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91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91
洪二、名色缘六处等
在母腹中,以因识为缘,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乃至羯罗蓝等位差别而转。
这是三杂染里面的最后一个,「生杂染」。「生」就是由烦恼杂染和业杂染,所得的果报。可是在这里面说到果报时候,也同时说到烦恼和业,所以他也不是一个单独性质的。在这一大科的解释里面,分成四科,一个「生差别、生艰辛、生不定」,第四科是「生流转」。「生流转」里面,在长行里面分九科,第一科就是「缘起」的「体」,就是十二缘起。
这个「生杂染」,这一大段文裡面,即以「十二缘起」为主加以解释,就是解释十二因缘的事。第一科是「缘起的体性」,这一科的解释里面有略说、有广显。「略说」已说过去了,第二科「广显」就是详细的解释。详细的解释里面分二大科,第一科是「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从中际后际生及彼不生趣清淨究竟」,这第二科还没到,现在还是第一科, 第一科里面的解释先「辨相」,而后「料简」。辨这个流转生死的相貌,由「前际、中际、后际」这流转的相貌,然后再结束了它。这个「辨相」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受生义」,第二科是「流转义」。
这「受生」,就是由烦恼和业得到了果报,叫做受生。「受生」分二科,第一科是「前际摄」,第二科是「中际摄」。现在是前际,前际讲完了,这个前际就在十二缘起里面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是前际,前际说完了就是说到中际。
「中际」,就是「识缘名色」以下,那麽这叫做中际,就是一直到「触缘受」。这中际里面分二科,「中际」分二科,第一科解释「生长」,第二科解释「辨业果」。现在是解释生长,「生长」分二科,第一科是「生起位」,第二科是「增长位」。现在是生起位,「生起位」分二科,第一科是「识缘名色」,识缘名色这一科已经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名色缘六处等」,现在解释「名色缘六处」这以下。
前面说「于现在世,自体得生」,就是「识缘名色」的意思。「在母腹中」,就是「名色缘六处」了,当然这是约人类胎生的情况加以解释。所以「在母腹中,以因识为缘,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这个「在母腹中」,在前面的那个〈意地〉,〈五识相应地〉是第一,第二是〈意地〉。〈意地〉也有提过这件事,那麽就是阿赖耶识和父母的遗体和合在一起,那麽这就是「识缘名色」。以后的情形就是「名色缘六处等」等,名色缘六处等等的情形里面真实的情况是怎麽样呢?是以「以因识为缘」,「因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有一切种子,这一切种子为「名色缘六处」的因缘;就是「名色缘六处」要以一切种子为因缘,这一切种子就叫做「因识」,它是果报的因,这有为法的因缘,就是一切种子为因缘的。这「因识」就表示它不是果,它这个时候还在因的时候,在因的时候它有引发将来果的力量,所以叫做「因识」。
「以因识为缘,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这个相续的现起果,现起果现出来什麽呢?就是现出来「六处」,现出来,在母腹中就现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个前五根,意根这时候也长成了,前五根也成长了。但是「识缘名色」,「名色」也是由一切种子识现出来的。这个「名」就是受、想、行、识;「色」就是父母的遗体。可是阿赖耶识同它和合在一起,也还是由自己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起的,所以是「以因识为缘,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先是识→名色→六处→触→受,前后次第的现起。在种子的时候大家都是同时存在,可是这个种子发生现行的时候,就是得果的时候,还是有前后次第。不能说是「名色」还没有出现就出现「六处」了,不可能是这样子;说「六处」还没有,就有「触」了也不可能是这样子,一定还是要有「前后次第而生」。
「乃至羯罗蓝等位,差别而转」,就是从「识缘名色」,这个时候就有了「羯罗蓝」了。这在前面的〈意地〉也有提到,有羯罗蓝、遏部昙、闭尸、键南、钵罗赊佉、髮毛爪齿、根、形,一共有八个位次。「差别而转」,就是一个期、一个期不同的形相显现出来,所以叫做「差别而转」。
宙二、增长位
于母胎中,相续果识与名色俱,乃至衰老渐渐增长。
这第二科是「增长位」。前面是第一科「生起位」,第二科是「增长位」,「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这是「生起位」。这「增长位」,这里面说到「于母胎中,相续果识与名色俱」,这一生这个生有,或者说是有本有。本有、死有、生有,这里面是从生有开始算,这就是果了。生有之前是死有;死有之前是本有。
现在这裡说是「相续果识与名色俱」,称之为果了的时候,就是那个生有。一刹那间投胎了,那一刹那间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名之为「相续果识」。他这个「果识」和前面那个中有是相续的,中有之前和死有;死有之前就是本有,都是相续的。但是一般的情形,我们在本有到死有以后,人的肉眼不知道了。现在佛法来说还有中有,过来是生有,这个生命是相续下去的,这当然是阿赖耶识的力量,所以名为「相续果识」。「与名色俱」,与受、想、行、识,还有一些地、水、火、风,大家在一起和合叫「名色俱」。
「乃至衰老,渐渐增长」,那麽在母胎中是处胎位,然后就出胎,出胎以后有婴孩、童子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所以「乃至衰退老」。「渐渐增长」,那麽这个「名色」,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都逐渐的新陈代谢的增长,逐渐的变化是这样意思,这是说的「增长位」。生起位、增长位说完了,生起位和增长位,这是合起来就叫做「生长」。
宇二、辨业果
尔时感生受业名色与异熟果。
这以下是第二科「辨业果」。前面是「辨生长」,这底下是「辨业果」。这个「辨业果」是说什麽呢?「尔时感生受业,与异熟果」。这「名色」这两个字,「尔时感生受业名色」,在金陵刻经处的本子有「名色」两个二字,但是在《披寻记》的本子没有「名色」,在《披寻记》的本子上没有这「名色」这两个字。但是从这文义来看呢,没有这两个字还好讲一点,但是看参考书上,窥基大师的《略纂》上是有「名色」两个字的。现在这个《披寻记》它是依义定文,依文释义;依义释文,没有「名色」两字是容易讲,就是「尔时感生受业与异熟果」,你看很顺。
这个时候这个「感生受业」,这个有生受,「有现受业、有生受业、有后受业」,是分这麽三种。这个现受业不提,这个后受业也不提,现在只说一种的「生受业」,就是第二生。这个招感第二生果报的那个业力,令你得到这个「受」,就是你得到。「受」就是得到这句话也很有意思,这佛法它用这字用的也是很妙!怎麽叫做得到了?你得到了那个果报了,就是你感觉到就是你得到了。这个「受」是感觉的意思,你感觉到了,是苦、是乐、是不苦不乐,你有感觉了就是你得到果报了,当然这感觉是你自己才知道的,别人不知道。所以「尔时感生」,招感生报的业力。「与异熟果」给你一个果报,你以前费了多少时间精神,你造了什麽什麽的业力,现在不令你白造业,给你一个果报,酬劳你一下,「与异熟果」,那麽就是这样意思。
前面说是「释生长」,这一科里面有「生起位」,有「增长位」,加起来就是你的「异熟果」。你这果报从那来的呢,「感生受业」给的,你自己的生业,所以这是「辨业果」。
玄二、流转义(分二科) 黄一、别释其相(分二科) 宇一、名色缘识(分二科) 宙一、标义
又此异熟识即依名色而转,由必依託六依转故,是故经言名色缘识。
这是第二科「流转义」。前面是「受生义」,受生义里面有「前际摄」、有「中际摄」,这两科都讲完了。现在说「流转义」,说流转的道理,这个我们的生命体继续的惑业苦的流转,说这件事。说这件事分二科,第一科「别释其相」,第二科「结显互缘」,这个各别的解释它的相貌,相貌是解释什麽呢?就是第一科先解释「名色缘识」,第二科解释「识缘名色」,就是这个生命体,它能相续不断的原因在那里,那麽在这里说就是「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所以人能够流转生死,能流转下去。先解释「名色缘识」的相貌,分二科。先「标义」,标示出来「名色缘识」的义理。
「又此异熟识,即依名色而转」,「又此异熟识」,也就是这果报体,我们这色、受、想、行、识的果报,那个主体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同因果的,现在是说果识,果上的。这个阿赖耶识,这果识它怎麽样能够存在呢?「即依名色而转」,它也要有所依止,它才能继续的活动。它依止什麽呢?依止名,依止色,它才能活动。
「由必依託,六依转故」,这底下说出个理由来,「即依名色而转,由必依託」,由于这个「识」,它决定要依託「六依」才能活动的。「六依」在这里看是什麽呢?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就是六根,六根是六识所依託的,眼识要依眼根,乃至意识要依意根,是这样意思。这样说那麽这个「异熟识」,就应该是指六识说的。所以「又此异熟识:由必依託,六依转故」,所以就包括六识在里面了,不单独指阿赖耶识,也指六识说了。这底下就是,不是单独指阿赖耶识说,这「异熟识」也包括前六识在内,所以要「依託六依转故」。
「六依转」实在来说呢,在后面也有解释。前五根是「色法」,就是色法,前五根是色法;那麽第六意根,第六意根是识,是「心法」。那麽也还是,识就在「名」里面,地、水、火、风的组织那就是「色」。所以「即依名色而转」,也就是等于说依六根而转,意思也是相通。可是若说「由必依託,六依转」,这话那就是指「前六识」说的,那麽这用「异熟识」和「前六识」,统一起来有这样的味道。
「是故经言:名色缘识」,这就引经上的话,所以经上说,这是在小乘《阿含经》里面也有,在大乘经论也是有这个话。「名色缘识」,名色为识作缘,为识作缘。这个为识作缘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为识作所观察的境界也叫做「名色缘识」;为识作依託的境界,也叫缘。就是你要依赖它,你才能生起活动;你活动起来呢,还要来缘虑它,所以叫做「名色缘识」。那麽用这句话来证实前面这个说法是对的,这样意思。
这底下就加以解释,就是第二科是「释依」,前面是「标义」,这底下解释「名色缘识」,的这个理由。
宙二、释依
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依根曰名,随其所应为六识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终,诸识流转。
「俱有依根曰色」,俱有依根呢,那个「根」是「识」之所依,识以根为所依。眼识以眼根为所依,耳识以耳根为所依,乃至身根,身识以身根为所依。这个能依的「识」,和所依的「根」,是同时有的所以叫「俱有」。这个「根」是同时的,彼此同时存在,但是此依于彼;彼为此所依,那麽叫做「俱有依根」,那麽这就是「色法」。这样「色法」当然就指这前五根说的。
「等无间灭意根曰名」,「等无间灭意」不是同时的,是前后的,而这前后是指「心法」说。「俱有依根」是指「色法」说,所以叫「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意根」是指前一刹那识灭了,为后一刹那识生起的缘,那麽就叫做「等无间灭意」,那麽这也是根,那这就是第六意根了,这第六意根是「心法」说的,所以叫作「名」,是这样子。这叫做一个「名」,譬如说:「名色缘识」,什麽叫做「名」?什麽叫做「色」?现在这里解释「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意根曰名」,这样解释了。
「随其所应,为六识所依」,这是一个俱有依根、等无间灭意根,「随其所应」为六个识的依止处。这样说呢,前五识所依止的根就是「俱有依根」;那麽这个第六识就依「等无间灭依根」。但是前五识也同样有「等无间灭意根」,也是有的。
「依止彼故,乃至命终,诸识流转」,这个「识」若依「名色」为依,有了所依,依彼为依止故,「乃至到命终」,这一期生命到最后结束,这一切识才能相续的活动,就是这样意思。这样看出来这个「流转」,就是需要有「俱有依根」,同时还要有「等无间灭意根」这样子。这上面没有提「染污意」,没提,只提「等无间灭意根」和「俱有依根」,只提这二个根。
宇二、识缘名色(分二科) 宙一、释色等名
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种、若根处所、若彼能生大种,曰色。所馀,曰名。
这第二科「识缘名色」,前面是「名色缘识」。名色为识作缘,现在说识又为名色作缘,调过来说,你为我作缘,同时我也为你作缘,是这样的意思。先「释色等名」,分两科,「释色等名」。
「又五色根」,前面「俱有依根」,其实就是「五色根」,五淨色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种」,这物质成就的这个根,也就是所依的那个,坚、溼、煖、动的四大种,这四大种它就是所依的根。那麽前面说「五色根」也是,还是前五识所依的,物质成就的五根。「根所依大种」,也还是这五根,不过说明了这「五根」是什麽东西成就的?是「四大种」成就的,是这样意思。
「若根处所,若彼能生大种」,「若根处所」,根所在的地方,当然是「大种」已经成就所造的,这个造设大种。照理说这「根处所」,就应该是扶根尘,根所在的处所,那当然就是扶根尘,来保护这个淨色根,应该这麽说。「若彼能生大种」,就是「若彼」,它能生出来造色的「大种」,大种是能造;地、水、火、风是所造。若论色法本身呢,就是一个四大种,一个四大种所造。若为眼所依止,就是一个「淨五色根」,一个「五根处所」;那就是一个淨色根,加一个扶根尘,应该就是这麽多。这麽多合起来曰「色」,这就叫做色。「识缘名色」这个色,这个「色」是什麽东西呢?就是这个。
「所馀曰名」,所剩馀的,前面是「色法」,剩馀的就是受、想、行、识了;受、想、行、识名之为「名」这样子。另外还有一个「识」,受、想、行、识里面也有个「识」,受、想、行、识的「识」是在「名」里面,另外的识是「由识执受」。另外的识就是,这个不是受、想、行、识的那个识,这是另外的阿赖耶识。前面这个名和色,它们怎麽能够存在呢?「由识执受」,要由阿赖耶识来执持它、来持守它、来领取。「受」者取也,由阿赖耶识取,把它们拿过来加以组合,那麽这时候在执受呢,就是由阿赖耶识来执受。
这第二科「显识执受」。前面是解释什麽叫做「名」?什麽叫做「色」?这底下就说明,它所以能够「流转」的道理,这是因为有「识」的执受。
宙二、显识执受
由识执受诸根,堕相续法,方得流转。故此二种,依止于识相续不断。
「由识执受诸根,堕相续法,方得流转」,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执受,只是「名色」是不能流转生死的,那就不能存在了,所以由阿赖耶识的「执受诸根」,执受这个「五淨色根」,乃至「所依大种,若根处所」,都是要由阿赖耶识执受。若阿赖耶识执受时候,「堕相续法」,「堕」者属也,就属于因果相续不断的事情了。「堕相续法」,或者这麽样说,这相续是什麽?就是色、受、想、行、识生命体,由阿赖耶识执受它,它就属于有情了,若没有阿赖耶识执受,这件事是不成就的。所以叫做「由识执受诸根,堕相续法」。
这个前五根、五淨色根,由阿赖耶识执受它就不坏,它能活泼的相续存在下去。这个色法,若是「等无间灭意根」色法是不能执受的,色法是不能执受。但这里面也有这个意思,「由识执受诸根」,一个「等无间灭意根」也执受了,加上「俱有依根」也执受。这里面有什麽意思呢?你这个「识」,若有阿赖耶识的种子它才能现起,所以也有由阿赖耶识控制的味道,所以才能够属于生命体的这一法。这个生命体受到阿赖耶识的执受「方得流转」。它这个因果,果又有因;因又有果,这样相续流转下去,「方得流转」。
「故此二种,依止于识,相续不断」,所以这两种:一个「名」、一个「色」它要依「识」为依止处,它才能够相续不断下去,是这样意思。所以「显识执受」,是这个的意思。
黄二、结显互缘
由此道理,于现在世,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犹如束芦,乃至命终,相依而转。
这是第二科「结显互缘」,前面是「别释其相」,各别的解释「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相貌。这底下结束,结束的时候表示它们互相缘虑的。
「由此道理」,由前面说的阿赖耶识执受的道理,于现在世的时候,「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就是现在,这个生命体里面是有这样的事情。识为名色作缘;名色也为识作缘,互相为因缘,互相支持。
「犹如束芦,乃至命终,相依而转」,就像「束芦」,这芦草把它绑成一大捆就可以立在那里,你若一支芦草把它立在那里立不住的,若是多的草捆在一起,就可以立得起来。「阿赖耶识」和「名色」也是这样子,阿赖耶识以名色为缘;名色以阿赖耶识为缘,所以「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就可以成立,就成立一个活泼的生命体。「乃至命终相依而转」,一从开始受生乃至到生命的结束,都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互相的依赖才能相续的活动下去,所以「乃至命终,相依而转」,这样意思。
地二、结
如是名为从前际,中际诸行缘起生,中际生已流转不绝。
这是第二科「结」,前面是「辨相」,前面是辨,这时候把这段文结束它。这个「从前际中际中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这一段文先是「辨相」,现在辨完了,第二科是结束这段文。
「如是名为」,前面这一大段文就是说众生在生死里,「从前际、中际诸行缘起生」,从「无明缘行、行缘识」是「前际」;然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是「中际」才生起。「中际生已,流转不绝」,继续的流转生死而不断绝。这是结束这段文。
天二、料简(分二科) 地一、四生差别(分三科) 玄一、指依胎生
当知此中依胎生者,说流转次第。
这第二科是「料简」,再重新的观察、简别,再解释、解释。解释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四生差别」,第二科是「三业差别」。这第一科「四生差别」,胎卵湿化、胎卵湿化是四生,分三科,第一科「指依胎生」。
「当知此中依胎生者说」,前面这一大段文是指在母胎,处胎而生的众生说的,说出来流转相续不断的次第,是约这个说的。
玄二、简卵湿生
若卵生、湿生者,除处母胎,馀如前说。
这是第二科「简卵湿生」,把这个卵生、湿生挑出去不算在内。若是众生是卵,因卵而生、因湿而生的这二类众生呢,「除处母胎」,就是除掉他在母胎的这个情形下,其馀的情形如前面说,像前面以一切种子识为因,相续果识才生起的,这是卵生也是有,湿生也是有,胎卵湿化四生都是有的。但是在母胎中卵生和胎生、湿生不一样,卵生、湿生的胎生,在母胎中和我们人的胎生是不一样,情形不同。
玄三、别辨化生(分二科) 黄一、欲色界
若于有色有情聚中,谓欲、色界受化生者,诸根决定圆满而生,与前差别。
这是第三科「别辨化生」,前面说是卵生、湿生,一部份是同于胎生,一部份不同。现在特别的说一说化生的情形,先说欲界、色界。
「若于有色有情聚中」,假设这个众生是在有色界,欲界也是有色界;色界天也是有色界,在有色的世界的众生里面。「有情聚」,就是很多很多的众生里面。「谓欲、色界受化生者」,这「有色有情聚中」,那就是说欲界、色界他们是得化生果报的人,这个就和卵生、湿生不同。什麽不同呢?
「诸根决定圆满而生」,这一类的众生,他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决定是很圆满没有缺少的就现前了,不像我们欲界这个胎生的众生不决定,有时会缺一部份。「与前差别」,这个欲界、色界这二个世界里面这化生的众生,那和卵生、湿生是有差别的。这个「化生」的众生有什麽不同呢?「诸根决定圆满而生」,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决定是圆满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是具足的,都是圆满的。欲界是除了化生以外,这个胎生,卵生、湿生那不一定,那是不一定的,不一定就是圆满的,而这个生多数是渐次而生的。「化生」是一下子就诸根具足地现前,所以和胎生不同。
黄二、无色界
若于无色界,以名为依,及色种子为依,识得生起;以识为依,名及色种子转;从此种子色虽断绝,后更得生,与前差别。
这是第二科「无色界」,前面说这个「欲色界」,这底下说「无色界」。
若这个有情他投生到无色界天去的话,他的情形是怎麽样呢?那和前面不同,「以名为依,及色种子为依」,那麽他的阿赖耶识就「以名为依」。就是以名为依,那个受想行识就是「名」,以受想行识为「依」。「及色种子为依」,色的种子,这话什麽意思呢?欲界、色界天,欲界的众生,色界天的众生,他们身体的果报是有现行的色法,有现行的地、水、火、风组织的这个五根,是这样子的,他有现行的色法。「若于无色界」就没有,无色界裡没有现行的色法,这是不同的。
所以「若于无色界」的众生「以名为依」,不过这个不是名色吗?前面以名色为依,现在没有色,只「以名为依」,就是以受想行识为依,阿赖耶识要以受、想、行、识为依止。「及色种子为依」,他不能够用色法现行,作阿赖耶识的依止处,不能,他没有现行的色法。但是有色法的种子存在,阿赖耶识里面有色法的种子,及色法的种子为依止处。「识得生起」,这阿赖耶识可以现起来,那麽阿赖耶识就是「以名为依,以色种子为依」,阿赖耶识能现起来。
「以识为依,名及色种子转」,前面是说阿赖耶识「以名为依,以色种子为依」止处。这底下掉过来,是「以识为依」,阿赖耶识是依,谁是能依止的呢?受、想、行、识的「名及色种子」,这二种法以阿赖耶识为依,它才能够继续地存在的,这是掉过来的意思,互相依止。
「从此种子色虽断绝,后更得生,与前差别」,「从此种子色虽断绝」,这个生到无色界天以后是没有色了,色断了。断了,那麽以后,怎麽又能再生起来呢?譬如说:他生到色界天,假设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定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圆满的时候,他就离开无色界了,那麽他就要到有色的世界来。到有色的世界来,他这个色法怎麽办法呢?他没有色法,这地方说「从此种子」,就从彼阿赖耶识的种子。色虽然断绝了,「后更得生」,因为阿赖耶识里有种子,还可以从种子里生出色法来的。「色虽断绝,后更得生,与前差别」,前面阿赖耶识是以现行的「色法」为依,这里以「色种子」为依,所以还是不同,不一样的。「后更得生」,但是与前面不一样。
地二、三业差别
又由福业,生欲界人天;由非福业,生诸恶趣;由不动业,生色无色界。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趣清淨究竟。
第二科「三业差别」。三种业,那三种业呢?一个「福业、非福业,不动业」,这三业。三业不同,它属的果报也不同,这底下。
又「由福业,生欲界人天」,在欲的世界,或者是人、或者是天上,都是由褔业才能得到的果报。「由非福业」,这种业不是可爱的,它是能害人的一种罪业。若是这样的业力得果,若是发生作用的时候,那麽有这个业的这个人就「生诸恶趣」,生到地狱、饿鬼、畜生的恶世界去了。「由不动业」,这是色界天的业,无色界天的不动业,由这个业发生作用的时候,「生色、无色界」去了,到那个世界去了。
「云何不生?」前面你有福业你也要有生,有非福业也要生、不动业也要生,那麽怎麽样才能不生呢?「由不生故,趣清淨究竟」,那麽你不要造那个福业,也不造非福业,也不造不动业,那麽你就可以到涅槃那去了,是这样意思。
前面也提到过,后面也是有。这个「非福业」是由异熟果愚发动的,这个异熟果愚就是不相信有因果的道理,不相信因果他就造恶事,造恶事所以就是「非福业生诸恶趣」。若是「由真实义愚」,不明白真实义,那他就会发动这个「福业和不动业」,得人天的果报和得不动业的果报。若是到三恶道的「非褔业」由异熟果愚,就是不相信善恶果报。若是发动褔业和这不动业的,能修褔业和修不动业的人,这个人有真实义愚。就是你修了福业在人间、天上得了果报,这件事也不是高明的事情。你原来可能还没有这种生死,现在製造了福业,这福业来支援你到生死裡去流转去,那麽叫做「褔业」,当然这是单独指欲界的人天说的。
那麽「造不动业」,他认为得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那是最微妙,最殊胜的地方了。但是在佛法来呢,是真实义愚,你不明白第一义谛,所以你会造那个业,去受那个果报。那麽这三种业去得三种果报:由「褔业」生欲界的人间受福;由「非福业」就生诸恶趣去受苦;由「不动业」生色界、无色界天去得禅定的快乐。这三种业有三种生处,各有各的不同的世界。
「云何不生?」怎麽样才能够不生呢?造「非福业」生到三恶道去,这是很苦恼。由「福业、不动业」生到欲界人天,生到色界、无色界天去享福,享那禅定三昧之乐,其实那个乐也还是生死境界,不是一个真实的乐。那就得要不生才可以,怎麽样才不生呢?「由不生故,趣清淨究竟」。如果你能修四念处,以观一切法无我,于一切法不取相故,那一切法就究竟清淨,不流转生死了,就到达究竟的清淨涅槃去了,就没有这苦恼的事情了。
戌二、从中际后际生及彼不生趣清淨究竟(分二科) 亥一、总徵
云何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
前面是第一科,第一科就是刚才唸过,「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趣复流转」,这一科讲完了。现在第二科「从中际、后际生」,「中际」就是现在,「后际」就是未来。将来的生命怎麽会现起呢,就是你现在造业了,现在造的业能使令你的生命相续下去,「从中际、后际生」。「及彼不生」,及彼后际不现起,就是得涅槃了,「趣清淨究竟」的境界。那麽「从中际、后际生」就是流转生死的境界。「及彼不生趣清淨究竟」,这就是还灭涅槃的境界了,就是二条道路,二条不同的道路。
现在分二科,第一科是「总徵」,第二科「别释」,别释里面先解释「从中际后际生」这一段,先是「别辨」,先是「中际摄」,然后先说明这两个果。
「云何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从现在,「中际」是现在,由现在的或者是「异熟果愚」,或者「真实义愚」的发业,或者发「福业、非福业、不动业」,那麽「后际诸行缘起生」,就是将来你的色、受、想、行、识,就有因缘现起了。这件事情是怎麽回事情呢?这是问。当然这里面是说从「中际摄」,「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是属于中际的,先说明两种果。
亥二、别释(分二科) 天一、从中际后际生(分二科) 地一、别辨(分二科) 玄一、中际摄(分二科) 黄一、明二果
谓中际已生补特伽罗,受二种先业果:谓受内异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
「中际」,就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就是这是「中际」的生死现起。「谓中际」已经现起了他的生命的这个人,「补特伽罗」就这个人。这是「明二果」,说那二果呢,「受二种先业果」,他会感受到二种果报,这二种果报是先业所引的果报,过去造的业,给你一个果报,那二种果呢?
第一、「谓受内异熟果」,就是这个生命体,生命体这个阿赖耶识,它是你得到的,你成就的果报,这是内里面的。你感受到内异熟果报的这个味道,你自己感觉怎麽样那就是你的「内异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是二种果:就是内异熟果,外增上果这两种果。这增上果是什麽呢?「及境界所生受」,就是我们的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对外面的境界所生起的感受,那就叫做增上果,「所生受增上果」。就是同一个业力,你造这个业力,他能招感你的「内异熟果」,他又能招感你的「境界所生受增上果」,你能得到这个果报,先说这两种果。
黄二、辨二因(分二科) 宇一、引因(分二科) 宙一、辨相(分二科) 洪一、能引(分二科) 荒一、明缘起(分二科) 日一、别显二支(分二科) 月一、无明缘行
此补特伽罗或闻非正法故,或先串习故,于二果愚。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
这第二科「辨二因」,前面说是明两种果,这两种果从那来的呢?说出这两个果的因。两个果的因分二科,第一科是「引因」,那麽当然第二科就是「所引」。这个先「辨相」,辨这个能引之相,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能引」,先「明缘起」,先明是因缘所起, 就是十二因缘。先「别显二支」,明缘起中先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二支,无明、 行这二支。
由「此补特伽罗或闻非正法故」,说这个人,这个人或者是他听闻到非正法,不是佛法,但是也能说出来很多的道理来,说出道理来,不符合佛法的正知正见的,那麽你听闻了这样非正法,你按着这样事情去做去呢,那也是「无明缘行」了,是这个意思。「或闻非正法」,是指你现在这样子。
「或先串习故」,就是过去,过去你时常的这样做这种事,或做十善法,或者是受八关齐戒,或五百生出家做比丘过了,五百生做过比丘尼了,就是以前修行过,长时的修行过。或者修行的有出家人去做社会的福利事业也是好,你做这种事。「或闻非正法故,于二果愚;或先串习故,于二果愚」,就是对「内异熟果、外增上果」不明白道理,不明白它的真实相,不明白这是因缘所生。认为这是上帝造的,或无因而有的,就是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或者执着有我,是我所创造的什麽什麽地。「于二果愚」,不明白这二果是业力所造,唯心所现,不明白这个道理。
「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这是说你对这果不明白、煳涂,这个煳涂它不能停留在那里,它一定要向前冲,所以就是「无明缘行」了。「于二果愚」就是无明。「由愚内异熟果故」,由于你煳涂,这「内异熟果」的道理不明白,不明白内异熟果是怎麽因缘成就的,不明白。「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你现在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现在的异熟果,所以你将来的异熟果你也不明白。从这句话说,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和这句话有点相合,有这个意思。「于后有苦」,现在这个异熟果你都不知道这个异熟果是苦恼境界,不知道它是苦,那麽将来后有的异熟果,那个苦恼你也是不知道,还是不明白,不明白它是苦恼境界。
「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由于我们不明白将来的生命,就这个生命结束以后那个生命叫「后有」,对那个生命的情况我们不明白就是叫做「无明」。「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对于后际的生命体怎麽回事情也是不明白,不明白道理,不明白这个「无明」还是有力量的,有强大的力量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就像过去世的事,「于诸行」不明白所以又造了种种的业,而这个业没有忏悔过,没有修学对治,所以这个业力是增长的,是这样子。
这以下的文说得到很详细,说得很详细。不明白「内异熟果」,不明白现在的内异熟果,对将来的生命也是一样,还是不明白。「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和前面,是过去际,对于或者褔行、或者非福行、或者不动行,就去创造、增长。那麽现在也是一样不明白道理,还是要「于诸行若作若增长」。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