见,受见、使受见,知者见、见者见,断见、常见,有见、无见,荫见、入见、界见,谛见、因缘见,四念处见、乃至十八不共法见,佛道见、成就众生见,净佛国土见,佛见、转法轮见,为断如是诸见故,而为说法,是多摩诃萨。15

 

  “论释”则解释说:

 

  第十三品。吾我见者,言此吾我之见,及与净土之相,於行者是累之甚者。故身子以行人先自断以乃一切,为大士义也。16

 

  此处的十三品乃是误写(故此件出现两次十三品),其实应当是十四品。所以,若要对应经及释,从论释的第十三品开始,必须加一个数字方可。故亦可肯定,论释其实乃是《摩诃般若经》的从十品乃至二十八品的全部解释。此件正面所抄,乃是吴·支谦所译《维摩诘经》,但背面之“释”,所释却是罗什所译《摩诃般若经》,罗什于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年)来华,则背面抄件之年代晚于麟嘉五年(393年)无可置疑。此件中还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称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为“阴入”、称婆罗门为“披罗门”17等等,沿用的都是较早的翻译语言,对于考察译语乃至义理的流变,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故此件可定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疏

 

  2、上博20(8918) 3。佛教著作

 

  按:上博20号共计残页四种,其中第3著录为“佛教著作”,共十五行。《叙录》云:

 

  卷幅26.5cm×24cm,2纸,均残。白麻写经纸,色褐。卷心高19cm,天头2.8cm,地脚2.2cm。共15行,每行17至18字不等。乌丝栏。字体楷,墨色浓匀。

 

  此件未查到出处,今据内容暂定名为“佛教著作”。18

 

  今考其文,乃《究竟大悲经》卷第四“对一切众生辩邪正品第十三”中的一段,有数字异文。从“恶遂便妖通如能诵(后残)”至“佛望空指注岂非口便似正心处耶(邪)·中谤是行”,见《大正藏》第85卷第1377页中第22行至1377页下第8行。

 

  故此件可定名为:究竟大悲经卷四

 

  1 见《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1册第28页至第52页。以下凡引此书均只标册数和页码。

 

  2 见第2册“附录”之《叙录》第1页。

 

  3 见第29页。

 

  4 见《大正藏》第8册第239页中。

 

  5 见《大正藏》第8册第241页下。

 

  6 见第30页。

 

  7 见《大正藏》第8册第241页下。

 

  8 见第30页。

 

  9 见《大正藏》第8册第241页下至242页上。

 

  10 见第30页至31页。

 

  11 见《大正藏》第8册第242页下。

 

  12 见第31页。

 

  13 见第32页。

 

  14 见《大正藏》第8册第243页中。

 

  15 见《大正藏》第8册第244页上。

 

  16 见第33页。

 

  17 按:此种译法多见于罗什之前。如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中卷第三“新集安公古异经录第一”中记录有《阿须伦子披罗门经》一卷、《披罗门子名不侵经》一卷、《生闻披罗门经》一卷等,并称“右九十二部凡九十二卷是古典经”,见《大正藏》第55册第16页中。再如西晋·白法祖译《佛说大爱道般泥洹经》、符秦·鸠摩罗佛提等译《四阿鋡暮抄解》等早期译经中也有这样的译法。

 

  18 见《叙录》第5页。

 

--------------------------------------------------------------------------------

更多宗舜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