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禅宗七经之楞伽经 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
白话文:禅宗七经之楞伽经 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
第二节 转识灭 但藏识不灭 流注不灭
经文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白话解:
如果灭除了覆蔽真识的种种不实的虚妄表象,识相便失去了展转相生所缘的条件,一切根识(前七识)都灭了,便说是“相灭”了。
经文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白话解
种种妄相不再相续转生,便说“相续灭”了。如果相续转生的因灭了,相续便灭了。如果所从的根识和所缘的客尘灭了,相续便灭了。这是在自心不为所动的前提下,六根清静,六尘不染,则六识无从生。这是相续就灭了。
经文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白话解
相续的因是什么呢?就是相续的所依所缘。依什么?即是无始妄想熏习的习气。缘什么?即是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各种识境所生的妄想。
经文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白话解
譬如把一块泥团碎成粉,直至分成泥的微尘,它们之间,非异非不异。金属和金属造成的器皿也是非异非不异。
经文
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白话解
如果说泥团和泥的微尘异,即是说泥的微尘不是泥团变成的。其实泥的微尘是泥团变成的,所它们不异。如果说它们不异,则泥团和泥的微尘应没有分别。其实它们的形相并不相同。
经文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
白话解
同样,转识和藏识的真相,如果异,则藏识不是转识的因。(其实没有藏识的作用,不会有转识。)如果转识和藏识不异,当转识灭时,藏识亦应灭。事情的真相是,转识灭时,藏识并不灭。
经文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①。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
白话解
不是藏识中自真相的识(熏习而成的识种子)灭,只是转识中的业相灭。如果说自真相的识(熏习而成的识种子)灭了,藏识便灭了。
[注]
① 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 藏识中有两类不同熏习而成的种子:一类是由虚妄的内外因缘生起的识相熏习而成的种子,一类是由修习清净法熏习而成的种子,这两类种子在藏识中的性质,都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修习清净法,灭尽妄想因缘,转识则灭;能造业的转识灭时,藏识中无记性的种子不灭,即是说,藏识不灭。所以说“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
经文
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
白话解
说藏识灭,无异外道说的断见论。外道说:“当在禅定中不再摄受外境界的色相时,识流注也灭了。”
经文
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①。
白话解
如果识流注真的灭了,那么,人们无始以来身心的一切变化也应该都断灭了,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注]
① 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因为藏识不灭,当妄识不转时,人的神志并不消失,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藏识继续起作用,影响着身心的变化,这些变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把这种不停的变化称作识流注。能否正确认识藏识和识流注的作用,是释迦牟尼同外道的根本分岐。
经文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①,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注]
① 士夫指不变的自我。
白话解
外道说产生识流注的原因,不是眼根、藏识、色尘、光明等因缘聚合融会在一起而生起的,而是更有另外的原因。他们把产生识流注的原因归结为虚无的胜妙天、神我、自在天与及时节、微尘等等荒谬的东西。
第三节 略说识的七种自性
经文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①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注]
① 大种古印度人把人体看成是个小宇宙,认为宇宙是由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构成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称为四大种性;
白话解
识心有七种性自性:采集客尘的功能,叫做集性自性;不同的识相有各自的性质,叫做性自性;不同识相各自的表象,叫做相自性;人体的生命现象、人们认识的发生、形成和消亡,也都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元素变化的结果,这叫做大种自性;识相的发生和变化,都有内在的依因,这叫做因自性;识相攀缘外部的条件而转化,叫做缘自性;因缘和合生成虚妄的识相,灭除了妄识便可成就如如正智,叫做成自性。
第四节 标示七种第一义境界
经文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白话解
佛教说七种第一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这七种境界,都要掌握其第一义。才能成就如如正智。
经文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
白话解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和菩萨,具有这样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这样获得的正确的觉知,称为如来应供等正觉。
经文
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
白话解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和菩萨用如来应供等正觉第一义的观点,建立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等理论和修行法门,并通过实践取得成就,从离欲界的世间法到离色界、无色界的出世间法。
经文
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
白话解
我是以圣慧眼入种种自相、共相建立的。
经文
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白话解
我讲的自性和境界,跟外道讲的不一样,无论在共相和自相上都不一样。
经文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
白话解
怎样是与与外道论的恶见共?指有些修行人,由于对自心所现的境界起妄想见。
经文
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白话解
愚痴凡夫不明白自心显现各种境界的真相,不懂第一义,习惯于片面的、孤立的、走极端的思维方法,对任何事物都要分出个非此即彼的性自性,这是非常有害的“二见论”。
问答
问:要用第一义的观点正确掌握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什么是第一义?这七种境界是怎么样的境界?
答:要练工夫,不是一蹴而就。学习佛经,也要循序渐进。第一义是在修禅实践中才能领会的。这里只是作为提纲,提出七种境界。当你读完全经之后,自然能逐步建立各种境界的概念。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