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黄英杰译: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三转法轮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7日
来源:   作者:黄英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黄英杰译: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三转法轮

 

  第三世蒋贡康慈仁波切

  客体是部分所众合、组成的

  佛陀诸教法的名字虽然有别,却非互相离异,而有彼此间基础地关联,他们代表了佛法是条渐进之道。我们全都具有对我们所住现象世界的感知,因为我们已见到变迁的发生,我们知道了周遭事物是无常的,我们也体验了宇宙、物质世界的徒劳无用,而我们的生命更进一步的向我们显示,没有任何件事物是它自己独立存在的。

  客体是由部分所聚合、组成的,然而我们犯下了错误的认知,以为它们是真实的、是实在的。例如,我们对这是一所西藏的佛寺有个概念,但基本上这里并没有什么西藏、或佛教的东西。有的是柱子、壁角和墙壁,把这些放在一起,然後给个名字罢了。

  接著我们执持这个名字,而突然间有了一座西藏佛教寺院。虽然一切现象都是复合的,而且只是随时间而暂存,但我们或多或少执著其为永恒;我们有了一种印象,然後决定紧紧抱住它,拒绝所有的改变。

  这种执著於实在性的方式,在观念的世界中扮演了一种特定的舞台。初转法轮便是基於这个特殊型态的我执而做对冶。四圣谛中,佛陀教授苦的真谛:我们必须了知苦及苦因(我们所必须遣除的)、以及可跟随的道路(在此道上,健康的善行带来利益,而不健康的恶行换来痛苦)、以及痛苦的止息(如果此条道路被追随到底的话)。

  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自己存在的

  在初转法论中,佛陀强调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自己存在的,并且一切都是被分解的主体,由於事物系组合而成的本质,所以是无常的;由於无常,所以就有痛苦。

  在这个特别见解的表现中,我们能够洞悉佛陀是如何的教授:取否认存在的是——存在被当做是教法的一个基础。在这方法下,该教法成为可被接受的,因为佛法若不表现於那种存在的模式之上,它将相当难以被理解、接受。

  佛陀善巧方便的另一个例子,是在他教授一切事物的空性本质时。这可帮助遣除一种根本层次上对宇宙的自我中心见解,在阐明他自己的方法上,佛陀说过,他并没有呈现任何道路,而仅是使人们认识他们的所见与经验。

  初转法轮後,将人们改变到相对实相——苦,但这个层次对想达到圆满正觉的人而言并不足够,因此佛陀转了第二次的法轮。在第二次转法轮中,佛陀给予更进一步的教法——究竟本性的实相,那是非实体且非复合而成的。为了显示万法的本质、空性的本性,佛陀运用了空性的四边、八种复杂性(the eight complexities)与十六种分类(the sixteen classification)。

  离於有、无、有无二者及非有非无

  他所呈现的见地并非永恒不灭的常见,亦非否定一切的断见,而是一种离於断、常的见解。四边,它藉著显示该见地如何离於一切四种限制:离於「有」、「无」的观念,有无二者或非有非无之执著。而协助阐明了此点,此究竟见地接著洞见了世界的幻化本质,并了解此究竟本质为空性而离於实质存在。

  这个究竟见地并不断定也不假设存在或不存在,它是超越任何一方,超越「有」与「非有」的观念。如果有「有」或存在,我们便被极端的常见所逮住;如果万物皆空而不存在,我们便做了另一种断见的极端的赌注。所以,此究竟见地系远离、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它甚至不是居於二者之间,而是完全超越有与非有。

  在三转法轮中,佛陀强调一切众生无有遗漏的皆具有佛性。这个法恰使第二次转法轮时的空性教法平衡,它指出圆觉之心更近於智慧的一面。如果万法皆空,那么什么会是菩提心或善巧方便的基础呢?

  两种空性见地:自空与他空

  在中观学派中,有两种空性的见地:「自空」与「他空」。只要看一张桌子之类的例子,就能理解「自空」,因为当我们分析它时,我们无法发现任何东西就是桌子本身;桌子仅仅是由不同的东西安置在一起,并赋予一个名相罢了。在那名相之外,一个所谓的桌子并不存在,任何被判定为客体的对象物,都不是什么实存的东西,其状态全是完全地空性。但无论如何,这并非究竟的见地,否则果真如此的话,现在怎么可能有佛陀的事业活动、圆觉之心的展现、或佛陀的贡献与特色呢?

  想了知究竟见地,我们必须进一步进到「他空见」。除了实际的术语外,此见地并不特别关切「空」或「非空」。事实上,「他空」意谓著佛性是染污的空性,而且造做、染污的人本身也是空性的。

  总而言之,在初转法轮时,佛陀教授了苦及其原因的相对真理。但如果我们仅仅只持续以此教法,就有堕入常见的可能。在第二次转法轮时,佛陀教授了空性——万物没有实存的本质。当这方面被太过强调时,我们就变得执著於空性之概念,而落人断见之虞。这种极端实际上要比常见更加危险。

  究竟实相的了悟

  在三转法轮时,佛陀诠释了佛性、圆觉的智慧,以及佛的事业活动。这第三种教法系依据究竟真理而发露的。但无论如何,我们仍有必要去敍述全部的转三次法轮,以开展究竟菩提心。而也许有人会:如果我们已具有究竟菩提心的体会,我们还有必要去体验相对菩提心吗?事实上,我们若具足了对相对实相的正确了悟,然後才会有对究竟实相的了悟。最後我仅以两点结论来总结说明佛性、「自空」与「他空」。

  一、佛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身体中亦不在名相内,若你说它存在,它其实不存在;而如果你说它不存在,它又实在存在。

  二、也就是说,「自空」显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或有体验空性的能力。在此体验之外的空性生起圆觉智慧的展现。这个圆觉智慧是空性的另一面,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他空」。因此,它对於成为佛性的空性并不讨论,而是对於佛性变成染污的空性,以及明了圆觉智慧的探究。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