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00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00

 

  地十、昏昧

  昏昧云何?谓卧威仪位,数重睡眠。

  这是讲十二缘起最后的一个「老死的差别」,讲到这「老」,分十七句。这裡说第十句是「昏昧」,昏昧是说他的睡眠,常常的要睡觉,睡的还是很重。

  地十一、羸劣

  羸劣云何?谓即于此位,无力速觉。

  「羸劣云何?谓即于此位」,就是在睡眠的时候。「无力速觉」,没有力量很快的就醒觉。

  地十二、损减

  损减云何?谓念慧衰退。

  「损减」是什麽意思呢?「谓念慧衰退」了,记忆力不好。

  地十三、衰退

  衰退云何?谓念慧劣故,至于善法不能现行。

  「衰退」是什麽意思呢?「念慧劣故,至于善法不能现行」,原来在壮年的时候所能做到的善法,现在都做不到了;很熟悉的事情也都忘记了,「至于善法不能现行」。

  《披寻记》三○四页:

  衰退云何等者:由念慧劣,是故名衰。由信等善法不能现行于前,是故名退。

  《披寻记》上解释的这个「衰退」解释得很好,「念慧劣」所以叫做「衰」。「信等善法不能现行于前」,所以叫做「退」,精神恍惚了,所以都是不及格了。

  在…我记不住是那部经论上说,说是壮年人他造业的时候,多数是要得果报的;老年人若是造业的时候,不一定得果报,就是诸根衰退了,力量不行。这可以很明显的知道衰老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个好时候,所以若想要做什麽事情能够成功,要在壮年以前、青少年的时候开始,到壮年的时候应该成功了。若是壮年这个时候没成功,老了就没有希望了。「四十、五十而无闻言,是以不足畏也矣」,所以是要用功、要多努力,这个光阴在你们各位来说都是好时候,要爱惜光阴,我已经老了是不行了。

  地十四、诸根耄熟

  诸根耄熟云何?谓身体尪羸。

  这个「诸根耄熟」,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是老了。「耄」是高年的时候,称之为「耄」;或者是八十岁、九十岁称之为「耄」。「熟」也还是老的意思。「谓身体尪羸」身体多病,而特别的羸弱。

  地十五、功用破坏

  功用破坏云何?谓彼于境不复明利。

  「功用」是什麽呢?就是六根的作用,眼根的作用乃至意根的作用,这个「功用破坏」了。「谓于彼境」,谓彼六根在六种境界上,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上。「不复明利」,不像以前那麽样的明,眼睛也不明,耳根也不明,乃至意根也不够明,就是没有那麽好用了。

  地十六、诸行朽故

  诸行朽故云何?谓彼于后将欲终时。

  「诸行朽故云何」,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眼耳口鼻舌身意这些诸行,都是「朽故」,朽故了,不是那麽强壮了。「谓彼于后将欲终时」,「谓彼」那个老年人就是在这个世间的以后,就是要结束了,命要终了,所以叫做「诸行朽故」。这个「故」,就是陈旧的那个故。

  地十七、其形腐败

  其形腐败云何?谓寿量将尽,身形临坏,于诸事业无复功能。

  「其形腐败云何?谓寿量将尽」了,寿量没有多少了。「身形临坏,于诸事业无复功能」,他这个身体就是临近到破坏的时候,所以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能力去做了,所以叫做「其形腐败」。

  天二、结略义

  此老略义者,谓依止变坏,鬚髮变坏,充悦变坏,火力变坏,无病变坏,色相变坏,威仪变坏,无色诸根变坏,有色诸根变坏,时分已过,寿量将尽,略义应知。

  「此老略义者」,前面这一共是十七句,十七句现在再把它归纳成要义。「谓依止变坏,鬚髮变坏,充悦变坏」。「依止变坏」是第一句,「鬚髮变坏」是第二句。「充悦变坏」,这个充悦,「充」应该说是身体健康的意思,身体健康心情快乐,叫做「充悦」,说变坏了,不那麽充实了,不是那麽快乐了。

  「火力变坏」是第四句,「无病变坏,色相变坏」,「色相变坏」是第六句,「威仪变坏」是第七句,「无色诸根变坏」是第八句。「有色诸根变坏」。

  「无色诸根」就是意根,意根裡面很多的功德,像念、慧这一类的事情。「有色诸根」就是眼根…前五根。「时分已过,寿量将尽」这就是第十句。

  那麽前面的十七句归纳成这裡的十句,这就是前面十七句的略义。

  这个《披寻记》上解释的,把它讲一下:

  《披寻记》三○五页:

  此老略义等者:老支差别,前文别释有十七句,今结略义总有十一。依止变坏等别配差别初六句。威仪变坏摄差别中次五句。无色诸根变坏摄差别中第十二、十三两句,有色诸根变坏摄差别中十四、十五两句。时分已过,寿量将尽,别配差别中十六、十七两句,应知」。

  「老支的差别」,前文别释有十七句,「今结略义总」有十一,他说十一句,那麽「时分已过」算是一句,「寿量将近」算是一句,那麽就是十一句。「依止变坏等」就是第一句,「别配差别」中「初六句」,就是这裡的前六句,配前面十七句的前六句,就是这麽讲好了。「威仪变坏是摄差别中」的「次五句」,其次的五句,就是那个从第七句开始,第七、八、九、十、十一到十一句。

  「无色诸根变坏」摄差别中就是第十二、第十三两句,就是那个念慧。「损减云何? 谓念慧衰退」、「衰退云何?谓念劣故,至于善法不能现行」,就是这两句,这是无色诸根的变坏,摄第十二、第十三两句。

  「有色诸根的变坏」呢?摄差别中的第十四、第十五两句。「时分已过,寿量将近」别配差别中第十六句、第十七两句,这样子配合。

  亥二、死差别(分二科) 天一、约补特伽罗相辨(分二科) 地一、彼彼有情

  彼彼有情云何?谓那落迦等有情。

  「彼彼有情云何?」前面是解释老的差别。这个「老」,本论的作者用这麽多的名句来形容,我们若为人解释的时候能记住五句…都很多了。

  这底下解释这个「死差别」,「死差别」分两科,第一科「约补特伽罗相」来辨别,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彼彼有情」。

  「彼彼有情云何?」或者这裡面的意思类似可能是在《阿含经》裡面有现成的句子,那麽等于是解释经上的句子,就是那一个、那一个众生,这话是什麽意思呢?「谓那落迦等有情」,就是「那落迦等有情」,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这一切众生。

  地二、种类

  种类云何?谓即彼一切。

  「种类云何?」这是前面第一句「彼彼有情」,这第二句「种类」。「谓即彼一切」,就是那一类有情裡面还有很多的差别。比如说是说人间的有情也是很多的人在这儿不同的;说畜生的世界,畜生世界也有很多的不同;地狱裡面的众生也是各式各样的,但是这些众生都要死的,所以都是有死的这种事情。

  天二、约法相辨(分二科) 地一、别辩相(分九科) 玄一、终

  终云何?谓诸有情,离解支节而死。

  「终云何?」终云何?这是「约法相辨」,这是第二科;前面「约有情辨」。这底下「约法相辨」,就是解释这个「死」这个字,究竟是什麽意思?

  前面说有情究竟是谁死、这个「死」是谁呢?就是有情死,所以不可能不说到有情。这上面说到这个「终」,就是约死这一法的相貌来说。第一…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分九科,第一科是说「终」。

  「终云何?谓诸有情,离解支节而死」,这个「解支节而死」,这个「支节」就是身体裡面有某一部份,某一部份在《俱舍论》裡面也有提到,本论前面也有提到,那一部位、那个部位不可以碰的,你若碰到它是痛得厉害,这个人就会死亡的。那麽我们人死亡的时候,就是一个支节、一个支节的被破坏了,因为死亡的时候这个地水火风,这个水火风不平衡,那麽就碰到这个、破坏这个支节,破坏支节就死掉了,人死亡的时候这个苦,就在这裡受了很多的苦。现在这裡说「终云何?谓诸有情离解支节而死」,就是没有,没有解支节而死这件事,那麽这就是「化生的有情」。化生的有情它是一下子就死掉了,它顿死,顿然间就死亡了,而不是逐渐的死。那个逐渐的死才有这件事,才有解支节这件事;顿死就没有这件事了,那麽它的苦轻一点。

  玄二、尽

  尽云何?谓诸有情,由解支节而死。

  「尽云何?」这第二句,这个「尽」是什麽意思呢?「谓诸有情由解支节而死」,这就是不是化生的有情。他死亡时是逐渐逐渐的死的,所以就有解这个支节,破坏支节的时候的痛,这个苦恼,这样子痛苦而死。所以这个「终」和「尽」有这样的差别。

  玄三、坏

  坏云何?谓识离身。

  就是我们这个明了性的眼识,乃至阿赖耶识,它离开了这个生命体了,离开了这个地水火风组织的这个生命体,同它相分离了,这叫做「坏」。这「坏」字这麽讲。

  玄四、没

  没云何?谓诸色根灭。

  「没云何?」前面这个「识离身」这件事呢?在〈意地〉前面有讲过,说是有的做恶业的众生,先从头部,识开始离身,那麽到心这裡,就完全死亡了;若做善业的众生,那麽就从脚开始离身,他若识要离开就凉了,一直到心脏,然后就完全死亡了,这是有这样的差别。

  但是在《俱舍论》上,《俱舍论》说的话多数是《大毗婆沙论》上的,它说的和这就不一样,它说呢?三恶道的众生死亡的时候是由脚,这个识最后也可以说从上面、从头部开始凉一直到脚,最后这个识从脚这裡分离,那麽就死亡了。死亡的时候《俱舍论》上又多说了一句,就是这个身根最后完全坏了,这个识就分离了。这样讲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是先离开,而身识…这个《俱舍论》它不说八识,身识和意识是同时离开的,他这样讲。

  但是本论说到八识、说到阿赖耶识,那又不同一点。那麽三恶道的众生,这个识最后捨离的地方,是在脚、在脚这裡。没有特别的把它分开,地狱也是这样子,饿鬼、畜生都是这样子。若是人死了,要到三恶道去的话,最后这个识离开身体的这个部位,是在脚,这麽样讲。那麽若是这个人死掉了以后,还是做人的话,在腹部或在脐(肚脐这裡)、在肚脐。若是生天,那麽是在心脏,这样讲。

  若是做阿罗汉,譬如说这个人是阿罗汉了,他不是凡夫,他最后入涅槃的时候,他的识有两个说法。《俱舍论》说是在心脏离开,最后捨离的部位是在心脏这裡。但是《大毗婆沙论》又说呢?在头顶,那麽这也是…是这样说法。这是「识离身」的情况。

  「没云何?」「没」这个字是什麽意思呢?「谓诸色诸根灭」,这个前五根都是物质所成的,就是色根坏了,叫做「没」。

  玄五、捨寿

  捨寿云何?谓气将尽位。

  「捨寿云何?」「捨寿」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呢?「谓气将尽位」,这是我们的出入息将要尽的这个时候、这个阶段,叫做「捨寿」。

  玄六、捨煖

  捨煖云何?谓不动位。

  「捨煖云何?」这个人身体不能动了,这个时候叫做「捨煖」。

  这个「捨寿」和「捨煖」,捨煖是最后,捨寿是比较在先。

  玄七、弃捨诸蕴命根谢灭

  弃捨诸蕴、命根谢灭云何?谓时死。

  这是第七句,第七句叫做「弃捨诸蕴、命根谢灭」,这叫做「谓时死」,就是他的寿命满了,就死掉了。这个时候,这个「命根」就是寿,这个生理的组织和心理连在一起不分离,叫做「命」,他继续的存在叫做「寿」,这其实是一回事。这个「命根谢灭」的时候,就是指「时死」,当然寿命尽了,这叫做「时死」。这个时候「弃捨诸蕴」。这个说到蕴呢?生存的时候是「蕴」,若是死掉的时候就成死尸了,不名之为蕴了。

  玄八、死

  死云何?谓遇横缘非时而死。

  就遇见一些意外的事情,或者是像是发生车祸;或者从悬崖上掉下来,摔死了;或者其他的水火刀兵这些事情;寿命还没有尽就死掉了,这个时候叫做「死」。死的意思是这样的意思,这麽讲。

  玄九、时运尽(分二科) 黄一、徵

  时运尽云何?

  黄二、释(分二科) 宇一、第一义

  谓初死未久位。

  初死还没有多久的时候,叫做「时运尽」。

  宇二、第二义

  又死魔业,名时运尽。

  又重新解释这个「时运尽」。这个「魔」,四种魔,「死魔」是四魔之一。这个死魔的业,什麽叫做「死魔业」呢? 就是「时运尽」叫做「死魔业」,把我们宝贵的生命破坏了,所以叫做「死魔业」。

  地二、结略义

  此死略义者,谓若死,若死法,若死差别,若死后位,是名略义。

  「此死略义者」,前面这麽多的解释,一共是九句。这个「死」的要义怎麽说呢?「若死,若死法,若死差别,若死后位,是名略义」用这四句解释。这底下《披寻记》

  《披寻记》三○六页:

  此死略义等者:于中若死摄初二句;若死法摄次二句;若死差别摄次六句;若死后位结后一句,应知。

  说是「若死」是摄初二句,「若死法」摄次二句,「若死差别」摄次六句,「若死后位」结后一句,应知。

  申三、结

  如是名为缘起差别应知。

  这就是「缘起差别」,这个十二缘起的差别到这裡完全解释完了,所以叫「申三、结」。

  未五、缘起次第难(分二科) 申一、别辨(分三科) 酉一、顺次第说(分二科) 戌一、问难

  问:何因缘故,无明等诸有支,作如是次第说?

  这是第五科「缘起次第难」,前面是第四科「缘起差别」。这个「生流转」那裡一共是分九科,现在是第五科「缘起次第难」。这裡分二科,第一科是「别辨」分三科,第一科「顺次第说」,后边还有「不顺次第」。这「顺次第」分二科,第一科是「问难」。

  这是「问:何因缘故,无明等」,问难这个「难」也还是问的意思,就是提出来一个困难的问题,叫你回答,就是这个意思。什麽理由这个「无明等诸有支」,作这样的次第宣说出来?先说「无明」而后说「行」,而后说「识」乃至最后说「生、老死」,这个次第为什麽这样排列呢?这样子问。这底下回答。

  戌二、答释(分三科) 亥一、第一差别(分二科) 天一、释(分十科) 地一、无明缘行

  答:诸愚痴者,要先愚于所应知事,次即于彼发起邪行。

  回答裡面,「答释」,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差别」。一共分三段、分三大科,这是第一科回答。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释」。这个「释」这一科,分十科,第一科先解释「无明缘行」。

  「诸愚痴者」,就是很多的这个凡夫都是愚痴的人。「要先愚于所应知事,次即于彼发起邪行」,为什麽要先说无明呢?十二缘起裡面,这原因就是,一切凡夫的众生,他一定要先不明白所应该明白的事情。所应该明白的事情他不明白,那麽这就是叫做「无明」。「所应知事」是什麽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色受想行识,而不是…不必说山河大地,主要是自己的生命体。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究竟是怎麽一回事情呢?自己不明白,煳煳涂涂的。不明白了,还认为自己明白,所以这个「无明」并不是说这个人是很笨的,像牛那麽笨的,不是这麽意思。当然笨也包括在内,也包括于世间上特别有知识的人,都在内。都是「于所应知事」而不明白,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道理,他心裡面不认为不明白,他会作种种的妄想、作种种的分别,于是乎就有种种的行动。「次即于彼发起邪行」,他就会发动种种不合道理的行动。

  这段文是说得很略,这个众生问题是什麽呢?都是不明白道理,但是他心有所求,都是心有所求。通常的道理应该是所求的事情,对自己应该是有利益的,应该是这样子。但是用佛菩萨智慧的观察,我们众生不是!众生所做的事情是对自己有伤害的。为什麽会这样呢?就是「无知」,就是「愚痴」。「愚于所应知事」他煳涂啊!对于所应该知道的事情他不明白,所以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是这麽回事情。所以做煳涂的事情伤害自己,为什麽会这样子?就是「无明」,所以这个最先的、一个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无明」。

  「次即于彼发起邪行」,不合道理的行动。看下文和前面文都说到这件事。发动的事情当然是很多,可是若是归类的话,就是一个福行、非福行、不动行,就这三件事。发出来这麽多的活动,这麽多活动裡面,没有一件事是对自己真实有利益的,都是苦恼的事情,所以叫做「邪行」,不是一个解脱的事情。这是解释这「无明缘行」这二个。

  地二、行缘识

  由邪行故,令心颠倒。

  这是第二科「行缘识」。「由邪行故,令心颠倒」,我们做了这种事情,做了福行、或者做了非福行、或者是不动行。你做了这样事情以后,不是白做的,它会发生作用。这个业力、这个「行」这个业力,就使令我们这个心煳涂了。

  原来我有一个想法,什麽想法呢?比如这一个人他多少生,假设都是作男人,做了五百世的男人。但是五百零一世的时候就做女人,男人变成做女人了。做女人,我们比如说这个男人他生存的时候,他总是认为自己是男人,没有忽然间认为自己是女人的,没有这回事。但是他若是死掉以后,他若还是做人的话,去做女人的时候,就是从中阴身的时候就开始了,他那个心情他认为自己是女人了!他就不自认为自己是男人。这件事是很…我最初自己想这件事,听这个法师讲课的,讲那个《四教仪集注》就讲到这个地方,我心裡很奇怪。后来我就提出这问题,老师说: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这个「由邪行故,令心颠倒」,因为那「业力」使令他心颠倒了,他自己不知道他原来是男人,他不知道了,他认为他是女人了。

  比如说这个女人她在生存的时候,她会说我是男人,我看不会这样想。可是造这个业力,就使令他煳涂,「由邪行故,令心颠倒」,就煳涂。

  比如说这个我也讲过,这人下地狱的时候,到这个勐火的地狱去,为什麽会到勐火的地狱去呢?就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体非常的冷,冻得厉害。冻的厉害,他心裡面就希望有火,到火那个地方去身体会煖,所以他心裡要求有火,忽然间看见火了,心裡很欢喜,就到那裡去了,到那裡去就是到地狱去了。所以这件事是「由邪行故,令心颠倒」,所以这个业力啊…真是不可以造业啊!造了这种业,这个业就使令你煳涂。

  而在《大毗婆沙论》上说到这个初果须陀洹,初果须陀洹到临命终的时候,决定是正念分明的,那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他心裡面明明了了、正念分明,不煳涂!为什麽?因为他得到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了。这也是业,但这是「无漏业」。这个「有漏业」是邪行,使令你煳涂;「无漏业」不是,无漏业使令你心裡明了、明白、不煳涂,还是有这种事情。「由邪行故,令心颠倒」。

  地三、识缘名色

  心颠倒故,结生相续。

  「由邪行故,令心颠倒」,这是「行缘识」,就是你造了这个业,这个业就令你心裡面煳涂。当然这裡面初开始造业呢?这个「业」是种子,在阿赖耶识裡面是种子,并没有现行去得果报。但是得果报的时候,这个种子就发生作用了,使令你心裡煳涂,就会有这种事情。

  当然这个「心颠倒」,如果明白一点说,就是「中有」的最后一刹那的心。「中有」投胎的那个时候的一刹那心,心裡面煳涂,没有正念,当然也就是有烦恼,有爱烦恼或者瞋烦恼。如果没有烦恼不能投胎的,不能受果报,他不能得果报的,不能去得果报。

  就是说是这个初果圣人和二果,因为他还没能够入无馀涅槃,他还在人天裡面,他去受果报的时候也还是有爱的,因为他这个爱没有断。这个三果圣人呢?三果圣人这个欲界的爱是没有了,但是还是有色爱,不过不是欲界的爱就是了。

  所以烦恼没有断,若是有这个有漏业,这是个问题,所以「由邪行故,令心颠倒」。那麽这就是「行缘识」,行为识作缘,那这样说呢?若在种子来说,这个「识」当种子讲的话,由于你这「无明」发动出来的「业」,为识种子作因缘,这个「识」的种子从那裡来的呢?从你自己的「行」创造出来的。

  「心颠倒故,结生相续」,而现在这裡是说「现行」。造的那个「业种子」现在发生作用了,叫你去得果报的时候,你心裡面煳涂、颠倒。「心颠倒故,结生相续」,心裡面不是爱烦恼,就是瞋烦恼,有这样颠倒的烦恼的缘故就「结生相续」了,这个「结」当个和合讲,当和合讲好了。就是这一念明了性的「识」,和父母的遗体相和合了,那麽这个生命体就出来了,叫做「生」,「由结而生」。这时候就是前一个生命虽然是灭了,后一个生命相续下来,没有断。虽然有生灭,但是没有断,又相续下去了。一个果报、一个果报的相续下来了,那麽这就叫做「识缘名色」,这是第三科「识缘名色」。

  这个时候呢?就是有「色受想行识」都具足,当然有阿赖耶识,还有个「识缘名色」。「识缘名色」,这个「识」,阿赖耶识的种子,也就是阿赖耶识为名色作因缘,是这麽样意思,所以叫做「结生相续」。

  这个地方还应该再说一下呢,在「识名色」这个时候,六根还没有成就。这个时候成就的就是意根和身根有了,眼、耳、鼻、舌还没有。还没有这个时候,这个受胎的、投胎的这个人,他自己不知道。他自己还认为是一个有生命的形体的,有正常的身体的样子,在一个地方住在那裡。他心裡面也照常的有种种的妄想,所以也是有色、受、想、行、识都具足的。

  受想行识就叫做「名」;另外有那个父母的遗体、就是「色」;再加上阿赖耶识,就是这麽多东西和合起来,叫做「结生相续」。在十二缘起裡面说呢?就是「识缘名色」。

  地四、名色缘六处

  生相续故,诸根圆满。

  这是第四科是「名色缘六处」。这个生命体成就了,这个生命相续下去了,没有中断。那麽「识、名色」成就了以后,加上由母亲的滋养,加上自己的业力的关係,他就逐渐的增长,所以叫做「相续」。相续到一个阶段,叫「诸根圆满」,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圆满了,六根都成就了,这时候就叫做「名色缘六处」。

  地五、六处缘触触缘受

  根圆满故,二受用境。

  这是第五科,就是「六处缘触,触缘受」。这个「根圆满」,当然这时候是约人、约胎生来说呢?当然就是出胎了。

  出胎了以后,这个「根圆满故,二受用境」,这个「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圆满了,那麽他就会和色、声、香、味、触、法去接触,接触就有识,就会有识。这个「根」和「识」这二个,这「二受用境」,这「二」就是根和识,根和识去「受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那麽这裡面就是有「触」,也就是有受,有触、有受。所以这是第五句「六处缘触,触缘受」。

  地六、受缘爱

  受用境故,若耽着,若希求。

  这是「受用境故」,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和六识,要受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的关係,受用境界的时候,当然境界有满意的、有不满意的。若满意的境界就耽着。这当然指现在,现在接触到满意的境界,就爱着这个满意的境界,这贪心就来了。贪心了,就捨不得和这种爱着的境界分离。就希望…「若希求」,就希求继续有满意的境界,为我享受,那麽就是未来的了。「若希求」,指未来的所爱的境界,是这样意思。那麽这是第六。第六科「受缘爱」,有受就有爱。

  地七、爱缘取

  由希求故,于方觅时烦恼滋长。

  这是第七科就是「爱缘取」,因为这个贪心是愈来愈大,所希求的也是愈来愈多,老是不感觉到满足,总是感觉不够,有匮乏苦,追求、不断的要追求。追求的时候「于方觅时」,追求的时候,这个「方」和「时」,一个时间、一个处所,就是在随时随地各…周遍一切处去追求。追求的时候,这个时候「烦恼滋长」。原来这个爱烦恼,也包括瞋烦恼,一切的烦恼都在内,继续的增长广大,那麽这就是「取」。在内心裡面爱烦恼增长,叫做「取」,而实在这裡面是有行动的,但是只在烦恼这一方面说就叫做「爱缘取」,这样意思。

  地八、取缘有

  烦恼滋长故,发起后有爱非爱业。

  这是第八科「取缘有」。这个烦恼愈来愈厉害,「滋长」就是生长故。那麽同时也就是有行动,就「发起后有爱非爱业」,就会发动出来,招感后来的果报的「爱非爱业」,或者是爱的业、或者是非爱业;也可说是福业、非福业,也可以这麽说。当然是由自己的爱来推动,你想做善业也是自己的爱,你想做不动业也是自己的爱,不然的话这件事不能做。你不欢喜这件事,这件事是不能做的。那麽由烦恼增长就去造业,造业这个时候就是由前面「无明缘行」那个所造的业,由现在的「烦恼滋长」的这个「爱取」,使令以前造的业的力量大了,可以招感后来的生命果,招感后来的果报,后来的果报不是爱,就是非爱。

  地九、有缘生

  由所起业滋长力故,于五趣生死中苦果生。

  这是第九「有缘生」。由于自己,不是上帝,也不是别的东西,是由自己的身口意,主要是内心所发动出来的这个业。由烦恼的滋长的力量,这个业的力量也大了起来,所以在五趣中、「五趣生死」裡边,这个苦果就现出来了。现在的生命一结束,那个苦果就来了,就来了。在「五趣」裡面,也就是在「生死」裡面,那个苦恼的果报就现出来了,那麽这就是「有缘生」。而那个「生」是什麽东西呢?也还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还是这个。

  地十、生缘老死(分二科) 玄一、标说

  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

  这是第十科「生缘老死」。「生缘老死」分二科,第一科是「标说」,第二科「释苦」。 这是「标说」。

  「苦果生已」,这个苦果已现前了,就是「识名色」已现前了,继续的增长,那麽就有老死的这麽多的苦恼,「有老死等苦恼」。这是「标」出来,下边解释、解释这个「老死等苦」。

  玄二、释苦

  谓内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歎、苦、热恼之苦。

  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老死等苦」,老死等苦是怎麽回事情呢?「谓内身变异」,对外境来说,我们的身体叫做「内」,这个内裡面的这个身体、就是物质的这个身体,地水火风组成的身体,它有变化,变化的时候,就会有「老死」的痛苦,身体衰老了要死亡,老病死的痛苦,这是「内身」的变化有「老死苦」。

  「及境界变异所引忧歎、苦、热恼之苦」,「及境界变异」,就是当然是指所缘的境界。所缘的境界有外边的境界,也有内身的境界。自己老病的时候,自己心裡面也会缘虑,心裡面也不痛快;若外边所爱的一切的境界也会变化了,那内心裡面就会引起「忧歎苦热恼之苦」。这个「忧歎」,忧愁,这个「歎」是什麽呢?就是发出来语言,非常地伤心,所爱的境界都变化,变成不可爱了,心裡面「忧歎」。「热恼之苦」,就是内心裡面烦扰不安,这个「热」也就是烦扰,叫做「热」。扰乱叫「热恼之苦」。

  天二、结

  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说十二支。

  这底下把前面这一大段结束了。所以世尊把这十二因缘,是这样的次第宣说出来的。这底下那个《披寻记》的文可以看一看,也都好,这些字怎麽解释,我念一念也可以。

  《披寻记》三○七页:

  境界变异所引忧歎苦热恼者:此所引苦,馀处说名愁歎苦忧恼。由可爱事无常转变,悲伤心慼故名愁。由彼发言恣嗟欷歔故名歎。因此拊膺故名苦。内怀冤结故名为忧。因兹迷乱故名为恼。复有馀释,如下〈摄事分〉说,(陵本八十八卷三页)今此所说,次第少异,然义无别,故应准释。

  「境界变异所引忧歎苦热恼者:此所引苦,馀处说名愁(悲)歎苦忧恼」。这「愁(悲)歎苦忧恼」和这裡说是「忧歎苦热恼」,应该是没有很多的差别。

  由可爱的事情无常了,转变了,悲伤心慼,就叫做「愁」,这个「愁」字这麽讲。忧愁,这裡说「忧」;别的地方说「愁」。愁,就是忧愁。

  「由彼发言恣嗟欷歔故名为歎」,发出来语言,「恣嗟」就是悲痛,发出来声音,叫做「恣嗟」。这个「欷歔」就是哭泣、有哭泣的意思。「故名为歎」,这个「歎」字,忧歎,就是把这个愁歎,忧歎解释完了。

  「因此拊膺故名为苦」,「拊膺」就是拍自己胸、打自己的身体,这就叫做「苦」。这个人有的时候会这样做,打自己。打自己,问题解决了吗?就是这样子。这个「拊」就是拍,用手拍自己,也就是打自己,「拊膺故名为苦」。

  「内怀冤结故名为忧」,这「忧」字这麽讲,心裡面恨,故名忧。

  「因兹迷乱故名为恼」,迷惑扰乱,叫做「恼」。「复有馀释」,还有不同的解释。「如下〈摄事分〉」裡面说。

  亥二、第二差别(分四科) 天一、标

  复有次第差别,谓依二种缘,建立缘起次第。

  前面解释这个是第一种次第,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子解释,这是第一种次第;这底下又第二种的差别,第二种次第。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复有次第差别」,说前面有那样的解释,还有不同的次第差别。「谓依二种缘建立缘起次第」,佛说这个十二缘起,是依二种因缘,建立十二缘起的次第。有二个理由,那二个呢?这底下是第二科,就是「列」出来。前面是「标」;这底下是列。

  天二、列

  一、内身缘,二、受用境界缘。

  就是我们裡面的这个生命体的因缘,从这裡来建立缘起的次第。第二个呢?由我们这个贪瞋的分别心,受用外面境界的,从这个立场来安立次第。这是「列」,底下是「摄」。

  天三、摄

  内身缘,前六支所摄;受用境界缘,后六支所摄。

  第三科是「摄」。「内身缘,前六支所摄」,这个「内身缘」,从内身的这一方面的情况安立缘起,就是十二缘起的「前六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这六个。这六个是按照「内身」的情况,安立的次第。

  「受用境界缘,后六支所摄」,这个是由我们内心享受外境、爱着外境的「受用境界」这一方面来安立,其馀的后边那六个支的次第,这样子。其馀的就是从「受」开始一直到「生老死」一共六支。这是把这个十二缘起来配这二种缘,这是第三科。下面第四科。

  天四、释(分二科) 地一、由内身缘(分二科) 玄一、能引支摄

  先于内身起我执等愚,由此不了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发起诸业。既发起已,即随彼业,多起寻思。

  「先于内身起我执等愚,由此不了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这底下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由内身缘」,先分二科,先是「能引支摄」,能引生死苦果的,从这一方面解释。

  「先于内身起我执等愚」,这个为什麽约「内身缘」安立前六支的次第呢?这是我们众生最初、最开始的一个大毛病,是什麽呢?先在对「内身起我执等愚」,发起这个身体是我,会有这样的煳涂。这裡面没有我,而偏要执着有我,「先于内身起我执等愚」。这是一个煳涂,不是有我的、不是有我。

  我讲…当然这是佛说的话,不是我说的,我不敢说什麽话的。佛说要我们修四念处,我有一次向一位大法师讲这件事,那位大法师说:修四念处不容易喔!他对我是这样反应,不容易!但是我的心情不是这样,我认为修四念处很容易,不是难事。就是按照经论上说的这样想,你先修奢摩他。先把心用数息观修奢摩他也可以,或者用其他的方法,就是观这个脐轮这裡的起落,像南传的法师这个方法我也赞成,好!这样修止。修止完了,修它一个钟头也可以、修半小时也可以。然后就思惟这色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这是像打妄想一样嘛,没有什麽难事。

  就是这样想,「色」是无常败坏法、必朽之物,它是一定变成死尸的,不可能是永久的生存的,这个不是我。你看就这样想就好了,没有什麽难事。「受想行识」也不是我,受想行识也是因缘所生嘛,都是由种种的因缘才有这件事。「因缘」是变化的,所以这个「受」也是变化。「想」也是因缘所生的,所以想也是有变化。「行」也有变化、「识」也有变化。一有变化就是无常的,无常就不是我。我是常住的嘛!所以在色想行识裡面没有我。就是这麽想,不必多想,就是这麽简单的心裡面想。你想久了就有事情,这微妙就在其中矣!就有事情了。这个大智慧就来了。我不认为很难,不认为是很难的事情。

  这上面说是「先于内身起我执等」,当然我们一般的凡夫,我们不是哲学家,哲学家也可能会有一点事情。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不讲什麽理由,反正就是我,就是这样讲。那麽现就是这样「于内身起我执等愚」,起我执,现在说这是煳涂,不应该有我执。不应该有我执,而执着有我,这就是煳涂。

  「由此不了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起了我执以后,当然就要保护这个我,而自己就要有所求,要有所求来保护这个我。一个是有所求;一个是保护这个我。有所求和我也可能有关係,也可能有关係、也可能不一定有关係。总面言之一个是有所求、一个是执着有我,这裡面就会发出来很多、很多的问题。

  所以于「先于内身起我执等愚,由此不了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由于有了煳涂、不明了、没有智慧的关係。不但不明白是无我,不但是不明白无我的道理,同时也不明白「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也不明白。不明白我若是发动出来这样的业、这种活动,或者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发动这个业,他将来的后果是苦恼,到三恶道是苦,来到人间也是苦,到诸天去得了禅定也还是苦。不是坏苦就是苦苦,再不然就是行苦,就是这麽多。还有七苦、八苦、无量苦。不知道这个业力将来有后患,是大苦,不知道。认为是乐的,对我是有利的。所以「由此不了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这个「苦果」,果就是异熟、异熟就是果,异熟故。「发起诸业」,所以自己毫无疑问的就为了这个目的,而去发动这件事情,就有这种活动了,就创造这个业力,那麽这就是「无明缘行」了。

  「既发起已,即随彼业多起寻思」,你发动了这个业力以后,还没能停留在这裡,而自己还会生起很多很多的分别心,那麽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这个业、发动了很多的业,在造业的时候,也就是内心在活动的时候,就是内心在活动。这「无明」也在活动,无明也在活动、内心也在活动,你才能够造业。这样一造的时候,在阿赖耶识裡面熏成了「业的种子」了。所以「既发起已,即随彼业多起寻思」,这个造了业以后,随业又生种种的寻思。种种「寻思」,随顺无明烦恼的寻思,那就是「爱取」,又是润业,无明发动了业,爱取又来滋长这个业,这个也有这种事情,业就会强起来。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